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第一線助百容電子部署VMware SD-WAN 使全球據點協作效率完美倍增
成立於1981 年的百容電子,產品包含開關、繼電器、端子台、連接器、步進馬達等「機電元件類」,及半導體導線架、IC/BGA 用均溫片等「沖壓產品類」;自許不只是零組件製造商,而是客戶的長期策略夥伴,憑藉多樣廣泛的產品、卓越的技術、穩定的品牌與精確的交期,協助客戶提升競爭力。百容為提升全球各據點之間的資料傳輸效率、並降低線路成本,於2020 年導入VMware SD-WAN 解決方案。

Q:此次導入VMware SD-WAN,主要替百容電子解決了哪些問題?

百容長年致力推動產品創新、製程整合與設備研發,並藉由流程導向的管理,維持可預知的穩定績效表現,種種作為均是為了幫助客戶達成並延續其領先地位。為強化生產製造量能,百容創立至今近40 年來,陸續設立臺中總廠/二廠/三廠、臺北國內部,及中國的蘇州廠、深圳廠等多個重要的營運據點。一直以來,百容皆以滿足客戶的各種需要為優先,非常仰賴內部單位的緊密配合,以達到不同的客製化與少量多樣需求。因此百容經常需要進行跨國資料同步,將圖面設計資料傳遞至各個生產基地,亦不時需要召開跨國線上會議,滿足工作上的協調溝通;以往這些營運活動都透過MPLS VPN 來運行。礙於MPLS 成本相對較高,能夠佈建的頻寬資源亦未符合百容所需,以致頻寬需求趨增的百容在業務往來上開始出現網路延遲、資料傳輸中斷或線上會議不同步等狀況;尤其傳輸中斷問題,恐造成資料呈現的不完整,影響產品設計與應用。因此百容於2020 年初開始深入評估SD-WAN,也詳加比較眾家產品,認定VMware SD-WAN 是有助於達成「以更低成本達到更高傳輸品質」的最佳選項,決定加以導入。

Q:部署完成後,VMware SD-WAN 為百容電子帶來最大的效益?

截至2021 年1 月底, 百容仍陸續將既有MPLS 端點轉換為SD-WAN 端點;至於在2020 年9 月間落成量產的安徽蘇滁新廠,則直接導入SD-WAN。值得一提,百容基於傳輸品質及安全性考量,最終決定將SD-WAN 架構應用於私網環境,與公網區隔開,在取得更有效率的傳輸品質同時,也兼顧資訊安全。啟用VMware SD-WAN 至今,確實達到了百容設定的目標,也就是傳輸速度更快、傳輸品質更穩定;先前資料同步過程中,常因頻寬不足而導致滿載,因而造成封包丟失或視訊會議傳輸抖動,如今這些

現象已不復見。

平均來說,每次完成巨量資料的傳遞,以往大約需要0.5~1 個小時,在採用VMware SD-WAN 方案後,所需時間縮短為15~30 分鐘,傳輸速率增加一倍,這讓兩岸的各個工廠都能更快接收到相關資料,進而促使生產排程更加確實。此外,百容的線路成本負擔也大幅減少45%。

Q:為何選擇VMware SD-WAN 解決方案?建置的合作夥伴「第一線」提供哪些協助?
選用VMware SD-WAN,主要基於幾個考量。首先它在SD-WAN業界長期位居領導地位,累積大量成功案例,品質與服務有跡可循。其次百容遴選產品的過程,將安全性列為首要考量,而VMware SD-WAN Edge 設備蘊含完整的資安設計,內建應用程式辨別防火牆機制,符合百容的要求。再者百容規劃日後將持續引進VMware 的其他產品,考量與SD-WAN 的介接性,決定採納VMware SD-WAN。此次協助百容導入VMware SD-WAN 的建置夥伴為第一線(DYXnet)。百容極為重視此專案,做了很多前置準備,包括汲取同業的經驗,得知第一線在業界的口碑頗佳,客戶遍佈於製造﹑零售﹑金融及建築等眾多產業領域;在百容自行研究中發現,第一線在SD-WAN 的佈局甚早,已有豐富的規劃與執行經驗,決定對其委以重任。在專案執行過程,第一線屢屢展現專業分析能力,並具備24x7 全年無休客戶技術支援,當遇到問題時,總是能迅速找出問題根因並積極處理。例如在導入初期,百容發現當SD-WAN 端點連接MPLS 端點時,速度不如預期快,第一線隨即協助診斷原因,證實是其經過較多節點所致,於是進行線路優化,並搭配SD-WAN Edge 設備上的服務品質保障政策(Business Policy)調整與優化,經修正後網路延遲驟降15 毫秒,超乎百容的期望。整體來說,有經驗的專業承包商搭配成熟的VMware SD-WAN 解決方案,堪稱強強聯手,足以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與更安全的環境,加速協助百容電子的創新發展。
 
泰碩總座:第二季毛利率改善可期
去年因為手機VC(超薄均熱板)風光一時的泰碩,在市場競爭激烈,VC量價同時下修下,今年首季營運初嚐苦果,單季EPS 0.13元,創下2018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不過,泰碩總經理梁竣興在5月13日舉行的法說會上表示,最壞的狀況已經過去,在努力調整體質後,第二季之後,毛利率就可望見到改善,今年營收仍有望小勝去年或是與去年持平。泰碩今年首季利空齊發,除手機VC因市場產能過剩,量價同步下修外,去年第四季又因爆 出熱管品質問題,須認列一千多萬元的賠償金,又碰上大陸缺工,導致人工成本急升15%,都成為壓垮泰碩首季獲利的稻草。儘管泰碩今年首季營收11.39億元仍較去年同期的10.22億元年增11%,但毛利卻不增反減,年減率達22%,也同步拖累毛利率下修至14.92%,較去年第四季的20.2%以及去年同期的21.44%,分別下滑5.28、6.52個百分點,換算單季EPS僅0.13元,表現不若去年第四季的EPS 0.45元以及去年同期的EPS 0.73元。另就今年產品應用別來剖析,仍以NB及伺服器成長最多,營收占比分別來到52%及13%,大勝去年同期的36%及10%,梁竣興表示,在宅經濟持續延燒下,今年首季NB拉貨仍算強勁,全年需求仍可望持續穩健攀升,也樂看Chromebook和高階商務機可望成為泰碩新一波的成長動能,另雲端服務及資料中心需求也不弱,有望帶動伺服器出貨逐季成長。展望未來,梁竣興表示,雖然通訊前景仍不明朗,所幸NB、伺服器的需求仍旺,至於懸空的VC產能,也在去年第三季展開因應,改承接高階筆電和電競電腦等厚度稍厚的VC訂單,預訂在今年第三季開出訂單,此外,也針對原料及運費上漲的部分積極與客戶協商,並順利取得客戶的理解,成功反映成本,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第一季應該是全年最差的一季。
 
嘉澤Q1毛利率站上41%,EPS達8.06元,Q2營收可望挑戰新高
嘉澤第一季淡季不淡,毛利率、營益率較上季及去年同期雙增,毛利率站上41%,帶動獲利突破8億元,EPS達8.06元,刷新單季歷史新高及同期新高紀錄。而在伺服器出貨放大,法人預估,第二季營收可望挑戰新高,並於第四季達到高峰,惟下半年毛利率要觀察銅價反應狀況而定。 嘉澤第一季營收47.3億元,年增50%,毛利率41.4%,營益率21.5%,歸屬母公司淨利8.34億元,季增28.5%,年增102%,EPS 8.06元。法人預估,在產品升級潮下,嘉澤未來產品用量、ASP都將持續看增,預估今年第四季將開始迎接營運高成長期,明年則將有更大的成長性。

電子資訊

全台大停電 電子代工、傳產大廠不受影響
全台大停電,不在科技園區的指標科技大廠如代工大廠鴻海、英業達、緯創及和碩等都澄清營運不受影響;光學鏡頭廠大立光強調,主要廠區不在停電範圍,生產線及營運並無影響。但日月光投控受緊急分區輪流停電影響,高雄廠營運有受到些許影響。日月光投控強調,對影響情況仍在了解中,但各廠早已備有不斷電系統、發電機組,近年來為使生產線產出及品質不受供電異常影響,更全面啟用智慧電網。據了解影響情況極微小。鴻海廣達與英業達均表示不在分區停電的區域,也不受影響。緯創的汐止辦公室剛好是輪流停電的C區與D區,因此啟動遠距上班模式,工廠則沒有影響。另外,國內大型傳產企業包括台塑雲林麥寮廠區、高雄石化重鎮林園與大社等都暫無影響。國內傳產製造業龍頭台塑集團表示,各廠區都正常營運,沒有受到影響,其中台塑在國內最大的雲林麥寮廠區,因為有自己的電廠,更是不受限電影響。總部位於精密機械科技園區的上銀集團,初估約有半數工廠生產線受到影響,公司緊急調度作業,本周例假日決定加班趕工出貨。
 
2. 立訊持股大跌!緯創Q1每股僅賺0.04元 近6年新低
代工大廠緯創今召開董事會通過2021年度第1季財報,因時序進入傳統淡季,加上零組件短缺及業外拖累,稅後純益為1.13億元,季減95.1%、年減84.4%,每股純益(EPS)為0.04元,為2015年第4季以來新低。緯創公布,第1季合併營收為1773億元,季減23.7%、年減2.06%;營業利益為 30.77億元,季減28.5%、年增62%;稅後純益為1.13億元,EPS為0.04元。緯創近年力拼轉型,去年以33億人民幣(約142億台幣)將緯創投資(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全部股權賣給陸廠立訊精密,今年初完成交割,將iPhone組裝重心轉往印度。緯創後續為加深雙方合作,透過中國子公司取得立訊約30億人民幣(約129億台幣)股票,持股比達0.81%。但因立訊股價自今年波段高點下跌逾4成,導致緯創需認列資產評價損失,第1季因此業外損失高達21.2億元,衝擊整體獲利表現。本業方面,緯創受惠於遠距宅經濟帶動產品出貨暢旺,首季營業利益30.77億元,年增達62%。緯創看好,第2季起邁向旺季,筆電、伺服器等主力產品線,本季出貨可望季增雙位數,今年目標積極轉型轉向數位化,同時準備擴大投入IPC等高收益事業,今年營運預期將比去年好。

廣達下個十年 布局兩大主軸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在股東會致股東報告書中表示,廣達下一個新十年的成長布局,著眼 「Super Computing」(超高速運算)及「Hyper Connectivity」(超級連結),並將積極投資、研發各種新科技、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以期在5G所開啟的超高速網路連結世界中開創新的成功扉頁。廣達訂6月18日舉行股東常會。林百里指出,2020年是廣達豐收的一年。在遠距商機帶動下,筆電、伺服器等產品需求暢旺,不僅光榮延續2019年毛利率、營益率、淨利率「三率三升」佳績,2020全年筆電出貨量、營業毛利、營業淨利、稅前盈餘、稅後純益等各項營運成績,也都分別刷新歷史紀錄。展望新的一年,林百里說,終端產品多樣化的發展態勢愈發明顯,異業結合更趨緊密。AI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以往「中心化的雲端運算」,朝向「去中心化的邊緣雲運算」邁進。他認為,因防疫措施衍生的需求,持續推升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線上消費及娛樂等相關商機,「宅經濟」浪潮方興未艾,帶動新經濟模式也順勢而起,在寬頻及雲端基礎建設日趨成熟的推波助瀾下,更加速推動智慧醫療服務及自駕車等創新運用領域的發展,可望成為支撐廣達雲端伺服器業務穩健成長的動力,並嘉惠如筆電等應用,提供生產力的終端產品需求。
 
這家台中小廠 手握全球電動車升級秘密
4月28日,新竹工研院的會議室內,一家名不見經傳、年營收不到10億元的齒輪廠產品發表會,竟引來包含鴻海集團電動車開放平台MIH專案辦公室執行長鄭顯聰、和碩執行長廖賜政與捷能動力董事長林士賢等,在全台電動車產業各路人馬關注下,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原來,繼德國汽車大廠BMW、機電大廠博世(Bosch)後,這家台商竟率先打造出全球第3款、亞洲第一款商品化的電動車二速齒輪變速箱。

營收僅對手1/8
卻搶先推出升級版變速箱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所長胡竹生指出,在電動車心臟的動力系統中,除馬達外,另一個核心零組件,就是幫助電動車減速或換檔加速的齒輪箱。一直以來,單速齒輪箱的缺陷是,要高速行駛就只能捨棄續航力,要續航力就要割捨高速行駛,但工研院與該齒輪廠合作研發的二速齒輪箱,讓兩者能兼具,因此備受關注。這家齒輪廠是,今年成軍40年的本土企業公司,背後靈魂人物是父子檔:本土企業董事長林森與總經理林益民。你沒看錯,這家公司就叫做「本土」。為公司命名的林森說,這是代表根留台灣理念與意涵,但他不諱言說,這卻也常常讓他介紹完公司名字後,立刻又被問到,「所以這家台灣本土公司叫什麼名字?」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寬鋸認識這對父子超過5年,他說,他們可不簡單,不僅在5年前就追上台灣齒輪王—和大的腳步,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品牌供應鏈第二家齒輪台商,但當時兩者營收規模差了8倍。攤開數據,該公司的電動車事業部門營收從2017年剛起步,僅約兩百萬元,到今年上看5億7,500萬元。

它憑什麼成為電動車商機下的新贏家?

答案是,多犯錯。

1981年,林森創辦本土企業前,他本是歐洲齒輪加工機的代理商業務,就像是位「齒輪傳教士」,每年在全台舉辦座談會,從原廠引進全球最新的齒輪加工技術分享給台灣業者。最經典的一役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早年投資的齒輪廠,就有超過6成設備出自這位「齒輪傳教士」之手。「我們很喜歡嘗試新技術,但也會犯錯,10個新技術,至少6、7成都會拿來用,但成功率大概只有一半。」林森說。本土企業的生意模式,是先過濾全球各式展覽中發表的最新技術,然後搶先砸錢買進,它先在自家工廠生產測試、然後一邊做嘗試,一邊向有創新需求的客戶推銷,爭取打樣或共同開發的訂單;之後,再藉由讓客戶分攤部分預算的方式,一步步強化自身技術力。

拚新技術,敢試敢犯錯
拉長攤提期、找夥伴擔成本

以電動車為例,近2、3年開始被車廠關注、能降低齒輪噪音的齒面扭曲控制技術,他們早在2009年,就已經跟裕隆集團旗下的華創公司合作研發,華創因不熟悉專業齒輪生產製造,找本土合作研發,藉此縮短研發時間。但可惜的是,當年的研發計畫只執行一年多,裕隆就決定放棄,之後,本土企業繼續靠自己的獲利支持這項技術,歷時7年,才完成落地化的生產製程。

走在技術前沿,代表要承擔更多變數。

主掌研發與製造的林益民舉例,如電動車的齒輪箱設計,要盡量聽不出動力系統的聲音,只能聽到風切聲,這種噪音的要求程度與過去燃油車完全不同,他曾重新設計幾十次齒輪模具,都無法達成要求,「我自己都在內心質疑,電動車廠有必要這麼嚴格嗎?」他說。「這是一連串生產地獄練出來的,產線主管每次看到新考題,臉就黑了。」林益民說。多嘗試,總有投資會開花結果,這對父子檔將停損線設在「能維持公司小賺,不影響營運」的底線上。面對很久才能回收的新技術,他們就學著放長遠:以6年到7年時間攤提,並且找夥伴合作,承擔成本。這過程,當然不好熬。林森自言,這全靠拚量的代工訂單獲利來支撐,「如果本土不是一家股權百分百的家族企業,根本不可能這樣做。」他說。五一勞動節當日,我們走進它位於台中市的生產基地,數十位產線員工忙進忙出,繼續加班,顯見其確實迎來高峰。一位熟悉和大與本土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商分析指出,本土是相對小的家族企業,追求精的研發生意,這家小廠贏在比同業更多元、更有基礎的技術研發團隊,而且有更高的配合度與更低的共同開發成本。不過,本土雖然搶先推出商品,且已有泰國電動車廠與日系的台灣整車廠訂單在手,但同業指出,後續有沒有國際汽車大廠願意採用,才是考驗,想要繼續勝出,它就必須能跑得比別人更快,如同齒輪般,越小轉越快。
 
小米大勝利 移出美制裁名單
小米集團今年1月被美國國防部、財政部列入「大陸軍隊公司清單」,小米隨即採取訴訟進行權利救濟,歷經四個月,美國時間5月11日雙方同意和解。路透報導,美國防部決定不對臨時禁令上訴,將小米集團移出軍事清單。美國政府今年1月14日宣布將九家大陸公司列入「大陸軍隊公司清單」,限制美國投資者交易這些公司的股票,其中就包括雷軍旗下的小米。小米當時股價重挫一度跌30%,而小米1月31日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控告美國國防部、美國財政部。小米自認與大陸解放軍、大陸政府部門之間並無關聯,主張美國政府程序不正當、認定行為缺乏依據等。事隔四個月,這場訴訟終於畫上句點,小米集團和美國國防部11日發布了聯合狀態報告(Joint Status Report, JSR),雙方達成和解。路透報導,文件中顯示,美國政府與小米集團同意和平解決訴訟案,美國國防部等被告也達成共識將小米集團移出軍事清單,雙方會就最終決議協商擬定具體內容,預計在5月20日或之前向法院提交。在雙方宣布達成和解之前,美國法院早在3月12日頒發了臨時禁令,暫停了把小米認定為中國涉軍企業的行政命令,並解除美國投資者購買及持有小米股票的限制。這被視為是提前釋出了善意,因此小米最終能和解,也在預期之中。消息傳回大陸,業內人士認為,小米面對美國政府的打壓,沒有坐以待斃,反而透過法律訴訟的正當手段,與美國政府展開溝通,意義重大。因為小米主張的程序不正當、認定行為缺乏依據等理由,同樣適用被美國制裁的大陸企業,將為其他企業帶來表率。值得一提的是,被列入清單的四個月,小米照常發布新款手機小米11系列,又宣布進軍電動車,還花費人民幣200萬元更換企業logo。面對困境,企業發展的腳步,並沒有踉蹌或停滯。
 
散熱廠陸續轉嫁成本,第2季毛利率拚回神
受到銅價、鋁價逐步墊高,使散熱模組與零組件廠第1季毛利率承壓,但第2季起部分廠商已經開始轉嫁成本給客戶,特別是散熱零組件廠,具有轉嫁的能力,但模組廠商短期仍在持續協商當中,並將透過生產效率提升,盼穩定獲利表現。

原物料漲勢不回頭,首季毛利率多有壓力

散熱零組件與模組當中,多依賴銅、鋁做為主要原物料,因此,在國際原物料持續飆漲的情勢之下,多數廠商首季出貨的產品多已經在先前報價確定,較難即時反應成本墊高的態勢,而部分廠商在去年底已經多備原物料庫存的,首季毛利率就較有所支撐。但若拿首季毛利率表現與上季相比,其實較不具參考意義,主要是在工作天數較少,且遇到農曆新年,人員上的流動率較高,因此過往來說都是較上季來得低的,較難清晰地看出原物料的影響數。因此,若從年對年的角度來看,多數散熱廠商受到市場需求強勁之下,營收規模都有所提升,因此生產稼動率較高的情況下,對於毛利率也有所挹注,因此大多優於去年同期水準,僅建準相較去年同期仍下滑近4個百分點。

第2季起陸續反映報價,毛利率有望支撐

目前散熱零組件廠商已經多數陸續反映成本墊高、轉嫁客戶,像是建準已經在第2季起在部分產品、客戶當中反映,因此毛利率表現將較上季走揚,有所正面的挹注。同為風扇廠的安力-也強調,3月已經跟客戶漲價過一次,確實在原物料成本墊高、銅價持續走揚的狀況之下,價格要全數反映給客戶是有限的,只能盡力協調,加上第2季相對屬於淡季,因此客戶需求端也相對詭譎,若成本再墊高、要再反映一次也要等下半年再觀察。另外,風扇與散熱模組廠元山(6275)則是早在去年底就開始陸續備料,因應今年客戶的需求。劉賢文總經理表示,缺料使得客戶下單更為積極,目前料件到今年第3季前都還足夠,而原物料上漲的影響,可控制在5%以內的漲幅,對整體毛利率影響程度有限。同樣也早早開始積極備料的還有奇鋐,據了解,公司在去年底已經有提前備料,庫存水位大約3-9個月左右,部分電子零組件的料件也有準備,因此供料上較無虞,且在價格方面,也在今年起部分產品開始漲價,以反映成本墊高的情勢,以維持毛利率水準與獲利表現。

散熱模組廠持續與客戶協調漲價當中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散熱上游零組件陸續在第1、2季調漲售價,反映成本的態勢已經逐步成形,但散熱模組廠身處較為下游的位置,直接面對的是電子代工廠,要成功反映成本相對較具挑戰,因此像是兩大模組龍頭雙鴻(3324)、尼得科超眾(6230)仍持續溝通與協調當中。雙鴻表示,銅價影響每個客戶、產品、機種的程度並不一樣,且銅價走揚看起來是較長期的趨勢,因此在營運策略上也需要審慎思考,以穩定獲利、長期營運為主要目標,長期毛利率目標維持20-22%區間。超眾也說明,面對原物料上升的影響性,將持續透過生產管理、產品組合改善,包含產品往高階持續發展,加上日本電產(Nidec)對於費用管理、良率等要求高,今年努力維持毛利率20%水準。整體來看,原物料上漲在首季的毛利率表現確實產生影響性,但具體的影響數仍受到工作天數等因素而掩蓋,在第2季部分廠商調漲售價、轉嫁的態勢之下,有望讓獲利有所支撐,毛利率有望優於上季水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完全足額全數轉嫁仍頗具挑戰,因此仍考驗著廠商對生產效率、管理協商等能力。
 
小鵬汽車 業績創新高
美股上市、大陸「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5月13日公布其2021年第一季業績。該季小鵬營收為人民幣(下同)29.5億元,創下史上新高,年增高達616.6%。虧損面亦比預期縮小。受此消息激勵,小鵬汽車股價在5月13日美股盤前上漲4%,報25.75美元。截至5月12日美股收盤,小鵬汽車股價創六個月新低,此前的實個交易日裡,小鵬有九天下跌,累計跌幅達21.9%。華爾街見聞報導,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小鵬汽車營收為29.5億元,年增616.1%,該營收數據超出分析師預估的28.9億元。其第一季汽車銷售收入為28.1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3.72億元大增655.2%。小鵬汽車第一季淨虧損為7.87億元,調整後每股虧損0.44元。其2021年首季毛利率為11.2%,季增3.8%,2020年同期及2020年第四季分別為-4.8%以及7.4%。另外,2021年首季小鵬汽車交付量也創新高,達1.33萬輛,年增487.4%。其中,G3交付5,366輛,P7交付7,974輛。在使用者發展與服務體系方面,小鵬汽車在大陸的銷售網站達到178家,品牌超充站經營172座,免費充電網站營超過1千座。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2021年首季的強勁增長,是由公司自研的自動駕駛技術、差異化鮮明的產品策略,以及小鵬汽車引領智慧電動汽車發展和轉型的願景共同推動而來。
 
上季每股純益/大聯大1.44元 後勁強
大聯大5月13日舉行法說會,公布首季營收、獲利雙創歷史新高,第2季有機會持續刷新紀錄,公司預期,產業界供需吃緊的情況,將延續到明年上半年。大聯大首季合併營收為1,771.14億元,創單季歷史新高,季增11.3%、年增35.1%;單季獲利為24.19億元,同創歷史新高,年增45.8%,每股純益為1.44元。對於首季營收及獲利創新高,大聯大指出,主因遠端工作環境與遠距教學等,持續帶動終端消費需求,且企業積極投資數位轉型,帶動筆電、PC、手機、網通與周邊設備、伺服器及雲端等硬體出貨持續暢旺,推升市場對晶片需求。展望本季,大聯大表示,若以新台幣28.4元兌1美元為匯率假設基礎,估計第2季營收將落在1,850億至1,930億元之間,等於季增4.4%至8.9%,將再創歷史新高。大聯大並預估,本季毛利率介於3.6%至3.8%,預期稅後純益為23.47億元至27.43億元,等於也有機會續創新高,扣除特別股股息後的預估每股純益,估計為1.16元至1.4元。對於供應鏈供需吃緊,大聯大提到,現在半導體產品幾乎都缺,目前缺貨已經是常態,是長短料的問題會影響客戶出貨。在缺貨的情形下,客戶重複下單的情況一定會出現,但該公司會彈性調度,以服務上下游客戶。談到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大聯大則表示,該公司已啟動分流與居家上班,有相關運作機制可以應對。
 
佳世達攻電動車 通路先行
電動車題材夯,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5月13日表示,旗下多家公司已參與鴻海的電動車平台MIH,同時羅昇也代理某歐洲大廠的快速充電樁,在採「通路先行」的策略下,佳世達不會缺席電動車市場。但他也提醒,受疫情、缺料、漲價等變數影響,對下半年景氣不宜過度樂觀。佳世達昨天舉行線上法說會,投資人關心佳世達是否布局電動車市場。陳其宏指出,集團內多家公司都已有所著墨,預估電動車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將蓬勃發展,也是台灣資通訊業者的機會。他說,佳世達在投資新事業時,一向採取通路先行策略,先投資通路,了解使用者需求及未被滿足的部分,只要通路賣得動,就能掌握到新產業的關鍵價值。目前除了參與MIH,羅昇也已代理快速充電樁,積極推廣銷售。陳其宏指出,佳世達首季繳出不錯的成績單,顯示佳世達的價值轉型效益發酵,尤其在獲利的表現更為明顯。第2季從產業面來看,仍是訂單遠大於供給,原物料的漲價將持續,對第2季表現持審慎樂觀看法,從營收及獲利來看,都處正向、樂觀,能見度相對較高。佳世達已公布今年首季合併營收年增30%,營業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66%,稅後純益也年增808%,並呈現毛利率、營業淨利率、稅後純益率「三率三升」走勢,每股純益1.07元,創13年來單季新高。高附加價值事業包括網通事業群、醫療事業群、智能方案事業群營收年增92%,占營收比重33%,維持三成以上的水準,朝過半目標邁進。雖然對第2季看法樂觀,不過陳其宏提醒,由於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要觀察是否會影響後續的資金寬鬆政策,加上各種原物料的上漲,終究會反映到消費者這一端,萬一整體需求下滑,廠商手中都是高價的原料,供應鏈就會受到衝擊。 
 
現代汽車宣布在美國生產電動車 在美投資達75億美元
現代汽車周四宣布,將在美國生產電動車,這是該公司75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之一,也包括布建加氫站並開發無人駕駛的飛天計程車。現代汽車發布新聞稿說,這項投資案將持續至2025年,但沒有具體說明各項目投入的資金有多少。現代汽車證實,電動車將在位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工廠生產。現代汽車旗下起亞品牌在喬治亞州西點另有一座工廠。現代汽車美國發言人 Michele Tinson 說:「我們將會評估各種選項,包括擴大現有生產設施,尚待評估市況和美國政府新的電動車政策過後再做決定。」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的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可滿足美國需求的穩定供應鏈 」。現代汽車目前已在美國銷售 Kona和 Ioniq兩款電動車,今秋將引進美國新款 Ioniq 5電動車。起亞汽車在美國銷售 Niro電動車,明年將推出 EV6。
 
鴻海確定在美設電動車製造據點 與Fisker正式合作
鴻海與Fisker正式簽署框架協議,將以美國為首個製造據點,以MIH平台為基礎共同開發輕量化電動車平台,首款Fisker電動車2023年第4季量產,售價不包含補貼將低於3萬美元。至於鴻海在美國電動車製造據點是否確定落腳於威斯康辛州,今天下午鴻海法人說明會上將成為關注焦點。鴻海集團今天宣布與Fisker正式簽署框架協議,共同開發全新級距車款,以Fisker品牌銷售,目標市場範圍包括北美洲,歐洲,中國大陸和印度,首款Fisker電動車規劃2023年第4季量產。鴻海正式確認將在美國設首個電動車製造據點,目前也針對數個地點進行評估,同時也啟動對其他海外生產據點的調查,目標達到總年產量25萬輛Fisker品牌電動車款。鴻海表示在MIH平台架構上,Fisker和鴻海共同開發輕量化電動車平台,目前車款外觀設計已完成,達到雙方共同投資的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Revolution)專案進度,並已遴選出數家關鍵零組件供應商,Fisker未來將透過鴻海取得穩定的晶片跟半導體供應。鴻海指出,PEAR專案推出的新級距電動車車款售價,不包含補貼將會低於3萬美元。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和Fisker雙方合作,符合集團3+3策略方向,加上MIH聯盟夥伴協助,鴻海將能串連世界各地的供應商,特別是能提供穩定的半導體晶片供貨,一起推動PEAR專案,打造電動車產業的新出海口。為了推動PEAR專案工作,Fisker與鴻海在美國和台灣兩地都已建立專案管理辦公室,以協調設計、工程、採購和製造業務。鴻海集團3+3策略包括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等3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和未來通訊等3大核心技術。劉揚偉在4月下旬表示,鴻海也可能在墨西哥設立電動車製造產線,鴻海集團在電動車專利超過300件。鴻海積極推動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到4月中旬MIH聯盟已有超過1500家全球廠商加入,MIH聯盟規劃6月25日舉行大會,公布合作方式和商業模式。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