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電子連接產業20210712新聞
電子連接產業20210712新聞

會員動態

連接器廠看筆電應用Q3:無驚喜,溫和季增
筆電旺季需求出現拉鋸,連接器相關廠商多數認為,第三季仍是傳統旺季,營收還是會是全年高峰,但因主動元件缺貨狀況時好時壞,到年底供應吃緊恐是常態,相對不缺料的機構件已製作完成交往Hub倉的產品水位,已在相對控管的區間偏上水準,本季營收成長預期將落在5-10%,力道溫和。筆電從全球疫情爆發後,至少已旺了一整年,自去年出貨超標後,年初各家品牌廠喊出的年成長力道,更是一片樂觀;最近的修正聲浪主要是考量歐美逐步解封,因宅經濟增加的剛性需求恐已被滿足,恐怕影響後續買氣;但供給端的主動元件缺貨卻也適度修正了品牌年初銷量目標的過度樂觀,因而最終的供需缺口究竟如何,眾說紛紜。連接器廠商多數坦言,相對品牌廠需要去排隊搶產能的上游原材料,機構件廠商在去年中主要生產基地大陸恢復產出後,已無產能吃緊疑慮,去年底以前,因客戶還不確定疫情會延燒多久,因而即便機構件不會缺貨,下游還多是生產多少拿多少;但在第二季後,或許品牌或代工廠歷經庫存盤點後發現,已有不少機構件的Hub倉已屬相對淡季的中性偏高水位,加上上游原材料到底能被滿足多少?存在不確定,反映在連接器的拉貨態度上,客戶就已轉趨中性。綜合各家普遍看法認為,主動元件缺料已成至少到今年底的常態,客戶目前回應的第三季訂單,都未下修,但拉貨速度放緩,對第三季看法趨向中性,仍有傳統旺季,但季增可能就是5-10%,不會有太大驚喜。以宏致來說,法人估計6月營收大約就在9億元上下,第三季營收季增率微調至5%左右;同樣也是筆電相關連接器占比較高的優群(3217),法人認為本季的營收季增率還是有兩位數,但主要來自如SMT DDR4相關機構件與美系大客戶Type C出貨量的增加,不過今年因毛利率恐因銅價成本、呈現年減,加上股本稀釋,每股盈餘先估年持平。目前筆電連接器占比也還有半數的信音坦言,客戶拉貨意願減緩,但預期第三季還是高峰,若單就筆電應用來看,上、下半年分布大約45:55;瀚荃與凡甲年初對筆電應用的看法,就相對保守,主要是去年基期已高所致,只是仰賴伺服器、車用、工業或其他非筆電產品線,今年至今表現還是亮眼,展望下半年,兩家廠商同樣認為下半年筆電應用成長,將不如其他產品線。
 
信邦配息6.3元 信邦今年業績 拚雙位數成長
電子零組件廠商信邦7月9日股東會通過配發現金股利每股6.3元,公司提到,看好產業需求強勁,對於第三季營運正面看待,同時2021全年追求雙位數成長的目標不變。信邦六月營收21.80億元,較五月21.68億元成長0.53%,比去年同期18.36億元成長18.75%;第二季營收為65.05億元,較第一季成長8.69%,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1.75%;累計上半年營收為124.9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6.73%。受益於市場需求強勁,以及電子產業長短料因素,客戶備貨力道增強,符合信邦先前預期第二季營運展望樂觀看法。公司指出,六月營收超越五月,單月營收再次創下單月歷史新高,也是今年第五次及連續四個月改寫新高紀錄,第二季營收也創下單季歷史新高,累計上半年營收亦為歷年同期新高。信邦六月營收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綠能、工業銷售分別較五月成長13.43%及6.38%。累計上半年度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成長22.42%、汽車產業成長100.58%、綠能及節能產業成長3.60%、工業應用產業成長16.77%、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成長49.46%。產品別銷售比重,連接線組生產銷售佔集團營收74.57%、連接器及零組件銷售占25.43%。產業別的銷售分佈,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佔合併營收27.39%、工業應用產業占26.88%、綠能及節能產業占25.10%、汽車產業占11.06%、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占9.57%。信邦近年來轉型有成,逐漸由消費型產品轉向工業應用型產品,並朝向MAGIC五大電子產業領域持續深耕。公司於致股東報告書中提到,2020年研發支出為6.83億元、較前一年度增加8%,積極拓展物聯網、倉儲自動化設備、智能車、綠能相關產業、機器人領域應用、及智慧家庭等電子零組件,同時也持續改善工廠設備效率,預估未來每年將投入至少3億元或至少營業額3%以上的研發費用。持續開發利基型、高毛利產品,2021年信邦已完成電動汽車高壓線組、航空/航海/車用導航系統電子零組件、可攜式生理訊號裝置、X光機、核磁共振機、骨質密度測試機、風能發電機等產品開發。
 
矽瑪併購效益顯 周漲46.6%登逾10年高點
佳世達旗下連接器矽瑪併購同星效益顯現,6 月、第二季營收大躍進,均寫歷史新高,市場看好獲利可望跟進,本周矽瑪連續多日漲停,單周大漲 46.6%,收 55.8 元,創逾 10 年新高。矽瑪斥資近 10 億元取得同星科技 6 成,跨入商用電腦擴充基座 (Docking Station) 應用,雙方在第二季完成股權交割,矽瑪也開始認列營收,帶動業績顯著成長。矽瑪 6 月營收 2.75 億元,月增 13.4%、年增 161%;第二季營收 7.88 億元,季增 211%、年增 286%,同步寫下歷史單月及單季新高;上半年營收 10.41 億元,年增 161%,也為同期高點。除了併購帶動營運成長外,矽瑪穿戴裝置及車用應用在歐美疫情趨緩下,也可望回穩,加上與佳世達結盟今年可望有初步綜效顯現,全年營運可望顯著回溫。
嘉澤Q2營收如預期創高;籌資計畫正式啟動
連接器股王嘉澤公布6月營收,如預期呈現月增,第二季營收創高季增逾2%,法人預期,7月營收還有機會優於6月,本季續創高應無虞,只是缺料問題可能是旺季季增力道的變數。公司近期可轉換公司債(CB)也已送件,市場預料,本季底至下季初相關籌資計畫資金可望到位,將用於台灣母公司運籌之營運週轉金,以因應下波世代交替的成長動能。法人認為,Whitley Ice Lake CPU 是近期伺服器動能,對嘉澤而言,機構件於第二季開始放量,下半年貢獻逐步提高,年底Purley與 Whitley 滲透率應為 60-70%與 30-40%,在新平台轉換之際,公司年底在CPU Socket的市占率可望由過去的5%,墊高到10%;而近期Intel釋出Eagle Stream Sapphire Rapids CP遞延上市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對嘉澤而言,因有新平台帶動的轉換潮,今年營收成長無虞,第二季營收創高後,根據法人圈與產業鏈訊息,第三季接單持續成長創高無虞,只是缺料可能影響旺季季增幅度,但上、下半年營收45:55到四六比的配置,應該可期。只是在毛利率方面,根據先前嘉澤看法,因上半年都還有低價銅料的挹注,因而第一季毛利率未受銅價飆高影響,法人認為,第二季應該也還持穩,但下半年若客戶無法接受漲價,毛利率較難超越上半年;但法人估計,公司今年營收將維持兩位數成長,毛利率小幅年增,全年將賺進3個資本額以上。嘉澤近日CB也已送件,加上現增籌資,順利的話,本季底、下季可望完成整體籌資,籌得營運資金主要給台灣母公司統籌使用,包括用於越南廠建廠與台灣總部擴編等。

電子資訊

代工廠6月營收 廣達、仁寶回神 和碩獨憔悴
代工廠廣達、仁寶 、和碩6 月營收出爐,其中,廣達、仁寶 6 月在季底拉貨效應帶動下,營運回溫,整體第 2 季則受缺料影響,筆電出貨持平首季,達 1900、1300 萬台,但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和碩 6 月則受旺季新品調整期影響,營收月減 1.6%,是五大代工廠中唯一衰退,第 2 季則因首季基期低,營收季增 2 成,居代工廠之冠。

廣達 

廣達 6 月合併營收達 903.89 億元,月增 6.3%、年減 3.3%,第 2 季營收達 2602.78 億元,季減 3.7%、年減 3.7%,累計上半年營收達 5292.31 億元、年增 14.9%。出貨方面,廣達 6 月筆電出貨達 670 萬台,月增 8.06%、年增 28.85%,打平歷史次高紀錄,今年以來每月出貨也均維持 600 萬台高檔,上半年淡季不淡,第 2 季出貨達 1900 萬台,持平首季、年增 31.03%,累計今年出貨已達 3800 萬台、年增 74.31%。廣達表示,筆電需求維持高檔,雖然整體缺料狀況嚴峻,但 6 月在季底拉貨效應帶動下,筆電出貨回溫,展望下半年,由於基期墊高,加上迎來消費性電子旺季,預期整體缺料將更加嚴峻,但估第 3 季筆電出貨可望至少維持第 2 季水準。東南亞廠區方面,由於泰國首都曼谷緊急宣布封城 14 天,針對泰國廠,廣達回應,泰國廠設在春武里府,目前營運仍一切正常,但因應各國防疫政策,均將滾動檢討相關措施。另一方面,廣達董事會也決議今年度股東會將延至 7 月 23 日舉行,除權息日期則訂為 7 月 26 日,每股擬配發 5.2 元現金股利。

仁寶

仁寶 6 月營收 914.4 億元,月增 14%、年增 11.9%,第 2 季營收達 2609.92 億元,季減 3.3%、年減 1%,累計上半年營收達 5309.84 億元、年增 19.1%。出貨方面,仁寶 6 月筆電出貨達 480 萬台,月增 26.32%、年增 20%,主因是料況較 5 月改善,但累計第 2 季出貨達 1300 萬台,僅持平上季、年增 4%,累計上半年筆電出貨則達 2610 萬台、年增 28.57%。
仁寶指出,第 3 季訂單需求仍強勁,加上第 2 季部分訂單受缺料影響遞延至第 3 季,訂單動能穩健,但出貨狀況則還要觀察 CPU、面板、電源 IC 等零組件供應狀況而定,但全年筆電出貨目標仍不變,預期將年增 10-15%,達逾 4700 萬台。非個人電腦方面,仁寶表示,第 2 季同樣受零組件吃緊影響出貨,但隨著第 3 季平板、智慧裝置、穿戴裝置等新品拉貨動能增溫,維持逐季成長、全年雙位數成長目標。

和碩

和碩 6 月營收達 888.69 億元,月減 1.6%、年減 19.2%,為五大代工廠中唯一月減,第 2 季營收則達 2722.44 億元,季增 25.7%、年減 16.9%,累計上半年營收達 4888.17 億元、年減 19.4%。和碩表示,第 2 季零組件供給仍吃緊,筆電出貨符合預期,6 月出貨達 85-90 萬台,月增 13%、年減 1 成,累計第 2 季出貨達 235-245 萬台,季增 6%、年減約 2 成;桌機主板出貨則優於預期,6 月出貨達 60-65 萬台片,約持平上月,但年增 2 成,累計第 2 季出貨 182-192 萬台片,季增約 1 成。和碩指出,第 2 季營運較首季回升,但從各個別月份觀察,由於即將進入下半年消費性電子傳統旺季,6 月受產品調整期影響,導致營收較 5 月下滑,但展望第 3 季仍看好資訊、通訊、消費等三大產品線隨新品陸續推出,動能可望回溫,但仍需密切關注零組件缺料狀況。
 
電動車旺季到 供應鏈拉風
特斯拉第2季交車數量創歷史新高,蔚來、小鵬汽車等6月交車數量同樣耀眼,進入下半年傳統旺季,各家電動車品牌交車量可望持續成長,帶動電動車供應鏈廠商業績可望同步增長,由於全球電動車滲透率愈來愈高,預估供應商2022年業績也不淡。電動車供應鏈包括鴻海、台達電、緯創、廣達、和碩、貿聯、和大、胡連、健和興與聯嘉等。以特斯拉電池線束供應商貿聯來說,6月營收24.07億元,年增36.8%,月增3.9%,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就是受惠電動車、資料中心與半導體三大領域推動,使業績寫下新猷。健和興第2季營收11.93億元,季增12.4%、年增40.7%,創單季新高,主要受惠車用產品占比持續提升,健和興是汽車端子廠,主要供應特斯拉充電槍、充電樁等產品。儘管面臨晶片短缺及原物料價格高漲種種難關,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第2季總計生產了20.64萬輛,交車量總計20.12萬輛,年增122%,創下單季新高,優於市場預期。展望第3季,法人預期,車用供應鏈缺料持續緩解,特斯拉整體產量將提升至23.5萬輛,法人預估,特斯拉2021與2022年電動車產量,分別達到85-90萬/120-130萬輛 (年增67-77%/38-49%),主要受益於中國大陸Model Y產能攀升, 今年底到明年初德國柏林廠投產(生產 Model 3及Model Y),以及今年第3到第4季之間美國德州奧斯丁廠投產(生產 Model Y及 Cybertruck)。至於其他新興造車勢力,例如大陸的蔚來汽車,6月交付電動車數量首次達到8,083輛、年增116.1%,創歷史新高。第2季交付量達2.18萬輛,年增111.9%、季增9.2%,連五季季成長;今年上半年蔚來汽車已完成交付4.19萬輛,達到去年全年交付量的95.9%。另外,小鵬汽車第2季銷量1.73萬輛,年增439%、季增30%,優於公司預期的1.25萬輛。在傳統車廠方面,例如福斯汽車2020年在全球賣出近1,000萬輛汽車,目標在2025年前每年至少賣出100萬台電動車。目前不論是電動車造車新勢力或傳統車廠,均全力銷售電動車,可望帶動電動車供應鏈業績一起成長。
 
大陸車廠 擴建換電站
中國大陸蔚來汽車在上海舉辦能源日宣布, 今年換電站建成目標總數由原來的500座,提升至700座以上。 2022年至2025年,蔚來預計在大陸每年新增600座換電站。 至2025年底,蔚來換電站全球總數將超過4,000座,其中大陸以外市場換電站約1,000座。蔚來汽車供應鏈,包括電子控制系統的緯創、充電槍的信邦、充電電源的台達電與端子廠的健和興等,都將因此受惠。包括蔚來汽車與特斯拉等新能源車品牌,除了擴大出貨電動車,也持續擴建充電基礎設施,建構完整的電動車生態系統,以降低消費者里程焦慮,有助帶動電動車銷售。截至7月9日,蔚來已在大陸範圍內建成301座換電站,累計完成換電超過297萬次,為使用者補充電能累計達到1.3億多度。值得注意的是,蔚來換電站近日走向海外。7月7日蔚來的兩個換電站被發往挪威,預計在今年第3季度末上線。至於充電樁,蔚來這三年來推出家用充電樁、直流充電樁、超級充電樁等類型。 其中家充樁已累計安裝超過7.5萬支;直流充電樁已布設2,000多支。
 
MiniLED面板只用1年?傳iPad明年起改用OLED
報導蘋果5月份發佈了12.9吋iPad Pro平板電腦,採用MiniLED面板。不過據了解MiniLED可能只是過渡時期的產品,明後年的iPad都將改採OLED。AppleInsider、The Elec、9to5Mac報導,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消息顯示,蘋果將在2023年推出OLED iPad。該機構預測,獲得iPad採用後,2023年OLED平板營收將年增57%,創預測期間的最高成長率,意味iPad是最暢銷OLED平板,而且2024年平板市場規模將突破10億美元。在此之前,韓媒The Elec也引述消息人士說法稱,蘋果2022年就會推出第一款OLED iPad,這是iPad史上首次採用OLED面板。該iPad尺寸為10.86吋,Samsung Display是獨家供應商。2023年蘋果還將推出兩款OLED iPad,尺寸分別為11吋、12.9吋。據了解明年的iPad可能會採硬式OLED面板,並採薄膜封裝(TFE)技術。後年的iPad則搭載可撓式OLED。9to5Mac指出,MiniLED比較像是過渡時期的科技,在某些專業使用上,MiniLED優於OLED,但是此種優勢不會長期存在。另一方面,OLED日益受歡迎,儘管亮度表現不算頂尖,但是OLED能讓未來平價iPad有更好的暗色表現。傳次代MiniLED螢幕難大量生產 頂級iPad Pro出貨延宕次世代MiniLED螢幕供給持續緊繃,先前一度傳出iPad出貨可能延宕。彭博社5月18日報導,最新iPad Pro可能要等到7月才能出貨,預購單的交貨日期早已展延至6月底或7月初。主要問題在於,這款12.9吋機種的最新MiniLED螢幕「Liquid Retina XDR」,面臨了生產挑戰。消息透露,蘋果的製造夥伴依舊難以大量生產這種更加精細的螢幕。這對向來以供應鏈管理自豪的蘋果來說,這麼長的等待時間非常罕見。
 
韓國企業5年註冊逾14萬項專利!三星電子爽奪第一
韓國企業評估網站《CEO SCORE》近日發布一項專利註冊調查結果,顯示自2016年至今年7月10日止,韓國500大企業中有345家共註冊了14.1752萬項專利,其中榜首為三星電子。《韓聯社》報導,根據調查,註冊最多專利的前5名企業依序為三星電子的1.9588萬項(13.8%)、LG電子的1.6236萬項(11.5%)、LG化學的1.0985萬項(7.7%)、現代汽車的8246項(5.8%)、LG顯示的8000項(5.6%)。這5家企業共註冊6.3055萬項專利,佔整體的44.5%,遠超過韓國最大網路服務公司NAVER、網路公司KAKAO等新興IT公司的專利數。但就集團來看,LG集團以4.3088萬項專利擊敗三星集團的3.5034萬項,第3到5名為現代汽車集團的1.516萬項、POSCO浦項鋼鐵的7025項、SK集團的5051項。另外,若以未來七大核心技術領域(AI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生物健康、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技術、3D列印)來看,三星電子又反超LG電子,第3、第4名分別為現代汽車、SK電訊。
 
AI+碳中和 十年創2兆商機
當最先進的AI科技碰上最熱門的減碳議題,會迸出甚麼火花?大陸投行巨頭中金公司評估,當AI技術數進一步應用到碳中和上,未來十年將在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駕駛等十大領域,創造人民幣(下同)2兆元的商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和2021年4月22日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均向各國承諾,大陸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能減碳成為大陸政策的重中之重,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7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拍板,7月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讓大陸減碳行動再邁出重要一步。中金公司科技硬件首席分析師彭虎9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表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創新方向之一,以視覺、語音為代表的「Al+」技術,正加速向傳統行業推進。中金認為,未來碳中和將成為人工智慧發揮效用的重要應用場景,有望與城市、製造業、汽車、電力等典型場景融合,催熟無人駕駛、智慧製造等新業態,加速達成「碳中和」目標。彭虎認為,宏觀上來看,AI將從預測、監測、優化三個方面助力碳中和。他援引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研究指出,至2030年,AI的應用可望減少全球26~5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減排總量5~10%,同時為企業創造1.3~2.6兆美元的價值。彭虎建議投資者可關注「AI+碳中和」在下列十大領域的投資機會:智慧電網、民用無人機、移動機器人、工業互聯網平台、機器視覺、智慧城市、雲計算、AI晶片、智慧駕駛、感測器。中金公司預估,未來十年(2021-2030年),上述十個領域將在大陸新增近2兆元的產業空間。彭虎以智慧駕駛軟體市場為例指出,根據中金公司測算,2025年,大陸智慧駕駛軟體市場規模將達86億美元,若假設2025年大陸汽車出貨量占全球比重約為三分之一,意味著在2025年全球智慧駕駛相關軟體市場規模將達258億美元。
 
汽車零組件續回溫 和大、劍麟6月營收撐竿跳
汽車零組件廠和大、劍麟6月營收持續回溫,和大營收達到5.16億元,年增46.26%;劍麟6月營收為2.98億元,年增84.8%;另外,廣華-KY(1338)6月營收5.7億元,年增5.04%。和大上半年營收為32.49億元,年增48.68%,公司指出,雖然6月受到國際車廠車用晶片供應問題而遞延出貨,加上缺工、缺料、缺櫃等因素尚未改善,導致6月營收較上月減少,但客戶需求優於預期,下半年可望受惠歐、美解封,車市銷量回升,晶片缺貨問題可望趨緩,帶動客戶拉貨力道,原料調漲、運費漲價、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已與客戶達成協議進行調整貿易條件及售價調漲,公司對下年度營運保持樂觀。和大繼嘉義大埔美三廠下半年機台陸續到位,預計先啟動4條自動化AI智能產線,以因應客戶往後新訂單挹注,為了超前佈署擴增產能,和大另已標購嘉義大埔美園區土地約5,500坪建廠土地,新廠目前規劃主要客戶將用於電動車減速傳動機構及真空熱處理加工作業,公司持績看好未來電動車需求,可為未來營運注入成長動能。劍麟上半年營收18.67億元,年增27.42%。由於新車銷售市場在後疫情時期持續增溫,且平均每車安全配件規格及數量滲透率提升,該公司汽車事業部的產能稼動率回升。受到整車廠晶片供給短缺,近期營收受到小幅影響,目前評估供給短缺的不利因素,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恢復。廣華上半年營收33.44億元,年增41.42%。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成長趨勢不變,廣華也朝向新環保、輕量化、智能化等內飾件技術開發設計,日前多款轉印件及新產品已獲自主品牌車廠採用,隨著晶片缺貨緩解,力拚第3季淡季不淡。
 
陸電動車大賣 引爆電池荒
大陸電動車賣太好,引發「電池荒」來襲!小鵬汽車CEO何小鵬透露,他在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待了一星期才拿到貨。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更預測,未來五年動力電池缺口將高達40%。在大陸政策扶植的推波助瀾下,電動車需求端強烈,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陸車用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股價連日上漲,市值超過人民幣1.3兆元,背後凸顯的卻是電動車產業的「電池荒」問題。政策補貼支撐新能源車市蓬勃發展,昔日買傳統燃油車根本買不到車牌,因大陸許多城市每年發放的車牌有固定限額,必須抽籤。但買電動車很容易上牌照,還有停車費、電價、道路通行費等優惠政策,帶動今年電動車大賣。央視財經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產銷年成長逾兩倍。其中,小鵬汽車6月銷量年增高達六倍,理想汽車銷售年增逾三倍,反應市場需求熱絡。全球新興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達406 GWh(10億瓦時),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 GWh,缺口約18%。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到約40%。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近日在股東大會表示,客戶最近催貨讓他快受不了。為滿足車企需求,各大動力電池公司開足馬力。江西某鋰電池動力工廠品質部總監黃敬平表示,公司從開年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停產,一個月基本上28天滿負荷生產。大陸多家動力電池廠商也面臨著類似境況,近日億緯鋰能公告披露,公司現有場地及生產線已滿負荷運轉,但近一年仍將供不應求;寧德時代發布投資者調研紀要指出,供應鏈資源緊缺是公司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面對電池短缺,車企們抱緊動力電池廠商的「大腿」。長城汽車於今年6月初與寧德時代簽署長達十年的動力電池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特斯拉也與寧德時代簽下四年長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多次表露對於電池供應緊缺的擔憂,直言供貨商給多少,特斯拉就買多少。
 
2030年前電動車將佔歐洲汽車總銷量70%、美國汽車總銷量逾40%
世界第四大車商Stellantis將於義大利Termoli投資興建大型電池及汽車生產基地據義大利媒體Il Sole 24 Ore本(2021)年7月8日報導,Stellantis執行長Carlos Taveres宣布將於義大利東南沿海城市Termoli興建大型電池及汽車廠房,該廠房將成為Stellantis於歐洲的第3座大型生產基地(前兩個位於德國及法國),該集團此前已在Termoli擁有規模2,500位員工的引擎及傳動系統廠房,未來是否將重整納入新生產基地仍有待評估。Taveres執行長表示該集團未來將於歐美建置共5座大型生產廠房,此次選擇義大利是為展現集團對義國生產體系的持續投資,並致力協助義大利完成綠色能源轉型,使義國在主要市場取得戰略性地位。此外,鑒於市場預測2030年前電動車將佔歐洲汽車總銷量70%、美國汽車總銷量40%以上,Stellantis並規劃於2025年前投資300億歐元發展電動車及軟體服務,該集團已為旗下14個品牌推出電動車款進行規劃,未來將在4個平台體系下生產不同規格車款,並彈性分享零件以達到規模經濟,推估各平台年產量可達200萬輛,該等平台分別如下:STLA Small(續航力500公里)、STLA Medium(續航力700公里)、STLA Large(續航力800公里)、STLA Frame(續航力800公里)。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