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胡連今年EPS拚近四年高;銅價漲勢暫歇受惠
中國自主品牌齊復甦,車用連接器廠胡連上半年營運超乎預期,法人預期,第二季營收可望與首季相當,毛利率雖會因銅價走高,不如第一季,但整體營益率與稅後盈餘仍會大幅年增;下半年隨新品增加與中國車市動能延續,第三季不會太淡,第四季再戰高峰,且銅價漲勢暫歇,有助毛利率趨勢,全年營收看增逾兩成,獲利至少是四年新高。胡連第二季營收不淡,法人預期,表現將與首季相當,年增近六成,雖因銅價成本上揚,公司對客戶漲價策略是先從台灣區,再慢慢向越南與中國客戶蔓延,反映會有時間落差,因平均原料成本季增近兩成,對毛利率影響不小下,本季毛利率暫估落在35-36%,不如首季,但仍較去年同期高出超過5個百分點。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有機會挑戰4元。展望下半年,法人預期,除中國車市整體復甦外,另公司積極耕耘的高速高頻連接器與電動車高壓連接器,有機會擴大導入客戶,另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則有電動機車主線束、機車連接器與ADAS周邊產品,出貨量都會逐步放大。且法人也認為,在國際連接器廠也傳調高報價基礎下,有助於胡連成本轉嫁,加上銅價近日漲勢暫緩,有助於舒緩壓力,第三季公司營收有機會趨近第二季水準,第四季突破去年同期、再戰高峰。法人預估,胡連今年營收年增25-30%,因下半年毛利率較先前趨勢稍轉樂觀,全年毛利率將維持年增,獲利增幅更勝營收,全年稅後盈餘至少將是四年新高。
車用客戶回溫,長盛今年營運重回疫前水準
車用客戶疫後訂單回升,車用連接器廠商長盛第一季營運明顯回升,法人預期,在成本轉嫁相對順利,與中國、越南主要生產基地產出正常下,公司今年營運將重回疫情前的2018-2019年水準,營收將呈兩位數成長,獲利也將數倍年增。長盛目前營收比重中,六至七成屬車用市場,高階跑車的瑪莎拉蒂為最大客戶,因與該客戶合作已有基礎,近十年為其開發車用連接器導入新車種之滲透率,逐年增加;但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全球車市急凍,長盛中國與越南工廠產出也受限,導致不僅曾一度出現單季虧損,且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僅存0.42元,近九年低潮。不過在歐美疫苗施打率拉高的解封預期下,車市紛傳回升訊息,長盛也感受客戶訂單回流,加上中國與越南工廠恢復產出,第一季獲利已超前去年全年水準,且前五月累計營收年增28%,法人預估,公司第二季營運將與首季相當。而長盛也積極爭取車市新客戶,其中越南廠已開始交貨當地本土最大自主品牌VinFast,未來導入車種可望逐年增加;另為反映高銅價,與客戶調整報價基礎也持續進行中,進度還算順利。法人預期,長盛今年營運重回2018-2019年的疫情前水準,全年營收將呈兩位數成長,每股稅後盈餘也將回升至疫情前動能,較去年0.42元數倍跳升。
電子資訊
華為:AR將成為5G率先應用、爆發的業務之一
新浪科技引用界面新聞報導,6月17日,在華為主辦的5G+AR BWS(Better World Summit)峰會上,首次對外發布《AR洞察與應用實踐白皮書》。在這場以營運商業務擔當主角的大會上,華為首次將AR作為討論主題。從華為與第三方洞察數據來看,到2025年AR的市場空間將達到3,000億美元。華為營運商行銷執行部部長趙志鵬表示,AR會優先在教育、社交、購物、出行導航和遊戲等五大行業得到規模應用,也會成為5G率先應用、率先爆發的業務之一。據了解,華為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領域早有布局,去(2020)年9月,華為發布新一代AR/VR開發引擎產品「AR/VR Engine 3.0」,基於華為AR Engine,開發者只需寫10行代碼,就可使用戶在手機上實現AR效果。據悉,上一版本的AR Engine已覆蓋5億部華為手機。但事實上,AR的最佳運行設備並不是手機,其更大的想像空間在於眼鏡、家電家居產品乃至汽車;趙志鵬表示,今(2021)年之所以將5G+AR作為主題,是由於AR正逐步顯示出其技術價值,同時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生態夥伴,共同將AR產業做大。而在華為的AR朋友圈中,營運商毫無疑問是極重要的一環。在趙志鵬看來,創新的5G+AR的內容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升級5G套餐,帶來流量的爆發式增長,進而推動5G用戶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快速提升,為營運商帶來新的營收。據了解,近兩年來,韓國三大營運商投入大量資源布局VR/AR等新業態來吸引和爭搶5G用戶,積極補充VR/AR內容庫,而由於娛樂產業的發達,韓國觀眾也樂於為其買單。趙志鵬認為,韓國營運商在5G+AR業務上成功主要有三個因素,包括一張優質體驗的5G網路、豐富的業務形態及合理的資費套餐設計;其中,優質的5G網路是極重要的前提,營運商要加強5G網路的建設及覆蓋,建構5G+雲+AR的能力。事實上,AR/VR的風已吹了不少年,但始終未能在C端市場迎來爆發。趙志鵬認為,主要原因在於AR設備高昂的價格及受限的體驗,AR生態缺乏優質應用,用戶也沒有隨時隨地體驗AR應用的網路條件;過去所有的AR設備都是集儲存、運算、顯示於一體的一體這會導致AR設備的體積和重量過大,成本高昂,限制了AR設備的推廣,也為用戶體驗造成不便;透過5G和雲技術,可將AR設備的儲存和運算放到雲端,再透過5G手機將AR頭顯、AR設備和雲端進行連接,進而極大的簡化AR設備,降低成本、提升用戶體驗。
鴻海衝刺強韌性智慧製造 今年燈塔工廠估達20座
鴻海集團副董事長李傑今天出席論壇時表示,集團積極布局強韌性生產製造體系,打造虛實整合的智慧製造環境,今年在全球將有20座燈塔工廠。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與麥肯錫從全球1000多家製造業工廠中,挑選出布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中表現出色的廠商,以燈塔工廠(Lighthouse)稱呼。2021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合作線上論壇今天下午舉辦,李傑受邀參加「建構堅韌、智慧化及永續的供應鏈」主題論壇,分享強韌性製造經驗。李傑表示,在COVID-19疫情前,全球供應鏈就已面臨技術勞工短缺和零組件供應時程遞延等問題,這可透過工業互聯網結合自動化系統、智慧系統和數位系統,打造智慧製造流程來因應。他指出,自動系統是執行人類不想做的工作,智慧系統是執行人類做不好的工作,數位化系統則是使用系統運作數據進行決策。李傑說,生產力必須從不同觀點來看,其中有可見的及隱形的問題,企業可建立預測和預防問題的模型,用大數據找到隱形不可見問題之間的關係,進而思考建立強韌性生產製造體系。他表示,強韌性生產製造體系是連結需求與供給,設計系統因應地緣政治或疫情等變數,這個系統要能夠應付供給物流與產能問題、避免勞動力和技術工人短缺、以及預防未知變數,這也是鴻海集團要面臨的3大挑戰。李傑說明,鴻海集團把17萬5000台機床、8萬個機器人、以及1800條線的SMT產線等聯網後,透過邊緣運算建立數據的關聯性,並依據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演算法,掌握工業生產的性能與容量。他以鴻海集團的燈塔工廠為例表示,可降低勞動生產人力92%、提升生產效率3成、降低庫存週期約15%,鴻海規劃今年在全球燈塔工廠數目可到20座。展望智慧製造,李傑表示,未來智慧製造是使用數據分析的智慧工廠,不僅能分析全球實體製造鏈,也能在虛擬世界中透過數據,預測問題與防範未來,將來的智慧製造環境是虛實整合。
台灣電子下游轉型 變身電動車國家隊
誰是台灣下一個帶動經濟成長的高產值產業?第16屆「瑞銀證券台灣企業論壇(UBS Taiwan Virtual Conference)」聚焦電動車產業,看好電動車產值的高速成長!台灣硬體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星嘉表示,汽車產業電子化為台灣電子業提供機會。以前電子下游在汽車業的著墨較少,但隨著汽車產業由傳統車轉至電動車和自駕車,將提供電子下游很大的切入空間。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表示,電動車產業到2035年預估產值接近6兆美元(約新台幣168兆元),遠大於半導體產業2020年產值約4700億美元,也比智慧型手機2019年至2020年產值約5000億美元、筆電與電腦產值約2000億美元更大。經濟部統計處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20年我國電動車產值不畏疫情衝擊仍飆升至97億元,不僅較2019年的55億元有近倍數的成長,且我國汽車業者積極投入研發及提升生產技術,在產業發展驅動下,2021年我國的電動車產值可望跨越百億元門檻。陳星嘉表示,汽車產業可區分為傳統車,電動車和自駕車。傳統車用汽車電子零件較少,進入電動車就有了ECU(電子控制元件)和CAR COMPUTER,對電子中下游業者而言,車用的主機板價格比過去的一般電腦主機板價格高很多,車用主機板必須能克服車子行動間的高溫;而到了自駕車,那使用的電子元件會更多,相關零組件和手機及IOT的連維,電子成本內容會更加提高。據統計,2021年1至4月我國電動車新增掛牌數24,448輛,和去年同期相比,幾乎倍增。依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繼2017年突破百萬輛後,於2019年達到210萬輛,2020年在疫情干擾下,仍以超過4成的年增率持續成長至310萬輛左右,占整體汽車銷量的比重亦由2019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4.4%。經濟部也認為,挾資通訊(ICT)技術優勢,我國在通訊、安全系統、行車輔助系統、車用晶片等方面皆可應用於電動車場域,形成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且再透過高科技產業和傳統汽車產業的合作,我國的「電動車國家隊」儼然已經成形。
特斯拉打造超級充電「絲路」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宣布,號稱中國大陸境內最長的超級充電路線正式啟用,這條長達5,000公里的路線依循古代絲路,橫跨大陸東西兩端,沿途共有27個電動車充電站。特斯拉在推特帳號「Tesla Greater China」21日發布消息,執行長馬斯克之後轉發了附上宣傳影片的推文,官方帳號內文寫著:「5,000公里有27個超級充電站,特斯拉啟用橫跨東西的大陸最長超級充電路線 #絲路」。這條超級充電路線行經九座城市,從東部沿海樞紐舟山市開始,最西可到達與哈薩克接壤的霍爾果斯,與古代絲綢之路大致相同。特斯拉車主現在能開著車一路前往庫姆塔格沙漠、吐魯番盆地和賽里木湖等新疆著名景點,而無需擔心找不到地方為車子充電。特斯拉4月時也宣布完成第一條高原超級充電路線,從成都出發,直達聖母峰山腳下的定日縣,全場逾2,500公里,共有11座超級充電站。充電設施充足對推廣電動車至關重要,因為「續航里程焦慮」是人們至今不願淘汰汽油車一大主因。在特斯拉這條超級充電路線上,每隔100至300公里就有一座超級充電站,天氣狀況合適時,一台車只要充電15分鐘,續航力最多達250公里。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對特斯拉非常重要,上海廠每月可售出數千輛。特斯拉已在大陸逾310座城市設有約840座充電站及65,000多根超級充電樁。特斯拉這段宣傳影片,以中英對照字幕搭上中文配音,或許也是特斯拉刻意要藉此改善在中國大陸的形象。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近來在大陸市場風波不斷。
iPhone 13有利台鏈
蘋果公司今年股價表現不如預期,外資券商Wedbush出面力挺,認為即將推出的iPhone 13系列(暫稱)需求被大量壓抑,預估5G產品周期將延續至2022年。市場看好有利相關供應鏈鴻海、和碩、台積電等營運。蘋果今年來股價表現平平,遠遜於大盤標普500指數,主要是因今年iPhone 13被市場視為iPhone 12「小改款」,在功能變化不大下,看衰今年iPhone銷量。但Wedbush分析師Daniel Ives表示,即將推出的iPhone 13需求被大量壓抑,目前全球整體9.75億支iPhone中,有2.5億支過去三年未升級。顯示iPhone仍在強勁的消費產品周期。根據最新亞洲供應鏈調查,Wedbush預估,iPhone下半年接單量在1.3億至1.5億支,iPhone 13系列約占35%至45%;整體來看,新機數量將達9,000萬至1億支,較去年iPhone 12系列預估值高出二成。法人指出,iPhone預估量在未來幾個月內仍可能發生變化,主因目前有晶片缺貨因素造成,「但5G帶來的產品周期有望延續至2022年」,且有望受惠於新冠疫苗大量接種後,消費市場重啟的需求。Wedbush一向被市場視為蘋果大多頭,自iPhone 12開始就提出「超級循環周期」的說法,並一路力挺iPhone 表現至今。法人指出,蘋果將自第3季開始對供應鏈展開拉貨,iPhone 13系列若能維持上一代強勁動能,有利台積電、鴻海、和碩、穩懋、鴻準等營運。蘋果定今年9月公布新一代iPhone,從市場關注的新機外觀及定價來看,外觀較顯著的改變為螢幕頂端感應器區域縮小,將優化既有功能。
2040年EV將接掌全球車市 福斯成業界一哥
電動車(EV)趨勢難擋!Piper Sandler大膽預言,電動車將在19年後接管全球車市,屆時福斯會擠下特斯拉,稱霸電動車界。但是特斯拉也表現不俗,市佔緊追在後。不過中國電動車三雄可能無法殺出重圍,銷量恐怕遠遠落後。Barron`s 22日報導,Piper Sandler分析師Alexander Potter預測,從現在到2040年的全球電動車銷售狀況。他估計,電動車在新車銷售的滲透率將在2030年達到45%、2030年飆至94%。換句話說,2040年將是電動車的天下。值得注意的是,Potter預估未來電動車一哥是福斯(Volkswagen)、而非特斯拉(Tesla)。他推估2040年福斯將售出920萬輛電動車,全球市佔達11.4%。但是特斯拉粉絲無須太過失望,Potter認為特斯拉僅略微落後,2040年市佔將達10.1%。屆時特斯拉一年可賣出820萬輛電動車,遠高於2020年的50萬輛。他給予特斯拉1,200美元的目標價,估計特斯拉市值將升至1兆美元以上。Potter還拋出另一個震撼預測,估計2040年電動車新創業者的合併市佔只有11%,陸廠蔚來汽車(Nio)的全球市佔更不到1%。他推測,中國電動車三雄蔚來、小鵬(Xpeng)、理想(Li Auto),2040年的合併銷售量為210萬輛,僅達通用汽車(GM)預測值的1/3。Potter認為通用和福特(Ford)將成功轉型電動車廠,維持車業巨擘地位。但是他看壞豐田(Toyota),估計豐田全球市佔將崩盤,從現今的11%、2040年萎縮至4.3%。Potter預測能否成真還很難說,MoneyDJ iQuote報價顯示,特斯拉、通用、福特等股價冷靜,不過中國電動車廠重挫,蔚來下跌5.18%、收44.10美元。小鵬下跌8.34%、收39.99美元。理想下跌3.92%、收28.93美元。
IEA:要達巴黎協定 鋰需求將飆40倍 電池成本恐彈高
需要留意的是,金屬價格暴衝,可能會打擊電動車的普及時程。CNBC、金融時報先前報導,國際能源署(IEA)警告,各國若要成減排目標,鎳、鈷、鋰、銅、稀土等關鍵礦物的需求將會「激烈暴衝」(turbocharge)。需求大增之下,新礦場又投資不足,會讓礦物價格飛天,衝擊綠能的上路時程。IEA 5月5日發布報告稱:「(儘管)各種礦物的需求展望和供給弱點迥異,不過視政府減排速度而定,能源業對關鍵礦物的整體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前跳增6倍」。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對關鍵金屬的供給造成巨大壓力。舉例來說,在岸風電廠需要的礦物資源,是類似規模天然氣發電廠的9倍以上。IEA報告預測,製造電池所需金屬原料,需求增幅將最為劇烈。如果全球要達成巴黎協定目標,鋰需求將飆升40倍。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指出,原物料價格高漲,可能會抵消電池增產帶來的成本削減利多。要是鋰價和鎳價成長兩倍,生產電動車鋰電池的成本將不減反增。Birol估計,未來20年達成氣候目標的成本,可能會提高5,000億美元。
IEA:要達巴黎協定 鋰需求將飆40倍 電池成本恐彈高
需要留意的是,金屬價格暴衝,可能會打擊電動車的普及時程。CNBC、金融時報先前報導,國際能源署(IEA)警告,各國若要成減排目標,鎳、鈷、鋰、銅、稀土等關鍵礦物的需求將會「激烈暴衝」(turbocharge)。需求大增之下,新礦場又投資不足,會讓礦物價格飛天,衝擊綠能的上路時程。IEA 5月5日發布報告稱:「(儘管)各種礦物的需求展望和供給弱點迥異,不過視政府減排速度而定,能源業對關鍵礦物的整體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前跳增6倍」。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對關鍵金屬的供給造成巨大壓力。舉例來說,在岸風電廠需要的礦物資源,是類似規模天然氣發電廠的9倍以上。IEA報告預測,製造電池所需金屬原料,需求增幅將最為劇烈。如果全球要達成巴黎協定目標,鋰需求將飆升40倍。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指出,原物料價格高漲,可能會抵消電池增產帶來的成本削減利多。要是鋰價和鎳價成長兩倍,生產電動車鋰電池的成本將不減反增。Birol估計,未來20年達成氣候目標的成本,可能會提高5,000億美元。
電感產業 呈現正向態勢
整體電感市場供不應求,法人表示,由於5G手機對電感元件的消耗量較4G手機成長25%至30%,加上車用電感涵蓋範圍擴大,包括中控語音系統、電動照後鏡、ADAS等,還有5G基站相較4G基站的需求量提升約三成,都使電感產業呈現正向的態勢。法人分析,根據加工技術,電感可分為繞線電感、疊層電感和薄膜電感;在應用端部分,電感分為信號系(頻率範圍高)及功率系(頻率範圍低)。而電感屬客製化產品,廠商認證周期相對其他被動元件產品長,整個過程通常需要以年為單位,在客製化下,近一、二年日本、台灣電感廠擴產幅度相較保守,隨著5G各項應用開出,使今年以來電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從需求面來看,以智慧型手機來說,4G手機通常會使用100到180個電感(20%功率電感、80%射頻電感),而5G智慧手機,電感使用數量將會增長到130至230個。在車用電感部分,電感應用面也逐步擴大,均推升市場對電感元件的用量。
蘋果加持 電動車號角響起
端午節前市場討論變盤,確實歷年來端午過後盤勢以下跌居多,不過統計畢竟只是數字,操作上還是要回歸實際。從基本面來看:美國就業人口比率走升、市調預測經濟成長率將衝上 40 年高、台股 5 月出上市櫃創 3.1 兆歷年最旺,雖然疫情後行情己和基本面脫勾,但畢竟良好的數字還是能帶來安定的作用及進場的理由。美國標售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維持低檔,造成殖利率下降有兩種原因:一是經濟前景悲觀,所以大家寧願把錢放在無風險資產、另一是聯準會持續放錢,讓 QE 維持寛鬆,以目前局勢看來現今狀況屬於後者,在市場游資仍多狀況下,指數一舉突破月初高點 17311,歷史新高 17709 己近在咫尺。
特斯拉為王,蘋果搶攻大餅!
特斯拉股價在去年狂飆七倍,今年以來回檔 13%,馬斯克 4 年前想以 600 億美金賣給蘋果,吃了閉門羹後如今市值來到 5400 億美金。蘋果痛失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不表示對電動車失去興趣,挖角 BMW 前大將持續推動電動車專案「Project Titan」,豐田、福斯、BMW 都紛紛訂出電動化時間表,新一波汽車革命將帶來龐大商機!
凌陽集團全面進玫電動車商機!
電動車特色除了環保外,還有一個很大重點為將「資通訊」與「電子業」推進汽車裡,什麼意思,換句話講以後汽車將變成「裝了輪子的電腦」、或是「裝了輪子的智慧手機」,而駕駛者在車上能有更多的體驗及享受。
特斯拉為王,蘋果搶攻大餅!
特斯拉股價在去年狂飆七倍,今年以來回檔 13%,馬斯克 4 年前想以 600 億美金賣給蘋果,吃了閉門羹後如今市值來到 5400 億美金。蘋果痛失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不表示對電動車失去興趣,挖角 BMW 前大將持續推動電動車專案「Project Titan」,豐田、福斯、BMW 都紛紛訂出電動化時間表,新一波汽車革命將帶來龐大商機!
凌陽集團全面進玫電動車商機!
電動車特色除了環保外,還有一個很大重點為將「資通訊」與「電子業」推進汽車裡,什麼意思,換句話講以後汽車將變成「裝了輪子的電腦」、或是「裝了輪子的智慧手機」,而駕駛者在車上能有更多的體驗及享受。
買氣大爆發 印度6月手機出貨看增3成
印度4、5月手機市場受到第二波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部分研調機構甚至預期會拖累全球全年智慧型手機成長率,不過根據印度媒體報導,疫情趨緩的印度北方各省手機買氣大爆發,光是6月上半月出貨量已經恢復疫情前6~8成的水準,並帶動6月出貨量年增20~30%,待南方省份疫情趨緩後,買氣可望一路旺到7月底。印度第二波COVID-19疫情從4月初開始由北方省份爆發,5月達到巔峰並蔓延至南方省份,雖然北方省份疫情已經降溫,目前南方省份仍因為疫情影響而限制移動,或是地方政府針對大城市封城來降低疾病散播,而疫情讓印度手機產出與銷售在5月受到極大的打擊,當地品牌與通路業者甚至一度悲觀預期,第二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可能腰斬。 而也因為印度疫情蔓延影響手機的生產、配送與銷售,在全球各種半導體零組件缺貨下,印度市場暫時停擺,上游零組件轉往其他市場供應,反而讓其他手機市場得以喘息。不過,印度第二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應該不會腰斬,其他市場的喘息空間也恐怕很快會結束。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北方省份疫情才和緩下來,6月上半月消費者就爆買新手機,包括德里、Uttar Pradesh、Bihar、Madhya Pradesh等北方省份比較大的市場,6月上半年已經恢復第二波疫情前銷售量的6~8成。印度媒體引述印度當地通路商與手機品牌業者評估,新機種源源不絕上市、舊機種庫存水位高、通路促銷多,都是吸引北方省份消費者在疫情一和緩下來就買新手機的誘因,市調機構並評估,6月印度手機出貨量有機會比去年6月增加20~30%。目前雖然南方省份還因疫情之故,手機銷量仍在低檔,印度手機業界仍預期待南方省份疫情回穩後,也會出現與北方省份差不多的爆買潮,一路帶動印度手機銷量維持在相對高點直到七月底。然而,對飽受缺料之苦的手機產業來說,印度市場快速復甦,這也代表,年底旺季時缺料、搶料可能會更為辛苦。
孚能科技不符期望,戴姆勒傳有意自行生產汽車電池
Business Insider援引消息人士報導,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希望生產自己的電池。戴姆勒於2019年與中國電池供應商孚能科技(滬股代碼688567)達成供應鋰離子電池的協議,孚能科技正在德國建造一座工廠。 報導內容提到,孚能科技在德國建廠遭到延遲和電池樣品問題,促使戴姆勒執行長克爾連茲(Ola Kaellenius)更加重視電池的獨立生產。目前尚不清楚戴姆勒計劃完全自己生產電池,還是與其他夥伴合作。
筆電供應鏈 Q3不看淡
外電報導,外資下修筆電第2季出貨量的季增幅度,並認為庫存可能過多。供應鏈表示,筆電周邊零件第2季的訂單確實鬆動,客戶反應是因主晶片缺貨,就晶片廠來看,到第3季看起來都還不錯,第4季則可能出現調整。與筆電關聯度較高的晶片廠,主要包括驅動晶片廠聯詠、義隆,網通晶片廠瑞昱、高速傳輸介面晶片廠譜瑞和祥碩等。外電報導,美系外資的晶片分析師Christopher Danely在21日出具報告,二度下修第2季筆電出貨量,從最初的季增一成降到季增7%,再下修到季增2%。他並憂心,雖然市場多數認為主因為零組件長短料所致,但不排除筆電市場累積太多庫存,需求遭到高估,因此微降電腦中央處理器(CPU)龍頭英特爾的目標價。從台灣電腦供應鏈來看,筆電周邊零組件第2季出貨拉貨力道有鬆動跡象,PC客戶反應是主晶片缺貨造成,還是起因於長短料的影響,客戶放緩拉貨是否延續至第3季,目前還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