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嘉澤通過配息13.3元 H2穩定
缺料問題持續干擾電子產業鏈,不過伺服器需求持續成長,連接器廠—嘉澤第3季及第4季營運可望維持穩定,今天股東會通過每股配息13.3元。嘉澤今天舉行股東會,儘管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且中美貿易戰延續,但遠距生活帶旺NB及伺服器,嘉澤受惠於新世代伺服器與桌上型電腦CPU平台轉換率逐步提升,且公司積極投入新產品與新客戶開發成果逐漸浮現,嘉澤2020年合併營收達172.91億元,年成長14.6%,創下歷年新高,全年稅後盈餘亦因營運規模提升、新產品滲透率及生產效能攀高達27.32億元,年成長31.6%,創下歷年新高,每股盈餘為26.41元。遠距生活逐漸成為常態,且Whitley滲透率逐季提升,嘉澤今年第1季稅後盈餘為8.33億元,年成長1.02倍,單季每股盈餘為8.06元,儘管有IC元件缺料影響,嘉澤第2季合併營收為48.59億元,季增2.45%,累計前6月合併營收為95.89億元,年成長21.87%。展望下半年,就市況來看,雖然NB除缺料問題亦有終端需求減弱雜音,但伺服器因Whitley滲透率攀升可望維持穩定成長,為嘉澤下半年營運帶來支撐,嘉澤第3季及第4季營運可望維持穩定,下半年營運不看淡。嘉澤日前公告以3.01億元取得越南太平省連河泰(Green iP-1)工業區土地使用權,預計明年動土興建新廠,以因應客戶需求。今天股東會也完成董事改選,新任董事為:嘉明投資公司代表人朱德祥及何德佑、謝佳穎、曲建仲;新任獨立董事為王仁君、江毅成、吳章秀。貿聯 Q3營收有續創高實力;車用H2佔比衝兩成
電動車、半導體設備與資料中心動能啟動,零組件大廠貿聯第二季營收創高,法人預期,毛利率將落在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一季間,經營團隊也期許逐步反映成本,讓毛利率回升至合理水準,第三季營收還有續創高機會,下半年也會優於上半年。貿聯雖從5月中旬開始,IT應用中的Docking Station/Dongle都面臨IC庫存用鑿的缺貨問題,但電動車、半導體設備與資料中心應用,需求超乎預期,補足IT營收平緩下滑的衝擊,第二季營收創高。根據法人的預估,公司第二季車用營收佔比會高於首季的17%;半導體設備有機會逼近一成;資料中心佔IT應用的營收比重應該也有機會續提高,佔營收比重介於6-8%間。展望下半年,車用仍是主要成長來源之一;法人點名,主力電動車客戶近期回防式佔率的動作不小,包括在明年第一季德國柏林廠正式量產之前,以上海廠先支應如Model Y等部分車款的歐洲需求;另德州第四季也有超級工廠要投產,未來德州有機會全車系生產與上游電池組裝等整合的旗艦廠;據供應鏈透露,特斯拉下半年要求供應鏈擴大備料的動能不小;另貿聯-KY兩個電動車新客戶雖進度有些遞延,但其一近期開始交車,電動皮卡客戶也預計9月跟進,整體車用下半年營收佔比可望超過兩成。公司也證實,卡位歐美基礎建設商機,除了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外,也已有歐美充電站客戶開始出貨,其中美國進度較快,目前充電站相關線材與零件出貨歸類於工業應用中。法人預期,貿聯第二季毛利率將較首季低點回升,第三季營收可望續創新高,毛利率也將逐步反映成本,下半年營收會優於上半年,獲利增幅勝於營收。Molex工業4.0調查:49%取得重大成功 53%準備兩年內實現
Molex莫仕日前宣佈工業4.0製造業的全球調查結果。調查結果反映了工業自動化生態系統在發展工業4.0倡議方面的穩步進展,包括在製造生命週期中提高效率和智慧的智慧自動化、連接和分析。Molex莫仕副總裁兼工業解決方案總經理John Newkirk表示:「看到工業4.0的廣泛進展令人高興,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於實現數位製造的承諾至關重要。確保成功需要務實的方法、組織調整和安全的連接解決方案,在提高製造靈活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時推動營運效率。」Molex莫仕委託第三方研究公司Dimensional Research在2021年6月進行工業4.0狀況調查,216名的合格參與者包括研發、工程、生產製造、策略、創新和供應鏈管理等角色。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獲取有關工業4.0的實際經驗和意見的資料。總體而言,調查對象驗證了工業物聯網(IIoT)和智慧製造帶來的持續成長、潛在的客戶利益和預期的商業成果。主要的調查結果包括:51%的受訪者表示擁有工業4.0的明確企業優先事項,並得到高階主管的支持;49%的受訪企業已經取得成功,而21%的受訪企業仍處於投資階段。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預計在兩年內實現工業4.0目標,而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需要3至5年才能達到這一里程碑。58%的人表示,數位化轉型投資加速了工業4.0的進程;44%的受訪者認為組織和文化認同障礙最難克服。總體經濟
第2季工業生產年增16.5%,零售業營業額年增2.3%
110年第2季工業生產成長16.5%,零售業營業額增2.3%一、依經濟部調查統計結果,本(110)年6月工業生產指數較上(109)年同月成長18.4%;併計4、5月,第2季成長16.5%,其中製造業成長17.6%。如依主要中業觀察,電子零組件業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規格升級,帶動晶圓代工、記憶體等產能滿載,成長18.4%;機械設備業因全球景氣逐漸回溫,激勵廠商設備投資意願,帶動生產設備持續增產,成長30.4%;基本金屬業因國際鋼價維持高檔,下游用鋼產業需求熱絡,加以比較基數偏低,成長19.5%;化學原材料業及電腦業亦分別成長17.5%及8.4%。
二、批發、零售及餐飲業方面,第2季批發業營業額3兆4億元,年增22.1%,其中占比最大(占41.9%)之機械器具批發業增23.9%;建材批發業增45.3%;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批發業增1.7%。零售業雖4月表現突出,惟自5月中旬起受疫情衝擊,第2季營業額9,064億元,僅年增2.3%,其中超級市場因國內疫情升溫,民生物資需求大增,增20.3%;其他非店面零售業受惠於宅經濟及購物節促銷,增19.4%;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因管制措施啟動遠距模式,帶動筆電、平板、視訊設備等商品銷量持續增長,增16.4%;至於百貨公司雖4月份表現亮麗,惟防疫管制期間縮短營業時間或自主停業拖累下半季業績,全季減16.4%;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亦因實體門市來客數減少,減14.3%。另餐飲業因自5月中旬起暫停餐廳內用,營業額僅1,543億
電子資訊
凡甲今年毛利率拚逐季成長;寧德時代佔比提升
連接器廠凡甲第二季營收7.23億元,創下新高,法人預期,單季毛利率將呈現季增,全年毛利率逐季走揚可期;而備受市場關注的車用主力客戶寧德時代,公司跟進該客戶平台開發新能源車電池管理模組(BMS)電動車共用件,隨中國銷售新能源車百花齊放,市場估計,下半年寧德時代佔凡甲單月營收比重有望挑戰一成大關。凡甲第二季營收季增35.7%,創下新高,且動能主要來自利基市場的伺服器應用與車用,產品組合較第一季與去年同期同步好轉。法人認為,毛利率呈現季增無虞,但因去年同期筆電客戶不計價的搶顧零件產能,今年第二季已無該氛圍,另外強勢台幣等因素,是否影響上季毛利率年增減表現,還待觀察。但從兩大利基市場的伺服器與車用,下半年出貨都會高於上半年來看,法人認為,凡甲今年毛利率逐季成長應可期待。近期全球電池廠引發關注,主要也是新能源車步入下個高成長可期,其中陸系的寧德時代也是全球車用電池主要大廠,股價同步受到關注走高;凡甲目前車用兩大客戶分別為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主要出貨集中在BMS周邊連接器,根據法人的預估,凡甲今年車用出貨量會年增六成,營收佔比跳高到15-20%,而因寧德時代已是車用最大客戶,下半年旺季的單月營收佔比有望挑戰一成。且隨寧德時代在中國銷售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增加,凡甲與其採平台式共同開發的連接器,在終端車廠的滲透率提高可期;另個利基市場的伺服器應用,凡甲則有基礎已穩固的連接器與高階線材雙向動能,將積極卡位下波世代交替商機。凡甲也訂定8/10除息,因應可轉債轉換股本變化,最新確認每股配發9.13元,創下新高。
對東協出口 台十年成長兩成、陸翻倍
財政部26日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專題報告指出,我對東協五國(星、馬、菲、泰、印尼)出口規模從2010年341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418億美元,約成長22.5%。大陸同期間對東協五國出口規模,則從1,094億美元飛漲到2,484億美元、約成長1.3倍。官員表示,我國近十年對東協出口從2010年341億美元逐年成長到2017年472億美元高峰,之後逐年下降至2020年418億美元,我對東協出口產品以傳產貨品、電子零組件為主,但2018~2020年受國際原物料行情偏低導致傳產貨品價額下降,加上國際油商將菲律賓儲存槽移轉至南韓,因此近三年我對東協傳產貨品出口呈衰退情況。反觀大陸近十年對東協出口逐年成長,尤其以2018年~2020年出口規模均破2千億美元最明顯,以手機及積體電路為主要出口引擎。官員分析,主因東協十國自由貿易區啟動,加上中美貿易戰因素,大陸供應鏈轉移到東協地區,形成大陸積體電路運至東協加工製造、再出口至歐美市場國等新貿易情勢。至於日韓近十年出口市場遭瓜分,加上東協自貿協定新競合情勢,致日韓對東協出口明顯下滑。其中日對東協五國出口規模從2010年1,041億美元下滑到2020年738億美元,特殊物品(500噸以上船舶、復出口物品)、積體電路、機動車輛零附件為前三大出口貨品。南韓從2010年426億美元下滑到2020年392億美元,約減少7.9%,出口東協產品多為積體電路。台灣受惠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優勢,近十年對東協五國出口成長率優於日、韓等國,但面對東協貿易協定逐步擴大,台灣需積極因應,避免在國際貿易舞台被邊緣化。
克服供應鏈障礙 特斯拉Q2淨利年增10倍
特斯拉(Tesla)周一公布亮麗財報,該公司上季克服威脅限制產量的嚴重供應鏈問題,獲利和營收都超過華爾街預期。這家美國的電動車大廠股價在盤後交易勁揚2%。營收達119.6億美元,高於大多數分析師預期的1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增97%,當時受疫情影響,工廠被迫關閉。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揭露的淨利增加到11.4億美元(或每股1.02美元),這是首度超過10億美元,相較下,去年是1.4億美元(或每股10美分)。而據華爾街用來評估該公司的模擬財務訊息,剔除掉基於股票的薪酬,特斯拉的每股盈餘是1.45 美元,高於分析師先前預估的96美分。汽車業務的毛利率是28.4%,比2021年前3個月高出近兩個百分點,儘管出售碳權的收入,3.54億美元,低於前一季的5.14億美元。截至6月30日止的一季,特斯拉交車量(最接近銷量)為201,250輛,超過大部分分析師預估的195,000-200,000輛。總產量206,421輛。受惠於更高的銷量且有效控制住成本,該公司營業利潤是一年前的3倍,增加到13億美元。在此同時,有1.76億美元費用,可能是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股票薪酬計畫之下支付的費用,反映出該公司可能達成新績效目標。最新數據還包括特斯拉持有的比特幣減值2,300萬美元。加密貨幣的價格在第2季下跌,該公司沒有在價格上漲時重估其持有的比特幣,意味帳戶不會反映最近發生的強勁反彈,除非賣掉該資產。特斯拉還公布能源業務收入為8.01億美元,包括供應家庭、企業和公用事業的太陽能光電和儲能系統,比前一季增長超過60%。另有951美元的服務和其他收入。該公司目前經營598家門市和服務中心,以及有1,091輛車的行動服務車隊,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4%。
蘋果Macbook明年銷售拚增二成,廣達受惠,H2高單價筆電出貨衝
蘋果(Apple)有望在第三季末發表採用新一代自有處理器M1X(M2)的新款Macbook Pro,明年中進一步發表新款Macbook Air筆電,將激勵蘋果筆電明年出貨成長上探二成,主要代工廠廣達為最大受惠者,助攻業績。不過,因PC市場前景現雜音,外資大賣PC股,近日美系外資更調降華碩、宏碁、微星營運展望,廣達股價也遭打壓,5月以來倒貨近20萬張,7月26日除息5.2元,首日開盤股價跳水,盤中重挫逾4%,最低來到80.7元價位,大幅貼息。而今年以來,PC市場需求雖持續強勁,但受到缺料衝擊,壓抑出貨動能,PC代工廠第二季筆電出貨普遍不如預期。廣達上季出貨量約持平首季的1900萬台,與去年第四季1970萬台高峰相差不遠,上半年累計出貨量達3800萬台,創同期新高,表現相對優異。儘管第二季是較低單價的Chromebook出貨高峰,使上季合併營收低於首季的2603億元逾3%,但評估第三季筆電出貨量可望持穩第二季水準,加上較高單價的商用機種佔比提升,以及隨著蘋果Macbook Pro新品開始出貨,伺服器亦持續升溫,有利營收放大。蘋果首代搭載自有晶片M1的Macbook銷售告捷,現正積極規劃推出新一代M1X(M2)晶片Macbook Pro,市場傳出有機會在9月份正式發表,第四季上市,隨著歐、美市場陸續解封,可望帶動商用筆電換機潮的展開,將激勵Macbook Pro新一波的銷售動能。此外,法人指明年中Macbook Air新品將推出,明年蘋果筆電出貨成長上探2成,有利廣達整體筆電出貨量的穩定,配合雲端伺服器與5G邊緣運算商機的發酵,成長動能充沛。
不只汽車 智慧手機恐遭殃
全球晶片荒持續延燒,對汽車產業造成的重擊前所未見,儘管部分汽車製造商看好半導體短缺問題可望在今年下半年緩解,讓產業前景出現一絲曙光,但晶片大廠英特爾的一番見解卻如同潑下了一大盆冷水。此外,產業專家警告,全球半導體短缺危機,接下來可能燒向智慧手機產業。全球經濟持續從新冠疫情中復甦,但汽車需求急速升高之際,全球晶片卻陷入嚴重短缺,導致新車和二手車的價格上漲,成為帶動美國通膨急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7月中旬在國會接受質詢時曾表示,目前的物價壓力大多來自於一些對暫時的環境變化敏感的產業,例如二手車,他表示:「這都是同一個故事,就是半導體短缺。」。本月早些時候公布數據顯示,受全球半導體缺貨影響,中國6月汽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大減12.4%。與美國情況相似,受晶片供應短缺影響,日本的新車交貨時間被迫延後,部分熱門車款從訂購到交車可能需要等上一年之久,且由於新車難買,消費者只能轉向二手車,導致日本6 月二手車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9%,且已連續13個月走高。在通膨壓力持續升高下,所有人不禁想問半導體短缺的情況到底何時有解?一些汽車製造商近來表示,半導體供應稀缺的問題可望在第三季緩解。德國福斯公司( Volkswagen)上周五表示,該公司看好中國的晶片供應瓶頸將在未來幾周有所改善,到第三季底應可滿足福斯主要品牌的需求。福斯中國區總裁 Stephan Woellenstein表示,只要晶片短缺不再惡化,他有信心今年福斯在中國銷售量可望成長,無論是福斯品牌,還是整個福斯集團的銷量。但他也提出警告表示,由於馬來西亞的新冠疫情使晶片製造受到影響,因此不排除在中國製造的福斯品牌汽車將進行生產調度的可能性。南韓現代汽車上周四宣布第二季獲利創下約6年來新高,並預期全球晶片短缺的情況將在下半年逐漸緩解。Eugene Investment & Securities分析師Lee Jae-il表示,這些晶片採購的問題料將在下半年緩解,因為主要晶片製造商台積電此前公布的供應預測已有所改善。台積電表示,自本季開始,客戶的車用晶片短缺問題將逐漸緩解,但也預期整體半導體產能吃緊的現象可能延續到明年。不過,上周英特爾在發布財報後表示,讓汽車業陷入綁手綁腳的生產困境,並導致部分消費電子產品漲價的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可能一直持續到2023年中。英特爾的說法顯然比部分汽車製造業和晶片同業近來的看法悲觀許多,讓人擔心這場晶片荒到底何時才是個盡頭。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rick Gelsinger)上周四在業績發布後的法說會上表示:「雖然我預期半導體短缺將在今年下半年觸底,但這個產業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才能完全趕上需求」。這對汽車製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恐怖的壞消息。在二手車價格飆漲之際,晶片短缺問題使新車供應遭到「扼喉」。今年許多車商因無法獲得足夠晶片而被迫休廠停工,而這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通用汽車連暢銷車款都得減產
全球晶片短缺持續帶來衝擊,美國最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上周宣布最新的減產措施,自本7/26起將停止生產大部分的全尺寸皮卡,這項生產安排將為期一周。該公司將暫停密西根州、印第安納州和墨西哥工廠的生產,受到影響的車款為雪佛蘭(Chevrolet)Silverado 1500和 吉姆西(GMC)Sierra 1500大型皮卡。其密西根州 Flint組裝廠的排班,也將從三班制縮減為一班制。大型皮卡和多功能休旅車向來是美國汽車製造商最暢銷和最賺錢的車款。為了因應晶片短缺問題,通用汽車和其同業被迫將手中現有的晶片優先用於這些熱門車款,但現在連這些暢銷車款也不得不減產。通用表示,這些最新的生產調度,是因為國外的防疫限制導致半導體供應吃緊,進而使零組件的供應暫時短缺,我們預期近期內這將是一個問題。通用汽車總裁Mark Reuss曾表示,現在可能是他進入汽車業以來所見過最嚴重的晶片短缺危機。日本本田汽車和鈴木汽車上周表示,受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影響,日本部分工廠8月將停工數天。除了晶片短缺之外,東南亞的新冠疫情急升,印尼和馬來西亞實施封鎖措施導致零件採購受阻,也是本田汽車宣布8月減產的主要原因。本月初美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福特宣布,受全球晶片短缺影響,其北美部分工廠將在7、8關閉數周時間。該公司4月時表示,晶片供應短缺今年給公司帶來的衝擊將達到25億美元,並使第二季汽車產量腰斬。
IBM總裁警告 晶片短缺恐再持續兩年
產業人士警告,英特爾和其他晶片製造商雖然卯足全力擴大產能,但新工廠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上線。IBM總裁Jim Whitehurst此前曾警告,晶片短缺問題可能還會再持續兩年,而從技術開發、建廠、到穩定生產足夠的晶片則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由美國飛雅特克萊斯勒和法國寶獅雪鐵龍兩大集團合而為一的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執行長Carlos Tavares上周在美國汽車媒體協會(Automotive Press Association)舉辦的活動上表示:「就我的觀察,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問題極可能一直拖到2022年,我沒有看到足夠跡象顯示亞洲供應鏈擴大的產能會在近期內進入西方國家」。Tavares的發言呼應了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稍早前發表的看法。戴姆勒表示,晶片短缺將衝擊2021年下半年的汽車銷售,而這樣的情況將一直延續到2022年。不過,戴姆勒財務長Harald Wilhelm也 表示,明年晶片短缺的情況會比較緩解。
此前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和安全帶製造商、瑞典公司Autoliv亦表示,晶片短缺可能持續到2022年。
全球晶片荒 汽車製造業營收估損1,100億美元
美國顧問公司AlixPartners今年5月時曾表示,晶片短缺問題全球對汽車製造業造成的營收損失估將高達1100億美元,這比年初預估的營收損失606億美元悲觀許多。此外,產業人士和經濟學家提出警告,在汽車製造業之後,全球晶片荒恐將燒向智慧手機產業。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在路透全球市場論壇上表示,智慧手機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到衝擊的產業。她表示,台灣半導體公司正在為汽車業量身打造晶片,因此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應該能在幾周內得到解決,但其他電子產品的晶片短缺問題仍然存在。她預期全球晶片荒的下一個受災戶將是智慧手機,並警告供應斷鏈恐將導致部分新手機的出貨延遲。
IBM總裁警告 晶片短缺恐再持續兩年
產業人士警告,英特爾和其他晶片製造商雖然卯足全力擴大產能,但新工廠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上線。IBM總裁Jim Whitehurst此前曾警告,晶片短缺問題可能還會再持續兩年,而從技術開發、建廠、到穩定生產足夠的晶片則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由美國飛雅特克萊斯勒和法國寶獅雪鐵龍兩大集團合而為一的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執行長Carlos Tavares上周在美國汽車媒體協會(Automotive Press Association)舉辦的活動上表示:「就我的觀察,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問題極可能一直拖到2022年,我沒有看到足夠跡象顯示亞洲供應鏈擴大的產能會在近期內進入西方國家」。Tavares的發言呼應了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稍早前發表的看法。戴姆勒表示,晶片短缺將衝擊2021年下半年的汽車銷售,而這樣的情況將一直延續到2022年。不過,戴姆勒財務長Harald Wilhelm也 表示,明年晶片短缺的情況會比較緩解。
此前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和安全帶製造商、瑞典公司Autoliv亦表示,晶片短缺可能持續到2022年。
全球晶片荒 汽車製造業營收估損1,100億美元
美國顧問公司AlixPartners今年5月時曾表示,晶片短缺問題全球對汽車製造業造成的營收損失估將高達1100億美元,這比年初預估的營收損失606億美元悲觀許多。此外,產業人士和經濟學家提出警告,在汽車製造業之後,全球晶片荒恐將燒向智慧手機產業。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在路透全球市場論壇上表示,智慧手機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到衝擊的產業。她表示,台灣半導體公司正在為汽車業量身打造晶片,因此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應該能在幾周內得到解決,但其他電子產品的晶片短缺問題仍然存在。她預期全球晶片荒的下一個受災戶將是智慧手機,並警告供應斷鏈恐將導致部分新手機的出貨延遲。
聯想中國變革範式 PC市場有望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IDC發佈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個人電腦(PC)市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PC市場正在經歷持續復甦,預計今年PC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3.574億台,增長18.2%。IDC認為,行業前景比歷史水平更為強勁,預計2020-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5%。如今PC的大勢向好如強心針注入市場,老牌玩家頭部效應凸顯、業績上漲。IDC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聯想份額上升至25.2%,而惠普下降到20.9%,2021年第一季度,聯想繼續穩居冠軍「寶座」,市場份額24.3%,第二名惠普為22.9%。如今的PC市場從聯想、惠普、戴爾三家PC廠商的「三足鼎立」,發展為「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聯想第一的地位愈發鞏固。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聯想中國區PC市場份額連續三年破紀錄,2020財年銷量市場份額達38.6%,超后六名總和,還多0.4個百分點。2017年,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回歸聯想,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打破PC天花板」。那個時候,市場環境、產業生態、客戶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新消費場景下,用戶體驗和服務需求不斷提升,以線下渠道強大著稱的聯想正面臨著線上渠道崛起等多重挑戰。劉軍預感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舊模式無法直達客戶,而一旦遠離客戶,伴隨著的就是品牌老化等一系列更嚴重的問題。聯想中國如何破局?「所有的答案都在客戶那裡,站在客戶的角度,一切都能迎刃而解。」近日,在聯想集團內網的專訪中,劉軍講到。為了更好貼近客戶,劉軍回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了「日出東方」戰略。該轉型戰略明確了「以客戶為中心」和「智能產品和智慧服務」兩大轉型,「智能IT引擎」、「品牌再造」、「新創業文化和生態型組織」三大基石持續強化核心競爭力。該戰略,對於PC為核心業務的聯想而言,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彼時PC整個行業還停留在以產品為導向,依託摩爾定律等待每18個月的產品升級。而劉軍所提出的針對PC核心業務的「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推動從產品導向到用戶導向,已然打破了PC企業的傳統認知。一是以客戶群重新劃分組織結構,一場「脫胎換骨」的內在變革,二是以產品力打造競爭力,科技創新構建核心驅動,三是以數字化、智能化打造高效運營的供應鏈。聯想的轉型模式和內在邏輯,可以稱為當下中國企業的變革範式。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消費環境迎來迭代和升級,各行業、業務都將面臨一定的衝擊和機遇,企業如何保有活力,如何依託技術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聯想劉軍給出了回答,「所有的答案都在客戶那裡」,以客戶為中心構建內在轉型邏輯,依託智能化核心技術打造優勢競爭力,保有戰略定力。聯想中國以標準化、標杆化的轉型模型和方法論,為中國企業帶來了可借鑒的企業變革範式。
5G、電動車助攻 上半年化合物半導體產值年增逾2成達360億元
光電協進會 (PIDA) 產研中心7月27日指出,在電動車、5G 通訊、綠能產業等應用需求增加下,台灣化合物半導體產值逐年成長,統計第二季 (不含 LED 不含) 產值達 184 億元,季增 5%、年增 26.1%,累計上半年產值則達 360 億元、年增 26.4%。從各應用來看,PIDA 表示,第二季台灣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中,以元件製造產值最高達 103 億元,季增 3.7%,年增 10.5%,IDM 廠商產值則成長最快,第二季產值達 45 億元,季增 8.7%,年增 77.8%,其他長晶 / 磊晶、封裝測試產值則各達 11、26 億元。累計上半年台灣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產值達 360 億元,年增 26.4%,其中,長晶 / 磊晶、元件製造、IDM、封裝測試產值各達 22、202、86、50 億元。展望下半年,PIDA 認為,隨著通訊產品、電動車需求增加,加上國內廠商產能陸續開出,台灣化合物半導體產值仍將保持成長,不過因應各國將化合物半導體列為重要發展項目,台灣也須進一步建立完整戰略生態鏈。
車用散熱Q4出貨 2023年營收大幅成長
雙鴻董事長林育申7月20日表示,車用散熱解決方案陸續進入測試階段,今年第 4 季將出貨給美國、歐洲客戶,預期其他客戶完成產品驗證後,2023 年營收將大幅成長。林育申表示,電動車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不只各車廠積極推動,美國與中國政府也大力推行,看好電動車將是未來三年產業先驅,因此必須跟上這波產業趨勢。雙鴻陸續與美國、歐洲、中國共 7、8 家車廠進行產品測試,林育申表示,目前美國與歐洲各一家車廠已完成認證,預計第 4 季開始小量出貨。林育申說,傳統燃油車轉型自電動車需要時間,產品認證至少需要兩年以上,對散熱產業來說也是新的契機,看好 2023 年電動車產業將大爆發,公司車用營收貢獻也將搭上趨勢,大幅增加。雙鴻因應客戶需求,赴泰國設立新廠,林育申表示,泰國廠雖然受到當地疫情影響,產能提升速度略為趨緩,不過已在本月正式投產出貨,產線主要以伺服器為主;車用散熱目前主要生產基地為廣州,目前沒有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