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1. 貿聯Q1毛利率估近前季;7月改版擴充基座上市
淡季不淡,貿聯第一季營收創下次高,法人預期,因成本上漲的轉嫁,會有一個月到一季的時間落差,預期單季毛利率可能較前季略降,第二季雖IT應用受缺料影響,可能高於首季,但車用等其他應用將呈現季增,整季營收還是有機會持穩至小增,公司也預計7月推出改版的擴充基座,降低缺料衝擊。貿聯第一季營收61.34億元,僅次於去年第四季創下次高,法人評估,因前半季還有半成品庫存交貨,受缺料與漲價的影響較小,但後續因主動IC、銅料、塑料等漲勢過速,反映給客戶會有一個月到一季的時間落差,預期毛利率可能略低前季,期望力保維持年增。法人預期,貿聯本季IT應用的缺料情況,會高於前季,但車用大客戶今年出貨可望逐季成長,家電需求維持高峰,在工作天數恢復正常下,本季營收還是有機會維持季持穩至小增。貿聯表示,因IT主動IC缺料問題看來還無解,7月預期會有新改版的產品擴充基座上市,將部分極缺的主動IC,透過設計節省用量,降低缺料衝擊。
電子資訊
1. 鴻騰看好電動車需求 擴大投資自動駕駛零組件
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看好今年電動車需求,車用業績成長可期,持續擴大投資自動駕駛相關零組件產品。觀察電動車發展趨勢,鴻騰董事會主席盧松青在董事會報告書中指出,可預見電動車市場新機遇,特別是針對T-box及E-cockpit等的模組,相關模組將成為新一代電動車的主要特點。鴻騰先前已加入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看好今年電動車需求增加、以及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搭載率逐步提高,將帶動鴻騰在汽車、工業與醫療產品的業績表現。鴻騰今年持續擴大投資車載電子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的主要零組件產品。展望今年營運,鴻騰指出今年鎖定行動設備以及汽車、工業和醫療終端市場,手機品牌商新款智慧型手機取消有線耳機配備,預期今年耳機及相關產品出貨量將減少,但行動終端市場仍是主要營收來源。在通訊基礎設施部分,鴻騰預期高速連接器以及線纜、以及記憶體插槽產品業務將增加,不過由於光模組業務型態改變,將影響今年整體通訊基礎設施業務表現。鴻騰持續擴充越南廠區,去年鴻騰資本支出規模約3.87億美元,較前年2.88億美元增加34.3%,主要用於越南工廠場地與設備擴充。從客戶端來看,去年前5大客戶銷售額占鴻騰整體營收比重約57.6%,較前年66.1%相對減少;去年單一最大客戶銷售額占鴻騰整體營收比重約33.2%,較前年33%略增。去年度鴻騰整體營收43.15億美元,其中行動設備占比約38.3%,通訊基礎設施占比約18.6%,電腦及消費性電子占比約20.3%,汽車、工業、醫療占比約3.3%,智慧家庭占比約6.9%,智能配件占比約12.6%。去年電腦及消費性電子營收年成長10.1%,主要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帶動在家辦公和遠距教學等需求;汽車、工業和醫療產品業績年成長11.7%,主要是工業產品應用成長;智慧家庭相關營收年成長12.4%,主要是疫情帶動居家辦公和遠距教學應用路由器和網通設備需求。
2. 特斯拉太陽能鏈 元晶入列
特斯拉衝刺太陽能事業,來台找夥伴,太陽能大廠元晶雀屏中選,成為特斯拉太陽能電池長期主要供應商,年訂單量高達250至300MW(百萬瓦),相當於元晶約三成都被特斯拉包下。這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電動車、低軌衛星等領域之後,再度找台廠合作。值得一提的是,4月中旬傳出特斯拉高層擬採「經濟泡泡」方式搭專機來台,當時盛傳主要為尋求車用晶片支援,還點名找上網通晶片廠瑞昱,但遭瑞昱否認。有消息傳出,特斯拉高層除了為車用晶片「固料」,也是為了太陽能事業而來,主要與元晶洽談合作細節。元晶近期並成功切入低軌衛星市場,目前正與美系客戶密切合作,提供符合航太標準的特規太陽能電池。針對特斯拉訂單,元晶發言系統不對單一客戶評論,強調旗下太陽能電池產品除自家模組使用之外,今年也有一部分銷售給海外客戶,包含美國市場,該公司位於新竹的生產基地已投入7億元建置大尺寸電池片產線,近期將開始投產,是搶攻海外市場的利器。據了解,元晶是以旗下大尺寸的166(M6)型號太陽能電池產品,拿下特斯拉大單,最快下半年開始出貨,年訂單量上看250至300MW,未來還會繼續供貨,屬於長期性合作訂單,主要供應協助特斯拉新一代屋瓦型太陽能模組使用。熟知內情人士透露,雙方合作談了挺長的一段時間,近期才到「瓜熟蒂落」的階段,元晶以技術與品質獲得特斯拉青睞,尤其目前許多太陽能電池廠均以158(G1)型號電池為生產主力,但G1尺寸較M6小,發電效率也不如M6,元晶目前是國內唯一可做出符合特斯拉M6電池片要求的業者,因而雀屏中選。因應特斯拉對大尺寸的M6電池需求,元晶董事會通過辦理現金增資及銀行團20億元聯貸案,籌措銀彈興建M6電池生產線。元晶擴產完之後,太陽能電池最大年產能約1GW(10億瓦),躍居台灣龍頭,以特斯拉年訂單量250至300MW估算,等於包走元晶約三成產能。元晶今年首季營收11.36億元,年增13.2%,該公司近期訂單源源不絕,已取得國內最大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等兩座大型太陽能電廠訂單,總量達240MW,訂單規模約23億至25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營收五成,若再加上特斯拉訂單,今年全年營運動能強大。業界人士指出,特斯拉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貿聯-KY、和碩、和大等台灣供應鏈功不可沒。馬斯克投資的太空新創公司SpaceX進軍低軌衛星,也與多家台廠有合作關係。如今特斯拉也找上元晶合作,意味特斯拉與台灣科技業的關係進一步延伸至太陽能領域。
3. 印度疫情惡化台廠無恙 東元續建廠、台達電台幹正常
印度第二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惡化,鴻海印度廠區營運正常,不受疫情影響;東元在印度並無台籍幹部員工,班加羅爾電動車馬達生產線續建廠;台達電在印度10多名台籍幹部狀況正常,聯發科在印度營運一切正常。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40萬例,首名台幹在新德里(New Delhi)衛星城市古爾岡(Gurgaon)一家醫院不治身亡,在當地設廠的台商狀況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鴻海集團在印度設有廠區,鴻海指出,集團在印度各廠區目前都營運正常,不受疫情影響,近期將加強園區防疫,提供員工必要防疫物資與協助,一切以員工安全為優先,同時也會隨時配合政府政策,應對未來疫情變化。市場人士表示,目前鴻海集團印度廠區主要設在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的重要城市清奈(Chennai),鴻海印度廠區已製造生產蘋果iPhone XR和iPhone11等,而蘋果(Apple)3月中旬向印度媒體證實要在印度製造iPhone 12產品,鴻海集團印度廠區將扮演關鍵角色。此外,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規劃在印度製造產品,今年將與鴻海合作,在清奈廠區製造網路電視用機上盒Fire TV Stick。東元電機在印度新德里設有辦公室,在古茶拉底省(Gujarat)設有營運據點。東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詢問指出,銷售方面受到當地一些封鎖政策影響,貨運船期也有一些影響,但是都有妥善應對;東元指出,目前在印度當地並無台籍幹部和員工。至於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的建廠進度,東元表示仍然持續進行中,沒有受到影響。東元規劃在班加羅爾設立電動車馬達生產線,5月將在當地動工電動車馬達加上變頻器的動力系統生產線,預估今年底完成,明年1月開始量產,與三井商社合作投入金額近2000萬美元。台達電接受記者電訪指出,目前在印度新建廠區施工暫停,既有廠區部分生產線持續運作,其他員工在家上班;目前台達電在印度約有10多位台籍幹部,狀況都正常。台達電表示,去年初就維持因應COVID-19疫情該有的防疫措施和高規格的管理,所以目前在印度營運部分影響較小,台達電台幹目前沒有收到染疫的通報。手機晶片設計大廠聯發科在班加羅爾和新德里衛星城市諾伊達(Noida)兩地設有據點。聯發科接受記者電訪詢問指出,目前公司全球(包括印度)營運一切正常,會持續關注疫情發展,並提供員工需要的協助。聯發科指出,在印度班加羅爾和諾伊達的據點以研發和技術支援為主,公司在去年就啟動員工在家遠距辦公(WFH)機制,印度據點營運正常。代工廠緯創印度廠區主要集中在班加羅爾,緯創接受記者電訪表示廠區營運正常,並配合班加羅爾當地政府防疫法令及措施,從5月1日起到5月5日休假,而台籍幹部都在旅館和宿舍上班,一切安全。代工廠仁寶原先在印度新德里衛星城市諾伊達設有據點,仁寶接受電訪指出,因應市場狀況,諾伊達據點已沒有營運,仁寶在印度也沒有台籍幹部駐點,仁寶在印度未受疫情影響。
4. 疫情促進2020年電子商務 營收增逾2成
聯合國(UN)今天公布的研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促進去年的電子商務,營收成長逾2成,但這筆數位意外之財並非由所有國家平均分享。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表報告指出:「儘管尚需一段時間,方能完全了解2019冠狀病毒疾病對電子商務的影響…但許多發展顯示,電子商務在2020年強勁成長。」這項研究分析澳洲、英國、加拿大、中國、新加坡、韓國及美國等7國數據,約占全球網路貿易2/3。澳洲、英國、美國及中國網路銷售分別增加59%、46.7%、32.4%及14.6%。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表示,去年全球電子商務營收增加22.4%,達2.5兆美元,而2018至2019年期間成長約15%。報告作者佛瑞里克森(Torbjorn Fredriksson)告訴法新社:「這些統計數據顯示,網路活動的重要性日增。」
5. 五一點火 陸汽車銷量迎小高峰
大陸五一連假(5月1日到5日)期間引爆消費出遊熱潮,車市有望同步受惠。在剛落幕的上海車展中有逾120款新車發表,江蘇省溧陽市接著展開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在此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預測,五一期間,汽車市場可望迎來一波銷量小高峰。2021年以來,大陸車市在2020年產銷基數水準較低,以及市場需求快速恢復,呈現強勁復甦。2021年1至3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35.2萬輛、648.4萬輛,分別年增81.7%、75.6%。中新經緯報導,大陸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與地方政府,於1日啟動「2021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其中汽車是「促消費」重點。另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舉辦「促消費、惠民生全國汽車巡展」,於五一期間在烏魯木齊、石家莊、天津等地舉辦展覽行銷活動。最近幾天,廈門汽車圈也充滿節日氣氛。據統計,包括賓士、BMW、奧迪(Audi)等在內的許多品牌,紛紛以五一假期為契機,推出各類促銷活動。不僅是廈門,全大陸的車市普遍處於忙碌狀態,多地的品牌4S店(集汽車銷售、維修、配件與資訊服務為一體的銷售店)均張貼「限時搶購會」、「車輛資源看板」等傳單。另一方面,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4月29日在江蘇省溧陽市啟動,參與此輪下鄉的18家車企39個品牌,總共52款車型集體參展。在大陸國家購車補貼基礎上,企業為下鄉車型推出讓利促銷活動,一輛車優惠大多在人民幣(下同)3,000元至8,000元不等,最高達3萬元。在官方政策帶動下,再加上購車補貼與讓利,使五一連假成為買車的「特惠時段」。許海東預計,五一期間,汽車銷售應該會出現一個小高峰,2021年全年銷量預估將與2019年(2,576.9萬輛)接近。澎湃新聞報導,在近幾個月大陸汽車銷量持續高速增長情況下,A股上市車企第一季普遍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在23家上市車企中,僅有8家車企虧損。15家車企獲利,且大部分車企的營收與淨利均顯著增長。
6. 蘋果將推折疊機 最大受惠者出列
天風國際證券研究與策略部副總監郭明錤指出,根據最新產業調查,蘋果可能在2023年推出配備8吋QHD+可撓式OLED顯示器之折疊iPhone,台廠中,TPK的奈米銀方案相較於既有SDC的Y-Octa技術有數種優勢,預測折疊iPhone將會採用TPK-KY的奈米銀觸控方案,TPK-KY成新品大贏家。天風國際研判,蘋果若推出折疊iPhone,SDC為獨家顯示器供應商,三星為獨家DDI晶圓代工廠商。根據蘋果所要求的產能規畫,預測折疊iPhone在2023年的出貨量為1,500~2,000萬支。因TPK-KY的奈米銀方案相較於既有SDC的Y-Octa技術有數種優勢,因此,折疊iPhone將會採用TPK-KY的奈米銀觸控方案。TPK-KY的每股純益在2021、2022年將受益於iPad、Surface與車用產品而逐年成長,營運動能自2023年開始,則因折疊iPhone採用奈米銀而爆發。天風國際最新調查指出,高速成長的折疊手機市場已成為各大手機品牌兵家必爭之地,折疊手機可望帶動高階手機下一個超級換機周期。如果缺料能在下半年改善,推估折疊手出貨量在2019、2020、2021與2022年出貨量分別約為20萬、320萬、750萬與1,700萬支。在折疊機市場中,三星擁有九成以上市占率,其大力推廣為出貨高速成長關鍵。此外,Oppo、Vivo、小米與榮耀可望在第四季至來年首季發表折疊手機。郭明錤看好,在5G之後,折疊手機是下一個高階手機的創新賣點。
7. 四年來首見 市調:陸Q1手機出貨正成長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後,市調機構Canalys表示,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終於在今年首季出現暌違四年的正成長,出貨量達9,240萬支、年增率達27%,而在實體清單禁令的限制與榮耀獨立影響下,華為在中國的銷量失速下墜,第一季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冠軍首度由Vivo上位,出貨量達2,160萬支、亞軍則為OPPO,華為僅能以1,490萬支拿下第三名。疫情去年初在中國爆發後,中國全國封城、延後開工,在供應鏈與消費力均受阻下,導致去年第一季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有7,260萬支、是超過三年多的單季低點。隨著中國三大電信業者積極推動5G手機、疫情與經濟狀況都獲得控制後,去年中之後中國智慧型手機銷售量逐漸重拾活力,Canalys表示,今年首季中國智慧型手出貨量來到9,240萬支,不僅比去年大增27%,更超越2019年同期的水準。而人民幣2,000元以下5G手機大量問世,不僅是推動中國第一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大增的主因,也是手機市場排名出現大洗牌的關鍵。Canalys表示,人民幣2,000元以下手機大受歡迎,帶動vivo與OPPO在中國銷量大幅成長,vivo第一季即以2,160萬支的出貨量搶下中國手機出貨量冠軍,出貨量比去年同期激增79%,市占率為23%,OPPO則以2,060萬支緊追在後、市占率為22%。相較之下,華為因為實體清單禁令之故,去年下半年起推出的新品都以人民幣3,500元以上的高階產品較多,加上次品牌榮耀分拆獨立,也影響華為出貨量,第一季華為出貨量僅有1,490萬支,比去年同期大減五成,落居第三,相較於去年同期市占率高達41%,今年首季市占率只剩16%。雖然第一季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終於繳出四年來首見的出貨量年增率正成長,與中國5G在消費市場的接受度高、滲透率佳,商轉才一年申辦5G方案的用戶占比已經突破兩成、達3.2億戶正相關,但市調機構DIGITIMES Research也指出,中國三大電信業者的ARPU、營業額都沒有因為5G而明顯增長,現在的獲利甚至遠不如3G、4G時期,顯然5G的商用價值不在消費市場,B2B市場、政府市場將是中國三大電信業者提振獲利的重點。
8. 陸工信部:2023年陸5G個人用戶普及率將超過40%
新浪科技報導,根據Canalys發布最新報告表示,今(2021)年第一季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達9,240萬支,年增27%。其中,Vivo自華為手中奪得中國國內市場桂冠,出貨量年增79%、達2,160萬支(市占23%);Oppo以2,060萬支位居第二(市占22%);華為則下滑至第三(市占16%),出貨量1,490萬台(獨立後的榮耀以近500萬支位居第六);小米和蘋果則分居第四和第五位,分別出貨1,350萬台和1,200萬台,市占分別為15%和13%。Canalys研究分析師Amber Liu指出,Vivo和Oppo在入門級5G產品領域表現強勁,這些產品普遍定價略低於2,000元人民幣(折合約300美元)。行動市場研究業務副總裁Nicole Peng表示,對於華為在中國的競爭對手而言,入門級5G市場只是「低垂的果實」,真正的戰場是在高端(500美元及以上)領域,而華為憑藉Mate 40 Pro和Nova 8 Pro等產品在第一季Android廠商中仍在高端價位段佔據穩固地位。不過,仍不能忽視Oppo、Vivo和小米在此一利潤豐厚的領域,以其具有競爭力的旗艦產品組合迅速迎頭趕上;若能在高端市場取得成功,不僅有利於提升Oppo、Vivo和小米的高端消費者品牌形象,且有助於推動更高的服務收入,而這些收入正成為這些公司的關鍵收入來源。Amber Liu也指出,5G用戶數量的快速成長,是推動設備更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截至今(2021)年第一季末,中國5G用戶已超過3.5億;營運商比以往更有決心將4G用戶儘快遷移到5G。中國許多省級營運商已紛紛下架了4G方案,新用戶入網或舊用戶更改方案均只能選擇5G方案;預計自今年開始,5G智慧手機將成為大多數中國消費者更換設備時的不二選擇。
9. 特斯拉柏林廠難產!又延誤6個月、明年1月底投產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正積極在德國柏林建廠,為旗下首座位於歐洲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但進展不如預期順利。最新消息指出,特斯拉柏林廠將延到明年1月底投產,較原定計畫延誤約6個月。Business Insider引述德國汽車雜誌《Automobilwoche》週日(2日)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決定將柏林廠的建廠時間延長6個月,延遲至明年1月底投產。該廠原定於今年7月1日開始生產。去年6月,特斯拉柏林廠破土動工,目標用於生產Model 3和Model Y車型。但在進行整地時,遭到德國環保組織阻擋,理由是砍伐森林會危及當地冬眠中的動物,因此要求特斯拉暫停施工。在環保團體要求下,去年12月,德國法院頒發臨時禁令,使特斯拉被迫暫緩停工。後來特斯拉與當地環保部門達成協議,同意支付1億歐元的保證金,才獲頒臨時許可證,得以繼續施工。今年4月,因不滿柏林建廠屢遭延宕,特斯拉向柏林高等行政法院致信,內容直批:「德國審批程序中的障礙,導致工業轉型牛步,特斯拉有著切身的體驗。」「若不盡速解決這些障礙,德國很可能無法實現氣候目標。」彭博社報導,特斯拉今年的首要目標包括在歐洲建立製造基地,以及在美國德州設置新廠。特斯拉必須藉由在德國設廠,來降低其在歐洲市場的售價,以免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市佔率遭到福斯(Volkswagen)等急起直追的傳統車廠侵蝕。瑞士信貸分析師Dan Levy在4月27日的報告中寫道,特斯拉新設立的工廠中,以柏林廠的重要性最高。Levy指出,歐洲是全球電動車趨勢的發展核心點,而柏林廠有助於特斯拉大幅降低在歐洲地區的售價。特斯拉4月26日發佈財報時稱,德國柏林廠有望於2021年下半年開始生產。
10. 陸智慧手機市場Q1出貨量年增27%,vivo取代華為居冠
新浪科技報導,根據Canalys發布最新報告表示,今(2021)年第一季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達9,240萬支,年增27%。其中,Vivo自華為手中奪得中國國內市場桂冠,出貨量年增79%、達2,160萬支(市占23%);Oppo以2,060萬支位居第二(市占22%);華為則下滑至第三(市占16%),出貨量1,490萬台(獨立後的榮耀以近500萬支位居第六);小米和蘋果則分居第四和第五位,分別出貨1,350萬台和1,200萬台,市占分別為15%和13%。Canalys研究分析師Amber Liu指出,Vivo和Oppo在入門級5G產品領域表現強勁,這些產品普遍定價略低於2,000元人民幣(折合約300美元)。行動市場研究業務副總裁Nicole Peng表示,對於華為在中國的競爭對手而言,入門級5G市場只是「低垂的果實」,真正的戰場是在高端(500美元及以上)領域,而華為憑藉Mate 40 Pro和Nova 8 Pro等產品在第一季Android廠商中仍在高端價位段佔據穩固地位。不過,仍不能忽視Oppo、Vivo和小米在此一利潤豐厚的領域,以其具有競爭力的旗艦產品組合迅速迎頭趕上;若能在高端市場取得成功,不僅有利於提升Oppo、Vivo和小米的高端消費者品牌形象,且有助於推動更高的服務收入,而這些收入正成為這些公司的關鍵收入來源。Amber Liu也指出,5G用戶數量的快速成長,是推動設備更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截至今(2021)年第一季末,中國5G用戶已超過3.5億;營運商比以往更有決心將4G用戶儘快遷移到5G。中國許多省級營運商已紛紛下架了4G方案,新用戶入網或舊用戶更改方案均只能選擇5G方案;預計自今年開始,5G智慧手機將成為大多數中國消費者更換設備時的不二選擇。
11. 手機廠地產商一窩蜂投入 中國電動車前景引疑慮
百度、小米、華為、OPPO、恆大等中國企業,近來爭相宣布投入電動車研製,卻引起「一窩蜂」的疑慮,不無步入晶片廠後塵的可能。而特斯拉事件更衍生中國為電動車產業「保內排外」的觀感。眾所周知,上述企業並非汽車製造商。其中小米、華為、OPPO為手機業;先前已投入無人駕駛的百度屬網路業;恆大更由房地產業起家。但這些中國企業近來紛紛宣布投入電動車製造,引起外界關注。4月間登場的上海車展,除爆發消費維權糾紛、在中國官方背後操縱下引起軒然大波的特斯拉(Tesla)外,中國本土車廠及上述企業發表的電動車也同時吸引了不少目光,使電動車儼然成為焦點及話題,光芒超過了傳統動力及混合動力車。綜合中國財經媒體及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上海車展中,恆大以「恆馳」為品牌一舉推出9款新型電動車,標榜是與瑞典超跑車廠科尼賽克(Koenigsegg)等車廠合作研發。但事後卻被踢爆,這9款電車是只有外殼、沒有剎車和懸吊系統的「模型車」。為此,恆大派出層層保全人員把守舞台,不准觀眾拍攝展示車的底盤。對於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前景,中國國內較為樂觀的評論認為,如今中國車廠「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有希望與歐美車廠分庭抗禮。但到了2025年,則是中國電動車產業「定生死」的一年,在激烈競爭下,屆時恐將有一大批品牌會消失。
但有評論認為,中國工業的關鍵零組目前仍難實現自給自足,更何包括汽車晶片在內的核心技術,況且製造汽車的難度比手機高得多。如果各路企業還是採用「一窩蜂」的模式投入電動車,不無可能步入各地搶建晶片廠,最後難以為繼而停擺的窘境。還有人認為,中國國內目前消費力尚未恢復,是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能力購買電動車,值得深思。更何況,從「共享單車」到晶片廠,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是為了套取中央的財政補貼才投入。一旦走上相同模式,電動車廠屆時如晶片廠般成為「爛尾」,不是沒有可能。除此之外,特斯拉維權事件讓中國媒體甚至黨政機關競相發聲,一致站在特斯拉對立面,也讓陰謀論四起。除了中國忌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投入的太空計劃,恐將研發出足以突破現行網路封鎖的技術外,藉「保內排外」保護本國電動車產業,也是外界質疑之處。
但有評論認為,中國工業的關鍵零組目前仍難實現自給自足,更何包括汽車晶片在內的核心技術,況且製造汽車的難度比手機高得多。如果各路企業還是採用「一窩蜂」的模式投入電動車,不無可能步入各地搶建晶片廠,最後難以為繼而停擺的窘境。還有人認為,中國國內目前消費力尚未恢復,是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能力購買電動車,值得深思。更何況,從「共享單車」到晶片廠,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是為了套取中央的財政補貼才投入。一旦走上相同模式,電動車廠屆時如晶片廠般成為「爛尾」,不是沒有可能。除此之外,特斯拉維權事件讓中國媒體甚至黨政機關競相發聲,一致站在特斯拉對立面,也讓陰謀論四起。除了中國忌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投入的太空計劃,恐將研發出足以突破現行網路封鎖的技術外,藉「保內排外」保護本國電動車產業,也是外界質疑之處。
12. 拜登上任強推電動車 預估10年後銷量成長10倍!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屆滿100天,本來就大力支持能源產業的民主黨,在新政府上任後,更力挺電動車。除了宣布將政府公務車全面電車化,還有電動車相關稅收補助利多,並且修訂環保排放法規帶給燃油車更多挑戰。拜登政府將會把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加速推向汽車電動化。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預測,美國電動車銷量將會在10年後成長超過10倍。 更多新聞:不想再跟別人買電池 Ford斥資51億打造電池研究中心 更多新聞:電動車大降價即將實現 業界設大幅降低電池製造成本目標 拜登於今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國總統,100個日子過去,在政黨輪替下,不少政策與川普(Donald Trump)時期有所變化,在汽車產業中,拜登政府決心大力推動電動車。在上任首周,便宣布將政府65萬輛公務車全換成本土品牌電動車,儘管依照聯邦政府的採購法,需要達到50%以上本土化的產品才視為「本土」,目前Tesla、GM、Ford都還得依靠不少國外料件才能完成,不過此舉也讓投資人對於電動車保有信心,帶動整體電動車市場。拜登政府在3月底正式提出2.25兆美元(約63兆新台幣)的基礎建設計畫,其中推動電動車計畫預算1,740億美元(約4.96兆新台幣),包括1,000億美元(約2.8兆新台幣)的消費者補貼及租稅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本土電動車;並將補助各州政府目標於2030年擴建50萬座充電樁。面對現在全球晶片短缺的現象,也讓拜登政府意識到原物料供應鏈的問題,因此下令審查半導體、稀土、藥物以及電動車電池等4項關鍵產品供應鏈,確保未來在供應鏈中沒有過多關鍵零組件來自海外,尤其是中國等競爭國家。拜登政府將鼓勵企業把以上關鍵零組件轉往美國本土或友好盟國,讓未來生產無虞。拜登推動的綠能政策,將會對燃油車排放提高不少標準,並且他也將推翻川普在2019年阻止「加州自訂排放標準」,加州過往的燃油排放標準高居全美,「一國兩制」對於車廠來說相當頭疼,無疑將增加燃油車開發成本,不過不同於2019年川普執政時期,現階段不少車廠都表態認同拜登恢復「加州自訂標準」。拜登政府上任100天,對於電動車產業大力推動,儘管預算還沒有通過國會,且不少行政命令有可能因為下次的政黨輪替有所變動,但就目前拜登政府對於電動車政策的推行,市場研究公司《MarkLines》預計,美國電動車銷售將從目前的2%,至2030年成長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