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衝刺擴產 拚一站式製造
連接線束大廠貿聯董事長梁華哲在致股東營業報告書中指出,因應客戶未來成長,持續部署擴大產能計畫,包括完善大中華、東南亞、北美及東歐四大生產區域,以及提升廠區產品多樣化能力、一站式製造能力。梁華哲表示,將有四大發展策略,首先是強化核心產品,加強半導體設備連接線束、電動車線束、高壓線束等設計開發、系統整合、組裝測試、軟體支援、自動化製造等能力。其次是發展新能力,部署機台整合組裝能力。第三是擴大銷售通路,結盟上下游夥伴形成產業平台,藉由新產品開發能力拓展ODM市場。第四為實現高速線、模組製程自動化,導入AI品管檢測。

電子資訊

健和興Q2延續樂觀氣氛,今年營運將創高
卡位電動車與儲能領域,連接器廠商健和興今年營運樂觀,4月營收創高後,單月亦自結營益率較首季持續走高,法人認為,第二季營運將延續樂觀氣氛,單季營收與本業獲利應該有機會超前第一季,續創新高,業外則觀察匯率波動。而今年公司營運將創下新高。健和興主要連接器應用與電力周邊為主,特別在大電流連接器的技術居台廠相對領先地位,研發成果也在今年擴大顯現,第一季營收獲利已創下新高,單季營收超過10億元,營益率21.9%,每股稅後盈餘1.2元,4月公布的營收再創高峰,且營益率持續拉高到24.7%,不僅優於第一季,也高於3月水準,顯示營運改善績效。法人認為,該廠的報價與銅價高度相關,因銅價維持強勢,且公司對客戶利基應用的成本轉嫁,相對會比消費電子順利,本季又是傳統旺季,預期營收有機會優於首季,季增兩位數可期。而因費用控管得宜,營益率也有機會隨營收增加同步走高,本業獲利再創高,只是業外需觀察匯率變化而定。展望今年,公司主力成長來自車用、通訊與儲能市場,其中車用營收占比有望提高到兩成以上;通訊則將受惠主力客戶在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佈建,同步成長;另儲能公司則與國內電源大廠搭配,近年需求逐步墊高,成長加速。法人預期,健和興今年營收成長至少三成起跳,毛利率與營益率都會優於去年,獲利增幅大於營收,只要下半年銅價維持強勢,獲利有機會較先前預估樂觀,每股稅後盈餘有機會達5.5元以上,創下新高。
 
5G毫米波將進入快速發展期,產業鏈值得關注
富邦證券於5月26日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所提的2兆多美元基礎建設方案,包含將花費1,000億美元發展5G建設;目前5G頻段可分為6GHz以下的Sub-6,以及24GHz以上的毫米波(mmWave)兩種類型,而高通最新的毫米波技術,使毫米波覆蓋距離有所突破,將有助5G加速佈建;預期5G毫米波在今(2021)年後將進入快速發展期,除了晶片、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產業外,小型基地台、IoT及射頻元件產業鏈,也都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富邦證指出,美國總統拜登3月31日在匹茲堡發表2兆多美元基礎建設方案,內容除了修繕道路橋梁等傳統基礎設施計畫,還包括能源轉型對付氣候變遷及加強年長者照護等。在拜登所發表的基礎建設計畫中,除了造橋鋪路等基礎設施外,也包含如半導體、電動車等未來發展重點產業。其中,拜登將花費1,000億美元發展5G建設。 5G正式名稱為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是指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而5G除了提供了上網的速度之外,還有將廣泛運用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物聯網、廣播類服務、AI(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目前5G頻段可分為6GHz以下的Sub-6,以及24GHz以上的毫米波(mmWave)兩種類型。富邦表示,毫米波技術受到傳送距離過短,必須建置許多基地台來傳送訊號,將會使5G建置費用大幅增加。目前主要提供5G商轉的電信商,多數仍是以Sub-6技術為主。Sub-6主要是依附在4G之上增加頻寬,因此可以快速布建。Sub-6的頻段與現有的4G LTE相近,主要差別就是將頻寬增加以提升速度,因此又被稱為初階的5G。根據Ericsson統計的全球行動通訊覆蓋率,目前地球上90%以上的人口已享有基本3G行動通訊服務,75%以上的人口可以使用4G通訊。至2025年,5G網路的覆蓋率可望涵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GSMA預估,2025年全球5G通訊的平均滲透率將達到18%,超過15億的人口實際使用5G通訊。屆時美國的滲透率可望達到50%,約1.88億的行動通訊用戶採用5G服務;中國的5G滲透率則可望達到36%,用戶數量超過6億,佔全球5G用戶約4成。全球手機業者、電信運營商已陸續推出5G服務,考量廣大使用者對於傳輸速度、連接品質的強勁需求,以及數據依賴程度的增加,全球5G使用量可望在未來數年大幅增加。富邦證券表示,5G的普及也將帶動物聯網(IoT)應用的連接數加速成長年複合增長率將達28%。根據全球行動通信系統聯盟估計,5G技術問世對全世界未來15年的經濟貢獻將高達2.2兆美元,涵蓋眾多領域。5G在特點上除了傳輸速度快以外,還有三大特點,一是高頻寬:高頻寬是透過增加頻寬來增加速度;二是低延遲:透過降低資訊傳送的時間來降低延遲;三是廣連結,在同樣的範圍內能連接更多的裝置。富邦證表示,中國5G發展以Sub-6技術為主,但Sub-6在傳輸速率、低延遲及頻寬上都不及毫米波。富邦證券表示,但毫米波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訊號覆蓋範圍太小,因為繞射能力低、傳不遠,因此必須蓋更多的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來增加整體訊號的覆蓋面積,也會使5G佈建成本大幅增加。美國同時發展毫米波與Sub-6並行。毫米波的頻段則是大幅提升至24GHz以上,其傳送速度、穿透力都很強,又被稱為進階5G。 而高通最新的毫米波技術,則克服了毫米波的缺陷,真正實現了全球首次增程毫米波5G NR數據傳送,將覆蓋距離增加至3.8公里,比現有的Sub-6的傳輸距離更遠,完全解決了毫米波無法長距離傳輸的問題。因此當高通毫米波技術大幅應用之下,將可降低毫米波建置成本,實現真正的5G傳輸。 富邦證指出,使用者無論是在家使用5G固定無線接取,在火車站邊走邊串流電視節目,在辦公場所或學校使用企業級連網,還是身處人潮密集場所等類似的公共場合,5G毫米波這項先進技術都能提供超大頻寬支援。5G毫米波在2021年後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因此除了晶片、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產業外,小型基地台、IoT及射頻元件產業鍊,也都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非蘋手機廠 再掀砍單潮
智慧手機市場出現新一波砍單潮,業界傳出,由於中國大陸5G手機在五一長假實際銷售較業者預期低25%至30%,加上印度受疫情干擾,全球前四大非蘋手機廠三星、小米、OPPO、vivo再度下修今年度出貨目標,減幅介於一成至二成以上,牽動半導體、手機零組件相關廠商後市。在此之前,4G與5G手機市場已傳出品牌大廠修正拉貨力道的訊息,但5月26日業界再傳出最新一波非蘋大廠砍單消息。根據研調機構Canalys統計,三星、小米、OPPO、vivo是全球前四大非蘋品牌,若以全球市占來看,這四大品牌排名二至五名,市占率合計近五成。這四大廠啟動新一波砍單潮,業界認為「非同小可」。由於智慧手機是目前半導體晶片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四大非蘋品牌啟動新一波砍單,衝擊手機相關晶片廠商昨天股價弱勢,驅動IC廠矽創、敦泰都跌逾3%;聯發科、聯詠逆勢收黑。關鍵元件方面,鏡頭廠大立光、PA廠穩懋也逆勢收黑。業界人士透露,大陸5G手機在五一長假銷售不如預期,與原本的預估量相比少了25%到30%,顯示用戶換機時間比預估時間更長;另外,印度同時是手機製造與銷售市場,雙雙受到疫情干擾,市場需求下滑,加上之前零組件庫存準備已較高,因此當地手機供應鏈拉貨動能逐漸見到放緩。業界傳出,由於銷售低於預期,小米內部大幅修正今年手機出貨目標,將原訂2.4億支修正到低於1.9億支,降幅約21%;OPPO從原預估的2億到2.2億支,降到約1.8億支,減幅約10%至18%;vivo則從原估1.8億支,下修到1.5億至1.6億台,減幅約11%至16.6%。三星方面,業界也傳出全年手機出貨可能下修的狀況,但相關消息都尚未獲得品牌廠證實。業界也傳出,之前強力拉貨的小米和OPPO,零組件庫存水位看起來有偏高跡象,引起晶片廠高度關注,正在清查供應鏈的情況,以便決定是否自行調降庫存準備。雖然手機廠暫時未向主晶片廠砍單,但已向部分較不緊缺的周邊零組件廠調整下單量,本季訂單約較上季砍了一到三成。
 
消費轉向 排擠3C需求
熱了一整年的半導體產業,近期開始出現雜音,業界人士指出,導致各品牌業者手機出貨量目標下修的可能原因,其實不只是看中國大陸與印度市場的影響,還包括仍受疫情所苦的東南亞各國市場。而已接種疫苗一段時日的歐美地區,正逐步解封,民眾的資金就會開始轉向餐飲、旅遊、汽車等,排擠到原本對於3C產品的需求。半導體相關業者表示,印度占全球手機市場比率只有一成多,且大部分是中低階產品需求,但是這次傳出手機廠的出貨目標下修幅度卻可能在二成以上,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的高階機種買氣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好,同時,包括越南、印尼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的疫情也在持續,這也影響到當地市場需求。業界人士提到,今年智慧手機銷量還是會維持年成長態勢,只是原本大家都要搶原屬於華為的市場額度,提出來非常樂觀的預估數字,恐怕就要打折,這也使得部分缺料零組件的供需缺口可能會慢慢收斂。不過,由於目前晶圓代工產能仍不足,一旦放掉就搶不回來,所以IC業者現階段還不敢貿然對晶圓代工廠砍單。業界仍看好第3季的手機旺季需求,但也不諱言,歐美地區逐漸走出疫情的陰霾,解封之後,民眾一定會把手上的資金投入到已經被迫暫停許久的外出餐飲、娛樂、旅遊與汽車等,這難免會使得各種大小螢幕應用產品的需求下滑。
 
惠普親搶料 PC缺料更瘋狂
筆電用IC缺貨將在第二季達到高峰,業界傳出,惠普在5月初決定「加入與代工廠一起搶料」的行列,向立錡、瑞昱、NXP、譜瑞等七大廠,採購電源IC、PC周邊IC、驅動IC等,訂單時間更由目前一直下至明年中,整整一年。廣達、英業達等惠普代工廠,並未因客戶親自出馬而減少下單,缺料、重複下單的亂象恐將更為嚴重,戴爾會不會跟進有待觀察。全球筆電出貨量經過去年連續三個季度的狂飆之後,供應鏈已經預期到今年首季可能會淡季不淡,提前到去年第四季就搶先下單備料,讓全球筆電出貨量果然創下史上最佳第一季。雖然第一季有驚無險的度過,第二季筆電訂單量又直線上升,且碰上車用晶片排擠PC用晶片產能、德州大風雪帶來的影響發酵,甚至連衰退了一整年的桌上型電腦,需求量也從第一季開始快速增長,業界一致認為,第二季將來到筆電缺料的最高峰,連追料優等生的廣達,面對第二季筆電出貨量都只能先給「季增個位數」偏保守的預估。正當台灣筆電代工廠與供應鏈為了如何買到足夠零組件而焦頭爛額之際,全球筆電出貨量龍頭惠普執行長Enrique Lores為了缺料問題,在3月初旋風訪台與代工廠如廣達、仁寶、英業達會面,也與面板雙雄友達群創,以及電源IC、PC週邊IC設計公司如瑞昱、立錡會面後,供應鏈透露,5月初惠普便正式出手,透過代理商下單採購瑞昱、立錡、譜瑞、MPS、NXP、瑞薩、矽力杰的IC,品項包括電源、音訊、WiFi、傳輸介面、面板驅動IC等,涵蓋目前筆電零組件最缺的零組件,而且訂單一下就下一整年、直到明年中。換言之,筆電代工廠除了應付日常的各種追料,還得面對大客戶惠普加入搶料行列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滿足客戶訂單量的難度恐怕將更為提高。業界人士認為,惠普應該是覺得只要搶得到料,就等同於從競爭對手如聯想、戴爾、宏碁與華碩手中搶來零組件,可以藉此擾亂競爭對手的佈局,因而決定出手。雖然惠普親自出馬搶料,不過據了解,廣達、英業達、仁寶等惠普主力筆電代工廠,下的訂單量並沒有因為客戶惠普加入搶料而調降,缺料亂象恐怕只會越來越亂。另外,隨著惠普加入搶料的行列,台灣筆電代工廠另一大客戶戴爾會不會跟進,也成為業界目前密切觀察的對象,如果連戴爾都起而效尤,因為供應不足而重複下單的狀況恐怕會為雪上加霜。
 
新iPad Pro 驚傳「泛光門」
首款搭載M1處理器與Mini LED技術、號稱「史上最強iPad」的iPad Pro近期在全球各地市場陸續出貨,但有國外果粉開箱測試後,赫然出現「泛光門」爭議;意即螢幕在極高亮度情境下,容易出現類似光暈的狀況,外界憂心恐牽動iPad後續銷售狀況。iPad Pro供應鏈的打件廠為台表科、PCB背板廠為臻鼎、Mini LED晶片供應商是富采、惠特負責Mini LED檢測分選、聯詠提供驅動IC、光源模組則由瑞儀供貨、鴻海負責最終代工組裝。蘋果在今年春季新品發表會時,主打12.9吋iPad Pro搭載Mini LED技術,採用10,384顆Mini LED,並搭配2,596區分區控制,可呈現高對比與高色彩飽和度的Liquid Retina XDR顯示器,但「泛光門」的狀況,卻與蘋果原先訴求色彩體驗更佳大相逕庭。蘋果過去推出新產品時發生過不少狀況,包括「天線門」、「晶片門」、「彎曲門」、「烙印門」等爭議,但大多都是在iPhone產品設計上遇到的狀況,此次「泛光門」則是首次發生在新款iPad Pro。針對新iPad Pro泛光問題,國內供應鏈均不予置評。美國蘋果官方則回應,由於 LED背光的顆粒度較LCD像素要大得多,局部調光系統很可能在「極高的亮度」下導致「輕微」的泛光效果。業界人士分析,造成泛光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例如Mini LED本身的物理特性或者背光模組、面板、光學膜等,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此一狀況,但「泛光門」是在最極端的使用情境下才會出現,在一般正常使用的情境下,肉眼根本難以辨別。業界人士進一步指出,蘋果在開發iPad Pro時,早已進行過各種測試,泛光狀況並不是在常規使用下會出現的問題,在絕大部分使用情境下,Mini LED的顯示均相當正常,而且演色性也更好,估計對iPad Pro銷售影響不大。據了解,目前國內iPad Pro供應鏈均正常出貨,並無被蘋果退貨狀況,該產品目前已在全球各地陸續上市,台灣目前尚未正式銷售,預估近期內有可能開放預購。
 
平板筆電OLED出貨 上看千萬片
2020年OLED面板在平板和筆電應用出貨量僅488萬片。除了三星顯示器外,大陸的和輝光電今年逐步拓展OLED面板應用市場,有望與三星顯示器共同拉抬OLED面板於PC市場的滲透率。再加上今年LCD面板缺貨,不少品牌也增加OLED產品線。市調Omdia預估,今年OLED面板在平板和筆電的出貨量將首次突破1,000萬片,達到124%高年成長率。2015年起三星顯示器首次將OLED面板應用於平板電腦,隔年接著推出OLED筆電。不過因為PC市場高度成熟、價格敏感度高,相對高價的OLED面板不容易拓展在PC市場銷售,加上OLED面板由三星顯示器獨家供應,LCD面板在PC市場更顯成本優勢且技術亦不斷精進,造成OLED面板應用於平板及筆電的市場規模受到限制。Omdia統計指出,2020年OLED筆電面板出貨量僅98萬片,OLED平板面板出貨量約390萬片。雖然總和仍然有23%的年成長率,但出貨目標均低於原先預估值。由於主要受到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影響,網絡消費集中於中低階機種需求,OLED面板側重的高階PC市場銷售相對疲軟。展望2021年,OLED面板在PC市場除了三星顯示器外,大陸的和輝光電逐步拓展OLED面板的供應鏈後,有望與三星顯示器共同拉抬OLED面板於PC市場的滲透率。Omdia預估今年OLED面板在平板和筆電的出貨量將首次突破1,000萬片,達到124%高年成長率。2021年PC供應鏈持續面對缺料的問題,OLED面板的出貨目標亦可能受到材料供應吃緊的影響。但在三星顯示及新進的和輝光電積極拓展業務的目標下,OLED面板在PC市場的應用仍具成長潛力。Omdia首席分析師林筱茹表示,三星顯示器為讓其OLED筆電產品更加親民化,加速打開市場占有率,2021年更推出多款FHD(1920×1080)或WQXGA(2560×1600)等機種,相對UHD(3840×2160)低價的主流面板解析度,則是推出新型16:10面板,以更多元的產品線來吸引品牌的關注。OLED平板方面,為避免10吋以下低價LCD平板的價格競爭,2021年將朝向11至13吋之間的2-in-1 PC市場拓展,選配鍵盤來增加平板電腦的行動運算功能,搶占13吋以下中階小尺寸筆電市場需求。目前包括三星顯示器與和輝均積極與客戶規劃新產品,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市場。
 
無人配送車 北京率先上路
5月25日,在第八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為首批無人配送車企業頒發了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首次給予無人配送車相應路權。新華社報導,京東、美團、新石器成為大陸首批獲得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並准許在示範區公開道路上路的3家企業,實現無人配送車「持證上崗」。示範區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域為核心,面積約60平方公里。今年4月,北京市依託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設立了大陸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在先行區範圍內參照國內外經驗,開展針對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性監管措施,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根據政策先行區管理政策,無人配送車參照非機動車管理,以車輛編碼為核心進行針對性測試驗證,對通過測試的新產品給予相應路權,保障無人配送車上路政策的實現。政策還規範上路車輛標準,包括無人配送車尺寸、載重、速度、動力技術和檢測指標等,還將無人配送車納入先行區自動駕駛監管平台監管,實現平台統一化管理,並首次規範了無人車的保險類型、出險範圍和保額等要求。
 
小米首季財報 寫三個驚喜
小米集團5月26日發布今年第1季財報營收及獲利皆創歷史新高,小米集團第1季營收人民幣768.8億元(新台幣3,306億元),年增54.7%;淨利潤人民幣77.9億元(新台幣335億元),年增260.6%。(延伸閱讀:美終判 小米移出投資黑名單)其中,第1季智慧手機營收人民幣514.9億元,小米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4,940萬支,年增69.1%。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財報中表示,營收和淨利潤均創單季度歷史新高,展現出小米商業模式的巨大活力以及戰略執行的卓越成效。據Canalys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小米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排名穩居第三,市占率14.1%。同時,小米智慧手機業務在大陸市場穩健增長,出貨量年增74.6%,隨著高階產品力不斷突破,今年第1季,在大陸定價在人民幣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及以上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超400萬支。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今年第1季為人民幣182. 4億元,年增40.5%,主要是智慧電視、掃地機器人及電動滑板車等若干IoT產品銷售額快速增長,其中智慧電視及筆記型電腦的銷售收入人民幣56億元,增加21.7%。互聯網服務規模持續擴大,今年第1季營收人民幣65.7億元,年增11.4%,主要是廣告業務收入增長,其中MIUI全球月活躍用戶4.25億,年增28.6%。小米國際部總裁盧偉冰透露了小米接下來的戰略目標,他說,小米和紅米(Redmi)一直秉承着高性價比的優良傳統,但是高性價比的產品一般都面向線上消費者,因為經營線下店需要非常高昂的費用,小米和Redmi手機利潤較低,前幾年基本算是放棄了線下市場。現在不同了,小米已經積攢了足夠多的現金儲備,而且進軍汽車領域。因此,小米需要深耕線下市場。盧偉冰表示,小米的目標是全國縣級以上單位都要有小米之家,小米之家+授權店總數要達到1萬家。
 
宅商機發燒 今年個人電腦出貨上看3.57億台 年增18%
受惠遠距商機、宅經濟需求帶動,全球個人電腦裝置動能強勁,市調機構 IDC 最新預期,雖然受半導體等零組件缺料影響,但今年全年出貨仍將上看 3.57 億台、年增 18.1%,明年則將回落,長期可望保持穩定成長,估未來五年年複合成長率將達 3%,品牌、組裝代工廠都將因此受惠。IDC 表示,去年個人電腦僅面臨 CPU 短缺問題,但今年以來因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供不應求,導致包含記憶體、面板、面板驅動 IC、音頻管理 IC、電源管理 IC 等全面吃緊,進一步衝擊代工、品牌廠因零組件不完整,無法出貨。IDC 進一步預期,零組件吃緊現象將至少持續到今年第 3 季,才可望逐步緩解,預期到明年上半年供給逐步恢復平衡,主因是半導體廠相對成熟製程產能擴充,更欲積極發展投資先進製程上。需求面來說,IDC 指出,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庫存水準仍低,加上疫情帶動的遠距、宅經濟需求,消費筆電市場需求最強勁,其次則為教育、商用市場,但受限供給吃緊,也將迫使部分消費者選擇以桌機代替購買筆電,帶動整體個人電腦市場成長。IDC 預期今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將達 3.57 億台、年增 18.1%,但因基期墊高、急單需求逐步滿足,預期明年出貨將下滑至約 3.46 億台、年減 2.9%,但未來五年則可望維持緩步成長,2021-2025 年複合成長率將達 3%。市場看好,隨著整體個人電腦需求維持高檔,相關台廠供應鏈可望受惠,包含筆電代工廠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等,品牌雙 A 華碩、宏碁營運同步增溫。
 
今年全球併購市場有望持續活絡
新冠疫情防治隨疫苗逐漸施打出現一絲曙光,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指出,回顧2020年全球併購市場活動,仍然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衝擊,展望2021年,可以預期,在疫苗開發有成、貨幣寬鬆政策持續下,全球併購市場將有望持續活絡。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26日發布「2021台灣併購白皮書」,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周容羽分析,去年全球併購動能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驟升,且跨國旅遊受阻亦連帶影響跨國併購交易的執行,併購交易額約2.8兆美元、交易件數4萬5268件,分別較上一年度衰退17%及11%。然而,2020年下半年度隨疫情擴散趨緩、各國貨幣寬鬆及疫情所催生的數位科技商機,帶動多起科技業的巨額併購案,併購交易額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1%,呈現先蹲後跳的趨勢。台灣2020年交易件數相較2019年衰退,但整體併購交易額大幅成長47%,主要反映在中美衝突、供應鏈轉型升級及創新技術的推動下,台灣企業除持續投入有機增長的模式,也積極透過國內同業整併及海外收購具關鍵技術與市場地位的標的來加速布局,科技產業成為主要併購動能,前十大交易中有八筆與科技產業相關。此外,多筆超過5億美元的大額交易案如環球晶併購世創、可成出售中國泰州廠予藍思科技、富邦金收購日盛金及和碩收購鎧勝-KY等,推動台灣2020年併購交易市場。富采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秉傑指出,美中貿易戰使科技產業的競爭態勢及供應鏈產生顯著改變。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是聯盟與聯盟、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台灣科技產業需要為未來5至10年布局規劃,才能在市場與各國大廠競爭。周容羽認為,後疫情時代台灣ICT產業戰略新布局方面,企業正逐步由競轉合的「打群架」概念,發展應用生態圈,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至於企業供應鏈轉型升級蛻變新契機,則是由硬體轉向軟體,從工業化趨向自動化與智能化,透過長短鏈搭配,布局下個高成長新藍海,以對接高度客製化場域經濟。周容羽說,在與多家科技業者深度訪談後,白皮書彙整台灣ICT產業在未來供應鏈轉型升級契機的「三大方向、六大建議」,提供給企業做為借鏡參考。包括方向一:優勢布局再盤點-「優化集團核心能力」與「長短鏈搭配布局」;方向二:關鍵市場重定義-「提前切入藍海市場」與「高度客制化場域經濟」;方向三:適配資源享永續-「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與「ESG永續發展」。普華國際財顧公司董事長游明德指出,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唯有時刻檢視自身仍缺乏的布局與能力,並適時找到對的人、對的方法、對的資源去補強,才能舖平企業邁向成功的最後一哩路。
 
陸5G基地台占全球七成
大陸工信部官員26日表示,截至2021年3月底,大陸已建成81.9萬個5G基地台,占全球總數的70%以上。2021年大陸預計將新建5G基地台60萬個。中新網報導,2021貴陽數博會26日舉行,出席開幕式的大陸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致詞時表示,當前大陸的大數據產業基礎日益鞏固,數據資源極大豐富,總量位居全球前列,產業創新日漸活躍,專利受理總數占全球比重達到20%。劉烈宏指出,為了培育數據產業發展,大陸在相關的基礎設施上不斷推進,截至2021年3月底,大陸已經建成5G基地台81.9萬個,數量占全球的70%以上,基本已覆蓋了大陸所有地級以上城市。5G終端連接數超過3.1億,占全球總數超過80%。同時,5G在大陸工業領域和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示範項目,已經超過1萬個。劉烈宏於5月17日在鄭州舉辦的「2021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上曾經表示,大陸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路,截至2021年3月底,大陸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占全球總數超過38%,較2020年上半年以來上升近5個百分點,位列全球首位。此外,2021年大陸計畫新建5G基地台60萬個。新華社報導,2018年6月,大陸首個5G基地台在廣州大學城建成,2019年6月6日官方正式頒發5G商業牌照後,大陸各地政府與企業更是全力衝刺5G相關建設。各省市中又以廣東省成績最突出,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5G基地台總量突破12萬座,位居大陸第一,占大陸總數16.7%。劉烈宏表示,大陸應把握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深化數據資料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以推展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同時支援企業發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創新。為此,大陸將持續提升網路供給能力,推進5G和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路協同發展,持續優化網路架構,為大數據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