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詮欣股息2元 2022迎車用爆發
詮欣產品調整有成帶動業績穩健成長,2021年稅後淨利1.46億元,每股盈餘2.02年,獲利創近5年新高。董事會通過決議,預計配發現金股利2元,並於6月15日舉行股東會。展望2022年,公司看好IPC、伺服器、高階消費性等領域,尤其是車用,預期將迎來強勁的成長,多項動能挹注下,詮欣對於2022年營運樂觀看待。受惠於車用訂單明朗也逐漸出貨放量,詮欣今年初營收表現不淡,2月營收1.21億元、年增71.2%,累計前二月營收為3.2億元、年增44.6%,目前為歷年同期第四高。研調機構指出,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在2026年將達到1,891億美元規模,成為各大廠商覬覦搶占的新商機,國家實驗研究院報告亦推估,2025年台灣自動駕駛技術所衍生的產值將達2,887億元。而詮欣作為率先打入美系電動車廠ADAS供應鏈的供應商,市場看好該公司後續接單出貨持續受惠。詮欣目前車用產品涵蓋五大類,ADAS自動駕駛電腦、車內外輔助鏡頭、車聯網、抬頭顯示器及防駕駛疲勞偵測、超級電腦,客戶布局廣泛,已切入客歐、美、日、韓車廠。詮欣表示,汽車相關應用的認證時間很久,從開發到有成績通常要5年,而今年剛好第5年,除了車用客戶群增加不少,訂單能見度也明朗化,交貨的數量也比過往多。去年車用占營收比重約6~7%,隨著比重逐漸放大,以絕對值金額來看,預期今年會有強勁的表現,2023、2024年還會持續更進一步成長。除車用走強,詮欣其他產品線也不淡,作為基本盤的IPC今年預估維持10%成長;網通、伺服器今年同樣有高成長,詮欣目前已經能做到400G的產品,800G正在開發中;消費性產品受惠元宇宙趨勢,今年可望成長二成,動能來自AR/VR穿戴產品,原本提供外部線,現在增加了內部線的供應。建舜電東莞廠復工;上半年毛利率看年增
連接元件廠商建舜電最新公告,東莞廠申請封閉式生產獲准,今日早上已復工,此波受疫情影響生產還有限,而第一季雖因少了互動資通的營收貢獻,但直接、間接交給美系客戶的訂單成長,且毛利率較優,法人預期,公司上半年毛利率有機會力保維持去年下半年旺季水準,年對年明顯成長,今年營收持穩,本業獲利挑戰金融海嘯後高峰。建舜電主要生產基地包括東莞與泰國,其中東莞廠土地建物先前已售後回租,此次受到大陸疫情爆發影響,原公告16到20號停工,但因後申請封閉式生產獲准,今日早上10點已復工,內部估計,對產出影響不大。泰國廠部分,因東南亞的正常商業活動已逐步恢復常態,建舜電廠區去年下半年後也多正常生產,目前產能已吃緊,內部先以加班方式因應,尚足以支應,二期工程將視客戶實際需求規劃,最快可能也要年底才會動工。而建舜電今年前二月營收雖呈年減,但主要是投資架構調整,對原投資公司互動資通失去控制權,不再認列合併營收,對營收影響約兩成,幸而直接交貨美系客戶的C To Lightening與為日廠代工後間接交貨的高速線材,法人估計營收佔比已有兩到三成,補上互動資通缺口,且毛利率相對較佳,也同步支撐公司調整其他利潤率較低的產品線。法人預期,建舜電第一季營收年對年雖可能下滑,但毛利率有機會守穩去年下半年近18%水準,相對去年同期16.87%增長,加上台幣貶值有利匯兌,獲利或有持穩到成長機會,若銅價未持續上漲,第二季毛利率也有機會維持,上半年獲利將較去年明顯改善,全年營收看持穩,本業獲利則將挑戰金融海嘯後高峰。總體經濟
1~2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值增37% 電子零組件增幅最大
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資料顯示,今年1~2月因部分缺料情形緩解及遞延出貨效應,我國對美出口118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較上年同期續增37.0%,占整體出口比重提高為15.2%。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2月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貨品中,資通與視聽產品36.9億美元,占31.4%;基本金屬及其製品16.4億美元,占14.0%;機械10.9億美元,占9.3%,三者合占五成五。與上年同期相較,主要產品出口值均呈增加。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因宅經濟與遠距需求帶動,出口值增加8.6億美元或增30.5%最多;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因價格上漲,增5.9億美元或增55.9%居次;運輸工具增4億美元或年增61.3%;電子零組件亦增2.4億美元,年增67%,增幅最大。此外,去年我國對美出口達657億美元,也創歷史高點,年增29.9%。主計總處分析,隨全球經濟穩健復甦,5G 通訊、高效能運算、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需求持續擴增,加上美國疫情漸獲控制,接續推動相關基礎建設,帶動我國對美國出口總值持續攀升。
楊金龍的勇敢決定 央行升息1碼
中央銀行17日召開第一季理事會,意外與Fed等幅調高政策利率1碼,重貼現率回到疫情前的1.375%,終結連七凍,也是央行暌違逾十年半以來首度升息。央行總裁楊金龍說,升息三條件都已達到,但一次升1碼,「是勇敢的決定」。央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25個百分點,分別由年息1.125%、1.5%及3.375%調整為1.375%、1.75%及3.625%,從3月18日起實施。楊金龍表示,去年底提出的升息三條件,包括經濟成長及通膨、產業復甦和主要央行升息,基本上央行認為均已符合,因此在經過全體理事會議討論後,一致通過調升政策利率1碼。楊金龍說,央行去年12月已說明今年貨幣政策朝向「緊縮」方向,目前貨幣政策基調同樣是朝向緊縮不變。這次會議中,有部分理事提議先升半碼,也有理事認為還不到升息時候,但最後還是一致通過升息1碼。楊金龍說,「如果三條件沒達到就要升息,尤其一下子升1碼,會是痛苦的決定;但三條件都達到,升1碼就是勇敢的決定」。至於央行升息主要原因還是抑制通膨預期。楊金龍表示,升息主要是針對需求面造成的通膨,這次物價上漲主要則來自供給面,但央行調升政策利率,還是有助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進而維持物價穩定、達成協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的政策目標。楊金龍表示,這次通膨主要是來自供給面的因素,政府透過貨物稅、關稅、營業稅及電價、油價調整機制穩定物價,也是屬於供給面的手段。今年因俄烏戰爭,使得輸入性通膨進一步加重,但新台幣從2019年開始升值,且有兩年多升值幅度高於其他貨幣、是亞洲最強貨幣,至最近才稍微有一些修正,新台幣升值對原物料進口也有等同於緊縮的效應,有助抗輸入性通膨。楊金龍也對本次未五度出手管制房市管制說明,經過先前四波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金融穩定成效已經「可接受」,銀行建築貸款、購屋貸款逾放都很低,信用集中度控管很好,暫時沒有必要連續下去,「但還有精進的空間」。即不排除6月仍有可能再出手。電子資訊
貨出不去、料進不來 電子供應鏈仍陷窘境
深圳、東莞接連宣布封城的兩天後,部分台廠在符合當地政府防疫規範、貫徹執行園區/廠區內封閉式防疫管理下,已陸續宣布恢復生產。不過在全面禁止人、物跨區、跨省移動下,供應鏈隨即面臨「貨出不去、料也進不來」的窘境。業者指出,尤其非IT料件的庫存通常低於兩周、甚至僅有幾天,各家業者不敢掉以輕心,但也擔心一旦封城時間延長,供應鏈恐將再現危機。電子供應鏈業者指出,搶在東莞16日下午開始封城前,先前從香港轉運至深圳、東莞的零組件備料,才趕緊撂人撂車搶送進廠區或倉儲內,估算中下游廠在IT關料件的備料水位,約在兩個月以上,基本上足以因應這一波封城時程的產線需求。隨著禁運令限制,封城後首日、全城物流停擺,各家業者手上的非IT料件多不足以因應一周產線需求。諸如PC板、散熱模組、各種機構件、訂製材、線材,庫存水位多在兩周以下,尤其是末端的包材,備料基本上僅有幾天。供應鏈業者指出,以目前PC板供應為例,集中於東莞中南部大朗鎮裡的中小型PC板廠,已因疫情升溫的交管令而停止供貨至少兩周,對中游供應鏈業者而言,手上的備料庫存已拉起緊報,就算廠區內仍可啟動產線運作,「但沒料怎麼動?」。雖然此波封城預計於20、21日解禁,但業者也擔心,前一波在農曆後於蘇州啟動的封城,從2月中旬一直延到3月第二周間才解禁,足足延長至六周,況且當時蘇州城內的公交、地鐵並未停擺,對比這次東莞更加嚴控的交通運輸管制,供應鏈業者對於如期解禁並不樂觀。
陸今年穿戴裝置出貨估年增18.5%、增速趨緩
報導根據IDC《2021年第四季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去(2021)年第四季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3,753萬臺、年增23.9%;累計去年全年出貨量近1.4億臺、年增25.4%。IDC預計,今(2022)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將超過1.6億臺、年增18.5%。IDC指出,去年中國耳戴設備市場出貨量7,898萬臺、年增55.4%;耳戴設備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受到藍牙耳機設備的智慧化進程驅動,語音互動、健康監測及助聽等功能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市場在受到入門級市場極大推動的同時,也在透過品質提升逐漸向上拉升價位段,此一趨勢在線上市場尤其明顯;此外,各大手機廠商的積極布局持續推動該市場,並對傳統音頻品牌提出嚴峻挑戰。去年手錶市場出貨量3,956萬臺、年增21.4%;其中,成人手錶2,013萬臺、年增31.0%。去年以RTOS系統為代表的輕智慧手錶發展迅速,對手錶市場起到重要帶動作用;同時,廠商格局出現較大變化,但整體上華為和Apple領跑的局面仍然持續。去年兒童手錶出貨量1,943萬臺、年增12.8%;相較於2020年,兒童市場具有明顯復甦跡象,但依然面臨潛在用戶基數增長趨緩和產品同質化的挑戰和瓶頸。去年手環市場出貨量1,910萬臺、年減26.3%;受到廠商策略、市場需求及價格上調等方面影響,手環市場出現顯著下滑。2020年到2021年手環市場平均價格從27美金漲到34美金;手環市場需求一方面受到價格上漲影響,另一方面受到佩戴功能有限的抑制,而廠商在可穿戴設備的產品策略上,也逐漸向具有更高用戶留存能力和利潤的手錶產品傾斜。IDC認為,去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復甦的一年,同時也是市場進行結構化調整的一年,包括產品形態、市場價格和渠道結構;隨著市場需求逐漸釋放,用戶對可穿戴產品的消費在回歸理性,今年可穿戴市場在保持高速成長上將面臨一定挑戰,但其中機會與挑戰並存,一、運動健康傳感技術應用,對帶動市場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二、外觀美感和品牌象徵是對可穿戴設備發展的更高要求;三、與車載和家庭場景聯動,進一步拓展可穿戴設備使用邊界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潘雪菲認為,可穿戴設備的使用場景拓展是該市場自出現以來一直需要探索的話題;在運動功能基礎上,健康監測將成為帶動該市場的重要功能,也是建立競爭門檻和先發優勢的重要技術;強化可穿戴手錶的裝飾屬性將逐步擴大潛在購買群體,廠商在跨界和聯名合作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而家庭和車載場景聯動為可穿戴設備帶來的使用價值提升,將有利於帶動更多需求湧現。
車用晶片聯盟 合攻搶商機
國內業者跨領域合攻車用商機,IC設計大廠義隆宣布,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將攜手義隆、友達、中華汽車等8家廠商,將正式成立「車用AI影像晶片與智慧座艙顯示模組產業聯盟」,並共同簽署MOU。車用顯示產業商機龐大,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結合義隆、友達、奇美車電、中華汽車、華德動能、成運汽車、創奕能源、大聯大品佳等業者,將於今日宣布共同成立上述產業聯盟。前述產業聯盟主要是希望結合上中下游產業鏈,建立國內自主車用IC顯示技術能力,開發自主設計車用AI影像暨Mini LED顯示運算晶片組,建立智慧座艙產業自主技術,並研製符合國際車用影像感測晶片的ADAS應用模組與系統,依照電動車廠的智慧座艙需求,結合艙內外感測AI技術,打造車輛智慧化的關鍵技術。義隆董事長葉儀晧表示,聯盟將藉由整合各自擁有的技術,帶動智慧車電產業鏈,未來的目標將不僅是國內,也將放眼全球車電市場,提供包含AI影像晶片、艙內外應用、影音等汽車產業進階應用,為台灣打造一條龍的車電產業製造線。義隆提到,在過去5年,台灣車用電子產業的產值,以每年13%的幅度快速增長,2021年將近3,000億元,推估2025年產值可望翻倍達到6,000億元;根據MarketWatch的預估,至2027年時,車用顯示晶片應用產品,包括後視鏡與車用智慧座艙的市場規模將達504億美元,車用電子產值可望迎來爆炸性成長。
立訊精密傳為AirPods提供系統級晶片封裝服務
報導新浪科技報導,據知情人士昨(16)日指出,蘋果公司兩家產品組裝廠商立訊精密(002475.SZ)和歌爾股份已開始或準備為蘋果提供晶片封裝服務。該知情人士指出,立訊精密正在為AirPods無線耳機提供晶片系統級封裝(SiP)服務。與此同時,歌爾股份也在關注晶片封裝業務,但由於技術困難,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贏得的訂單遠遠少於立訊精密。隨著立訊精密尋求進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領域,該公司尤其渴望提高晶片技能;知情人士指出,為縮短SiP生產的學習曲線,立訊精密一直在招聘擁有晶片封裝技術的工程師。知情人士續指,立訊精密和歌爾的SiP模組的生產品質可能不是最高的,但這兩家中國廠商擁有的優勢,就是其負責產品的最終組裝,能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晶片封裝解決方案,這可能有助其在未來贏得更多訂單。另外,除了AirPods,立訊精密還是iPhone和Apple Watch的組裝廠商,而歌爾是Meta廣受歡迎的VR(虛擬實境)頭顯的主要製造商,也是索尼PlayStation 5遊戲機的第二大組裝商。在過去的幾年,這兩家公司的營收成長迅速,儘管立訊精密去(2021)年出現有史以來的首次利潤下降,但主要受到全球晶片短缺和物流成本上升等影響。上週立訊精密股東批准了一項135億元(人民幣,下同),折合約21億美元的融資計畫,以強化各項技術能力。該公司表示,將投入9.5億元用於SiP業務和晶片封裝業務的擴張。而歌爾分拆了一個晶片相關部門,計畫單獨上市;有分析人士指出,像立訊精密和歌爾等中國公司加大半導體相關能力的建設力道,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包括他們在內的整個行業希望打造更獨立的晶片供應鏈。
雲端伺服器持續看旺
廣達3月16日表示,持續看好今年雲端伺服器的成長,主要是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四大咖,包括亞馬遜、微軟、Google與Meta等都對今年樂觀看待,廣達是雲端伺服器主力供應商,需求同步看增。IDC表示,2021年第3季雲端基礎架構(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運算和儲存架構支出,較前一年同期成長6.6%,達到186億美元。其中,公有雲基礎架構支出達130億美元,年增8.6%,也較前一季成長6.6%。這也延續2019年第4季以來年成長率皆為正成長的趨勢。由於對公有雲基礎架構的需求將持續強勁, 2022年將超過非雲端基礎架構支出。
散熱廠布局東南亞,搶車用、拓伺服器
隨貿易戰之後,散熱廠也跟著電子組裝代工廠的腳步前進東南亞、布局新廠區,近兩年來動作更是快速,除了能降低人力成本之外,更能將拓展業務、延伸到車用,並擴大伺服器產業的布局。事實上,在兩年前不少散熱廠商高層大多認為,由於散熱零組件由於體積不大,用海運、空運仍方便,運輸成本比起移動到供應鏈較不完整的東南亞,成本更具優勢,但這樣的狀況已經出現明顯改變,大多受到客戶要求,以及東南亞供應鏈、生態圈也逐步成型的影響,因此散熱產業也出現明顯的挪移。另外,也由於散熱零件生產仍需大量的人力,因此隨著代工廠的腳步、受到人力成本提高下,生產基地也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就是為了與下游電子代工廠交通上更具地利之便。散熱模組廠雙鴻目前生產基地主要位於中國,包含廣州、重慶、昆山、合肥等地,而泰國廠也在去年第2季將開始正式投產,以後段組裝伺服器為主。另外,針對車用領域的布局,雙鴻也鎖定智能駕駛相關產品,包含氣冷、水冷為主要散熱解決方案,未來也將會在泰國生產。同業尼得科超眾則有母公司日本電產(Nidec)的支援,超眾在越南持續擴產投資,去年資本支出金額超過7億元,而目前越南第一期廠區已經完工,並且小量生產中,預計今年將於該廠布建各產品線,並鎖定車用產品布局,市場看好,與Nidec之間的合作綜效也將陸續展開。至於風扇廠建準也積極布局生產基地,去年第4季中國廠區產線移轉已經完成,而今年廣西、菲律賓將持續擴產,預計第2季新產能開出,將增加總產能量2成左右。菲律賓廠也持續徵人、進駐機台、布建產線當中,未來外銷歐美市場的產品會透過新廠生產出貨,免於關稅風險。且該地人力成本較低,對於今年毛利率與獲利也有正面影響。奇鋐生產基地集中在中國,包含深圳、東莞、成都、武漢、浙江等,去年為因應中美貿易戰、伺服器客戶需求之下,啟動越南廠建置,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工程進度,拚今年投產。事實上,奇鋐近年在伺服器領域積極布局,也搶下不少美系客戶的訂單份額,奇鋐產品應用於伺服器當中包含風扇、機殼、熱板等,且伺服器營收佔比比起同業來得高,今年有望從去年30%逐步往40%靠近。除了布局東南亞之外,散熱廠商也針對現有的生產基地昆山、重慶等進行擴產,目標提升生產效率,將過去外包熱管的比重逐步降低,在廠內自己生產熱管,也是趨勢之一。
汽車產量兩年估少520萬輛
標普全球旗下汽車研究機構S&P Global Mobility表示,受到烏克蘭戰爭影響,今明兩年的全球輕型車產量合計減少520萬輛,其中又以歐洲產能最受打擊。前身為IHS Markit汽車團隊的S&P Global Mobility周三宣布將2022、2023年全球輕型車產量預估各下修260萬輛,各調降至8,160萬、8,850萬輛。俄烏衝突已導致物流、供應鏈、關鍵汽車零件短缺等問題更加惡化,尤其是許多車廠的電子線束供應皆來自烏克蘭,這讓原本就陷入供應鏈困境的車廠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該機構全球產能預估部門執行主任富爾索普(Mark Fulthorpe)警告,「下行風險仍相當龐大,我們最糟的預測顯示,今明兩年的產量可能各調降多達400萬輛」。S&P Global Mobility指出,歐洲車廠產能將受創最深,該公司將2022年歐洲汽車產量預測值調降170萬輛,其中俄羅斯與烏克蘭需求減少約占近100萬輛,其他產量損失則因戰爭引起的晶片與電子線束短缺所致。至於北美地區,該機構將今年輕型車產量預測值下調48萬輛,明年產量預測值調降54.9萬輛。標普表示,烏克蘭的電子束線產能大約有45%外銷至德國和波蘭,這使德國車廠面臨高度風險。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福斯(VW)、寶馬(BMW)就備受衝擊。福斯執行長狄斯(Herbert Diess)本周稍早提到,戰爭使該公司面臨零件問題,2022年前景蒙上陰霾,目前將部分產線移出歐洲,轉至北美和中國,以因應戰爭引發的供應鏈中斷。BMW周三甫以烏克蘭危機衝擊為由,調降汽車部門今年獲利率預估,由8~10%下修至7~9%。該公司技術長韋伯(Frank Weber)指出,俄國侵烏使得德國部分廠房一度暫停或降低產能,但預計下周重返產能全開。
結夥跨領域大咖 台灣打造車電一條龍
車用顯示晶片應用產品在全球產值上看兆元,為了搶啖爭取這個潛在的市場機會,由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車輛中心)結合義隆、友達、奇美車電、中華汽車、華德動能、成運汽車、創奕能源、大聯大品佳公司等於今(18)日宣布共同成立「車用AI影像晶片與智慧座艙顯示模組產業聯盟」,並共同簽署MOU。據了解,這個產業聯盟將結合上中下游產業鏈,建立國內自主車用IC顯示技術能力、開發自主設計車用AI影像暨Mini LED顯示運算晶片組、結合任意型態顯示技術,建立智慧座艙產業自主技術,研製符合國際車用影像感測晶片之ADAS應用模組與系統,並依照電動車廠(EV Bus、EV Car)智慧座艙需求,結合艙內外感測AI技術,打造車輛智慧化的關鍵技術,提升產業價值,建造車電護國群山。義隆董事長葉儀(日告)表示,聯盟將藉由整合各自擁有的技術,帶動智慧車電產業鏈,未來的目標將不僅是國內,也將放眼全球車電市場,提供包含AI影像晶片應用、艙外應用、艙內應用、影音應用等汽車產業進階應用,為台灣打造一條龍的車電產業製造線。據國際產調機構(MarkLines)資料顯示,未來電動車將佔所有公路運輸活動的8成以上。而順應著上述成長趨勢,台灣過去5年車用電子產業的產值,以每年13%的幅度快速增長,2021年將近台幣3,000億元,如今在ICT大廠陸續投入下,預期發展將更為快速,推估2025產值可望達到台幣6,000億元;MarketWatch統計也預估,至2027年全球影像顯示晶片市場規模約為57億美元,車用顯示晶片應用產品-後視鏡與車用智慧座艙的市場規模為504億美元,車用電子產值可望迎來爆炸性成長。目前國內廠商雖分別投入車用晶片、自駕輔助系統開發及任意型態面板開發,但目前車用影像晶片及座艙設計仍在起步階段,採後裝或分散式設計,可達車輛規格功能及智慧化之高端產品仍仰賴進口。因此聯盟整合上中下游廠商,希望透過跨技術整合應用,結合自主AI影像晶片研發、AI影像辨識技術、智慧顯示技術與模組及高演算速度與低耗能,協助產業提供研發技術Know-How與驗證能量,並創造新世代智慧車電產品,將虛實疊合顯示、監控與辨識系統、任意型態顯示技術等各系統進行整合,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並建立國內ICT產業鏈與車用零組件完整供應鏈,使國內晶片、AI車用電子、顯示器系統具國際競爭力,承接市場的高度需求。
晶片荒、豐田下砍 4-6 月全球產量,今後恐再下修
晶片荒,日本汽車業龍頭豐田汽車(Toyota)下砍 4-6 月全球產量計畫、減幅逾一成,且今後可能會再下修。豐田汽車17日宣布,因晶片短缺,因此將下修2022年4-6月期間的全球產量目標,其中4月份全球產量預估約75萬台,將較原先計劃下砍15萬台(減產幅度約17%)。5月和6月豐田全球產量也將分別較原先計畫減產10%左右、5%左右,4-6月期間豐田全球月平均產量預估約80萬台(即4-6月合計產量約240萬台),將較原先計畫(約280萬台)下修逾一成豐田指出,隨著下修產量計畫,預估4月份期間日本國內全部14座工廠28條產線中,5座工廠7條產線將停工數天,其中部分產線最高將停工9天。豐田指出,因晶片短缺、加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擴散,目前依舊難於對數個月後的情況進行預估,因此現階段的計畫(上述下修過後的4-6月產量計畫)仍有可能會下修。豐田車用晶片供應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旗下那珂工廠、高崗工廠受3月16日發生的福島強震影響進行停工,目前復工時間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