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1. 銅價狂飆10年新高,電子股受惠或受害?上游至少已漲價1成,連接器廠較難跟進
電動車帶動銅價飆漲,最新價格已逼近1萬美元,電子零組件上游的端子與線材廠,幾乎到3月後就已通知客戶全面漲價,幅度至少一成起跳,連接器下游也嘗試通知客戶跟進,但業界坦言,是否生效還是得視客戶而定,以台商為主的筆電應用難度最高。最新三個月期銅報價突破9,750美元,創2011年來新高,即將逼近1萬美元,供應鏈呈現「上肥下瘦」,其中報價幾乎都是以前一個月均價作為報價基礎的端子與線材廠,從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都已通知客戶全面漲價,漲幅一成起跳,其中已表態成本多數得以轉嫁的廠商,包括端子廠的建通及健和興,該等廠商第一季的毛利率都有受惠營收規模增長與低價庫存利益,且3月後的報價都以新的成本基礎反映,第二季毛利率還有機會優於首季。

線材反映程度不一,連接器漲價有困難

線材廠的反映不一,萬泰科1、2月因業務有超接訂單,部分無法馬上反映成本,但3月後已全面改採正常報價基礎;線材廠的良維、鎰勝去年底至第一季都已至少兩度漲價,幅度一成起跳,不過鎰勝因IT客戶占比較高,反映幅度可能相對受限;維熹第一季毛利率看法較為保守,期待第二季後報價能逐步反映。連接器廠的成本反映相對上游難,廠商坦言,特別是台商客戶更難,第一季以筆電為主的連接器如優群、信音等,都已坦言,上季毛利率都已有成本壓力,瀚荃等廠商雖已通知客戶全面漲價,但客戶接受的比例也以工業電子等利基應用為主;正崴的客戶都是國際一線大廠,合約價通常期限較長,但3月後也已陸續通知客戶漲價,但一般預料,可能須有些程度與客戶共同分攤成本上漲的壓力。而在銅價看回不回下,連接器廠商坦言,現階段庫存策略也是只能邊走邊看,目前的銅價也不適合過度提高庫存水位,第二季後是否啟動新一波漲價通知,還得回歸市場供需而定。
 
2. 嘉澤Q1毛利率維持去年下半年;Q2營收再衝高
庫存政策奏效,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嘉澤第一季毛利率還有機會維持去年下半年四成水準,4月營收有機會優於3月,第二季營收創高可期。公司也坦言,因銅料與塑料都在高檔,業界都在努力向客戶漲價,但需靠產業一起努力,指標大廠動態則最為關鍵。 嘉澤第一季營收僅季減1.27%,創歷年同期新高,外界關注,毛利率受原材料衝擊多大?公司表示,因先前有適度拉高庫存,在庫存政策奏效下,毛利率衝擊應該不會像同業這麼大,預期能維持去年下半年水準。公司也坦言,因銅價與塑料價格都衝高,成本確實墊高,業界都在努力調整報價,但能否成功?還是要靠產業共識,特別是大廠的動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因原物料價格衝高,客戶例行性砍價的壓力將舒緩。法人也認為,以嘉澤的庫存來看,第二季應該還不致於全數用到目前飆高的銅料,但下半年毛利率將觀察成本轉嫁程度而定。 法人預期,4月營收有機會優於3月,第二季營收可望突破去年第四季、再創新高。
 
3. 詮欣今年毛利率蒙壓,Q2營收先拚年持穩
銅價漲勢過快,成本反應不及,連接器廠詮欣第一季毛利率不如預期,呈現年減與季減,第一季每股稅後盈餘僅從去年同期的0.25元,小幅增加到0.3元;法人預期,第二季因有客戶缺料問題,出貨排程較難預期,營收先拚年持穩,但全年毛利率恐低於去年。詮欣第一季營收3.36億元,毛利率28.79%,低於去年第四季的32.77%,也不如去年同期的29.71%,不如市場預期。主要是銅價漲勢過快,來不及向客戶反映,公司也坦言,如EMS廠很難談漲價,即便客戶接受漲價,也難漲足,侵蝕了毛利率表現。詮欣表示,先前認為今年毛利率可能較去年下滑兩個百分點,主要反映產品組合與成本壓力,現在看來成本壓力較年初預估為大,整體毛利率下滑幅度可能高於預期,超過兩個百分點。不過公司也直言,短期內銅價難回,4月開始已針對全產品線檢討,假設有負毛利產品,客戶也不接受漲價,不排除可能減少或暫停出貨,以維持基礎利潤。至於營收部分,詮欣表示,4月會較3月回升,但近兩月的營收仍受制於客戶缺料導致不拉貨問題,第二季還沒舒緩跡象。法人預估,公司4月營收將呈月增、但年減,因去年第二季基期較高,今年因缺料問題恐難全產全銷,整體單季營收先估挑戰維持去年同期高峰。

電子資訊

1. 印度疫情擴大 鴻海、緯創高度警戒
印度新冠疫情持續擴大,在當地設有工廠的代工大廠鴻海、緯創均高度警戒。鴻海5月6日表示,集團旗下印度各廠區目前營運均正常,不受疫情影響。緯創表示,集團位於印度班加羅爾地區的工廠先前配合當地政府政策停工三天後,已恢復生產,將加班趕工補回停工的出貨量,預料對整體營運影響有限。不過市場指出,目前印度疫情蔓延,科技業盛傳印度可能在近期「封城」,嚴重傳染地區人員不得進出,此舉可能衝擊物流,在缺料、缺人外,還缺運能。
 
2. 電子五哥分散風險 遷廠路徑現
越南河內近郊的一處工業區,車水馬龍,大型卡車絡繹穿梭進出,塵土飛揚。同時間,美中兩國建起貿易壁壘,並未因為美國總統拜登上台而稍見緩和,這場無形的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產業實況與政治現實完全是兩個世界。河內近郊的這處工業區,原本是日本最早進駐設廠的地方,但隨著貿易戰開打,包括鴻海、華碩等陸續在此大興土木,仁寶甚至把停了很多年的越南廠重新啟動,二○二○年六月宣布啟動第二期廠房擴建,明顯是受到美國對中國祭出高額關稅影響,讓這些過去幾乎把重心押注在中國大陸的電子五哥,也不得不分散風險。因應美中貿易戰供應鍵重組,國內電子組裝大廠遷廠的路徑路逐一浮現。鴻海選定台灣、美國、墨西哥、越南和印度;廣達移回台灣和增加泰國投資;英業達擴大台灣和馬來西亞規模;緯創分散至台灣、美國、菲律賓和印尼;仁寶則擴大在台灣及越南投資。包括群創、友達,台達電和日月光都加重在台灣的投資。友達也將赴越南設面板模組廠列入評估項目。對台商來說,美、中市場都不能放棄,傳統產業也有分散產能的壓力,因此東南亞成為布局重點,越南、泰國、柬埔寨成為轉移首選。也有一些廠商趁著政府提供優惠條件時,在台增設產線。有製造業者認為,外界有時候用「逃離」來形容產業將生產基地由大陸轉移到東南亞的布局,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分散風險的正常行為,因為絕大部分的業者,都沒有放棄原先在大陸的產能。仁寶副董事長陳瑞聰接受採訪時表示,產業鏈移動趨勢已不可避免,他透露,仁寶的網通、物聯網和行動裝置產品線,都陸續往越南廠區移動,以後輸往的美國訂單,會越南製造,連部分手機客戶為規避風險、儘管還未列在高額關稅清單,也策略性要求改在越南生產。另一方面,新冠肺炎催化全球供應鏈加速移動,也打亂很多產業布局。在電子上游材料扮演重要供應角色的崇越電董事長潘振成也透露,新冠肺炎爆發後,訂單大舉湧進台灣,崇越電去年第四季開始,業績快速拉升,且逐月、逐季調漲主要產品報價,反映美中貿易戰及疫情二大變數,不斷考驗全球供應鏈應變能力。
 
3. 供應鏈在地化2.0 全球卡位戰
「供應鏈重組」自二○一八年下半年起,從美中貿易戰開打起頭,成為熱門關鍵字;隨之而來的疫情變數,更不斷考驗全球供應鏈應變能力,各國在「經濟安全」大旗下,都想建立自主供應鏈,護國神山台積電更首當其衝,不僅在全球車用晶片荒中不斷被點名,不光在台灣、美國、中國大陸、日本都有重大投資計畫,連歐盟也頻頻對台積喊話招手。美中貿易戰、疫情都促使全球區域化供應鏈成型,包括知名大廠蘋果、三星、Google、任天堂,或是筆電、汽車零組件、工具機、服飾品牌、醫療器材等產業,都逐漸採取「就地供應」的產銷體系,目前供應鏈還持續重組中,且未來還需不斷強化韌性,才能符合新的趨勢。

台廠控股 調度多樣供應鏈

包括台積電決定啟動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先進製程的晶圓廠作業,也計畫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合作,在東京近郊合資興建先進封測等;環球晶也宣布斥資逾一千三百億元,收購全球第四大矽晶圓廠德國世創公司,讓全球生產據點由原本的七國十六個廠,增為十國二十個廠,都是朝向區域化布局的明顯案例。安侯建業全球資產配置戰略中心主持人陳彩凰說,這波供應鏈重組有三種態樣,首先是在中國大陸之外尋找第二生產基地;第二種則是雙供應鏈,在大陸市場建立完整的產銷和管理體系,而在非中國大陸市場的產銷管則只賣給美商;第三種態樣則是台灣需要趕快思考的,也就是以企業的母國作為控股中心,不限於單或雙供應鏈,而是作為產銷中心調度出很多供應鏈。

供應鏈移轉 多重風險待解決

不過,這次供應鏈重組,已是最佳解了嗎?貿協示警,「供應鏈移轉」還不能解決韌性不足的問題,對未來包括環境風險、政治與政策風險、物流風險等新風險交錯、甚至可能同時發生,為了增強韌性而轉型的供應鏈需要「二點○」的新策略。以全球車用晶片缺貨為例,其起因為「預測失準」導致的供需失衡,貿協表示,預測失準是由於多維且動態的供需變數難以掌握,如疫情影響前景展望、宅經濟與遠距需求爆發、新興科技、產能滿載等,揭示供應鏈需要更多前瞻的預測能力與敏捷的應變能力。

蘇伊士卡船 催生供應鏈通膨

而蘇伊士運河發生的長賜輪擱淺事件,放大了疫情後海運缺櫃、港口壅塞狀況,使長鏈物流受到打擊。同時,這些供應鏈現況的不足,進一步衍生缺貨與缺櫃造成的「供應鏈通膨」。貿協表示,造成供應鏈通膨的原因有四:原物料價格上漲、貨櫃供不應求造成運費上漲、貿易戰關稅壓力,與零件短缺導致成本上漲,也就是說,「短缺」就是主因,這使廠商囤貨,又更加劇短缺問題。
 
4. 學者:台灣應準備好「新東向政策」
新冠疫情加速產業鏈重組,學者指出,政府協助台商重新布局不能只有台商回流的單一脈絡;此外,不只美國,日本也在推動供應鏈改革,政府應該設法協助業者切入。學者也提醒,產業鏈重組的腳步不會因白宮易主而停下來,供應鏈的變革已經超越美中對抗格局,台灣要準備好「新東向政策」。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政府協助供應鏈重新布局的當務之急,就是不能只有台商回流的單一脈絡。他指出,接下來台商海外布局會很多元,除了東南亞,未來或許會看到美國、墨西哥,甚至印度,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從法規、語言、文化、當地供應鏈對接、賦稅、和土地取得等都很陌生,需要政府協助。李淳以日本經驗為例說,日本政府協助日商到東南亞布局,從如何落地、幫忙找工業區、協助日商成立商會、到提供法律和財務支援等;至於較長期規畫的,也要接受日商很難回流的事實。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則說,除了美國,日本也在推動供應鏈重組,台灣當然要設法加入,供應鏈聯盟成立不像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官方對官方,台灣應想辦法切入,政府也要積極推動。另一方面,李淳認為供應鏈重組不會因美國政治新局而改變。他說,美國總統拜登還是維持既有路線,戰術不變、戰略會改;其次,供應鏈的變革已經超越美中對抗格局,日本也在推動供應鏈改革,除了對日商移轉祭出誘因,也找澳洲和印度推動供應鏈韌性計畫,歐盟也檢討關鍵原物料過度依賴進口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多次在不同政見提到重建美國供應鏈的概念,李淳指出,接下來供應鏈調整會出現新變化,可能會有更多產業要把美國納入供應鏈重新布局,台灣要準備好新東向政策,川普當時只往印太推,先離開中國大陸再說,拜登不但要離開中國,還視回流美國為優先選項,並先鎖定半導體和醫衛等兩類關鍵產品或產業。
 
5. 鋰銅價飆 衝擊綠能轉型
國際能源署(IEA)示警,用於綠能轉型的關鍵金屬需求,將在2040年以前勁增三倍,若礦業公司和各國政府未加快投資腳步,擴大生產用於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及太陽能板的金屬,將拖累全球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做的努力。IEA在5月5日表示,若要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用於電池的鋰和電力網所使用的銅等金屬的需求,將在2040年以前成長三倍;若要實現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的更遠大目標,則這些金屬的供應量需比當前水準多出五倍。IEA署長畢羅爾表示,對這些金屬的需求快速增加,但礦業公司推出新供應計畫的進度卻很緩慢,兩者間的差距恐導致鋰、石墨或鎳等金屬的價格飆漲,拖累降低碳排量的努力。他指出,儘管許多國家透過大力倡導電動車或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鼓勵擺脫化石燃料,但在確保這些技術所需要的金屬與礦物供應方面,卻是少有作為。IEA並表示,一些關鍵金屬的供應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引發安全疑慮。例如,電池重要原料鈷的供應,有70%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中國大陸供應的稀土元素占60%的全球供應量。  關鍵金屬加工甚至更加集中,中國大陸占全球稀土加工量的逾80%,鋰與鈷加工量的全球占比約60%。
 
6. 印度疫情失控 陸手機廠恐面臨產能、供應鏈雙殺
印度是僅次於大陸的第二大手機造國,蘋果、三星、小米等手機品牌都在當地設廠,但印度疫情失控,恐影響手機產能降至60%,如果疫情加劇,大陸手機廠商將面臨供應鏈緊張和城市封鎖所造成的雙重挑戰。IT時報報導,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指出,目前生產仍是正常,但產能有點不夠,只有平時的60%。產能不夠有三個原因:一是受疫情直接影響,工廠需要加強抗疫和防護措施,部分工人無法上班;二是缺少晶片,特別是對於中低端手機或電子製造來說;三是中印關係也影響著工廠的產能,比如大陸運往印度的部分物料送不到。「諾伊達是陸企在印度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之一,集中100多家大陸工廠,包括OPPO、vivo、傳音、合力泰等都在諾伊達設有工廠。」楊述成說,疫情以來,這些工廠的部分陸幹已陸續回國,目前在印中方員工只有平時的三成,仍有50名管理人員從2019年底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崗位上。楊述成擔心,如果疫情加劇,大陸手機廠商將不得不面臨供應鏈緊張和城市封鎖所造成的雙重挑戰。研究機構Counterpoint預測疫情將致使印度手機市場景氣度下滑。由於印度新德里、孟買智能手機銷量幾乎占整個市場的25%,目前出現在上述地區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大爆發及由此引起的限制措施,將可能使4至6月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少10%至15%,預計約為500萬台。不過,最大的挑戰不是工廠而是供應鏈。雖然出貨量整體下降,但印度市場仍掌握在大陸產手機品牌手中。IDC報告顯示,2020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中,有四個來自大陸品牌,其中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的市占率27%,排名第一;三星排名第二,占20%,接著為vivo占18%、realme占13%以及OPPO占11%。近日,小米集團全球副總裁、小米印度業務負責人馬努·庫馬爾·賈恩在個人社交平台透露,小米印度的兩名員工因感染新冠而去世。
 
7. 陸電動汽車業擴廠 強攻海外
電子連接產業20210507新聞
在中國政府力挺電動車發展下,各家業者均卯勁衝刺,準備大展手腳進行全球擴張計畫。除了加緊興建工廠、擴增產線,中國業者們甚至將眼光望向海外,最快在2021年下半年就會在歐洲市場推出新車搶市,蔚來汽車6日表示,已經在挪威成立分公司。紐約時報報導,為了中國政府節能減碳及產業轉型的目標,近年官方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電動車發展,2020年中國電動車產量為130萬輛,2021年可望直逼200萬輛,年成長約達50%。全球資料公司LMC Automotive估計,到2028年,中國的電動車年產量將超過800萬輛,屆時歐洲可望生產570萬輛,而北美地區的產量僅為140萬輛。當前中國車企正積極擴建產能,謀求搶占海內外市場。譬如做為中國「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4月初表示,將在湖北武漢建造一座約73.3萬平方公尺的新工廠,每年可組裝10萬輛電動汽車。小鵬CEO何小鵬表示,公司有一個長期戰略路線圖來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轉型,擴大在武漢等地的製造能力至關重要。吉利汽車最近也在浙江寧波開設一個巨大的新電動汽車工廠,其規模可與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裝配廠相媲美。另外,財務陷入困境的中國房地產巨頭恒大集團,近日剛在上海和廣州建立了電動車工廠。除了新舊車企業者之外,就連不少中國網科巨頭也與車企結盟,共同進軍電動車市場。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和上汽、張江高科共成投資成立的智己汽車,計畫於2022年初開始交付汽車。海外布局方面,中企同樣雄心勃勃。蔚來汽車CEO李斌2020年8月表示,公司計畫2021年下半年開始出海,首站將是歐洲市場。同年11月,蔚來開始籌建出海事業部,內部代號暫定為「馬可波羅計畫」。2021年3月蔚來內部傳出,美國也是正在評估的目標市場之一。蔚來5月6日進一步宣布,已在挪威成立分公司,計畫開始在當地出售汽車。另外,理想汽車總裁沈亞楠近期也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理想汽車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先的智慧電動車領軍者,因此毫無疑問,理想將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8. 特斯拉Q2產能傳全數賣光
電動車新聞網站Electrek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產品需求目前格外強勁,第2季的產能料創新高,且已售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2021年第1季的財報法說會上,曾提及該公司電動車的火熱需求;他表示:「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看法確實有所改變;第1季的需求向來會下滑,但今年第1季卻沒有往常會見到的季節性衰減,需求反倒增加。」Electrek報導指出,特斯拉電動車需求暢旺的趨勢看來正延續至第2季。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特斯拉已向員工告知,第2季還有兩個月才結束,但產能卻已經售罄。新版Model S和Model X的需求強勁符合預期,因為這兩款電動車的生產作業本已延誤,使本季的交車受限;不過Model 3和Model Y的需求仍持續攀升,產能同樣也已售罄。產能售罄,代表特斯拉接下的任務是在本季結束前生產及交付這些電動車,並且為第3季儲備庫存。特斯拉上季產能已創18萬338輛的紀錄,本季產能預期將略高於上季,主因為Model S生產作業重新啟動,以及上海廠、加州費利蒙(Fremont)廠的Model Y產量增加。Electrek表示,特斯拉本季產能將創紀錄,且已售罄,的確表現不俗;特斯拉並未向員工透露公司規劃的產能,但突破20萬輛大關不算意外。與此同時,特斯拉6日聲明表示,將開發一個資料庫,讓中國大陸車主能夠取得車輛相關數據;特斯拉指出,資料庫預定今年稍晚上線運作,但未說明其他具體內容,例如數據是否能免費取得,或者哪些行車資料會被上傳。這是汽車製造商首度在中國大陸宣布此類計畫;過去幾年來,愈來愈多車廠在車輛上安裝攝影機和感測器,捕捉車輛周遭的影像;如何管控這些影像的使用、傳送和儲存,正成為汽車業和監管當局的挑戰。中國大陸4月公布草案,以確保智慧汽車產生的數據之安全性;特斯拉高管表示,該公司電動車在大陸獲取的數據,都儲存在大陸境內。 
 
9. 車用、綠能拉貨暢旺,健和興4月營收續創單月歷史新高
受惠於電動車、5G基建等拉貨動能強勁,健和興4月營收續創單月歷史新高,達3.93億元,月增1.2%,年增33.4%;累計前4月營收14.55億元,年增45%,也刷新同期新高紀錄。健和興今年在車用、綠能/電工動能強勁,目前產能皆為滿載,預估第二季營運將優於上季表現,下半年也會比上半年好,全年營運可望逐季走高,展望樂觀,因此已於去年啟動擴產計畫,產能將於今年陸續放大。法人預估,健和興今年在車用、綠能/電工將較去年成長超過兩成,在車用方面,由於中國、歐美等車用需求強勁,今年在充電槍、車用端子、連接器出貨將大幅成長,可望帶動車用營收占比站上兩成。在綠能/電工方面,健和興去年不畏疫情在中國出貨仍有小幅成長,今年需求則是持續增加,而在美國地區,在政策加持下,將加速基礎建設佈建,再加上5G需求增溫,今年綠能營收也可望成長兩成以上。
 
10. 汽車供應鏈 營運踩油門…法人看好
美國車市4月因比較基期偏低,新車銷量大幅年增逾倍,且8月之前仍將對應低基期,法人機構看好接下來連續數個月銷量的將維持高年成長,全年將轉為正成長下,皇田、智伸科等國內相關供應鏈,短中期的營運將因美國市場持續回補庫存而受惠。日盛投顧分析師蕭森寶、台新投顧協理范婉瑜表示,雖然受到車用晶片缺貨及庫存偏低的影響,但由於去年4月受新冠疫情衝擊,影響基期偏低,因此,美國車市今年4月新車銷量呈現倍數成長,根據國際研調機構聯合預測,將達147.98萬輛、年成長107.1%,經季節性調整後的年率(SAAR)預估銷量為1,810萬輛,高於3月預測的1,640萬輛。由於美國車市去年4月銷量為2020年最低點,可預期今年5月銷量的年增幅將因基期墊高而下滑,但仍將呈現高幅的增長,但目前看來車用晶片缺貨及庫存偏低等不利影響短期內仍難以紓解,將是美國車市後續的銷量能否維持高成長的關鍵因子。也因為庫存不足,車廠及經銷商得以繼續減少折扣,加上消費者對於SUV等中大型車款的偏好度續增,帶動新車平均售價持續走高,創下同期新高及歷史次高的紀錄,較高的售價配合較低的折扣,車廠及經銷商的利潤將持續好轉,近期美國市場持續回補庫存將帶動國內相關供應鏈的業績成長,短中期的觀察重點仍在於車用晶片缺貨的問題,目前各界仍預期至少要到第3季才能有所紓解。分析師表示,美國車市今年將因低基期轉為正成長的看法不變,由於8月之前的比較基期仍偏低,因此可預期接下來幾個月銷量仍將維持年增長,國內與北美汽車OEM市場高度相關的大億、江申、和大、智伸科及皇田等供應鏈,短中期的營運將因美國市場持續回補庫存而受惠。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