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建舜電 買盤進駐收漲停
建舜電受惠疫情刺激NB/PC需求走強,電腦週邊相關產品同步受惠,出貨成長下建舜電今年來營收表現成長顯著,上半年累計營收年增54.3%、創歷年同期新高。看好傳統旺季來臨,下半年營運不淡,7月22日主力大買激勵建舜電收漲停板18.35元,再次突破60日線關卡。建舜電於致股東報告書中指出,USB Type-C連接器驅動資料、影音、電力傳輸介面趨向統一;汽車電子與通訊高速化,帶來高頻傳輸連接器商機;ADAS興起也衍生影像感測模組整合連接器產品的需求。展望後續,將積極拓展汽車電子、智慧型手機,及中高階、高頻傳輸等相關產品。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全球自動駕駛市場2020-2024年CAGR估18.3%
根據IDC預測,全球自動駕駛市場快速發展,2020至2024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18.3%;到2024年,L1-L5級自動駕駛汽車出貨量預計將達到約5,425萬輛,其中L1和L2級自動駕駛在2024年的市場份額預計分別為64.4%和34.0%。IDC中國指出,有利的經濟、市場和政策環境,會使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發展更為樂觀。而自動駕駛平臺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IDC定義的自動駕駛平臺是指可以幫助供應商和製造商開發、整合和運行更高級別汽車自動化和自動駕駛的技術,通常側重於實現SAE自動駕駛等級L2-L5。自動駕駛平臺供應商即提供上述服務的供應商,自動駕駛平臺在整個自動駕駛功能中起到重要的基礎運算及功能搭載作用,處於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鏈的中游,向上承載感知、決策及執行功能,向下融合集成到第三方服務及整車。在自動駕駛的浪潮下,IDC認為,主機廠缺少的是科技巨頭所掌握的大數據處理、演算法模型和計算的優勢,而自動駕駛平臺方又缺少能為其提供落實場景的平臺以及可量化的產品以實現自我「造血」的能力;因此,自動駕駛平臺供應商與主機廠應形成合力。
 
電腦周邊股搭慢車 佳世達緩步填息
佳世達今除息,配發1.5元現金股利,除息參考價為28.85元,早盤緩步填息。今年電腦周邊個股的填息溫吞,例如宏碁(2353)6月30日除息以來,仍處於貼息。造成電腦周邊個股填息不如預期,和市場推估H2疫情緩解後的復甦,對NB/PC的需求力道將轉弱,以及零組件供需缺口有關。業者認為,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儘管看到教育筆電與消費性筆電市場需求趨緩,但是商用筆電需求升溫,客戶訂單能見度仍然相當高,未來一年需求不是問題,但最大問題仍是面板與IC缺料,目前看不到緩解的跡象。佳世達6月單月合併營收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05億元,創十年來歷史新高,月增13%、年增33%。第2季合併營收560億元,為歷來同期新高,季增一成,年增28%。累計上半年營收1069億元,年增近三成,持續刷新同期新高紀錄。 佳世達認為,雖然去年到現在持續有疫情、缺料等挑戰,佳世達因為大艦隊的超前部署,增加新事業新夥伴明泰、仲琦、國韶、Frismed等,再加上既有資通訊事業持續優化增長,都帶動營運績效成長。
 
宅經濟/新平台轉換需求挹注,Q3攀今年訂單高峰
英業達7月22日召開2021年股東常會,除承認2020年度財務報表及盈餘分配表外,並通過董事選舉辦法部分條文及股東會議事規則部分條文的修訂。英業達2020年合併營業收入達5,082億餘元,每股稅後盈餘2.1元,2021年上半年合併營收2266億餘元。英業達表示,今年上半年筆電與伺服器受惠宅經濟及新平台轉換需求仍延續強勁,惟產業供應鏈因缺料因素導致無法滿足需求端的出貨,第三季整體仍是今年訂單需求的高點,下半年仍需觀察缺料狀況隨時動態調整產能因應出貨需求。英業達同時也在ESG暨社會企業責任的表現中亮眼,在幾個具有公信力ESG評比機構的數據中,MSCI給予英業達A等級評價,Sustainalytics ESG機構則給予英業達相當於全球排名前25% 的肯定。上述這些ESG評比機構綜合來看,對於英業達的氛圍顯示在同業中表現為較為良好的公司,並在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環境發展的方針上,也同為台灣企業的前6%~20%優良企業指標。另外,英業達指出,今年7月科技創新情報SaaS服務商智慧芽(PatSnap)發佈全球企業智慧製造專利排行榜(TOP100),包含英業達在內等三家台灣公司均為具世界級製造水準、注重科技創新及致力智財保護的代表性企業,長期投入智慧製造領域的研發,在這次的全球企業智慧製造專利百強中,英業達榮獲全球第62名,這說明了英業達在製造與專利的這條路上不僅是領頭羊,也是把目光放眼世界。展望今年的願景,英業達指出,主要仍著眼於幾個面向,伺服器業務因新平台轉換及大型資料中心客戶成長力道挹注,今年營運展望可期,惟受到缺料影響下半年仍需觀察料況隨時調整出貨動能;筆記型電腦受惠於宅經濟與新平台轉換今年仍延續出貨熱潮,供應鏈缺料雖限制了部分出貨規格,但期待下半年出貨可以較有彈性滿足客戶需求。另外,智慧裝置因產品推陳出新,下半年市場需求回溫,營運較前一年度看好,惟缺料影響是整個電子業的綜合反應,出貨仍需視料況滾動式調整。而在新事業佈局方面,今年中開始台灣微軟也攜手英業達啟動「Inventec 5G Smart Factory IoT 平台建置計畫」,打造全新5G智慧工廠架構,透過微軟旗下以虛擬化運作的雲原生(cloud native 5G private core)網路解決方案Affirmed Networks,開啟雙方戰略合作,以企業專網解決方案樹立代工廠升級新典範,而未來也可以整廠輸出5G智慧工廠給其他的製造工廠。為了在未來科技佔有一席之地,英業達積極開發車用電子產品以達到智能車載水平,醫療產品運用則希望達到全面的健康智慧照護;英業達也透過數位轉型來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調整組織架構,並設定績效目標及優化營運指標,聚焦研發產品的組合效益分析,提高產品獲利能見度及精細專案管理。英業達指出,公司積極將各廠區轉型成智能製造工廠,利用先進製程技術,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優化製程,打造工業4.0及5G應用實驗的智慧工廠,達到產業AI化的新里程碑。英業達成立至今逾40年,以筆電、伺服器製造奠定基礎,後來跨界投入雲端運算、無線通訊及IoT技術,開啟製造轉型的旅程。英業達表示,除重視企業創新價值與策略布局外,今年更應用5G技術至產線中,期待藉由實際展現導入5G帶來的數據提升、運作成效等實績,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搶先掌握客戶需求。
 
打入特斯拉鏈 寧德時代當一哥 全球前十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 中韓日三強鼎立
當美國、歐洲和中國政府競相鼓勵電動車發展,降低全球暖化速度,連帶讓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水漲船高。就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的排名為例,各國政府也會要求電動車造商使用本國生產的電池,以拉抬自家電池製造商的全球市占率地位。理論上,假如本國電動車市場規模很大,比較容易造就大規模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因為市場就在當地。中國和南韓業者在電動車電池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並互有領先。以今年前五個月全球電動車電池製造商排名來看,中國寧德時代以三一.二%市占率領先南韓LG能源解決方案市占率的二三.一%,日本電池製造商Panasonic以市占率十四.七%排第三,LG能源解決方案是LG化學旗下生產電動車電池的子公司。

中國是最大電動車市場

去年中國電動車銷量達到一三○萬台,超越美國和德國等汽車銷售大國,居全球第一位。截至去年底,中國電動車登記牌照數量已達到四二○萬台。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市場又賣出十八.四萬台新能源車,比去年同期成長二一四%。去年中國電動車銷售量表現強勢,官方為了拉抬今年的經濟成長,在年初宣布新的電動車購車補貼兩成,是推升今年中國電動車銷售持續成長的因素。兩年前,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到上海自貿區設廠,中國政府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讓特斯拉這座超級工廠一年內就能完工投產。中國給予特斯拉在中國設廠的政策優惠,同時也和特斯拉達成默契,就是中國製特斯拉要逐年提高中國供應鏈的比重。日本Panasonic一直是特斯拉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並和特斯拉合作在美國各出資五成蓋全球第一座超級工廠的合作夥伴。特斯拉登陸中國初期,主要電池採用LG能源和Panasonic為主,但一年後特斯拉為了提高中國零件供應商的生產比重,與寧德時代簽約合作,開始在中國製特斯拉採用寧德時代的電池。受惠這項政策,寧德時代去年二月打入特斯拉供應鏈,今年七月起正式供貨特斯拉,雙方又在上個月底簽約延長供貨時間到二○二五年底向特斯拉供應鋰電池。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目前已達到每年產能二五萬輛,並計畫今年底能達到每年生產四五萬輛。對特斯拉來說,中國市場需求強勁,以生產Model 3和Model Y車款為主,大部分內銷。這份訂單對寧德時代來說相當具有指標意義。當寧德時代拿到特斯拉電池供應商資格後,不但維持寧德時代在中國鋰電池產業一哥的地位,對寧德時代要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具有強大的助力。
 
碳交易啟動 未來將影響電價
大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對普通人而言,碳市場的開啟目前不會、但最終可能會影響居民電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說。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林伯強認為,碳價是整個碳市場的靈魂。雖然碳價由市場決定,但歸根結底,要看政府發放的配額多少。配額太多,企業不需要額外購買,碳價自然低。配額收緊,碳價則會提高。對企業而言,碳價過低對節能減排的影響不痛不癢,降低企業積極性;碳價過高,會給高碳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帶來較大的壓力,影響其競爭力。由中國碳論壇、ICF國際咨詢以及北京中創碳投共同編寫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預測,到2030年碳價有望達到每噸93元(人民幣,下同),並於本世紀中葉超過每噸167元。「政府需要通過配額是不是免費發放、要發放多少,在經濟增長的可承受範圍之內找平衡。」林伯強預測,隨著更多行業被納入碳市場,政府會逐漸收緊配額,碳價將會走高。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大陸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200家。大陸每度電的含碳量達60%甚至70%,碳成本增加,每度電的成本會相應增加。「在理想模式下,碳價傳導到電價、電價從上游傳導到下游,每個用戶都應為此買單。但目前為止,電價成本在下游並沒有出口,居民電價尚未因此有改變。」林伯強說。他認為,碳交易成本走高,一方面,發電企業會改進碳排放技術,增加更環保的新能源發電量,這也正是碳市場建立的題中之義;另一方面,電價改革必然要提上日程。
 
2021年筆電出貨量將以2.36億台突破歷史新高,關鍵產品Chromebook下半年需求開始放緩
根據TrendForce調查,2020年因遠距辦公與教學等宅經濟需求,使筆電出貨表現打破過去年增、減3%的低谷循環,年成長近26%,而此波強勁的需求動能也延續至2021年,預估今年出貨量將突破2.36億台,年成長率約15%。其中,因教育用筆電需求高漲所致,Chromebook將成為拉抬整體筆電市場成長的關鍵;品牌出貨表現則以Chromebook產品占比近五成的三星(Samsung),以及搭載M1晶片的蘋果(Apple)MacBook成長最多。近年Chromebook占整體筆電市場比重逐年增長,2021年將以4,700萬台的出貨達到高峰,年成長率高達50%,美國以70%占比成為全球需求最大宗的國家,接續為日本的10%。然而,在美國教育筆電市場滲透率逐漸飽和,以及解封後恢復實體上班上課,加上日本GIGA School等教育標案需求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下半年教育筆電需求將不再急迫。品牌方面,以Chromebook產品占比較大的宏碁(Acer)與三星(Samsung)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TrendForce提出,Chromebook未來發展的觀察重點將著重在美國以外的地區,以及非教育用筆電市場的增長情況。

下半年筆電市場需求放緩,影響時間點在第四季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場傳出對於下半年筆電需求減緩的雜音,主因是Chromebook低毛利的衝擊逐漸發酵所致,同時又面臨近七成Chromebook主要使用的11.6吋面板大幅漲價,以及半導體長短料等壓力,促使品牌開始調整下半年的生產占比。TrendForce預估,第三季歐美等消費需求將逐漸收斂,不過受到通路市場因低庫存的回補需求影響,仍對筆電市場存有一定支撐力道,故出貨水準將可能與第二季持平。此外,隨著歐美各國在施打疫苗比例提升下,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因此整體市場與教育標案的需求放緩所產生的效應,至第四季才會有較明顯的影響,預估該季筆電出貨量為5,800萬台,季減3%。同時,部分料件超額預訂導致庫存增加的影響也將浮出檯面。展望2022年,儘管筆電需求放緩,但在混合工作模式成形與商用筆電產品回溫的支撐下,明年整體筆電市場出貨量或將小幅修正,年減約6%、達2.2億台。
 
老牌參戰 電動車市場白熱化
環保意識高舉下,電動車已是全球發展趨勢,且近年來國際汽車大廠商對電動車項目發展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除了龍頭特斯拉外,今年將會有十餘款新的電動車在美國汽車展銷廳亮相,其中不乏通用汽車、福斯汽車等老牌汽車大廠。台新ESG環保愛地球成長基金經理人蘇聖峰表示,歐洲汽車大廠奧迪、賓士也將於今年上市電動車,在新創公司及老牌汽車大廠共襄盛舉下,電動車相關產業深具成長爆發力。分析師估計,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為353萬輛,較2020年成長69%;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估將達1,252萬輛,未來五年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達38%。富邦未來車ETF基金擬任經理人蔡宗勳表示,未來移動關鍵趨勢,第一個關鍵趨勢就是自動駕駛(Autonomous),2020年全球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的市值約194.6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自動駕駛將創造7兆美元的「乘客經濟」商機。第二個是車聯網(Connectivity)。第三個是大家熟悉的電動車(Electric)。最後一個關鍵趨勢則是共享經濟(Shared)。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表示,一輛自駕等級L2的車,包含車用鏡頭、雷達等感測元件半導體含量價值約100美元,但升級到L3之後,所搭載的感測元件半導體價值將增加至400美元。國泰全球智能電動車ETF基金經理人游凱卉表示,Apple於2007年1月推出iPhone後,智慧型手機近5千億美元的產值,產業鏈變化現今仍牽動整個金融市場。產值是智慧型手機八倍以上的汽車工業產業變革,不僅規模更大、歷時將更長,商機亦非短期內就會反應完。凱基環球趨勢基金經理人馮紹榮指出,後疫情生活出現許多投資機會,無論是產業導入新科技,或是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可望於疫情逐漸退溫後,陸續浮出商機。未來投資焦點將回歸企業長期獲利能力。 
 
台灣二極體、MOSFET廠 迎漲價潮
東南亞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使IDM大廠產能無法全力運轉,在下半年傳統旺季效應下,5G、車用等訂單持續湧入。最近供應鏈更傳出,東芝(Toshiba)、英飛凌(Infineon)等IDM大廠供貨量能僅剩下三分之二,更有部分大廠暫停回報交期,其中,又以二極體及MOSFET等供貨狀況受影響的程度最大。法人指出,由於IDM大廠在二極體、MOSFET供貨動能全面受限,將有望讓台半、朋程、大中及杰力等台灣二極體、MOSFET廠全面受惠,並帶來新一波漲價商機。新冠肺炎近期在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造成嚴重影響,其中馬來西亞更是IDM大廠的生產重鎮之一,舉凡瑞薩、英飛凌、東芝等IDM大廠皆有在馬來西亞設立晶圓廠或封測廠,在這波馬來西亞封城政策當中,雖然並未遭受到完全停工影響,但由於仍需降低至正常水準的六成人力,因此產能亦同步受衝擊。供應鏈傳出,東芝、英飛凌等IDM大廠在馬來西亞產能受影響情況下,預期七月供貨動能僅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二,使二極體及MOSFET等供貨量能受到衝擊,且部分IDM大廠原先有提供交期時間,現在更告知客戶未能確定交期,顯示供給產能相當吃緊。據了解,IDM大廠在二極體及MOSFET等產品主要進軍5G、車用等中高階市場,在產能有限情況下,在中低階市場等毛利較低的接單已經大幅降低,因此部分訂單正明顯移轉至台灣供應鏈當中,其中二極體供應鏈當中,台半、朋程及強茂等大廠已經攻入車用市場,並打入全球一線品牌供應鏈,另外又同時大啖消費性等終端市場大單,法人圈預期第三季有望迎來漲價效益,下半年營運可望繳出優於上半年的成績單。至於大中、杰力、富鼎及尼克森等MOSFET廠,在這波遠端商機當中,搶下大筆訂單,並且在上半年迎來漲價商機,進入下半年後,隨著IDM大廠再度調升報價,MOSFET廠有望持續受惠。
 
電動車市場不再是零和遊戲,理想、小鵬大漲逾7%
南華早報報導,分析師表示,儘管特斯拉(Tesla, Inc.)推出了更便宜的Model Y版本,但蔚來公司(NIO Inc.)、小鵬汽車(XPeng Inc.)和理想汽車(Li Auto Inc)這三家中國本土電動車業者仍將維持高成長軌跡。中國媒體報導,特斯拉日前發表的Model Y標準續航版(補貼後售價為人民幣276,000元起)在開放預購第一天即收到1萬輛訂單、隔天再增加5萬輛。上海獨立分析師Gao Shen表示,中國電動車市場不再是零和遊戲。中泰證券週二發布報告指出,中國電動車新進企業專注的領域與特斯拉不同。中國電動車廠商小鵬汽車週一宣布,包括全球首款量產光達(LiDAR)智慧車款在內的P5系列電動車(見圖)自7月17日起開放預購、獲得中國消費者的熱烈迴響,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訂單為光達版本。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網站7月8日公布,2021年1-5月特斯拉中國、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中國純電動市場的佔有率分別為16.1%、5.2%、3.6%。CPCA統計顯示,2021年1-6月中國整體電池動力車(BEV)零售銷量年增232.4%至836,512輛、逼近2020年全年的909,837輛。彭博社7月16日報導,2021年1-6月中國新能源車批發交車量累計達110萬輛、零售約100萬輛,全年度有望超越原先預估的240萬輛。中國政府希望、2025年新車銷售有兩成是出自電動車。MarketWatch 6月29日報導,瑞銀(UBS)分析師Patrick Hummel將中國2021年電動車銷售量預估值自190萬輛調高至250萬輛。德意志銀行7月12日發表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BEV銷售量可望倍增至200萬輛之上、新能源車上看250萬輛,佔整體汽車銷售逾10%比重。中國三大電動車新勢力週三大漲小鵬汽車ADS(XPEV.US)連續第5個交易日收高,週三大漲7.63%、收43.87美元,創7月6日以來收盤新高。理想汽車ADS(LI.US)連續第3個交易日收高,週三大漲8.72%、收33.41美元。蔚來公司(NIO.US)週三上漲5.89%、收46.77美元。
 
AI產業化 三關鍵搶先機
人工智慧(AI)進展神速,除帶來的生活、工作與社交等變革,更融合大數據、物聯網、雲端等不斷進化,形成從晶片、關鍵零組件、系統、軟體、終端、應用等技術價值鏈或生態系,AI更已成為企業及國家競爭力指標。根據PwC預估,2030年AI將創造全球市場營收達15.7兆美元,促使全球GDP成長達14%。而從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間, AI也正進入市場應用擴增期,將成為全球智慧化的主流,快速達到AI普及化。近五年各行各業導入AI來進行創新轉型,促使「產業AI化」。意即針對企業個別痛點與需求,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AI解決方案,遍及交通運輸、傳統金屬加工業、零售業、製造業、餐飲服務業、電商平台等,各自有不同AI化需求,陸續累積愈來愈多的「產業AI化」經驗。再加上AI應用需求多元,也加速AI技術進化,落實軟硬體多元創新應用,並促使各種新創應運而生,開拓出具備市場規模化潛力的AI科技服務模式。例如運用科技平台、研發測試、科技顧問、系統整合或軟體開發等,解決產業共通性問題,發展「AI即服務(AI-as-a-Service , AIaaS)」,這就是AI創造出來的新興科技服務產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十年AI將逐漸從一個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成熟產業,換句話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AI產業化」時代。AI正整合各種不同技術持續進化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跨技術創新應用技術解決方式,活絡AI落地應用與新創商機。AI應用愈多元化,就會讓AI變更聰明,AI技術發展終極目標就是仿人,也就是AI能做到像人類一樣的思考與動作。一方面是AI能學習人類知識與經驗,並模仿人類動作,進而能取代或協助人類的重複性作業、具高危險或長期危害身心健康等工作或任務,讓人類能轉做更有價值的工作,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AI也能夠遵守人類社會中的道德倫理規範,發展出「以人為本」的AI,以追求人類福祉為目標。目前全球產學研界都在思考如何發展「以人為本」的AI。在開發或應用AI技術之初,就需要先有「以人為本」的精神設計AI模型、進行AI訓練與學習。另外,若要發展具有決策能力的AI,以完成各種自動化任務,也需要在AI系統與商業模式的設計中放入人本因素,讓人類可隨時調整AI關鍵決定與行動。各種AI資訊爆炸下,AI知識也將快速成為普及化的常識,民眾必須了解並快速掌握AI趨勢脈動,更需要同步注入人文社會關懷與同理心,藉此創造AI時代新思維與新型態工作方式,並孕育出AI新人才。在AI浪潮中,台灣要穩占先機,必須有AI三大發展關鍵因素:數據、演算法、演算力。國際普遍看好台灣AI硬體優勢與人才CP值高,因此可從AI跨軟硬體的多元創新概念,來進行超前部署,可朝幾個方向發展,包括:發展「自動化AI」,將AI結合IoT應用於智慧製造、自駕車或無人機等,達到全面自動化,這也是台灣產業最擅長的一塊。還有「分散式AI」,達成即時、可靠、穩定又安全的AI運算處理與分析技術,能在邊緣端就完成所有任務,滿足企業需求如提高效率、分散風險等,特別應用於醫療生技、VR/XR、穿戴裝置等領域。接著是「可解釋AI/可信任AI」,即優化AI數據,使AI演算法、系統與商業模式皆具可解釋性、可追溯性及安全性。另外,透過AI協助企業轉型、強化產業韌性為切入點,以分散式、超自動化及具安全隱私的產品與服務搶攻AI市場,如提供優質、具洞見及能共享的「數據服務」,或是低成本、高通用性及能自動感測的「邊緣終端」;也可規劃超自動化、可解釋性及邊緣學習的「算法服務」,或發展低功耗、高效能及高擴展性的「演算力」,都是臺灣在AI產業發展中可發揮的強項。不過,台灣發展AI也有三缺:缺數據、缺跨國共創平台、缺人才;台灣應培養更多AI跨域人才、孕育AI科技服務業,並在台灣建立可串聯全球數據資源與AI研究人才之運作機制或跨國共創平台,吸引國內外企業商機或專業人士,讓AI跨技術創新能一邊促進中小企業韌性,一邊與國際AI需求與資源接軌,將AI變成台灣產業技術創新之活水泉源。
 
陸推新政 打造中部先進製造業
大陸國務院7月22日公布新政策,將著力推動中部地區走向高質量發展,要求打造先進製造業,以改良地方產業結構,同時提升創新與綠色發展,並點名力挺武漢光谷、合肥聲谷,以及做大做好鄭商所建設。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務院22日公布「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在中部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加大城鄉區域之間的發展協調,提高內陸開放與綠色發展,加速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由於去年湖北武漢飽受新冠疫情重創,河南鄭州近日亦遭逢暴雨成災,該意見公布後隨即引發外界關注。意見指出,要做大做強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在京廣鐵路沿線建設鄭州電子信息、長株潭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在京九鐵路沿線建設南昌、吉安電子資訊產業集群。同時,要建設智慧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基地)服務平台。該意見特別著墨武漢光谷,以及AI(人工智慧)重鎮合肥聲谷,這雙谷將在長江沿線加大建設。意見中也提到,將在交通樞紐湖北省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與功能,可以看出大陸仍有意繼續鞏固中部地區製造業的優勢,並朝向光電、AI等先進製造方向發展。同時,大陸政府將加強中部強項能源材料與金融產業的聯繫,鄭州商品交易所可望迎來機遇。意見稱將增加鄭商所上市產品,且支持山西省與現有期貨交易所合作展開能源商品期現結合交易,並將引導金融機構對中部地區提供支持。對外開放方面,將在中部地區城市推進多個臨空經濟區。分析人士認為,雖然近年中部經濟數字不斷提升,但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大陸政府希望增加中部地區創新製造、綠色、對外開放等經濟元素,改善當地產業結構體質。
 
台灣5G半導體鏈扮區域要角 
美國國務院7月21日公布最新投資環境報告,指台灣在半導體、5G等領域具備先進研發能力,是區域高科技供應鏈中心,且台灣政府一直積極與外國投資人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具有韌性的生產網絡。報告指出,台灣是區域與全球貿易投資的重要市場,在半導體、5G、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新興科技產品研發擁有先進研發能力,因此在國際科技供應鏈具主導地位,是區域高科技供應鏈中心。台灣為全球前25大經濟體之一,去年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報告說,為避免供應鏈「斷鏈」,部分國內與外國投資人將台灣視為「戰略遷移替代方案」。台灣政府也在2019年1月啟動方案,吸引台商回流,因應電子製造業關稅升高問題,並分散風險。這份報告表示,台灣歡迎且積極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並與美國及他國企業建立夥伴關係。蔡英文政府計劃透過增加國內投資與FDI來刺激經濟成長,也會提供投資誘因,並運用台灣在先進技術、製造、研發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外資。報告重申,台灣的金融、批發、零售及電子業仍是外商直接投資首要目標,而台灣吸引的美國投資人領域涵括先進技術、數位、傳統製造業及服務業。台灣的能源安全也被列入投資環境報告,今年度的報告提到,台灣計劃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核電,增加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界也因此質疑台灣長期能源政策的可行性。至於台灣投資環境的結構性障礙,和去年一樣,包括過度或不一致的監管;國內與國有企業在公用事業、能源、郵政、交通、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市場影響力;部分敏感產業限制外資持股;以及對疑為陸資進行監管審查。國務院這份年度報告評估超過170個國家與經濟體的商業環境,由美國各駐外館處經濟官員撰寫,內容會納入商務部國家商業指引,提供有意發展海外市場的美企參考。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