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連接元件6月營收旺,Q3續攻高者出列
連接元件廠商6月營收報佳音。已公布的營收中,至少已有6家創高,另亦有部份是次高水準,已公布的創高公司包括貿聯、矽瑪、信邦、萬泰科、瀚荃、崧騰,另鉅祥則略低於4月創次高,第二季營收創高股數量應有10家起跳,第三季該等公司展望至少維持高峰,不少還有續創新高潛力。6月創高的公司中,矽瑪第二季起開始認列合併同星的營收挹注,大幅走高,且自佳世達成為主要股東後,對再轉型動作頻頻,引發市場關注;另信邦、萬泰科、崧騰都是第二季單月營收非首次創高的老面孔,主要利基來自強勁的客戶需求與料源相對3C電子穩定,受缺貨影響相對較小;另貿聯-KY原認為IT會受IC缺貨衝擊降低,但車用補上差額,營收再創高。瀚荃6月營收衝高,除基期偏低的光電應用外,另網通伺服器與工業應用成長都很強勁,成為較少被提及的創高股。其他6月營收亮眼的公司,預期還有光通訊與醫療見長的正淩,營收會較5月再增溫;凡甲將重回月增及年增;鉅祥受馬來西亞廠管制的衝擊不大,營收僅略低4月,是次高成績。第二季營收創高的公司,則是百花齊放,除6月營收創高的六家公司外,正淩、鉅祥也入列,另兩家端子廠出身成功轉型的建通及健和興,藉這波銅價上漲,除順利轉嫁成本外,團隊也加速訂單挑選訂單,加速產品組合優化,兩家公司同樣也在第二季營收創高之列。另同樣也有合併挹注的宏致,季營收也是新高水準。展望第三季,根據市場法人與供應鏈訊息整理,因進入傳統旺季,多數第二季創高的公司,本季展望都不會太差,應該至少都有維持近前季高峰水準,其中比較確定會續創高的,包括信邦、瀚荃、正淩、建通、宏致、鉅祥、矽瑪等,主要是本季都是客戶傳統旺季,且料源缺貨情況應該不會比前季吃緊,創高無虞。崧騰本季的展望將至少維持第二季高峰,且到年底前客戶展望都還正向,且也協助公司取得主動元件配額;萬泰科過去第二、四季為最旺季,但前季因缺櫃問題、部分訂單遞延出貨,不排除本季會優於前季續創高;健和興傳統第三季也非最旺季,但6月因有兩岸產線重新調配,營收創高之旅受阻,7月會重回回升,市場普遍認為,本季營收仍將維持高年增與高峰水準,最慢第四季將再創高。
 
美系外資調降台郡、貿聯-KY、聯茂評等及目標價,台郡砍至賣出
美系外資在最新出爐報告中一口氣調降台郡、貿聯、聯茂等3家評等及目標價,其中台郡評等由原先的「中立」降至「賣出」,目標價由120元降至108元;貿聯、聯茂評等都由「買進」降至「中立」,目標價分別由310元及160元,下調至280元、148元。 美系外資表示,台郡恐將面臨FPC市場競爭加劇,高雄新廠LCP良率將是主要疑慮,加上台郡高度倚賴Apple iPhone訂單,單一客戶風險度高,下修2021-2023年獲利預估,幅度分別為10%、12%、18%,評等降至「賣出」,目標價降至108元。美系外資指出,貿聯去年因零組件成本墊高影響毛利率,今年下半年面臨一樣的窘境,受到IC短缺,佔營收比25%的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業務,拉貨需求降緩,將對短線營運恐有影響,下修2021-2023年淨利預估,幅度6%、16%、18%,評等降至「中立」,目標價降至280元。聯茂除受限伺服器CCL市占提升,2021年產能擴增約16%,但產用率仍有疑慮,調降2021-2023年淨利預估,幅度1%、1%、1%,評等降至「中立」,目標價降至148元。

電子資訊

緯創集團收購晶傑達光電,拓展車載/工控市場
緯創7月8日代子公司鼎創公告,將投資日幣80億元(暫定)取得由台灣晶端顯示貿易(JDI Taiwan,Inc.)持有的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Kaohsiung Opto-Electronics Inc.) 100%股權,惟實際金額將依投資查核完成且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後確認。緯創表示,本交易未來需依法登記、備案或取得相關主管機關之核准,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完成所有程序。透過此次收購,緯創指出,除了將進一步加深與Japan Display Inc. (JDI)的合作關係外,更將其液晶顯示模組(LCM)事業擴展至車載及工控相關產品領域,正式進入一線客戶模組供應鏈,並同時強化其全球製造佈局。未來交易程序完成後,緯創將持續擴充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的產能及產品線,對於既有員工也將依雙方約定繼續聘用。
 
被訂單追著跑 緯創、英業達6月營收登今年新高
代工廠緯創、英業達今天公布6月營收,分別以新台幣719.04億元、412.72億元寫下今年單月新高。緯創表示,零組件供給缺口仍有20%左右;英業達坦言,目前還是「被訂單追著跑」。緯創6月合併營收達719.04億元,月增17.92%,年減8.98%;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3782.3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21%。緯創6月筆記型電腦出貨230萬台,月增50萬台;第2季筆電出貨610萬台,季增約13%,略優於原本預期。緯創6月顯示器出貨140萬台,月增20萬台;6月伺服器出貨20萬台、桌上型電腦出貨80萬台,皆與5月持平。緯創表示,6月出貨表現不錯,但也墊高基期,推估7月筆電、桌機和顯示器出貨將較6月稍微下滑,7月伺服器出貨可能與6月持平或稍微成長。緯創指出,目前訂單需求仍大於實際出貨,筆電、伺服器、桌機及顯示器等4大產品線的零組件缺口平均約20%左右,預期第3季筆電、伺服器、桌機出貨可能與第2季持平,顯示器第3季出貨有望季增兩位數百分比。然而缺料問題還不確定會持續到何時,業界認為可能缺到明年上半年。英業達6月合併營收約412.72億元,月增16.79%,年減22.72%;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2266.5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54%。英業達6月筆電出貨180萬台,月增20萬台,主因零組件缺料問題改善;累計第2季筆電出貨500萬台,季增4%。英業達表示,第3季訂單狀況不錯,筆電、伺服器與智慧裝置的需求端都成長兩位數百分比,但缺料問題增添不確定性,目前還是「被訂單追著跑」,第3季成長幅度要看缺料改善程度。
 
台達電、光寶科 Q2營收達標
電源兩大龍頭台達電、光寶科營收出爐,台達電6月營收為262.04億元,維持在3月歷史新高附近,第二季營收為788.13億元,季增8.7%、年增11.4%,符合法人先前的預期,光寶科6月營收為134.8億元、第二季營收為406.8%,季增8%、年增6%,達到原預估的低標區。筆電、遊戲機、車用需求持續放大,加上伺服器出貨旺季也差不多在第二季後半段開始來臨,都帶動台達電、光寶科第二季接單強勁,然而第二季來到半導體零組件缺料高峰,缺到即便是產業龍頭大廠也逃不過,台達電、光寶科第二季單月營收都頗有被缺料的隱形天花板壓住的現象。台達電6月營收為262.04億元,與4、5月營收非常接近,差距都只有個位數億元,累積第二季營收為788.13億元,季增8.7%,雖然沒有達到原先法人預期的營收季增兩位數,可是修正後的高個位數的預期,仍順利達成。法人透露,台達電6月電動車事業營收也受到缺料影響,雖然維持在4月創下的單月歷史新高高點附近,可是沒有再創新高。而在光寶科方面,6月營收為134.8億元,同樣也是與4、5月營收相當接近,每個月營收波動僅在一、兩億元之間,第二季每個月三大主要事業營收占比也都差不多,其中,光電部門六月營收占比為21%,LED元件不可見光、5G用光耦合器、AIoT、工控應用以及消毒與淨化用UV LED 需求仍在,以及高階電競筆電鍵盤用Mini LED出貨順暢,LED車用照明產品出貨增加,光電部門營收年增一成。光寶科雲端及物聯網部門營收占比為27%,伺服器、網通設備電源管理系統需求穩定,營收較5月成長,資訊及消費性電子部門營收占比52%,筆記型電腦電源、雷射多功能事務機以及鍵盤、滑鼠等電腦周邊產品,出貨持續成長。面對第三季,法人評估,以訂單來看台達電第三季有旺季可期,但是第三季零組件供應吃緊不僅沒有舒緩,部分零組件供應甚至比第二季更為嚴峻,出貨還要看料源狀況而定。
 
6月汽車銷量年減5.1%
中國乘聯會8日公布,受到晶片供應持續短缺,以及歐洲杯賽事降低民眾外出意願等因素影響,6月份大陸乘用車零售銷量較5月進一步放緩,年減5.1%,但新能源車仍保持強勁增長。乘聯會指出,預期晶片短缺問題會在2021年第三季大幅緩解。新浪財經報導,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份大陸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57.5萬輛,年減5.1%,而且較2019年6月下降11%,前幾個月的低基期增量在6月基本消除。同時,6月零售銷量較5月下降3.1%,與歷年的平均月度月增速相比偏弱。今年5月大陸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166萬輛,年增1.1%,月增0.8%。不過,新能源汽車仍保持較強增長。6月份大陸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22.3萬輛,年增169.9%,月增19.2%。其中,特斯拉中國當月銷量為33,155輛,年增122%。乘聯會表示,6月汽車零售銷量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而稍弱。儘管新冠疫情改善後帶來全球購車需求旺盛,但歐美車市需求回暖進一步加劇晶片供給的缺口,國際車企晶片不足導致大陸部分車企減產損失超過預期。另外,歐洲杯延期到6月12日開賽,因歐洲杯的觀眾與購車消費目標人群高度重合,影響到消費者6月進店情況。而先前廣東地區疫情貫穿6月全月,因防控力度較強,對當地車市的客流影響比較明顯。對於暑期車市表現,乘聯會表示,2021年7月共有22個工作日,由於部分車企因前期晶片短缺等問題導致休假較多,7~8月將有更充裕的生產工作能力。預料晶片短缺問題會在第三季大幅緩解,批發市場8月開始將呈現強勢上升趨勢。
 
陸未來5年商業智慧軟體市場CAGR估17.9%
根據IDC《2020年下半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數據追蹤報告》顯示,去(2020)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規模為5.8億美元,年增17.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部署模式的商業智慧產品交付受到很大影響,導致去年整體市場規模增長有所減慢,增速相較2019年的23.5%有所下降。IDC預測,今(2021)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增速將快速恢復,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億美元,年增率恢復到21%;預計到2025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3.3億美元,未來5年整體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7.9%。從部署模式來看,相較於美國,中國市場未來將仍舊是以傳統部署模式為主。中國企業出於對數據安全、行業監管、合規性要求等因素考慮,更傾向於選擇傳統部署模式。中國公有雲商業智慧產品還有待培育,隨著企業上雲、數據上雲的深入與擴大,預計在2-3年後公有雲商業智慧產品開始顯現出廣泛需求。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公有雲商業智市場占整體市場的比例為24.9%,而同期美國市場此一數據將達到56.0%。回顧去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廠商表現,帆軟(FanRuan)繼續以15.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去年帆軟加強了客戶成功體系的建設並擴大了人員規模,保持市場競爭力;微軟(Microsoft)憑藉Power BI和SAP分別以9.4%和8.4%排在第二、三位;IBM在金融行業有長期的的用戶基礎,以5.3%的份額排在第四位;百度(Baidu)憑藉搜尋平臺的優勢,獲得大量雲上廣告分析、行銷分析等場景的用戶,以4.4%的份額排在第五位。IDC中國企業軟體市場高級分析師王楠表示,商業智慧軟體作為挖掘和呈現數據價值的重要軟體產品,已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必備工具之一。IDC數據顯示,隨著雲端運算、行動、IoT、5G等技術的發展,未來3年全球所創造的數據量將超過過去30年中創造的數據總和,商業智慧軟體將迎來更深入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大馬疫情風暴擴大 多家被動元件廠產線全停
馬來西亞疫情風暴擴大,多家被動元件廠接獲大馬政府停工通知,其中全球前二大鋁電廠日商佳美工、尼吉康將自7月3日停工至7月16日;台灣凱美旗下電阻廠也自8日晚間開始停產二周,由於產線全停,將衝擊8月營收,幅度估達10~15%,凱美營收創高趨勢恐止步。法人點名,國巨、大毅在晶片電阻方面可望坐收轉單效應;鋁電廠因台、日廠商產能全滿,並已經挑單生產,但在鋁箔廠宣布調漲10%之下,祭出漲價因應,立隆、金山電7月調漲10%,凱美調漲8%,鋁電下半年第一波漲價行動在顛簸的疫情下啟動。此外,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封測生產重鎮,有超過50家半導體廠在當地設廠,包括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日月光等大廠,且當地封測產能約占全球封測產能的13%。包括日月光等半導體廠表示,半導體產業被視為必要產業所以可維持營運,但因要求員工需遠距上班,生產線員工只能是平常六成,因此近幾個月內都是降載營運,現在也維持同樣情況。至於精成科馬來西亞廠8日提出申請,預計10日22點部分復工,但恢復產能是60%或80%則還有待通知。在大馬怡保擁有車用電阻的華新科則表示,大馬怡保廠僅停工一周至二周,因疫情相對輕微,還放寬管制,並已於周一獲准生產,稼動率回到95%,對營收影響微小。凱美表示,旺詮大馬廠接獲大馬政府通知,預計於8日晚班開始停工,停工時間將延續至7月22日晚間12點,凱美示警,產線停產之下,凱美預估將影響晶片電阻產出達三成。以旺詮佔凱美營收60%比重計算,高層估最高將影響7,000~8,000萬營收,佔整體營收比重約10~15%,由於目前手上還略有庫存因應,營收衝擊將反映在8月。凱美調配大陸廠產能支應,據了解,湖南向華這個月電阻產能將從55億顆拉升至75億顆,相當於增產36%,然因大馬產能比重高達60%,產能僧多粥少,難以彌補大馬的產能缺口,凱美營收創高趨勢將止步。凱美8日應主管機關要求,公布單月自結損益,5月歸屬母公司淨利達1.16億元,年增57%,每股稅後純益0.85元,年增118%,法人原推估凱美今年EPS可望上看一個股本。而鋁電產業也迎來停產噩耗,全球前二大鋁電廠佳美工、尼吉康則已經通知客戶大馬產線全部停產,時間為7月3日至7月16日,在發給客戶的信件中,標註停工將嚴重影響交期,鋁電今年因汽車、氮化鎵快充、新款遊戲機等新興應用快速成長,導致供需缺口擴大,上半年已經調漲過價格,日前鋁箔廠再度發出漲價通知,引爆7月漲價潮。
 
一汽新能源車廠年底投產 預計年產能20萬輛
位於長春國際汽車城一汽紅旗新能源汽車工廠於2020年4月開工啟動,預計2021年12月竣工投產,目前處於生產線的裝配與調試階段,未來主要生產紅旗品牌新能源汽車,整車年產能將達到20萬輛。
 
大陸AI創新指數排名全球第2 僅次於美國
根據8日發布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大陸人工智能創新指數綜合得分從2019年的第3名上升至2020年的第2名,僅次於美國,但比起美國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上海《澎湃新聞》報導,這份報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共同編製,報告針對G20成員國、歐盟成員國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46個國家的人工智能創新水平進行系統評價。中國大陸2019年在這項排名中落後韓國3分,位居第3,但2020年已領先韓國4分。中國也是唯一一個進入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前十名的發展中國家。根據人工智能創新指數總得分排名,46個國家被劃分為四大梯隊。美國獨列第一梯隊,以66.31的總分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韓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新加坡、以色列、日本、法國等14個國家位居第二梯隊,得分介於30-60分。盧森堡、比利時、奧地利、捷克、義大利等24個國家屬於第三梯隊,得分介於15-30分;越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阿根廷、羅馬尼亞、墨西哥、印尼等7個國家處在第四梯隊,得分在15分以下。研究顯示,各國的科技研發能力呈現明顯的斷層分布。在四個一級指標中,「科技研發」的得分分布最為不均。其中,美國、韓國、中國三個國家領先優勢相當明顯,得分均高於50分,葡萄牙、西班牙、印度等27個國家卻低於10分。在基礎支撐方面,大多數國家水準一般,70%以上的國家得分均介於20-40分之間;在創新資源與環境方面,各國可均勻地分為三個梯隊;在人工智能產業與應用方面,各國整體發展較好,平均分顯著高於其他三個一級指標。報導稱,中國大陸在基礎支撐、科技研發、產業與應用三個方面擁有絕對優勢指標,但在「人工智能創新資源與環境」不少指標僅處在中等水準。在幾項次指標中,大陸表現較佳的有:中國學者共發表5.52萬篇人工智能相關論文,排名第1;在人工智能頂級期刊和頂級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共計3,555篇,排名第1;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5.76萬件,授權量為1.65萬件,均排名第1;中國平均每家企業融資額為0.33億美元,也排名第1。
 
2021 年首季智慧型手機記憶體市佔排行,三星仍穩居龍頭寶座
《韓聯社》報導,市調機構資料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市場,2021 年首季南韓三星以近半市占率取得龍頭,且三星還在試圖提高記憶體產品於 5G 設備的地位。市場調查及研究單位《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顯示,南韓三星 2021 年 1~3 月期間,智慧型手機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市場以 49% 市佔率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緊追其後的是南韓記憶體企業 SK 海力士,市占率達 23%,美國記憶體製造商美光科技為 14%。全球智慧型手機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市場在 2021 年第一季總銷售金額為 114 億美元,高於一年前 94 億美元。智慧型手機 DRAM 市場,2021 年首季也較 2020 年同期成長 21%,仍以三星 54% 市佔排名第一,其次是 SK 海力士 25%,以及美光科技 20%。《Strategy Analytics》強調,2021 年首季智慧型手機市場復甦,導致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供應商營收成長,因提供關鍵智慧手機型號高密度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排名前三名的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都藉由封裝大容量晶片取得市占率。整個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市場來說,2021 年首季市場成長較 2020 年同期提升 18%,三星營收占比達 42%,SK 海力士營收占比達 20%,排名第三的鎧俠占比 19%。
 
先別管電動車!看看未來十年的火燙產業「充電樁」
電動車大勢來襲,充電生態系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設備製造、系統整合到營運端,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自努力佈局,預估未來10年全台充電樁的數量,將由目前約5000座,爆增10倍之多。燃料見底的休旅車停下來,駕駛不是先開油箱蓋,而是打開車頭前方的充電孔,因為不只吃油也吃電。 充電樁新創公司技術副理陳聖凱:「我們這邊可以看到一個5,那是它電量剩餘的里程數,一開始待機的時候是白燈,當你插充電槍下去的時候變成黃燈的待機,那正在開始充電的時候變成綠燈閃爍。」 另一邊的電動機車,同樣停在門口開始充電,兩個充電樁不只介面不同,功率也有明顯差異。 充電樁新創公司副理陳聖凱:「像我們現在看到這台大概只有1.2kW的直流充電,對那我們剛剛汽車的大概是7kW的部分。那機車的快充最高可以到12kW,那汽車的快充一般都到120kW到200kW以上都有。」 記者李頂立:「迎戰未來的電動車市場,最重要的基礎工程就是充電,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家科技新創公司,他們做的就是充電樁,合作的客戶包含了像是Volvo、中華汽車、光陽等等,但你發現了嗎?這個名單裡面有汽車也有機車,因為它是台灣目前唯一橫跨兩輪跟四輪的供應商。」充電樁新創公司總經理簡金品:「全世界的重點都在四輪,那二輪的規格是非常的混亂,它可能有充電也有換電,那換電又分好多種的換電,如果你技術比較根基不穩的話,你可能要做這件事要花一兩年的時間。」 能兩者通吃,就是技術力的展現,而且現在不少車廠,初期的銷售策略是買電動車配電動樁,也必須掌握這塊客製化市場。 充電樁新創公司總經理簡金品:「客製的越多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要體現一個團隊的快速作戰能力,從(充電樁)風格的意念設計到所有的功能,都要跟這台車搭配,因為這台車可是花了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造價才推出一個新車型,所以車廠當然不希望說它的充電樁跟大家都長一樣。」 2017年成立,不到四年時間就取得6成市占,是全台最大的充電樁供應商,原來早在工研院磨刀多年。 充電樁新創公司總經理簡金品:「我們已經做了15年的充電團隊,我們是全台灣做充電做最久的,第一個,我們(從工研院)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在技術的根基上是很厚的,我們可以快速地對應到所有廠商他們的需求,市佔率就會拉高。」 去年台灣電動車,掛牌數突破6200台,以2016到2020年來看,足足成長七倍之多,以這樣的成長速度,現在國內不到五千支充電樁,將會有爆炸性成長。商研院SIIS所所長范慧宜:「那未來10年希望是可以成長到10倍,也就是成長到5萬座,也就是說我們的服務比例來說是1:10,一座充電樁對十台電動車這樣子,那可是這樣子的服務比例,比起國外的1:2的服務比例,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也就是說,未來10年充電樁的蹤跡將擴大到更多的停車場、加油站、休息站,甚至商場、飯店、餐廳、民宿、高爾夫球場等等的休閒場域。 商研院SIIS所所長范慧宜:「它不僅僅是硬體設施的建置,它還要考慮到後端的充電服務的收費模式,還有電網管理還有儲能設備等等這些東西,所以其實目前市場上面它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定型,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的市場上的霸主出現。」 分析師翁偉捷:「在下半年開始,鴻海的這個MIH的平台所自製的電動車出來的時候,它的配套規劃是如何?然後它整個充電樁的設備怎麼樣去搭上國際的規格,然後符合環保的標準,那都是我們在下半年電動車產業發展過程當中要去留意的一個區塊。」 不管是硬體設備製造商,系統整合商或營運商,都在各自努力佈局,充電樁這塊大餅百家爭鳴。
 
韓投資350億美元 砸大錢扶植電池業
南韓預定在2030年前投資40.6兆韓元(350億美元),並給予租稅優惠和其他獎勵措施,目標是扶植國內的電動車電池產業,與中國大陸和日本一較高下。南韓政府8日表示,這項官民合作的計畫「K-電池策略」,將由國內企業斥資350億美元,進行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主要參與業者包括樂金能源解決方案(LEGS)、SK Innovation、及三星SDI,這三家公司都是全球前十大電動車鋰離子電池供應商。政府方面則將提供減稅和其他獎勵措施支援。一名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表示:「全球競爭方興未艾,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正展開行動,建立自家的製造業基礎建設、電池科技及供應鏈。」「未來五年將決定各國在全球電池市場的排名,為了投入這場已全面開戰的戰役,我們已制定一套全方位的策略。」「K-電池策略」有三大目標,分別是研發難以匹敵的電池科技、建立興盛的生態體系,並開發新的市場。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規模2020年時為304億美元,但到2030年前可望暴增至3,047億美元,這十年間的成長幅度有望達到九倍,而南韓和中國大陸的市占率可望不相上下,分別達到約40%。在「K-電池策略」的規劃下,南韓企業將投資40.6兆韓元研發電池,以開發能拉開「超級差距」的科技,並計劃在2025年前把鋰硫電池商業化,固態電池和鋰金屬電池商業化的時程則分別為2027及2028年前。新世代電池通常需要使用只能在嚴密管控環境下製造的新原料。南韓將在2026年前建造出一座設有乾燥室的「電池園區」,讓研究員能研發測試新世代電池。鋰離子電池有四種主要原料:陰極、陽極、隔膜和電解質,南韓至少有逾40%仰賴進口。這四種材料都以中國大陸和日本廠商生產的為大宗,但南韓和這兩國都曾陷入貿易紛爭。其他零件也有相同狀況。為扭轉這種情況,南韓將把電池列為國家戰略科技,提供相關研發最高50%的減稅,相關基建投資也減稅20%,並將成立一家規模800億韓元的基金,支持新創公司和中小企業的研發計畫。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