會員動態
比亞迪電動車銷量暴增 台散熱廠元山、泰碩營運進補
全球 1 月電動車銷量排行榜顯示,比亞迪銷量大幅領先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奪下全球電動車銷冠軍;比亞迪 2 月總銷量翻倍成長,預期第三季在料況緩解下,銷量有望再提升。車用散熱供應商泰碩、元山營運進補。據 CLEAN TECHNICA 數據指出,1 月電動車掛牌量年增 87%,達 60.3 萬輛,占全球車市比重 10%,其中,中國市場是成長主要驅動力,占單月全球電動車銷量比重達三分之二,比亞迪以 9.33 萬輛的銷量超越特斯拉的 5.31 萬量。比亞迪 2 月總銷量衝至 9.1 萬輛,年增 3.3 倍,其中,新能源車銷量就達 8.8 萬輛,年增 7.5 倍。業界認為,雖然目前汽車晶片仍處於缺貨狀況,不過比亞迪零組件供應相對穩定,推升銷量翻倍增。隨著比亞迪銷量報捷,台散熱供應商營運同步受惠,元山提供的產品包括中控、汽車座椅通風、電源管理、電池等散熱風扇,訂單能見度已達明年中,看好今年車用電子營收將成長逾 1 成。元山高雄廠產能供不應求,月產能已突破 70 萬台;元山中國塔崗廠受到當地疫情影響,員工無法全數到位,原規劃月產能可到 60 萬台、最大至 120 萬台,不過目前約 40 萬台,部分客戶更轉移至台灣來生產。泰碩近年打入比亞迪供應鏈,主要交貨影音與中控系統的散熱模組,預期在客戶今年出貨量倍數成長下,有望推升車用營收比重攀升至 10% 以上,營收貢獻突破千萬美元,整體營收、獲利都將優於去年。分散布局需求,連接元件非陸產能持續喊衝
避開地緣政治影響,加上就近供應客戶,連接元件廠商今年非陸產能仍持續增加,其中貿聯靠收購,歐洲產能大躍進,胡連、崧騰、正崴、建舜電、萬泰科來自東南亞產能也持續增加;信邦、健和興等台灣產能也擴充中。整體大陸產能雖仍占連接元件全球產出的過半比重,但集中度逐年降低,也爭取較陸廠競爭同業擁有更高接單彈性與公平競爭機會。 連接元件廠商一向逐客戶而居,也是零組件廠商產能全球布局的先行者,這兩年廠商非陸產能仍持續擴充,不少廠商非陸產能的佔比都已從先前的個位數,逐年提升至雙位數,此將使得台灣連接元件廠商得以爭取與陸資同業,更公平的競爭條件。貿聯-KY是相關同業第一個在歐洲、美洲及亞洲的產能都具備一定規模者。公司本來就有大陸昆山的主要生產基地,另配合特斯拉在北美設廠,近三年再透過併購同業Speedy,取得亞洲馬來西亞廠,今年初完成的LEONI工業事業群的收購,一舉取得歐洲多個廠區,囊括西歐及東歐,根據內部的估算,公司未來可能有四成的訂單直接銷給歐洲客戶,有機會多數由歐洲廠就近供應;今年公司雖在中國地區也有常州新廠與廈門自有廠上線,但非陸產能除靠併購大增歐洲能量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墨西哥廠產能也會一路增加,推估雖中國仍是集團過半產出地,但歐美佔比也已逐年提高。胡連過往給外界的印象,是以中國品牌車廠為主的零組件廠,但其實公司過去三年在東南亞與台灣產能擴充積極,目前台灣廠產能佔集團比重已超過兩成,另外還有越南廠區,今年兩個區域也會各有一成以上的擴產。看好東南亞人口紅利與境內關稅優勢,公司印尼新廠第二季會開始動工,明年下半年有機會完工,待該廠投產,最快明年中國大陸與非陸產能佔比可能調整至近各半。電源模組機構件廠崧騰以往產能也集中中國華東為多,不過服務美國家電與歐美工具機等戶,柬埔寨廠也已從單純的後段組裝線,調整成一條龍產線,看好當地在供應東南亞與歐美地區的成本優勢,公司已自購地建廠,近期可望開始動工,最快明年中投產,投產後柬埔寨廠產能可望從目前個位數,拉高到兩成以上。正崴今年最新的計畫,是將搶進美國綠能商機,會赴美亞利桑那州設廠,新廠預計第二、三季投產,主要生產充電站、電池組裝及儲能設備等產品,後續也會於美國加州設立電動車與校園電動巴士儲能設施,這也是集團首度走出亞洲的生產計劃;且除美國外,前兩年因疫情擴產趨緩的緬甸廠,今年也有機會重啟。其餘在東南亞還有擴產計畫的,包括建舜電的泰國廠,規模持續擴充,目前已是集團主要生產地與新增資本支出重心;萬泰科越南與台灣廠都有因應美國客戶的轉單,逐年增加產能;瀚荃寮國廠布建先前因疫情延宕,今年有機會重啟,目標爭取更多國際光電客戶訂單。回流加碼台灣的連接元件廠也不在少數,包括宏致、健和興、詮欣、優群過去兩年台灣產能都持續增加,聚焦的是高速高頻與車用產線,信邦工業新廠去年底甫落成,最快今年台灣產能佔集團比重就會挑戰兩成。嘉彰也將網通應用規劃在台灣產線擴充的重心,另鉅祥也積極尋求台灣新廠地點,期望能增加升產配置。信邦去年賺一個股本刷新高 今年擬配息7元
信邦電子今天董事會通過110年度財務報表,稅後淨利新台幣23.32億元,每股盈餘(EPS)10元,並通過盈餘分配每股現金股利7元。營收、稅後淨利及每股淨利均為歷史高點。信邦電子110年度合併營收255.31億元,年成長17.13%;合併毛利率25.10%,較前一年度減少0.53個百分點;合併稅後淨利23.32億元,年成長10.30%;每股稅後淨利10元。信邦表示,110年度在疫情、匯率升值、原物料短缺及成本上漲、運輸費用大幅上漲等不利經營環境下,整體營運表現,仍再度超越前一年度,自98年度起已連續12年正成長,其營收、稅後淨利金額及每股淨利均為公司成立以來歷史高點。展望未來,信邦指出,營運布局仍以高附加價值的連接線模組整合為發展方向,今年度仍以追求雙位數成長為目標。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緯穎今年營運有望逐季向上 全年營收看增兩成
雲端伺服器大廠緯2021年受零組件缺貨影響,壓抑業績表現,展望今年營運,隨著緯穎客戶微軟(Microsoft)、Meta(臉書)、亞馬遜(Amazon)今年資本支出看增,且零組件缺料狀況有望逐季改善下,加上緯穎在手訂單仍多,法人樂觀預估緯穎今年營運獲利將逐季改善,全年營收看增20%。緯穎三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 客戶之一微軟今年資本支出將有近2位數成長,而臉書今年資本支出則達290-340億美元,年增51-77%,加上亞馬遜持續下單下,其占緯穎業績比重2022年有機會升至5-10%。法人表示,隨著今年零組件缺料有望逐季改善下,加上緯穎在手訂單仍多,樂觀緯穎今年出貨量將雙位數增長,且營運獲利將逐季改善,2022全年營收看增20%。緯穎今年2月營收137.2億元,月增8%、年增18%;累計緯穎今年前兩個月營收為264.2億元,年增10.3%,為歷史同期新高。法人預估,緯穎今年首季營運將「淡季不淡」,營收有望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但依然處於缺貨狀況,導致備料金額續創高,預估3月營收將明顯回升,但成長幅度仍需視料況供給而定。展望2022年,緯穎指出,因應遠距工作、教學與各種AI應用需求,雲端資料中心產業持續成長,但整體供應鏈風險仍在,公司透過與上下游客戶供應商協同合作,並在未來兩三年持續擴展全球據點,以達目前5到6倍的產能規模,維持營運穩定及彈性。因應產業持續成長及客戶的強勁需求,充實營運資金,緯穎董事會通過對子公司Wiwyn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增資4億美元。為擴增產能,對子公司Wiwynn Technology Service Malaysia SDN. BHD.增資2,800萬美元。因應資金需求,緯穎董事會也通過增資發行普通股不超過1.7萬張等方式募集資金。
疫情加速數位優先時代來臨
疫情加速企業數位轉型腳步,研究調查機構IDC表示,在此趨勢下,為全球產業帶來一個「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世界,擴大數位技術對於產品服務的生產及消費的影響。預期到2023年,全球超過52%的GDP,都將由數位轉型及數位技術投資而產生,也意味著未來科技市場與議題,都將基於雲端架構而相互成長。IDC表示,在這樣的基礎下,2022年台灣的資訊產業將有幾大趨勢可關注,包括:新世代人工智慧將朝向Omnipresent AI(無所不在的AI)發展等。IDC指出,當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兩大挑戰,如大量人為介入導致偏差與效率問題,以及類神經網絡演算法帶來的信任問題。因此,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多半屬於弱AI,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下一代的人工智慧,將朝向Omnipresent AI發展,真正做到演算法融合、流程自動化、以及虛實整合,將可以更好的應用在更虛實融合場域,也讓AI的應用能更多元普及。隨人工智慧技術朝強AI發展,企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需求也將大幅提升。IDC預測,台灣企業在AI的預算支出將從2021年的2.87億美元成長到2022年的3.65億美元,成長率達27%。其中,金融服務跟零售流通的AI預算,占比超過台灣總體的60%。另外,企業追求永續已是不可逆的趨勢,IDC研究顯示,未來四年資料中心上雲可幫助全球碳排放量減少至少10億公噸,全球超過八成的企業認為,大型公有雲的資料中心更具永續規劃營運的優勢,預期在各國政府永續政策的推動下,將促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而因應疫情,許多服務與體驗都轉往線上發展,但長時間的線上活動已使部分用戶產生「數位疲勞」,希望重返實體環境。對企業來說,更應透過與生態夥伴連結,拓寬既有的服務領域。隨著企業生態圈的建立,IDC預估,未來將有助於全新的數位產業誕生,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兩成的數位產值,來自這些新興的數位產業。而近期備受討論的元宇宙,IDC則認為,要實驗元宇宙的目標,需要多個關鍵技術交互操作應用,包括雲原生基礎建設、智慧人機互動介面、分散式追蹤機制、空間運算設備、內容創作平台、平台服務、資訊安全與智慧分析等。目前在元宇宙相關的技術發展上,都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預估至少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開始落實相關應用。不過,因應疫情帶來的新常態,已經有部分僅需基礎技術支持的應用領域正在起步,包括混合辦公、遊戲娛樂、文化策展、智慧製造與時尚服飾等,都是可期待的發展領域。
擁抱雲端 資服產業營運起飛
台灣資訊服務產業受數位轉型浪潮興起、雲端趨勢帶動,加上台商回台投資,2021年營運繳出亮眼成績,包括零壹、叡揚、普鴻、緯軟等資訊服務廠商,去年獲利都繳出歷史新高或次高的成績。展望今年,業者表示,企業上雲的趨勢相當清楚,不少較保守的產業開始擁抱雲端,今年將加大投資雲端事業布局。此外,數位發展部7月掛牌,未來資訊軟體廠商的主管機關將升級,政府對於數位及軟體產業日趨重視,帶動廠商受惠。叡揚資訊2021年稅後淨利1.33億元,年增11.71%,每股稅後盈餘為4.7元,獲利寫歷史新高。總經理陳世安表示,展望2022年營運,2021年底留至今年尚未認列的訂單水位,佔全年目標營收約五成,接下來將陸續認列,包括訂閱制持續成長、雲端業務以及資安等,都將是今年營運的主要動能來源。零壹科技去年營收、獲利雙創歷史新高,獲利較2020年成長逾兩成,每股盈餘達4.24元,優於2020年的3.55元。零壹總經理黃素娥先前在法說會上表示,展望2022年,新科技、新商業模式逐漸成熟,企業持續增加ICT資本支出,AI、大數據等逐漸進入各行業商業決策核心,帶動資訊服務廠商營運動能。緯軟2021年度稅後淨利4.56億元,為歷年次高表現。全年EPS為6.91元,同為歷史次高紀錄。緯軟表示,展望2022年,數位轉型及新興科技的應用需求日增,預期資訊服務產業將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對今年營運樂觀看待。精誠則表示,聚焦雲端事業,目標成台灣最大雲服務收入公司,發展全台最完整自有雲平台服務。
全球穿戴裝置 上季出貨創高
市調機構IDC表示,去年第四季全球穿戴式裝置市場創下新高,出貨量達1.71億台,較2020年同期成長10.8%,去年出貨量共計5.33億台,較2020年成長20%,穿戴裝置中仍以藍牙耳機占比最高、幾乎占三分之二。在AirPods與Apple Watch熱賣下,蘋果市占率超過三成、仍遙遙領先所有競爭對手,遭到美國實體清單制裁的華為,在全球穿戴裝置仍保有第四名。全球穿戴裝置市場在TWS耳機的強力推動下,近年來快速成長,而隨著智慧手錶功能越來越多,價格帶也從高價拓展至中低價,明顯侵蝕智慧手環的需求,除了TWS耳機、智慧手錶之外,IDC表示,去年第四季最高度成長的穿戴產品其實是可測量心跳、睡眠、體溫的智慧戒指如Oura,以及臉書與太陽眼鏡大廠Ray-Ban聯名推出的智慧眼鏡Stories,還有聯網鞋等,第四季出貨量年增率高達94.1%。而在穿戴裝置全年出貨量方面,IDC表示,去年受到缺料影響,多數品牌出貨量直到第四季才擴大其產品線的同時出貨量達到破紀錄水準,全年出貨量為5.33億台,年增率還是有20%。IDC表示,蘋果依然是去年穿戴式出貨量的王者,Series 7手錶在與AirPods 3都有助於蘋果成長,第四季與全年的市占率都超過三成,第2~5名品牌合計市占率跟蘋果一家差不多,可見其領先程度。相較之下,第二名的小米則面對智慧手錶大量侵蝕智慧手環銷量,藉由推出智慧手錶應戰並在第四季交出智慧手錶出貨量年增率翻倍,以及TWS耳機銷量成長來維持領先,第三名的三星,藉由加強智慧手錶Galaxy Watch 4系列的促銷,智慧手錶市占率在去年第四季增加3個百分點,TWS耳機的成長則開始放緩,出貨量僅成長4.3%,明顯低於市場平均成長率9.5%。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華為,IDC表示,華為去年第四季穿戴裝置出貨量年增35.6%,在中國以外市場獲得成長動能,去年第四季華為在歐洲的出貨量比高達29%,高於上一年同期的19.9%。由於印度國內所有穿戴式設備的快速成長,IDC表示,擁有BoAT品牌的印度業者Imagine Marketing已躋身前五名,BoAT橫掃印度市場,歸功於高價值、低成本的策略,BoAT手錶的平均價格遠低於50美元,大幅侵蝕智慧手環的需求。
疫情紅利退散!IDC:今年台灣PC市場轉衰「終結連3年成長」
PC市場需求恐要反轉了!近期摩根士丹利(大摩)觀察,2021年年中以來,Chromebook在教育市場放緩,看衰PC產業將沒有獲利向上成長空間,或調升評價理由,預期下半年PC需求將減弱。無獨有偶,國際數據資訊(IDC)發表最新研究報告,也點出2022年PC市場需求放緩,台灣PC市場將由正轉負,下滑5.7%。
台PC市場今年恐終結連3年成長態勢
根據IDC最新統計,2021年台灣PC(包含桌上型/NB/工作站)全年出貨量為276.2萬台,較2020年成長12.7%,連續第三年正成長。2021年第二季台灣疫情爆發後,遠距教學與辦公對個人運算裝置採購需求急遽攀升,其中,又以筆電成長最顯著,年對年成長達到近二十年以來新高的28.8%,同年第三季出貨量更是來到歷史新高50.1萬台。近5年台灣PC、監視器出貨預估,IDC認為,台灣PC、監視器市場今年將轉衰退。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疫情後行動化需求看漲,許多品牌筆電全年出貨量年對年都突破五成甚至是翻倍成長。筆電出貨佔總體PC市場比重延續2020年成長態勢,達到55.8%的歷史新高,2021年與桌上型電腦也達到黃金交叉。她認為,儘管疫情影響部分零組件供應,但整體上游供應鏈缺貨狀況已有改善,歐美拉貨力道也已放緩,加上第12代Intel CPU上市的新品到貨,IDC預估,台灣2022年第一季筆電出貨量可繼續維持年對年正成長,達到8.7%,整體PC與同期相較將小幅度成長4.6%。
不過,IDC分析,2022年整體PC市場需求放緩, 預估台灣 PC 市場年對年將由正轉負下滑5.7%。
顯示器市場今年也衰退
而台灣電腦顯示器(Monitor)2021年第四季市場總量為42.2萬台,年成長22.1%,創下近八年來單季出貨新高。IDC指出,除第四季振興券帶來的消費市場買氣,上游供應鏈缺貨問題逐漸緩解,讓廠商在年底前補足部分原先預定的到貨量。2021年全年出貨量同樣維持第五年正成長,且年對年成長突破雙位數達到10.1%。劉伊菡認為,今年第一季,因長期受疫情影響導致供貨不穩定,讓通路備貨意願提升,加上受惠商用部分第四季遞延出貨量與開學季買氣,台灣顯示器年成長率仍可維持5.1%。然而在疫情與供貨問題舒緩,且面板成本回穩情況下,IDC預估,2022年台灣顯示器市場不論是出貨量或是營業額,年對年都將下滑近6%。
具公、私混合功能裝置需求延續
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認為,隨步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新常態,個人到企業組織,皆因應疫情具備適度彈性與準備,因COVID-19疫情肆虐而推升出的強勁個人終端電腦與周邊商品需求,預計將於2022年進入盤整階段。她強調,未來不論是否採分流、居家辦公或遠距教學,行動化、數位化、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生產力的終端電腦與設備,仍將在面對可能的疫情紛擾下,以公、私皆能兼備的混合型態相關功能元素最被優先配置,持續引領精進與創造需求。
IDC估台灣首季PC出貨量年增4.6%,顯示器成長5.1%
根據IDC3月11日公布最新研究統計指出,疫情後刺激行動化趨勢,筆記型電腦(NB)與電腦顯示器出貨量表現亮眼;去(2021)年臺灣PC(包含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工作站)全年出貨量為276.2萬台,較2020年成長12.7%,連續第三年正成長。在2021年第二季臺灣疫情爆發後,遠距教學與辦公對個人運算裝置採購需求急遽攀升,其中又以筆記型電腦的成長最為顯著,不但年對年(YOY)成長達到近二十年以來的新高28.8%,2021年的第三季出貨量更是來到歷史新高50.1萬台。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疫情後行動化需求看漲,許多品牌筆記型電腦全年出貨量YOY一舉突破五成、甚至是翻倍的成長。筆記型電腦出貨佔總體PC市場比重延續2020年成長態勢達到55.8%的歷史新高,在2021年與桌上型電腦達到黃金交叉。」IDC並指出,儘管疫情仍然影響部分零組件供應,但整體上游供應鏈缺貨狀況已有改善,歐美區域拉貨力道也已放緩,再加上第12代Intel CPU上市的新品到貨,IDC預估臺灣2022年第一季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可繼續維持YOY正成長,達到8.7%,整體PC與2021年同期相較將小幅度成長4.6%。然而,2022年因整體PC市場的需求放緩,IDC預估臺灣PC市場YOY變動率將由正轉負、轉為下滑5.7%。另外,臺灣電腦顯示器(Monitor)2021年第四季市場總量為42.2萬台,與2020年同期相較成長22.1%,創下近八年來的單季出貨新高。除第四季振興券帶來的消費市場買氣,上游供應鏈缺貨問題逐漸緩解,讓廠商在年底前補足部分原先預定的到貨量。2021年全年出貨量同樣維持第五年正成長,且YOY成長突破雙位數達到10.1%。劉伊菡表示:「展望2022第一季,因長期受到疫情影響導致的供貨不穩定性,讓通路備貨意願提升,加上受惠於商用部分於2021年第四季遞延的出貨量與開學季買氣,臺灣顯示器年成長率仍可維持5.1%。然而,在疫情與供貨問題舒緩且面板成本回穩的情況下,IDC預估2022年臺灣顯示器市場不論是出貨量或是營業額,YOY變動率都將下滑近6%。」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認為:「因COVID-19疫情肆虐而推升出的強勁個人終端電腦與周邊商品需求,預計將於2022年進入盤整階段,正式步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新常態:從個人到企業組織,皆因應疫情具備適度彈性與準備。未來不論是否採取分流、居家辦公或遠距教學,行動化、數位化、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生產力的終端電腦與設備,仍將在面對可能的疫情紛擾下,以公、私皆能兼備的混合型態相關功能元素最被優先配置,持續引領精進與創造需求。」
高通聯手BMW、Arriver 打造自動駕駛平台
高通(Qualcomm)進軍車用市場再下一城,高通宣布聯手BMW、車用軟體開發商Arriver打造新一代自動駕駛平台,三方將從現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第二級(L2)邁向高度自動駕駛的第三級(L3)時,現行搶佔自駕車商機。高通指出,旗下高通技術公司與BMW集團和Arriver共同簽署策略合作協議,並將展開長期發展合作,聯手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未來三家公司將共同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自動駕駛技術,涵蓋從新車評價計劃(NCAP)、第二級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至第三級系統。據了解,高通、BMW及Arriver等三家公司一同開發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平台,未來將會具備高通Snapdragon Ride視覺系統單晶片上,加上Arriver電腦視覺和由Snapdragon車對雲端服務平台管理的Snapdragon Ride 平台運算系統單晶片控制器,且將會被BMW新一代自動駕駛系統導入。高通指出,本次的自動駕駛開發性統將會有超過1,400名專業人員於全球各地進行合作,包括德國、美國、瑞典、中國、羅馬尼亞和位於捷克的BMW自動駕駛測試中心。事實上,隨著汽車逐步邁入電動車及自駕車方向前進,讓車輛變得更加智慧化,並將會導入更多電子元件,且需要龐大系統整合能力,因此透過IC設計廠、軟體開發商及車輛品牌商等三方共同合作將可望讓自動駕駛系統與車輛整合度大幅提升,且由於晶片用量增加,更讓IC設計廠多出新的市場機會。高通近年來大舉拓展車用市場,除了車用視覺辨識系統之外,日前更宣布推出整合車對雲的、車用ADAS、車內資通訊整合系統及車用連接網路的數位底盤平台,且成功獲得法拉利F1車隊導入。高通也指出,除了BMW之外,未來高通數位底盤的產業夥伴將會包含雷諾、通用汽車、凱迪拉克、現代汽車、蔚來、小鵬及威馬汽車等車用品牌大廠。目前高通汽車領域訂單總預估值已經超過130億美元,未來仍可望有顯著成長空間。法人表示,車用晶片市場規模逐步擴大,高通已經透過強大的晶片整合能力推出相關解決方案,大搶汽車零組件訂單,隨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將大舉邁入第三級,高通可望藉由先行卡位,大啖先進駕駛輔助訂單。
智慧電動車進化 商機大無限
全球車輛產業持續朝聯網科技(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nomous)、共享與服務(Shared & Services)和電能驅動(Electric)「CASE」四大主軸前進,車廠不斷導入新科技,並將傳統零件升級電子化,目前新型車款內的電子系統,約占整車成本的40%。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調查,2021年全球車電產值約2,350億美元,受惠「CASE」趨勢,預期2028年將突破4,0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8%,帶來龐大商機。因應「CASE」的發展趨勢,業者持續開發各項前瞻車電軟硬體技術。聯網科技部分,車廠利用車聯網來掌握車輛的運行參數,在必要時提供診斷及維修建議,同時可透過空中下載技術(Over-the-Air,OTA)聯網更新以優化車輛系統,例如Tesla Model S上市初期0到100公里的加速時間約3.4秒,隨著技術的精進,車主透過OTA升級,加速度時間可縮短至3.3秒,甚至能進一步改善車輛能耗及升級安全系統,提升續航里程與安全性。自動駕駛部分,搭載SAE Level 2自動輔助駕駛的量產車已是時下流行,車輛配有相機模組與毫米波雷達等感測器,然而Level 3以上的系統,基於高度安全需要,可能需增加光達、4D成像雷達、高精圖資、5G車聯網通訊模組以及AI快速運算電腦等重量級武器。共享與服務部分,廠商正規劃各種公共運輸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商業模式,如Toyota發表e-Palette「移動服務平台」,未來車輛除能作為自駕接駁巴士外,當汽車玻璃成為螢幕時,炫麗的車輛外觀便宛如移動式商業平台,可以因應需求變身為快遞車、旅館、餐廳、流動市集、實驗室或行動辦公室等用途。電能驅動部分,因應國際淨零碳排目標,電動車被視為解決的利器,過往車輛動力以內燃機動力與複雜的傳動結構為研發核心,隨著電動車的崛起,現今已逐漸被電池系統(電池模組)、電力驅動系統及電控系統等「三電」技術取代。配合未來智慧電動車進化,傳統零組件往電子化、智慧化轉型。未來將無須自行駕駛,進而衍生出智慧座艙概念。現今的智慧座艙發展趨勢,主要為結合儀表、中控、副駕駛座形成大尺寸顯示器,以往駕駛艙僅提供車況、娛樂及導航功能,未來車輛的駕駛艙將結合觸控及大尺寸顯示面板、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AR Head Up Display,ARHUD)、語音辨識、手勢辨識及駕駛監控(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等,期望打造出「第三生活空間」。此外,智慧車燈亦是近年國際大廠開發重點之一,車燈效能的增強及使用者對外型的要求,使車燈朝小型化趨勢邁進。為提升車輛安全,自適應式智慧頭燈(Adaptive Driving Beam,ADB)產品發展快速,除確保駕駛夜晚開車視野外,亦保護對向車輛或前方車輛不受眩光影響。台灣零組件與資通訊(ICT)廠深耕產業多年並與世界接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亦指出,2021年我國車電產值約新台幣2,900億元,在車燈、導航、面板及發電機二極體等領域皆為全球領先,擁豐富的車電產品經驗與實績。經濟部技術處長期以技術支持產業升級,看準電動車未來十年趨勢熱度,委由車輛中心攜手產業研發車電技術,協助台灣廠商於電動車供應鏈提早卡位布局,許多業者具備與品牌車廠合作開發經驗與量產供貨實績,其中也有不少業者已和Tesla合作。雖然目前車規的感測晶片多採用國外晶片,但國內業者仍抓緊製造自駕車關鍵組件,集中火力研發光達、雷達等產品,並以軟實力開發自駕車系統,使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研發成果豐碩,特別是在感測領域優勢盡顯,例如車用相機、雷達等產品能量充沛,逐步推動自駕車供應鏈成形。因應未來智慧電動車的新世代,全球車輛產業正加速重組,使供應鏈朝向扁平化與去集中化發展,相信將為台灣帶來切入國際市場的新契機。
工研院疫後行銷 數位轉型有成
2021年工研院分別以「ITRI @ CES 2021」、「Technology can help,and ITRI helps」、以及「ITRI TODAY」三大行銷傳播專案,在三大國際知名行銷傳播獎項中獲得五面獎牌,顯示工研院不僅研究做得嚇嚇叫,行銷傳播的國際競爭力也是一把罩。把工研院研究成果成功推廣出去的幕後推手之一,就是行銷傳播處處長林佳蓉。林佳蓉在行銷傳播領域深耕20年,媒體圈的關係深厚,她說,這幾年數位行銷的力量愈來愈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7年聯合航空因機票超賣,要求一名乘客讓出座位遭拒後,航空警察蠻力將之拖拽出飛機,同機旅客拍下並上傳至網路,短時間內瘋傳全球,由此事件可見數位平台的影響力。近兩年,新冠疫情又更加強數位行銷的力量,人們使用網路的頻率及時間增加。麥肯錫2020年報告指出,COVID-19使消費者熟悉數位化的時間從五年縮短為八周,加速數位行銷的展開。隨著疫情解封,也觀察到實體與數位開始融合,數位將會是未來與受眾溝通的主要管道。在數位轉型中需要機構領導者的支持。林佳蓉認為,數位行銷上,歐美品牌行銷還是全球頂尖,要了解自己的實力、更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就要去國外比賽,要跟國外的大品牌比。此次三大專案都拿下了三項行銷大獎是很大的肯定,其中「ITRI @ CES 2021」獲得了Business Intelligence Group公共關係與行銷卓越獎(PR & Marketing Excellence Awards)的年度外部行銷專案獎、以及NYX行銷傳播獎(NYX Marcom Awards)的數位行銷活動總冠軍,得獎原因則是以波段式行銷與虛擬展館於數位CES展會提升品牌知名度、創造媒體影響力、促成合作商機。林佳蓉表示,工研院長劉文雄一直以數位前瞻思維做管理,並鼓勵在行銷傳播以數位創意方式對外溝通與支持,所以此次得獎其實也要感謝自家的老闆。
CES專案一炮而紅
林佳蓉表示,全球疫情反覆,去年到了5月才決定CES要走全線上、並且著手準備,工研院錄製了影片做展示,虛擬展館的設計就像是一對一的客戶服務,打上名字,讓參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一進去有迎賓小姐,展品可以360度旋轉觀賞,搭配應用場景,一看就知道技術的應用在哪裡。如果看了喜歡可以連結商機洽談,立刻和工研院連線,提供洽談服務,也就是這項別出心裁的即時的互動,讓工研院從1,000多個公司、機構當中脫穎而出、獲得總冠軍大獎,還吸引了國際媒體採訪。而CES專案瀏覽人次達7,200人次、全球觸及人次12.7億人次,後來更促成UVC LED淨水、心血管疾病監控監測、嬰幼兒生理感測等技術和國內外廠商簽約合作。
另一個得獎的專案是「防疫科技」,拿到了Globee Awards傳播卓越獎(Communication Excellence Awards)中的COVID-19企業應變類別「最佳科技金獎」和「年度行銷銀獎」,得獎原因是成功的線上記者會,達到了優質內容行銷和社群參與互動,在疫情下迅速推廣工研院防疫科技(AI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系統、iPMx分子快速檢驗系統、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正壓採檢亭、口罩國家隊),擴散媒體曝光與公眾效應。另外,「ITRI TODAY」獲得NYX行銷傳播獎(NYX Marcom Awards)的行銷資源類金獎,得獎原因是吸睛易讀、資訊含金量高、電子報精準行銷,成功打造專業科技行銷工具與國際溝通管道。ITRI TODAY是英文版、季刊形式數位刊物,讀者涵蓋了140個國家,曾有國外半導體公司看到刊物當中的內容之後主動跟工研院聯絡尋求合作。
創意加值 線上展示有看頭
林佳蓉也分享了專案成功的關鍵心法,她指出,2021年CES就運用了行銷5.0策略,掌握數位所帶來的機會與優勢,初次嘗試全線上展,獲得很好的成績。運用數位足跡分析科技強化線上商機洽談預約系統,先行掌握預約洽談者有興趣的技術領域與資料準備,有助於提升線上洽談時的成功勝算。除了打造有趣吸睛的虛擬展館之外,也採取OMO(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的模式,訪客除了實地至攤位體驗展品、與研究人員互動交流外,也保有線上觀展與洽談的選擇。其次則是在疫情下進行數位轉型,運用線上直播與社群資源,創造即時與互動性,爭取媒體曝光。舉例來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必須將實體記者會轉為線上記者會。線上記者會並不是用視訊軟體,或開直播讓媒體上線觀看這麼簡單。團隊用五大創意,讓線上記者會更有看頭,包括仿新聞製播流程打造線上攝影棚、繪製可讓外界秒懂優勢與差異性的圖解競品表、製作及拍攝多支技術影片與採訪影片吸引電視報導、應用工研院官網FB等多元網路資源並異業結合夥伴平台推廣、協助觸動商機洽案等。第三項是建立深度科技內容行銷,工研院經營多年,擁有許多行銷平台,如官網、臉書、電子報、i創科技部落格、YouTube、工業技術與資訊、ITRI Today、Podcast、IG,Google地圖等。以全版位行銷、豐富的內容布局數位戰場,將資訊透過數位化,藉由國際平台,訊息擴散近50億人次,華文網路聲量更觸及353億人次。
布局印度電動機車 奏捷
鴻海在印度兩輪電動機車市場再下一城,印度電動機車領導品牌之一的Ather Energy宣布,與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Bharat FIH)結盟,共同開發與生產關鍵零組件,使鴻海集團持續擴大在印度生產與製造的規模,並擴張電動車的版圖。外電報導,Ather Energy表示,鴻海集團將為該公司兩款電動速克達(the Ather 450X and 450 Plus electric scooters)獨家供應電源管理系統的PCBA、儀表板、周邊控制單元以及控制模組。外電引述Ather Energy公司的話指出,雙方結盟目標是加強電動車製造生態系統,以應付市場對該公司兩款旗艦產品the Ather 450X and the 450 Plus的強烈需求。Ather Energy指出,產品將以一站式方案(Turn Key)模式生產,將包括供應鏈與運籌管理,以及原物料採購,富智康已開始為Ather Energy的速克達生產零組件。Ather Energy規劃,未來三年計劃把速克達年產能提升到100萬輛、5,000個快充裝置,以及600多家店面。富智康總經理Josh Foulger表示,電子產品已成為電動車的核心,希望持續為Ather Energy的電動兩輪產品提供電子製造服務與技術。外電報導,印度電動兩輪機車銷售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激增,2021年兩輪電動機車掛牌數量為14.32萬輛,年增五倍以上,2022年前二月銷量達6萬輛,年增40%以上。
鴻海電動車全球參與廠商約 2,200 家,日本供應商一口氣暴增五倍
根據 《日經亞洲評論》 報導,目前預計約有 100 家日本公司將參與由鴻海帶領的電動汽車的聯合開發,其中包括接近豐田汽車的供應商,這代表該計畫將對更廣泛的在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報導指出,截至 3 月初,約有 2,200 家公司打算參與這個由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製造商領軍的項目。與 2021 年 4 月該計劃啟動時相比,參與企業的總數增加了 70%,而日本公司的數量則是一口氣增加了五倍。這其中,一些公司已經開始與鴻海和其他參與企業一起開發零組件。日本企業日本電產、NSK 和其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以及包括旭化成、昭和電工和東芝在內的主要材料和電子供應商都將參加。以旭化成來說,目前正在準備為其聯合開發的動電車內部裝飾材料提供材料。而與日本主要汽車製造商關係密切的公司也參與其中,如豐田供應商電裝、捷太格特和豐田通商、以及與本田汽車關係密切的 FCC等。而日本電裝將研發電機和其他設備的供應。豐田通商也在努力開發用於汽車電池的鋰材料等。報導強調,鴻海是在 2020 年 10 月宣布了其 EV 電動車計劃。集團內的相關核心公司都將共同開發 EV 車身和通信基礎設施。其他參與的公司將銷售鴻海根據合約生產的電動汽車零組件和系統,並免費使用設計資料。透過這些基礎軟體和相關底盤設計,將可以為鴻海計畫中的目標市場客製化相關產品。根據英國研究公司 LMC Automotive 的資料指出,到 2030 年,電動汽車的銷量將比 2021 年籌長 7 倍,達到約 3,300 萬輛。驅使來自不同產業的企業紛紛進入市場,日前日本 SONY 集團就決定加入與本田展開合作夥伴關係。而鴻海則是使需求電動車的客戶,在無需擁有自己的工廠的情況下即可擁有自己品牌的電動汽車,並可進一步銷售。這種方法類似於數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做法,企業本身專注於軟體開發,將產品的生產留給代工商,這模式未來預計將被廣泛採用。目前,各大汽車製造商聯合眾多零組件企業,已經形成一個金字塔狀的結構。由於電動汽車不使用發動機,因此零組件數量減少了 40% 到 50%。這簡化了生產,並使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重要。當前微軟和三星集團也參與了鴻海的電動汽車項目,這可能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