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華立能見度佳,今年營運看正向
華立今年5月營收54.37億元、年增20.46%,法人預期,目前包括半導體、資通訊、面板材料能見度皆佳,預期第2季營收保持年成長無虞,下半年需求也看正向,預期今年在主要產品線皆成長帶動下,全年營收、獲利可望優於去年。華立今年第1季營收162.84億元,季增3.51%、年增31.82%,由於營收規模提升、產品組合轉佳、費用控管得宜等因素加持下,營業利益7.26億元、年增71.01%,稅後淨利5.97億元,EPS為2.58元,為歷年同期新高。華立5月營收54.37億元,小幅月減2.70%、但年增20.46%,法人預期,目前包括半導體、資通訊、面板材料能見度皆佳,預期第2季營收保持年成長無虞。華立目前在包括半導體、資通訊、面板材料能見度皆佳、看至下半年,預期今年營收動能下半年優於上半年,全年而言,由於近年佈局多項產品線開花結果,在主要產品線皆成長帶動下,全年營收、獲利可望優於去年。半導體方面,華立半導體材料在先進、成熟製程皆為供應鏈,提供包括半導體光阻液、電子級化學品、特殊氣體、CMP研磨液等產品,由於半導體供需吃緊情況持續,預期今年將隨半導體市況熱絡同步成長。資通訊方面,受惠遠距辦公/教學需求續熱,帶動NB相關材料拉貨需求持續,且除了PC之外,華立在非PC領域也逐步開花結果,像是新切入電動車ECU、導航、時速表、車用攝像頭等傳輸用的連接器材料,以及充電椿、車載電源材料等,使得資通訊材料拉貨需求持續增加。另外,華立的面板材料能見度也看至第3季;綠能方面,華立近年跨足太陽能電站、儲能及離岸風電等,其中子公司國軒科技在太陽能電站開發深耕已久,具近期有機會切入大型太陽能電站專案、預計今年底明朗化,有望增添綠能業務後續動能。
 
漲價+應用面強,連接元件5月樂觀股點兵
連接元件廠商5月營收陸續出爐,其中信邦、健和興、萬泰科、崧騰已確定創高,貿聯則逼近新高的次高水準,另端子廠建通傳統5月的淡季效應也低於往年;展望第三季,廠商普遍認為,伺服器、美國基建與零售及綠能產業相對明確,旺季期待度增溫。已公布5月營收創高的族群,包括已連三月創高的信邦,料源充足與終端應用及客戶分散,都讓營收動能相對同樣亮眼,根據預期,公司第二、三季營收將連續創高,且在料源提前部署下,現都已在顧下半年特殊料號的庫存,以支持客戶出貨。而5月創高的健和興,在車用、儲能與中國通訊設備等領域,今年接單也是一路成長,且因產品聚焦相對具有技術層次的藍海市場,銅價轉嫁也更為順利,因第二季也算是上半年旺季,營收有望再創高;貿聯-KY也算是漲價受惠股,原先擔心IT客戶不會同意成本轉嫁,但在主力客戶查詢市況後,確認各種料源成本確實已高漲,接受漲價,也帶動營收一路走高。萬泰科則具有漲價與美國基礎建設雙料題材,5月公布數字近6.8億元,創下新高,但其實若船期如預期,營收還會更高,目前公司也認為,第二季營收會締造新猷。
同樣有漲價效應的還有端子廠建通,公司表示,雖5月有五一長假,過往出貨較淡,但今年淡季效應低於往年,年增率可期; 4月受到日本客戶會計年度結帳影響小部分出貨的崧騰,5月營收也恢復月增,重新創高突破6億元大關,第二季也有機會優於首季,再創高峰。法人認為,電子供應鏈目前接單問題不大,較大考驗都在料源與船運等交期,若5月能創高者,第三季展望多數也能延續;而以應用面來看,伺服器、美國基礎建設與零售、綠能等,較無庫存調整疑慮,而上半年都還平淡的蘋概股,則期待新品能帶動第三季的傳統旺季。

電子資訊

維熹Q2營收樂觀;陸續漲價毛利率拚好轉
陸續反映成本上漲,線材廠維熹(3501)第二季營收展望樂觀,毛利率也會較首季改善,而SpaceX訂單已開始交貨,另受惠美國解封,零售與家電訂單也都同步成長;公司也表示,股利政策僅需董事會承認,每股配發2.5元現金股利,預計今年將維持往年的配發時程規劃。維熹第一季受到銅價上漲成本轉嫁的時間落差,毛利率跌破兩成,不過隨陸續向非長單客戶通知報價調整,第二季毛利率可望好轉;法人評估,扣除少數長單客戶,多數客戶應該都已逐步採用新的報價基礎,或依合約用不同的銅價基準的補貼機制。維熹也表示,今年營收展望都相對樂觀,第二季看起來也不錯,而除陸續反映成本外,美國解封與經濟活動重啟,也對家電及零售市場有助益,其中零售近期接單都有兩成以上成長,也同步看好下半年旺季效應。另外,維熹也是 SpaceX的網路電源線、戶外與室內接收端AC電源線的主力供應商,據供應鏈透露,相關產品3月已開始交貨,今年出貨組數可望超過20萬,公司是主要受惠廠商之一。法人預期,今年維熹營收將兩位數成長,毛利率力拼逐季改善,但台幣匯率仍會影響毛利率與業外匯率評價;而公司也指出,根據其章程,現金股利僅需董事會承認,今年每股將配發2.5元現金股利,對照目前股價,殖利率近5%,預計按照往年常態規劃時間發放。
 
鴻海5月營收年增17%,創歷年同期新高
根據IDC最新報告中統計2021年第一季臺灣PC(包含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工作站)市場量共60.1萬台,年對年成長8.3%,其中筆記型電腦受惠於去年(2020)底延遲到貨的挹注,讓第一季的季對季表現首次來到16.9%,同時帶動年成長率達到22.5%,超越了2020年同期疫情初爆發後攀升的市場需求。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受到全球疫情影響,上游零組件供貨不穩導致廠商交期延長,通路及市場的需求未能被滿足的情況下,PC裝置的拉貨力道仍然強勁。在行動化的趨勢帶動下,筆記型電腦出貨佔總體PC市場比重再創兩年來的新高來到52.3%,而桌上型電腦出貨則呈現小幅度5.4%的年對年下滑。由於5月臺灣疫情突然升溫,第二季居家辦公與遠距教學的PC需求再度爆發,然而受到缺貨影響多數廠商難以臨時提升進貨量能,相對之下台廠出貨調配彈性較高,會是此波PC需求下較大的受益方。IDC預估2021第二季仍難敵去年同期疫情停工後的補貨效應,臺灣PC市場年對年將小幅度下滑3.5%。展望2021,PC整體市場可延續2020年的疫情效益維持1.1%的正成長。臺灣電腦顯示器(Monitor)2021年第一季市場總量為35.6萬台,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12.3%。在上游零組件、面板缺貨與漲價的雙重因素催化之下,市場需求仍然高漲。其中因為21.5”以下小尺寸的缺貨程度最為嚴重,23.8”取代部份需求,年對年成長上看51.5%。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顯示器市場將在第二季進入缺貨的高峰,此時各原廠庫存水位將是關鍵。IDC預估2021年第二季臺灣顯示器市場年成長率,將由年初預估的雙位數跌幅縮小至下滑9.6%,加上受惠於疫情爆發後的PC周邊採買效應,將提升2021整年的市場出貨量,預期2021年臺灣顯示器市場年對年出貨僅微幅下滑0.9%。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對電腦相關設備的採買與需求一直是與全球市場連動的。在上游零組件缺貨的狀況下,各家品牌廠商亦持續與總部調配,盡力滿足國內商用與家用市場的需求。隨著5月本土疫情升溫,勢必再次引發市場另一波急單搶貨潮,如何在既有庫存與有限的供貨調度中搶得先發,將持續考驗著各家通路與品牌廠商;上游供應鏈的供貨狀態,更是左右台灣市場量能成長的主因。

台灣首季PC出貨年增8.3% Q2估年減3.5%
根據IDC最新報告中統計2021年第一季臺灣PC(包含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工作站)市場量共60.1萬台,年對年成長8.3%,其中筆記型電腦受惠於去年(2020)底延遲到貨的挹注,讓第一季的季對季表現首次來到16.9%,同時帶動年成長率達到22.5%,超越了2020年同期疫情初爆發後攀升的市場需求。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受到全球疫情影響,上游零組件供貨不穩導致廠商交期延長,通路及市場的需求未能被滿足的情況下,PC裝置的拉貨力道仍然強勁。在行動化的趨勢帶動下,筆記型電腦出貨佔總體PC市場比重再創兩年來的新高來到52.3%,而桌上型電腦出貨則呈現小幅度5.4%的年對年下滑。由於5月臺灣疫情突然升溫,第二季居家辦公與遠距教學的PC需求再度爆發,然而受到缺貨影響多數廠商難以臨時提升進貨量能,相對之下台廠出貨調配彈性較高,會是此波PC需求下較大的受益方。IDC預估2021第二季仍難敵去年同期疫情停工後的補貨效應,臺灣PC市場年對年將小幅度下滑3.5%。展望2021,PC整體市場可延續2020年的疫情效益維持1.1%的正成長。臺灣電腦顯示器(Monitor)2021年第一季市場總量為35.6萬台,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12.3%。在上游零組件、面板缺貨與漲價的雙重因素催化之下,市場需求仍然高漲。其中因為21.5”以下小尺寸的缺貨程度最為嚴重,23.8”取代部份需求,年對年成長上看51.5%。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顯示器市場將在第二季進入缺貨的高峰,此時各原廠庫存水位將是關鍵。IDC預估2021年第二季臺灣顯示器市場年成長率,將由年初預估的雙位數跌幅縮小至下滑9.6%,加上受惠於疫情爆發後的PC周邊採買效應,將提升2021整年的市場出貨量,預期2021年臺灣顯示器市場年對年出貨僅微幅下滑0.9%。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對電腦相關設備的採買與需求一直是與全球市場連動的。在上游零組件缺貨的狀況下,各家品牌廠商亦持續與總部調配,盡力滿足國內商用與家用市場的需求。隨著5月本土疫情升溫,勢必再次引發市場另一波急單搶貨潮,如何在既有庫存與有限的供貨調度中搶得先發,將持續考驗著各家通路與品牌廠商;上游供應鏈的供貨狀態,更是左右台灣市場量能成長的主因。
疫情延燒 推升台灣筆電第1季出貨量季增16.9%
IDC今天公布2021年第一季臺灣PC(包含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工作站)市場量共60.1萬台,年成長8.3%,其中筆記型電腦受惠於去年(2020)底延遲到貨的挹注,讓第一季的季對季表現首次來到16.9%,同時帶動年成長率達到22.5%,超越了2020年同期疫情初爆發後攀升的市場需求。IDC市場分析師劉伊菡表示:「受到全球疫情影響,上游零組件供貨不穩導致廠商交期延長,通路及市場的需求未能被滿足的情況下,PC裝置的拉貨力道仍然強勁。在行動化的趨勢帶動下,筆記型電腦出貨佔總體PC市場比重再創兩年來的新高來到52.3%,而桌上型電腦出貨則呈現小幅度5.4%的年對年下滑。」由於5月臺灣疫情突然升溫,第二季居家辦公與遠距教學的PC需求再度爆發,然而受到缺貨影響多數廠商難以臨時提升進貨量能,相對之下台廠出貨調配彈性較高,會是此波PC需求下較大的受益方。IDC預估2021第二季仍難敵去年同期疫情停工後的補貨效應,臺灣PC市場年對年將小幅度下滑3.5%。展望2021,PC整體市場可延續2020年的疫情效益維持1.1%的正成長。臺灣電腦顯示器(Monitor)2021年第一季市場總量為35.6萬台,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12.3%。在上游零組件、面板缺貨與漲價的雙重因素催化之下,市場需求仍然高漲。其中因為21.5”以下小尺寸的缺貨程度最為嚴重,23.8”取代部份需求,年對年成長上看51.5%。劉伊菡表示:「顯示器市場將在第二季進入缺貨的高峰,此時各原廠庫存水位將是關鍵。IDC預估2021年第二季臺灣顯示器市場年成長率,將由年初預估的雙位數跌幅縮小至下滑9.6%,加上受惠於疫情爆發後的PC周邊採買效應,將提升2021整年的市場出貨量,預期2021年臺灣顯示器市場年對年出貨僅微幅下滑0.9%。」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對電腦相關設備的採買與需求一直是與全球市場連動的。在上游零組件缺貨的狀況下,各家品牌廠商亦持續與總部調配,盡力滿足國內商用與家用市場的需求。隨著5月本土疫情升溫,勢必再次引發市場另一波急單搶貨潮,如何在既有庫存與有限的供貨調度中搶得先發,將持續考驗著各家通路與品牌廠商;上游供應鏈的供貨狀態,更是左右台灣市場量能成長的主因。」
 
華為鴻蒙2.0 靠國家拉一把
華為鴻蒙系統(HarmonyOS)將藉由國家的力量來迅速推廣,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透露,華為已將最核心的基礎架構原始碼,全部捐贈給工信部旗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各個廠家都可以平等地在該基金會獲得代碼,生態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業務訴求做自己的產品。央視報導,王成錄稱,和安卓以及蘋果ios系統相比,鴻蒙更看重智能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未來將強化在車載、智能家居等方面,華為手機系統升級為鴻蒙2.0後,會像新機器一樣流暢,哪怕是這部手機已經使用了幾年,鴻蒙系統升級問世後,日前還一度因流量過大導致後台伺服器當機。華為後端大塞車,這也意味著鴻蒙系統受到大量使用,因為在外界看來,如果未來一年華為無法獲得晶片供應的話,華為手機業務將會受到愈來愈大的影響,但利用鴻蒙系統的升級還能夠幫助華為留住用戶一兩年。對於目前暫時沒有其他手機廠商表態將手機產品接入鴻蒙系統,王成錄則回應,華為把鴻蒙(HarmonyOS)的最核心的基礎架構部分,全部捐贈給工信部旗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各個廠家都可以平等地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獲得代碼,生態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業務訴求做自己的產品。王成錄表示,華為也是從開放原子基金會拿回來代碼,再疊加上公司的產品特性做的產品。所以後續企業是否採用鴻蒙系統,加入鴻蒙生態就是企業的商業選擇了。有很多的鴻蒙系統產品已經在賣了,開發者目前大概有將近50萬的純鴻蒙的開發者。不過,業內認為,與安卓或蘋果ios千萬級的開發者群體相比,鴻蒙依然處於發展初期,而在未來,硬體合作廠商、應用程序數量等,將成為決定鴻蒙生態發展的關鍵因素。鴻蒙系統順利上市,也代表華為計畫成功了。王成錄近期曾表示,由於當下華為在高端晶片的獲取上存在一定問題,這對華為手機業務發展不利,在這個階段,華為需要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而鴻蒙系統就是能夠幫助解決在華為缺晶片的過程中,協助華為手機留住用戶的工具。市場預期,這一兩年內,華為有能力解決智能手機業務缺晶片的問題。
 
大陸布局6G應用:2030年商用
中國大陸率先布局6G場景應用,2030年前後將實現商用。6日,在大陸工信部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成立的IMT-2030(6G)推進組正式發布《6G總體願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6G將在5G基礎上,實現「萬物智聯、數位孿生」。據香港文匯網,白皮書顯示,6G將在5G基礎上,實現由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的躍遷,最終助力人類社會實現「萬物智聯、數位孿生」美好願景。6G技術下的數位孿生使得一切人機物都可以實現虛擬化、數位化,提升未來疾病診斷與治療水平;全域覆蓋實現6G網路空天地海一體化無縫覆蓋。白皮書指出,目前6G仍處於研究早期階段,願景需求尚不明確,關鍵技術未形成業界共識。6G技術預研與國際標準化預計2025年後啟動,2030年前後實現商用。白皮書指出,在5G基礎上,6G帶來的是沈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全新趨勢。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位孿生等智慧化業務應用借助感知、智能等全新能力,在進一步提升6G通信系統性能的同時,還將助力完成物理世界的數位化,推動人類進入虛擬化的數位孿生世界。據悉,未來6G業務將呈現沈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發展趨勢,形成的沈浸式雲XR(增強擴展現實)、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位孿生、全域覆蓋等八大業務應用描繪了未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白皮書還提出新物理維度無線傳輸技術、新型頻譜使用技術、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等新型無線技術,算力感知網路、星地一體融合組網等6G十大潛在關鍵技術方向。IMT-2030(6G)推進組認為,未來6G網路仍將以地面蜂窩網路為基礎,衛星、無人機、空中平台等多種非地面通信將在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無縫覆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白皮書描繪豐富的未來生活的場景,其中通信感知不僅可以提升通信的用戶體驗,更加可以在通信之外賦予用戶更多的服務能力,比如成像、環境重構以及精準定位等;普惠智能讓未來社會的每一個設備都成為智能體,智能體之間不僅可以支持高速數據傳輸,還可以實現不同類型設備的協作與學習;數位孿生使得一切人機物都可以實現虛擬化、數位化,提升未來疾病診斷與治療水平;空天地海一體化的全域覆蓋,將使得地球上再無任何移動通信覆蓋盲點,6G業務將提供更加普遍的服務能力,助力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希華音叉型石英震盪器傳打入美系電動車供應鏈 今年擬擴產
希華營運報捷,近期市場傳,希華的音叉型石英震盪器訂單量大,交期拉長,傳是獲得美系電動車大廠認證,拿下新訂單,董事長曾穎堂6月7日指出,音叉型石英震盪器除筆電應用外,確實加入車用應用,且為因應後續需求,今年將針對該產品進行擴產。希華不對單一客戶評論,不過曾穎堂表示,今年資本支出預算仍在規劃,除已確定投資日本希華 1.8 億元,爭取與日方合作生產 5G 應用高階石英元件外,也規劃中小型呎吋音叉型石英震盪器,今年將進行擴產。市場盛傳,希華音叉型石英震盪器訂單量大,主因獲美系電動車大廠認證,該大廠以開發 (TPMS) 藍牙新模組取代現有車用胎壓偵測器不穩定信號傳輸模式,也促使希華順勢切入。曾穎堂指出,希華今年資本支出預算案將儘速完成,預計將主要增設中小型音叉型石英震盪器產能,其他石英震盪器也有擴充規劃。希華 2020 年已在南科廠投資 4.3 億元新增中小型規格音叉型石英震盪器,每月供應量達 2000 萬顆。同為頻率元件廠的晶技 ,預估今年 5G 應用產品出貨將成長 4 成,今年資本支出為 25.9 億元,增幅 17.73%,為歷年最高,預計開發新產能鎖定 5G、網通及車用市場。
 
和大Q2營收估季年雙增,全年看雙位數成長
汽車零組件廠和大指出,雖短期汽車產業面臨零組件缺料問題,但仍看好客戶需求成長,公司積極穩定生產、出貨情況,第二季營收可望逐月成長;法人推估,和大第二季營收逾17億元,季增個位數百分比,但較去年同期成長逾1倍。展望下半年,公司看好零組件缺料漸緩解,單月營收有望回到6億元以上水準,若匯率能相對平穩,全年營收目標仍上看70億元,年增超過3成。和大表示,主要客戶如Borg Warner、特斯拉等客戶需求持續轉強,再加上其餘客戶新專案也陸續開出,整體需求無虞;不過受原材料如鋼鐵的供應吃緊、不少客戶面臨缺晶片而停產的衝擊,還有缺工、缺櫃及新台幣升值等因素,持續拖累營收重返6億元關卡的速度。和大則表示,公司相當積極控制生產及出貨情況,預期5月營收將優於4月的5.58億元,6月再優於5月,值得注意的是,為反應原物料價格攀高、運費飆升以及匯率波動等成本壓力,和大6月起出貨的訂單已向客戶調漲報價,法人預期,除有助營收成長,也有利下半年毛利率回穩。展望全年,和大看好客戶需求持續暢旺,加上產業零組件缺料、產銷狀況有望逐步恢復順暢,第三季、第四季營收、獲利有望保持成長態勢,讓今年繳出逐季成長表現,而和大全年營收目標力拚突破70億元,年增逾34%。另外,為因應客戶後市強勁需求,和大積極擴產,目前嘉義大埔美三廠已建置完成並拿到工廠使用執照,預計明年先開出4條新自動化產線,且受惠客戶訂單明確,新增的產能一開出就會達滿載水準,以1條產線一年產值2.5億元計算,預期明年新產能就有望增添10億元營收。不過,法人指出,近期特斯拉接連傳出中國訂單大幅衰退,北美、中國地區也因螺絲有鬆脫疑慮,陸續召回Model 3,以及在德國設廠持續受阻等消息,而特斯拉佔和大營收比重約3成,未來銷量成長的速度及幅度是否如先前市場預期一般,以及對和大的業績貢獻值得留意。
 
日本汽車業全年投資額是南韓3倍以上 電動車全球市占率可望迎頭趕上
日本與南韓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日本汽車製造業在 2021 年將投入大筆資金來進行電動車的相關研發、金額是南韓的 3 倍以上,而在全球電動車的市占率方面,日本也很可能迎頭趕上。《韓聯社》6月7日的報導當中、引用《日本經濟新聞》6 月 5 日所刊登的內容,當中提到日本六家汽車公司 (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速霸陸、三菱) 在 2021 年的研發費用較去年增加 7% 至 2.887 兆日圓,之前因受疫情影響而減少的研發費用、再度出現增加現象,投資規模創下新高紀錄。與南韓汽車製造業 2021 年的 8.4 兆韓元 (約 8280 億日圓) 投資金額相比,日本的投資金額是 3 倍之多。日本經濟新聞在報導中也指出,2021 年日本汽車產業的研發標的、是擺在電動車 (EV) 及燃料電池車 (FCV) 上頭。日本汽車製造商之所以在 2021 年創下研發金額的新高紀錄,要歸功於豐田及本田這兩家日本前兩大汽車製造商的大手筆投資。豐田的投資額年增 6% 至 1.16 兆日圓,本田的投資額年增 8% 至 8400 億日圓。其中,豐田近來訂下在 2030 年時、EV 及 FCV 的全球銷量要達到 200 萬台目標。研發期間要比燃油車短上 40%,在 2025 年之前要推出 15 款的電動車、其中有 9 款會是全新車型。本田則是在 4 月底時宣布,該公司在 2040 年之前、新車銷售將全面轉換為 EV 或 FCV。未來 6 年光是在 EV 上頭的研發金額,就高達 5 兆日圓。另外,日產也將投入 5400 億日圓來進行研發,金額創下該公司的次高紀錄。該筆研發費用占日產年營收的 5.9%、是六家日本汽車製造商當中比例最高的。日本汽車業界在電動車方面的投資相對保守,像是豐田、本田就多以油電車 (HV) 的銷售為主。而日產雖然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投入電動車的生產,但由於營運陷入困境而難以推動電動車款的多樣化。美國特斯拉在 2020 年的全球電動車市占率高達 23%、全年賣出約 50 萬輛的電動車。同 (2020) 年德國福斯集團的全球電動車市占率達 11%(23 萬輛),南韓現代汽車集團的全球電動車市占率也達 7%(20 萬輛)。而日本各家汽車製造商的電動車銷量在加總之後,也只拿下 5% 的全球占比。不過,南韓汽車研究院的研究委員 Lee Hang-gu 認為,如果豐田這一類的企業在發展路線上迅速作出轉換,在電動車方面的銷售表現很可能馬上就會超越主要汽車廠商。
 
拜登千億美元電動車電池回收計畫啟動 避免廢電池成環境毒瘤
在全球興起的環保風潮下,綠色動力已成為各大車廠發展的共同趨勢,零碳排放的電動車更早已從未來式轉成為現在進行式!但除了驅動電車的電能供應與取得問題外,電動車廢電池回收更屢屢成為環保人士、團體抨擊的目標。為要讓美國在新一波的移動革命浪潮中取得領先位置,拜登政府打算投入數千億美元來支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計劃。其策略除了投入更多資金於美國零部件和電池生產,更將促進國內電動車電池回收機制與動能,包括鋰電池和其他金屬的再利用等。在全球興起的環保風潮下,綠色動力已成為各大車廠發展的共同趨勢,零碳排放的電動車更早已從未來式轉成為現在進行式!但除了驅動電車的電能供應與取得問題外,電動車廢電池回收更屢屢成為環保人士、團體抨擊的目標。為要讓美國在新一波的移動革命浪潮中取得領先位置,拜登政府打算投入數千億美元來支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計劃。其策略除了投入更多資金於美國零部件和電池生產,更將促進國內電動車電池回收機制與動能,包括鋰電池和其他金屬的再利用等。
 
51比48,中國領先!蘋果200大供應商最新名單出爐,中資企業總數首次超越台商!
蘋果上週公布的供應商名單顯示,即便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了中美貿易戰,2020年中國企業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家數依舊擊敗台灣、首度奪得榜首,美國供應商的數量也下滑。日經亞洲評論2日分析,2020年蘋果前200家供應商當中,51家總部位於中國(包括香港),高於2018年的42家,台灣首度讓出冠軍位置。蘋果並未釋出2019年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供應商也協助蘋果分散供應鏈,在亞洲其他國家打造生產線。蘋果對品管的要求向來嚴格,中國供應商崛起,反映其日益強大的製造能力與技術,及其價格競爭力。蘋果一名供應鏈經理對日經表示,中國供應商大都採取類似手法,也就是以他國業者難以想像的低價搶得蘋果訂單, 之後再藉由跟蘋果合作強化競爭力,以利未來爭取更多業務。該名經理說,打入蘋果供應鏈,是晉升世界頂級業者的「黃金門票」。中國供應商也協助蘋果快速擴充中國以外地區的產能。2020年越南的蘋果供應商數量從2018年的14家增至21家,其中7家是中國或香港企業所有,這包括AirPods組裝廠立訊精密及歌爾。相較之下,台灣2020年僅48家廠商打入蘋果供應鏈,低於2017年的52家、略高於2018年的47家,排在中國與香港企業之後。日本供應商則從2017年的43家、2018年的38家下滑至34家。美國企業也從2017年的37家下滑至32家,多數存留的業者(例如3M、康寧、美光、Lumentum及高通)都難以被取代。矽谷媒體《The Information》日前曾揭露,七家蘋果產品或服務供應商也許曾在中國雇用遭強迫勞動的少數民族。不過,蘋果發言人表示,並未發現強迫勞動的證據,該公司進行的每一次評估,都會查看是否有強迫勞動的蹤跡。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