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優群今年毛利率逐季增溫;Q3營收季增雙位數
連接器廠優群敲定,本月30日將進行除息,因現金殖利率超過5%,吸引部分買盤卡位。根據法人的預估,公司營運第一季將是低點,第二季營收季增3%,毛利率將回升2-3個百分點,第三季因有傳統旺季與Type C擴大導入主力客戶等效應,營收將呈兩位數季增,全年毛利率目標也將逐季改善。優群上半年營收年增17%,第二季季增3%,表現還算符合預期,但首季因產品組合與銅料成本影響,毛利率年減7個百分點,季減超過8個百分點,勉強守住四成,導致單季獲利不如預期,不過公司與法人圈也已確認,隨產品組合好轉,4、5月毛利率已有回升,第二季毛利率將重回季增走勢。法人預期,第二季毛利率將較首季低點回升2-3個百分點,達到42-43%水準,獲利季增幅度會高於營收,第三季營收會有季增兩位數實力,在筆電供應鏈中相對突出,動能主要來自美系客戶智慧型手機機構件加溫,另出貨給筆電美系主力客戶的Type C用量也會放大。法人預期,優群今年營收仍有機會兩位數成長,毛利率逐季回升,獲利維持年增,但考量因現增股本略稀釋,每股盈餘先估年持平,但明年隨DDR5世代交替的動能加速、Type C持續成長,與微型沖壓件商機擴大,營收獲利增長幅度可望再度放大。優群今年每股將配發5.6元現金股利,預計7/30除息,對照目前股價,現金殖利率超過5%。
 
R&S/百佳泰聯手建置車用乙太網測試能量
隨著國際汽車工業及自駕車技術的演進,車內影音及資料的傳輸能力與穩定性已逐漸成為車用網路技術高度關注焦點。負責車用乙太網路標準制定的OPEN ALLIANCE已於2021年1月發布TC9測試規範的最終版本,其規範於纜線和連接器,在指定通道和零組件的電氣要求和測試程序,以符合在各種速度等級下的鏈路段IEEE 802.3汽車乙太網標準要求。此標準將成為電子連接器廠商跨入汽車產業鏈的基本資格要求,為協助相關業者通過相關認證作業,羅德史瓦茲(R&S)已與百佳泰攜手合作,建置相關測試能量。羅德史瓦茲與百佳泰已於日前共同建置符合OPEN ALLIANCE技術委員會TC9要求的非屏蔽雙絞線(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測試能量,將有助於提升車載乙太網纜線與連結器的品質。R&S的ZNB向量網路分析儀已於2021年1月獲OPEN ALLIANCE 文件“Channel and Components Requirements for 1000BASE-T1 Link Segment Type A version 2.3”認可,可滿足TC9 UTP縱向轉換損失(Longitudinal Conversion Loss)與縱向轉換傳遞損失(Longitudinal Conversion Transfer Loss)的測試要求。該測試要求在10MHz~80MHz頻寬的條件下,擁有-61dB的靈敏度。這對儀器而言是相當嚴格的要求。百佳泰為具有30年資歷的認證測試實驗室,致力提供產業界驗證服務及標準認證,且專注為業界設計訊號完整度所需治具及提供量產測試方案。於車用乙太網路TC9 UTP纜線量測中,治具為量測不可或缺的要件。百佳泰的測試治具設計服務包含了裸線治具Allion AET21064、客製化的成品線治具及以符合OPEN ALLIANCE TC9 UTP纜線待測物所需的Conductive Drum,以上的服務包含了完整的測試方案,使用者得以節省治具開發的時程,同時大幅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實驗室環境建置之初,在OPEN ALLIANCE TC9 UTP嚴苛的測試條件下,測試環境及待測物的穩定度影響量測結果甚鉅,透過R&S應用工程部應用工程師楊承諺以及百佳泰產品認證暨硬體認證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嚴浚凱通力合作,以高精度的校正方法以及多次的環境測試取得網路分析儀良好的動態範圍及量測精準度、輕鬆快速的使用反嵌入校正的方法獲得比TRL校正方法更快及更有效的自由度,有效解決量測中的首要議題—將治具在量測中反嵌入(De-embedding),以獲得更精準的量測結果。 
 

總體經濟

台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 再創新高
兩岸貿易黏踢踢!財政部公布今年我國上半年進出口情況,隨著全球景氣復甦、加以新興科技應用,宅經濟熱度不減,我國對於中國大陸、香港的貿易出口金額為8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年增32.6%,值得注意的是,對大陸、香港出口占比達42.8%,僅次於2010年上半年,創11年來新高水準。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出口到中國大陸與香港仍然以電子零組件成長動能最佳,其次是資通與視聽產品,塑橡膠及其製品也同樣很熱絡;且今年上半年出口值886億美元,也創歷史同期新高。

港陸進口值年增31.5%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賴程度仍逐步增加,今年上半年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比重為42.8%,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2.3%,再增長0.5個百分點,並且仍是5大主要市場包含東協、美國、歐洲與日本之首,顯然中國大陸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區域。反觀中國大陸、香港也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區,至今年上半年從中國大陸、香港進口金額為393億美元,年增率31.5%,以電子零組件為進口最大宗,資通與視聽產品次之。從財政部資料顯示,台灣首季從中國大陸、香港進口的金額大約為185億美元,年增率35.5%,第2季更攀升突破200億美元,為208億美元,年增率為28.0%。自中國大陸與香港進口占比升至歷年同期最高點22.4%,較去年同期增加0.4個百分點。

供應鏈緊密 難以取代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表示,目前國際貿易關係緊張,中國大陸積極從台灣進口零組件備貨,使得面對疫情,兩岸貿易仍維持相當緊密的關係。台商不論是高科技產業,還是傳統產業,若持續投入研發,創造無可替代性的話,未來我國出口到中國大陸仍然會持續熱絡。至於中國大陸也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地區。邱達生表示,兩岸的供應鏈緊密,例如從中國大陸進口簡易加工過的原料,再經台灣高階製程出口關係一直存在,這也是兩岸關係即使面臨多變貿易局勢也仍持續創高的原因。
電子連接產業20210719新聞

陸出口企業百強 鴻海稱冠
2020年中國大陸外貿出口企業百強企業名單出爐。根據統計,2020年出口額排名第一的企業,是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光鴻海集團就有九家上榜百強;和碩、廣達等台灣代工大廠也在前十強中占有一席之地。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是鴻海集團生產iPhone的大本營,去年出口額是316.4億美元(約新台幣8,859億元),這也顯示iPhone組裝事業仍是鴻海在大陸營運的重中之重,因此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才奪下大陸出口企業百強龍頭寶座。鴻富錦精密是富士康河南分公司,富士康在大陸國內多省有工廠,年出口額高達1,000多億美元,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2020年進出口額480億美元,占河南省進出品總額的48%。總計鴻海集團共九家入榜大陸外貿出口企業百強,包含鴻富錦鄭州、深圳富士康、鴻富錦成都、鴻富錦太原、深圳富桂、鴻富錦煙台、鴻富錦天津、深圳富泰宏、鴻富錦武漢。另外,鴻海旗下深圳富士康公司排名第四,出口額150.5億美元。第五名也是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出口額146.1億美元。據了解,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富士康公司,是生產iPhone的兩大基地。至於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主要是生產iPad。其他台廠方面,廣達旗下上海達豐拿下大陸外貿出口企業百強第二名;和碩集團旗下上海昌碩及蘇州名碩分別占據第七及第九名。根據統計,2020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共2.755兆美元,出口百強企業出口額總和為4,600億美元。
 
美元走弱 PC品牌廠受惠
對台灣多數電子製造業來說,新台幣升值代表是匯損陰影,但對產品銷往全球的品牌廠宏碁、華碩來說,因為營收計價多元且分散,反而常出現美元轉弱帶來的意外獲利;此外,新台幣升值對如美元債務高、資本支出高的業者等而言,可能也會帶來部分優勢。外資先前分析,宏碁、華碩等PC品牌廠銷售市場為全球性,因此在營收計價貨幣多元又分散,加上以美元計價的成本金額較高,反而有可能因美元轉弱而獲利。如去年第3季時,新台幣升值就可能為宏碁、華碩獲利帶來4%至12%成長空間。宏碁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先前指出,若以美元來看,公司營收的成長率更高,且宏碁主要是以美元報價與交易,也積極進行避險,希望把匯率問題降到最低。從貨幣銷售比重來看,法人先前預估,宏碁、華碩美元占銷售比重約45%至50%,人民幣占比為兩成,其餘三成為新興市場貨幣。而從銷貨成本分析,宏碁、華碩七成以上採用美元計價,10%至25%為新台幣,其餘為人民幣或新興市場貨幣。

電子資訊

iPhone 13進入量產 鴻海、和碩砸重金搶人
蘋果年度新機iPhone 13(暫稱)外傳將於9月登場,蘋果主力代工廠鴻海集團、和碩啟動新一波大規模徵才計畫,iPhone最大生產基地河南鄭州廠祭出最高獎金達人民幣8,500元(新台幣約34,720元),和碩旗下上海昌碩近期也在官方徵才平台上宣布調高返費,最高可達人民幣8,500元,徵才獎金一路的調高,側面應證今年新iPhone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鴻海鄭州廠iDPBG事業群近期加大徵才力度與獎金,最新徵才公告顯示,鴻海加碼鄭州廠內部推薦合夥人獎金部份,最高可達人民幣8,500元。至於內部推薦正式工部分,推薦總獎金則為人民幣6,000元,包含推薦人獎金人民幣600元,被推薦人獎金人民幣5,400元。離職返聘入職獎金則為人民幣5,400元。針對7月派遣工留任政策,獎金也上調至人民幣7,500元。上海昌碩近期在官方徵才平台上宣布調高返費,最高可達人民幣8,500元。昌碩自6月初的人民幣7,700元一路上調徵才獎金,6月中旬已達人民幣8,300元。早在6月下旬,上海昌碩已加大徵才力道,綜合中國大陸各大人力仲介公司招聘訊息,人力仲介公司紛紛上調返費,約落在人民幣7,500至8,500元區間。從鴻海河南鄭州廠調高徵才獎金,到和碩上海昌碩厰調高返費,徵才獎金一路的調高,側面應證今年新iPhone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鴻海、和碩、緯創(3231)為iPhone主要組裝廠,今年蘋果又新增陸廠立訊精密加入代工戰局。據了解,鴻海仍穩占iPhone最大組裝廠地位,囊括頂規的6.7吋iPhone 13 Pro Max新機全數訂單,6.1吋iPhone 13也有68%由鴻海操刀,另一6.1吋的iPhone 13 Pro訂單也有約六成由鴻海拿下。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要求供應商今年生產多達9,000萬支新款iPhone,較去年iPhone 12系列上市初期大幅增加20%。知情人士表示,今年新iPhone相比去年的iPhone 12,在處理器、拍照鏡頭和螢幕功能都改善升級,儘管新機的設計大致不變,但蘋果計劃縮小前置鏡頭和臉部解鎖感應器的「瀏海」(缺口)尺寸,並希望未來版本的iPhone最終能完全去除瀏海,明年還可能進一步縮小尺寸。
 
AI產業化 三關鍵搶先機
人工智慧(AI)進展神速,除帶來的生活、工作與社交等變革,更融合大數據、物聯網、雲端等不斷進化,形成從晶片、關鍵零組件、系統、軟體、終端、應用等技術價值鏈或生態系,AI更已成為企業及國家競爭力指標。根據PwC預估,2030年AI將創造全球市場營收達15.7兆美元,促使全球GDP成長達14%。而從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間, AI也正進入市場應用擴增期,將成為全球智慧化的主流,快速達到AI普及化。近五年各行各業導入AI來進行創新轉型,促使「產業AI化」。意即針對企業個別痛點與需求,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AI解決方案,遍及交通運輸、傳統金屬加工業、零售業、製造業、餐飲服務業、電商平台等,各自有不同AI化需求,陸續累積愈來愈多的「產業AI化」經驗。再加上AI應用需求多元,也加速AI技術進化,落實軟硬體多元創新應用,並促使各種新創應運而生,開拓出具備市場規模化潛力的AI科技服務模式。例如運用科技平台、研發測試、科技顧問、系統整合或軟體開發等,解決產業共通性問題,發展「AI即服務(AI-as-a-Service , AIaaS)」,這就是AI創造出來的新興科技服務產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十年AI將逐漸從一個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成熟產業,換句話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AI產業化」時代。AI正整合各種不同技術持續進化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跨技術創新應用技術解決方式,活絡AI落地應用與新創商機。AI應用愈多元化,就會讓AI變更聰明,AI技術發展終極目標就是仿人,也就是AI能做到像人類一樣的思考與動作。一方面是AI能學習人類知識與經驗,並模仿人類動作,進而能取代或協助人類的重複性作業、具高危險或長期危害身心健康等工作或任務,讓人類能轉做更有價值的工作,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AI也能夠遵守人類社會中的道德倫理規範,發展出「以人為本」的AI,以追求人類福祉為目標。目前全球產學研界都在思考如何發展「以人為本」的AI。在開發或應用AI技術之初,就需要先有「以人為本」的精神設計AI模型、進行AI訓練與學習。另外,若要發展具有決策能力的AI,以完成各種自動化任務,也需要在AI系統與商業模式的設計中放入人本因素,讓人類可隨時調整AI關鍵決定與行動。各種AI資訊爆炸下,AI知識也將快速成為普及化的常識,民眾必須了解並快速掌握AI趨勢脈動,更需要同步注入人文社會關懷與同理心,藉此創造AI時代新思維與新型態工作方式,並孕育出AI新人才。在AI浪潮中,台灣要穩占先機,必須有AI三大發展關鍵因素:數據、演算法、演算力。國際普遍看好台灣AI硬體優勢與人才CP值高,因此可從AI跨軟硬體的多元創新概念,來進行超前部署,可朝幾個方向發展,包括:發展「自動化AI」,將AI結合IoT應用於智慧製造、自駕車或無人機等,達到全面自動化,這也是台灣產業最擅長的一塊。還有「分散式AI」,達成即時、可靠、穩定又安全的AI運算處理與分析技術,能在邊緣端就完成所有任務,滿足企業需求如提高效率、分散風險等,特別應用於醫療生技、VR/XR、穿戴裝置等領域。接著是「可解釋AI/可信任AI」,即優化AI數據,使AI演算法、系統與商業模式皆具可解釋性、可追溯性及安全性。另外,透過AI協助企業轉型、強化產業韌性為切入點,以分散式、超自動化及具安全隱私的產品與服務搶攻AI市場,如提供優質、具洞見及能共享的「數據服務」,或是低成本、高通用性及能自動感測的「邊緣終端」;也可規劃超自動化、可解釋性及邊緣學習的「算法服務」,或發展低功耗、高效能及高擴展性的「演算力」,都是臺灣在AI產業發展中可發揮的強項。不過,台灣發展AI也有三缺:缺數據、缺跨國共創平台、缺人才;台灣應培養更多AI跨域人才、孕育AI科技服務業,並在台灣建立可串聯全球數據資源與AI研究人才之運作機制或跨國共創平台,吸引國內外企業商機或專業人士,讓AI跨技術創新能一邊促進中小企業韌性,一邊與國際AI需求與資源接軌,將AI變成台灣產業技術創新之活水泉源。
 
小米躍手機二哥 雷軍半夜激動發文報喜
小米手機CEO雷軍7月16日凌晨在微博發文《致小米同學們的公開信》,宣布好消息,「小米手機銷量超越了蘋果,首次晉升全球第二。」雷軍半夜發文的激動,當天就化為實際行動。澎湃新聞報導,小米集團同日公告稱,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近期向兩家慈善機構捐贈約6.16億股公司B類股,其中包括向小米基金會捐贈3.08億股,向雷軍基金會捐贈3.08億股。公告說,上述兩家機構將所有款項作公益用途。小米目前在港股股價為港幣28.25元,6.16億股的市值約港幣174億元(約新台幣628.4億元)。雷軍在信中指出,在去年「雙11」活動中,小米在天貓平台上創下了嶄新的記錄:銷售手機116萬台,銷售金額人民幣15.6億元,約占天貓當天總額3%,成功衛冕單店第一。雷軍表示,「去年雙11,小米拿下了四個第一,今年我們繼續創下了N項第一,比如,小米/紅米手機創手機品類銷量第一,小米電視2創電視單品銷量第一,小米平板創平板電腦單品銷量第一,小米手環創智慧可穿戴設備銷量第一,小米移動電源3C創配件類銷量第一。
 
英特爾三策略搶市 展現企圖心
市場傳出英特爾有意併購格芯,外界解讀是英特爾要強化晶圓代工領域的實力,但此案能否成局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格芯究竟可以為英特爾帶來多少加分。英特爾拿下格芯產能,外界認為主要仍是增加成熟製程產能,凸顯對晶圓代工業務的企圖心強烈,將與目前檯面上的各大晶圓代工廠明顯產生競爭態勢。即使新增成熟產能會有多少挹注自有產能,或多到可提供外部客戶,仍是未知數,但未來幾年預期半導體需求仍處於成長周期中,在晶圓代工業務部分,英特爾真買下格芯,成熟製程實力必然增加。英特爾的併購案,也是執行長基辛格宣布的IDM 2.0策略三大方向之一,且逐步落實,一是擴大自有晶圓廠產能,在內部生產大多數產品,二是打算擴大提供晶圓代工服務,三是擴大利用第三方的晶圓代工產能。英特爾三策略,已逐漸有其架構。委外部分,部分晶片模組找台積電下單;擴產部分,為晶圓代工業務成立獨立的事業部門(英特爾IFS)今年將投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的Ocotillo園區新建二座晶圓廠,另外還規畫於今年內宣布在美、歐與其他全球據點擴產。
 
電池荒來襲 陸企急擴產
當前「缺芯(晶片)」問題影響全球車企生產,但對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陸企而言,「電池荒」危機同樣劈面而來。盡管上半年大陸電池廠商加足馬力衝刺,產銷年增分別高達217.5%、173.6%,仍難緩解車廠需求。目前部分動力電池廠商已推出激進的擴產計畫。搜狐財經7月17日報導,盡管受到疫情威脅與車用晶片短缺影響,上半年大陸新能源車產銷仍雙雙超過120萬輛。中汽協日前預估,大陸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可達240萬輛,與2020年相比大幅增長75%,超過年初時40%的預期。然而,大陸新能源車猛衝時,卻碰上新能源車心臟:動力電池的短缺難題。日前市場傳言,剛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為了順利拿到電池,親自在大陸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廠區顧守一個星期。儘管該消息隨後被小鵬汽車否認,但已突顯出電池短缺已經成為行業重點關注的棘手問題。譬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近日曾抱怨,「客戶催貨讓他快受不了」。A股上市公司鋰電池電芯製造商蔚藍鋰芯在公告中直言,目前鋰電池業務保持滿產狀態,估計產能瓶頸將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存在。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資料顯示,上半年大陸動力電池產量累計74.7GWh,年增217.5%,累計銷量為58.2GWh,年增173.6%,均呈現高速增長,惟仍趕不上車企需求。市場人士指出,電池短缺的原因,在於新能源汽車增速與電池業的增速不一致。由於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是靠政府補貼來推動,但官方補貼經常在變化,導致新能源汽車業增長率波動劇烈,讓電池供應商很難跟得上。為了滿足車企們對電池的需求,諸如寧德時代等各家動力電池供應商已經開始擴張產能,上半年相關投資專案多達57筆,總投資超過人民幣3,500億元,包括比亞迪、中航鋰電、蜂巢能源、億緯鋰能等都公布堪稱激進的擴產計畫。對此,分析師認為,長期來看,電池產能應該可以被企業擴產所滿足,但日後恐造成中低端電池產能過剩的現象。
 
大陸發電裝備 首個「無人車間」建成投產
近日,在四川省德陽市,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機」)定子沖片「無人車間」正式揭牌,此舉也標誌著大陸發電裝備行業首個「無人車間」正式建成投產。定子沖片「無人車間」是在定子沖片數位化車間的基礎上,將5G、互聯網、物聯網等資訊技術,融入到定子沖片生產製造過程,導入12項自動化項目,優化8項工藝流程,實現了由「人機生產製造」向「智能生產製造」的轉變,形成了以資料驅動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據了解,該車間具有生產現場無人化、生產資料驅動化、生產控制智能化等突出優勢,通過數位賦能,有效促進產品質效大幅度提升。穩定運行後,發電機定子沖片年產量將從9000噸提高到12000噸,人均產出可提升620%,能源利用率提高56.6%,勞動強度降低90%以上。「我們從以前高強度的手工操作轉型成了指揮員和監督員,現在坐在電腦前就能控制機床。」正在乾淨整潔的控制室裡操作的工人介紹,定子沖片「無人車間」從原料上料、衝壓成型,到清洗去毛刺、刷漆烘乾,再到成品下料入庫,所有工作都由自動化設備完成,工序之間的交互由系統協調完成,「感覺特別好」。東方電機沖剪分廠廠長冷志介紹,該車間還實現生產資料驅動化,生產線所有設備統一聯網管理,可以即時掌握設備和生產情況,跟蹤追溯改進產品品質和生產工藝。「以前天天跑生產線,如今在辦公室就能夠查看生產情況和產品品質,整個工廠生產情況一目了然。」冷志表示,這些大資料還為工程師分析生產的流程, 提供了更全面、視覺化的管理便利。
 
代工廠應變匯率波動 採自然避險
台積電、大立光兩大指標電子廠先後受到不利匯率因素影響,導致第2季獲利不如預期,法人憂心鴻海、廣達等下游電子代工廠第2季將遭逢匯損挑戰。鴻海、和碩、廣達、緯創、英業達、仁寶等代工大廠尚未公布第2季財報,無法得知實際匯率影響財務狀況,但在台積電、大立光等公布財報後,法人圈憂心匯率波動對代工廠業外收益衝擊。廣達指出,匯率波動是常態,公司基本上還是採自然避險因應。英業達說,匯率波動對第2季營運會產生影響,但公司外幣部位除美元外,尚有人民幣、捷克克朗、墨西哥披索等,可藉由多元幣別平衡匯率風險。鴻海不評論匯率影響。但從過往紀錄來看,鴻海內部透過自然避險,可避掉九成以上,鴻海藉由與客戶收取貨款採用美元,購料支出也採用美元,避開匯率波動影響。此外,當面臨匯損風險時,鴻海集團會適度出脫手中投資,彌補當季匯率上可能的損失,如去年阿里巴巴、戴爾科技等。由於鴻海製造大本營在大陸,支付工人薪資需採用當地貨幣,去年第3季人民幣大幅升值,就對鴻海產生影響,法人先前預估,人民幣每升值1%,對鴻海營益率影響約0.1個百分點。
 
新iPhone秘密武器 瞄準光學應用
新iPhone有望在9月中下旬問世,市場傳出蘋果持續強化手機的光學應用,不僅要在高階機種持續採用光達(LiDAR),也將在不久後首度導入潛望式鏡頭,透過這兩大秘密武器,衝刺銷量。法人看好,蘋果大玩光學應用讓硬體更有賣點,有助推升銷量之際,穩懋、大立光、玉晶光等相關供應商在蘋果鏈的地位也將大幅提升,成為大贏家。供應鏈消息指出,由於LiDAR導入iPhone 12 Pro後,大幅提升夜拍以及擴增實境(AR)應用,獲得用戶正面迴響,因此蘋果在今年新iPhone高階機種將持續採用,穩懋為獨家供應商,近期將開始大量出貨。針對LiDAR出貨概況,穩懋因法說會在即,不願多做評論。業界人士指出,LiDAR是一種光學遙感技術,透過向目標照射一束光來測量目標的距離等參數,而LiDAR近年來已用於智慧手機、平板等消費性電子。目前LiDAR主要用於拍照與攝影,但也有不少車廠將用於自駕車,藉此做為自駕車的眼睛,提升自駕安全性,傳聞未來蘋果電動車也將採用,因此前景備受市場關注。潛望式鏡頭方面,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日前批准蘋果潛望式鏡頭系統專利,外界臆測,該設計最快明年將首度應用於iPhone上。外界看好,隨蘋果鏡頭規格升級,主力供應商大立光、玉晶光受惠最大。蘋果這項專利名稱為「折疊式相機」。蘋果在專利中表示,透過「折疊式相機」光學系統,圖像感測器吸收的光線被彎曲或「折疊」,可以增加光學變焦和改善影像品質,同時保持適合智慧手機的內部空間受限的設計。潛望式鏡頭設計最早應用於華為P30 Pro,相較於目前多數相機鏡頭採用鏡片堆疊的直立式設計,潛望式結構讓鏡頭「平躺」,有效解決手機內部機構件空間限制,透過放置稜鏡,延長光線在潛望式長焦鏡頭內的折射路徑,達到光學變焦的效果,符合手機輕薄化趨勢。根據蘋果取得的專利描述,如稜鏡為相機提供一個「折疊」的光軸,減少相機組件高度。外界預期,潛望式鏡頭技術將使iPhone的光學變焦率大幅提高,遠遠超過目前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 Max的2倍和2.5倍限制,將讓果粉有更不同的拍照體驗。業界分析,蘋果最初在開發自己的潛望式鏡頭遇到困難,因為很多技術受到其他專利的保護,例如,三星擁有許多潛望式鏡頭中使用的專利技術,而現在蘋果取得這項專利,顯示已經找到解決方案,開發自己的技術。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