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陸上季GDP 市場不看好
大陸國家統計局18日將發布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等最新統計,不過,多家機構不看好,認為疫情增添了許多經濟不確定性,下調預測值。時代週報彙整十家機構對第1季GDP成長率預測,約落在4.6%至5.4%間,平均預測值為4.9%。其中,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疫情等不利因素將對今年第1季GDP增速產生0.5到1個百分點的拖累,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僅體現在3月,負面影響恐延續到第2季。中信證券因此預測,為了實現增長目標全年達5.5%,穩增長政策在第2季亟需加碼。西部證券則將第1季GDP成長率從5.6%下修至4.7%。中金證券分析,在各地嚴格疫情防控要求下,線下聚集性、密接型消費型態受影響大,旅遊外出、餐飲、商品房銷售等下滑明顯。工業生產總體尚保持平穩,但建築投資、貨運物流有所回落,部分企業生產也受擾動。考慮疫情影響,預計第1季GDP成長率約為5.0%左右。國信證券認為,4.8%是市場對國內經濟增長狀況感受的冷暖分界線。
電子資訊
台廠深耕AI 衝刺競爭力
2030年全球人工智慧(AI)產值高達13兆美元,AI除了是為科技產品加值的關鍵技術,更成為未來決定技術競爭力的關鍵,廣達、緯創、研華、義隆電、智邦等科技廠積極深耕AI技術,並擴大AI產品與應用,推升AI營收貢獻。根據Gartner預估,AI將成為各產業領域中突破性及創新程度最高的技術,預估2022年全球AI產值將達3.9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41.5%;另一方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估,2030年AI產值高達13兆美元。晶片業者輝達是國際關注的AI業者,日前華碩宣布跟輝達與國衛院三方合作,打造亞太區第一台專門應用在醫療領域的超級電腦,積極布局AI。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重視AI市場,近年把醫療列為核心服務,積極串聯5G、AI、雲端跟物聯網,積極布局AI應用,已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建構智慧遠距居家照護平台。緯創近年也鎖定AI、5G及伺服器等研發,投入5G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應用。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則以AI技術布局車隊管理、智慧巴士及新能源車領域業務,攜手彩碤新能源打造全台首輛自製氫能源電動巴士(氫能電巴),透過Edge AI技術結合5G網路,可即時判斷駕駛行為、前車防碰撞等。晶片業者義隆也積極投入AI技術應用在車用市場,義隆電預估,AI車用技術持續發展,新產品可望推升成長。義隆旗下影像處理技術的義晶科技未來也將結合義隆的AI技術,發展新世代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相關應用。網通族群投入AI技術,不僅幫既有產品鍍金,更推出AI新產品,除寬頻、無線上網設備走向AI化,更搶攻人工智慧物聯網產品AIoT,智易跟中磊近年積極發展AI技術,整合進新一代的IAD、光纖寬頻及無線網路等設備。智邦成立專研AI的研發團隊,研發AI運算卡、智能網卡Smart NIC(Smart Network Interface Card),AI運算卡跟智能網卡可做為儲存伺服器的分配器和應用卸載(Offload),分擔部分CPU工作量,AI產品已經開花結果量產出貨。
手機賣不動 供應鏈爆砍單潮
手機賣不動的情況愈演愈烈,供應鏈傳出,清明節過後手機湧現砍單潮,各大品牌全年出貨下修幅度達二至三成,其中以小米下修幅度最大,手機供應鏈面臨庫存虛高壓力。供應鏈表示,手機品牌廠自清明節過後,砍單力道加大,而且涵蓋各大手機品牌廠,幅度落在二至三成之間,去年零組件要加價購的盛況,轉而面臨降價壓力,等於今年上半年手機的行情已經走完,消費性電子需求反彈恐怕還要再等等,而據供應鏈觀察,手機上游零組件均有庫存調節壓力,其中以手機面板砍單幅度最大。而在各大品牌中,以小米全年下修幅度最高,砍單幅度達三成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高端機種,其餘手機品牌也有程度不一的砍單潮。零組件廠認為,去年「淡季很旺,旺季更旺」的盛況已經持續一整年,缺料、長短料的壓力之下,下游廠商不敢砍單,但是沒有永遠不墜的景氣,今年全球消費降級、美國升息、俄烏戰爭等變數衝擊消費信心,加上過去這一、二年的疫情帶動居家工作、生活的型態,該升級、汰換的電子裝置均已經提前更新,終端需求轉弱是可以預見的,綜觀各類應用,目前僅電動車相關需求持穩。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由於2021年第四季銷售不如預期,今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市場除了要調節積累的成品庫存外,亦受季節性需求低迷影響,導致本季生產表現本就相對疲弱。除此之外,加上如俄烏戰爭、中國封城的事件衝擊,整體將削弱2022上半年生產表現,並連帶影響2022全年生產總量,預估將由原先的13.8億支,下調至13.66億支,年增長率下滑至2.5%。而包含新冠疫情、晶圓產能緊缺尚未明顯緩解,加之地緣政治、通膨、能源匱乏等今年更顯嚴重的問題,將為2022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帶來更多變數,不排除持續下修全年生產總量。
缺料緩解 台灣網通廠業績飆
受惠全球持續建設寬頻網路,台灣網通廠訂單能見度最遠看到明年第1季,加上零組件供貨較為穩定,訂單滿足率較去年提升,成為推升營運上揚的最大動能,昇達科、中磊(5388)、智易等營運創新高可期。網通族群去年受制於關鍵IC等零組件缺料,導致訂單在手,真正能出貨的訂單出貨滿足率僅七成,業者當時感嘆,訂單很多,但缺料成最大羈絆,去年可謂「商機看得到,但無法全部出貨」。業者分析,去年第1季起,關鍵IC交期就長達52周,網通廠也與客戶協議下長期且不可取消的訂單,預先卡位關鍵IC的交貨期。今年隨著預訂IC供貨以及整體晶片零組件缺貨狀況稍緩,網通業者訂單滿足率從去年的70%至75%提升到80%至85%,促成業績爆發。尤其來自美國寬頻大基建等商機推升訂單升溫,加上零組件供貨提升,出貨轉順,訂單看得到也吃得到,也推升網通廠商業績創新高。
鴻海電動巴士 挺進日、港、東協
鴻海電動巴士海內外接單報捷,出貨迎爆發期,旗下電動巴士Model T在高雄上路與台北試運行後,近期傳出可望在台南再下一城,同時也輸出右駕車款到海外市場測試。外界預期,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與香港等右駕地區是首發目標,以泰國進度最快。鴻海旗下鴻華先進自主設計、開發、製造的Model T自3月下旬陸續在高雄客運上路,並與台北大都會客運合作進行試運行後,國內市場可望持續擴張,預期台南是下一棒;海外市場也同時展開,可以看出鴻海集團在電動車的布局是一波接著一波。由於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成立的合資公司Horizon Plus,正和大陸新創電動車廠合眾洽談電動車代工訂單,外界預期,鴻海電動巴士Model T海外市場的首發訂單,可能以泰國等東南亞市場進度最快。Horizon Plus指出,已準備好與有興趣在泰國和周邊地區開發電動車和支持電動車生產的汽車公司合作,包括四輪電動車和電動巴士。Horizon Plus計劃在泰國東部興建電動車(EV)工廠、總投資額達10億到20億美元,合資新公司將活用鴻海主導的EV研發平台「MIH」及軟體,目標是幫多家廠商代工生產EV。該EV工廠預估2022年中期進行建廠計畫、2024年開始生產,初期年產能5萬輛,2030年拉升至15萬輛。有關Model T的銷售狀況,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表示,客戶反應相當不錯,除高雄客運外,也投入大都會客運22路線試運行。劉揚偉強調,Model T是台灣自主設計、開發、製造的電動巴士,期待Model T能盡快投入台北市公共運輸,未來隨著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不斷演進,Model T不僅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結合智能交通、生活、娛樂等不同需求的市民服務平台。至於台北市電動巴士商機,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市府推動交通工具電動化,將從公車分階段電動化開始,不僅停止採購燃油公車,預計2022年底引進400輛電動巴士,並在2030年將全市約3,500輛公車汰換為電動巴士。市政府將視電動車發展狀況,可能停止採購燃油的公務車,轉為電動車。柯文哲說,以目前一輛電動巴士售價約1,000萬元估算,全市3,500輛公車電動化至少將創造350億元商機,「這是很大商機」,且歐洲企業很有興趣,「因為人人都想分杯羹」。鴻海集團在電動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大業,成果陸續浮現,不論是新創電動車廠,或國家產業轉型跨入電動車,都找上鴻海集團合作,這也保證鴻海電動車整車代工與零組件訂單的源源不絕,將複製過往在智慧手機產業的模式,從蘋果、華為、小米等指標大廠的智慧手機,都是委由鴻海集團製造。業界分析,許多新創車廠都在虧損階段,但代工廠業績卻逐步向上,雖然代工產業毛利較低,不像自創品牌屬於高毛利,但風險降低,保證收益,也正好為鴻海提供轉型升級的契機。
伺服器需求增溫 勤誠吃補
雲端應用需求擴大,今年全球伺服器市場有望同步增溫,年出貨量成長上看5%至7%,其中又以北美市場成長力道最強勁。法人預估,伺服器產業持穩向上,將有助勤誠(8210)、營邦、雙鴻、超眾等台系機殼與散熱模組供應鏈業績吃補。由於今年伺服器CPU新平台轉換,包括中、美等資料中心客戶均將大幅採購新伺服器,推升機殼、散熱需求有增無減,市場動能預估自第2季起開始逐季增強。伺服器機殼龍頭廠勤誠曾於法說會指出,儘管大環境有許多變數存在,但相較消費性市場起伏不定,伺服器需求熱絡,且出貨穩定,主要歸功於人工智慧(AI)、5G、高效能運算等應用,推升伺服器出貨量向上。據悉,目前勤誠訂單能見度直達上半年。法人指出,今年缺料狀況較去年趨緩,因此讓供應鏈訂單能見度比去年同時期高,但為了出貨順暢,業者還是積極搶料。
電動車夯 充電站得跟上
今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在官方推動下,綠色減碳的新能源日益融入民眾生活,近期不少城市正加速安裝充電站。大陸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電動車產量三五四點五萬輛、銷量三五二點一萬輛,同比均成長一點六倍,規模也連續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但相應的充電站、充電樁等配套措施,顯然還未齊備,大陸各地正加速推進。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兩月,全大陸充電基礎設施增加廿四點七萬台、累計數量達二八六點四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增百分之六十二點九。目前新能源車主要分充電和換電兩種模式。聯動天翼副總裁楊斯濤表示,新能源「補能」的痛點在於用戶等待時間長、尋找充電樁有不確定性。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用資源換時間,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增加充電樁等,而縮短充電時間就成為解決補能的關鍵。楊斯濤表示,目前行業快充技術正在飛速發展,聯動天翼旗下產品已實現充電八分鐘達到四百公里續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歐陽明高認為,超快充電應當主要用在高速公路應急補電,比如現在續航五六百公里的車,五分鐘充三分之一電量就是二百公里,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他並指,電動車儲能的潛力極大,是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戴爾聚焦商用 ODM廠受惠
美系品牌廠戴爾(Dell)去年同樣受惠PC市況大好,及企業數位化轉型,帶動旗下PC及伺服器業務續以強勁成長力道揚升,動能並延續至今年第一季,連帶使得主要ODM合作夥伴如仁寶、英業達及緯創等台廠於首季交出符合預期或優於預期的表現。展望第二季,各業者手上訂單需求亦持續看增。惟目前整體電子供應鏈受中國地方政府封城、停工影響程度尚未評估,亦使得後續生產及出貨進度的不確定風險高升,各家業者也枕戈待旦、力求以最快速度因應。戴爾去度在全球PC市場以近19%的市占、上看6千萬台的總出貨量,穩居第三大品牌廠,近18%的年增幅表現亦優於產業平均成長率。依去年度戴爾PC產品分類比重來看,未計入教育端的商用PC出貨比重占達55%,電競及高階機款則持穩占達11%。若和疫情前戴爾在全球PC市場的市占率比較,戴爾在商用PC的市占率增長約3.8%、達近27%,在電競PC領域則微幅增長0.3%、市占達近13%。看好企業端對加速推動數位化轉型、因應混合型工作模式,戴爾今年持續擴大布局混合雲解決方案,及商用PC/IT硬體的客戶端周邊設備業務,預期也將為主要合作台廠挹注出貨利多。戴爾今年上半年持續衝刺商用PC出貨,首季並有較產業逆勢年增逾6%、達1,370~1,380萬台的出貨量維穩成長,同步拉抬兩大ODM廠仁寶及緯創在該季PC續站高檔。其中仁寶單季筆電1,180萬台,雖年減近一成、但仍明顯高於疫情前同期水準,預期第二季將以個位數到雙位數季增幅向上。至於緯創除單季筆電出貨續以560萬台站近年同期高峰,桌機產品出貨亦以235萬台維穩高檔,在手上訂單需求未減下,預估筆電在第二季還將有上看一成的季增幅揚升,桌機出貨則將有持平以下的表現。另一方面,去年受惠戴爾在x86伺服器市場之總出貨量及收入維穩全球市占之冠,主力ODM廠英業達及緯創,雖受缺料拖累、壓抑出貨動能,但在企業端伺服器產品訂單需求亦同步增溫。觀察今年以來包括戴爾、惠普等品牌廠持續因應企業擴大混合雲應用之需求,對企業端伺服器產品拉貨需求未消失,兩台廠也因此預估今年度在企業端伺服器產品業務將延續去年動能,維穩高檔出貨表現。
蘋果NB供應鏈Q2保守;手機新品進度暫未延後
隨著蘋果筆電組裝廠廣達,以及iPhone組裝廠和碩,分別因為中國本土疫情升溫公告上海廠以及昆山廠停工,引發市場對於Macbook Pro交期以及iPhone新機是否延後推出的疑慮,據零組件供應鏈透露,目前客戶端沒有釋出延後iPhone新機延後推出訊息;而Macbook Pro則因為缺晶片、ODM廠及供應鏈不順、通膨導致供應鏈訂價趨於觀望等因素,交期延後,將影響第2季出貨,不過客戶沒有砍單,若供應鏈沒有再惡化,遞延訂單預期要至6月之後會陸續補上。中國疫情升溫,上海、昆山相繼提升管控規格,蘋果供應鏈組裝廠包括和碩、廣達在當地有廠區,包括廣達上海廠,以及和碩上海、昆山廠皆公告暫時停工。其中,和碩上海昌碩主要為蘋果iPhone組裝廠,市場關注iPhone新品進度是否受到影響。蘋果供應鏈指出,目前蘋果產品規劃的priority(優先性),以支援手機為主,不論是已經推出的產品,或是新品的開發進度都是,目前客戶端沒有釋出延後iPhone新機延後推出的訊息。不過供應鏈也坦言,目前中國的封控措施嚴格程度以及影響性,不亞於疫情剛爆發的2020年,而2020年iPhone新機有遞延上市,因此今年新機是否能如期上市,也不敢打包票。至於Macbook Pro方面,供應鏈指出,Macbook Pro在中國疫情升溫之前,就已經面臨交期拉長問題,主要是部分受長短料影響的晶片供給,無法支應蘋果筆電的供應計畫,這與Macbook Pro需求旺,以及蘋果優先將晶片供給支援手機有關。供應鏈指出,目前Macbook Pro除了晶片長短料問題還沒有解決之外,中國祭出封控措施後,加上籠罩國際區域衝突,因此進一步面臨ODM廠及供應鏈不順、通膨導致供應鏈訂價趨於觀望等因素,使得交貨時程再拉長、雪上加霜。供應鏈表示,ODM廠停工,明顯影響上游零組件出貨,加上戰爭導致的原物料價格大漲,使得供應鏈各環節的報價趨於謹慎、客戶展望也模糊化,這些都讓筆電的交貨期拉長。預期將影響第2季Macbook Pro零組件供應鏈的出貨表現,不過客戶沒有砍單,若供應鏈沒有再惡化,遞延訂單預期要至6月之後才會陸續補上。
電動車鋰電池材料價漲量缺 各國拚礦源自主
電動車電池缺料價漲,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甚至喊話要自採鋰礦。市場預期全球鋰電池製造產能不足狀況將延續到2025年,加上鋰礦供應出現缺口,包括中國、歐洲、加拿大、日本等國,積極推動電池鋰材料礦源自主化。全球鋰價持續飆漲,World of Statistics在8日於推特(Twitter)上貼出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鋰價每公噸約4450美元,到今年鋰價每公噸已飆漲到7萬8032美元。這個統計數據引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推文回應表示,鋰價漲到無法無天,若價格不再改善,特斯拉不排除直接切入鋰礦開採或是冶煉的領域。有趣的是,國外科技網站electrek在13日報導,一則特斯拉要併購美國內華達州鋰礦廠商Lithium Corporation的假消息在社群網路流傳,引起熱議,結果一度讓這家鋰礦公司股價大漲近280%。馬斯克的回應與市場熱議,一定程度顯示鋰材料對於電動車電池的重要性,尤其是電動車市場不斷成長,帶動電池需求量大增;加上今年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時間不斷拉長,包括碳酸鋰、鈷、鎳等電池核心材料價漲也供應吃緊,電動車電池更是供不應求,其中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電量有凌駕鋰三元電池的趨勢。美國品牌車廠在掌握鋰電池量能相對顯得力不從心,研究調查機構Rethink Research在3月底指出,美國鋰電池供應不足的狀況相較亞洲和歐洲嚴重,不過特斯拉是例外,特斯拉積極在德州和內華達州建立電池產線,德國柏林工廠預計2023年生產電池,位於美國松下(Panasonic)電池超級工廠的產量,並計劃在2024年投產。馬斯克對鋰材料價格飆漲進而想要掌握鋰礦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Rethink Research指出,全球鋰電池製造產能不足的狀況將延續到2025年。亞系外資法人分析,鋰礦資源主要分布在智利、澳洲、阿根廷、玻利維亞等地,去年澳洲鋰礦供給全球45%左右的鋰資源,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的鹽湖供給全球33%鋰資源,中國鋰資源供給占比約2成,鋰材料供應受俄烏戰事影響小,不過受到電動車電池需求大增、鋰礦供貨缺口影響,國際鋰期貨和現貨價格持續上漲,預估到2025年,電動車應用占全球鋰材料需求比重將大幅提升到近7成。
另一外資法人指出,全球鋰資源供應集中,去年智利礦業化工(SQM)、美國雅寶(ALB)、中國贛鋒鋰業、中國天齊鋰業前4大企業的鋰鹽(包括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產量,占全球總量比重達65%,但由於擴展周期拉長,預估今年產量增加有限。由於電動車電池鋰材料需求孔急,全球各國積極推動電池鋰材料礦源自主化,例如中國積極開發國內四川和江西鋰礦石資源,也有意開採青海和西藏等地的潛在鋰鹽,不過開採成本仍相對高。法人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鋰消費國,鋰消費量占全球比重54%,但鋰鹽上游原料70%依賴進口。歐洲步調也加快,亞系外資法人指出,歐洲先前鋰礦主要來源澳洲西部、小部分碳酸鋰從南美進口,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力拓集團(Rio Tinto)正開發塞爾維亞西北部Jadar地區鋰硼礦,最快2027年量產,目標成為歐洲動力碳酸鋰電池廠商的原材料供應主力。不過法人指出,塞爾維亞和捷克的鋰礦開採,都須處理土地和水源污染等環保議題,目前進度來看,最早能投產是位於芬蘭的Keliber礦山,規劃2024年量產,由挪威Nordic Mining礦業公司主導。而隨著非洲鋰礦投產,由於交通便利性,中短期內歐洲鋰材來源將以非洲和西澳為主。加拿大也開始布局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礦源,路透(Reuters)5日報導,加拿大政府聯邦預算將投資至少20億加幣(約合16億美元),布局電動車電池供應鏈所需關鍵礦物的生產和加工,加拿大政府將加快鎳、鋰、鈷和鎂等關鍵礦物加工開採。在非洲,中資不斷擴張,例如華友鈷業(603799.SH)去年12月下旬公告擬透過香港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Prospect Resources Ltd.及其他自然人持有的辛巴威Prospect Lithium Zimbabwe Ltd.鋰礦公司100%股權,開採當地Arcadia鋰礦,法人預估2024年可量產。此外,中資中礦資源也布局辛巴威馬斯文戈(Masvingo)省的Bikita礦山,儘管取得當地獨家代理權,不過開採量產時程仍未明。在南美洲,法人表示,中國也有意布局位於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三國交界的鋰礦資源,正積極考察當地政治和經濟局勢;贛鋒鋰業已布局阿根廷和墨西哥的鋰礦;至於日本廠商Naraha已在阿根廷的Olaroz礦場建立工廠,預估最快今年第2季至第3季可完成試產作業,2023年下半年量產氫氧化鋰。
美寬頻大基建 台廠大贏家
美國政府斥資650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推動的「寬頻大基建計畫」訂單正式拍板,台廠昇達科、智易、中磊、啟碁、台揚中選,涵蓋低軌衛星、光纖寬頻、5G無線固網接取設備(FWA)等領域,將成為協助擴大美國寬頻網路覆蓋率及傳輸速度的要角。業界人士分析,經濟部去年爭取美國基建法案的650億美元的寬頻商機,以及5G基礎建設的開放網路架構O-RAN,同時也希望促成在台灣建立5G認證中心,由於美國倡議乾淨網路(Clean Network),要採用非大陸製寬頻網路設備,台灣已經是5G乾淨通道(5G Clean Path)夥伴,是台廠此次奪單最大優勢。台廠成為此波美國寬頻大基建大贏家,拿下低軌衛星、光纖寬頻、5G FWA等多項硬體訂單,包括昇達科、智易、中磊、啟碁、台揚等業者都是主要協力廠。智易、中磊、啟碁、合勤控等台灣網通廠近年直接經營電信客戶有成,包含光纖、5G FWA等產品都已經直接打入歐美電信營運商供應鏈,台揚也積極布局5G ORAN商機,隨著美國及歐洲寬頻大基建需求持續提升,也帶動營運表現。此外,昇達科、啟碁則搶進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主導的低軌衛星龍頭SpaceX供應鏈,同步受惠。美國政府是在去年底通過寬頻大基建法案,要補助650億美元擴大美國寬頻網路覆蓋率的商機,包含鋪設高速寬頻網路,提升寬頻上網速度到100M以上,同時提升偏遠地區網路普及等。業界透露,相關預算拍板後,近期訂單陸續敲定,最近一期是美國商務部已經核撥2.77億美元,擴大寬頻網路建設,以密西西比州為例,獲得3,269萬美元,將在全州十個郡進行寬頻網路部屬,為當地超過1.2萬個還沒有寬頻服務的家庭提供網路。另一方面,今年第1季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也從農村數位機會基金提撥超過12億美元,擴大32州內網路寬頻服務,縮減城鄉數位落差政策之一。
AI引領轉型 醫療、農業商機火
近年各行各業智慧轉型,人工智慧(AI)加值應用開始深入各行各業,展開新產業變革,AI帶動的精準醫療、智慧農業及智慧製造等商機最受關注。近年醫療技術發展快速,客製化精準醫療成為重要趨勢,根據研究機構預估,2020年起至2025年止,全球AI精準醫療市場每年複合成長率達50%。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統計,2025年前全球AI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將達1,126億美元。大型醫療院所也投入AI輔助決策技術研發,例如台北榮總就發展建置重症病人休克早期預警系統,透觀測血液、心率、呼吸等特徵,可提前七個小時預測重症病人是否可能發生,準確率達82%。另一方面,透過各種物聯網設備及AI技術,觀測各種農作物種植過程,導入自動噴灑農藥的無人機、自動收割機等機器人的「AI智慧精準農業」也成為新趨勢,可提升產量、品質及農作物營養含量,市調機構預估,整體市場將在2027年達129億美元。中華電信投資的新創團隊農譯科技,以AI技術跟物聯網打造智慧農業,種植智慧薑黃,打破原本要種一年休三年的農收模式,種植出來紅薑黃含有的薑黃素是一般薑黃的五倍,現在更前進海外市場,打入菲律賓、泰國及美國等市場,建置智慧農場。
大陸汽車零件耗盡 拖累海外車企
汽車停產減產關鍵在於零組件供應鏈出現問題,在封控逾月,零組件庫存用盡,長三角零組件供應不暢卡住生產,拖累中外車企,全球汽車全產業鏈如骨牌應聲而倒。汽車產業鏈極長,除涉及鋼鐵、冶金、陶瓷等原材料,同時還有電子、電器等。而這些汽車零組件也受制於疫情,進而影響整車生產。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表示,上汽大眾用於生產的原材料、零組件庫存周期通常為2周,如果這些庫存消耗完畢,其工廠必然會面臨部分停產。這些零組件供應散布長三角地帶。據陸媒《證券時報》不完全統計,位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汽車零組件企業有上萬家,其中既包括外資零組件巨頭,如博世、安波福、采埃孚、舍弗勒、大陸集團、博格華納等;也有大量大陸本土零組件供應商,包括科博達、保隆科技、岱美股份、聯合電子、均勝電子、延鋒彼歐、澤景電子、蔚然動力等。上述公司產品覆蓋汽車前保險槓、內外飾、整車控制器、攝影鏡頭、毫米波雷達、線控制動系統、ESP(車身動態穩定系統)、電池管理系統BMS等各類汽車核心零組件。這些零組件企業的客戶主要是大眾、通用、福特、上汽、一汽、豐田、奔馳、寶馬等,合作企業幾乎涵蓋汽車企業半壁江山。如何不再為零組件問題「折腰」?分析指出除了政府宏觀政策支持外,未來仍得仰賴車企供應鏈管理能力,比如推動供應商就近建廠,形成小規模的產業集群,以縮減企業面臨的斷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