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自動化+新品收割 3雄營運衝
產線自動化效益逐步顯現,且新產品業務發酵,正崴、優群及宏致均預期,今年營運可望優於去年。近幾年正崴全力拓展產品線,佈局車用、醫療、電競及無線藍芽耳機等新產品,其中零組件部分除無線耳機與醫療用零組件產品,亦配合大陸品牌手機客戶佈局印度市場,公司亦開發電動汽車、機車、自行車與滑板車等各項模組產品,包括:汽車電控模組、電源相關、Tesla軟板,以及電動自行車動力電池等,並拓展車用與NB端之軟板與連接器產品;在系統產品方面,正崴配合客戶生產各類型電動滑板車、電競與遊戲機客戶的搖捍、音箱與週邊配件產品,公司亦開發5G雲端伺服器使用高速傳輸模組產品及無線充電產品;至於通路部分,正崴亦拓展企業及教育專案業務,加強會員服務及行銷,並發展APP產品,隨著新產品出貨逐步放量,降低消費性產品需求減弱對正崴營運的影響。目前系統產品佔正崴營收約50%,3C零組件約佔40%,通路約佔10%。除本業營運亮眼,正崴搶攻綠色能源亦開始發酵,隨著轉投資-森崴能源(6806)在太陽能及離岸風電等佈局成果顯現,可望成為挹注正崴業績的新動能,正崴預估,今年綠色能源相關業務佔公司營收比重可望達5%到10%。展望今年,正崴表示,雖然第1季毛利率受到上游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不過本業表現優於去年同期,公司產品售價已有調整,且原物料價格漲勢趨緩,第2季獲利可望明顯改善,全年業績有機會優於去年。優群成立初期以生產記憶卡/模組、電子書及多媒體外接式硬碟等系統產品為主,2008年併購90%營收來自於代理日本連接器大廠HONDA生產的LVC/LVD等NB連接器—良澤,後續看好應用於NB的DDR產品需求,優群於同年跨入DDR 2連接器,2012年優群再併購網通連接器廠—順連,連接器產品佔比已追上系統產品,各佔業績一半,公司決議自2013年起將新竹廠系統產品開始轉向生產連接器產品,正式成為DDR系列與RF網通 I/O連接器廠。優群站穩DDR(So-DIMM與LongDIMM)及M.2等I/O系列產品後,在Type C、RF及Pin Series端子系列等不同應用產品佈局也開始發酵,其中全金屬精密沖壓件系列產品—UWB(超寬頻)在2019年順利取代日商,從美系廠商智慧家庭產品擴大至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成為優群近兩年業績成長重要推手。就各項產品來看,優群表示,今年NB不會比去年少,Type-C及Long DIMM也維持穩定成長,預估今年Type-C佔比可望超過10%,若加上Long DIMM,兩大產品占營收比重可望達20%。在微型沖壓件產品方面,目前此產品分為微型Metal bar金屬塊、Metal fence及Micro Pin & Micro Pin header(排針)三大類產品,其中Metal bar金屬塊因美系手機客戶持續沿用,預估今年出貨可維持去年水準,明年公司亦有包括公版在內3個新案在進行,以客戶預估來看,明年相關產品出貨可望倍增;在Metal fence部分,Metal fence功能類似屏蔽罩,過濾傳輸訊號,主要應用於穿戴式產品,目前公司已有美系雲端客戶在測試中;至於Micro Pin & Micro Pin header(排針)主要是應用在SiP封裝上,其中改良後可以客製化、多腳數的Micro Pin header微型沖壓件主要是為解決OSAT(半導體委外封裝測試廠)客戶加工問題,未來前景看好。 優群預估,今年微型沖壓件產品佔比約8%,明年在新案挹注下,佔比可望達15%,甚至上看20%。 優群第1季稅後盈餘為1.39億元,年成長19.83%,為歷年同期新高,每股盈餘為1.55元,累計前4月合併營收為9.2億元,年成長25.65%。 優群表示,儘管有電子供應鏈缺料問題干擾,但客戶訂單狀況良好,今年營運可望延續往年趨勢逐季成長至第3季,且每一季都會比去年同期好,全年營收可望較去年兩位數成長,雖然有新台幣升值、原物料價格上漲及人工費用增加等因素干擾,公司將努力今年獲利不低於去年。
漲價範圍擴大,胡連Q2營收/毛利率維持高年增
中國車市需求暢旺,連接器廠商胡連月營收可望維持高年增,本季營收有望持平首季,淡季不淡,且因應銅價高漲,公司通知客戶調整報價,範圍也從由原國內客戶,擴及中國部分車廠。法人預期,上半年會是胡連營收及獲利的高年成長期,下半年則視新一波漲價是否成功而定。 胡連表示,銅價看回不回,因應成本上揚,除第一季通知台灣客戶漲價外,後續也陸續通知中國中小型車廠,報價調整,且東南亞及其他海外客戶,多數也通知新的成本基礎,但中國較大車廠客戶的既有料號反映成本時間較慢。不過以需求來看,中國車廠客戶對今年看法相對樂觀,胡連指出,現接單能見度已可到7月以後無虞,以接單來看,第二季雖為傳統淡季,營收逐月微降,但年增率都很亮眼,近月都維持近五成水準,第二季初估也能維持首季水準,算是淡季不淡,7月接單則優於6月。法人預期,胡連第二季營收季增持平,但因漲價延遲反映與客戶並非全面調漲,毛利率初估低略低第一季,但還是有機會維持在35%以上、明顯年增,第三季不排除營收也能維持近幾季水準,只是毛利率需觀察後續料號反映價格程度而定。胡連也說,雖越南傳出有新一波疫情,但其工廠所在的北越城市,情況還在控制內,產出與物流都正常,只是跨省間的人流會受限制,但對營運影響不大。台灣廠區則都維持正常營運。
泰碩4月毛利率回春;今年營收逐季走揚
新品導入及漲價效應,零組件廠商泰碩4月毛利率回溫,法人預期將較第一季低點顯著改善,第二季營收季增5-10%,毛利率目標重回兩成的常態水準,獲利增幅更勝營收;而來自筆電的VC(均熱板)近月開始擴大導入客戶新機,加上伺服器需求加溫,將是下季傳統旺季可期待動能。泰碩表示,因原料上漲,4月有對客戶通知漲價,部分順利轉嫁,加上產線效能改善及產品組合等影響,初步看來毛利率有較第一季低點,出現較明顯回升,法人預期,若改善方向延續,本季毛利率有機會重回兩成的常態水準。而因筆電對散熱效能的要求,導入VC已成某些新機種的標準設計,泰碩也指出,5、6月相關新機都開始量產,該部分產品單價與毛利率都會較既有產品佳,也是毛利率得以改善的其一因素。另在營收面,泰碩預期,5月營收與4月相當,6月會優於5月,第二季營收將呈季增,法人預估的幅度約5-10%。公司也認為,雖中國基礎建設需求僅呈穩定增長,尚未見到較明顯的加溫,但下半年包括筆電VC與伺服器應用,需求都會有傳統旺季效應,預估營收將呈逐季成長,毛利率目標也同步改善。
電子資訊
韓兩大車廠告堤維西侵權 業界憂衝擊零組件2,000億產值
汽車車燈大廠堤維西被南韓現代(HYUNDAI)與起亞(KIA)提告車燈涉及專利侵權提告,這是繼德國車廠戴姆勒控告帝寶,以及現代與起亞先前也對帝寶提告後,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再遭到原廠以專利侵權提告。業界擔心,不僅生存空間受衝擊,未來恐怕會有更多車廠控告台灣零組件廠,台灣2,000億元產值的汽車零組件廠面臨考驗。堤維西6月2日公告,現代與起亞在美國法院對堤維西與美國子公司GENERA CORP.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堤維西已委請美國律師處理,但相關訴訟對公司財務與業務不致造成重大影響。在此之前,2019年現代與起亞曾對帝寶提出相關的專利侵權訴訟,但已和解。除了南韓車廠對帝寶與堤維西提告,戴姆勒對帝寶提出的訴訟更受到市場矚目,由於戴姆勒對帝寶提告已進入二審,且不願意和解,未來發展受到國內汽車零組件廠關注,並認為是對產業生存一大考驗。堤維西昨天股價收平盤價22元。堤維西指出,現代與起亞在美國加州法院對堤維西及美國子公司GENERA CORP. 提出專利侵權民事訴訟。公司獲悉起訴內容後,已與美國子公司共同委任美國律師處理訴訟程序。有關對公司財務業務影響及預估影響金額,因本案始進入訴訟程序,公司不予評論。但以目前資訊,該訴訟案件並未對公司財務及業務造成重大影響。由於韓系品牌在美國市場銷售量很大,台灣零組件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情形因而受到原廠關注。國際車廠的售後維修(AM)車燈製造主要以台灣廠商為主,部分來自大陸零組件廠。由於車燈的安全要求相當高,另外,美國保險公司也有認證制度,AM車燈的門檻相當高,競爭對手並不多,但因專利權愈來愈受到重視,而台灣是少數有汽車零組件廠,但沒有維修免責條款以保護零組件廠及消費者的國家。業界指出,從戴姆勒與現代、起亞對帝寶、堤維西提告,恐怕未來還會有其他車廠對台灣零組件廠提出類似的專利侵權訴訟,成為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電動車進入高速成長期 智能車後市可期
在全球減碳共識持續高漲下,電動車已是大勢所趨,根據調研機構統計,預計2021年大陸、歐洲、美國電動車銷量為230、200、60萬輛,年成長70%、54%、100%,2025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為13.61%,市場規模達新台幣7.5兆元,較2020年尚有5倍成長空間,預計電動車產業將啟動新一波行情。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經理人王亨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推出的1,740億美元的電動車計劃,其中1,000億美元用於消費者購車補貼,即在拉攏消費者換購電動車。電動車普及要點來自於續航力以及充電便利性,續航力一直是消費者考慮是否要「棄油轉電」的關鍵因素,也因此車商都在想辦法增加電動車的續航力。鑒於各大廠積極創新電池,達到降低成本、提升續航力目標,預測電池平均價格在三年後將跌至每千瓦小時101美元,電池技術演進與成本持續下滑,電動車整體擁有成本優勢,有機會與燃油車平起平坐,也讓電動車加速普及。王亨指出,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底全球公共充電樁保有量92.7萬台,其中以大陸56%的市佔率、51.6萬台的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歐洲、美國市場分佈以28%和8%的市佔率居次。2019年全球EV充電樁市場規模約38億美元,未來將以27%成長,預估2025年整體市場將達160億美元。在全球電動車增長的背景下,相應地帶動材料供應商的旺盛需求維持高速增長。王亨建議,持續關注近期拜登經濟復甦計畫,受惠的半導體及電動車族群。
華為鴻蒙作業系統將登場 力圖在手機市場生存
危機四伏的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將在今天推出自主開發的作業系統鴻蒙,由於遭到美國禁止使用安卓系統,華為正在智慧手機市場為生存而戰。華為將於晚上8時在深圳總部以線上直播方式,推出首款搭載新作業系統鴻蒙(Harmony OS)的行動裝置。自從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8年展開積極動作,打擊華為的全球野心以來,鴻蒙系統研發一直受到科技界密切注意。美方認為,華為代表中國構成的潛在情報偵蒐與和網路安全威脅。除了地緣政治因素外, 至今沒有一家公司能成功挑戰作業系統雙雄、Google安卓(Android)和蘋果(Apple)iOS獨領風騷的局面,徒然留下一些競爭失利的產品。分析師指出,華為若要分食作業系統的市場大餅,一樣將面臨苦戰。華為在2003年搭配安卓作業系統進軍手機市場,在中國需求和新興市場銷售的帶動下,華為與三星和蘋果並列世界3大手機製造商,去年還曾短暫攀登世界第一位置。
蘋果供應鏈陸企首奪冠 日媒揭2原因非大陸不可
蘋果(Apple)5月28日公布2020年200大蘋果供應商名單,其中大陸新增了12家,共有51家供應商,首次拿下榜首之位;分析師指出,大陸擁有世界上非常卓越電子零組件和組裝供應鏈,蘋果不顧政治壓力堅持選擇大陸製造,主要是基於成本和品質的考量。蘋果公司一向以其高品質管理而聞名,大陸供應商的快速成長,意味著大陸在製造、技術能力和價格競爭力上不斷進步;據《日經亞洲》報導,2020年蘋果200大供應商名單中,大陸有51家上榜,較2018年的42家高出許多,且首次擠身榜首。蘋果並未發布2019年數據。蘋果供應鏈經理透露,大陸供應商先以較其他供應商低的價格打進蘋果供應鏈,藉由接手其他供應商不願做的低價業務,再進而強化與蘋果的合作,以謀取更多的業務機會;該經理更將「打進蘋果供應鏈」稱之為擠身全球頂尖供應商的門票。而大陸供應商的崛起,也伴隨其他供應商被取代。日本供應商的數量自2017年的43家、2018年的38家,下降至34家;此外,長年高居榜首的台灣於2020年佔48家蘋果供應商,僅次於大陸,較2018年47家新增1家,但低於2017年的52家。另外,越南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蘋果供應商數量也大幅上升,由14家激增至21家,其中有7家為大陸或香港公司的廠區。廣發證券(GF Securities)分析師蒲得宇指出,大陸擁有世界上一流的電子零組件和組裝供應鏈系統,目前唯一落後的只有半導體;以賽亞研究公司(Isaiah Research)執行長曾銳賢(Eric Tseng)表示,成本及品質為蘋果不顧政治壓力而堅持選擇大陸製造的主因,「蘋果一直以來皆是根據成本來判斷供應商的選擇」。
PC銷售暢旺 宏碁:尚未看到反轉訊號
PC品牌大廠宏碁PC銷售暢旺,宏碁指出,目前市場需求仍遠大於供給,且訂單出貨比仍大於1,尚未看到反轉訊號。宏碁近期舉行法說會。針對PC市況,宏碁表示,需求不會突然消失,假如未來需求下降,會先反映在通路庫存,但目前通路庫存周數為一至二周,正常情況應該是八周。此外,宏碁目前訂單出貨比仍大於1,尚未看到反轉訊號。且直到現在仍有去年的訂單仍未出貨,顯示市場需求遠大於供給。針對PC後市展望,宏碁並未正面回應,僅指出,過去看到訂單多來自成熟市場如美國,但目前有轉移到開發中市場的趨勢,預期疫情不會在今年底結束,疫苗普及率較低的國家會到明年才會結束疫情。同時,過去一年企業需求因為疫情而有下滑,現在需求最高的是教育領域,其次為居家工作(WFH),未來如果已開發國家漸漸返回辦公室上班,預期企業需求可以上來。至於零組件缺料部分,宏碁認為還沒看到缺料減緩,未來若減緩,會看到客戶開始從高低階產品甚麼都要,變成選擇性的挑產品。
和碩下半年動能可期;惟仍需觀察料況是否改善
和碩今年第2季面臨零組件缺貨加劇情況,第2季NB出貨下修至成長5-10%,至於通訊產品出貨估較上一季成長,遊戲機為主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亦正向,法人預期,今年iPhone 13將如期推出,將帶動和碩營收動能下半年轉強,全年而言,預期和碩iPhone新機組裝份額無明顯變化,而資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則要觀察缺料情況是否改善而定,新業務如電動車還在初期成長階段、對營運貢獻相對有限,預估今年EPS約7元,目前PE約10倍,位於歷史區間7-12倍中間。和碩第1季因為產品組合優化,資訊產品以及消費性電子比重提升,帶動毛利率走揚達4.26%、年增2.05個百分點、優於市場預期,加上業外收益增加,包括處分日鎧的一次性處分利益挹注,稅後淨利達46.73億元,年增202.46%,EPS為1.75元。和碩4月營收930.55億元,月增15.77%、年減10.34%,其中4月NB出貨75萬台、月減25萬台,桌機與主機板出貨60-65萬台,也較上個月略減,推估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升溫帶動4月營收呈月增。由於目前零組件缺料趨於嚴重,和碩原本預期第2季NB出貨季增25-30%,目前下修至季增5-10%。其他產品線方面,市場預期,第2季通訊產品出貨估較上一季成長,遊戲機為主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亦正向。法人預期,今年iPhone 13將如期推出,以及步入消費性電子旺季,將帶動和碩通訊產品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走升,NB為主的資訊產品方面,和碩負責代工某間台系NB品牌消費性NB以及Chromebook,由於該品牌客戶對下半年NB展望持續正向,預期和碩資訊產品出貨也不看淡,整體而言,和碩營收動能下半年將轉強。全年而言,法人預期,和碩iPhone新機組裝份額無明顯變化,今年仰賴iPhone 12銷售表現佳,仍有機會帶動和碩全年通訊產品出貨量持續增長,但成長力道還需要再觀察,而資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則要觀察缺料情況是否改善而定,至於新業務如電動車還在初期成長階段、對營運貢獻相對有限,整體而言,預估和碩今年EPS達約7元,目前PE約10倍,位於歷史區間7-12倍中間。
全球EV用電池銷量翻倍;陸廠CATL飆3倍、市佔居冠
今年來(2021年1-4月期間)全球電動車(EV)用電池銷售量翻倍,其中,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高居市佔龍頭、銷售量飆增近3倍。彭博社、韓媒中央日報日文版報導,南韓調查公司SNE Research 1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因環保車需求擴大,帶動2021年1-4月期間全球EV用電池使用量(銷售量)達65.9GWh、較去年同期(26.8GWh)暴增逾1倍(暴增146%)。其中,中國CATL銷售量達21.4GWh、較去年同期(5.5GWh)飆增近3倍(飆增289%),全球市佔率達32.5%、高居龍頭。南韓LG Energy Solution以21.5%(銷售量14.2GWh)的市佔率位居第2,其次依序為Panasonic的14.7%(9.7GWh)、比亞迪(BYD)的6.9%(4.5GWh)、Samsung SDI的5.4%(3.5GWh)和SK Innovation的5.1%(3.4GWh)。SNE指出,「CATL、BYD等中國廠商為推升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市場預估將持續擴大、大半中國廠商成長幅度預估將高於市場平均預估值」。單就4月份情況來看,全球EV電池銷售量為17.5GWh,其中,CATL銷售量達6.2GWh、佔整體市場比重達35%。日本研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1月22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因特斯拉(Tesla)等車廠擴大EV生產、歐洲加強環保規範,加上中國將HV列入新能源車(NEV)補助金對象內,提振電動化車款(xEV;包含EV、PHV、HV)市場擴大、也帶動鋰離子電池需求將呈現大幅度增長,預估2023年xEV用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將突破5兆日圓大關,2024年將進一步擴大至6兆7,403億日圓、將較2019年跳增1.6倍(增加約160%)。
崧騰5月營收估重回月增,Q2拚高/H2維持高峰
需求維持高峰,法人預期,電源機構件廠商崧騰5月營收將重回月增,再度逼近或挑戰高峰,且因訂單能見度佳,下半年營運也將維持上半年高峰。公司也表示,雖電子材料交期變長會延續一段時間,但近期不若季初嚴峻,只是還是需計畫式接單生產,市場預估,公司今年營收高成長可期,營益率優去年。崧騰4月營收自3月新高月減5.7%,除料源吃緊外,另一個是日系客戶因會計年度接軌時後,出貨也略有影響。不過法人預期,在日系客戶出貨正常下,5月營收可望重回月增,有望再度逼近或挑戰新高,第二季營收還是有機會優於第一季,再創單季新高。崧騰也表示,雖電子材料交期變長,應是新常態,但近期有略舒緩,不若季初嚴峻,只是在供應端還是需分配產能,仍需規劃式接單生產;法人也認為,因疫情對全球生活已形成新常態,某些在疫情期間帶動的新生活方式,或有可能成為後續一部分的剛性需求。法人預期,在計劃式生產下,崧騰的訂單能見度可直至第三季後,以接單看來,下半年營運可望維持上半年高峰;今年公司營收高成長可期,毛利率雖有壓,但期望維持營益率年增,獲利增幅優營收。
拚減碳!傳日本40年禁售純汽油小型卡車、100%電動
為了實現2050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指實現淨碳足跡為零)」目標,日本政府日前已宣布將在2035年禁售純汽油款乘用車,而最新傳出日本擬將禁售的對象擴大至小型卡車、計畫在2040年禁售純汽油款小型卡車,將小型卡車新車銷售100%電動化,全部變更為電動車(EV)、油電混合車(HV)、燃料電池車(FCV)等電動化車款。日經新聞1日報導,日本政府將設定目標,計畫在2040年將卡車等小型商用車的新車銷售全數變更為EV、HV等電動化車款,藉由將商用車也加入減碳行列、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報導指出,日本政府計畫將上述目標編列在預計本月內修正的「綠色成長戰略」內,且將設立一個期中目標、計畫在2030年將小型卡車的電動化比重提高至20-30%。據全日本卡車協會(Japan Trucking Association)指出,小型卡車指的是載重量2噸以下的車款,包含低溫運送貨物的保冷車。據調查公司指出,2020年日本卡車及大型客車銷售量約40萬台、佔包含乘用車/輕型汽車在內的整體新車銷售量比重9%。2019年電動化車款佔日本乘用車銷售量比重約3成、商用車則僅有2%。日本大幅提高2030年度減碳目標日本首相菅義偉於4月22日在日本政府的地球溫室對策推進本部上公布了截至2030年度為止的減碳新目標,和排放量巔峰期的2013年度將比、目標縮減46%,減碳目標將較原先設定的「和2013年度相比縮減26%」進行大幅提高。菅義偉指出,「為了實現2050年的目標,設定了具有野心的計畫、2030年度目標縮減46%,且將持續進行挑戰、進一步邁向50%的高點目標」。日本政府於2020年12月25日公布了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工程表「綠色成長戰略」。在「綠色成長戰略」中,日本政府設定離岸風電、汽車/蓄電池、氫氣等14個成長可期的重點項目,其中日本政府計畫在2030年代中期(2035年)禁售包含輕型汽車在內的純汽油車(乘用車),將新車銷售全數變更為EV、HV等電動化車款。
美光牽緊台廠 加碼投資台灣
美光是現階段台灣最大外資科技廠,公司強調未來持續加碼投資台灣,儘管台中后里A3廠原訂5月3日舉行開幕典禮,受到疫情影響而延期,A3廠正式啟用,仍將持續擴編人力與規模。同時,美光也會持續在台灣進行先進製程生產,並擴大與台灣廠商合作,例如美光在台中廠區量產1α製程記憶體,已攜手宏碁,導入在宏碁的系統中。美光位於中科的A3新廠,去年下半年完成無塵室建設,該廠原訂今天舉行開幕典禮,但因疫情而延期。美光總裁暨執行長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表示,美光為擴大增加無塵室設備空間與技術升級,啟動A3廠擴建,儘管疫情帶來變數,今年上半年仍如期完成整體建設,並已開始啟用,盼能透過從前段晶圓製造技術、到後段封測研發等垂直整合完善生產鏈。據悉,美光現為台灣最大外資企業,目前在台灣員工人數已經達9,000人,統計近三年來,整體員工人數每年平均以10%的速度擴增。梅洛特拉強調,美光在台灣的製造與研發上,有相當強勁的資本支出投入,A3廠就是持續加碼投資台灣的最好證明。美光持續強化與台廠合作,該公司曾在2021年1月發表導入1α製程的DRAM產品,本月已開始大量出貨使用1α製程的LPDDR4x DRAM,宏碁便將使用1α製程的LPDDR4x和DDR4應用至宏碁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