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華立股東會通過加發股息至4.4元,接單能見度至明年Q2,H2審慎樂觀
半導體材料供應商華立股東會順利通過2020年營業報告書暨財務報表,盈餘分配案則加碼演出,現金股利加發0.4元調高為4.4元,並維持原先配發的0.2元股票股利。展望下半年,華立指出,與原廠共同推出製程用Stepper及DI高解析電鍍乾膜,已成功搶下多座新廠的供應權,訂單能見度已上看明年第二季,而熱固性、耐高溫尼龍等高階工程塑料上半年呈現高成長性,新開發的車載連接器延伸應用,同步呈現高雙位數成長,未來將持續擴大在汽車產業的佈局,下半年營運展望審慎樂觀。另外,為回饋股東支持並看好新興科技的發展,股東會通過股利加碼,現金股利加發0.4元調高為4.4元,華立指出,長期以來一直是穩定配息,未來將充分運用累積盈餘積極進行投資併購及新事業發展,持續為創造更佳營運績效及提高股東報酬率。未來進一步將資源將聚焦在半導體先進製程、5G、電動車、生醫、潔淨能源等具前瞻性的重大產業,並跟進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投入太陽能電站設立、儲能設備的經營及離岸風電漿葉材料等綠能事業的推廣。
詮欣出貨旺 下半年看俏
連接器廠詮欣7月28日表示,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以車用新產品,以及工控產品表現較好,個人電腦(PC)產品則會受到缺料影響,整體來看,今年營運主軸仍然是以獲利為主,以照顧股東權益為優先。詮欣昨天舉行股東會,通過每股配息1.5元。詮欣主要產品包括車用、資料中心、工業控制,及網通等產品應用,受惠於車用、工控及PC產品出貨穩定,去年合併營收為13.34億元,年成長13.4%;營業毛利為4.58億元,年成長32.7%;合併毛利率為34.34%,年增4.95個百分點;稅後純益為1.43億元,年成長27.6%,每股純益2.01元。今年上半年原物料價格與運費飆漲,加上電子業供應鏈短料問題嚴重,詮欣也受到影響,第1季稅後純益為2,163萬元,年成長22.5%,每股純益為0.3元;累計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為7.6億元,年成長9.6%。展望下半年,詮欣表示,車用新產品陸續出貨,工控產品出貨也比預期好,下半年營運優於上半年,但是PC類的相關產品,除了因為缺料問題,加上材料成本上漲,詮欣以獲利為主,獲利太低的產品就不生產。銓欣表示,3月開始原物料價格就持續飆漲,但是向客人反映成本,必須等到第3季,加上貨櫃運輸問題,例如部分網通產品第2季就出貨,客人第3季才會收到,因為貨物到碼頭沒人卸貨,這都會影響到部分的營收表現,不過,下半年展望仍將優於上半年。
總體經濟
7成企業認為疫情影響營運但可控
全臺疫情三級警戒以來,產業及民生經濟均受影響,在本土疫情警戒降級之際,工研院今(28)日發布「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已有約7成製造業及服務業營運有受此波疫情影響,但情況尚可控制。「疫情升溫後對產業影響調查」是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於6月7日持續於IEK產業情報網會員進行的線上調查,期間並獲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等7大公協會與工研院院友會,共同邀請其產業會員受訪。截至7月12日回收的825份有效問卷,涵蓋大型製造業、中小型製造業、與服務業,產業別涵蓋機械與電機、電子零組件與光電、資通訊相關、車輛及金屬、石化及塑橡膠、半導體及其他等產業業者,具有相當代表性與參考價值。根據調查,5月本土疫情再起,在企業營運是否有受影響的議題上,製造業有22.6%廠商指出因疫情刺激需求,反而導致訂單增加;21.6%廠商認為現階段疫情對公司沒有造成影響;另有40%廠商認為異地分流致產能調配不易、22.9%廠商指出產品物流配送有受阻現象。調查也顯示,若疫情不再惡化,控制在三級警戒以下,廠商營收影響預計在±25%內。服務業應產業型態,衝擊程度不一,但皆面對營運情況改變。有39.3%業者認為因消費者消費型態改變或疫情影響,訂單明顯減少;不過同時也有38.6%業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小,略為調整即可;另有8.8%業者認為因民生與防疫需求激增,緊急需求大幅增加;4.3%商家受影響已停業。對於是否因疫情實施員工異地分流/遠距工作而影響產能調配,調查顯示在疫情熱區有生產據點的廠商,因人流管制較嚴格,有50.9%表示受異地分流/遠距工作影響產能調配。相較之下,在疫情熱區無生產據點的廠商,則只有36%有實施異地分流/遠距工作。此外,國內生產據點分散廠商因不同據點間人力調度不易,受異地分流/遠距工作影響產能調配比例較高,達52.2%。進一步觀察製造業受影響的程度,不同產業受物流影響程度不一,影響程度較高產業包括機械與電機(27.5%)、電子零組件及光電(26.4%)、車輛及金屬(26.3%)等,主因多為缺櫃跟塞港,但推估部分也受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相互影響。面對疫情衝擊,製造業和服務業均以「防疫宣導與執行職場消毒」作為首要採取之應變措施,製造業佔比達71.4%,服務業也達6成。其次是「確實執行員工異地分流」及「允許至少1/2行政同仁居家上班」。
電子資訊
力穩市占 研調估面板廠Q3稼動率將維持9成以上
面板景氣續熱一年後,近期市場消息雜音不斷,包含電視需求降溫、報價走跌,但研調機構 Omida 最新預期,第三季面板廠為避免市占下滑,產能利用率仍將維持在 90% 以上。Omida 表示,面板廠受惠疫情帶動的強勁需求,去年第三季以來產能利用率均達逾 85% 以上高檔,面對下半年需求轉弱,廠商仍計畫維持高產能利用率與產量,避免市占率因產能減少而下滑。
Omida 進一步預期,第三季整體面板稼動率仍將維持 90% 高檔,從應用別來看,液晶電視面板稼動率將維持 94%,IT 面板則受整機零組件吃緊影響下滑,OLED 面板廠則在蘋果 (AAPL-US) 等新機拉貨下,維持較高稼動率。展望第三季,Omida 指出,下游品牌廠因應零組件吃緊、物流遞延,已提前在上半年預先備貨,因此讓面板需求直到第二季末才開始出現下降,但受 5 月北美電視需求下滑、中國 618 促銷不如預期,預期大尺寸電視面板從 8 月起走弱。零組件方面,Omida 表示,第三季面板廠仍將受限上游玻璃基板持續吃緊,供需狀況未見明顯改善,另外,廠商維持高稼動率,預料也將使報價出現預期性下跌。面板雙虎友達、群創近期將召開法說,預期釋出下半年營運展望。
Omida 進一步預期,第三季整體面板稼動率仍將維持 90% 高檔,從應用別來看,液晶電視面板稼動率將維持 94%,IT 面板則受整機零組件吃緊影響下滑,OLED 面板廠則在蘋果 (AAPL-US) 等新機拉貨下,維持較高稼動率。展望第三季,Omida 指出,下游品牌廠因應零組件吃緊、物流遞延,已提前在上半年預先備貨,因此讓面板需求直到第二季末才開始出現下降,但受 5 月北美電視需求下滑、中國 618 促銷不如預期,預期大尺寸電視面板從 8 月起走弱。零組件方面,Omida 表示,第三季面板廠仍將受限上游玻璃基板持續吃緊,供需狀況未見明顯改善,另外,廠商維持高稼動率,預料也將使報價出現預期性下跌。面板雙虎友達、群創近期將召開法說,預期釋出下半年營運展望。
陸1-3線城市未來五年PC市場出貨量CAGR估8%
根據IDC發布《2021年第一季中國PC市場依城市追蹤報告》顯示,今(2021)年第一季中國PC市場整體出貨量1,177萬臺、年增49.7%;Tier1-Tier3城市級別PC出貨量751萬臺、年增46.7%;Tier4-Tier6城市級別PC出貨量426萬臺、年增55.2%。IDC預計,到2025年,中國PC市場出貨量規模將達到約6,766萬臺,其中,Tier1-Tier3城市出貨量規模達到4,595萬臺,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8.0%;Tier4-Tier6城市出貨量規模達到2,171萬臺,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9%。IDC指出,第一季PC依城市區分,有以下三個特點,一、二三線線城市消費力量崛起,引領PC消費市場。二、教育市場發展在不同城市級別格局大不同;Tier1-Tier3城市級別的教育市場如今正快速發展高教和職業教育,Tier4-Tier6城市級別的教育市場八成占比仍以普教採購為主。三、企業市場PC需求正以區域集群效應顯現;Tier1-Tier3城市級別的銀行業、其他專業服務業的規模採購穩定發展。 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胡文靜認為,未來PC市場增量將更有賴於人口效應,人們在不斷往城市圈進行遷移;人隨產業走,規模經濟和交通成本等區位因素決定產業布局。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合,會推動區域相關優勢產業的高速發展,聚集效應將更明顯,例如集中在長三角的高性能積體電路、珠三角的無人機裝備製造、一線城市的生物技術、高端軟體等產業。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布局變化,將釋放新的PC市場成長空間。
陸智慧手機市場Q2出貨量年減11% 榮耀獨立後首進前五
IDC中國7月28日發布手機季度追蹤報告顯示,今(2021)年第二季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810萬支,年減11%;累計今年上半年整體出貨量1.64億支,年增6.5%。上半年市場的成長驅動力完全來自於第一季相較去年同期更好的市場環境,而隨著第二季原有重磅產品缺席,現有產品也未能完全激發大多數用戶的換機需求,導致市場關注度下降,農曆春節旺季結束後,終端流速持續低於預期,眾頭部廠商不得不在第二季放緩出貨節奏。從市場格局來看,前五大廠商中,排名前四位的廠商相較去年同期均有明顯增長,但仍舊無法彌補整體包含華為在內的其他廠商的大幅下滑。此一方面體現出硬體和功能逐步同質化的產品,對消費者吸引力正在加速下降;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智慧手機長期作為「人手一支」 的剛需產品,其品牌拉力、社交裝飾屬性所占的權重正在持續提升。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希認為,客觀而言,今年市面上眾多機型在配置、功能上的創新升級幅度有所減弱,但眾多安卓廠商進軍高端市場的步伐卻持續加速;所以短期內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尤其中高端市場的競爭,是產品之爭,但更是品牌形象之爭。觀察第二季前五大智慧手機廠商市場表現,vivo憑藉Y系列多款新品豐富的產品配置保證了主流價位段產品布局的豐富性,同時子品牌iQOO在「618」期間的優秀表現也與第一季的X,S系列在中高端市場形成接力,穩定了vivo在該價位的市場份額;vivo在第二季以1,860萬支的出貨量位居中國國內市場第一。OPPO A32/A55/A93等多款普惠型產品成為第二季出貨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累計出貨量超過千萬量級的Reno 5系列的生命週期進入尾聲,OPPO在350-450美金(不含稅基準,下同)價位段的市場份額在第二季中出現一定波動;但6月開始,Reno 6系列產品以更具有辨識度的顏色設計,有望幫助其穩定該價位的市場地位。小米(1810.HK)則是在整體市場下滑的背景下,保持了自身出貨量的相對穩定,市場份額提升至17.2%。憑藉「618」期間線上渠道的大力投入,與K40系列持續良好的市場表現,小米有效提升了250-350美金價位段的市場份額;另外,隨著小米11 Pro、11 Ultra等高端產品進入市場,帶動小米產品的平均單價持續提升,小米也得以透過更靈活的渠道政策,持續拓展與線下夥伴的合作,保證線下渠道門店的快速擴張。蘋果(Apple)排名第四,雖然第二季是Apple的傳統淡季,但由於中國國內高端市場競爭環境改變,和「618」期間線上核心渠道的優惠活動,帶動其第二季取得出貨量及市場份額的明顯增長。至於榮耀推出的暢玩20/Play5系列,分別線上下市場和線上市場收穫了良好的市場表現,其中暢玩20系列,在滿足線下入門級市場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也提供了良好的終端渠道利潤,為該價位段市場帶來了新的力量。而6月推出的榮耀50系列,線上下市場同定位產品中,影像功能具有一定差異化,定價也有較強競爭力;上述產品幫助榮耀作為獨立的個體之後,排名首次進入中國國內市場前五。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供應鏈較開放 台廠卡位佈局
目前國內軟板大廠應用主要以手機、筆電、平板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要市場,但相對客戶仍是集中在品牌大廠,今年各家軟板廠的重點仍放在5G高階軟板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應用,但隨著電動車時代來臨,電動車軟板用量大,對廠商而言更是全新可切入供應鏈的新機會,雖然目前普及率仍不高,但車用產品安全依賴性高、穩定度高不易更換供應鏈,看好長線發展,軟板廠如臻鼎、台郡、嘉聯益、台虹都積極佈局卡位。電動車軟板用量大 為全新較開放的供應鏈 電動車對軟板的用量大,相對於油車,電動車增加的關鍵核心為電池,而光電池所需要的軟板就可能超過10片,有的電動車還前後各有一顆電池,對軟板用量更多。除了電池外,電動車中的影音娛樂、相機模組、動力系統等都有機會用到軟板產品,可望是未來的成長動能。 在要求的標準部分,電動車軟板除了要有穩定的安全性能、還對板子有嚴格環境、功能要求,且汽車產業裡的新能源車、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均可看到5G高頻的應用於ADAS、影音娛樂和電子控制系統,並隨著傳感器技術應用的增加和互聯網對汽車的逐步滲透,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的比重也不斷攀升,將給軟板帶來大量新的應用市場,其中很多產品都會是高端高頻的軟板產品。除了軟板在電動車用量大增,對軟板廠來說,電動車跟燃油車的差異之一也來自於供應鏈可望重組,過往燃油車供應鏈大部分被日資占領,較為封閉,但電動車如一台大電腦,也因為產業才剛成型,供應商比較開放,對台廠更是可搶入的好時機。軟板廠已開始佈局 看好長線商機 全球第一大軟板廠臻鼎-KY在汽車領域的佈局,車用板主要在淮安園區鵬鼎,主要是做車上資訊娛樂用的車用板為主,也透過模組廠出貨給特斯拉,已是特斯拉的合格供應商之一。台郡也看好電動車的發展,雖然台郡目前產品應用以消費性電子為主,但公司看好在未來3到5年後,軟板的技術將滲透進半導體載板、電動車、高效能源電池等領域,台郡為了這些新市場高階產品,在兩岸已建置新產能布局,這些領域也都是台郡多角化策略發展的主軸。嘉聯益的部分,則已在佈車車載的市場,但因車載一般約需2-3年時間做產品送樣和驗證,但電動車市場也是長期看好的市場。 而在上游材料的部分,軟板基板廠商台虹也為美系電動車大廠的供應鏈,初期鎖定視聽相關的應用,雖然車載領域占比仍低(台虹非手持類占比重約7-8%,包括車用、醫療等),未來則會持續視時機打入其它電動車廠供應鏈。
電動車產業奮起 外資回補「它」比台積電更積極
【特斯拉獲利10倍數成長】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在本周7月26日美股盤後公布2021會計年度第二季財報,財報財測均優於市場預期,尤其是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0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除了淨利繳出亮麗成績單之外,第二季的營收年成長98%,達到116億美元,毛利率24.1%,EPS為1.45美元,優於原先市場預期的0.98元。創辦人馬斯克表示晶片的短缺,是現階段面臨最大的困難。
特斯拉(TESLA)的亮眼成績單,激勵了市場的特斯拉概念股在本週一的早盤一度開高,不過隨著大盤的走跌,不少個股紛紛開高走低,和大(1536)、貿聯-KY(3665)、乙盛-KY(5243)、康普(4739)、美琪瑪(4721)……等,均以下跌做收。是特斯拉的後勢不看好嗎?答案正好相反,這些電動車相關的概念股早在2週之前,就已經領先轉強,而今天的開高走低,只是短線的利多出盡而已。
【電動車邁入黃金10年】
那麼長線呢?如果是在最近幾天買進的投資朋友,可能會想要這麼問,我的看法是未來5~10年,電動車產業將維持成長的基調不會改變。理由很簡單,就是政策推動。世界各國在2020年~2025年陸續限制了汽柴油車的生產,2025年~2030年陸續限制了汽柴油車上路,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路上看到的汽油車,未來都很有機會改成電動車。如果反應夠快的朋友,應該很快就能夠意識到一個龐大的商機正快速地崛起。沒錯,根據彭博(Bloomberg)的預估,全球電動車市場到2030年將達到3千萬輛、2040年更將達到6千萬輛(占全球新車總市場55%)。
【車廠、科技廠紛紛搶進】
也因為如此,各家車廠紛紛投入研發,企圖搶食這塊大餅,例如:Audi(奧迪)宣布將投入400億歐元,研發電動化、數位化及自動駕駛等戰略領域,規劃在2025年實現全系車型電動化;BMW(寶馬)計畫到2025年將推出25款新能源車產品,採取純電動車與混和動力車的雙產品並進策略;Daimler(戴姆勒)則將投入100億歐元研發,將在2022年前發布超過50款新能源車,而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恐怖的是原本不是傳統車廠的player也正計劃搶食這塊大餅。以特斯拉為首,緊接著還有Apple,當然還有整裝待發的台灣廠商。
【5大系統突顯台廠優勢】
在電動車產業崛起之前,我們從來沒想過台灣的廠商有機會切入汽車產業,因為汽車產業一直以來都被歐洲、美國以及日本所把持,台灣的廠商充其量只能做個零組件的供應商,或是售後市場(AM)的供應商,即便我們的技術能力不輸原廠。然而,在新的電動車產業裡,台廠露臉的機會大大提升。原因出在電動車的五大系統:
一、動力系統:由電源轉換器、驅動馬達、控制器、傳動系統組成,為主要動能來源
二、車身系統:主要包括輪框、扣件、LED燈、散熱組件、音響等設備。
三、車電系統:包含自駕系統、中控系統以及車用娛樂系統等。
四、電池系統:位於電動車底盤,包含了正負極材料,電池組結構件等。
五、充電系統:由充電樁、電源線、充電槍、電源零組件所組成。
【上、中、下游受惠股大點名】
從上面的五大系統來看,80%都是跟「電」有關,剩下20%是屬於傳統的車架及底盤部份,而這些正好是台廠的強項,接下來我就針對上、中、下游的次族群,以及相對應的台廠,做一個圖表供各位投資朋友參考。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在本周7月26日美股盤後公布2021會計年度第二季財報,財報財測均優於市場預期,尤其是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0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除了淨利繳出亮麗成績單之外,第二季的營收年成長98%,達到116億美元,毛利率24.1%,EPS為1.45美元,優於原先市場預期的0.98元。創辦人馬斯克表示晶片的短缺,是現階段面臨最大的困難。
特斯拉(TESLA)的亮眼成績單,激勵了市場的特斯拉概念股在本週一的早盤一度開高,不過隨著大盤的走跌,不少個股紛紛開高走低,和大(1536)、貿聯-KY(3665)、乙盛-KY(5243)、康普(4739)、美琪瑪(4721)……等,均以下跌做收。是特斯拉的後勢不看好嗎?答案正好相反,這些電動車相關的概念股早在2週之前,就已經領先轉強,而今天的開高走低,只是短線的利多出盡而已。
【電動車邁入黃金10年】
那麼長線呢?如果是在最近幾天買進的投資朋友,可能會想要這麼問,我的看法是未來5~10年,電動車產業將維持成長的基調不會改變。理由很簡單,就是政策推動。世界各國在2020年~2025年陸續限制了汽柴油車的生產,2025年~2030年陸續限制了汽柴油車上路,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路上看到的汽油車,未來都很有機會改成電動車。如果反應夠快的朋友,應該很快就能夠意識到一個龐大的商機正快速地崛起。沒錯,根據彭博(Bloomberg)的預估,全球電動車市場到2030年將達到3千萬輛、2040年更將達到6千萬輛(占全球新車總市場55%)。
【車廠、科技廠紛紛搶進】
也因為如此,各家車廠紛紛投入研發,企圖搶食這塊大餅,例如:Audi(奧迪)宣布將投入400億歐元,研發電動化、數位化及自動駕駛等戰略領域,規劃在2025年實現全系車型電動化;BMW(寶馬)計畫到2025年將推出25款新能源車產品,採取純電動車與混和動力車的雙產品並進策略;Daimler(戴姆勒)則將投入100億歐元研發,將在2022年前發布超過50款新能源車,而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恐怖的是原本不是傳統車廠的player也正計劃搶食這塊大餅。以特斯拉為首,緊接著還有Apple,當然還有整裝待發的台灣廠商。
【5大系統突顯台廠優勢】
在電動車產業崛起之前,我們從來沒想過台灣的廠商有機會切入汽車產業,因為汽車產業一直以來都被歐洲、美國以及日本所把持,台灣的廠商充其量只能做個零組件的供應商,或是售後市場(AM)的供應商,即便我們的技術能力不輸原廠。然而,在新的電動車產業裡,台廠露臉的機會大大提升。原因出在電動車的五大系統:
一、動力系統:由電源轉換器、驅動馬達、控制器、傳動系統組成,為主要動能來源
二、車身系統:主要包括輪框、扣件、LED燈、散熱組件、音響等設備。
三、車電系統:包含自駕系統、中控系統以及車用娛樂系統等。
四、電池系統:位於電動車底盤,包含了正負極材料,電池組結構件等。
五、充電系統:由充電樁、電源線、充電槍、電源零組件所組成。
【上、中、下游受惠股大點名】
從上面的五大系統來看,80%都是跟「電」有關,剩下20%是屬於傳統的車架及底盤部份,而這些正好是台廠的強項,接下來我就針對上、中、下游的次族群,以及相對應的台廠,做一個圖表供各位投資朋友參考。
陸雲端計算市場爆發式增長 2020年規模逾2千億人幣
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主辦、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承辦的2021可信雲大會27日舉辦,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當前大陸雲端計算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年均增速超過50%,2020年雲端計算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業內指出大陸雲端計算產業正逐步邁向繁榮,下一步需不斷優化雲端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佈局,鼓勵雲端計算關鍵技術加速創新,持續推動企業系統資源和核心業務上雲上平台。雲端計算已成為是推動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力量。日前大陸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提出算力提升賦能行動,組織實施數雲協同工程。同時根據中國信通院當天發佈的《雲端計算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雲端計算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091億元、增速56.6%。雲端計算在產業界的虹吸效應開始顯現,並對算力服務、管理模式、安全體系、數位化轉型等帶來深刻變革。大陸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一級巡視員陳家春表示,產業鏈上下游要加大對雲端計算共性開發平台、共性解決方案的支持力度,培育產業創新中心、創新服務綜合體,鼓勵雲端計算關鍵技術加速創新。充分發揮骨幹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
製造業 面臨「新五缺」危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以來,國內許多智庫也預警,製造業不缺訂單,卻面臨「新五缺」嚴重干擾,也就是製造業長期的缺水、缺電、缺地等「舊五缺」已經產生質變,被缺料、缺櫃、缺片、缺工及缺疫苗的「新五缺」取代。專家指出,蘋果缺晶片只是冰山一角,其他供應鏈同受「新五缺」衝擊也連帶受波及,「如果從短期問題變成結構性失衡,就是出口極大隱憂。」其實不只蘋果,包含筆電、工業電腦、智慧手機、伺服器等四大產業,都分別受到零組件缺貨、漲價衝擊,上半年缺料最嚴重時,業界甚至有「得料件者得天下」說法。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看待下半年展望,就直言部分客戶因供應鏈或信心問題仍觀望中,顯示對下半年缺料情況的擔憂。筆電產業儘管因為歐美疫情減緩,加上美國、日本Chromebook拉貨需求減弱,讓居家工作、遠距教學需求減弱,但直到現在,筆電零組件仍面臨缺貨考驗。為因應零組件長期缺貨造成的漲價問題,華碩已於今年初調漲產品報價,全面反映上游材料成本;同時,華碩已跟重要供應商簽長約,以及透過自有研發能力加速導入第二供應商,或修改板子設計導入不同供應商因應。工業電腦廠商原先預期,隨著歐美經濟復甦,市場將迎來強勁成長,但在缺料影響下,壓抑研華等廠商動能,且因馬來西亞近期疫情未歇,拖累IC封測產能等,讓部分IC缺料更為嚴重。手機鏡頭指標供應商大立光針對本季營運展望,林恩平日前表示,7月比6月好,8月客戶有些已下單,但部分客戶因供應鏈或信心問題仍觀望中,目前還看不清楚。市場解讀,iPhone 13即將於9月亮相,目前已啟動拉貨潮,是大立光下半年營運反轉重要成長動能之一。不過,受到半導體供應鏈缺料問題,外界憂心恐壓抑大立光旺季動力。伺服器近期也碰上缺料問題,緯穎執行長洪麗甯表示,下半年訂單展望比上半年好,但是零組件缺口超過10%,第3季缺口比第2季大,雖然沒有悲觀,但也不敢樂觀,2021全年可以較去年成長,但是能否雙位數成長,必須看材料供應狀況。
PC景氣高峰過 大摩降評廣達喊「中立
歐美經濟解封,居家辦公及線上學習需求預期下滑,摩根士丹利繼日前下修PC指標股華碩、宏碁,最新更新產業動態再唱衰供應鏈展望,預期NB ODM廠將釋出的第3季財測受缺料衝擊,營收增幅將不如預期,明年需求看法也可能向下調整,為此進一步降評廣達至「中立」,目標價110元降至85元。摩根士丹利表示,由於第2季PC、NB需求持續強勁,ODM廠財報預期不差,其中,和碩、緯創受惠業外投資挹注有機會高於市場預期,智邦毛利率承壓,可能低於預期,但不論獲利表現如何,市場關注已經投向下半年到明年的景氣變化;鑒於市場需求預期衰退,獲利再好也不太可能改變股價趨勢。摩根士丹利進一步表示,第3季PC需求還是不錯,ODM廠展望預期強勁,但受到缺料衝擊,這些供應商本季的成長展望可能低於預期或模糊帶過,多數增幅會在10%以內,而比第3季更長遠的展望可能更模糊。至於2022年出貨衰退的機率非常高。包括廣達為Chromebook最大ODM廠,受線上學習需求退潮導致出貨銳減的衝擊無可避免,因此不再建議投資人積極布局。但摩根士丹利看好伺服器需求成長,下半年到明年進入資料中心建置高峰,緯穎、智邦都會有優異成長動能,對臉書暨亞馬遜概念股的緯穎尤其看好,樂觀情境目標價1,350元。
蘋果穿戴裝置熱銷 台鏈歡呼
蘋果上季穿戴裝置出貨強勁,包括AirPods與Apple Watch的銷售表現均創下佳績,可望增添Apple Watch兩大組裝廠鴻海與仁寶的第3季業績動能。另外,AirPods零組件供應商包括宣德、興能高、新日興、美律與康控-KY等,也可望受惠。蘋果公布2021會計年度第3季的可穿戴設備、家用設備和配件營收 (包括 AirPods 和 Apple Watch)達87.8 億美元,年增 40%,相當亮眼。蘋果執行長庫克也表示,「不只 iPhone。Mac、穿戴裝置、智慧家庭與配件、服務都創下單季新高,大中華是我們表現最強的地區。」有不少消費者買進 Apple Watch,和 iPhone 搭配使用。蘋果表示,Apple Watch的中國大陸用戶中,85%都是新購買的用戶,若是從全球來看,75%的Apple Watch購買者,都是之前沒有購買過該產品的用戶。仁寶為Apple Watch主力代工廠之一,該公司表示,一向不評論單一客戶與產品,不過,非筆電產品(包括穿戴裝置與平板電腦)的需求很好,預估今年非筆電產品的出貨量將以兩位數成長。鋰高分子電池廠興能高先前打入蘋果Beats Flex供應鏈,供應耳機方形電池芯、後段模組及電路板設計,近年劍指AirPods,試圖擠進該產品扣式電池供應鏈。興能高目前昆山廠產能利用率約八成,訂單能見度到9月。整體來看,由於傳統下半年需求都比上半年暢旺,加上8月缺料情況將逐步紓解,預期第3季業績表現將優於第2季。但仍要考量零組件缺貨風險。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供應鏈較開放,台廠卡位佈局
目前國內軟板大廠應用以手機、筆電、平板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要市場,但相對客戶仍集中品牌大廠,今年各家軟板廠重點仍放在 5G 高階軟板在智慧手機應用,但隨著電動車時代來臨,電動車軟板用量大,對廠商而言更是全新可切入供應鏈的新機會,雖然目前普及率仍不高,但車用產品安全依賴性高、穩定度高不易更換供應鏈,看好長線發展,軟板廠如臻鼎-KY、台郡、嘉聯益、台虹都積極佈局卡位。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為全新較開放的供應鏈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相對油車,電動車增加的關鍵核心為電池,光電池所需軟板就可能超過10片,有的電動車還前後各有一顆電池,軟板用量更多。除電池外,電動車的影音娛樂、相機模組、動力系統等都有機會用到軟板產品,可望是未來成長動能。標準部分,電動車軟板除了要有穩定安全性能,還對板子有嚴格環境、功能要求,且汽車產業的新能源車、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均可看到5G高頻應用於ADAS、影音娛樂和電子控制系統,並隨著感測器技術應用增加和車聯網逐步滲透,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比重也不斷攀升,給軟板帶來大量新應用市場,很多產品都是高階高頻軟板。除了軟板電動車用量大增,對軟板廠來說,電動車跟燃油車的差異也來自供應鏈可望重組,過往燃油車供應鏈大部分被日資占領,較封閉,但電動車就像大台電腦,因產業剛成型,供應商較開放,對台廠更是可搶入的好時機。
軟板廠已開始佈局,看好長線商機
全球第一大軟板廠臻鼎在汽車領域佈局,車用板主要在淮安園區鵬鼎,主要做車上資訊娛樂用車用板,也透過模組廠出貨給特斯拉,是特斯拉的合格供應商。台郡也看好電動車發展,雖然台郡產品應用以消費性電子為主,但公司看好3~5年後,軟板技術將滲透半導體載板、電動車、高效能源電池等領域,台郡為了這些新市場高階產品,兩岸建置新產能布局,這些領域也都是台郡多角化策略發展的主軸。嘉聯益已布局車載市場,但車載約需2~3年做產品送樣驗證,電動車市場也是長期看好市場。上游材料部分,軟板基板廠商台虹也為美系電動車大廠供應鏈,初期鎖定視聽相關應用,雖然車載領域占比仍低(台虹非手持類占比重約7%~8%,包括車用、醫療等),會持續視時機打入其他電動車廠供應鏈。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為全新較開放的供應鏈
電動車軟板用量大,相對油車,電動車增加的關鍵核心為電池,光電池所需軟板就可能超過10片,有的電動車還前後各有一顆電池,軟板用量更多。除電池外,電動車的影音娛樂、相機模組、動力系統等都有機會用到軟板產品,可望是未來成長動能。標準部分,電動車軟板除了要有穩定安全性能,還對板子有嚴格環境、功能要求,且汽車產業的新能源車、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均可看到5G高頻應用於ADAS、影音娛樂和電子控制系統,並隨著感測器技術應用增加和車聯網逐步滲透,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比重也不斷攀升,給軟板帶來大量新應用市場,很多產品都是高階高頻軟板。除了軟板電動車用量大增,對軟板廠來說,電動車跟燃油車的差異也來自供應鏈可望重組,過往燃油車供應鏈大部分被日資占領,較封閉,但電動車就像大台電腦,因產業剛成型,供應商較開放,對台廠更是可搶入的好時機。
軟板廠已開始佈局,看好長線商機
全球第一大軟板廠臻鼎在汽車領域佈局,車用板主要在淮安園區鵬鼎,主要做車上資訊娛樂用車用板,也透過模組廠出貨給特斯拉,是特斯拉的合格供應商。台郡也看好電動車發展,雖然台郡產品應用以消費性電子為主,但公司看好3~5年後,軟板技術將滲透半導體載板、電動車、高效能源電池等領域,台郡為了這些新市場高階產品,兩岸建置新產能布局,這些領域也都是台郡多角化策略發展的主軸。嘉聯益已布局車載市場,但車載約需2~3年做產品送樣驗證,電動車市場也是長期看好市場。上游材料部分,軟板基板廠商台虹也為美系電動車大廠供應鏈,初期鎖定視聽相關應用,雖然車載領域占比仍低(台虹非手持類占比重約7%~8%,包括車用、醫療等),會持續視時機打入其他電動車廠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