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 兩檔有看頭
貿聯6月營收24.1億元創新高,第2季營收年增33.6%至70.4億元,主因產品均價調升且電動車(EV)、電器線束(EA)、半導體設備與資料中心需求穩健。由於第2季調漲均價,獲利率應可回升。法人預期第3季營收將成長,因EV成長性強勁,半導體設備、資料中心與EA營收動能維持。其中EA將受惠於產品項目擴充 ,從電源線到訊號線、家電到工業與電動載具,帶動獲利率可望更上層樓。貿聯在東歐設有EA產線,就近支援客戶在歐洲擴產的計畫。預估貿聯來自汽車、工業與EA事業的營收將從去年占57%提升至2021-22年的66%及70%。
 

總體經濟

美擬對投資人課所得稅
彭博資訊報導,根據美國國會正在推動要求加密資產經紀商向國稅局(IRS)申報交易的新規定,未來加密幣交易人可能須繳納所得稅,但業界人士希望,這些新規定在上路前,能先徵詢其意見,並釐清執行細則。這些新規則將強迫企業揭露超過1萬美元的數位資產交易,可望為國庫進帳280億美元。這些新措施也強化IRS最近對比特幣、乙太幣和其他數位資產交易人的監管力道。數位貨幣投資人只要有收益就須繳納所得稅,但一些人一直對其納稅義務置之不理。問題在於,即使想守法繳稅,也很難追蹤自己所欠的稅款。對加密貨幣交易課稅也可能遭遇一些麻煩,尤其是對每年從事多筆交易的人。傳統股票經紀商會發送詳細的報稅資料給客戶,加密貨幣交易所卻不須這麼做,因此即使想幫客戶報稅,現行法規卻未清楚規定要如何申報與繳納。納稅義務也可能出現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數位貨幣購買東西(例如特斯拉或披薩)的人,也應為自己使用的加密貨幣價格上漲納稅,這就是使用「數位貨幣」與實際法幣(例如美元)從事商業活動的主要區別。
 
大陸下半年經濟 三點聚焦
大陸上半年各省市GDP表現亮眼,大陸官方定調下半年經濟發展將聚焦財政貨幣政策、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統籌有序做好「雙碳」工作。新華網報導,今年為大陸「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日前為下半年經濟把脈定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大陸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說,這意味著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注重效果。特別要關注疫情衝擊下各地存在一定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壓力,需要穩固基層治理和社會穩定成果。此外,會議稱,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頒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電子資訊

IDC:延續反彈,Q2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逾13%
2021年第二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延續從去年開始的反彈,整體出貨量年成長率達到13.2%,略高於IDC預測的12.5%。根據IDC全球手機季度追蹤報告的初步數據顯示,智慧型手機廠商在本季共出貨了3.132億台設備,進一步證明該市場正朝著持續成長的方向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地區都對整體成長做出了貢獻,中國因缺乏旗艦產品發布、需求低於預期以及華為品牌的進一步下滑導致市場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IDC行動和消費設備追蹤研究副總裁Ryan Reith表示,智慧型手機市場很幸運,沒有像汽車、個人電腦和顯示器產業那樣遇到嚴重的供應限制。疫情尚未結束,但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繼續表現出對行動設備的需求以及在這些類別上消費的意願,5G設備的出貨量正在上升,尤其是隨著價格的下降,但相信消費者還沒有專門為5G購買設備,他們購買是因為需要更換設備,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是第一次使用智慧型手機。IDC表示,隨著華為出貨量持續下滑,以及LG最近宣布退出智慧型手機業務,導致其餘廠商的市占率出現洗牌。最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2021年第二季首次升至第二名,將蘋果推至第三名;在華為和LG實力最強的市場(分別是中國和美國),企業搶佔市占率的機會不同,而在美國,由於LG的離開,摩托羅拉、TCL和OnePlus的年成長率超出了近年來的水平,在中國,小米、OPPO、vivo和蘋果繼續從華為的快速衰退中獲益。IDC行動和消費設備追蹤研究總監Nabila Popal表示,過去幾季,中國市場之於蘋果的驚人成長的貢獻不容否認。華為在中國高階市場市佔相當高,但由於其大幅衰退,蘋果仍是此一領域消費者的最佳選擇,而在2021年第一季,蘋果已在中國800美元以上的價格區間中佔據了72%的市占,而華為則下降到了24%。這清楚地表明該市場的其他品牌尚未突破此價格區間;在全球範圍內,所有中國品牌都在快速成長,小米本季出貨量創歷史新高,年成長率86.6%;另一個新星是realme,它在前10名中年成長最快,達到149%,四分之三以上的銷量來自中國以外。隨著所有這些中國品牌越來越關注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等地區,對於三星和市場其他品牌來說,競爭只會日益激烈。
 
太空通訊商機爆發 台鏈吃補
太空通訊商機爆發,在全球前兩大太空服務低軌衛星業者SpaceX及Oneweb領頭,加上亞馬遜、加拿大業者Telesat加入推波助瀾,四大廠共將發射逾六萬顆低軌衛星,總投資額上看新台幣1兆元,今年下半年起衛星升空量將高倍數激增,台揚、建漢、昇達科、同欣電等台廠搶搭此波太空通訊熱潮,業者看好下半年出貨開始增溫。全球共有四大太空服務指標業者展開太空通訊低軌衛星計畫,包含SpaceX的星鏈計畫(Starlink)、OneWeb、亞馬遜旗下Kuiper System,及加拿大Telesat推出的Telesat LEO Constell計畫。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旗下SpaceX的星鏈計畫,已經一馬當先,發射超過1,700顆衛星,並將陸續在12個國家推出服務,目標明年6月底前擴大為50萬用戶。星鏈計畫目前已有1,700多顆衛星升空,目標總量要達1.2萬顆,是現階段的七倍。馬斯克預估,星鏈計畫初期在低軌衛星發射的投資額高達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00億元),最終投資高達二、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5,600億元至8,400億元)。英國OneWeb緊追在後。OneWeb經過破產與重組,由目前的兩大股東英國HMG與印度Bharti集團主導,今年7月第八次發射低軌衛星,累計已經達254顆衛星,針對北極及英國等地提供通訊服務,已經獲得英國政府支持,要改善英國偏遠地區的網路通訊,並與BT英國電信合作,計畫明年6月前發射648顆衛星,總量較目前倍數增長。亞馬遜旗下Kuiper System規劃分五期發射3,236顆低軌衛星,目前仍在規劃中;加拿大的Telesat也展開Telesat LEO Constell,計畫分兩期發射1,671顆低軌衛星,已發射一顆,其他衛星建造中。根據統計,SpaceX、OneWeb、Kuiper System、Telesat等四家業者總共要發射逾六萬顆低軌衛星,總投資額上看新台幣1兆元。法人表示,隨著低軌衛星發射愈多,涵蓋服務範圍及用戶可望快速增加,台廠提供低軌衛星本體及地面接收站關鍵零組件及用戶端設備,下半年出貨開始增溫。台灣衛星通訊廠商技術到位,經驗豐富,進入低軌衛星時代,主攻小型衛星地面站(VSAT)的台揚、金寶,VSAT微波元件昇達科,以及衛星家用路由器啟碁均成功打進不僅一家低軌衛星廠商供應鏈,後續訂單動能強勁。另一方面,晶片廠聯發科,射頻元件代工廠穩懋,衛星天線業者芳興、漢翔,PCB相關業者華通、台光電、事欣科,高頻無線通訊模組(RF)供應商同欣電,電源供應器業者康舒,印刷電路板錫材廠昇貿等也已打入低軌衛星產業供應鏈,未來對營運貢獻可望增溫。
 
菲律賓、馬來西亞封城 台灣迎轉單
Delta變異病毒盛行,東南亞疫情緊繃,越南胡志明市與鄰近省市的居家避疫令將再延長兩周,泰國延長大曼谷地區的封鎖時間並擴大實施範圍,馬來西亞全國行動管制令解禁遙遙無期,菲律賓也宣布大馬尼拉地區將全面封城。封城停工,使東南亞台商持續受到影響,但也讓國內台廠迎來更強大的轉單力道。因應美中貿易戰,台商加速布局東南亞作為備援生產基地,以躲避貿易戰火,沒想到近來卻深陷東南亞急遽爆發的疫情。封城、停工管制等措施,衝擊台商當地產能。越南是僅次於大陸的全球第二大對美國服裝和鞋類出口國,近期除遭遇歐美塞港、缺艙缺櫃,影響業者出貨步調外,疫情更成了紡織及製鞋等產業的另一個干擾因素,包括儒鴻、聚陽及寶成等台廠,都受影響。大馬、菲律賓吸引不少科技廠進駐,以被動元件群聚效應最大。尤其菲律賓是全球被動元件龍頭日商村田製作所、南韓三星電機、日商太陽誘電等指標廠重要生產地區。先前大馬延長境內行動管制令使多個工業區停工,國內被動元件廠國巨、華新科都因而獲得客戶轉單。如今生產地位比大馬還重要的菲律賓再度封城,恐重演去年初大缺料的狀況,法人看好國巨、華新科將迎來更強大的轉單力道,本季傳統旺季營運動能更強。相較於國內被動元件廠迎來更強大的轉單效應,在東南亞設廠的英業達、緯創、緯穎、金寶等電子代工廠則面臨警戒。英業達表示,考量大馬疫情持續擴大,已啟動其他地區的工廠支援生產因應。緯穎大馬設廠進度恐將持續延宕。緯創及金寶則強調,正配合當地政府加速為員工打疫苗,藉此降低對生產的可能衝擊。
 
全球銅料供應 警鈴大響
澳洲礦商巨擘必和必拓(BHP)位於全球最大銅礦場智利Escondida礦區的員工工會,在7月31日以99.5%的壓倒性贊成率,決定發動罷工,使全球銅料供給備受威脅。必和必拓工會在決定罷工後發表聲明,要求BHP對新的三年期勞資合約提供更佳的條件。依據智利法律,雙方可以選擇由政府出面協調,為期至少五天,然後才能展開罷工。必和必拓已經確認將要求政府協調,希望能達成勞資協議。Escondida礦區去年銅產量達120萬公噸。由於目前全球銅料需求強勁,價格盤旋高檔。過去兩周受礦區勞資爭議升高影響,銅價期貨已經上漲約5%。該礦區2017年曾罷工停產達44天,並導致智利經濟成長減速。必和必拓的工會領導人表示,希望這次投票結果能使資方警醒,與勞工進行實質性的協商,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以免付出昂貴代價。智利銅料供給量占全球25%以上。由於多國政府都大舉擴張公共支出,以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使全球銅料需求激增,銅價高漲,業者獲利創新高,勞資爭議不斷發生,也讓智利政府疲於奔命。基於資方獲利豐碩,使勞方底氣十足,強力要求資方在新勞資合約中提供更佳的條件;智利政府也有意加稅,以解決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及貧富差距。礦業公司則基於礦砂品質惡化,且其他投入成本開始上升,因而全力壓抑勞工成本。Escondida礦區工會領袖指責資方企圖以高額的一次性獎金,來換取延長工時及一些新要求,以提昇生產力及利潤。必和必拓表示,資方的提議包括改善工作條件,並提供新的福利。
 
上季全球PC出貨大增15%!"M1版"夯、蘋果Mac創新高
雖受到晶片短缺影響,不過因居家辦公需求佳,帶動上季全球PC出貨量大增15%,其中蘋果(Apple)受惠搭載自主研發處理器「M1」的機種需求夯、上季Mac出貨量創同期歷史新高紀錄。日本蘋果情報網站iPhone Mania 7月31日報導,根據調查公司Counterpoint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雖受到晶片短缺影響,不過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催生居家辦公、線上教學需求,帶動上季(2021年4-6月)全球PC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大增15%至8,010萬台。其中,蘋果受惠搭載「M1」晶片的機種需求夯提振、上季Mac出貨量大增22%至600萬台,季度別出貨量創歷年同期(歷年Q2)歷史新高。上季Mac出貨量中、M1機種佔比重高達90%。就廠商別出貨情況來看,上季聯想(Lenovo)以25%的市佔率高居首位;HP受Chromebook出貨量減少影響、成長力道縮,以23.0%的市佔率位居第2位;Dell排第3、市佔率17.2%;蘋果以7.5%的市佔率位居第4位。Counterpoint指出,今年(2021年)全球PC出貨量預估將交出2位數(10%以上)的增幅,不過因晶片短缺、加上Chromebook銷售減速,因此增幅將略低於原先預期,且2022年全球PC市場可能會較為疲弱,主因Windows 11及疫情後的工作形式對需求所帶來的推升效應恐無法像2021年那麼龐大。
 
不畏市場雜音 華碩:PC下半年、明年不看淡
多數市調及法人開始看衰第四季及明年PC市場需求,華碩則對下半年及明年PC前景看好。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30日在股東會中指出,預期通路回補庫存需求、因缺料帶來的出貨遞延效益,加上商用市場及微軟Windows 11帶動的換機潮,都將為PC市場挹注利多,華碩不僅2021全年出貨將接近2,400萬台目標量,明年也訂下積極成長目標。針對下半年PC市況,開始出現品牌廠進行出貨及總量的「修正」,許先越認為主要因素在於受到供應鏈缺料影響,因此原IDC預估2021全年全球PC出貨總量可達3.9億台,實際出貨恐僅落在3.5億~3.6億台,至於約4千萬台的出貨差距則將遞延到明年。華碩同樣受到缺料造成的長短料現象,零件庫存水位也因此升高,不過第三季在訂單需求強勁、手上料件掌握度亦不錯下,許先越樂觀估計出貨表現可期。面對第四季會否有需求「潮退」雜音,華碩就內部所掌握的通路庫存水位看,保守預估仍有50萬台以上、峰值可達90萬台的通路回補需求空間,讓許先越樂觀直言,全年出貨量及整體表現會比去年更好。其中,今年需求強勁的電競PC目前通路庫存水位相對低檔,消費型PC雖比電競庫存稍高,但也還不到正常水位,不過以主攻教育需求的美國Chromebook市場庫存周數來看,則已差不多恢復正常水位。展望2022年,除預期有缺料遞延的出貨外,許先越指出,隨著企業員工陸續返工,停滯近兩年的商用PC更新需求將回流,另疫後帶來的新生活型態、及Win 11作業系統因對硬體門檻大幅提高,預期都將激勵一波升級換機潮,因此他個人對明年PC市場不看淡,華碩內部也訂下出貨高標,與市場研調及法人對明年市況疲軟的預期大相逕庭。不過在樂觀之餘,許先越也坦言,今年下半年出貨表現能否一如預期,仍得視供應鏈缺料影響程度。各項IC元件缺料情況仍緊繃,華碩除了透過自有研發能力、尋求第二供應來源,以維持彈性外,仍將採積極備料策略應對,預估其今年零件庫存水位都將維持在相對高檔。
 
數位轉型 衍生IC大商機
2020年疫情全球肆虐至今,在家工作及遠端學習帶動數位轉型,這樣的新常態創造各類電子產品及家用網路、網路基礎建設等需求持續成長,加上市場本身受5G及AIoT等大趨勢帶動,更加速並擴大對各類連結的需求,數位轉型已成為一個新常態且將衍生大量商機。依據IC Insights估計,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營收為4,809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8%,其中IC市場成長了10%,而台灣IC設計族群更是不乏表現比產業成長更強勁的公司,大至聯發科、瑞昱,小至MCU、驅動IC族群,都有優於產業的亮眼營收,且今年仍持續成長。展望2022,長期數位轉型成為新常態,在疫情後仍不會停止,不論是5G,IoT,10G networking,高速傳輸,車用等各種應用需求會持續成長,加上晶圓在未來一到二年仍吃緊,預期IC設計族群在價格及獲利率仍能維持高檔水準,後續就看各公司推出的新產品、新應用,來推升公司的營收及獲利率。以近期半導體晶圓產能擴張狀況來看,中國大陸雖然喊出要大幅擴張,但在其良率低下的情形,難以擴出相對應的量,台灣各晶圓廠擴張的幅度也都處於合理健康的情況下,預期晶圓在明年仍相當吃緊,供需依舊健康。而這樣的市況也造就了從去年以來,包含DDIC、PMIC、MCU等族群在產品價格上輪翻上漲。對於明年,市場擔心的終端衰退的市況,就筆電而言,明年教育用筆電將呈現衰退,但先前未被滿足的商用筆電需求會起來,所以明年整體的量將會維持高檔,成長幅度雖然收斂,但量能將回不去疫情前的低水準了。蘋果CEO庫克近期在與分析師電話會議也稱,半導體供應鏈限制將影響iPhone和iPad的銷售,其表示短缺的不是用於蘋果設備上的高性能處理器,而是所謂的傳統節點,即執行日常功能,例如驅動顯示器或解碼音頻IC。以此呼應我們上述對於IC今明年市況仍健康的觀點,且在市場先前對前景疑慮下,多數優質的IC設計公司,其本益比仍處於過往區間之偏低水準,相關供應鏈包含聯發科、瑞昱等IC權值股,及DDIC、PMIC、MCU、Audio CODEC等次族群,皆為值得留意的受惠公司。
 
IBM攜手東京大學 啟用日本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
日本東京大學與美國IBM公司已開始啟用日本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正式進軍這個以美國和中國大陸為首的競爭激烈領域。由IBM開發、東京大學擁有獨家使用權的「IBM量子系統一號」電腦系統,已在神奈川縣川崎企業育成中心安裝並啟用,跨出日本量子電腦商用化的第一步。這台量子電腦也是IBM在美國以外建置的第二套量子系統,第一套系統輸出到德國。由豐田汽車、Sony及三菱化學等企業在去年成立一個產學聯盟,已使用這台電腦進行聯合研究,以探索量子運算實際應用以及培育人才資源。日本總合研究所(JRI)資深研究員間瀨英之說,在日本設立一個量子電腦基地的意義非常重大,將有助於培育精通量子電腦實際操作的人才,而且有助加深與亞洲等海外專家的交流,「隨著日本提倡此領域的研發,可望成為該國的一大優勢」。量子電腦使用量子(例如光粒子),兼具波和粒子的特性,可立即計算出數十種組合,而非像傳統電腦逐一運算。因此,量子電腦能以比超級電腦更快的速度解決複雜問題,將用於開發新藥品和材料、建立金融模型,以及優化物流與加密能力。
 
數位轉型再出招!貿協成立旗艦店「創新業務中心」
面對數位轉型浪潮,外貿協會不斷進化再出招!正式成立新單位「創新業務中心」,除了將變身為產業界的網紅,用全新影音頻道「經貿!了解一下」把台灣的優勢推廣到全世界,也定位創新業務中心為貿協的「旗艦店」,將整合貿協國內外能量及跨業結盟、打造服務生態系,提供企業及政府全方位服務及完整的解決方案。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未來創新業務中心就是貿協的「旗艦店」,肩負三大任務:探尋新商模、影音數位行銷、做產業界的網紅,目標成為創新服務的推動者、total solution的提供者。該中心的角色除了整合所有貿協國內外能量,還要跨業結盟、打造服務生態系,包括科技公司像Microsoft、Amazon、Google、Facebook等、物流及金流等民間企業、新創公司及法人等,都可能是貿協未來合作結盟對象。
除此之外,該中心已針對2035年世界趨勢、未來展覽新型態、電商趨勢等進行研究,貿協也會在接下來要舉辦的TAITRA Tech Talk討論更多對創新未來的計畫及想像。「貿協的人才、頻道、軟硬體設備都已到位」,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補充,貿協除了有數位攝影棚和經貿航海王Podcast,創新業務中心也打造全新影音頻道「經貿!了解一下」,要用影音數位行銷讓貿協變成產業界的網紅和國家推銷員,把台灣的優勢推廣出去。該頻道跳脫貿協以往正經嚴肅風格,透過時下網路語言來呈現國際財經趨勢、產業分析及市場脈動。初期規劃「全球任意門」、「台灣開出去」及「網紅養成實驗室」三個系列節目,主題涵括熱門經貿時事、最夯的電動車產業及消費者最關心的娛樂保健議題,以活潑趣味的角度吸引更多新受眾,強化台灣產業經貿聲量。「『創新』是貿協新的DNA!」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說,儘管面對大環境快速變遷及疫情挑戰,創新業務中心的成立將會加速創新,用優化的服務帶動產業轉型,持續帶領台灣中小企業接軌國際、鏈結全球。
 
掌握電池原料 電動車市場決勝關鍵
過去十年多虧電池價格便宜,電動車保有價格競爭力,但如今電動車需求日增打破這種趨勢。電池原料價格隨著電動車當道而水漲船高,誰能掌握電池主原料,將成為在電動車市場勝出的關鍵。電動車需求激增之下,2021年電池原料價格直衝雲霄。根據研究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資料,電池原料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的價格,2021年迄今漲了一倍。用於增強能量密度和電池壽命的氫氧化鈷(cobalt hydroxide),漲幅超過40%。Benchmark預期未來十年,電池原料市場大多維持緊俏。該機構預測,鋰電池市場到2022年會出現供給赤字。Benchmark價格和數據評估主管羅爾斯(Caspar Rawles)指出,供應鏈合約多為「成本轉嫁」(cost pass through),這意味電動車製造商被迫承擔成本上漲。不過,車商可以讓電池製造商相互競爭作為反制,如此電池製造商仍面臨利潤壓力。過去十年仗著規模經濟,電動車電池價格得以壓低。但如今省成本沒那麼容易,原物料支出占了電池成本一大部分。據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出示的數據,鋰、鎳、鈷等製作電池正極(cathode)所需的原料,占電池總成本30%到45%。開發新技術讓業者攻占電動車市場如虎添翼,但掌握上游供應鏈也變得日益重要。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22日宣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已與該公司簽訂鎳供應合約。德國BMW、美國通用等車廠,和礦商簽了鋰礦採購協定;中國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最近入股銅-鈷礦區。打長期供應合約,也變得愈來愈普遍。中國電池製造商在電動車供應鏈占據優勢,儘管電池原料大多不在國內取得,中國主宰電池製造加工。高盛資料顯示,中國掌控全球65%的電池負極原料和電解液,以及42%的正極原料生產。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