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1年5月18日(三)13:50~16:00
地點: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桃園市中壢區新中北路499號)
對象:TECA會員,一間企業限報名2位,若尚有名額將額外錄取
議程:
13:50報到
14:00相見歡(名片交換)
14:10-14:30講座一: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簡介 / 陳夏宗主任
14:40-15:00講座二:塑膠射出成型的數位轉型 / 鍾文仁副主任
15:10-15:40 智慧製造示範產線 / 丁郁宏助理教授、魏福勝助理教授
15:40 Q/A與交流
16:00散會
會員動態
整合效益發酵,矽瑪毛利率拚逐季改善
整合綜效發酵,連接器廠矽碼毛利率連三季改善,第一季稅後淨利4,357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跳升,每股稅後盈餘0.54元,法人預期,後續毛利率應有逐季改善空間,今年獲利將挑戰三年高峰。矽碼在2020年4月私募引進佳世達,成為集團旗下一員,去年2月斥資近10億元,併下擴充基座廠商同星科技,營收大躍進。不過因同星科技既有產品線低於矽碼原平均,加上IC缺料等問題,導致去年第二季矽瑪開始認列其營收後,毛利率大幅下滑至二成以下。但整合的效益在後續季度陸續發酵,一方面透過佳世達集團力量,有助改善採購成本,一方面部分連接器也可改用矽瑪產品,另產品組合也持續優化;在多線並行的調整下,矽瑪單季毛利率在去年第四季重回到二成以上,今年第一季持續改善,連三季上揚。矽瑪與佳世達也就未來趨勢產品,合作開發,包括醫療與車用布局,法人認為,雖兩大領域都屬前置認證期長、進入門檻較高的產品,預期對今年的營收新增挹注還有限,但長期綜效仍受期待。法人也預期,因矽瑪生產基地受大陸封控影響不大,第二季營收應有不亞於第一季表現,只是因去年同期已開始認列同星的營收,年對年增長幅度將壓縮,今年整體營收仍會有兩位數增幅,毛利率逐季改善,每股盈餘挑戰三年高峰。信邦4月營收年增近15%,續創歷史新高
報導電子零組件廠商信邦公布4月合併營收為24.75億元,較3月成長0.9%,比去年同期成長14.73%;累計前4月合併營收94.1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65%。信邦指出,自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已造成供應鏈短缺,由於公司訂單能見度長及穩定,目前備料已達4~6個月,此次上海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及周邊地區相繼封城,雖造成原料進貨的影響,因有庫存可供生產及出貨,4月仍繳出合併營收24.75億元,再創公司成立以來單月營收歷史高點,今年已第3次改寫單月營收歷史高點紀錄;累計前4月合併營收亦為歷年同期高點。信邦表示,4月合併營收成長,主要是受惠醫療及健康照護、工業應用、通訊及電子週邊等產業銷售,分別較3月成長5.26%、3.86%及4.70%;累計前4月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成長16.75%、汽車產業成長36.79%、綠能及節能產業成長8.12%、工業應用產業成長16.25%、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成長13.25%。另就信邦4月產品別銷售比重來看,連接線組生產銷售佔集團營收75.19%,連接器及零組件銷售佔24.81%。在產業別的銷售分佈方面,工業應用產業佔27.01%;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佔25.62%;綠能及節能產業佔24.84%;汽車產業佔13.23%;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佔9.3%。詮欣Q1三率三升,獲利創同期新高/EPS 0.91元
報導詮欣5月4日董事會通過今(2022)年第一季財報,首季營收4.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3.62%;毛利率約33%,較去年毛利率平均大幅增加3-4個百分比;營業利益約0.76億元,年增161%;營益率約16%;稅後淨利0.72億元,創同期新高,年增237%,稅後淨利率約15%,推升第一季獲利率刷新同期新高,EPS達0.91元;公司歷經十年轉型,終於在今年首季交出三率三升之經營成果。詮欣表示,公司能夠在今年第一季展現如此優異成績單,主要在於四大營運主軸逐漸開花結果。一是致力於產品研發:加速發展高速高頻技術並提升設計開發之速度與競爭力。二是積極開發新客戶:逐步增加歐系及美系一線大廠訂單。三是擴大營運規模:快速累積利基型產品量能。四是自動化生產:持續邁向全廠高度自動化製程,降低製造成本。所以第一季除了營收創同期新高外,毛利率亦大幅提升。詮欣今日同步公告4月自結合併營收約1.84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超過三成。公司表示,成長主要來自於網通、IPC與車用產品的需求依然強勁;隨著網通產業之缺料影響獲得顯著緩解,以及車用新產品預計於下半年開始放量出貨下,對於今年整體營運,公司依舊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詮欣並指出,近10年在高速與高頻技術(應用於汽車之 ADAS System、IPC工業用電腦設備及網通產品)的深耕與超前部署,即使面臨全球總體經濟環境之動盪不安,對於未來之營運成長依舊充滿信心與期待。總體經濟
經濟部規劃 綠電零售市場 解決中小企業綠電荒困境
投資環境風險評比 台韓並列亞洲第一
電子資訊
特斯拉擴產 台系供應鏈將進補
特斯拉傳出將在大陸上海興建第二工廠、將上海廠產能提高一倍,打造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中心,外界看好,特斯拉砸重金擴產,相關供應鏈貿聯、和碩、台達電、乙盛-KY等受惠大,為中長期營運注入新動能。另外,包括和大、同致、英利-KY等多家特斯拉供應廠,也同時都是其他汽車業者的供應商,都將同步受惠。貿聯是特斯拉電源管理線束主力供應商,該公司3月營收43.64億元,再創新高,月增7.29%,儘管大陸疫情控管造成深圳、常州廠區生產零星中斷,以及物料短缺,但工業用、車用、資訊數據、電器等表現仍相當穩定。貿聯強調,2022年持續發展更多元客戶,同時產品聚焦工業自動化、電動車、數據中心等業務,強化產品線、提升技術與全球服務,以及完善區域製造能力為目標。和碩主要生產特斯拉中控台,目前包含大陸華東、台灣桃園及北美墨西哥廠區皆有供應特斯拉。此外,和碩今年整體資本支出將擴張到5億美元(約新台幣141.45億元),年增近三成,主要應用在電動車、車載電子以及其他產品線等組裝業務。台達電也是特斯拉供應商之一,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看好電動車仍是今年營運成長動能之一,由於電動車仍是新業務,目前雖處於虧損,但依在手訂單推估,今年仍至少成長三至四成,隨著規模擴張,今年該業務將可以看到很好的改善。乙盛是泛鴻海集團旗下機構件大廠,為特斯拉供應鏈之一,主要供應特斯拉系列車種天窗、電池組件及電池背蓋等零組件,去年車用營收占比逾三成,特斯拉貢獻大。
雙鴻攻車用 散熱模組案量持續增加
散熱廠雙鴻董事長林育申表示,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元宇宙等尖端技術發展,雲端伺服器、資料中心、HPC、網通、車用散熱模組案量將持續增加。雙鴻今年致股東營業報告書出爐,林育申展望2022年表示,無接觸新生活,遠端工作與學習模式將為常態,NB、PC需求仍將微幅成長,而隨著晶片功耗上升,高階電競產品導入均溫板散熱裝置將成主流。5G基礎建設日益完善,5G智能手機出貨量將持續增加,而中國大陸及韓國手機品牌採用均溫板散熱裝置將成主流。他指出,液冷技術發展從單晶片到整機運用,並持續擴展至不同領域如超級電腦、AI、 HPC、雲端伺服器、繪圖卡、主機板、汽車電子等產品運用。關鍵零組件垂直整合,雙鴻發揮集團綜效,善用集團領先業界之兩相流技術以及液冷技術來鞏固旣有的Smartphone、NB、VGA、Gaming、Tablet & Desktop 等業績,並發展至雲端伺服器、AI、HPC、車用散熱等領域。因應全球性的重要議題,雙鴻堅持不斷創新,持續研究發展高效節能的散熱技術,同時配合各國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政策,雙鴻已將多年來鑽研的核心技術提供給各大車廠,一方面展現我們領先業界的散熱技術研究成果,同時也對社會盡一份心力。
仁寶組隊拚5G,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新北鶯歌的尖山埔平交道,汽機車川流不息,每天更有百餘班火車通過。為了人車安全,台鐵鋪設5G基站,將影像辨識結果及光達感測器資料即時傳送行控中心,預防危險。場景轉到高雄,日月光的智慧工廠鋪設了5G專網,讓無人搬運車,以及檢修設備的AR眼鏡,能順暢運作。以上兩個場域,背後都有仁寶5G技術支援。仁寶在5G概念剛萌芽的2018年就投入研發,兩年後就陸續落地,涵蓋智慧農業、工廠、交通,以及5G智慧杆(路燈)。此外,仁寶與國內多家電信、科技業者合作,還與美國網通大廠思科(Cisco)聯盟拓展海外市場,可謂是國內電子大廠中,最積極拓展商機者。
傳統代工毛利低,另尋動能
仁寶副總梁志賢說,「我們從2G時代就開始做手機了,」原來仁寶研發5G的團隊,前身就是曾稱霸台廠手機出貨量的代工廠華寶通訊。梁志賢指出,電子廠手機代工多半「代工」多於「設計」,但仁寶相反:「客戶開規格,我們得想辦法做出來,」因此磨出堅實的通訊技術。不過,踏入5G背後,更有台廠產業結構面的深層壓力。仁寶營收主力是筆電、手機等產品,梁志賢坦言,「這十年來代工毛利愈來愈低,」仁寶在內的台廠,不約而同看上電信設備代工,期望找到新動能,甚至複製台灣伺服器產業成功經驗。仁寶甚至早在4G時代就實驗如今當紅的「專網」「智慧工廠」,終因4G規格無法滿足需求而放棄。但當5G概念浮現,梁志賢感受到相關應用將「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決定「這個一定要做!」搶攻設備、電信解決方案商機。一位網通廠高階主管觀察,仁寶能出貨網通組件,給市場上的專業網通廠,更與高通等大廠合作多年,擁有一定技術實力。梁志賢坦言,5G技術龐雜,仁寶不是樣樣精通,因此與思科等業者合作,截長補短。他也指出,5G有龐大商機,但打造解決方案是大工程,若台廠組成國家隊,透過分工打造出最佳解決方案,那麼,複製台灣伺服器產業成功軌跡,就更值得期待了。
特斯拉將在上海建第二廠 年產增至100萬輛
據報導,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已計畫在上海超級工廠附近,另建一座新工廠。新廠預計將生產Model 3和Model Y,年產能為45萬輛,將提升特斯拉在上海的總產能至每年100萬輛。官媒中國證券報微信公眾號今天引述多個消息來源,作以上報導。據報導,數月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地探訪時瞭解到,位於當前特斯拉廠區附近200公尺左右的一大片土地,已納入未來可能的新廠區規劃。據報導,特斯拉在5月1日寫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感謝信中表示,對當地政府為幫助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復工所做的努力,對當地政府調動資源、接送符合條件的員工返廠進行閉環生產,幫助工廠進行消毒工作等表示感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感謝信中還明確提出,特斯拉計畫在當前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附近建設一個新工廠,用於生產Model 3和Model Y,預計可增加45萬輛汽車的年產能,成為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中心。資料顯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共交付48萬4130輛電動汽車,年增235%,其中有超過16萬輛交付海外市場,滿足歐洲、亞洲等10多個國家的需求。而在特斯拉2021年93.6萬輛的全球交付量中,上海超級工廠占比達51.7%。針對特斯拉計畫在上海設立第二工廠的消息,上海某大型汽車配件企業負責人今天表示,之前業內就有相關消息傳出。此次特斯拉方面在與上海官方的交流中進行了明確,可能意味著離新工廠拔地而起已為時不遠。不過,對於「特斯拉在上海設立第二工廠」的相關消息,特斯拉中國方面迄今未明確回應。
MIH洽談歐洲、印度廠商,盼年底前有結果
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5月4日表示,目前MIH在全球有非常多合作夥伴以及出海口,包括Lordstown Motors、Fisker,以及泰國PTT、印尼政府等,目前也與歐洲、印度廠商洽談中,希望今年之前會有具體進度。資安解決方案廠商趨勢科技今日宣布成立資安新公司VicOne,專注在電動車產業建構資安防護。VicOne並為MIH會員,將來擬提供MIH車聯網資安解決方案,協助汽車整合以及零組件製造商達成汽車品牌廠的資安合規要求,以切入國際電動車市場。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表示,MIH的存在目標,就是改革當前運輸產業並維持未來永續性,打造全新開放的電動車生態,與會員共創合作機會,因此我們持續匯集戰略合作夥伴,此次與VicOne的策略合作計畫,共同為生態系中的成員縮小差距,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加速創新。鄭顯聰指出,MIH目標要將電動車Go to market(打入市場),過去成立聯盟之後,心力放在從夥伴當中挑出最佳,並將他們的方案,做成模組、系統、解決方案,讓平台加分。而VicOne的成立,是希望能成為EV界資安的翹楚。鄭顯聰指出,目前MIH會員數達2300多家,其中,參與工作小組的約有100多家,在資安方面,VicOne會是主要的資安小組成員。鄭顯聰表示,MIH目前在全球有非常多合作夥伴以及出海口,新創公司包括包括Lordstown Motors、Fisker等,也與政府等夥伴合作,目前包括歐洲、印度廠都在洽談中,希望今年底前有具體進度。MIH將在今年10月展出電動車一系列解決方案,鄭顯聰表示,展出內容將包括動力、電能、security相關、ADAS方案等。被問及MIH優勢在哪?鄭顯聰表示,像是特斯拉的方案,都是內部自己做,其他廠商比較難在它的架構上搭接起來,而MIH可以與不同解決方案相容,這樣的開放平台,適合讓很多企業在平台上成長茁壯,車廠面對的是軟體與硬體搭接在一起的痛點,而MIH提供解決方案,幫助車廠克服問題。此外,市場傳出蘋果要推出Apple Car、鴻海(2317)有機會代工,對此,鄭顯聰並無正面回應,僅簡短指出,不知怎麼回答,但都有可能,目前先把平台搭建好,自然就會有人來找我們。
伺服器代工廠接單跟著旺
超微看好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需求快速增長,持續搶食英特爾市占,也帶旺鴻海、廣達、緯穎與英業達等伺服器相關代工廠後續訂單動能。鴻海、廣達、緯穎、英業達均同聲看旺今年來自雲端業務的成長動能。廣達副董事長暨總經理梁次震表示,今年伺服器需求還是不錯,將會愈來愈好,廣達今年在伺服器業務持續雙位數增長,儘管廣達上海廠有生產小部分伺服器,並受到大陸華東地區封控影響,但主要伺服器生產基地已移至台灣,以及大陸以外的海外據點,包括台灣、泰國、美國與德國等地,廣達對今年伺服器產業增長深具信心。緯穎認為,從需求面來看,目前並沒有太多改變的訊號,加上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看好雲端服務支出持續成長,後疫情時代,回到辦公室與回到學校成為主軸,雲端需求應用後市看俏。英業達伺服器業務接單暢旺,大舉擴張產能,將在墨西哥投資1.2億美元增建新廠。
Q1全球雲服務支出年增34%,三大廠占逾6成
報導為因應市場挑戰,企業紛紛將數位化作為發展的首要戰略,今(2022)年第一季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年增34%、達559億美元。據Canalys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雲服務整體支出較前一季增加2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40億美元。三大雲服務廠商AWS、Microsoft和Google受益於雲端運算採用率的增加和使用規模的擴張,其總支出占全球用戶支出的62%,年增42%。隨著全球供應鏈短缺、網路安全威脅和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問題愈演愈烈,雲業務轉型已成為各個企業的當務之急。Canalys研究分析師指出,雲端運算一直是熱門市場,企業在戰略轉型中強調數位化彈性,進而應對現在和未來的市場挑戰;為更加有效進行彈性規劃及高效大規模採用雲服務,客戶群正轉向與兼具技術和諮詢能力的渠道夥伴合作。此外,隨著雲基礎設施服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潛在的複雜性也在增加,混合雲及多雲服務部署在市場上愈發常見;頭部雲服務廠商正大力投資以快速拓展渠道,隨著機會的增長,合作夥伴也在積極做出回應。今年第一季亞馬遜網路服務(AWS)斬獲雲服務提供者冠軍,占總支出的33%,年增37%,亞馬遜繼續擴大全球影響力,在美國16個城市推出本地區域服務,並宣布未來計畫在26個國家的32個城市推出此項服務;AWS宣布贏得幾家關鍵客戶,主要有T-Systems、Verizon和Telefónica等電信公司,並加強與Tech Mahindra的合作,為其搭建自動化平台,幫助這類電信公司提高了5G網路的採用率。第一季位居第二的雲服務提供者是Microsoft Azure,年增46%,市場占比21%,主要受益於大體量、長期雲服務合同的激增;與去年同期相比,Microsoft Azure超過1億美元的訂單數量翻倍。Microsoft於上(4)月公布全新的雲服務合作夥伴計畫以促進Azure業務,該計畫將於10月正式啟動。新的渠道計畫「新商業體驗(NCE)」在其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也是有爭議的)變更,其中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合作計畫已進入部署的第二階段,調整了Azure產品和新合作夥伴積分及激勵措施。Microsoft並宣佈,已與Atos和富士通等全球系統整合商達成重要合作。前三名中成長最快的是Google Cloud,年增54%,市場占比8%。旗下產品Google Cloud Platform(GCP)對數位主權、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等領域的長期關注,形成了關鍵的差異化優勢。為此,Google將收購Mandiant以推動雲網路安全的實踐,該收購計畫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公司正在世界各地大舉投資,擴大區域數據中心的全球覆蓋範圍,同時與Mandiant等公司通力合作,將數據中心遷移到GCP。此外,由於Google Cloud第一季虧損高至9.31億美元,因此其一直在積極配合渠道合作夥伴,尋求擴大客戶範圍、經營規模和提高銷售效率的機會,進而減少其雲業務的營運虧損;公司並宣布進行一項重組,計畫將其生態系統和渠道銷售團隊整合在一起,並承諾在未來幾年內對合作夥伴的聯合行銷、培訓等生態建設計畫進行加倍投入。Canalys將雲基礎設施服務定義為在專用託管的私有基礎設施上或共用公共基礎設施上提供基礎設施即服務和平台即服務;這並不包括直接的軟體即服務支出,但包括為了託管和營運軟體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而產生的收入。
鴻海EV夥伴Fisker:Q1訂單飆5成 擬大舉擴產
鴻海電動車(EV)合作夥伴Fisker,第一季財報不如預期,盤後股價下挫。不過外媒指出,Fisker電動車尚未正式開賣,營收數字並非重點,如期達成造車目標更要緊,在這些方面,該公司看來符合預期。Yahoo Finance報價顯示,週三(4日)美股正常盤,Fisker上揚3.84%、收10.54美元。盤後下跌1.61%、報10.37美元。今年迄今Fisker大跌32.99%。Barron`s、CNBC、MarketWatch報導,Fisker在4日美股盤後公布財報,第一季虧損1.221億美元、每股虧損0.41美元。Refinitiv訪調顯示,分析師估計每股虧損0.39美元。Barron`s指出,盈餘並非驅動Fisker股價的主力,該公司仍在打造電動車,現階段銷售和獲利都不打緊,如期完成目標更重要。Fisker首輛電動車「Ocean SUV」將在11月份啟動生產,此一時程並未改變。Fisker沒有工廠,Ocean車款由Magna International的奧地利工廠代工。Fisker宣布,訂單維持高檔,週一(2日)累計達45,000輛。Fisker 2月份財報會議時,當時訂單為30,000萬輛,兩相對照,等於增加50%之多。訂單大增,意味該公司有25億美元的潛在營收。執行長Henrik Fisker表示, Fisker和Magna計畫把Ocean產量提高三倍,從2023年的50,000輛,2024年底增至每年150,000輛。去年Fisker發佈第二款電動車,新車訂價較低、代號為「PEAR」,交由鴻海代工,預定2023年投產。本月4日Fisker發佈第三款新車,是名為「Ronin」的跑車,計畫2024年生產。Fisker說,手上握有10億美元現金,足夠撐到Ocean投產。該公司計畫今年花費7億~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