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1年5月18日(三)13:50~16:00
地點: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桃園市中壢區新中北路499號)
對象:TECA會員,一間企業限報名2位,若尚有名額將額外錄取
議程:
13:50報到
14:00相見歡(名片交換)
14:10-14:30講座一: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簡介 / 陳夏宗主任
14:40-15:00講座二:塑膠射出成型的數位轉型 / 鍾文仁副主任
15:10-15:40 智慧製造示範產線 / 丁郁宏助理教授、魏福勝助理教授
15:40 Q/A與交流
16:00散會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PC今年出貨估年減6.3% 業者:中國延長封城5月無料可用
中國武漢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蔓延,江蘇省昆山市自本月19日發布首波「無疫企業」後,遲未公布進一步的申請復工審查結果,持續衝擊電子產業供應鏈,當地筆電上游連接器業者表示,若再不開放5月恐無料可用,而法人也指出,今年PC消費機種與Chromebook需求疲弱,將抵消商務需求升溫帶來的效益,全年PC出貨預估年減6.3%。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統計,今年首季全球PC出貨量為7786萬台、年減6.8%,由於Chromebook需求不振,僅出貨390萬至400萬台、年減超過60%,連帶影響整體PC出貨量,Chromebook在整體PC出貨佔比降至5%,低於去年同期的15%,以及2021全年的10%,若以分類來看,商務PC首季出貨表現則為正成長,優於消費性PC。今年首季商務機種比重較高的終端品牌廠出貨優於同業,如美國戴爾出貨量年增6%,蘋果出貨年增9%,而Chromebook佔比較高的品牌廠,如美國惠普首季出貨年減18%,中國聯想出貨量年減11%。國內電子五哥3月出貨改善,預估第2季筆電出貨將呈現季增,但中國本月多地封城停工造成供給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實際出貨表現,當地筆電上游連接器業者提到,昆山官方雖稱分階段復工,從封閉式生產逐漸放寬,但外部物流仍然受阻,原料無法運入工廠,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完全復工,如果再不開放,5月將會無料可用,目前排定解封後將展開追料,已確定部分原排定於下月生產的訂單延到第3季。法人表示,中國封城也讓散熱、PCB與其他零組件生產與物流遇到瓶頸,而現在PC市場不確定因素除了缺料,歐洲需求也存在下行風險,去年歐洲在全球筆電整體需求佔25%,今年烏俄戰爭導致油價大漲,推升歐洲通膨,可能不利當地消費需求,進而拖累2022年全球PC出貨,全年預估年減6.3%,估桌機年減6.9%、筆電年減6.1%,Chromebook出貨量較去年降低至2300萬台、年減35%。
NB品牌廠醞釀下半年漲價 ODM看2Q成長不樂觀
NB供應鏈指出,近期中國上海、昆山相繼封城,迄今仍未解封,不論生產或物流成本都激增,尤其是物流運輸成本,原本海上物流塞港嚴峻,如今上海港因為疫情封控運作不順,雪上加霜。業界傳出,供應鏈成本將逐層反應,品牌廠下半年漲價反映成本恐在所難免。供應鏈分析,對品牌廠來說,漲價是只能做不能說的事,尤其是消費電子產品,面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長期只有跌價空間,漲價難上加難,2021年上半,品牌廠趁市場需求仍旺時,表態售價調漲5~10%,然2022年時空環境不同,各家即使受不了要漲價,也不會大張旗鼓。然近期對NB供應鏈來說,營運壓力持續增加,首先是工廠受到上海及昆山封控影響,多數已經被迫停擺,不只上海、昆山週遭的長三角區域,連重慶、成都等內陸區,也同樣受到拖累,已有當地ODM廠透露,近期因為料況不足,工廠產能已經大幅降載。供應鏈表示,重慶ODM廠暫停運作主因手中料況不足,目前缺的都是以原本被視為的「長料」居多,包括PCB、塑膠、金屬機構件、散熱、連接器、線材及鏡頭模組等不一而足,目前即使開工,也只是小量生產,預計5月中旬才有機會逐步恢復正常運作。NB供應鏈是以量大產生的經濟規模,支撐其獲利,如今經濟規模縮水,獲利自然難以支撐,營運規模較小的零組件廠,營運艱辛,然大廠也同樣不好過,ODM廠原本預估第2季出貨較第1季成長,如今只希望下滑幅度不要太多,然幅度多少難以預估。另一項導致成本激增的關鍵,在於物流運輸。首先是陸運交通,從中國副總理劉鶴提出,要足量發放使用中國全國統一通行證,核酸檢測結果48小時內全國互認,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後,各省市也積極響應。之前昆山供應鏈透露,需前1日先申請貨車司機通行證,昆山市也於25日發布,已開放境內全部11個高速公路出入口,貨車司機只需要聯繫在昆山的收發貨企業,通過「蘇貨通」或「鹿路通」App平台,在線申請蘇貨碼,2小時內會完成審核,即可進入昆山市。然供應鏈指出,目前「貨仍不暢其流」,主因中國貨車司機數量已因疫情而大減,此波疫情傳染力強,讓各省市不敢掉以輕心,強化管控邊境結果是貨車司機卡在高速公路上,有非正式統計指出,此波卡在高速公路上的貨車司機,曾高達3,000多萬人,其肩負76%物流貨運量。昆山、上海都採取「只進不出」的策略,避免疫情往外擴散,也讓貨車司機不願前往上述疫區送貨,包括層層審批過程,以及不時傳出即使核酸檢測陰性,也必須隔離兩週的狀況,而在無人願意運送時,貨運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即使昆山與上海間,貨運成本也高到離譜。曾有供應鏈指出,原本從昆山運到上海的貨運成本,如今貴到如同疫情前從昆山運到華南省份的費用,然如今是一車難求,而另一問題在於,即使找到貨車送到上海港,也無櫃可用,也有廠商轉到連雲港或寧波舟山港。上海港是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上海港堵塞,也連帶影響其他港口運作狀況,根據Windward海事AI平台資料顯示,4月12~13日有1,826艘貨櫃船在全球各港口等待入港,在中國港口滯留的船舶達506艘,佔全球27.7%,而在2022年2月該比例為14.8%。海運不通,只能改走空運,目前多家NB品牌廠都改轉至南京改走空運,然相較於海運,空運成本高,且運送數量低,近期航空業醞釀漲價,而在漲價前,其實因為油價,已經漲了一波,從4月16日起,因為國際燃油附加價費,北美航線每公斤拉高2成,亞洲航線每公斤漲15%。供應鏈指出,目前品牌廠仍然按兵不動,然層層成本墊高,品牌廠勢必要將新增的生產與物流運送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只是何時才是好時機,以避免因為漲價導致消費者反彈,進而傷害銷售量,將考驗品牌廠與供應鏈的智慧及承壓能力。
疫後帶動消費新需求 阿里巴巴:五大類商品獲全球買家青睞
電商集團阿里巴巴 (BABA-US) 旗下 Alibaba.com 今 (26) 日公布 3 月新貿節全球市場採購趨勢,發現疫後新需求相關商品,包括建材、機械、家居園藝、運動娛樂等,皆成為熱門品項,同時,台灣中小企業生產的綠色概念商品如環保印刷包材、高效節能的燈光照明設備,也受到全球買家青睞。Alibaba.com 觀察,疫後居家生活醞釀精緻化家居消費能量,帶動建材、家居園藝、運動娛樂產業成長,而生產線加速復工後的工業、農業機械需求也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在各國全力推動環保減碳的趨勢下,綠色概念商品極有潛力成為帶動傳產業外貿持續成長的全新動能。其中,觀察台灣商家表現,整體線上交易額達雙位數增長,又以汽配、運動、物料搬運、五金手工具、美妝個人護理等成為交易額前五大產業。此外,台灣包裝印刷、燈光照明相關產品,主打可分解環保包材、永續節能需求,也以 7 至 8 倍的高增速成長,顯示國內多元外貿產業呼應國際趨勢的能力。以汽摩配產業為例,Alibaba.com 數據顯示,2020-2030 年間全球汽配電商銷售規模年複合成長率達 20%,持續增長中的電動車市場,也帶動相關產品的需求熱度飆升,落地式充電站的平台商機量狂飆 24 倍,電動車連接器、壁掛式充電站商機量也分別上漲 6-7 倍,顯示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覷,又以北美市場買家需求最為強烈,英國、德國等市場,同樣成長迅速。而隨著各國逐漸鬆綁防疫規範,全球運動娛樂市場需求快速回升,露營車、露營用品、滑板車、健身設備等熱賣,其中,露營用品銷量成長近 4 倍、自行車水壺銷量成長近 10 倍。而另一消費顯著的趨勢在於,隨著消費者綠色意識提升,家用太陽能系統成交增長率翻倍,以德國、義大利市場需求量最高。
去年亞太區AR/VR裝置出貨增6成 HTC排第5
根據IDC《AR/VR頭戴式裝置季度追蹤報告》的最新數據,2021年亞太區(包括日本和中國)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AR/VR)頭戴式裝置市場年成長60.8%,出貨量達到219萬台;隨著內容在新的供應商/開發商的影響下變得更加豐富,AR/VR頭戴式裝置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預計AR/VR出貨量將繼續成長。IDC亞太區AR/VR和遊戲研究市場分析師廖燁曦表示,雖然亞太地區受益於Meta!@!s Quest 2,但更大的推動力來自DPVR、Pico、愛奇藝、Nolo等品牌;2021年,亞太區超過60%的AR/VR頭戴式裝置市佔是由中國品牌貢獻的,其中,大部分是針對中國市場的,但這些公司也在向亞太的其他地區和世界擴展。IDC分析2021年亞太區AR/VR頭戴式裝置出貨量前五名廠商亮點,其中,DPVR在亞太地區的整個AR/VR頭戴式裝置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市占接近22%,出貨量年成長50.8%。雖然DPVR的大部分出貨量是針對中國市場,但它在亞太其他地區也繼續擴張,特別是在香港、印度、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市場。Pico保持第二位,市佔為20%,2021年出貨量年成長50.4%。IDC指出,Pico通過其新的Neo 3發現在轉向消費市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該產品具有6個自由度(6DOF);與DPVR一樣,Pico的大部分出貨量用於中國市場,但該供應商在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也有業務,並且在北美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也有很大的關注度。Meta在前五名中獲得最大的年成長,2021年出貨量年成長達到276.2%,這主要是由於Quest 2在整個2021年持續上升,澳洲、日本、韓國和台灣等成熟市場的需求量很大。愛奇藝在2021年躍居第四位,出貨量年成長206.4%,主要是因更多的行銷投資,加上新的消費者專用型號,幫助它在中國市場獲得強勁的成長動能。宏達電(2498)於2021年出貨量年成長70%,由於其新機型Vive Focus 3和Vive Pro 2在中國市場的大量出貨,讓宏達電在2021年獲得了大幅成長。廖燁曦表示,隨著廠商推動消費者專用機型和更多高品質內容,如AAA級遊戲或助理應用程序,消費市場出貨量應在長期內繼續成長;在商用市場,教育和培訓案例的需求將繼續領先,但更多的細分市場將開始探索AR/VR頭戴式裝置,作為幫助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選擇,更不用說利用最近圍繞元宇宙的炒作。IDC預計,亞太區AR/VR頭戴式裝置市場在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51%。
台商對外投資 陸仍居首
CRIF中華徵信所26日表示,疫情、戰爭帶給全球化經濟的崩解,台灣業者謹慎應對都難以對抗已然脆弱的供應鏈。台商在中美貿易/科技戰中,持續投資大陸,且即使大陸境內疫情爆發、防疫封控等措施,仍然沒有影響台商與大陸市場的貿易往來。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2021年10~12月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金額分別為14.4億美元、4.91億美元及10.71億美元;2022年第一季投資金額也有8.45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的6.42億美元增加2.03億元,成長逾三成。另一方面,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9~2021年中美貿易戰最熾熱期間,台灣對美國投資分別為5.61億美元、41.94億美元、4.77億美元,其中2020年因為台積電投資亞歷桑那州5奈米先進晶圓廠,數據才衝高,「三年合計投資金額52.32億美元,只有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的32.82%」。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認為,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化供應鏈的崩解,COVID-19疫情更顯示全球供應鏈常處於被迫斷鏈的情況,2021年大陸限電、今年上海封城,更彰顯全球供應鏈的極度脆弱,加上近期的俄烏戰爭,美國及其盟國正在快速裂解全球供應鏈秩序,「脆弱供應鏈」已成型。劉任提醒,現在要更關注的是,美國為控制通膨加快升息步伐,美元成為史上無敵強勢貨幣,供應鏈赴美投資的成本必然大增,這有可能影響到以美國為中心的強權供應鏈發展出現延遲。在上海疫情封城後,市場出現新名詞「可靠供應鏈」,暗諷大陸不再是可靠的供應鏈。反之,美國正大力促使重要科技產業到美國設廠製造,或者是美國指定的生產地區(如東協)生產,因市場需求大、國力雄厚,供應鏈多半在訂單壓力下配合,未來就會產生以美國為首的且可靠的新供應鏈形態。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此一新型供應鏈在俄烏戰爭催化下或許有形成的機遇,不過要因而斷定大陸會因此被孤立、且退出全球供應鏈,恐怕還言之過早,從近三年統計來看,無論大陸政策或經濟情勢改變,都沒有影響台灣對大陸的投資。
聯電打進豐田、速霸陸供應鏈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25日宣布與車用電子大廠日本電裝(DENSO)策略合作,DENSO將委由聯電日本12吋廠USJC(Fab 12M)生產車用絕緣閘雙極電晶體(IGBT),預計2023年上半年進入量產,而聯電將因此打進日本豐田(Toyota)、速霸陸(Subaru)等日系車廠的車用電子及電動車供應鏈。
■將取得車用IGBT大單
車用晶片缺貨問題日趨嚴重,但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持續吃緊,DENSO已宣布將以400億日圓投資台積電的日本熊本JASM廠並取得10%股權,不過JASM要等到2024年才會進入量產,所以DENSO找上聯電尋求更多晶圓代工產能支援,雙方同意在聯電日本12吋廠USJC合作生產車用功率半導體,以滿足車用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聯電日本USJC將在晶圓廠裝設一條IGBT產線,成為日本第一個以12吋晶圓生產IGBT的晶圓廠。DENSO將提供其系統導向的IGBT元件與製程技術,而USJC則提供12吋晶圓廠製造能力,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達成IGBT製程在12吋晶圓的量產。這項合作已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必要性半導體減碳及改造計畫支持。因為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電動車的開發和市場需求快速成長,車用電子化所需的半導體數量也在迅速增加。IGBT是電源卡的核心裝置,是變流器中的高效電源開關,以轉換直流和交流電,從而驅動及控制電動車馬達。DENSO執行長有馬浩二(Koji Arima)表示,DENSO與聯電USJC合作將成為日本第一批開始以12吋晶圓量產IGBT的公司之一。隨著行動技術的發展,包括自動駕駛和電氣化,半導體在汽車業變得愈來愈重要。透過這項合作,雙方為功率半導體的穩定供應和車用電子化做出了貢獻。
■聯電與DENSO創雙贏
USJC總經理河野通有(Michiari Kawano)指出,身為日本關鍵的晶圓製造廠,USJC承諾支持日本政府促進半導體生產和朝向更環保的電動車轉型的策略。透過經車用客戶認證的晶圓製造服務,搭配DENSO的專業知識,將生產高品質的產品為未來的車用發展提供動能,為未來的車用發展提供動能。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聯電與DENSO進行的這項雙贏合作,並且是聯電的重大專案,將擴大在車用電子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憑藉聯電強大的先進特殊製程組合,以及設立在不同地區的IATF 16949認證的晶圓廠,聯電已準備好來滿足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資訊娛樂、連結和動力系統等車用晶片強勁需求。
訊連擴大投資 啟動第二階段轉型
訊連科技26日法說會,董事長黃肇雄表示,2019~2021為訊連第一階段轉型期,已成功轉型為SaaS訂閱模式,其中三大成長型產品(PC Create、Mobile App、New Biz)占整體營收比重持續攀高,第一季營收比重已來到67%,且其中逾七成收入來自訂閱用戶。展望接下來營運,2022年~2024年訊連將啟動第二階段轉型,將加大研發以及行銷業務的投資,並將全面拓展創意產品線於全平台發展,同時加大力道孵化人臉辨識FaceMe成為具規模的事業體,期望在3年內將人臉辨識營收做到1,000萬美元的規模。訊連科技第一季營收3.81億元,年增1.3%,其中三大成長型產品線表現較好,惟PC/OEM部分營收年減19%。營業利益0.19億元,則較去年同期減少22.1%,主要因為研發支出較去年增加25%影響。第一季稅後淨利則為0.43億元,年增42.6%,主要因為受到業外表現優於去年,包括受惠於台幣不再升值、轉投資玩美移動今年第一季已經不再認列虧損帶動,單季EPS為0.55元。黃肇雄表示,訊連2022年~2024年處於業務擴張的模式,預期整體營業費用將年增約20%,短期可能會侵蝕獲利,但長期來看對公司是必要且正向的發展。面對近期科技業搶人才大戰,黃肇雄觀察,台灣仍有一群年輕人對於軟體、新創相當有理想與想法,近年來訊連在招募人才上並未感到特別困難,不過為了留住關鍵人才,訊連董事會也通過2,000張訊連員工的認股計畫,黃肇雄表示,過去訊連7年沒有做員工認股,現在公司業績做起來,也應該回饋給員工。除了員工認股以外,訊連也預計推出比起過去政策還要優渥的加薪幅度。至於訊連轉投資的玩美移動,黃肇雄則表示,去年認列玩美的大額虧損已經認完,但先前訊連先前與股東協議將參與玩美300萬美元私募,因此當玩美第三季赴美SPAC掛牌,訊連將再認列300萬美元的業外損失。不過,若第四季起訊連不再拿錢投資,也將不會再認列額外的玩美移動損益。
宏達電去年AR/VR出貨 擠進亞太前五
市調機構IDC公佈,去年亞太區(包括日本和中國)AR/VR頭戴式裝置出貨量年增60.8%、達219萬台,中國市場與中國品牌仍是亞太區AR/VR頭戴裝置最大的市場與供應來源,宏達電則受惠於一體機Vive Focus 3和高階PCVR Vive Pro 2在中國大量出貨,帶動宏達電在亞太區出貨量年增70%,市占率則來到5.9%,去年在亞太區排名第五。Meta自從推出一體機Quest 2以來,受惠於性價比高,去年橫掃歐美VR市場,IDC表示,Quest 2去年在亞太區繳出出貨量年增276.2%的成績單、名列第三,而且Quest 2在澳、日、韓和台等成熟市場的需求量很大,但事實上,中國才是亞太區AR/VR頭戴裝置最大的市場,以經營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中國品牌,則是中國AR/VR需求快速成長的最大受益者。IDC進一步表示,去年亞太區超過6成的AR/VR裝置出貨量都是由中國品牌貢獻,DPVR、Pico、愛奇藝分居去年亞太區AR/VR出貨量冠軍、亞軍與第四名,其中,DPVR去年在亞太區以市占率接近22%居冠,出貨量年增50.8%,Pico則以20%市占率居次,出貨量年增50.4%,愛奇藝市佔率9.4%、出貨量年增率高達206.4%,雖然這些中國品牌大部分出貨量針對中國市場,但這些中國品牌在亞太其他地區也繼續擴張,特別是香港、印度、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等。而受惠於市場大餅快速成長,耕耘VR多年的宏達電終於初嚐甜美的果實,IDC數據顯示,宏達電去年在亞太區出貨量年增70%、超過市場平均值,市占率則以5.9%搶下亞太區第五強,以去年亞太區AR/VR裝置出貨量為219萬台計算,宏達電出貨量約為12.9萬台。IDC表示,宏達電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Vive Focus 3和高階PCVR Vive Pro 2在中國市場的大量出貨。IDC也預期,亞太區AR/VR頭戴式裝置市場在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51%。
上海封控!零件斷炊!國產車廠被迫減產停工
上海疫情嚴峻,這把火燒向汽車供應鏈!因上海防疫封控海陸運停擺,台灣國產車廠進口零件供應斷鏈,在零件斷炊下,車商生產線被迫減產停工!據悉,包括福特六和等車廠本周緊急排休,國瑞汽車罕見在5月初「歲休」進行設備調整,裕隆汽車也把今年五一連假拉長為一周。而車商生產線被迫減產停工的狀況,也驚動工業局官員出面關切。汽車業者指出,從2020下半年開始的車用晶片荒,讓台灣汽車業忙得焦頭爛額,眼看著好不容易快要熬過,不料大陸疫情突失控,當局又堅採硬封城手段,造成當地生產的零件輸出受阻,使得台灣國產車廠零件斷炊下,被迫減、停產。業者表示,一輛車有上萬個零件,只要少一個就無法生產,全球各大汽車品牌或多或少都有使用大陸製零件,這次大陸封城對汽車生產的影響程度是全球性的,不僅台灣,鄰國日、韓都受到不小衝擊。而這次對台灣汽車業影響最大的就屬上海封城,導致從大陸各地集結至上海港的零件卡關無法輸出。汽車廠主管透露,3月27日上海宣布封城後,台灣車廠就靠著在庫、在途的零件,勉力組裝汽車,在僅僅二~三周的零件庫存用完後,也只能停工,這也說明為何本周起開始有車廠停工的狀況。福特六和表示,由於上海封城、俄烏戰爭等因素,進口零件未如期運抵台灣,本周生產線排休調節,停工時間先以一周規畫,希望五一連假後能恢復開工,公司上下正努力跟原廠、零件協力廠家協調,爭取進口零件儘快恢復供應。豐田汽車台灣生產基地國瑞汽車也宣布下周起安排歲休,生產線停工至5月8日。由於往年車廠歲修時間多在8月,今年5月額外安排歲休,不免引發外界聯想與上海封城、豐田汽車第二季全球減產有關,國瑞強調,5月歲修早已排定,主要進行設備調整。裕隆汽車表示,由於上海封城影響進口零件來料,有安排生產線員工5月第一周調休調節產能,並強調連假後有安排增量生產,不會影響5月正常交車需求。不過有車商點出,近期國內車市需求也因疫情升級出現降溫的跡象,減輕供給面壓力。車商透露,4月以來台灣確診人數急遽攀升,民眾外出意願大減下,導致店頭來客明顯減少,似乎有回到去年5月三級警戒初期的狀況,業者已將4月台灣新車銷量預估從3.6萬輛下修至3.4萬輛,並預告市場觸底要等5月之後。
疫情推動亞太區平板電腦市場2021年成長12.9%
根據 IDC 最新《全球季度個人運算裝置追蹤報告》研究指出,2021 年亞太地區(含日本和中國)的平板電腦市場年成長 12.9%,達到 5640萬台。隨著供應改善和需求持續強勁,預計 2022 年平板電腦出貨量將成長 1.5%。2021 年家用市場出貨量年成長 20.7%,總計 4300 萬台。IDC 亞太區客戶裝置研究高級市場分析師 Jennifer Kwan 說:「2021全年,亞太區的許多國家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封鎖。隨著疫情引發的e化學習、家庭娛樂和在家工作的需求,對平板電腦的需求仍在繼續。隨著首購者的增加,平板電腦的滲透率一直在提高。然而,供應一直是許多平板電腦供應商關注的問題,這阻礙了平板電腦市場的進一步成長。」2021 年,商用市場年成長 6.5%。民營企業透過食品配送服務等領域的使用案例拓展了市場。在日本、印度、韓國和菲律賓的大型教育專案的支持下,教育市場衰退,但出貨量仍大大高於疫情前的水準。2021年有幾家新廠商進入 Android 平板市場,包括2021Q3推出平板新機型的小米和 realme,以及2021Q4推出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更多的新廠商應該會在 2022 年推出平板電腦,包括 OPPO 和 vivo。Jennifer Kwan 表示:「看到更多智慧手機廠商進入平板電腦市場很有趣。它有助於緩解供應挑戰並提供更多產品種類。我們可以預計,2022 年 Android 市場的競爭將非常激烈。」
IDC :疫情推動亞太區平板電腦市場2021年成長12.9%
亞太區平板電腦市場將在 2022 年達到出貨量 5720 萬台,上半年受疫情驅動的購買推動消費者需求。 受益於新供應商的進入以及其他主要供應商的供應狀況改善,該地區的供應端也有望改善。 政府支持學生混合學習模式的舉措將繼續為教育市場創造機會;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和越南的幾個教育專案預計將於2022 年部署。
大陸碳中和投資 2050預估達140兆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25日在中新社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表示,能源基金會的一項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國大陸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達140兆元(人民幣,下同),碳中和相關的投資將在今後30至40年內,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中新社報導,鄒驥指出,過去有人提出「能源不可能三角」,即能源廉價、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潔不可能同時實現。但這個觀點正在走向過時。經濟增長、能源安全、環境質量和氣候穩定不同政策目標間是可協同的。他分析,一方面,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鄒驥透露,過去幾年,在風光能源領域,大陸平均每年投資約在五、六千億元以上,在穩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風光能源領域的投資有保持和擴大的潛力。能源基金會的一項分析表明,大陸十四五期間,在傳統產業的數位化升級和綠色改造領域,綠色低碳城鎮化和現代城市建設領域,綠色低碳消費領域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或電力系統建設等領域總投資可達近45兆元,平均每年約8.9兆元,占2021年全社會總投資的16%左右,這將是一個可觀的增長投資的動能。他還指出,另一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國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達至少140兆元,考慮到關聯投資,實際投資潛力遠大於這個規模。碳中和相關的投資將在今後30年至40年,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
台商要注意!全球化經濟崩解 供應鏈先脆弱
台灣業者放眼世界市場,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這是真的嗎?CRIF中華徵信所26日表示,疫情、戰爭帶給全球化經濟的崩解,台灣業者再怎麼謹慎應對,都難以對抗已然脆弱的供應鏈,「沒有什麼叫『可靠供應鏈』的,國際霸權強國就是有辦法催生它想要的供應鏈形態」,在中美貿易/科技戰、俄烏戰爭重擊全球市場情況下,台商還是把市場重點放在中國大陸。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台商在中美貿易/科技戰中,持續投資中國大陸,且與中國市場的貿易量再增加。統計2021年第四季(10月至12月)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分別為14.4億美元、4.91億美元及10.71億美元;同時2022年第一季(1月至3月)投資金額也有8.45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的6.42億美元還增加了2.03億元、或逾三成,反映了即使中國境內疫情爆發、防疫封控等措施,仍然沒有影響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行動。另一方面,從台積電赴美設廠部份反映的是美國高層對台灣的施壓,試圖拉攏更多台商赴美投資,試圖塑造以美國為中心的強權供應鏈。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9年~2021年、中美貿易戰最熾熱期間,台灣對美國投資在這3年分別為5.61億美元、41.94億美元、4.77億美元,其中2020年正是因為台積電投資美國亞歷桑那州5奈米先進晶圓廠,統計數據才衝高,「3年合計投資金額52.32億美元,只有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的32.82%!」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認為,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化供應鏈的崩解開始,COVID-19疫情更顯示全球供應鏈常處於被迫斷鏈的情況,2020年中國大陸限電、今年上海封城,更突顯全球供應鏈的極度脆弱,加上近期的俄烏戰爭,美國及其盟國正在快速裂解全球供應鏈秩序,整個混亂情勢,美國並沒有更好的因應,實際上「脆弱供應鏈」因而成形。劉任提醒,現在要更關注的是,美國為控制通膨加快升息步伐,美元成為史上無敵強勢貨幣,供應鏈赴美投資的成本必然大增,這有可能影響到以美國為中心的強權供應鏈發展出現延遲。
上海封火未熄 北京也淪陷
3月以來大陸多地接連爆發疫情,最新延燒到北京、內蒙古包頭。然在「動態清零」的防疫方針下,各地政府以封城、封區作為應對之策,令大陸付出慘痛經濟代價。尤其在疫情反覆下,各地的復工復產進程頻遭干擾,外界更擔憂官方動輒「一封了之」的情況,恐將演變成常態化。3月份迄今,深圳、長春、東莞、上海、昆山、蘇州、鄭州、西安、蕪湖等地,均先後傳出封城封控消息,頗有「野火燒不盡」態勢。其中,大陸經濟金融中心上海自3月28日封城至今將滿一個月,疫情仍在延燒。上海市衛健委26日公布,上海25日共近1.7萬例確診與無感染患者,數量雖連三日下降,但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再創新高,至於何時解封,官方仍沒有時間表。即便上海疫情依舊吃緊,但官方要求企業仍須在符合防疫標準的情況下加速復工復產。4月中下旬官方全力動員打通長三角物流,上海、蘇州也推出首批復工復產的「白名單」企業,但在疫情反覆下,企業復工復產並不順遂。業內人士透露,從上海與長三角公布「白名單」一周以來,實現完全復工的企業仍寥寥可數,尤其地方政府要求復工企業必須承擔疫情風險的主體責任,更影響企業復工的積極性,目前距離解封仍遙遙無期,更令業者對往後長期經營更添煩惱。另外,儘管周密嚴防,北京近日也傳出疫情,官方25日已要求朝陽、海淀兩區進行普篩,並提升管控措施。報導稱,許多北京民眾在生鮮APP上狂下單,但運力很快便被刷空。在京東APP上,米麵油、泡麵、酒精、N95口罩、衛生紙等商品也很快售罄。截至26日晚間,京東北京倉的許多日常用品均顯示要在4月29日後才能送達。相較全球關注美國聯準會縮表與升息的步伐,針對大陸市場,投資人更在意官方的「清零」政策會否調整。這是因各地的封控手段,已令產業鏈供應鏈業者不勝其擾,美國、歐盟、日本等多國政府與商會均頻頻向陸方反映此一問題。近日大陸官方公布的首季GDP年增率為4.8%,遜於外界預期與官方設定的全年5.5%左右的目標,已可初見衝擊端倪。而因封控遭受最大傷害的,莫過於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地區,各地的封控措施嚴重影響區域內物流運輸,衝擊全球汽車、半導體、3C電子供應鏈穩定,似要重演2020年初的斷鏈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