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車用營收黑馬股 貿聯連3月創高
今年車用大成長的利基型銅箔基板騰輝 - KY,營收自三月起連續創高,6 月營收 7.49 億大舉創高,月增 7.84%,年增 122.44%,今年 Q1 獲利 2.72,Q2 營收創下歷史新高,股價持續改寫新高價來到 175 元,連接器股胡連今年 Q1 獲利 2.25 元,底部已成形,股價來到 146.5 元寫下今年新高, 石英元件希華今年車用相關營收提升,股價改寫 2003 年以來新高價來到 38.5 元,以上個股拉回找買點。
貿聯 5 月營收歷史新高
電動車概念股貿聯公布 6 月營收 24.08 億,4~6 月營收連創新高,Q2 盈收繳出 70.4 億優於 Q1 營收 61.34 億,去年因疫情影響部分工廠停工,今年 Q1 不僅淡季不淡,Q2 更是改寫歷史新高。貿聯產品開發以多角化及差異化策略,製造基地遍及美國、中國、馬來西亞及墨西哥等共 15 座工廠。雖馬來西亞疫情嚴峻無限期封城,但對於整體產能影響有限,其餘應用出貨動能仍持續成長,像是半導體、電動車用、電器相關線束整體出貨量仍持續增加。今年 Q1 因原物料上漲及營業費用提升,導致毛利率下滑至 22.2% 壓縮 Q1 獲利 2.35 元,公司自 3、4 月起調漲價格因應,Q2 毛利率將逐漸回升。
貿聯 5 月營收歷史新高
電動車概念股貿聯公布 6 月營收 24.08 億,4~6 月營收連創新高,Q2 盈收繳出 70.4 億優於 Q1 營收 61.34 億,去年因疫情影響部分工廠停工,今年 Q1 不僅淡季不淡,Q2 更是改寫歷史新高。貿聯產品開發以多角化及差異化策略,製造基地遍及美國、中國、馬來西亞及墨西哥等共 15 座工廠。雖馬來西亞疫情嚴峻無限期封城,但對於整體產能影響有限,其餘應用出貨動能仍持續成長,像是半導體、電動車用、電器相關線束整體出貨量仍持續增加。今年 Q1 因原物料上漲及營業費用提升,導致毛利率下滑至 22.2% 壓縮 Q1 獲利 2.35 元,公司自 3、4 月起調漲價格因應,Q2 毛利率將逐漸回升。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傳iPhone今年將增產20%,亞洲蘋果供應鏈股價週三齊揚
外電報導,隨著有消息傳出蘋果公司(AAPL US)計畫今年生產多達9,000萬台新一代iPhone,較2020年水準增產20%,亞洲蘋果供應鏈廠商的股價在週三都走強。 消息稱蘋果上調自家iPhone產量展望,先前規劃是如同前幾年,今年也生產約7,500萬台手機。受惠於蘋果擬增產的報導,晶片製造商台積電盤中最多曾漲1.3%,收漲0.16%,在週四公布財報前連續三天收高。台灣連接器與連接線產品製造商正崴精密一度上漲9%,創2020年4月以來最大漲幅,後收升4.89%。鏡頭供應商大立光電今日最多曾漲2.4%,收高1.85%。多家日本電子設備廠商也受到提振,阿爾卑斯電器盤中最高漲3.8%,收高3.07%。瑞薩電子、太陽誘電、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村田製作所與東電化今日盤中最高分別上漲2.6%、2.4%、1.8%、1.7%和0.7%。在中國股市,得利的是面板大廠京東方(000725 CH)和立訊精密(002475 CH),盤中最高分別漲5.5%與2.5%。韓國電子元件商樂金伊諾特(LG Innotek,011070 KS)盤中跟著上漲2%。依據蘋果這項利多,歐洲股市中的奧地利微電子(AMS SW)、意法半導體(STM FP)、戴樂格半導體(DLG GR)也可能受到牽動。另外,作為蘋果AirPod產品的零件供應商,電池製造公司Varta(VAR1 GR)也受到關注。在美國股市,可注意半導體板塊如美光(MU US)、科沃(QRVO US)、Lumentum(LITE US)、思睿邏輯(CRUS US)、思佳訊(SWKS US)和博通(AVGO US)。外媒智庫分析師Charles Shum表示,蘋果上調指引,不僅是因為對新款iPhone深具信心,但也是要事先存貨,作為對零件短缺造成出貨延遲風險的預防措施。他認為三星顯示(母公司三星電子,005930 KS)、大立光電和鴻海(2317)將是主要受益者。
陸大數據產業 成長冠全球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13日發布,披露了多項中國大陸互聯網基礎資源和基礎應用數據。其中,2020年大數據產業規模增幅領跑全球。「2021(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13日在北京開幕,會上正式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報告自2002年開始出版,每年一卷,目前已連續20年。報告介紹了2020年中國大陸在互聯網基礎資源和基礎應用方面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718.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0%,增幅領跑全球大數據市場。大數據在金融、醫療健康、政務幾個領域成績突出。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產業規模達到了3031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略高於全球的平均增速。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深度學習軟件架構領域、中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進展顯著。雲計算市場保持高速發展,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1781億元,增速超過33%。物聯網產業迅猛發展,產業規模突破1.7兆元。預計到2022年,產業規模將會超過2兆元。預測到了2025年,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80.1億,年複合增長率為14.1%。大陸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9164.8億元,同比增長10.4%。智能網聯汽車銷量為303.2萬輛,同比增長107%,滲透率保持在15%左右。車聯網作為汽車工業產業升級的創新驅動力,已被提到大陸國家戰略高度。2020年,中國大陸車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基本完備。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何桂立表示,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中國大陸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有力支撐了傳統製造業和國民經濟多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中國數位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鴻海電動車計畫 碩禾可望扮要角
鴻海集團近期在電動車市場版圖動作頻頻,展現強大的市場企圖心,台灣協力廠碩禾因擁有電池正負極材料自主研發技術,且材料穩定性極高,可望扮演鴻海搶進蘋果電動車訂單的關鍵要角。據悉,碩禾為全球太陽能導電漿一線大廠,為將自身材料技術延伸至其他應用領域,自2009年起開始投入鋰電池正極材料研發,並成立磷酸鐵鋰製造公司芯和能源,歷經12年苦心耕耘後,預計今年將首次進入量產階段,目前在客戶端測試表現相當不錯。另一方面,鴻海今年6月透過子公司鴻揚創投斥資9.95億元,參與碩禾私募案,取得碩禾約10.54%股權,成為碩禾第二大股東,而碩禾也因私募案共取得12.44億元資金,該資金將用於建立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線,為鴻海造車計畫添助力。針對新的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線概況,碩禾7月14日指出,目前該產線正在建置中,至於客戶、產能等各方面均為商業機密,恕不便多作說明,公司將持續與合作夥伴積極布局,全面搶攻電動車商機。業界人士指出,電動車最關鍵的零組件就是電池,而電池中的負極材料穩定性則攸關車子的安全性,若電池材料不穩定,車子很可能會發生爆炸、燒毀等嚴重事故,因此技術門檻相對於其他車用零組件高很多。業界人士分析,碩禾獲得鴻海青睞的主因,在於碩禾擁有電池正負極材料自主研發技術,「唯有自行掌握最上游的材料技術,未來在開發電動車電池時,才不會受制於他人」,未來二家台廠能否成功搶進蘋果電動車供應鏈,外界都在等著看。
美電動車產量 遙遙落後歐、中
國際乾淨運輸委員會(ICCT)日前發布研究報告警告,全球第三大電動車生產國美國的產量進一步落後歐洲和中國大陸。因為歐洲與中國的政策焦點是積極推動內部需求與生產,但美國刺激增產、投資與需求的政策力度卻消退。 ICCT指2010年到2020年全球總共生產逾1,000萬輛電動轎車。去年最大電動車生產國中國占全球累計產量比率達44%,十年內生產與銷售各約460萬輛。歐洲比率25%,生產260萬輛,賣出320萬輛,為淨輸入市場。相反地,美國車商迄2017年底所占比率20%,2020年下降至18%。ICCT強調政策差異令美國跟歐中差距擴大主因。ICCT專案經理魯特西(Nic Lutsey)指出,有力的國策能激勵電動車產量上升並壯大市場。儘管美國有龐大預算,卻從未認真去推動。去年美國車商僅生產約45萬輛電動車,當中高達85%來自特斯拉,由美國出口外國數量逾21.5萬輛為各國最高,反映海外需求較美國強勁。去年各國包含油電車和純電力等電動車占新車銷售比率,美國僅2.3%,歐洲和中國分別達10%和6%。ICCT指出,全球需求強勁促使車商在各地蓋廠生產更多款式電動車,所投入資金與積極程度都超過其在美國規模。像福斯積極投資擴大產能,計畫2025年電動車產量達150萬輛來主宰市場,其在歐洲和中國有幾座單純組裝電動車廠房,但美國卻沒有。ICCT報告指去年全美44座組裝廠裡,僅兩座純組裝電動車。通用計劃今年把三座廠房改裝為只生產電動車。電動車商特斯拉和Lucid目前各只有一座新廠在興建。按此進度,迄2025年底全美組裝廠僅7家是生產電動車。拜登政府提出1,740億美元推動美國電動車市場發展,其中150億美元投資包括電動車基建和電動巴士。
SES技術強過特斯拉 不到十歲公司 股東有來頭
SES成立於2012年,這家不到十歲的公司,背後股東大有來頭,包括南韓SK集團、通用汽車、現代、起亞、淡馬錫、天齊鋰業、Vertex Ventures、Applied Materials、上汽集團與吉利控股等。SES能讓這些國際大咖埋單,靠的是比特斯拉還強的電池技術。SES主要營運據點在波士頓,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獨立出來,目前在美國和大陸兩地經營電池原型生產廠。 SES通過成熟高效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為混合鋰金屬電池提供卓越的能量密度,該公司生產的混合鋰金屬電池,為下一代長續航、經濟型新能源汽車提供能源保障。根據SES對外說明,該公司已開發提供400 Wh/kg能量密度電池芯,在15分鐘內可快充達80%,目標要在2025年前,成為唯一可實現商業化的下一代電池科技公司。目前特斯拉電池密度只有247 Wh/kg,且特斯拉宣布要在三到四年後,才開發出400 Wh/kg高密度超級電池,可看出SES的技術優勢非常領先。業界人士指出,SES的鋰金屬混合電池之所以與眾不同,是採用了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陽極、保護性陽極塗層、具有專利的高濃度鋰鹽電解質和人工智慧(AI)安全演算法,使得這類電池比理論上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更出色的性能和製造效率。SES技術超群,不少國際大咖已躋身大股東之際,這次SES宣布私募增資案的股東,包括Koch Strategic Platforms、LG Technology Ventures、鴻海、祥峰投資、富達投資加拿大分公司和富蘭克林鄰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等,都想抱現金和SES取得關係。鴻海之前透過子公司鴻揚創投參與碩禾私募案,認購8,000張,取得碩禾增資後10.54%股權,發展動力電池負極材料,此次又認購SES股權,可看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積極布局電池關鍵技術的決心。這也符合劉揚偉之前表示,將要布局兩大關鍵電池技術的說法,分別為磷酸鋰鐵電池和固態電池。
鴻海瞄準Apple Car 攻電池材料
鴻海衝刺電動車關鍵電池材料技術,將入股由麻省理工學院(MIT)衍生、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新創電動車鋰金屬電池供應商SES,與本田、通用、現代等一線車廠同步推出長里程數電動車。業界傳出,蘋果授意未來Apple Car電池要採美國在地製造,鴻海將藉由擴大美國電動車材料布局,劍指打入Apple Car供應鏈。業界人士指出,電池攸關電動車續航力,是電動車最關鍵元件,目前電動車電池由大陸寧德時代、比亞迪,南韓LG集團等寡占,鴻海積極衝刺電動車電池材料,藉由入股SES獲得與一線車廠同步的先進電池能量,有助未來在業界彎道超車,甚至後發先至。SES是電動車充電混合鋰金屬電池開發及製造商,握有業界獨到技術。SES 7月14日宣布,與艾芬豪資本收購(IVAN)合併,鴻海集團參與合併後的私募增資案,透過核心技術及資金股權合作,發展次世代電池。由於私募案正在籌劃中,鴻海並未公布此次投資金額。鴻海表示,相關投資符合集團布局電動車關鍵技術策略,進一步投資訊息將於相關程序確定後依規定公布。據了解,藉由雙方合作,鴻海將與SES在次世代電池合作,共同開發高能量密度的車用電池。SES今年5月已與南韓現代汽車簽訂合約,合作為現代電動車款A-Sample聯合開發高密度鋰金屬電池,今年3月也和通用汽車簽署類似開發協議,另外,本田、BMW、上汽及起亞等一線車廠也都是合作方。這意味鴻海將有機會與一線車廠同步推出長里程數電動車。SES指出,與艾芬豪資本收購合併後,將以SES名稱營運,並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將成為擁有高能量密度的鋰金屬技術、以及混合鋰金屬電池上市公司。相關交易獲得包括通用、現代和起亞等支持。此外,吉利控股、上汽集團、LG Technology Ventures和鴻海集團,也支持相關合併交易案,上述公司也參與私募增資案。鴻海積極衝刺電動車電池技術之際,傳出蘋果在Apple Car電池採購方面,傾向採用美國當地生產的電池,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巨擘對赴美設廠興趣缺缺,讓積極在美國揪伴衝刺電池技術的鴻海集團取得先機。
大陸碳排放權市場將啟動 學者:碳價國際接軌是趨勢
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將於今年7月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大陸國新辦14日召開吹風會,稱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初期,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認為,中國大陸碳價與國際接軌是趨勢,這將倒逼企業加速轉型。據香港文匯網,結合目前實行的碳排放強度管理制度,首批配額分配採用基準法對大陸全國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核發配額,目前大陸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預分配額已完成下發,預計最終核定配額和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將超過40億噸,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而市場人士普遍關心碳價會不會漲。趙俊華指出,試點市場的意義很大:一方面在市場機制設計以及規則建立上為後續大陸全國市場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為後續大陸全國市場的推出和運作儲備了相關的減碳技術(包括碳計量、碳捕捉技術等)和碳交易人才。現在業內普遍認為,當大陸全國碳市場推出以後,隨着中國大陸「雙碳」進程的推進,碳市場的配額會逐步收緊。未來的5-10年間,碳的價格會呈現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並最終與國際(歐盟)碳價格接軌。「歐盟的碳價格最近屢創新高,可能很快會衝擊60歐元的大關。按匯率折算後,價格高出中國試點市場的平均價格10倍左右。如果歐盟一旦對中國實施碳關稅,大概會影響1.1兆美元的出口;即使只對高碳行業徵稅,也要影響4500億美元。它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可能比貿易戰的影響更大。由於這種外在的倒逼,可以預期中國碳價格會逐步上漲。」趙俊華稱。此外,趙俊華認為,碳交易的發展會為中國大陸各行業帶來全方位的影響。以電力行業為例,一旦碳市場開始實際運作,碳成本的增加將會加重火電企業的負擔和虧損。減碳技術的開發以及碳交易人才的引進亦將造成企業成本的上升。再者,由於中國大陸電價市場機制靈敏度的欠缺,發電行業上游成本的增長將難以及時向下游傳導。電價的波動亦會導致民生與企業間的矛盾。種種影響將會倒逼企業權衡各方成本,開發更多新的業態,轉變商業模式,增強自身的金融屬性,投入新能源的藍海。
良得電Q3營收溫和季增,毛利率力拼較大改善
銅價帶動漲價潮,線材廠良得電第二季營收季增近19%,法人預期,雖營益率仍有負數壓力,但會較首季改善,且含業外挹注後,單季與上半年累計稅後淨利有機會轉正,第三季營收溫和成長,但毛利率增幅較大,營益率可望順利轉正。良得電指出,第二季有開始調整報價,但4、5月漲勢都還追著銅價跑,難以完整漲足,但6月後因產業界也預期銅價難回,逐步形成與銅價完全連動報價模式的共識;只是因4、5月毛利率改善還有限,預期第二季毛利率僅較首季持穩到小幅改善,營益率轉正恐待下半年,但若含業外影響,單季稅後淨利有機會是正數,上半年可能也在損益兩平以上。展望下半年,良得電說,因高銅價趨勢與利潤優先考量,公司今年仍會降低如美系大廠智慧音箱線材的出貨比重,提高醫療、鋤草機、車用等利基市場占比,其中車用客戶中,歐系車廠已較穩定交貨,美系電動車新創車廠Lucid進度則稍落後,但供應鏈推估,若明年新車款要正式問世,今年第四季預期零件也會開始交貨。另外在鋤草機等特定應用,據了解,公司終端客戶也是歐洲龍頭級廠商,並配合國內電源大廠交貨AC線材,且為獨家供應商,該部分單月出貨量也可望有20萬條起跳,雖不及消費電子水準,但毛利率挹注高於營收。良得電也說,因應長期發展,惠州廠二期工程也在開始啟動,預計明年第三、四季完工,屆時將用於AC線材產線的擴充,且除自用外,部分廠房也將外租,增加租金收入。法人預期,良得電第三季營收將優第二季,季增5-10%,毛利率改善較大,營益率力拼轉正。
新iPhone拉貨 大增二成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要求供應商今年生產多達9,000萬支新款iPhone,較去年iPhone 12系列上市初期大幅增加20%。法人看好,蘋果加大新機拉貨力道,將助攻鴻海、台積電、大立光、玉晶光等協力廠旺季更旺。彭博資訊報導,蘋果近年都把各年度iPhone新機至當年度年底前維持約7,500萬支的備貨量,今年將上調產量,顯示蘋果推估各國施打新冠疫苗進展順利,將拉抬新iPhone需求,尤其今年新機是蘋果推出的第二款5G智慧手機,也是促使用戶升級的關鍵誘因。蘋果發言人不願對報導發表評論。供應鏈傳出,今年蘋果新機以iPhone 13命名,組裝訂單分配當中,鴻海仍是大贏家,囊括頂規的6.7吋iPhone 13 Pro Max新機全數訂單,6.1吋iPhone 13也有68%由鴻海操刀,另一款6.1吋的iPhone 13 Pro訂單六成由鴻海拿下,蘋果上調新機備貨量,鴻海集團鄭州廠正儲備人力迎接大單,下半年將展現強大的成長力道。另一方面,蘋果新機搭載的最新款A系列處理器,持續採用台積電最先進製程,成為台積電下半年成長動能之一,在蘋果擴大拉貨帶動下,台積電下半年成長幅度有望大於上半年,逐季挑戰單季新高。大立光與玉晶光是iPhone 13鏡頭主力供應商,大立光看好7月拉貨動能比6月好,主要受惠「部分客戶」新機拉貨。市場看好,隨著iPhone 13即將於9月亮相,7月啟動拉貨潮,是大立光下半年營運重要成長動能之一。知情人士表示,儘管蘋果要求供應商生產多達9,000萬支新iPhone,但實際數量可能少個幾百萬支,而華為智慧手機業務受到美國的制裁重創,是蘋果增加出貨訂單的主因之一。至於目前的晶片短缺問題,則不會影響到iPhone生產。知情人士說,今年新iPhone相比去年的iPhone 12,在處理器、拍照鏡頭和螢幕功能都改善升級,儘管新機的設計大致不變,但蘋果計劃縮小前置鏡頭和臉部解鎖感應器的「瀏海」(缺口)尺寸,並希望未來版本的iPhone最終能完全去除瀏海,明年還可能進一步縮小尺寸。
台達電下半年旺季續熱,全年EPS上看12元
台達電上半年營收年成長2成,表現亮眼,展望下半年,在自動化、電動車、被動元件、資料處理中心、5G等帶動下,法人看好營運可望續強,預估今年營收年增幅看雙位數,EPS有望衝12元水準,再創歷史新高。台達電6月營收262.04億元、月增0.3%、年增10.04%。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1513億元,年增20%。法人分析,上半年主要受惠電源及零組件和自動化部門表現持續優異,而基礎設施方面動能仍遲緩。而展望後續,法人看好,自動化、電動車、被動元件、資料處理中心、5G等,將成為下半年的成長動力。而肺炎疫情影響上,台達電內湖總公司有一名員工確診,但對公司營運並無影響。目前員工輪班上班、工廠正常營運。台灣廠區佔總產能約10%,因此,隨時可調配大陸產能因應。目前須留意,零組件缺料問題,主因下游客戶受到供應鏈缺料影響,暫緩對台達電的拉貨,則會影響台達電短期出貨表現。而隨著下游缺料舒緩,後續出貨成長動能可望提升。整體來看,法人預期,台達電下半年旺季可望續強,今年營收年增幅看雙位數,EPS有望衝12元水準,再創歷史新高。
鉅祥Q2毛利率估亮眼,Q3營運續登峰
因應主管機關要求,沖壓件廠商鉅祥公告第二季自結稅後淨利達1.97億元,創下新高,每股稅後盈餘1.06元,超乎預期。法人推估單季的毛利率可望高於首季,重新接近旺季的三成水準,隨下半年傳統旺季與新產品開始出貨,第三季營收獲利可望再創高,全年營運也將登上歷史高峰。鉅祥因近期股價波動較大,被要求公布獲利自結數,根據其公告資料,6月稅淨利1.33億元,稅後淨利0.98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0.85億元,單月每股稅後盈餘0.46元;第二季稅前淨利2.91億元,稅後淨利2.26億元,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1.97億元,創下新高,單季每股稅後盈餘1.06元。法人推估,第二季整體業外挹注應為正數,但影響有限,獲利季增幅度高於營收,主要預期仍來自本業貢獻,預估單季毛利率可能有機會已重回去年下半年旺季的三成水準。展望第三季,市場多正面看待,一是傳統旺季報到,另是傳言跟緊大立光(3008),切入美系大廠智慧型手機音圈馬達(VCM)供應鏈,成為金屬機殼主力供應商,第三季起也會擴大出貨,有助於營收與毛利率同步提升,再創高峰。法人預期,鉅祥今年營收年增率將超過35%,全年毛利率與營益率同步成長,獲利增幅更勝營收,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將較去年逾倍成長,登上新高。
雙鴻下半年逐季旺,伺服器新品帶動單價走揚
散熱模組廠雙鴻下半年迎旺季,在伺服器Whitley轉換需求增溫,效能提升也帶動散熱模組單價走揚,加上手機新品推出也可望挹注動能,市場看好,在原物料成本陸續反映在新機種下,下半年營收與獲利表現有望逐季走揚、且繳出年增表現。第2季來看,雙鴻營收29.71億元,季減13.46%、年減0.55%,受到零組件缺料多少影響拉貨力道,法人預期,整季獲利表現將較上季下滑。展望下半年,第3季進入傳統電子產業旺季,包含伺服器新平台、手機新品等陸續推出挹注動能,法人預期,營收表現有機會明顯較上季走揚、並繳年增水準,加上新機種較可反映原物料成本之下,將帶動毛利率表現走揚將回到20%以上水準,獲利也將優上季表現。
至於第4季來說,也有望延續第3季動能,市場預期,營運將逐季走揚,後續應持續觀察客戶拉貨時程變化。由於散熱零組件多以銅、鋁為主要原料,因此先前原物料漲幅明顯,使得首季散熱廠商毛利率多承壓,但對此雙鴻也持續與供應鏈協調,並將成本陸續反映客戶,近期原物料價格也相對穩定,對於毛利率表現也有望獲得支撐。全年來看,雙鴻受惠於宅經濟帶動筆電需求增加,儘管受到缺料影響拉貨時程,但下半年在伺服器、VGA等需求增溫之下,營運有望回到年增表現,加上新機種也將陸續反映成本,使得散熱產品的單價有所提升,法人預期,年營收將繳年增15-20%區間,毛利率拚穩20%,獲利表現將優去年。
至於第4季來說,也有望延續第3季動能,市場預期,營運將逐季走揚,後續應持續觀察客戶拉貨時程變化。由於散熱零組件多以銅、鋁為主要原料,因此先前原物料漲幅明顯,使得首季散熱廠商毛利率多承壓,但對此雙鴻也持續與供應鏈協調,並將成本陸續反映客戶,近期原物料價格也相對穩定,對於毛利率表現也有望獲得支撐。全年來看,雙鴻受惠於宅經濟帶動筆電需求增加,儘管受到缺料影響拉貨時程,但下半年在伺服器、VGA等需求增溫之下,營運有望回到年增表現,加上新機種也將陸續反映成本,使得散熱產品的單價有所提升,法人預期,年營收將繳年增15-20%區間,毛利率拚穩20%,獲利表現將優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