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太康精密 5月20日申請登錄興櫃股票
櫃買中心5月20日表示,太康精密已在5月20日申請登錄興櫃股票,產業別是電子工業。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太康精密成立於2002年1月間,為上市電子零組件廠信邦電子的轉投資事業。太康精密董事長兼總經理為葉辛池,主要經營業務是各式連接器及零組件之批發,及電子材料零售等業務,送件時資本額為3億5,000萬元。太康精密2020年業績,營收12億1,340萬元,稅前盈餘2億1,949萬元,每股盈餘6.33元。

總體經濟

連14紅 4月外銷訂單大增42%
全球經濟穩健回升,帶動數位增長及終端需求,經濟部統計處5月20日公布的4月外銷訂單,金額達549.3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42.6%,更拉出連14紅;無論是科技還是傳統貨品都交出好成績,各主要貨品接單年增均逾二成,甚至達逾八成。統計處也預測5月外銷訂單的金額約為545億美元至560億美元,年增40.1%至44%,爭取連15紅。4月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因宅經濟延續,加上筆電,平板電腦,車用電子等需求強勁,外銷訂單金額分別為154.6億美元及171.1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月新高。其中,資訊通信產品年增23.8%,拿下連七紅;電子產品則年增51.5%,為連續15個月呈二位數成長;光學器材則是因大尺寸面板量價齊揚,年增34.5%,連11紅。傳統貨品中,表現最亮眼為基本金屬製品,外銷訂單金額為32.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因原料價格上漲,終端需求強勁以及去年低基期等因素,基本金屬製品4月接單年增86%,為1984年有資料以來最大漲幅。機械產品受到全球經濟復甦,半導體,自動化設備等需求擴大,外銷訂單金額為23.5億美元,歷年同月新高,年增54%,增速是超過十年來最大增速。塑橡膠製品因國際油價續處高檔及美國冰風暴後續效應,外銷訂單金額為26.4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73.7%,增速也是創下逾十年來最大漲幅。統計處展望未來,採用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需求強勁,加上宅經濟效應持續,持續延續科技類貨品接單動能;通過各國擴大施打疫苗,推出振興方案,全球經濟穩定復甦,加上國際原材物料價格續居高檔,均有利於傳統貨品接單持穩。據統計處調查廠商對5月以接單金額計的動向指數,各貨品類別都呈現50以上,其中光學器材動向指數更達65.9,顯示廠商仍預期5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4月增加。
 
外資、陸資來台投資額 今年連4月下滑
受疫情影響,投審會5月20日公布統計數據,今年4月,外資與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各衰退38%與52%,是今年以來「連四黑」,成長率還沒有開紅。投審會數據顯示,4月,僑外資投資共196件,投資額3.38億美元,年減38%。陸資投資僅五件,投資額310萬美元,年減52%,都是連續四個月呈現衰退情況。今年前四月,僑外投資金額15.5億美元,年減47.58%。投審會表示,主要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以及去年有丹麥沃旭增資大彰化東南、西南離岸風電、盧森堡商達爾科增資台灣達爾科、日商鎧俠株式會社增資台灣鎧俠股等大型投資案,比較基期偏高。陸資來台投資方面,4月單月,投資件數為五件,年減55%;投資額310萬美元(約新台幣9,324萬元),年減52%。前四月,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11件,年減73.1%;投資額1,747萬美元(約新台幣5億2,419萬元),年減58.24%。投審會表示,下滑主因是去年前四月香港商津耀發展有限公司以新台幣3.6億元投資微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上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以新台幣2.24億元增資上緯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投資案,比較基期偏高所致。自98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累計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1,472件,投資額24億2,875萬美元(約新台幣728億元)。台資赴陸投資方面,4月單月,對陸投資件數為29件,年減34%,投資額1億6,903萬美元(約新台幣50億7,114萬元),年減55%。前四月,件數為138件,年減21.14%;投資額8億1,062萬美元(約新台幣243.1億元),年減65.95%。投審會表示,投資額減少幅度較大,主要受去年1-3月國喬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3.76億美元在大陸地區投資設立泉州國亨化學有限公司、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以2億美元間接增資大陸地區投資事業達富電腦(常熟)有限公司等大型投資案,比較基期偏高所致。
 
亞洲疫情拖累全球供應鏈 通膨恐加速
管理顧問公司IMA Asia常務董事馬丁(Richard Martin)表示,台灣、日本、南韓、越南是亞洲主要製造中心,這些國家近期的疫情復燃,可能波及全球供應鏈,進而導致美國通膨增速快於預期,促使美國聯準會(Fed)提早升息。台灣、日本、南韓、越南製造的產品或零組件銷往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但過去幾週這些國家疫情復燃;由於疫情升溫,越南日前暫時關閉北江市的四處工業園區,蘋果最大組裝廠鴻海在其中三處都有廠房。馬丁接受CNBC節目訪問指出,這些國家的染疫人數增加,剛好碰上美中兩大經濟體的需求激增,推動去年至今東亞經濟體的生產價格快速上漲;他說,全球供應鏈中的任何「小故障」,例如亞洲各地關鍵工廠的關閉,都可能導致通膨大幅上升,轉嫁至美國消費者物價的速度快於中國。通膨隱憂一直是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資人擔心通膨快速上揚,會促使Fed提前升息;美國四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四.二%,創二○○八年九月以來最大漲幅。

原估2023年升息 可能提前至今年底

馬丁表示,Fed在今年底可能得調高基準利率,比Fed預期的還要快,原先他們認為二○二三年才有可能會升息;根據Fed公布的四月會議紀錄,決策人士暗示,若美國經濟持續快速改善,在適當時機點可以開始討論「縮表」,這個消息導致週三美股收低。馬丁指出,美國製造業需求也將讓通膨加速攀升;美國總統拜登的二.二五兆美元基建案最後若通過,將提高製造業需求,且會非常迅速地推高物價。
 
第1季製造業產值3.6兆元、年增14.62%,為100年第2季以來最大增幅
全球經濟穩步復甦,終端需求回升,5G、高效能運算及遠距應用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上年同季因疫情肆虐致比較基期偏低,110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3兆5,581億元,年增14.62%,為100年第2季以來最大增幅,連續2季正成長。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創歷年單季新高紀錄,年增19.46%為主要貢獻來源,主因新興科技應用爆發,5G通訊、車用電子、物聯網及高效能運算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帶動積體電路業產值達4,839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20.23%,加上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NB、電視及車用面板需求熱絡,產值亦年增37.5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需求強勁,加上廠商持續擴增國內產能,產值年增10.82%,連續12季正成長。傳統產業方面,隨全球景氣走強,下游產業需求增溫、價格逐漸回升,投資動能亦轉強,加以上年同季部分產線設備檢修,比較基期偏低影響,多數產業呈現二位數成長,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及機械設備業,分別年增27.88%、20.18%及15.71%;汽車及其零件業亦年增20.32%,主因汽車汰舊換新補貼政策延續,加上新車上市熱銷與汽車零件訂單挹注而增產。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110年第1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24.87,為歷年單季次高,較上年同季增加13.68%,延續108年第3季以來之正成長態勢,且增幅同步創下100年第2季以來新高。展望未來,隨著各國陸續施打疫苗,主要經濟體推出新財政刺激方案,均有助提升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加上我國半導體高階製程具市場競爭優勢,在物聯網、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遠距商機等應用持續擴增,以及傳統產業終端需求漸次回升,企業加速自動化進程下,將挹注我國製造業生產動能,惟近期疫情反覆與國際貿易爭端持續等不確定因素仍干擾全球經貿表現,須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妥為因應。

電子資訊

小米智慧機廠 拚年產千萬支
成,落成後將年產1,000萬支超高階智慧手機,產值將會達到人民幣500億到600億元(約新台幣2,610億元)。中新經緯報導,雷軍5月20日在第五屆世界智慧大會高峰會上表示,四年前,小米就開始構思消費電子生產領域實現完全無人生產,以應對未來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勞動力減少、製造成本增加等問題。據瞭解,去年年初,第一代小米智慧工廠落成,主要生產超高階智慧手機,工廠內絕大部分設備是小米及小米投資公司自己研發,本土化程度極高。雷軍表示,小米還設立產業基金用於支持智慧製造和發展,未來小米將致力於在設備、智慧工廠解決方案等方面,幫助整個製造業提升效率。對於智慧製造,雷軍提出四個建議指出,製造領域也需要突破硬核科技,無論是材料領域還是裝備領域,都有非常多的技術難點,這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雷軍認為,談到科技發展,不可避免就談到人才,吸納全球最優質的人才,是今天大陸科技領域最重要的事情。雷軍指出,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也要更好地營造創新動力,「我個人覺得創新氛圍的核心其實就是包容和容忍失敗,因為創新就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或者別人做過但沒有成功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有巨大的風險。」「今天談到智慧製造,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遠遠走在前面。」雷軍呼籲,京津冀只有協同發展、有效協同布局,才有機會在未來智慧製造中迎頭趕上。
 
和碩致股東營業報告書:車用電子出貨量將成長
蘋果供應鏈和碩今年度致股東營業報告書出爐,董事長童子賢表示,車用電子產品方面,預計在終端市場需求提高以及客戶端生產規模逐漸擴大之下,其出貨量會隨著產品線及種類增加成長 。童子賢指出,IOT、AI、5G仍是引領未來消費性電子及通訊產品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碩期望持續深耕這些關鍵技術,同時結合豐富的系統組裝經驗,能擴增更多元的產品應用及裝置,帶來另一波成長機會。展望今年,資訊產品可望延續疫情帶來的消費需求,也觀察零組件供應情形及終端市場變化。消費性電子產品在主要客戶的產品機種更新帶動下,預期出貨量可望穩定成長。通訊產品則會依終端市場需求,做最好適當的產能調整,提升管理及生產效率。車用電子產品方面,預計在終端市場需求提高以及客戶端生產規模逐漸擴大之下,其出貨量會隨著產品線及種類增加成長 。在中美貿易戰及產業快速變化之下,對於電子組裝廠商的營運及供應鏈管理更具挑戰,和碩在產能分散的計畫中,憑藉多年製造及全球佈局經驗,充分運用本身生產規劃及管理能力的靈活性,預期能夠快速且彈性的因應客戶要求及產業變化,尋找並建立適合的生產基地。和碩指出,公司持續積極調整全球產能佈局,同步開拓新的製造版圖於越南及印度等地。在業務方面,和碩對於既有業務會持續拉升生產效率,並同步拓展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藉由自動化的提升,適當的資源配置及成本控管,提升整體產能利用率及獲利能力。

面板明年供過於求
市調機構OMDIA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表示,面板從去年疫情爆發後出現V型復甦,預期到今年第3季仍是供應吃緊情況,隨第4季零組件短缺情況逐漸紓解,加上中國面板廠陸續去瓶頸、增加新產能,消費者提前「預支未來需求」下,謝勤益示警明年面板供需恐怕會再度陷入供過於求危機。

零組件短缺逐漸紓解

謝勤益分析,今年面板需求增加6.5%其實小於產能增加9%,但因零組件如驅動IC、玻璃、偏光板等缺料,導致今年面板供給不穩定,並帶動面板價格持續上揚,不過從TFT發展歷史來看,關鍵零組件終究還是會跟上面板需求,不會是影響面板供需失衡的因素。

解封後電視需求待觀察

謝勤益預期,關鍵零組件短缺情況會在下半年慢慢紓解,第4季就會看到改變,這將對面板供需投下變數,另外去年下半年電視液晶面板漲價40-50%,今年1-6月預計還會漲價30-40%,電視整機廠不堪負荷,終於在今年初調漲售價,然而,在全球主要國家疫苗施打率提高下,下半年可望陸續解封,意味著大家不需要一直待在家裡,下半年電視需求變化需密切觀察。
不過,謝勤益指出,由於目前整個供應鏈庫存還是偏低,因為關鍵零組件缺貨,無法順利出貨,因此,一旦市場供過於求發生時,面板廠其實不需要立即調降產能利用率,這也會讓價格的下滑不像過去那麼劇烈,而是緩步修正。謝勤益說,在韓廠陸續退出LCD後,未來韓國品牌廠恐會增加對中國面板廠的依賴,但也會加深與台灣面板廠的策略聯盟,尤其是在鞏固高階電視面板供給上,台灣友達與群創仍是韓廠相當重要的夥伴。然而,目前中國面板廠在LCD產能市占率已來到76%,未來在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也會達到41%,且中國政府雖然對於面板新廠補助減少,但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透過舊廠去瓶頸,仍持續有新產能開出,且京東方也逐漸擴大在IT面板產出,對台廠也將造成潛在威脅。
 
英業達Q2三大產品線恢復成長 全年營收拚優於去年
代工大廠英業達首季在遠距商機帶動下,筆電出貨淡季效應減緩,展望本季,英業達看好,隨著筆電、伺服器新平台上市後,動能將逐步增溫,筆電、伺服器、智慧裝置等三大產品均將成長,加上車電、醫療等新應用發酵,全年營收力拚優於去年。英業達認為,雖然短期零組件缺料狀況仍難解,但隨著筆電、伺服器新平台 Tiger Lake、Ice Lake 陸續推出後,動能可望回溫,預期第 2 季筆電、伺服器、智慧裝置都將恢復成長,其中,筆電將保持個位數成長,伺服器、智慧裝置則將有雙位數成長。展望未來,董事長卓桐華在致股東報告書指出,去年美中貿易戰造成兩大經濟體各自發展自身核心技術、產品,疫情也造成居家工作、鎖國危機效應,英業達將持續藉由供應鏈調整、生產基地規劃、技術領域突破,滿足客戶需求。展望今年,卓桐華表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成長率為 6%,但各國政府紓困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將持續提升公司產品開發優勢,除既有伺服器、筆電、智慧裝置外,也將擴大布局車電等新興事業,力拚營收可望較去年成長。卓桐華進一步表示,伺服器受惠新平台轉換及大型資料中心客戶成長、訂單占比提升,今年營運成長可期;筆電也在宅經濟帶動,營運將維持高檔;智慧裝置則因物聯網、AI 等應用產品推陳出新,預期將有新產品推出;新興事業聚焦車用電子、醫療產品等。面對數位轉型、AI 化趨勢,卓桐華指出,英業達已從傳統組裝轉變為工程公司,提供客戶產品設計解決方案服務,也將透過數位轉型藍圖重新定義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提高產品獲利能見度,生產廠區也成功轉型成 AI 智能製造工廠,結合先進製程技術、IoT 物聯網、數據、AI 技術,打造工業 4.0、5G 應用實驗場域。
 
訊連人臉辨識 傳捷報
軟體大廠訊連5月20日宣布,旗下AI人臉辨識系統FaceMe獲筑波醫電採用,整合至筑波「雙眼龍-紅外線熱感及可見光AI自動檢篩系統」,為各大企業和醫療機構提供一站式的出勤打卡和體溫量測的門禁管理解決方案。訊連近年積極發展人臉辨識系統,在全球指標的NIST人臉辨識競賽中,1:1和1:N測試項目均位居全球前六強,並且是大陸、俄羅斯廠商之外名次最佳的業者。此外,訊連持續與英特爾、輝達、聯發科等晶片廠商合作,對CPU、GPU、SoC等各式硬體優化,並廣泛支援Windows、Linux、JetPack、iOS和Android等作業系統,讓人臉辨識技術可泛用在各種IoT和AIoT設備上。此外,訊連近來也擴大與影像管理系統(VMS)及門禁廠商合作,應用在企業大樓人員識別等場景。
 
緯穎衝刺5G公網專案 瞄準歐美電信商
伺服器大廠緯穎營業報告書出爐,董事長林憲銘指出,展望未來,雲端產業、5G、邊緣運算、AI、大數據分析皆為大勢所趨。緯穎看好進入5G時代後,結合邊緣運算的商機,聚焦歐美電信營運商擴展業務,鎖定5G公網專案進行初期產品規格需求接洽與產品PoC(概念性認證),期許進一步挹注營運動能。回顧去年,全球均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下,農曆春節過後,首先遇到的挑戰是中國大陸供應鏈停工,造成部分料況緊張,接著歐美地區疫情爆發,各國實施封城鎖國的措施,導致運籌物流不順。林憲銘指出,去年全球在疫情肆虐下,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居家工作(WFH)、遠距教學、線上或視訊會議、虛擬展覽、網路購物、影音串流等宅經濟加速發展,緯穎專注於前述應用的雲端基礎建設。緯穎目前擁有一系列雲端伺服器與兩相浸沒式液冷等最新技術,也持續開發高效率節能減碳的電源轉換器和散熱方案,藉此提高資料中心對使用能源的效率,同時滿足未來資料中心對工作負載優化和先進冷卻技術的需求。展望未來,林憲銘強調,雲端產業、5G、邊緣運算、AI、大數據分析皆為大勢所趨,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應用與服務產生。林憲銘表示,看好進入5G時代後,結合邊緣運算的商機,緯穎EP100產品與5G軟體解決方案領導廠商合作,已完成第二屆全球O-RAN ALLIANCE Plugfest測試,以加速產業生態鏈中,各家業者的產品互通性發展。緯穎目前聚焦歐、美電信營運商擴展業務,鎖定5G公網專案進行初期產品規格需求接洽與產品PoC,期許進一步挹注營運動能。緯穎去年營收1,869.28億元,年增14.3%。稅後純益86.1億元,年增39.6%,每股純益為49.25元。
 
銅未來十年供給缺口達市場40%!高盛:採掘業太保守
高盛4月曾發表研究報告,稱銅為「新的石油」(the new oil),預測銅價將在全球轉換為乾淨能源之際,於2025年底前跳升至每噸15,000美元。對於為何銅面臨的供給缺口將促使報價跳高,高盛研究員發表了最新解析。Business Insider 19日報導,高盛研究人員Nick Snowdon最近在podcast節目上表示,展望未來10年,銅的供給缺口約略高於800萬公噸,相當於整個市場規模的將近40%,過去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龐大的缺口。Snowdon強調,短缺問題並非出自銅本身,關鍵在於採礦計畫,「銅的蘊藏量確實足夠,並無消耗殆盡的問題。然而,銅的採掘計畫目前卻非常有限。」他說,過去12-18個月以來,從未有新的銅礦挖掘計畫獲得核准。Snowdon說,採礦業者對資產負債表的態度非常保守,是導致採掘計畫陷入短缺的原因之一。他直指,採礦業尚未投入初步開發計畫,如今的採掘質量遠不如10年前。即便銅價飆上歷史高,業界的投資態度也未曾改變。業者2010年代初期曾大舉擴充採掘方案,但銅價卻在不久後崩盤,積極投入的生產商全都受到懲罰。Snowdon直指,這份記憶讓當代採礦業者不敢輕言投資。Snowdon並表示,ESG(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計畫也拖慢了採礦計畫獲得批准的速度,新冠肺炎(COVID-19)則對挖掘銅礦造成營運上的挑戰。嘉能可:銅價得再飆50%鼓勵投資物料交易暨礦業巨擘嘉能可(Glencore)執行長Ivan Glasenberg直指,銅價需再漲50%,才能鼓勵採礦業擴充足夠產能,滿足未來因環保潮流帶動的需求。英國金融時報報導,Glasenberg 5月6日在該媒體舉辦的「Global Boardroom」峰會上指出,許多國家已設定要在本世紀中達成「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目標,而為達成此一願景,採礦業每年需額外生產100萬噸的銅。然而,他說,採礦難度較低的礦脈,早已都被開採完畢。Glasenberg直指,銅價必須攀升至每噸15,000美元,才能鼓勵業者投入難度較高的礦脈開採作業,除非確定有利可圖、否則不會有人特地這麼做。他並說,新的採礦計畫必須在風險較高的區域進行,當中包括俄羅斯及非洲部分地區。嘉能可是銅的重要生產商。Glasenberg還提到特斯拉(Tesla Inc.)收購嘉能可的可能性。特斯拉市值接近6,500億美元,遠多於嘉能可的570億美元。Glasenberg說,「觀察特斯拉、採礦業目前的市值.....馬斯克(Elon Musk)可以輕鬆入手嘉能可。」
 
低價電池銷量狂飆 中國靠廉價電動車稱霸世界
台灣車迷對電動車品牌的認知,無非是特斯拉、賓士、捷豹、福特或者是福斯,但是中國有很多自有品牌早已推出眾多電動車,不只外觀酷炫,內裝還有滿滿的科技感,像是理想One,吉利電動車,甚至是緊追特斯拉的五菱宏光Mini EV,這些中國品牌已受到全球關注,而中國汽車產業早已全面進軍電動車,電動車之外背後還有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靠電池稱霸全球市佔率。電池是電動車最重要的技術核心,所以特斯拉不斷投注在高密度電池研發,而日本與歐洲車廠則各自看好固態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這些電池技術都是為了達到高續航以及快速充電的目的,但是有個共通缺點,那就是造價昂貴,因此電動車的價格很難大幅下降。然而今年第一季電動車市佔率,緊追特斯拉的不是福斯而是上海汽車集團,最大的武器就是一輛只要台幣12萬的五菱宏光Mini EV電動車,可見低價電動車市場才是真正的藍海,也難怪歐洲汽車集團推出的高價電動車乏人問津,反而雷諾靠著便宜的小型電動車Zoe異軍突起,另外特斯拉也只能依靠相對便宜的Model 3以及Model Y搶市,但是在這波入門電動車首戰看來,中國已經攻下灘頭堡。電動車能這麼便宜不是不可能,主要原因在於電池成本降低,因此捨棄昂貴的NCM(鎳鈷錳)電池,改用便宜的LFP(磷酸鋰鐵)電池,由於LFP電池採用便宜的鐵作為原料,所以成本相當低廉,雖然續航力不如NCM電池,卻能大幅降低電動車售價,而中國正大量生產LFP電池,全球市占率更提升到30%,這樣的市占會持續提升,中國電動車也打算以低價策略搶攻市場,用低成本衝出量能,搶下市佔後再以高階車參戰,這種低價車海戰術對全球車廠都會是一股壓力,全球車廠該如何因應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