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深圳封城 印度手機市場剉咧等

深圳封城燒到印度手機市場。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合計市占率超過68%,深圳也是許多印度手機零組件的採購重鎮,隨著深圳為了壓抑疫情而封城一周,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手機界人士已經開始擔憂接下來的供應量,並評估如果封城超過兩周,恐怕不僅第一季遭殃,連第二季都會受影響。印度手機市場,根據Canalys的資料顯示,去年印度市場前五大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就占了4個,分別為小米、vivo、realme、OPPO,而這四個品牌合計市占率高達68%,以去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為1.62億支來說,就有1.1億支跟中國相關,不是整機在中國生產,就是從中國出口半成品至印度做最後組裝,而且印度手機使用的眾多零組件,包括連接器、螢幕、線材、PCB,也都是在深圳周邊生產。也因此,當印度手機高度仰賴的深圳為了抗疫而封城1周,工廠產能、產品出口多少會受影響,印度手機業界立刻感受到壓力。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手機業界人士評估如果深圳封城超過兩周,第一季印度手機出貨量將會很平淡(Muted),連5、6月都會可能會受到深圳封城的影響,而讓整個第二季都很疲弱。除了中國為了堅持清零而大幅提升多地的防疫強度之外,三星最大手機工廠所在的越南,近來疫情快速升溫,也讓印度手機界擔心接下來的智慧型手機供應狀況,不過第一季不是印度手機銷售旺季,如果深圳能在一周後解封,對於印度手機市場供應的負面因素就有機會快速降低。

遭指控產品涉侵權 立訊公布美337初裁結果

A股上市的大陸蘋果鏈代工巨頭立訊精密,2020年底受美國安費諾集團指控,其產品涉及專利權保護,並遭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337調查。立訊日前公布ITC對其337調查的初裁結果,顯示部分HSIO上一代直接出口美國的產品涉及安費諾集團主張的部分專利權保護範圍,其餘產品並不涉及。儘管如此,受到公司成長「增收不增利」,以及全球經濟前景陷入陰霾影響,立訊15日下跌1.75%,收報人民幣(下同)33.7元。自2022年以來,立訊股價震盪下挫,累計已大跌34%。立訊精密14日晚間在深交所官網公布美國安費諾集團2020年底對其發起調查申請的初裁結果。公告顯示,美國ITC行政法官初步裁決,立訊僅部分HSIO上一代直接出口美國的產品落入其中一件關於導電塑膠技術的部分專利保護範圍,另外兩件美國專利所涉及的其他指控產品,不構成侵權。新浪財經報導,這項調查始於安費諾公司2020年12月依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規定,指控立訊精密及其幾家子公司對美出口、在美進口及銷售特定電連接器及組件和下游產品時,侵犯其專利權,請求ITC公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2021年1月ITC決定啟動調查,當時立訊共有5個美國專利涉及337調查。立訊同日也披露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業績預告。立訊2021年營收為1,541億元,年增66.6%;利潤為82.1億元,僅年增0.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70.7億元,更較上年同期減少2.12%。其2022年第一季業績預告則是顯示,首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為16.8億元至17.5億元,年增25%至30%。分析師表示,立訊精密2021年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其中,獲利主要是受累於airpods、產品結構以及諸多外部不利因素,導致市場質疑其後續成長動力。

健和興2月營業淨利、稅前淨利雙創歷年同期新高

健和興自結今(2022)年2月營收3.53億元,創同期新高,年成長23.67%;營業淨利7,709萬元,年增42.08%;稅前淨利9,531萬元,年增近30%,單月營業淨利及稅前淨利,雙創歷史同期新高,單月每股稅前盈餘0.61元。健和興自結2月份營收達3.53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年成長23.67%,較上月營收衰退,主要受適逢農曆新年連假及和平紀念日營業天數較少之影響。累計今年前2月營收達7.83億元,年成長16.32%。健和興2月份自結營業淨利為7,709萬元,較去年同月大幅躍升42.08%;稅前淨利9,531萬元,較去年同月大幅成長近30%,單月營業淨利及稅前淨利,雙創歷史同期新高;前2月稅前盈餘1.99億元。以其目前實收資本額15.57億元計算,2月每股稅前盈餘為0.61元;累計前2月每股稅前盈餘為1.28元。

技嘉伺服器看正向,全年營收續拚新高

技嘉去(2021)年EPS達21.01元、創歷史新高,考量經濟下行風險,公司配發率擬低於往年,不過仍保持殖利率達5%以上水準。展望後市,由於局勢不明,目前下半年能見度不高,不過以上半年來看,由於顯示卡需求持續,法人預期,第1季營收有望優於去年同期,至於第2季則要視通膨對終端消費影響、以及烏俄戰爭情況而定,全年而言,今(2022)年在顯示卡、伺服器成長動下,目標全年營收要成長10%、續拚新高。技嘉去年EPS達21.01元、創歷史新高,主因顯示卡價量齊揚所帶動。考量經濟下行風險,公司配發率擬低於往年,不過配發金額換算殖利率,仍會保持達5%以上水準。 技嘉今年2月營收88.96億元,月減37.37%、年增27.64%,累計前2月營收年增33.10%。 展望後市,由於局勢不明,目前下半年能見度不高,不過以上半年來看,由於顯示卡需求持續,法人預期,第1季營收有望優於去年同期,至於第2季則要視通膨對終端消費的影響、以及烏俄戰爭情況而定,全年而言,今年目標全年營收要成長10%。伺服器方面,技嘉耕耘已久,不同於以承接大型資料中心伺服器為主的ODM大廠,相對地,技嘉伺服器走利基型市場,客層涵蓋政府、國防、研究機構、車廠等等,近年逐步開花結果,且公司亦耕耘ARM架構伺服器,由於客戶成本因素考量,有採用ARM架構趨勢,帶動ARM架構的市場滲透率逐步提升,預期技嘉將同步受惠。技嘉近日宣布將網通事業群將以分割方式,移轉至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技鋼科技,技鋼主要營收來源為伺服器業務,另外也包含儲存設備、交換器等,成立子公司後,將能更專注業務拓展,未來也不排除朝上市櫃邁進。技嘉伺服器業務去年達約200億元上下,佔技嘉營收15-20%,獲利達約10億元。展望今年,由於客戶專案持續增長,將俄烏戰爭考量進來,今年仍估雙位數成長。

越南復甦,車用/電動工具迎契機

貿易戰、疫情重塑供應鏈樣貌,越南則成為非中產能的重點布局區域,經歷2~3年的前期鋪陳階段,車用零組件、電動工具廠投資逐步發酵,長期布局越南的車用零組件廠豐祥-KY(5288)可望受惠美國休閒車大廠POLARIS滲透率持續提升,而至興今年越南廠貢獻可望追上台灣廠,明年將有望進一步超越台灣廠;精密齒輪大廠鈞興則受惠電動工具大客戶轉單,越南新廠今年營收貢獻將大幅提升,明年佔合併營收則至少2成起跳,而公司也獲得全球工業縫紉機龍頭廠、日系電動工具大廠的接單機會。越南逐步走出疫情、美休閒車大廠持續釋單,豐祥-KY營運動能可期貿易戰動搖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越南則成為產業避風港,度過去年疫情封城,越南走向與疫情共存,一掃疫情陰霾。車用零組件廠豐祥-KY在百善二工業區新廠投產、POLARIS訂單成長帶動,今年營運成長可期;POLARIS貿易戰前主要供應鏈大多在兩岸,隨著貿易戰越演越烈,越南成為企業「脫中」的熱點,過去POLARIS佔豐祥-KY營收比重僅8%,不過2019年已跳升到21%,去年前3季來到27%,預期今年POLARIS就會成為豐祥-KY第一大客戶,後續隨著滲透率提升、釋出機種增加,POLARIS貢獻還有持續成長的空間。豐祥-KY長期耕耘越南市場,且具備完整金屬加工解決方案,成為國際大廠布局東南亞的重要合作夥伴。

越南積極提升汽車自製率,至興明年越南廠貢獻有望超越台灣廠

全興集團旗下的至興也早在2004年就赴越南投資,屬於越南概念股;至興去年台灣廠約佔營收5成,越南廠則佔4成多,中國廠貢獻約在1成以內,隨著越南疫後經濟復甦、訂單成長,至興今年越南廠營收貢獻可望追平台灣廠。越南近年積極發展汽車工業、提升本地自製率,而汽車座椅體積較大,由於汽車座椅體積較大,成為車廠提升自製率的布局重點之一,至興越南廠明年可望獲日系客戶汽車座椅新單,明年越南廠營收貢獻有機會進一步超越台灣廠。

鈞興-KY加速越南廠投資,有機會獲工業縫紉機、電動工具新單

精密齒輪大廠鈞興-KY生產基地主要在大陸珠海,主要產業應用包括電動工具、園藝工具等,終端產品主要銷往歐美市場,因應關稅制裁風險,近年電動工具、縫紉機大廠紛紛將產品分散至東南亞生產,鈞興-KY去年Q4已將越南新廠開出,越南廠目前規劃最大年產能可達8~10億元,計畫生產粉末冶金、五金件與齒輪箱。鈞興-KY表示,受到疫情干擾,越南廠投產時間較為延後,今年將加快腳步,而在國際客戶訂單挹注下,今年越南廠營收貢獻可望明顯放大,成為今年營收成長的主要動能,今年底越南廠佔合併營收比重可望達1成,明年則可望超過2成。鈞興-KY越南廠除可受惠電動工具大客戶增加越南供應鏈採購,近期也獲得全球工業縫紉機龍頭廠、日系電動工具大廠的接單機會,目前產品已在打樣階段。

鴻海首季業績估10年最佳 料況緊俏下半年明朗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表示,正面看待首季業績表現,預估第1季季節性表現是10年來最佳,今年全年業績可較去年持平,元件和其他產品成長幅度最大。至於料況緊俏要到下半年明朗,今年需觀察COVID-19疫情、通貨膨脹、以及國際政經趨勢。鴻海今天下午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劉揚偉指出,去年第4季營收較去年第3季成長34%,較前年同期減少6%,均符合預期。去年第4季消費智能產品營收占比60%,季增超過15%符合預期、年減5%至10%優於預期;雲端網路產品占比19%,季增5%至10%、較前年同期持平均符合預期;電腦終端產品占比約16%,季持平符合預期、年持平則優於預期;元件和其他產品占比約5%,季增15%以上、年增逾15%均優於預期。去年全年消費智能產品營收占鴻海整體營收比重54%,年增15%以上優於預期,雲端網路產品占比21%,較前年持平略低於預期,電腦終端產品占比約19%,年持平略優於預期,元件和其他產品占比約6%,年增5%至10%略低於預期,去年鴻海整體稼動率較前年提升,去年毛利率表現優於前年。鴻海去年資本支出規模新台幣922.96億元,較前年655億元明顯增加,鴻海預估今年資本支出較去年成長,持續採取輕資產策略,區域製造也會降低資本支出規模,3+3策略相關資本資出規模約150億元。展望今年第1季,鴻海預估首季業績季減超過15%,較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消費智能產品估季減超過15%、較去年同期持平,雲端網路產品季減5%至10%、較去年同期增加5%至10%、顯著成長,電腦終端產品季減5%至10%、較去年同期持平,元件和其他產品季減逾15%、較去年同期成長5%至10%、顯著成長。劉揚偉正面看待首季業績表現,預估第1季季節性表現是10年來最好,去年第4季部分業績表現將遞延到今年第1季。展望今年,鴻海預估全年業績可較去年持平,消費智能產品較去年持平,雲端網路產品業績年增5%至10%、顯著成長,電腦終端產品持平,元件和其他產品年增超過15%,成長強勁。劉揚偉表示,今年需觀察COVID-19疫情、通貨膨脹、以及國際政經趨勢,目前供需狀況複雜,展望有不確定性,預期料況緊俏要到下半年明朗,由於去年營運基期墊高,今年有挑戰,但仍審慎正面看待,預估今年營運表現平穩。劉揚偉預期,今年5G手機可續成長,智慧型手機仍在成長軌道;雲端網路產品需求強勁,擴大客戶基礎市占率,5G網通產品需求延續到今年,其中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產品成長更強勁;元件和其他產品擴大市占率,預估連接器和光學模組穩定成長,今年元件和其他產品可強勁成長,是今年四大產品成長最大一項。鴻海今年布局資通訊、電動車、半導體、軟體、全球、ESG等6大主軸,持續將每股純益(EPS)極大化,擴大電動車客戶基礎,布建半導體多元產能及電動車垂直整合,開發軟體定義電動車、建設元宇宙平台,並面對國際新局勢和電動車未來趨勢,設定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長程目標。

iPhone 14配新功能 台鏈受惠

外電報導,蘋果今年秋季將推出的iPhone 14高階Pro系列機種的螢幕將「長高」,並配備新的衛星功能,同時搭配最新的A16晶片,由於鴻海是Pro機種主力供應商,隨蘋果力推較大螢幕機種,並增添其他新功能,晶片處理速度更快,法人預期,主力代工廠鴻海及晶片供應商台積電受惠最大。國外的9to5Mac網站得到的消息是,蘋果預定推出四款iPhone 14新機,將揚棄5.4吋螢幕的「迷你」機型,採用6.1和6.7吋螢幕(代號為D27和D28),解析度維持與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相同。但旗艦機種iPhone 14 Pro及iPhone 14 Pro Max(代號為D73和D74)的螢幕會稍微長高一些,以容納將取代瀏海(notch)新「瀏海+藥丸」(notch+pill)設計。除捨棄小尺寸機種,市場盛傳,除螢幕尺寸差別,蘋果也將重新採用新舊晶片來區隔機種,若傳聞屬實,這將是近十年來蘋果首次以新舊晶片區分iPhone的規格,上次蘋果以晶片區分還是在iPhone 5s及iPhone 5c上。今年iPhone新機希望增加衛星通訊功能,但到目前還不十分明確今年秋季推出時,是否可以就緒。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稍早預測,蘋果今年新機iPhone 14 Pro機種會採用A16晶片,基本款則沿用升級版的A15晶片。iPhone 12與13系列均有推出迷你機種,不過銷量都不好,所以iPhone 14可能不再出迷你款。蘋果2020年推出迷你款時,定價729美元,稱不上平價,後來也發現不符市場偏好大尺寸手機趨勢。業界人士分析,從蘋果今年持續推出第3代iPhone SE即可看出,小尺寸機種並非沒有市場,而是iPhone 12/13 Mini定價過高,加上與iPhone SE機種產品區隔不明顯,導致迷你(Mini)銷量不佳。換言之,經過這兩場失敗案例,蘋果意識到,小尺寸機種必須搭配較親民價格,才有辦法撐起銷量。

緯創擬配息2.2元 今年規劃台灣墨西哥擴產

代工廠緯創資通今天董事會決議去年每股配發現金股利新台幣2.2元,以今天收盤價29.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約7.46%。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召開法人說明會表示,今年將在台灣及墨西哥擴產,仍看好營運成長。林憲銘指出,緯創今年資本支出約新台幣160億元,主要用於在台灣及墨西哥擴產,因為全球化生產對緯創成長至關重要,也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同時更接近客戶。越南擴廠計畫也已經啟動,有必要的話會在今年稍晚進行。林憲銘說,今年資本支出也將用於高附加價值產品,例如車載模組、伺服器、人工智慧相關事業,有助提升獲利表現,仍看好緯創今年營運將成長。他強調,中國生產基地目前占緯創總產能約50%至60%,隨著陸續擴增越南、台灣、墨西哥產能,中國占比會持續下降。緯創從成本、供需、地緣政治風險等角度考量,會針對全球生產基地做出適當調整,以滿足客戶需求。緯創總經理林建勳表示,筆電仍面臨缺料問題,但今年料況較去年改善;去年零組件供貨和訂單缺口約20%,今年縮小到約10%。林建勳指出,雖然消費筆電需求放緩,但商用市場受惠於企業恢復實體辦公,需求將回升,緯創近年提升商用比重,去年商用筆電占比約40%,今年會提升到45%,跟著商用市場成長。不過下半年筆電前景還不明朗,將視料況而定。為因應未來發展的資金需求,緯創今天董事會也決議於普通股不超過2.5億股的額度內,擬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或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緯創去年第4季合併營收為2634.53億元,季增19.5%,年增13.3%;營業淨利55.09億元,季增23.9%,年增28%;稅後淨利53.76億元,季增5.5倍,年增1.31倍;每股盈餘1.93元。緯創2021年度合併營收8620.83億元,年增2%;營業淨利163.75億元,年增13.2%;稅後淨利104.68億元,年增20.6%;每股盈餘3.76元。

陸封城 科技鏈無立即衝擊

中國大陸疫情轉趨嚴峻,各地陸續封城,電子產品供應鏈受到衝擊。摩根士丹利(大摩)證券啟動兩岸三地大調查後發現,由於庫存緩衝加上生產彈性,短期對廠商沒有立即的衝擊,但仍要持續觀察。美銀證券則認為,對智慧手機供應鏈會有影響。整體來看,美銀較看好有新動能或市占提高的個股,例如台達電(雲端、資料中心、電動車、人工智慧)、聯發科(預計潛在市場規模擴大、現金股利殖利率佳)、景碩(在中國大陸產能比重低,主要成長動能為ABF載板及高效能運算)。大摩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科技產品已有超過80%都在中國大陸生產,使得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科技產品的生產重鎮。雖然近來深圳等地相繼封城或實施交管,但由於廠商多備有充足存貨,加上生產據點分散,可靈活彈性調度,因此並無立即性的重大影響。報告指出,自2019年美中貿易關係緊張以來,知名品牌客戶就開始要求科技硬體供應鏈,將生產據點分散到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移走15%至20%的產能。大摩統計,中國大陸各地有三大供應鏈群聚區,即廣東、江蘇及內陸(湖北/河南)。即使因為特定城市或省封城而影響生產,分散產地也有望減少產能中斷的憂慮。以iPhone為例,在河南鄭州的產能占40%,江蘇占30%至35%,深圳則不到20%,印度更低於5%。大摩與相關供應鏈大廠討論後發現,因為深圳封城而對產能的立即衝擊有限,原因是還有庫存作為緩衝,加上生產據點多,足以應付潛在的訂單調整。不過,近期發展及復工時點都需要繼續觀察。美銀證券則指出,智慧手機供應鏈面臨更大的風險,主要是因為產能高度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非蘋手機集中程度高於蘋果供應鏈。由於上半年通常是產業淡季,因此如果停工只持續一、兩周,持續衝擊的可能性較低。

零組件缺貨 在可控範圍

近兩年零組件缺貨、漲價情況漸告尾聲,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3月16日指出,目前零組件缺貨情況已收斂到「可控範圍」,隨著供應鏈情況改善,全球三分之二國家、地區通路庫存已逐漸回到疫情前正常健康水位。華碩昨天舉行線上法說會,市場關心零組件缺貨情況。胡書賓指出,零組件缺貨情形已在可控範圍,除少數如電源管理IC,或美系IDM廠商供應的IC尚有缺口,整體缺貨情況逐漸改善。華碩指出,包含美國、歐洲、亞洲大部分國家通路庫存陸續回到疫情前健康水準,約八至12周安全庫存。胡書賓強調,目前並無看到PC市場需求、價格向下波動的情況,隨著供需回到平衡點,預期產品售價、獲利將回到常態水準。華碩指出,去年第4季庫存水位較過往高,主因反映零組件缺料,策略性備料的需求,同時有物流延遲影響,但看好今年上半年銷售情況,會有效去化存貨,估整體庫存將回到正常水準。智慧手機業務方面,由於華碩經營策略改變,去年占營收比重僅2%,至今仍尚未轉盈。針對未來發展及是否推出折疊機等議題,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回應,去年手機出貨量約80萬支,已是翻倍成長。許先越指出,2022年將推出更多智慧手機產品,專注電競及不同族群需求。

廣達去年好賺 擬配息6.6元

廣達去年獲利嚇嚇叫,不僅三率三升,稅後獲利更以336.5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率為32.9%,EPS以8.73元創下上市以來最佳成績。不過隨著持續缺料、大環境變數增多,以及客戶下單比去年保守,繼預估第一季筆電出貨量將季減15%上下後,廣達也預期,第二季筆電出貨量季增幅度不高、應不到一成,連續兩季出貨量都會比去年同期下滑。另外,廣達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6.6元現金股利,盈餘配發率75.6%,以16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近7.2%。受惠於筆電需求大好,即使去年飽受缺料、運輸不順等影響,本業獲利依舊逐季上揚,毛利率6.4%、營益率3.3%、稅前淨利率3.8%都比去年同期成長,加上業外收入又有匯兌收益助陣,廣達去年獲利步步高,全年稅後獲利來到336.53億元,年增32.9%,創下歷史新高,EPS也高達8.73元。而在第四季營運方面,廣達去年第三季稅後獲利創下歷史新高後,第四季營收雖然在包括M1系列MacBook等高單價產品帶動下,季增近3成、年增11.7%,但高單價產品拉低毛利率與營益率,毛利率5.99%、是去年唯一季度低於6%,營益率3.05%也是去年最低,幸而營業淨利在營收放大下而成長,加上有22.21億元業外收益挹注,第四季稅後獲利92.82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7.6%,EPS為2.41元。由於筆電、伺服器持續受到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干擾,廣達表示,第一季筆電出貨量將季減15%上下、相當於近1700萬台。廣達首季筆電出貨季減幅度優於往年的兩成,但是比起去年同期僅季減不到10%來說,可以看出Chromebook需求直線下滑,對廣達出貨量影響。面對第二季,廣達預估出貨量將比首季成長,但是在比較基期已高、客戶下單比去年相對保守,成長幅度不會太大,季增幅度有可能不到10%。換言之,第二季筆電出貨量要達到去年同期的1900萬台不容易,這也代表,廣達今年連續兩個季度筆電出貨量都可能呈現年減。

電動車年產能 挑戰75萬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3月16日表示,今年電動車營收仍以軟體、零組件為主,整車營收要到明年才會較明顯, 2025年拿下全球5%市占率目標不變,屆時集團整車代工產能可年產50萬至75萬輛電動車。對於立訊等競爭對手也切入電動車事業,劉揚偉強調,鴻海擁有營運本地化(BOL)、軟硬體設計、垂直整合與MIH開放系統等四大優勢,競爭對手不僅沒有這麼完整的能力,尤其電動車規模技術資金都非常龐大,不是有官方支持就可以進入。劉揚偉指出,鴻海造車的「know how」是「time to market」與「time to cost」,而且要有建立平台的能力,才能time to market。在time to cost方面,他說,一是速度,二是模組化,也就是模組可以再利用,使成本降得更低,所以為何會成立MIH電動車聯盟,目前MIH有2,200家會員,並持續增加中,大家對MIH是有期望的,希望平台做出來,大家都能使用,電動車推出市場的速度就可以加快,過去開發新車需要四年,現在可以縮短到兩年。

豐田Q2在陸減產20%

近日隨著大陸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破千且持續飆升,吉林、廣東、上海等多地防疫政策升級,令這些地方的車企生產面臨考驗。日本豐田因受到疫情與晶片荒干擾,日前宣稱,第二季將縮減大陸生產規模達20%。另受疫情影響,一汽集團在吉林省長春市的五大整車工廠,也宣布停產。綜合外媒15日報導,大陸新一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吉林省在長春、吉林兩市疫情升溫下日前宣布封省,廣東省深圳、東莞兩大經濟與製造中心則自14日起進行為期一周的封城,上海市也宣布提升防疫政策,尤其在晶片荒問題未解下,更讓當地車企生產雪上加霜。日媒指出,以長春市為例,日本豐田汽車表示,將從3月22日開始到月底的八個工作日,暫停當地合資工廠一條生產線,這讓大約1.4萬輛Noah和Voxy小型貨車的生產受到影響,且目前無法預估何時能重啟生產。上周豐田剛宣稱,將在4月、5月和6月期間縮減大陸生產規模達20%,以舒緩供應商因晶片和其他零組件短缺所帶來的壓力。報導指出,2022年豐田在大陸的生產備受疫情干擾,1月分天津因為Omicron病毒肆虐,豐田天津的合資廠被迫暫停生產。因汽車生產量下滑,豐田1月分在大陸的新車銷量年減兩成。另外,為配合疫情防控,以長春市為大本營的大陸汽車巨頭一汽集團決定,自3月13日起,在長春的五大整車工廠全部停產,生產線重新開機時間,將視疫情防控整體情況和省、市政府要求決定。2021年,一汽集團以近人民幣(下同)7千億元的營收高居長春企業榜首,旗下擁有紅旗、奔騰、解放等自主品牌,以及大眾、奧迪、豐田等合資品牌。另一方面,總部位在深圳的民營車企比亞迪,目前在深圳建有葵湧工廠、寶龍山工廠、坪山工廠等多家工廠。對於本輪疫情升溫導致深圳封城,比亞迪表示,本次疫情對比亞迪深圳園區生產「有些影響」,公司正積極協調應對。比亞迪A股15日收跌2.83%,報212.8元;比亞迪H股大跌6.76%,收報166.9港元。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