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H2訂單俏 瀚荃Q3、全年營運向上
連接器廠瀚荃因伺服器等需求強勁,下半年訂單能見度良好,從訂單來看,瀚荃預估,第3季會比第2季好,全年也會比去年好,今天股東會通過每股配息1.4元。瀚荃今天舉行股東會,瀚荃以連接器、線纜組件及PCBA三大事業群為營運主軸,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延燒至今,瀚荃受惠於NB及伺服器等產品需求暢旺,今年上半年營運穩定成長,第1季稅後盈餘為7074萬元,年成長2.64倍,累計第2季合併營收為10億元,季增11.48%,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為18.88億元,年成長29.1%。儘管有IC缺料及NB庫存偏高雜音,伺服器及面板週邊等產品需求強勁,瀚荃下半年訂單能見度良好,瀚荃預估,第3季會比第2季好。就各產品來看,今年伺服器網通產品可望年成長20%到25%,面板週邊(LED)可望年成長35%,工業可望成長10%到15%,汽車及NB可望年成長10%,手持裝置及消費性產品可望年成長5%。
 
正淩Q2毛利率搶鏡,長期搶食無人車商機可期
因應主管機關要求,連接器正淩公布獲利自結數,5、6月每股稅後賺進0.56元,法人預期,第三季營運也將維持相對高檔;而備受關注卡位無人車商機的SPE連接器,因具備高速遠距傳輸、自帶電與防水防震等優勢,將爭取成為新世代車內乙太網路傳輸介面的主流,正淩與信邦是少數參與該介面的台廠,需求可期。正淩第二季營收創高,因近期股價漲幅大,主管機關要求公佈自結數,5-6月自結每股稅後盈餘0.56元;法人以過往營業費用推估,單季毛利率應該已經回升到35%以上。展望第三季,正淩接單維持高峰,7月雖因部分訂單遞延出貨,營收恐不如6月,但本季因有陸廠5G基礎建設機箱交貨,營收仍將維持在相對高峰,預期季營收年增率仍會有四成以上水準,第四季營收重回季增。值得留意的是,卡位無人及自駕車長期商機,光達(Lidar)逐步成為主流,連先前捨棄的特斯拉都逐步向其靠攏。但光達要求高功率、高速遠距等傳輸要求,可能讓車內乙太網路傳輸主流介面出現轉換,歐美已有連接器大廠轉至SPE陣營,正淩與信邦也成為台廠至今少數加入該陣營、並已有實績開發者。其一是已獲美系電商大廠的直接指定,交貨給光達大廠Velodyne(威力登),本季開始出貨,且因正淩在成本及交期上,相對較該光達廠原以色列工業連接器大廠有優勢,未來不排除美系電商大廠訂單外,其餘訂單也可能轉至正淩生產,長期商機備受關注。
 
湧德Q2毛利率估優Q1,今年EPS挑戰四年高
營收創高與自動化效益貢獻,法人預期,連接器廠湧德第二季毛利率將持續回升,加上費用率正常化,單季獲利增幅將明顯高於營收,展望下半年,只要缺料問題不惡化,營運可望優於上半年,今年全年獲利將挑戰四年新高。湧德第二季營收創下新高,法人預期,雖因匯率與銅價等高漲因素,毛利率難與去年同期比擬,但有機會優於首季,加上訴訟造成費用大增的非常態情況改善,稅後淨利季增增幅會遠高於營收,只是應該還低於去年同期的新高水準。法人預期,在高速傳輸帶動下,湧德在RJ系列產品,逐步朝高階移動的趨勢明顯,2.5G以上的需求增長高於低價商品,對產品單價與毛利率提升有利,今年以來接單大於產能的情況延續,只要缺料問題不再惡化,下半年單季營收仍有高點可期,下半年表現也會高於上半年。法人也點出,湧德歷經多年的轉型,效益應可逐步發生,除在2.5G以上的高速連接器需求成長外,自身自動化模組製程的貢獻,也已慢慢克服瓶頸,開始有正向挹注,有助毛利率的持續改善。而在非連接器部分,子公司德洋精密在穿戴式客戶的矽膠機構件,客戶群逐步放大,另也為滿足客戶一站購足需求,也規劃進入線材領域,目前已從機外線切入,中期將逐步朝技術門檻的機內線靠攏。
 
宏致Q2毛利率估優Q1,上半年有望賺贏去年全年
產品組合優化,抵銷匯率與原物料不利,連接器廠宏致第二季毛利率有機會較首季維持季增,單季每股稅後盈餘挑戰近七年同期新高,第三季來自常規筆電與商用機種訂單,8月起會緩步增溫,另消費電子、網通等也會同步增長,營收有機會再優前季,續創新高。宏致第二季在合併效益下,營收再創新高,本來市場擔心,漲速過快的銅價與匯率,恐吃掉毛利率,但最新法人評估,因產品組合優化挹注,第二季毛利率有機會再優前季,獲利也會同步季增,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就會超過去年全年的2.26元水準。展望本季,宏致坦言,受惠宅經濟的Chromebook,第三季需求確實有減弱,來自主力品牌的訂單下修,但也因Chromebook訂單調整,也將部分上游產能空出,反倒感覺客戶自8月起來自常規筆電及商用機種的需求,逐月回升,該部分缺廖氣氛較第二季底、第三季初改善。非筆電部分,宏致也說,消費電子、網通第二季也都有缺料問題,第三季看來沒有較上季嚴重,加上進入傳統旺季,預期表現也會成長。法人認為,在筆電小幅成長與非筆電進入旺季下,宏致本季營收季增率有機會較季初預估的5%,稍偏正面,落在5-10%。 另外,調整已久的線材事業群,第二季營運已較傳統淡季改善,法人估計,已近損益兩平水準,隨原物料成本轉嫁陸續發生與旺季效應,本季起應可轉盈。
 
貿聯7月營收22.96億元 維持高檔水準
貿聯8月5日公布2021年7月營收為22.96億元,月減4.63%,年增13.92%,維持在高檔水準,今年前七個月營收為154.71億元,年增26.48%。貿聯表示,2021年7月各產品線的出貨概況,工業用線束方面:半導體設備出貨持續成長。資訊科技方面:數據中心線束出貨持平;受IC短缺影響,擴充機座等產品出貨減少。車用線束:電動車線束出貨續增。電器線束:出貨大致持平。展望2021第3季,法人預估,貿聯第3季營收將呈現季增,除了來自電動車的成長性強勁之外,半導體設備、資料中心與電器產品的營收動能則將維持。法人重申對貿聯策略性切入高附加價值與客製化產品(包括資料中心、半導體設備、電動車與電器等產品)的正面看法。由於電器產品的營益率和公司平均值相當,未來受惠於產品項目擴充(從電源線到訊號線、從家電到工業與電動載具)獲利率可望更上層樓。貿聯在東歐設有電器產品的生產線,使其得以就近支援主要電動車客戶在歐洲擴產的計畫。法人預估,貿聯來自於電動汽車、工業與電器 事業部的營收,將持續從2020年的57%占比,提升至2021-22年的66%及70%。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鴻海劉揚偉:攜手旺宏攻電動車
旺宏已在半導體業耕耘30年,鴻海為後進者,隨著鴻海買下旺宏6吋廠,兩家公司的關係也更緊密。由於電動車、電子產品對記憶體晶片需求愈來愈大,旺宏董事長吳敏求8月5日預期,「未來兩年NOR晶片都會供不應求」,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更公開宣布,未來與旺宏在電動車將有更多合作,並帶來非常令人眼睛一亮的結果。鴻海已是旺宏前三大客戶,近年旺宏強攻車用,與鴻海的策略不謀而合。法人指出,旺宏目前在全球車用NOR晶片市占「坐二望一」,搭配鴻海電動車業務快速成長,旺宏可提供穩定的記憶體晶片,在滿足鴻海業務需求,也讓旺宏順勢成為全球車用NOR晶片龍頭。對於劉揚偉招手電動車合作,吳敏求指出,旺宏在車載市場經營超過11年,新車款內都有旺宏的產品,現在世界上有名的電動車大廠,也有旺宏的產品在內,並有很大影響力,與鴻海在車載產品上,將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間。旺宏近年積極耕耘車用市場,此次賣6吋廠給鴻海,被視為擴大車用布局出海口的一大步。法人看好,在鴻海積極整合電動車與半導體的趨勢下,形成龐大出海口,雙方進一步合作,將把綜效發揮至極大化。吳敏求表示,目前旺宏的產品品質,是用每十億顆來算退貨率,而不是業界普遍採用的百萬顆標準,未來每家車廠都會引進旺宏產品,將來旺宏在車用市場一定有立足的地方。鴻海取得旺宏6吋廠之後,將用來開發與生產第三代半導體,劉揚偉強調,特別是電動車使用的SiC功率元件,這將是鴻海集團「3+3」策略中,整合電動車與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劉揚偉分析,從高電壓和散熱功能來看,第三代半導體SiC元件效能比氮化鎵(GaN)元件佳,可快速充電,用在車載領域。
 
IDC:疫情使企業數位轉型加速 今年台公有雲市場估增逾2成
報導根據IDC最新公有雲服務市場追蹤半年報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台灣公有雲整體市場規模成長至8.7億美元,年成長率為22.5%;其中,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佔整體公有雲市場的39.9%比重,PaaS(平台即服務)的比重為7.5%,SaaS(軟體即服務)的比重為52.6%。由於新冠疫情帶動台灣企業用戶加速數位轉型的動作,IDC預期,2021年台灣公有雲市場將持續成長至10.57億美元,年成長率21.4%。IDC在2020兩次半年度的台灣公有雲市場調查過程中發現,AWS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持續快速增長,以接近50%的市占率維持台灣最大公有雲服務業者的位置。IDC指出,AWS得益於市場先行者的優勢,加上在合作夥伴管理和產品行銷活動舉辦的密集度各方面都優於業界平均水準,因此AWS目前仍是數位原生、新創和中小企業採用公有雲服務時的首選。Microsoft在2020年台灣公有雲IaaS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微軟Azure近年積極搶攻國內大型企業客戶市場,由於長久以來與國內大型企業的密切合作關係,加上疫情發生時期,企業用戶使用遠端辦公服務如WVD虛擬桌面以及資安應用的比重迅速上升,國內大型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動作,幫助Microsoft的IaaS營收在2020年呈現穩定增長。Google近年不斷擴大GCP銷售團隊和在地合作夥伴數量,加上原本即具備本地有資料中心、品牌知名度、價格等優勢,因此在線上遊戲、影音串流和媒體內容等行業仍是客戶最喜愛的公有雲服務業者,在2020年的台灣公有雲市場調查的IaaS市佔率排名第三。台灣本地公有雲服務業者中華電信(2412)、遠傳電信(4904)在本次的市場調查結果仍維持第四名與第五名位置,兩家業者因為具備電信網路和本地資料中心的優勢,加上長期與政府、企業的合作關係良好,在去年疫情發生期間,諸多政府防疫政策的執行平台皆建構在兩家業者的公有雲基礎設施之上,因此2020年的營收持續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除上述五家業者之外,IBM、Alibaba和Oracle等國外業者也積極耕耘台灣本地公有雲服務市場的開發,彼此之間的營收也都互有消長。IDC台灣資深市場分析師葉振男表示,疫情加速了政府和企業在數位轉型上的投資腳步,遠端辦公、視訊會議、遠端教學等新型態的工作和學習模式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公有雲基礎設施資源;另外,疫情期間多數民眾無法外出消費和旅遊,宅經濟趁勢而起帶動更多的線上遊戲、影音串流和網物購物的需要,這些亦是各家業者營收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IDC觀察目前各主要公有雲服務供應商都開始提供企業用戶有關混合雲和邊緣運算的解決方案,如AWS的Outpost、Microsoft的Azure Stack HCI、Google的GCP Anthos和Oracle的ExaData Cloud@customer等,這些混合雲解決方案儘管在技術架構上有些差異,但所訴諸的主要客戶都是以資料存放在地端為首要目標的行業,如政府、金融和醫療等。IDC預估,台灣公有雲整體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8.7億美元成長至2025年20.8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9.1%。
 
緯創H1獲利 十年同期高點
緯創今年第一季本業營運動雖居於高檔,但因立訊持股之收益影響、獲利表現跌破市場法人賬鏡,第二季終於轉為助力,加上PC、伺服器及顯示器等主力業務持續升溫,帶動單季獲利大幅回穩,上半年並繳出獲利站十年同期新高表現。緯創第二季合併營收2,008.79億元、季增14.8%,毛利率更在睽違14年後、站回6%以上高水位,營益率則因提列董事酬營及員工紅利等費用增加,小幅下滑至1.66%。至於單季稅後淨利則有近36倍的季增長、達41.52億元,亦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6%,稅後每股盈餘1.49元。其中,在第一季拖累緯創業外收益的立訊持股,隨其股價在第二季明顯回溫而轉為助力,挹注緯創在該季所認列之轉投資收益約有30億元左右,也帶動緯創上半年整體稅後收益大幅回穩、來到42.64億元,站十年來同期新高,稅後每股盈餘達1.53元,優於市場法人預期。同時,為因應越南擴廠需求,緯創董事會中並決議通過對越南子公司的增資計畫,此回將先以4,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2.5億元)額度進行增資,預計總資本支出額度將逾1億美元。緯創於2019年第四季間先以4.45億元、取得越南河南省同文三期工業園區內的土地使用權蓋廠,另再以4,500萬美元(依當時匯率換算約合新台幣13.6億元)新設越南子公司。此回再加碼擬以不超過1億34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8.7億元)的總資本支出額度,作為越南廠擴充產能所用,累計至少砸下46.7億元在越南廠。另一方面,緯創先前取得台北市內科2.0數位內容創新中心BOT案,依市府規畫、預計將於2026年落成營運,作為大台北數位內容產業跨域整合及升級轉型的主要示範場域。
 
美電動車比重 2030年拚五成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拜登政府即將提出2030年前電動車銷售比重五成的願景,並已獲得底特律三大車廠的背書,藉此向政府爭取更多對電動車產業的補助,俾以達到這項積極的目標。白宮即將召開一場電動車與燃料效能標準的活動,美總統拜登屆時與通用(GM)、福特(Ford)、克萊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高層會面。先前已有知情人士指出,拜登政府本周將提出新車燃油效率規範的修正版本。白宮表示,拜登預計美東周四下午3時(台灣周五凌晨3時)發表演說,聚焦美國如何強化潔淨汽車與卡車的領導地位。拜登周三在推特發文指出,「當我談到電動車就是未來,這可不是開玩笑。請期待明天的大新聞。」三大車廠料將會發布共同聲明,提及要達到積極的電動車目標,必須有政府對電動車與充電產業投入額外支持。
拜登規劃投入1,740億美元的政府支出以提振電動車產業,包括1,000億美元的消費者補助方案。但根據目前參院審議的基建法案內容,雖有規劃75億美元發展電動車充電站,但未納入消費者獎勵。據悉,美國政府一直向車廠施壓,希望各廠自願提出2030年以前至少40%的新車銷售為電動車的目標,以降低溫室氣體污染。一些環保團體也不斷呼籲對汽車排放制定更嚴格法規。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提出的法規範圍由2023到2026年,內容類似加州政府在2019年與數家車廠達成的減排協議,目標2026年以前每年燃料效能提升3.7%。車廠正砸下數百億美元加速電動車研發,但除了特斯拉以外,車廠在美國的電動車銷售規模仍不大。顧問公司AlixPartners於6月預估,美國車廠2025年以前對電動車的投資總計3,300億美元,較一年前該公司作出的五年投資預估高出41%。AlixPartners預測,目前電動車僅占全球車市銷售的2%,該比重到2030年會提高至24%。知情人士稱,車廠發展目標包括完全電動車、油電混合車、氫燃料車。
 
陸鋁電龍頭廠祭漲價令 台廠2檔受注目
鋁質電容迎來新一輪漲價潮,陸資鋁電龍頭湖南艾華對客戶發出漲價通知,在原材料價格大漲之下,將自8月15日開始,調漲鋁電價格10~15%,另一家大廠豐賓則調價12~15%,兩大陸資鋁電廠相繼開出二位數漲幅,將一次追平日、台鋁電廠上半年漲價幅度。更令鋁電廠、鋁箔廠頭痛的是,除了鋁箔上游材料持續漲價之外,大陸主要電力輸出地內蒙,因限電及大陸碳中和的政策,大漲電價20%,對於電力成本極高的鋁箔廠而言,成本壓力罩頂,據業界估計,電力占高壓鋁箔成本30~40%,占低壓鋁箔成本10~15%,6月份,各家鋁箔廠已經調價6~7%,鋁電廠直言,「大陸的電價已經回不去了」,鋁箔價格恐持續看漲。湖南艾華集團為全球第四大鋁電廠,也是大陸鋁電龍頭,該公司針對客戶發出漲價通知,艾華在漲價通知中表明,整個原材料自今年1月開始就大幅度漲價,供應鏈萬分緊張,原材料漲價的苦在第一輪漲價潮中艾華留給自己,但是隨著國家碳中和政策的執行,通貨膨脹導致國際鋁價不斷創高,限電、停電導致材料供應短缺,2021年主要原材料漲幅已達16~20%以上,迫於無奈,公司將自8月15日開始,在不含稅價格基礎上統一漲價10%,部分小尺寸低壓產品需漲價15%,以緩解目前困境及巨大成本壓力。而另一家由台灣人主導的陸資廠深圳豐賓也發出漲價通知,已自8月1日開始,調漲鋁電價格12~15%,豐賓為大陸僅次於艾華、江海,排名第三大的鋁電大廠,年營收約新台幣55億元。鋁電廠表示,8月已有艾華、豐賓、金山電調漲價格,且因今年上半年這些廠商漲價的「手筆」比較小,難敵成本壓力,8月的漲幅幾乎是一次漲足,平均漲幅達兩位數以上,對於今年上半年率先調漲的凱美來說,鋁電同業8月的漲價幅度急起直追,一次就追上凱美的漲幅,凱美8月將再度調漲,但是漲價幅度不比同業,而是以接收轉單為主要策略。日系鋁電廠為鋁電行業的領導廠商,全球前三大分別由佳美工、尼吉康及Rubycon等日廠分占,由於汽車、5G基站、伺服器、繪圖卡等高階應用日廠受惠甚深,訂單湧入,加上鋁箔價格節節高漲,日廠上半年開啟鋁電第一輪漲價潮,龍頭廠佳美工因身兼第一大高階鋁箔廠,料源取得相對有利,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中。凱美、立隆新產能挹注 業績看俏
鋁電廠在滿手訂單之下,新產能即將上線,凱美東莞新廠將在9月底啟用,10月初投產,新、舊廠產能滿載之下,鋁電月營收可望上看4.5億元;而車用鋁電大廠立隆蘇州新廠預計今年底投產。鋁電廠積極點火新產能,目前訂單掌握度仍高,加上車用、氮化鎵快充、伺服器及繪圖卡等訂單湧入,鋁電廠今年下半年訂單無虞,新產能也可望在今年下半年成為生力軍。凱美東莞新廠受到缺工影響,完工時程延宕,凱美以加開一班生產線的方式因應,目前凱美新廠規劃在9月底完工,10月初投產,有機會於10月開始挹注營收,凱美估計,東莞新廠全產能運轉之後,與舊廠合計將可帶動鋁電總營收達4.5億元,較現有的月營收呈現大幅成長,至於何時可達滿載?凱美表示,由於缺工問題延續,加上初期投產的良率仍要觀察,因此產能滿載的時程須再規劃。凱美今年與奇力新互換旗下子公司,旺詮加入凱美之下,法人估計,今年凱美每股盈餘最高上看1個股本。至於立隆蘇州新廠則規劃今年底投產,第一期月產能規劃為3,000萬顆,以公司今年接單能見度明朗來看,法人也預期立隆今年獲利可望超越去年的5.13元。
 
Delta攪局 MLCC供應鏈拉緊報
Delta病毒肆虐,導致全球疫情捲土重來,被動元件主要生產重鎮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疫情蠢動,TrendForce「MLCC報告」調查,全球MLCC生產基地有55%位於中國,市場關注國巨蘇州廠、村田無錫廠的MLCC產出。

國巨、華新科有機會獲轉單

TrendForce認為,若疫情持續惡化,短期內,國巨、華新科有機會獲轉單。繼馬來西亞無限延長三級行動管制後,菲律賓政府也宣布首都圈馬尼拉至8月20日欲實施加強社區隔離管制(ECQ)。據TrendForce「MLCC報告」調查,日廠村田位於塔納安市的工廠,主要生產車用MLCC元件,由於均屬於大尺寸高容值與高耐壓、耐溫車用規格,月產能約占車用市場18%,隨著車市訂單增溫,產能稼動率維持高檔;三星位於卡蘭巴市則以生產中低階MLCC元件為主,規格與尺寸為標準一般品,產量僅次於三星天津廠,月產能約占標準品市場15%,產能稼動率同樣超過九成。TrendForce指出,兩家業者位於菲律賓的工廠距離首都距離馬尼拉南方約67公里,目前未列入管制區域內,工廠生產與出貨運作正常。儘管菲律賓政府緊急針對首都圈發布加強管制令,但若短期內未能有效控制疫情或再進一步往南擴散,恐將波及村田與三星廠區,現下兩家供應商均嚴陣以待。此外,由於馬來西亞疫情尚未緩解,在全國延長三級管制禁令下,太陽誘電的大馬廠區維持80-85%產能,高階MLCC供貨仍吃緊,讓ODM廠第三季備貨困難度提高。於近期東南亞國家疫情擴散迅速,各國政府為防止疫情蔓延,分別透過封城與行動禁止令實施全國或區域性管制,讓設廠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日廠太陽誘電、村田與三星處在高風險環境,產能與出貨不確定性風險日益增高。

村田無錫廠、國巨蘇州廠出產受關注

時序進入第三季備貨旺季,TrendForce認為,ODM廠為降低供貨風險,短期內台廠國巨、華新科有望受惠於中低階MLCC的轉單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MLCC生產基地有55%位於中國,8月起南京、張家界陸續傳出疫情,江蘇省也連帶受到影響,而日廠村田的無錫廠與國巨蘇州廠均座落在江蘇省,同樣也是兩家供應商重點廠區,若疫情狀況惡化,對全球MLCC供應恐造成嚴重影響。
 
歐美日車廠示警晶片缺到明年
歐、美、日主要車廠近日紛紛發表亮眼財報,但再度警告全球半導體缺貨問題將延續到明年。通用汽車宣布,自下周起關閉北美三座廠房,本田汽車也下修全年汽車銷售量。美國通用汽車在3日宣布下周起關閉北美三座廠房,而這三座廠房都是高利潤皮卡車的生產主力。自從車用晶片缺貨以來,通用與其他車廠陸續將低利潤車款的晶片挪到皮卡車及其他高利潤生產線,藉此減輕對整體營運的衝擊,但如今通用也快撐不下去,近幾周內已二度宣布停工計畫。日本兩大車廠上季表現同樣搶眼,除了豐田在4日宣布上季獲利創新高之外,本田也上修全年獲利預期,但雙方不約而同警告晶片缺貨及各地疫情惡化將打擊前景。本田上季轉虧為盈,營業獲利較分析師預期高出一倍,並將全年營業獲利調升18%至7,800億日圓。但該公司預期本會計年度(明年3月底止)銷售量485萬台,較先前預期下修500萬台,主因就是晶片缺貨。而在歐洲,旗下經營吉普、克萊斯勒等汽車品牌的Stellantis預期今年第四季車用晶片依舊供應吃緊,估計今年全年汽車產量將因此損失140萬台。Stellantis日前公布上半年獲利大幅成長,並上修全年獲利預期,但警告原物料價格上漲將在下半年更加明顯,而全球半導體缺貨也將持續打擊汽車生產。該公司在上半年已因應晶片缺貨減產20%,相當於產量減少70萬台,估計下半年也將面臨類似程度的衝擊。長年培養穩固供應鏈關係的寶馬(BMW)在這波晶片缺貨問題當中,所受衝擊比同業輕微,並在上季締造營收、獲利成長,但該公司也警告下半年恐怕陷入難關。寶馬財務長彼得(Nicolas Peter)表示:「供應瓶頸持續越久,車廠將面對更嚴峻考驗。我們預期下半年產量繼續受限,連帶衝擊銷售量。」
 
華為、中國移動、中興等7家 共建5G消息聯合實驗室
大陸「5G消息工作組」聯合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興通訊、華為等七家單位成立5G消息聯合實驗室,展開5G消息相關技術驗證工作。神州泰岳官微5日公告,該工作組計劃在2021中國增值電信及虛擬運營高峰論壇上舉行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同期推出首款5G消息終端認證。IT之家報導,該聯合實驗室由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領銜測試,成員夥伴提供測試環境和工具,主要工作包括,一、研究5G消息產品評測方案,並基於評測方案開展實驗室評測工作;二、按需為5G消息產品,包括但不限於5G消息終端、CSP 5G消息平台及ChatBot應用案例等提供測試驗證與評測工作;三、總結並聯合行業內其他合作夥伴共同制定相關規範並在行業內推廣。「5G 消息工作組」由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倡議發起組建,致力於推動 5G 消息產業生態健康發展,於今年3月31日在浙江杭州正式成立。截止6月底,共有159家5G消息產業鏈相關企業申請加入5G消息工作組,涵蓋電信業、手機終端廠商、系統開發商、CSP 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垂直行業企業。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