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工業生產、製造業 連26紅
經濟部25日公布3月最新工業生產指數為139.02,年增2.15%;另3月製造業生產指數142.03,年增1.95%。3月工業生產及製造業生產指數皆為連續26個月正成長,皆創歷年同月新高,也是歷年單月次高,但3月年增率都為22個月新低,主因部分廠商受303大停電影響,以化學原材料及基本金屬首當其衝。至於今年第一季工業生產指數來到130.96,年增6.4%;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33.78,年增6.5%;兩項指數皆創歷年同季新高,為連續11季正成長。展望未來,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隨產業數位化進程加速推展,以及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等晶片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國內半導體業者產能擴增,有助於推升我國製造業生產動能,但受Covid-19變種病毒、俄烏戰事衝突,以及中國封城等不確定因素干擾,恐加劇供應鏈瓶頸及全球通膨壓力,後續宜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預估4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5%~8.2%。經濟部表示,新興科技應用與企業數位轉型持續拓展,帶動半導體需求暢旺,但去年同月製造業指數基數較高,加上部分產業因303大停電及檢修影響生產量能,因此影響成長增幅。從行業別來看,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年增3.78%,為連續第29個月正成長,是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之主要貢獻,其中積體電路業指數202.64,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2.37%,同為連續第29個月正成長。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帶動雲端資料服務需求成長,加上供應鏈缺料緩解,訂單遞延生產,及受中國封城影響,部分廠商接獲轉單,推升指數為219.44,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6.09%。傳統產業中,因下游防疫產品需求減緩,加上部分廠商進行設備檢修,及303大停電事件影響產能,致化學原材料業年減8.22%、基本金屬業年減5.56%。黃偉傑解釋,某些化學原材料業大廠受影響停電1至2天,停電集中在上游影響不小,基本金屬業也受檢修與停電影響。他說,這兩個行業別已經從去年12月開始呈現連四個月負成長,檢修跟停電影響消除後,如仍持續下滑,代表國際貿易需求走緩已經影響到國內產業。另機械設備業因全球半導體產業擴廠需求強勁,及5G相關產業、自動化設備等接單暢旺,生產指數143.21,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9.55%。

電子資訊

陸封不停 雙A出貨恐減一成

中國上海、昆山及蘇州等地封城未解,台終端品牌廠在上半年手上庫存相對充足下,多預期第二季營運影響有限。不過,隨各合作組裝廠夥伴進料、出貨受累程度也將因封控的延長而擴大,若進入5月後封城仍未能解禁,預估對品牌廠單月出貨、營收的影響數,會從低個位數幅度拉升至達一成左右。台品牌廠中,如雙A品牌宏碁、華碩,與在昆山有自有產能的微星等,近兩季多為去化手上長料及產品庫存水位,法人預估,這波封控停工對台品牌廠的4月營收影響數雖僅約低個位數,但若各地封城政策一路拉長至5月後,組裝廠的出貨延遲效應,恐將擴大拖累各品牌廠5、6月促銷季的鋪貨時程,並進一步對其月營收影響數升揚至高個位數幅度、或甚10%。由於匯聚上游供應鏈的昆山、蘇州地區零組件廠已停工近一個月,就算生產未斷鏈,物流的嚴重受阻甚至中斷,已對供給端帶來危機。法人預期,在長三角地區封城政策朝延長至5月中旬的方向邁進之際,後續中下游廠的產能利用率將明顯下滑,不利於3C終端裝置如手機、筆電等產品生產。另如微星、華擎等在昆山或蘇州具自有或母集團廠區產能的品牌廠,雖臨時調配他地產能因應,但支援亦十分有限。以微星來說,其昆山廠為筆電及顯示器產品的主力產線,法人估該廠之產能占整體出貨比重約達三成,停工後就算轉以台灣廠提供支援,也助益有限。至於華擎之伺服器及IPC工業電腦產線,多集中於母公司和碩之蘇州廠,而以主板為生產主力的越南廠,雖有不少IPC及部分伺服器產能,不過料況的支應是一項挑戰外,能支援伺服器產能的台灣廠生產線,現也因和碩龜山廠移工群聚染疫的確診數持續擴大、全面暫停工而受影響。法人預估此波陸廠停工對其月營收將有一成以上的影響。

英業達伺服器訂單升溫 業績戰新高

儘管近期PC市場雜音不斷,但在高速運算及雲端資料中心產業進入高成長期之際,英業達2022年營運成長主力亦聚焦伺服器業務,看好來自美系及陸系的CSP(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客戶訂單需求皆明確,另企業端伺服器之市場需求亦在品牌廠如戴爾、HPC等拉貨動能不減下,可望挹注英業達全年伺服器業務挑戰2,000億元新高。受惠PC品牌客戶因應商用機需求、於3月提前拉貨,帶動英業達3月交出優於預期的表現,單月營收以月增逾五成、年增逾三成的雙成長幅度衝上536億元,一舉刷新單月新高紀錄,亦推升單季營收達近1,288億元,站上歷年同期高點。去年受到缺料影響相對嚴峻的伺服器業務,今年以來雖隨著料況供應略有改善,出貨動能進一步回溫,加上先前不及出貨的遞延效益,讓英業達對今年度的伺服器業務持續看增,並樂觀預期在北美資料中心客戶訂單需求明顯成長下,可望帶動其資料中心伺服器業務有雙位數年增長,至於企業端伺服器亦可望在客戶因應企業擴大混合雲應用之需求,維穩與去年度相當水準。其中,隨著晶片廠超微積極擴大布局、並拉升在伺服器處理器之市占率,英業達旗下採用AMD架構之伺服器產品比重,亦可望在今年拉升到達兩成以上。另一方面,客戶對於採用ARM架構之伺服器產品之需求亦明顯提升,也將帶動英業達在ARM平台伺服器出貨有大幅增長。法人預估,英業達伺服器事業雖在去年因缺料受累,營收小幅回檔至1,900億元以下,今年度則將在缺料有所紓緩,及CSP客戶訂單需求強勁下,拉抬營收以逾一成以上年增幅,突破2,000億元大關,拉升比重占達37%以上。其中,來自美系CSP客戶的伺服器營收年增幅可達15~20%,至於陸系CSP的增幅亦有10~15%。不過3月以來,受到中國因疫情升溫、逐步擴大封控範圍及時程等影響,電子上游供應鏈停工及整體料況供應恐在第二季後帶來變數,台廠亦皆密切關注供應鏈變化,期能在中國復工後加速補上。

陸力振消費 汽車限購逐步解封

大陸本土疫情重創消費市場,大陸國務院辦公廳25日公布「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祭出多項措施穩定汽車等大宗消費。意見指出,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經實施限購的地區則要逐步放寬購車限制等。新浪財經引述國務院意見指出,要有序破除部分重點服務消費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隱性壁壘,促進不同地區和行業標準、規則、政策協調統一,簡化優化相關證照或證明辦理流程手續。本次意見共提出五大面向、共20項措施。內容強調,要穩定增加汽車等大宗消費,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地區逐步增加汽車增量指標數量、放寬購車人員資格限制。其中,鼓勵超大城市以外的限購地區實施城區、郊區指標差異化政策,轉向透過法律、經濟和科技手段調節汽車使用,達成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車限購,並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意見指出,要建立汽車改裝行業管理機制,加快發展汽車後市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落實小型非營運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措施。同時,鼓勵和引導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台和現代服務企業向農村延伸,推動品牌消費、品質消費進農村。以汽車、家電為重點,引導企業面向農村推動促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展開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慧家電下鄉,推進充電樁、站點等配套設施建設。報導稱,大陸本輪疫情自3月份爆發後,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封城,經濟壓力加劇,消費首當其衝,房市、車市等大宗消費受阻。國務院指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接觸型等各式消費恢復較慢,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服務業領域面臨較多困難。

iPhone 13 Pro傳增產千萬支

韓媒報導,在智慧手機市場雜音不斷的大環境下,iPhone 13系列銷售仍一枝獨秀,蘋果為此調升本季大尺寸iPhone 13 Pro系列機種量產目標,總量達1,000萬支,為鴻海、台積電、大立光等蘋概股傳統淡季注入營運新動能。蘋果供應鏈向來不對單一客戶與訂單動態置評。法人指出,鴻海是iPhone 13 Pro系列最大組裝廠,近期在同業陷入大陸封控導致工廠停工下,鴻海集團iPhone最大生產據點所在地大陸鄭州市雖然近期實施靜態管理,但鴻海鄭州廠區不在靜態管理名單內,營運正常,不受影響,全力供應蘋果增產iPhone 13 Pro系列機種,為本季營運增添柴火。據悉,由於上海與昆山等華東地區的疫情反覆,打亂供應鏈與物流的進料和出貨,鄭州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規模供貨iPhone 13 Pro的生產基地,蘋果希望當地政府支持iPhone在鄭州的生產,避免受到疫情干擾與影響。另外,目前正值iPhone新舊機種交替期,為確保iPhone 14試產順利,並在今年9月亮相,蘋果也與深圳市官方合作,確保新機種能順利開發。日本蘋果情報網站iPhone Mania引述韓媒The Elec報導指出,蘋果決定本季大幅增產iPhone 13 Pro系列機種(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產量較計畫值大幅增加約1,000萬支。其中iPhone 13 Pro產量將從100萬支大增到近800萬支,增加約700萬支;iPhone 13 Pro Max從約350萬增至650萬支,增加約300萬支。由於第2季為傳統淡季,也是蘋果新舊機種交接的轉換期,蘋果計劃淡季大幅增產iPhone 13 Pro系列,主因iPhone 13 Pro系列銷售強勁,而且目前iPhone 13 Pro系列供應量相對短缺。根據市調公司CIRP公布調查報告指出,iPhone 13系列機種在美國市場銷售絕佳,今年首季iPhone 13四款機種占美國整體iPhone銷售量比重高達71%,去年同期iPhone 12系列占整體iPhone銷售量比重為61%。

仁寶積極布局IPC 全面進駐普達董事會

POS(端點銷售系統)品牌的自營商普達系統4月25日公告,董事會通過選任董事長,由仁寶總經理翁宗斌擔任董事長。普達系統今日董事全面改選後推選董事長,除了董事長一職由翁宗斌擔任外,副董事長也由仁寶副總經理毛信功擔任。董事會委任第四屆薪資報酬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審計委員會委員,新任三名獨董為宇極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秉賢、泰鼎策略長兼副總經理吳森田、統一證券企法暨專案顧問楊惠珠,因董事全面改選,由新任全體獨立董事擔任委員。仁寶為了擴大工業電腦布局,在今年2月11日公開收購興櫃公司、同時也是飛捷旗下的普達系統的股權51至65%股權,仁寶3月初時宣布,已經取得普達系統超過51%的股權,公開收購已經成就。

華為砸錢研發比蘋果Meta更猛 尋求突破制裁重圍

在華為眼中,研發是突破美國制裁重圍的最佳途徑,因此這家中國科技巨擘近年的研發支出不只高居非美國企業第一,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和美國尖牙股相比也毫不遜色。華為截至 2021 年的研發預算達到 221 億美元,高居非美國企業之冠,五年來成長一倍。研發預算占華為 2021 年營收的 22.4%,根據彭博彙整的資料,這幾乎是亞馬遜 (AMZN-US) 和 Alphabet(GOOGL-US) 的兩倍,甚至是蘋果 (AAPL-US) 的三倍有餘,尖牙股當中,只有 Meta(FB-US) 的 20.9% 能夠相比美。不斷壯大的研發銀彈,不只凸顯華為背水一戰的意志,也反映營收減少使研發占比膨脹。在美國制裁下,華為 2021 年營收減少近三分之一,令華為研發支出占營收的比重明顯提高。華為正傾注全力開發不含美國技術的晶片、網通設備甚至智慧手機。華為「長公主」、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 3 月在回國後首次公開亮相的場合上表示,華為核心價值在於透過長期、不間斷投資造就的研發能力,「每年為研發投入 10% 營收是基本作法。」雖然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的制裁,讓華為的智慧手機事業大受打壓,5G 設備也無法進入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但華為仍能靠變賣資產和豐富的智財權取得資金。例如,華為 2021 年把榮耀手機賣給國營機構,並把 x86 伺服器事業賣給另一家中國財團。但華為的研發支出成長也面臨侷限。比較各科技巨頭五年來的研發支出變化,華為成長一倍,積極發展元宇宙的 Meta 研發支出暴增 317%,亞馬遜成長 248%,Alphabet、蘋果同期增幅也都超車華為。華為在截至 2021 年底共聘僱 19.5 萬名員工,其中 10.7 萬人或 55% 與研發相關。雖然科技業之間的研發人才數目難以直接相比,但根據年報可得的資料,以微軟為例,研發相關員工約 6 萬人或三分之一。華為監事會主席郭平在 3 月同一場活動中說:「華為不能靠削減支出解決眼前的問題。正因為我們無法取得先進技術,才需要增加科技研發的投資。」

印度Q1手機出貨成長緩 小米成重災戶

受到缺料影響,市調機構Canalys表示,第一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年增2%、為3,800萬支,比起往年成長率約一成左右明顯下滑,而印度市場龍頭小米雖然仍穩居冠軍,可是在缺料影響低階產品交貨下,首季出貨量年減24%,是最大受災戶。三星在印度出貨量也年減2%,前五大品牌中僅有realme克服缺料威脅,首季出貨量年增率高達四成。印度2020年智慧型手機需求,一度受到封城抗疫情影響而大幅下滑,2021年上半年先因疫情爆發影響買氣,後有手機4G晶片與各種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已經明顯影響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主力中低階產品。Canalys表示,缺料問題在今年第一季沒有改善,零組件供應斷斷續續,是印度第一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年增2%的主因。3月中下旬深圳、東莞一度封城一周,以深圳是印度手機零組件來源最大集散地來說,一度讓印度手機市場飽受驚嚇,不過珠三角封城最終對印度手機出貨量影響似乎有限,Canalys表示,零組件供應吃緊其實就是從3月開始舒緩一些。而也因為零組件供應不足,單價低、毛利率也偏低的4G手機率,先被手機品牌犧牲,影響最明顯就是靠著低價紅米系列掃印度市場的小米。根據Canalys資料顯示,小米第一季在印度市場出貨量僅有800萬支,比去年同期的1,050萬支、大減24%,市佔率也因此下滑七個百分點、至21%,但是同樣是主打低價、高CP值的品牌realme,則因為備料相對充足,第一季在印度出貨量衝上600萬支,年增40%,市占率不僅年增四個百分點至16%,排名也從去年首季的第五名、躍升至今年的第三。三星手機最大工廠設於越南,疫情對生產、運送的干擾不嚴重,可是在缺料影響下,第一季在印度的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小減約10萬支,為690萬支、穩坐亞軍,市占率為18%、年減一個百分點,至於vivo、OPPO也都受限於零組件短缺,出貨量分別年減15%、13%。

贛鋒鋰業 去年淨利暴增4倍

在新能源汽車等浪潮帶動下,鋰電池相關材料價格飆漲,相關業者2021年收獲滿滿,業內巨頭贛鋒鋰業近日公布最新財報,2021年營收大增100%,淨利潤暴漲410%,正向全球鋰電池行業第一梯隊發起挑戰。不過,受到近期大陸多地爆發疫情,以及外部市場動盪干擾,贛鋒鋰業25日股價承壓,收報人民幣(下同)92.21元,重挫9.08%。2022年以來,贛鋒鋰業累計大跌逾3成,尤其最近1個月來即重跌25.3%,引發市場議論。新浪財經報導,據贛鋒鋰業2021年報顯示,期間公司營收成長102.07%至111.62億元,淨利潤成長410.26%至52.2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更暴增622.76%至29.07億元。其中,包括鋰化合物在內的基礎化學材料營收為83.2億元,占總營收比75%,毛利率高達47.76%。鋰電池、鋰電芯及其直接材料營收為20.2億元,占總營收比18%,毛利率12%。贛鋒鋰業在年報中指出,為支持未來增長,擬進一步開發及升級現有鋰電池生產,進行新一代固態鋰電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建設,致力打造鋰電智慧新能源,努力躋身於全球鋰電池行業第一梯隊。贛鋒鋰業表示,在2022年與子公司贛鋒鋰電正在籌劃與建設中的鋰電池項目主有三個,分別為廣東惠州市高端聚合物鋰電池研發及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江西新餘市年產5GWh新型鋰電池項目、重慶兩江新區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科技產業園及電池研究院項目。

歐盟碳關稅 設豁免門檻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預計2026年全面生效,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4月25日表示,歐盟日前針對CBAM一般性原則已達共識,當中設置了豁免門檻,進口人每批貨物進口價值低於150歐元(約新台幣4,700元),則無需課徵碳關稅,估約三分之一進口歐盟貨物可適用豁免。勤業眾信表示,對歐盟而言,這些適用豁免價值門檻的貨物總價值及總數量所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際上微不足道,但卻可有效降低小型企業遵循CBAM成本。另外歐盟也要求對CBAM申請人(進口人)登記須集中管理,並要求進口商首先須向歐盟專責登記機構註冊登記。勤業眾信稅務部資深會計師洪于婷指出,針對CBAM,歐盟理事會仍有許多議題尚待商議,也將持續檢視CBAM憑證收入運用、加大與第三世界國家合作力道等議題。而在亞洲市場,洪于婷表示,新加坡是亞洲最早實施碳稅的地區,自2019年起排碳2.5萬噸以上的企業,包括電廠及半導體業者,須登記申報,並對超過2.5萬噸排放徵收每噸5星元(約新台幣107元)的碳稅。隨著全球減碳壓力愈來愈重,新加坡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也揭露未來碳稅調整規畫,自2024年將逐步提高到每噸25星元,2026年提高至45星元,2030年則要達50至80星元(約新台幣1,067至1,707元)。而印尼考量疫情及俄烏戰爭衝擊,原定今年4月課徵碳稅延至7月實施,其將碳稅稅率設定價格高於或相當於碳市場價格,並以每公斤30印尼盾為「地板價」(換算約每噸新台幣61元)。

中國恐封城至5月中 影響台商獲利

台商大本營昆山原預計20日解封,又因疫情升溫加強封控,不少台商一路停工至本月27日,由於上海也因疫情使企業面臨停工,突顯中國製造業生產的不確定性,投顧分析,封城影響恐到5月中,預料台廠營運及中國需求下修,影響上半年獲利預估。上海、昆山封城,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日前進行調查,發現有161家在兩地生產的上市櫃企業停工。如今停工狀況仍未完全改善,上海20日減少封控區,不過疫情在4月22日再次升溫,仍有30%企業停工。昆山情況較複雜,原預計19日公布復工白名單,但20日起疫情升溫,使得4月20日台商聚集的昆山開發區與高新區被列為「風險防範區」,延長管制時間,一路延至27日。投顧表示,上海3月工業產值年減7.5%,為近兩年首次單月年減,若觀察長三角4月至今用電量,可發現重點封城區域昆山與太倉的工業用電量大幅下滑50%左右。而於4月12日宣布實施分區封控的張家港用電量也下滑約16%,可見封城對於當地生產影響。投顧指出,目前上海疫情仍為中國全境最嚴峻地區,蘇州昆山目前針對昆山開發區等四地進行加強管控,鄰近太倉與張家港仍實施分區管控,評估長三角封城政策將延長至5月15日。他們認為,昆山零組件廠多停工近一個月,預期產能利用率將明顯下滑,不利手機、筆電生產;昆山半導體業者較少,京鼎4月營收影響較大;汽車相關供應鏈全年營收影響有限,主因特斯拉上海廠已復工並將陸續擴大產能投顧說明,昆山市相關手機、筆電、零組件營收將受明顯影響,零組件廠商的原料庫存1至1.5個月,已停工近1個月,預期產能利用率將明顯下滑;PCB廠商部份化學品保存期限短,停工超過1個月,因原料短缺,會造成製程停工。

NB品牌廠醞釀下半年漲價,ODM看2Q成長不樂觀

NB供應鏈指出,近期中國上海、昆山相繼封城,迄今仍未解封,不論生產或物流成本都激增,尤其是物流運輸成本,原本海上物流塞港嚴峻,如今上海港因為疫情封控運作不順,雪上加霜。業界傳出,供應鏈成本將逐層反應,品牌廠下半年漲價反映成本恐再所難免。供應鏈分析,對品牌廠來說,漲價是只能做不能說的事,尤其是消費點子產品,面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長期只有跌價空間,漲價難上加難,2021年上半,品牌廠趁市場需求仍旺時,表態售價調漲5%~10%,然2022年時空環境不同,各家即使受不了要漲價,也不會大張旗鼓。

蘋果使用再生材料占比近2成 去年首見「再生金」

蘋果公司公布關於產品中增加使用再生成分的新資訊,首次引進經認證的再生金,並增加1倍以上的再生鎢、稀土元素和鈷使用量。2021年蘋果產品中的所有材料近20%經回收再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再生成分使用量。蘋果在官網發文說明,2021年蘋果所有產品中的鋁金屬有59%來自再生來源,許多產品的外殼採用100%再生鋁金屬。蘋果2025年包裝零塑膠的目標也獲得重大進展,2021年塑膠僅占包裝的4%。自2015年以來,蘋果包裝中的塑膠已減少75%。去年蘋果產品包含45%經認證的再生稀土元素、30%經認證的再生錫金屬、13%經認證的再生鈷。經認證的再生金首次用於蘋果產品中,應用於主邏輯板的鍍層,以及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前置相機和後置相機的電線。蘋果環境、政策和社會倡議副總裁傑克森(Lisa Jackson)表示,隨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一同慶祝世界地球日,蘋果因應氣候危機的工作取得真正的進展,並期許有朝一日在不取用地球資源的情況下生產蘋果的產品。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