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嘉澤、健策 接單暢旺
市場投資氣氛轉趨理性,台股18日狂飆792點,類股百花齊放,法人認為,短線回補買盤聚焦重點將鎖定在有基本面題材支撐的績優股,股價續航力道相對強勁,嘉澤、健策接單展望樂觀,有望扮演反彈先鋒。嘉澤今年首季營收47.44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51.22%,毛利率達41.45%,EPS 8.06元,且4月營收17.52億元,月增率、年增率分別為4.12%、2.07%,主要受惠於居家辦公(WFH)與遠距教學趨勢,帶動NB及桌機需求維持強勁。法人看好,除了Socket H5滲透率提升,新平台Alder Lake預計下半年推出,Socket V有望在第三季步入量產,同步帶動PCIE Gen 5.0及DDR5量提升,挹注營運動能。此外伺服器產業持續成長,英特爾Whitley平台第二季已陸續放量,嘉澤目前Socket P5已出貨,且為第一順位廠商,Socket P4最快預計季底通過認證,由於Whitley平台出貨占比及平均售價提升,將持續帶動公司營收及獲利成長。健策受惠產能滿載及產品價格調漲,市場看好第二季營運成長動能,18日股價大漲9.13%,幾近收復4月底以來跌幅。法人分析,健策今年首季獲利因有業外拖累,導致EPS僅1.79元,低於去年同期的3.23元,導致股價先前進入修正階段,不過,展望後市,由於公司主要產品線包括均熱片、伺服器ILM扣件以及導線架等需求能見度高,預期將有大幅成長空間,健策也積極擴產因應,並上修今年成長目標。
總體經濟
上櫃公司首季獲利翻倍 外資連2天大買
上櫃公司第1季財報全數出爐,統計785家上櫃公司稅前淨利新台幣669億元,年增99.43%幾乎翻倍成長,其中生技醫療、電子零組件及半導體業成長最大,觀察法人動向,外資連2天大幅買超,投信則是連4買。根據櫃買中心統計,785家上櫃公司(不含申報期限為110年5月31日之金控公司)第1季營收約新台幣5992億元,年增21.47%,稅前淨利699億元,年增99.43%,約75%公司有獲利;稅前淨利成長達20%以上者計493家,約占全體上櫃公司63%。高達14家第1季單季就賺超過半個股本。在每股盈餘(EPS)方面,EPS超過5元公司計有14家,2元以上未達5元的公司計62家,1元以上未達2元公司計113家,整體獲利上櫃公司共計583家,約占全體上櫃公司75%。櫃買中心表示,觀察近來三大法人動向,17日外資買超上櫃股票達52.56億元,創下外資今年以來單日最大上櫃股票買超金額,外資買超前3大個股為環球晶、穩懋、群聯,亦是近期業績暢旺的上櫃公司。18日外資持續買超上櫃股票27.44億元,連2天大買近80億元,顯示外資在股市行情因疫情壓抑之時,仍看好台灣經濟表現及上櫃公司未來發展,逢低精挑優質個股進場布局。此外,自營商及投信在18日也同步買超上櫃股票8.3億元及1.05億元。在股利配發方面,統計截至5月17日止,上櫃公司擬配發109年度現金股利家數計531家,約占整體上櫃公司家數7成,其中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0元以上者計25家,5元以上未達10元的公司計50家,2元以上未達5元者計171家,現金股利配發2元以上者總計為246家;現金殖利率大於2%公司計有417家,約占上櫃公司家數53%。
電子資訊
蘋果將推新Mac筆電、桌機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正準備發表新款Mac筆電和桌機,搭載自行研發、運算速度更快的M系列處理器,並且提升與外部裝置的連結能力。此舉顯示蘋果有意加速以自家晶片取代英特爾晶片,同時拉開與個人電腦競爭對手的差距。業界預期,蘋果強攻筆電與桌機市場,有助晶片代工廠台積電、組裝廠廣達,以及機殼廠可成、鴻準等供應鏈出貨。知情人士指出,蘋果此次將推出多款Mac系列,包括較高階的MacBook Pro筆電、主攻大眾市場的MacBook Air,以及Mac Pro、iMac和Mac mini桌上型電腦。全新設計的新款MacBook Pro筆電系列預計最快今年夏季上市,之後則是新版MacBook Air、平價款MacBook Pro和全新的Mac Pro工作站。蘋果也正在開發更高階的 Mac mini桌機和尺寸更大的iMac;這些裝置將採用蘋果自行設計的處理器,據稱性能遠勝目前的M1晶片。消息人士也透露,蘋果計劃發表的新款MacBook Pro有14吋螢幕(研發代表為J314)和16吋螢幕(代號J316)兩種版本,機殼均重新設計,使用MagSafe磁吸充電器,也配備更多連接埠可與外部驅動器和外部裝置連結。
Gogoro攜手大長江與雅迪 拓展大陸市場
Gogoro宣布電池交換系統將搶進大陸市場,與大長江集團及雅迪科技集團建立夥伴關係,計劃在大陸導入Gogoro電池交換網路;新夥伴將各自開發電動機車聯盟(PBGN)可交換電池電動二輪車輛。Gogoro今天發布新聞稿,宣布與大長江集團(中國最大的燃油摩托車製造商)與雅迪科技集團(全球最大的二輪電動車製造商)建立夥伴關係,計劃在中國大陸部署Gogoro電池交換技術的城市電能補充系統。2家集團也將計劃開發各自品牌下Gogoro電池交換技術的電動二輪車輛,也將合作布建使用Gogoro電池交換科技的能源網路。Gogoro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美國副總統、同時也是Gogoro投資者Generation InvestmentManagement的共同創辦人與董事長艾爾•高爾 (AlGore) 表示:「亞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已開始為數以億計的機車使用者,運用Gogoro電池交換或類似的創新電能補充方案,打造更潔淨的城市運輸系統。」Gogoro指出,這次合作大長江和雅迪,都將開發一系列基於Gogoro電池交換技術的車輛,成為Powered ByGogoro Network (PBGN)方案的最新合作夥伴。同時,大長江和雅迪已成立一家合資營運公司,該公司負責在中國大陸部署電池交換基礎建設,並於未來管理這個網路。這套電池交換網路預計在今年啟動,2022年將會有更多城市加入營運。大長江集團專務董事李建軍表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長期戰略目標並減少排放,摩托車「油轉電」是大勢所趨,大長江將在電動摩托車領域加大投資,實現快速發展。目前「換電」是解決電動車各種痛點的最佳方案,三方強強聯合,有助於Gogoro電池交換網路在中國大陸市場快速落地運營。新聞稿指出,大長江是連續18年、每年銷售超過200萬輛燃油機車的市場領導者;雅迪則是電動二輪車輛的全球領導者,僅在2020年賣出超過1000萬輛的電動二輪車輛。
鴻海攻電動車 推進智能座艙
鴻海集團及旗下富智康5月18日宣布,攜手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Mobile Drive、各持股50%,投入先進智能座艙和車聯網服務的解決方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未來汽車產業愈來愈強調軟體驅動和軟體定義,消費者對軟體創新的要求與期待日益高漲,Mobile Drive的設計與軟硬體工程團隊,將滿足甚至超越汽車內外無縫接軌的使用者體驗需求。業界看好,有別於鴻海先前電動車合作對象都是新創企業,代表傳統車廠的Stellantis旗下有14個品牌,現在要推出電動車款,可望帶動鴻海相關業績長線動能。根據雙方規劃,Mobile Drive將結合Stellantis在車輛設計開發與工程經驗,與鴻海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軟硬體整合能力及全球供應鏈垂直整合,雙方強強聯手,在先進智能座艙中共同打造全新車用資訊娛樂系統。Stellantis和鴻海將共同擁有 Mobile Drive 所有開發成果。新合資公司總部將設在荷蘭,也可提供其他汽車製造商軟體解決方案及相關硬體服務。鴻海近年在電動車領域合作夥伴主要以新創企業為主、如Fisker、拜騰等,與Stellantis合作更具指標性意義。根據調查機構focus2move數據顯示,Stellantis是全球排名第四大車廠,2020全年銷售車輛為681萬輛。
傳次代MiniLED螢幕難大量生產 頂級iPad Pro出貨延宕
最新iPad Pro可能要等到7月才能出貨,預購單的交貨日期早已展延至6月底或7月初。主要問題在於,這款12.9吋機種的最新MiniLED螢幕「Liquid Retina XDR」,面臨了生產挑戰。消息透露,蘋果的製造夥伴依舊難以大量生產這種更加精細的螢幕。這對向來以供應鏈管理自豪的蘋果來說,這麼長的等待時間非常罕見。4月才有消息傳出,次世代頂級iPad Pro採用的MiniLED面板生產出現問題,恐導致這款高階平板的初期供應陷短缺。據報導,海外供應商面臨良率欠佳問題,至少有一家MiniLED製造商最近因此暫停生產。報導稱,台灣的富采、GIS-KY、台表科(6278)是主要的MiniLED科技供應商。值得注意的是,iPad還面臨傳統製程晶片短缺的問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4月28日在財報電話會議指出,蘋果Q3 (4-6月)恐出現晶片供給短缺、主要會影響麥金塔電腦(Mac)及iPad生產線。庫克解釋,與尖端製程相較,使用較舊製程的晶片問題較大。CNBC、9to5Mac報導,庫克並未說明究竟是哪個環節面臨短缺,但蘋果購買許多採用傳統製程的晶片,用來向面板傳輸資料、為相機提供電力、解碼音效並管理電池。分析師Ben Bajarin指出,蘋果雖能取得所需的5奈米製程晶片,但問題其實源自其他元件的生產狀況。他說,傳統製程生產問題,影響了眾多企業與零組件。
拜登訪福特車廠 將揭櫫1740億美元電動車計畫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今天前往福特汽車(Ford Motor)位於密西根州的電動車廠拜訪,將提出規模1740億美元的電動車計畫,建議對新的電動車電池工廠提供政府補貼。根據路透社看到的白宮背景說明資料,拜登在車廠先睹為快福特最新F-150電動皮卡貨車時,將主張政府以大幅支出鼓勵美國民眾購買電動車。拜登也將排除對高價豪華電動車款提供消費者誘因。拜登將強調美國在電動車的發展上落後中國。白宮說:「儘管美國在電動車科技上領先,但在電動車和電動車電池的製造競賽中落後」。白宮希望鼓勵設立新的電池生產設施,這對加速美國電動車生產是關鍵。根據這項之前未披露的白宮資料,拜登的計畫「提議以分擔成本的補貼,支持美國新設高容量電池廠」。但其中坦承新的電池製造廠可能無法取得稅賦扣抵額,不過隨著營運規模變大,他們可以爭取應得的那一份。這項計畫也支持提供補貼讓停產的工廠更換新機器設備,「以製造先進車輛和零件」。根據美國運輸部4月寄給國會議員的電郵,拜登電動車計畫的重點是提供1000億美元讓消費者部份退款。白宮的資料顯示,拜登的計畫提供對「銷售點」的激勵,鼓勵使用電動車。這些激勵措施不會給昂貴的豪華電動車款,而也將鼓勵採用良好勞工措施的製造商。現有的7500美元電動車扣抵稅額適用於各種價格的電動車,但在製造商出售了20萬輛電動車後,即自動失效。特斯拉(Tesla)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都已經達到這個上限,因此扣抵稅額都已失效。
零件短缺、生產受阻!台灣IT廠營收增幅今年來最小
因零件短缺,導致PC、智慧手機生產受阻,也讓台灣主要IT廠營收增幅創今年來最小。日經新聞19日報導,負責PC、智慧手機等全球多數數位產品生產的台灣企業業績開始踩剎車,主因在汽車產業顯著的晶片等零件短缺問題在IT產業上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生產陷入停滯,台灣主要IT廠中高達8成的4月份營收低於3月份水準。因無法滿足旺盛的需求、也讓台灣IT廠的好業績開始出現煞車跡象。且生產停滯情況預估恐長期化、今後可能會對全球景氣造成影響。報導指出,2021年4月份列入「Asia300」成分股的台灣19家主要IT廠營收合計值(約4.5兆日圓)較去年同月成長18%,連續第7個月呈現增長、增幅連續第6個月達2位數(10%以上),不過相較於前幾個月增幅持續在20-50%左右水準推移,4月份增幅為今年來(2020年11月以來、成長14%)最小。在19家IT廠中、有6家企業4月營收較去年同月呈現下滑,和前一個月份(2021年3月)營收相比、更有15家呈現減少。據報導,業界關係人士表示,「為了因應急速膨脹的需求,自去年春天開始業界就設法持續向全球供應產品。只是,因零件開始短缺,PC、智慧手機生產開始呈現停滯」。台灣PC代工廠仁寶(2324)董事長許勝雄於4月下半時表示,「零件短缺情況非常嚴重。供需均衡崩壞、且失衡情況將持續至明年。回復需要相當的時間」。台灣企業除了獨佔蘋果(Apple)iPhone的生產之外,還掌控全球晶圓代工6成以上市佔率,且包辦近9成伺服器、8成以上PC、9成iPad的生產,大量供應產品給美中日等全球大型企業,因此台灣廠商的業績動向被視為預估全球IT景氣的指標之一而備受關注。
今年全球LED產值估增8%,車用/Mini LED扮要角
根據TrendForce全球LED產業資料庫報告顯示,去(2020)年LED產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產值不僅下滑,更出現歷年罕見的衰退幅度。今(2021)年上半年隨著疫苗問世,長時間受到壓抑的需求力道將觸底反彈,預估今年全球LED市場產值將受拉升,達165.3億美元,年增8.1%,主要成長動能來自車用LED、Mini LED與Micro LED,以及商用相關顯示屏及不可見光四大領域。TrendForce預期,在今年新能源車銷售表現將大幅成長,以及傳統燃油汽車的新車款加快導入LED照明方案的挹注下,拉動車用LED滲透率自2020年持續上升,預期今年產值將有望達29.3億美元,年增13.7%,成長動能位居今年LED各應用類別之冠。其次,今年Mini LED和Micro LED在內的新型顯示應用需求爆發,其中,受惠於蘋果新一代iPad Pro 12.9吋與三星電視導入Mini LED背光技術,使Mini LED背光應用上升明顯,預估兩者產值共計3.8億美元,年成長265%,為第二大成長區塊。第三,顯示屏市場,在會議一體機顯示屏,5G 8K超高解析度顯示屏,家庭劇院、虛擬生產(Virtual Production)等新應用場景帶動下,成為近年市場關注焦點,預估今年產值將達17.8億美元,年增12%,為第三大成長區塊。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可見光LED市場中,又以UV-C LED市場因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而備受關注,品牌廠商陸續對於殺菌淨化的意識大幅提升,加上 UV-C LED 產品光功率持續增加。其中,中國、歐洲、韓國、日本相關業者皆計畫將新款家電產品導入UV-C LED,計畫或正在導入UV-C LED品牌廠商高達35家以上。預估紅外線與紫外線眾多應用將推升整體不可見光LED市場產值至8.3億美元,年增27%。 整體而言,TrendForce認為,隨著傳統LED需求恢復並逐漸反彈,以及新興LED應用市場也逐漸進入放量階段,故將驅動整體LED市場產值;與此同時,因LED產業供需整體好轉,大部分LED產品價格較為穩定,甚至部分產品價格開始上漲,加上LED新興應用產品的均價和毛利普遍更高,因此,整體LED市場需求表現與產值皆同步正向成長;LED業者將不須再透過以量制價的策略維持營收,有利於改善相關業者的盈利狀況。
5G帶動下 將提升高效能散熱的普及率
雙鴻董事長林育申於今年致股東營業報告書中指出,5G作為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尖端技術落地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5G技術商轉與應用日趨成熟,高速傳輸所產生的巨大資料量分析,對高效能電腦以及伺服器運算需求將逐年提升,雙鴻將成為這些領域之技術升級的一個助力,以促使整個產業鏈的優化和完善。期能提升公司在高效能散熱的解決方案如高效能熱管、均溫版以及水冷技術等的滲透普及率。林育申指出,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迫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加速了數位化轉型運用,未來將超過50%商務旅行及30%辦公室時間將會消失,而從調查來看, 即使在疫情結束後,全職工作者中仍有20%將維持遠距工作模式,與大流行前的5%相比明顯成長。因此「零接觸」商機之需求將逐漸升高包含遠距辦公、 教學、線上娛樂以及線上購物商機等,而對筆記本電腦、PC、網路連接、雲端伺服服務等需求將持續存在。雙鴻在生產策略方面,因應市場需求擴大,確實掌握交期,並提升及改善生產製造能力與品質目標,以提高自有零組件之生產力及降低生產成本。另在採購策略方面,掌握景氣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彈性調節庫存水準,預防呆滯料及原料價格波動風險。
綠能衝太快歐洲憂供電不穩 美國澳洲蓋特斯拉電池農場
台灣一周停電兩次,民怨連天,總統蔡英文坦承「我都很難接受」。外界檢討之際,也出現質疑聲音,認為是蔡政府推行的綠電政策衝太快,綠電還沒接上,就急著廢除核電等傳統發電方式,導致供電不穩定。
推動綠能是全球趨勢,問題也不只台灣有。
今年1月,歐洲發生2006年以來最嚴重大停電後,就有專家呼籲,各國積極發展綠電之際,不能完全捨棄傳統的燃煤或燃氣發電。而因採用綠電、面臨慘痛停電教訓的澳洲跟美國加州,則已積極興建電池農場,以備不時之需。
歐洲14年來最嚴重停電 凸顯電網平衡問題
歐洲的電網是從葡萄牙的里斯本連結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電網頻率必須維持在50赫茲,才能維持供電順暢,任何偏差變動,都會導致損毀與其相連的設備,若是沒有在幾分鐘內解決,可能造成全歐洲的高壓電網受損,數百萬人無電可用。1月8日下午1時04分,歐洲正值寒冬,暖氣用電量需求增加,克羅埃西亞用電超出負荷,導致頻率驟降0.25赫茲,電力公司緊急應變,立即減少義大利和法國供電,讓頻率「同步」,確保電網穩定。同時為避免影響擴大,全歐洲電網也馬上分割成西北跟東南兩個區塊,獨立運作。這樣的「同步」機制造成全歐20萬戶無電可用,法國及義大利部分工業區也因此停電,是2006年以來歐洲最嚴重的一次大停電。專家指出,這次停電,雖不能直接歸咎於綠電使用增加,但是歐洲正如火如荼用數以千計小型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取代大型的燃煤及核能發電廠,並且移除大型的傳統電廠。當綠電供應不足時,又沒有傳統發電廠急救援,電網無法平衡,停電一定會變得更頻繁。奧地利能源集團公關部門負責人查奇(Stefan Zach)表示,未來一定還會發生類似的停電,「甚至可能發生在電網安全高標準的國家」。就以這次停電為例,電網頻率一驟降時,奧地利成為救援投手,很多發電廠必須增加供電,幫忙穩定電網平衡。奧地利電力專家桑路格(Herbert Saurugg)表示,奧地利其實有很多備用的抽蓄發電和燃氣發電廠,可以協助供電,不過因為遭到環保團體抵制,所以被捨用,法國很多用電大戶就沒有跟這個備用電網連結。
澳洲蓋電池農場 德國擬進口電力
綠電屬於間歇性供電,在太陽下山後,或是遇到風弱缺水的季節,就會出現供應不穩定的問題。除歐洲,澳洲也積極往綠電轉型,但在2016年就遇到問題。當時因風力發電不穩定,造成85萬戶大停電,引起民怨。澳洲政府為解決問題,隔年就請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南部蓋了一個具有100兆瓦時能量的電池農場。如果一次全部啟用,可以供應3萬個家庭使用1小時。美國加州也有1/3的電來自綠能。去年夏天炎熱,家家戶戶開空調,用電量大增,但太陽能到晚上就無法產電,導致供電緊張。電力公司只好實施20年來首次的輪流供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加州政府於去年8月在聖地牙哥附近,由LS Power公司建造當時號稱全世界最大的電池農場,具有250兆瓦時能量。蘋果公司今年4月也宣布,將在加州蒙特利郡興建一個電池農場,也是使用特斯拉的電池,預料儲存 240 兆瓦時能量,足以為7千多戶家庭提供一天的電力。蘋果雖未公佈,但業界據傳是使用特斯拉電池。德國科隆大學能源經濟學EWI中心專家昆勒表示,「綠電增加不是罪魁禍首,問題在於傳統供電的縮減」,「現在的重點在於解決穩定產電,以及電網平衡之間的差距」。德國是歐洲綠電的領頭羊,預計明年減少四分之一的燃煤及核能供電。現在政府除打造設置大批電池,也計畫更依賴鄰國,透過巨型電纜進口電力。蘇黎世ETH大學危機中心教授克羅格警告,當有些國家開始依賴鄰國供電時,一個國家出問題,馬上就會造成多國問題。德國許多重度仰賴能源的工業憂心忡忡,認為政府不斷關閉傳統發電設施,積極增設綠電生產,改善電網連結,不過在中短期內,還是需要一些燃氣發電廠,才能確保電力系統能穩定運作。
推動綠能是全球趨勢,問題也不只台灣有。
今年1月,歐洲發生2006年以來最嚴重大停電後,就有專家呼籲,各國積極發展綠電之際,不能完全捨棄傳統的燃煤或燃氣發電。而因採用綠電、面臨慘痛停電教訓的澳洲跟美國加州,則已積極興建電池農場,以備不時之需。
歐洲14年來最嚴重停電 凸顯電網平衡問題
歐洲的電網是從葡萄牙的里斯本連結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電網頻率必須維持在50赫茲,才能維持供電順暢,任何偏差變動,都會導致損毀與其相連的設備,若是沒有在幾分鐘內解決,可能造成全歐洲的高壓電網受損,數百萬人無電可用。1月8日下午1時04分,歐洲正值寒冬,暖氣用電量需求增加,克羅埃西亞用電超出負荷,導致頻率驟降0.25赫茲,電力公司緊急應變,立即減少義大利和法國供電,讓頻率「同步」,確保電網穩定。同時為避免影響擴大,全歐洲電網也馬上分割成西北跟東南兩個區塊,獨立運作。這樣的「同步」機制造成全歐20萬戶無電可用,法國及義大利部分工業區也因此停電,是2006年以來歐洲最嚴重的一次大停電。專家指出,這次停電,雖不能直接歸咎於綠電使用增加,但是歐洲正如火如荼用數以千計小型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取代大型的燃煤及核能發電廠,並且移除大型的傳統電廠。當綠電供應不足時,又沒有傳統發電廠急救援,電網無法平衡,停電一定會變得更頻繁。奧地利能源集團公關部門負責人查奇(Stefan Zach)表示,未來一定還會發生類似的停電,「甚至可能發生在電網安全高標準的國家」。就以這次停電為例,電網頻率一驟降時,奧地利成為救援投手,很多發電廠必須增加供電,幫忙穩定電網平衡。奧地利電力專家桑路格(Herbert Saurugg)表示,奧地利其實有很多備用的抽蓄發電和燃氣發電廠,可以協助供電,不過因為遭到環保團體抵制,所以被捨用,法國很多用電大戶就沒有跟這個備用電網連結。
澳洲蓋電池農場 德國擬進口電力
綠電屬於間歇性供電,在太陽下山後,或是遇到風弱缺水的季節,就會出現供應不穩定的問題。除歐洲,澳洲也積極往綠電轉型,但在2016年就遇到問題。當時因風力發電不穩定,造成85萬戶大停電,引起民怨。澳洲政府為解決問題,隔年就請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南部蓋了一個具有100兆瓦時能量的電池農場。如果一次全部啟用,可以供應3萬個家庭使用1小時。美國加州也有1/3的電來自綠能。去年夏天炎熱,家家戶戶開空調,用電量大增,但太陽能到晚上就無法產電,導致供電緊張。電力公司只好實施20年來首次的輪流供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加州政府於去年8月在聖地牙哥附近,由LS Power公司建造當時號稱全世界最大的電池農場,具有250兆瓦時能量。蘋果公司今年4月也宣布,將在加州蒙特利郡興建一個電池農場,也是使用特斯拉的電池,預料儲存 240 兆瓦時能量,足以為7千多戶家庭提供一天的電力。蘋果雖未公佈,但業界據傳是使用特斯拉電池。德國科隆大學能源經濟學EWI中心專家昆勒表示,「綠電增加不是罪魁禍首,問題在於傳統供電的縮減」,「現在的重點在於解決穩定產電,以及電網平衡之間的差距」。德國是歐洲綠電的領頭羊,預計明年減少四分之一的燃煤及核能供電。現在政府除打造設置大批電池,也計畫更依賴鄰國,透過巨型電纜進口電力。蘇黎世ETH大學危機中心教授克羅格警告,當有些國家開始依賴鄰國供電時,一個國家出問題,馬上就會造成多國問題。德國許多重度仰賴能源的工業憂心忡忡,認為政府不斷關閉傳統發電設施,積極增設綠電生產,改善電網連結,不過在中短期內,還是需要一些燃氣發電廠,才能確保電力系統能穩定運作。
充電樁完善電動車生態系
疫後刺激經濟的補貼,激勵電動車快速成長,就像充電器之於手機,電動車也絕對少不了充電樁。2017 年從工研院衍生的新創公司―起而行綠能科技(eTreego),專注開發電動車充電系統多年,總經理簡金品針對猶如電動車基礎建設的充電樁,市場發展現狀與前景,提出精闢分析。不過就在 5 年前,路上連混合動力的油電車(HEV)都還不算多,純電動車(BEV)更是見所未見。隨著技術演進,加上綠能環保趨勢,先進國家紛紛宣告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國內電動車市場亦順勢而起。以工研院為首的「臺灣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產業技術推動聯盟」(以下簡稱「充電聯盟」)公開建議,公共充電站應採用歐美最常用且可支援直交流電的 CCS1 插座介面作為主要充電規格,以建立友善充電設施,共同推動電動車發展環境。這些發展軌跡,在曾經帶領團隊研發出臺灣第一支汽車充電椿、深耕電動車領域近 20 年的起而行綠能科技(eTreego)總經理簡金品看來並不意外,「早期只有 Tesla,現在 Benz、Porsche、Jaguar 等歐洲大廠皆在臺導入電動車款,形成一種潮流指標,消費者當然有感。」
彈性滿足各場域布建需求
現在電動車市場已進入百家爭鳴時代,對於充電樁這塊大餅,國內業者摩拳擦掌,其中最早投入布局的台達電,已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銷售遍布各國,成為全球最具指標性的充電設備供應商之一,另有數家充電樁品牌商,多為國際車廠的合作夥伴,為品牌廠在臺建置充電站。身為後起之秀,起而行以接企業對企業(B2B)訂單為主,為不同客戶設計與製造各式造型與功能多元的充電樁,簡金品直言:「如果說品牌商是轎上的神明,我們就是扮演抬轎的人。」以服務產業優先,走少量多樣的客製化路線,幾年來,汽機車、充電運營商、系統商找上門合作,安裝據點遍布於家樂福、中油等,全臺公共停車場約 2,500 座充電樁,超過半數皆出自起而行。開燃油車時,多數人習慣油快沒了才找加油站,在進入電動車時代後,簡金品大膽預言這個習慣將有所改變,「專門去加油,順便去充電」的觀念將成為主流,而充電樁功能也可以再細分,將能同時對多台電動車充電的充電樁,或根據通路性質布建適合的充電樁,例如去加油站的充電站毋須久留,故設置快充樁;去大賣場有較寬裕的逛街購物時間,則設置慢充樁,「這就是客製化的差異,」簡金品說。另外,電動車主普遍希望停車就能充電,但因應都市空間狹小的機械式停車場卻難以安裝。能源服務公司裕電能源,委託起而行開發 APS 機械車位充電系統,解決機械停車位無法安裝充電樁的痛點,日後除了導入停車塔,也適用於商辦、量販店等任何機械式車位的停車場域。
住宅設充電樁漸成趨勢
休閒服務業者亦積極與充電樁業者異業合作,建置充電車位,如商場、飯店、餐廳、民宿等。以起而行為例,就曾接到百貨公司與高爾夫球場的訂單。簡金品認為,以當前國內電動車數量而言,業者建置充電樁目標並非用充電營利,而是因應電動車日益普及,提供吸引電動車客群的友善環境,由服務帶來品牌附加價值,「會買電動車的人,意味著較好的消費力,把人帶進來,也就能帶動消費。」在住宅方面,內政部於 108 年 5 月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新建大樓的停車空間必須幫電動車預留管路。起而行也受到不少建商委託,為新建案設計充電裝置。至於既有建築,若自家有獨立車庫較沒問題,但如果是集合式住宅,現行法令是讓社區管委會自行協調評估,因此出現「宅電」這類協助車主與管委會溝通的顧問業者,愈來愈多管委會也覺得有電動車庫,可展現住戶品味,對房價有幫助;連各縣市政府也祭出社區安裝充電樁最高 5 萬到 20 萬元補助方案,鼓勵社區安裝,未來隨電動車使用者增加,為了充電方便,民眾設置需求、意願也會愈來愈高。從公共停車場、休閒場所到住家,一座座豎立的充電樁,象徵電動車市場的快速升溫,但在全球發展智慧城市的趨勢下,充電樁又可能被「隱形」起來。簡金品舉例,像路燈加裝 IoT 連網設備,從照明延伸至環境監測與充電等功能,就起而行專走客製化的業者角度,即使不做硬體製造,也能在軟體上加值,例如不只是充電,也兼具偵測電池續航力,預測保養年限等,做到實體看不見、卻更有智慧的充電樁,提高車主便利性,讓電動車生態系更加完善。
彈性滿足各場域布建需求
現在電動車市場已進入百家爭鳴時代,對於充電樁這塊大餅,國內業者摩拳擦掌,其中最早投入布局的台達電,已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銷售遍布各國,成為全球最具指標性的充電設備供應商之一,另有數家充電樁品牌商,多為國際車廠的合作夥伴,為品牌廠在臺建置充電站。身為後起之秀,起而行以接企業對企業(B2B)訂單為主,為不同客戶設計與製造各式造型與功能多元的充電樁,簡金品直言:「如果說品牌商是轎上的神明,我們就是扮演抬轎的人。」以服務產業優先,走少量多樣的客製化路線,幾年來,汽機車、充電運營商、系統商找上門合作,安裝據點遍布於家樂福、中油等,全臺公共停車場約 2,500 座充電樁,超過半數皆出自起而行。開燃油車時,多數人習慣油快沒了才找加油站,在進入電動車時代後,簡金品大膽預言這個習慣將有所改變,「專門去加油,順便去充電」的觀念將成為主流,而充電樁功能也可以再細分,將能同時對多台電動車充電的充電樁,或根據通路性質布建適合的充電樁,例如去加油站的充電站毋須久留,故設置快充樁;去大賣場有較寬裕的逛街購物時間,則設置慢充樁,「這就是客製化的差異,」簡金品說。另外,電動車主普遍希望停車就能充電,但因應都市空間狹小的機械式停車場卻難以安裝。能源服務公司裕電能源,委託起而行開發 APS 機械車位充電系統,解決機械停車位無法安裝充電樁的痛點,日後除了導入停車塔,也適用於商辦、量販店等任何機械式車位的停車場域。
住宅設充電樁漸成趨勢
休閒服務業者亦積極與充電樁業者異業合作,建置充電車位,如商場、飯店、餐廳、民宿等。以起而行為例,就曾接到百貨公司與高爾夫球場的訂單。簡金品認為,以當前國內電動車數量而言,業者建置充電樁目標並非用充電營利,而是因應電動車日益普及,提供吸引電動車客群的友善環境,由服務帶來品牌附加價值,「會買電動車的人,意味著較好的消費力,把人帶進來,也就能帶動消費。」在住宅方面,內政部於 108 年 5 月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新建大樓的停車空間必須幫電動車預留管路。起而行也受到不少建商委託,為新建案設計充電裝置。至於既有建築,若自家有獨立車庫較沒問題,但如果是集合式住宅,現行法令是讓社區管委會自行協調評估,因此出現「宅電」這類協助車主與管委會溝通的顧問業者,愈來愈多管委會也覺得有電動車庫,可展現住戶品味,對房價有幫助;連各縣市政府也祭出社區安裝充電樁最高 5 萬到 20 萬元補助方案,鼓勵社區安裝,未來隨電動車使用者增加,為了充電方便,民眾設置需求、意願也會愈來愈高。從公共停車場、休閒場所到住家,一座座豎立的充電樁,象徵電動車市場的快速升溫,但在全球發展智慧城市的趨勢下,充電樁又可能被「隱形」起來。簡金品舉例,像路燈加裝 IoT 連網設備,從照明延伸至環境監測與充電等功能,就起而行專走客製化的業者角度,即使不做硬體製造,也能在軟體上加值,例如不只是充電,也兼具偵測電池續航力,預測保養年限等,做到實體看不見、卻更有智慧的充電樁,提高車主便利性,讓電動車生態系更加完善。
鴻海結盟全球第四大車廠 背後隱含的三大意義
鴻海集團宣布與 Stellantis 結盟,市場人士分析,鴻海此次合作,背後還隱含三大意義,凸顯鴻海的電動車商業模式也開始受大型傳統車廠採納、全球車用市場布局更加完善,同時帶動集團成員共同發展,集團車用布局開枝散葉。市場人士指出,與 Fisker、拜騰不同,Stellantis 是全球第四大車廠,加上鴻海過去相繼與中國的吉利控股、國內的裕隆 (2201-TW) 均有合作成立公司,均代表鴻海在電動車的商業模式,除了能吸引新創公司外,也逐漸獲得傳統車廠的青睞。此外,Stellantis 旗下擁有多達 14 個汽車品牌,市場人士看好,鴻海未來可望與 14 個品牌合作新一代電動車款外,也能藉此直接跨入歐洲市場,加上 Stellantis 旗下也有多個美國品牌,代表鴻海在美國、中國二大市場均擁有 2 個以上的合作夥伴,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布局更加完善。而鴻海集團與 Stellantis 合資成立的 Mobile Drive,將聚焦智能座艙以及車聯網服務,鴻海子公司富智康在其中也扮演要角,且在合作記者會上,鴻海集團方面也由富智康執行長說明相關產品規劃以及回答外界提問。無獨有偶,鴻海另一重要轉投資夏普,在 17 日也跟進母集團宣布與 Fisker 合作,將共同開發下一代車用螢幕以及介面,均凸顯不只是鴻海穩步扎根拚轉型,更進一步帶動集團成員跟進,整體電動車布局逐漸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