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信邦Q2、上半年稅後淨利/每股淨利同創歷史新高
連接器廠信邦7月23日公布財報,今(2021)年上半年稅後淨利12.23億元,年成長18.14%,每股稅後淨利5.25元;第二季單季稅後淨利6.37億元,季成長8.72%,年成長8.51%,每股稅後淨利2.73元;信邦表示,公司在匯率、運輸費用大幅上漲、原物料成本上漲等不利經營環境下,第二季及上半年獲利仍同步繳出公司成立以來歷史高點之佳績。信邦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123.82億元,年成長26.72%;合併毛利率25.92%,較去年同期減少0.1個百分點;合併營業淨利15.36億元,年成長24.93%;稅後淨利12.23億元,年成長18.14%,每股稅後淨利5.25元,上半年稅後淨利及每股淨利同創公司成立以來之歷史高點。信邦第二季合併營收63.91億元,季成長6.65%,年成長20.84%;合併毛利率25.79%,較第一季減少0.27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減少0.49個百分點;稅後淨利6.37億元,季成長8.72%,年成長8.51%;每股稅後淨利2.73元,單季稅後淨利及每股淨利同創公司成立以來之歷史高點。信邦指出,第二季合併毛利率較第一季減少0.27個百分點,主要係產品組合的影響,消費性產業之比重較第一季增加4.02個百分點,台幣、人民幣升值及原物料成本上漲,也間接影響到毛利率;第二季在營業外轉投資收益及設計服務收入的挹注下,合併稅後淨利較第一季成長8.72%,高於營收的成長率。信邦並表示,第二季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20.84%,合併稅後淨利僅較去年同期成長8.51%,原因有三,一是風電產業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1.3個百分點,台幣、人民幣的升值及原物料成本的上漲,致使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0.49個百分點;二是運輸費用大幅上漲、業務開發費用增加及研發、工程人員的擴增,造成營業費用率增加0.14個百分點;三是營業外利益較去年同期減少39.12%,主要係台幣及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匯兌損失。信邦並表示,上半年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26.72%,稅後淨利僅較去年同期成長18.14%,原因有二,一是台幣及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匯兌損失,造成營業外利益較去年同期減少17.71%;二是非100%持有之子公司,其獲利增加,減除之少數股權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

電子資訊

鴻海、廣達、華碩 成績亮眼
在科睿唯安最新發布2021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中,有四家私人企業上榜,包括鴻海科技集團、廣達電腦、華碩電腦和金寶電子,亦為相關領域的佼佼者。從報告資料中可以發現,連續四年獲選的鴻海科技集團,除在原有消費性電子、雲端、數據等領域持續耕耘,更專注轉型升級,鎖定3+3產業與技術,成為相關機構發展的重要指標。連續三年獲選的廣達,聚焦在融合雲端技術、資訊科技及醫學知識的智慧醫療領域,並對跨技術領域的創新機構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今年新上榜的華碩,近年專注提升用戶體驗積極布局AIoT、電競、商用等領域,在相關產業的專利影響力表現也非常優異;今年上榜的金寶電子著重布局機器人、3D列印、電源管理,並跨足美容與健康產品,數據顯示金寶電子過去五年之專利影響力表現快速進步,是今年上榜的重要關鍵。鴻海、廣達、華碩和金寶等四家頂尖企業也在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頒獎典禮,分享自家獨特創新之道。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專利除鼓勵創新之外,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分享,過去大家都在說「祖傳秘方、武林秘笈」,但是很可惜都沒有分享。

透過專利邁向分享的目標,可以快速增加人類的集體智慧。

鴻海董事長辦公室智權組主任林忠億進一步表示,鴻海目前手握4萬餘件全球專利,每年仍提出3,000餘件專利提案。回歸專利的本質,是用來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專利制度來保障發明人的權益,對於好的專利,就應該要取得授權,把產品做到最好,然後再去解決新的問題,創造出更好的專利,再授權給別人使用,讓世界更進步。有用的發明,鴻海視為資產來保護,目的還是為了分享。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廣達創立33年,一直都在創新,當初以輕薄短小、物美價廉的技術為客戶做設計服務,但隨著智慧化來臨,必須積極投入創新思維,才能符合客戶需求,2016年廣達開始投入人工智慧(AI),並且因應5G時代來臨,開始重新思考新的商業模式,找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智慧化解決方案,並且從公司內部共同轉型進步,雖然很辛苦,但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次共同得獎的工研院和鴻海在創新上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地方,值得廣達見賢思齊,做為未來持續學習與精進的參考。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現在很多新創的企業,對於傳統大企業帶來無限的機遇,華碩也希望能抓緊這樣的機遇,所以在內部成立一個創新發展室來統籌規劃,聚焦如何在公司內部提供更多的資源,同時也鼓勵員工如果有好的創意可以提出來,經過內部審核的流程,進而透過公司的資源對其做一些加值,讓創意有機會變成創業,再利用公司的供應鏈,與行銷網路資源,讓產品可以銷售到全世界,面向國際的舞台,金寶總經理陳威昌表示,公司在1973年成立時就訂下創新和諧等公司經營理念,其中創新尤為重要,金寶在做代工之餘,也努力投入研發工作,經過這幾年努力,至今已經握有1,000多個專利技術,其中3D列印更高達500多個。專利國際化是未來工作布局,金寶於全球營運中心都在擴展,除美國、中國大陸、歐洲、美國甚至許多意想不到的國家,都有去申請專利,這也是金寶持續以創新往前邁進的重要指標。
 
廣達:本季筆電出貨維持高檔
廣達7月23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林百里主持,看好下半年進入消費性電子傳統旺季,需求不是問題,但缺料影響,預估第3季筆電出貨至少維持第2季的高檔水準;下半年雲端伺服器需求暢旺,全年仍是兩位數成長。廣達穩坐筆電龍頭寶座,連續六個月筆電出貨維持600萬台水準,上半年淡季不淡。展望下半年,廣達認為,旺季帶動筆電需求維持高檔,7月出貨將因6月基期較高、呈現微幅下滑,不過缺料影響,第3季筆電出貨至少維持第2季水準。林百里表示,防疫措施衍生的需求,宅經濟浪潮方興未艾,新經濟模式順勢而起,寬頻及雲端基礎建設日趨成熟,加速推動智慧醫療服務及自駕車等創新領域發展,支撐廣達雲端伺服器業務穩健成長,也帶動筆記型電腦等提供生產力的終端產品需求。林百里表示,廣達將持續以台灣為做為研發與製造中心,分散生產基地、提高區域產能機動性,有效化解產能過度集中、降低美中政治角力干擾風險。林百里指出,由於終端產品多樣化的發展態勢愈發明顯,異業結合亦更趨緊密,AI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以往「中心化的雲端運算」,朝向「去中心化的邊緣雲運算」邁進;各式各樣的智慧物聯網(AIoT)裝置,結合新世代行動通訊技術的超智慧連結社會,將在不遠的未來應運而生。廣達下一個新十年的成長布局,著眼 「Super Computing」(超高速運算)及「Hyper Connectivity」(超高速連結)。高速運算與5G服務、宅經濟維持資料中心建設需求。雲端伺服器代工廠包括廣達、緯穎與英業達等主力供應商,持續看好下半年資料中心客戶需求,推升伺服器業務成長。廣達表示,除了資料中心外,近期還推出虛擬無線接入網(vRAN)解決方案,進軍5G網路架構與設備,讓雲端伺服器出貨量進一步成長。
 
串起零組件廠操刀電動車核心 電池大艦隊衝當業績前鋒
榮炭董事全面改選,鴻海正式入主,身為電池夥伴的碩禾總經理黃文瑞也兼任總經理,鴻海正式串起上下游供應鏈,為電池大艦隊的雛形揭開序幕,也一次掌握電池材料、正負極製作到電池芯等相關重要技術。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集團在電動車的布局,會先看到關鍵零組件的業績,鴻海更在 40 秒關鍵零組件前導影片中,用過半數時間介紹「電池」成就,凸顯電池已有新斬獲,成為業績貢獻最快的零組件。鴻海人事佈局腳步也不停歇,除了鴻海大將簡宜彬擔任榮炭董事長,全力發展電動車最核心的心臟技術,讓集團從幕後股東角色,轉戰到幕前操刀,同時,鴻海也結盟碩禾,取得 1 成股權,碩禾總經理黃文瑞也兼任榮炭總經理,包含鴻海、榮炭與碩禾合作關係親上加親,上下游關係將更緊密、開發更有效率。榮炭、碩禾合作的負極材料近期就傳捷報,榮炭採用碩禾矽碳原料,加上自行開發新設備,成功將矽參雜至石墨表面,完成第一代含矽的石墨負極材,成為負極材料市場的領先業者。從榮炭近期營收表現,也可見到電池相關產品出貨暢旺,6 月營收創單月新高,達 0.78 億元,月、年增幅皆達 50% 以上,上半年營收 3.34 億元,年增 65.84%,已超越去年前 8 月累計營收。鴻海持有碩禾 1 成股權,除著眼與榮炭的上下游合作關係,瞄準碩禾掌握的磷酸鋰鐵電池材料及技術,還有碩禾轉投資的正極材料廠芯和及電動巴士電池業者創奕能源,也是鴻海整合電池相關技術的關鍵。芯和為磷酸鋰鐵電池的正極材料供應商,去年底通過中國動力電池大廠的認證,打入船舶供應鏈、小量出貨,今年隨著客戶需求增加,更向經濟部申請海外投資計畫,預計投資 350 萬美元 (約新台幣近 1 億元) 進行擴產,產品將供應鋰鐵電池大廠。另外,創奕能源不僅是國內最大電動公車供應商,近期也接獲泰國電動巴士訂單,更與印尼國營列車廠共組合資公司,跨入東南亞市場,第一季獲利達 635 萬元,較去年第一季虧損 2153 萬元大幅改善,凸顯碩禾鋰電池領域逐漸進入收割期。鴻海藉由碩禾、榮炭,一舉掌握磷酸鋰鐵電池的正極、負極,甚至是生產電池芯及電池冷卻系統等技術,完成自給自足運營模式,加上自身龐大出海口,可望有效節省成本,快速進入市場。
 
伺服器晶片兩強之爭延燒 台廠華擎、技嘉最受惠
英特爾第二季財報雖優於預期,但伺服器晶片營收下滑 9%,凸顯競爭對手超微 來勢洶洶,英特爾更首度坦言感受龐大競爭壓力,市場預期,晶片雙雄之爭仍將延燒,不過受英特爾新一代晶片遞延推出,超微市占可望進一步擴大,屆時台廠華擎 、技嘉 可望最受惠。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過往均由英特爾拿下,但英特爾近年受 10 奈米等製程延誤影響,新品上市時程不斷遞延,除了 Ice Lake 遞延至今年第二季發表外,最新一代預期代號 Sapphire Rapids 的新伺服器 CPU,官方也預告將從今年底延至明年上半年才會量產,也讓對手超微藉由採用台積電製程,趁隙搶市。雖然英特爾目前在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上仍掌握約 9 成市占,但超微近年在效能、供貨上均較符合市場預期,也讓超微市占逐步從個位數逼近 1 成,安謀 (ARM) 市占則同樣落在個位數。台伺服器 ODM 廠包含鴻海、廣達、緯穎 、英業達、神達、華擎、技嘉等,其中,前三者幾乎拿下美系四大客戶訂單,後兩者則是近年積極布局伺服器事業的廠商,產品架構多以超微為主,受惠近年超微市占提升,伺服器業務成長幅度最大。隨著全球 5G、資料傳輸需求增加,對於資料中心伺服器需求也將同步看漲,但今年上半年台伺服器廠受英特爾新品遞延上市、缺料影響,營運動能相對放緩,下半年缺料狀況則仍嚴峻,但業者認為缺料狀況有機會較上半年緩解,加上旺季助推動能回溫,樂觀看待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展望未來,伺服器廠認為,短期營運面臨晶片、零組件吃緊影響,但中長期需求動能穩健,近年也配合客戶需求陸續導入測試超微架購的產品,至於對英特爾新伺服器 CPU 再延至明年發表,則認為影響有限。
 
PC/NB革命時代來臨 華碩明年出貨成長
公告第二季財報及全年展望,營收及獲利皆明顯優於市場預期,同時展望今年下半年PC/NB需求仍然強勁,更因疫情持續帶動數位轉型,而Eagle Stream平台推出以及全球GDP成長,將使人們更能添購PC/NB。而目前每百人學生與老師的PC/NB持有率,仍僅只有個位數百分比;甚至,每人擁有不同特定用途的PC/NB也會形成趨勢,再再為明年和未來PC/NB產業的成長掛上保證。由於PC/NB將像手機一樣不斷的升級及增加功能,Eagle Stream平台推出,除了將刺激出大量換機潮外;另外,PC/NB轉換成上網終端載具後,個人用於娛樂、工作等目的配置不同PC/NB也會是新風潮,此皆將成為2022年以及日後PC/NB市場的成長動能。
但以華碩而言,外資從今年3月以來,僅短短4個月即賣出了6.6萬張,賣出的說法不外乎是歐美解封,NB及Chromebook用量將大幅減少;但是,從Intel對後市展望觀察,似乎不如外資一般悲觀。近年來,由於競爭者的加入,PC/NB市場的主宰者不再是Wintel,自從Google推出不同於Wintel核心架構的系統,Chromebook設計理念是強化雲端運算,讓消費者透過網路平台,利用雲端服務就可以完成PC/NB上的工作,這完全符合未來生活的趨勢。這種遍地開花趨勢,加上品牌廠商站在消費者特殊需求去設計產品,比如高規格電競電腦,這種根據消費者不同用途設計的產品,將帶動PC/NB市場不斷有更新的需求、更多樣化的功能;更重要的,使得品牌廠商的市場話語權大幅提高,可稱之為PC/NB的革命時代。華碩是國內PC/NB領導品牌廠商,擁有不可撼動的消費者通路,法人估計今年EPS 50元以上,目前尚含息26元(8月2日除息),以23日收盤價計,本益比僅6.5倍。展望明年配息可達36元以上,殖利率高達7.3%。且零組件缺貨下半年逐漸改善,出貨將更為順暢;而明年PC/NB仍將維持成長,則明年獲利將獲得基本保證。華碩除了針對現有產品進行市場區隔,例如電競等;也著力於發展AIOT領域產品,如智能健康、智能製造等,這更保障其後續的成長動力。華碩是台灣PC/NB族群的領頭羊,地位類似半導體產業中的台積電,其高速成長將是台灣經濟邁向另一高峰的重要角色。
 
新iPhone大備貨 台鏈吃補
蘋果新iPhone問世倒數,台積電代工新機搭載的A15處理器將在8月起陸續產出,市場傳出,蘋果今年在台積電預訂的A15處理器總量超過1億顆,亦即首批新機備貨量會比樂觀派外資預估的9,500萬支還高5%以上,台積電業績吃補之際,鴻海、大立光、和碩、鴻準等供應鏈也跟著旺。得注意的是,鴻海iPhone組裝大本營中國大陸河南省鄭州市上周暴雨成災,目前進入災後清理階段,市場一度擔心衝擊鴻海為新iPhone組裝的節奏。根據當地最新消息,鴻海在鄭州的三大廠區中,僅生產PC連接器為主的中牟縣廠區部分淹水需要清理,生產iPhone廠區未受影響,待零組件陸續到位後,就能全力衝刺出貨,不讓新機生產受延誤。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7月23日也預告,鄭州大水與零組件缺料對鴻海業績影響不大,對下半年展望「非常樂觀」。 供應鏈指出,依照蘋果以往的新機推出步調,今年的新iPhone可能名為「iPhone 13」系列,搭載最新的A15處理器,產品代號為「Crete」,5月開始採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生產,8月起進入大量產出階段,以便終端新機在第4季順利開賣。供應鏈透露,蘋果這次A15處理器在台積電投片數量大,今年8月到12月台積電大約會生產超過1億顆A15處理器,換言之,蘋果初期新iPhone備貨量會超過1億支,比先前樂觀派外資預估的9,500萬支還多逾5%。不過,因台積電今年12月交貨的A15晶片不會在今年底前全數送交組裝廠,預期部分會在明年中國農曆年前完成組裝。台積電向來不評論單一客戶與訂單傳聞。就短期營運面來看,台積電預估,本季營收將介於146億美元到149億美元之間,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7.9元為基準換算,合併營收介於新台幣4,073.4億至4,157.1億元,再創新高,季成長9.5%到11.7%;平均毛利率介於49.5%至51.5%,營益率介於38.5%至40.5%之間,本季「雙率」算持穩。法人認為,以蘋果訂單而言,因為採用最高階的5奈米製程,且投片生產高峰擴及整個第4季,將有利於台積電第4季營運表現。不過,由於5奈米製程良率較其他製程低,台積電毛利率走勢也值得關注。
 
印度好加在 第二季手機出貨量僅季減12.6%
印度受到COVID-19第二波疫情重創後,市場調查機構Canalys表示,第二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季減12.6%、為3,240萬支,比原先當地市場預期恐會腰斬好得多,而去年同期印度手機市場疫情封城造成的超低基期,則讓今年第二季出貨量得以年增87.2%,其中小米仍以950萬支出貨量成為榜首,三星、vivo、OPPO都季減兩成上下,realme逆勢季增近14%。印度4、5月間第二波疫情由北方省份開始擴散至南方省份,雖然未曾實施全國性封城,可是北方與南方重要大城市輪番封城、零售通路關店抗疫,嚴重影響手機買氣,在疫情最糟糕期間,印度當地估計第二季手機出貨量恐怕會腰斬,不過隨著6月上旬北方省份疫情受控,手機買氣率先由北方省份發動,加上通路降價促銷,6月上半月已經恢復第二波疫情前銷售量的6~8成。在北方省份帶動的買氣爆發下,Canalys表示,印度第二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3,240萬支,僅比第一季減少12.6%,遠優於原先預期,由於去年第二季印度為了控制疫情而實施全國性封城,連電商物流都無法運送,導致去年第二季印度手機出貨量僅有1,730萬支,也讓今年第二季即使同樣有疫情影響手機出貨,第二季年增率仍高達87.2%。Canalys預期,隨著疫苗快速開打增強消費者信心、新機輪番上市,印度手機需求下半年可望反彈,可是銷量、幅度恐怕都不會出現如去年第三季般的高點,零組件價格高漲又缺貨、運費居高不下,都讓印度手機供應可能不順,售價也可能調漲。而在主要品牌方面,可以看出線上通路經營有成的品牌,受疫情干擾的幅度相對小,小米受惠於線上通路與低價的紅米Note 10系列熱賣,第二季出貨量仍以950萬支居冠,僅比上一季減少9.5%、低於市場衰退幅度,三星雖以550萬支保住亞軍,可是比季減幅度高達21.4%,與季軍vivo的差距僅有10萬支,高度仰賴實體通路的vivo、OPPO,vivo出貨量季減幅度亦達19.4%,OPPO則季減幅度為19.1%,排名跌落至第五名,僅有realme善用線上通路有成而逆勢成長,第二季出貨量490萬支、季增14%,排名上升至第四。
 
大陸能源車 進軍寮國
大陸與寮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的新能源車發運儀式近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28輛由長沙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將助力寮國賽色塔低碳示範區發展綠色交通,運營後預計每年將助力當地減少約1243噸碳排放。
 
英業達估筆電Q3訂單需求站高點 三大業務下半年不看淡
英業達7月22日召開股東常會,董事長卓桐華釋出對今年整體營運的樂觀展望。除看好伺服器業務成長力道可期,筆電亦受惠宅經濟延續出貨熱潮,將在第三季站上訂單需求高點,而智慧裝置業務亦可望在下半年市場需求回溫之際、較去年增長。惟供應鏈缺料仍為下半年營運帶來不確定性,英業達也將隨時關注、動態調整產能,以因應客戶出貨需求。展望2021年,英業達看好伺服器業務因新平台轉換及大型資料中心客戶成長力道挹注,今年營運展望可期,惟受到缺料影響下半年仍需觀察料況、隨時調整出貨動能。至於筆電業務則受惠於宅經濟與CPU/GPU平台轉換,在今年延續出貨熱潮,雖因供應鏈缺料限制了部分出貨規格,但期待下半年出貨可以較有彈性滿足客戶需求。另在智慧裝置部分,由於產品推陳出新、加上下半年市場需求回溫,營運將較前一年度看好。不過缺料挑戰仍持續影響整體電子業的綜合反應,出貨仍需視料況滾動式調整。在新事業佈局方面,英業達攜手台灣微軟、於今年中旬啟動「Inventec 5G Smart Factory IoT 平台建置計畫」,打造全新 5G 智慧工廠架構,透過微軟旗下以虛擬化運作的雲原生(cloud native 5G private core)網路解決方案 Affirmed Networks,在雙方戰略合作下,以企業專網解決方案樹立代工廠升級新典範,同時朝向未來整廠輸出5G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協助推進製造產業轉型。為在未來科技佔有一席之地,英業達也積極開發車用電子產品以達到智能車載水平;醫療產品運用則希望達到全面的健康智慧照護;透過數位轉型來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調整組織架構,並設定績效目標及優化營運指標,聚焦研發產品的組合效益分析,提高產品獲利能見度及精細專案管理。產業AI化、AI產業化,積極將各廠區轉型成智能製造工廠,利用先進製程技術,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優化製程,打造工業4.0及5G應用實驗的智慧工廠,達到產業AI化的新里程碑。卓桐華表示,英業達成立至今逾40年,以筆電、伺服器製造奠定基礎,後來跨界投入雲端運算、無線通訊及IoT技術,開啟製造轉型的旅程,英業達除重視企業創新價值與策略布局外,今年更應用 5G 技術至產線中,期待藉由實際展現導入5G帶來的數據提升、運作成效等實績,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搶先掌握客戶需求,並希冀在未來商機中,能夠持續領先。而令人鼓舞的,是英業達於今年7月間,在科技創新情報SaaS服務商智慧芽(PatSnap)發佈的全球企業智慧製造專利排行榜(TOP100)中,與另兩家台廠共同被列入具世界級製造水準、注重科技創新及致力智財保護的代表性企業,英業達長期投入智慧製造領域的研發,在這次的全球企業智慧製造專利百強中並取得全球第62名殊榮,說明了英業達在製造與專利的這條路上不僅是領頭羊也是把目光放眼世界。英業達也在ESG暨社會企業責任的表現中亮眼,在幾個具有公信力ESG評比機構的數據中,MSCI給予英業達公司A等級評價,Sustainalytics ESG機構則給予英業達相當於全球排名前25% 的肯定。上述這些ESG評比機構綜合來看對於英業達公司的氛圍顯示在同業中表現為較為良好的公司,並在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環境發展的方針上也同為台灣企業的前6%~20%優良企業指標。同時在新冠疫情肆虐的這段期間,英業達也盡己之力、對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捐贈醫療設備及防疫物資不遺餘力,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救人,共同守護全民健康。
 
特斯拉營業利益衝新高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將在台北時間7月27日公布上季財報,分析師預估營收將較去年同期激增85.8%,營業利益更有望衝上歷史新高,但投資人更關注美國德州奧斯汀廠與德國柏林廠的建廠進度,以及比特幣行情下跌對特斯拉的影響。特斯拉將在美東時間26日下午5時30分公布第2季財報,分析師預估營收將年增85.8%至112億美元,每股盈餘(EPS)將成長118%至96美分,且在上季交車量締造單季新高後,營業利益有望衝至8.35億美元新高。除了晶片荒對利潤的影響,投資人也將美國德州奧斯汀廠與德國柏林廠的建廠進度,以評估產能展望與電動卡車Semi的生產前景;特斯拉4月時表示將在今年於奧斯汀廠生產Semi,但主導Semi計畫的吉倫6月離職,使投資人亟欲了解最新情況。市場也將關注特斯拉預估對外開放充電站網路可帶進多少獲利,與客戶對駕駛輔助功能訂閱方案的反應。投資人可能也會留意比特幣行情下跌對特斯拉的影響。特斯拉曾表示,第1季持有的比特幣規模小幅增加,但比特幣的價格已較4月高峰重摔50%左右,這意味特斯拉可能面臨損失。另一方面,路透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24日在推特發文表示,若該公司能在印度進口汽車,可能會在印度設廠。他說,特斯拉想在印度銷售汽車,但當地的進口關稅為迄今大型經濟體最高,「我們希望至少能暫時豁免電動車關稅」。目標為今年在印度賣車的特斯拉,日前也致函政府官員,呼籲把完全組裝電動車的進口關稅稅率降至40%。印度目前對售價4萬美元以下的汽車課徵60%關稅,超過4萬美元汽車的關稅稅率則為100%。
 
導線架產業發燙 後市怎麼看?
在數位轉型加速、車用需求爆發下,封測產業自去(2020)年第四季一路旺到現在,導線架業者也跟隨景氣復甦、擺脫低迷,今(2021)年以來業績多有亮眼成績。展望後市,目前各家業者對於市場需求都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並認為在供給有限下,產業榮景將延續到至少2022年。過去,導線架多是國際金屬礦業集團底下的一個部門,然近年來隨著企業進行轉型,歐洲、日系廠商紛紛退出市場,產業版圖也大洗牌。台灣導線架業者在2017藉由併購搶下高度市占。目前長科*為全球第二大供應商,而順德、界霖則是功率導線架市場中的佼佼者。受惠於疫情所推動的遠距商機,封測產業自去年底掀起一波大擴產潮,隨著產能陸續開出,外界也出現供給過剩的雜音。不過,對導線架來說,由於歐、日廠商已退場,近年除了台廠外的供應商也多無擴產,目前供給仍相對有限。也因此,目前導線架業者對於產業展望多持樂觀的態度。長科*董事長黃嘉能認為,未來1到2年IC導線架需求仍遠大於供給;界霖則表示,整體功率離散元件供應鏈仍供不應求,未來供需將呈現緊俏而健康態勢發展。2019~2020上半年間,儘管導線架市況低迷,但導線架三雄並未放慢擴產步伐,目前擁有領先海外競爭者的豐沛產能,也在今年收割成果。目前業內推估封測產能緊繃狀況至少延續到年底,部分客戶也在預定2022年產能,都將支撐導線架等封裝材料需求。長科*表示,隨著穿戴式裝置、遊戲機、手機到汽車等使用的晶片逐漸採用QFN技術,公司將受惠於QFN需求增加,同時,擴充QFN產能及對外併購都是帶動營運成長動能的方式,未來將是公司的「黃金五年」。長科*自結上半年合併營收為57.91億元,稅後淨利為5.49億元,EPS1.55元,創同期新高。法人看好,今年長科*營收將寫下新高,且在產品組合優化(QFN毛利率較佳),預期毛利率可站上20%,EPS可站上3元。界霖今年第二季營收16.39億元,年增48.3%,創單季新高,法人估,公司第二季獲利將賺贏去年全年、挑戰2元。全年而言,今年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車載品、智能變頻家電與工業品,且車用營收占比將拉升到43~45%水準,有助毛利表現,今年獲利倍增可期。
 
祥碩:USB4最快明年下半年量產,供需短期未見紓解
祥碩7月23日舉辦股東會,總經理林哲偉表示,USB4、PCIe Gen4產品將在年底前送樣,最快明年下半年就會進入量產,增添明後年營運動能,目前也持續與代工廠協調明年的產能量,確保新品量產進度,而供需仍維持吃緊的態勢,短期未見紓解,價格端也依照成本調漲的狀況反映客戶。針對後續營運,林哲偉表示,上半年代工客戶缺料問題有些干擾,但即時做出產能的分配與協調,提升自有產品比重,預期到今年底代工與自有產品的營收比重大約會在6比4左右,對於整體產品組合、毛利率都將有正面幫助,目標毛利率往55%靠攏。至於供應鏈緊俏的問題,林哲偉認為,由於產品皆投片於台積電(2330),目前努力爭取更多的產能,來因應明年新產品需求,短期看不到供需吃緊有緩解的現象,客戶也多為確保產能量,能接受價格的調漲。而代工客戶方面,林哲偉表示,短期也難以預測客戶接下來的出貨狀況,但針對明年新產品的開案仍持續進行中,預期明年新品將會再添動能。另外,祥碩首季中國營收佔比來到10-15%,林哲偉表示,中國市場今年的成長性比起去年預期更加樂觀,客戶需求很不錯,預期今年中國市場的營收較去年有倍增表現,明年也將持續成長。短期來看,展望下半年營運,祥碩看好,自有產品、中國市場成長幅度可期,且自有產品若比重提升,對於毛利率表現也將對正向。法人預期,下半年營運表現將優於上半年表現。針對中長期營運,林哲偉表示,USB4、PCIe Gen4相關產品將在今年底前送樣,最快明年下半年開始量產,將逐步發酵,增添後續動能。全年而言,祥碩受惠自有產品的拓展有成,加上中國自製CPU需求增溫,加上供應鏈吃緊之下,價格也有調漲的空間,營收與獲利表現優於去年。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