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PC銷售榮景告終?Chromebook砍單千萬台
先前因宅經濟而大賣的Chromebook筆電銷售熱潮退燒,傳出包括聯想、惠普、戴爾等國際品牌大廠近期對零組件供應商大砍單,幅度高達兩成、總量高達1,000萬台。法人憂心,這是疫情下PC銷售大爆發局面可能告終的第一個跡象,牽動創惟、義隆、聯詠、友達、群創等台灣Chromebook相關供應鏈出貨。Chromebook是搭載Google作業系統的輕量級筆電,以學生為主要客群。由於疫情帶來遠距教學潮,Chromebook成為學生在家上課必備的配件而大熱賣。研調機構IDC表示,Chromebook去年出貨量大增至3,250萬台,較2019年的1,670萬台幾乎翻倍成長,寫下Google從2011年開始向聯想、惠普、戴爾、宏碁和華碩等PC業者授權以來的最快成長幅度。然而,在疫情蔓延近二年之後,多數學生已添購在家上課的硬體,導致Chromebook銷售熱潮退去。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多名產業主管透露,近期PC業者向供應商大砍至少20%的Chromebook訂單,上述砍單幅度代表,今年Chromebook的出貨量會比PC業者稍早的預估少1,000萬台。一家名列全球前五大的PC業者一名主管向日經證實,他的公司已見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市場,Chromebook需求正在減緩的跡象,儘管在日本,仍有向學校供應Chromebook的大型計畫將延續至明年。這名主管表示:「美國市場去年需求非常快速提升,而現在,我們預期需求年底前將放軟。」
 
蘋果布局折疊機 只聞樓梯響
全球智慧手機龍頭三星力推折疊機,其他陣營品牌廠包括華為、聯想、小米陸續推出折疊機種,OPPO也已亮相捲軸螢幕手機。而蘋果手中則握有相當多的折疊機相關專利,儘管市場傳言不斷,蘋果何時推出折疊手機,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在全球約13億支的智慧手機市場中,折疊手機的占比還不到1%,但折疊機不僅讓手機廠可以秀出技術獨到的「黑科技」,也是手機廠凸顯差異化能力的展現,吸引業者競相投入,目前三星在全球折疊機的占有率達87%。在把手機展開放大的折疊陣營中,有三星的Galaxy Z Fold系列、華為Mate X系列;把手機折疊縮小的品牌,則有三星的Galaxy Z Flip,以及聯想旗下Moto的razr。今年以來,已有華為不畏風雨仍推出折疊手機Mate X2,新加入折疊手機市場的小米,也開賣首款折疊機小米MIX FOLD,OPPO的捲軸概念機則已在台亮相。小米早在兩年多前即已秀出雙折疊的工程機,後來還推出整支手機前後都是螢幕的環繞屏機種Mix Alpha。已躍居全球第二大手機廠的小米,今年終於正式推出折疊機種MIX FOLD。OPPO雖然尚未推出折疊機種,但已曝光多款概念機,包括去年底亮相的OPPO X 2021捲軸螢幕概念機,利用驅動馬達、高強度螢幕疊層技術,以及動態外框設計,讓OPPO X 2021捲軸螢幕概念機最小6.7吋,最大可放大到7.4吋。
 
鴻海拚AIoT 聯發科、威盛加入
鴻海集團揪團衝刺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布局,聯發科、威盛集團兩大集團加入。鴻海集團旗下工業電腦大廠樺漢8月11日宣布,聯發科及威盛合計斥資13億元,參與認購樺漢第一次私募無擔保轉換公司債,攜手搶攻全球高達逾4,000億美元(逾新台幣11兆元)的 AIoT市場商機。鴻海積極朝「3+3」領域轉型,涵蓋「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等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AIoT是當中一項重點。法人指出,樺漢為鴻海集團旗下工業電腦(IPC)大廠,與研華並列為IPC產業兩大巨頭。隨著樺漢與聯發科、威盛異業結盟,凸顯鴻海集團對於AIoT 事業企圖心,透過樺漢來推動集團整體業務增長。樺漢指出,此次發行私募轉換公司債總金額為15億元,轉換價格為每股新台幣220.7元。其中,聯發科、威盛與旗下高速傳輸晶片廠威鋒等三家IC設計廠都參與認購,合計認購金額為13億元。其中,聯發科透過旗下翔發投資,取得樺漢私募無擔保轉換公司債1萬張,交易金額為10億元;威盛取得樺漢私募無擔保轉換公司債2000張,交易金額為2億元,威鋒則取得1,000張,交易金額為1億元。樺漢指出,聯發科旗下晶片組已在智慧手機領域取得高市占率,且為全球超過20億台設備提供動力;威盛擁有強大 AI應用軟體與嵌入式作業系統解決方案;樺漢則是Google、微軟、亞馬遜等多家國際雲端服務主要工業電腦供應商,且擁有涵蓋包括零售、金融、博奕、製造等產業市場的通路。樺漢預期,藉由與聯發科、威盛等兩大集團三強聯手,將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並可發揮雲軟硬智慧平台IPC整體綜效的業務開拓空間。
 
華碩斥資30億 衝刺智慧製造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8月11日透露,智慧手機事業上季已達損益兩平,華碩持續衝刺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等新事業,集團內部規劃將在半年內打造智慧工廠生產線,目標小規模、少量生產,投資金額約30億元,設廠地點將在台灣。華碩衝刺AIoT事業,主要鎖定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零售三大區塊,其中,華碩布局智慧製造,已經規劃在半年內,在台建立小規模自有產線,初步預估投資金額約30億元。許先越表示,華碩是品牌廠、沒有自有的產線,但現在希望有自己的智慧工廠及產線,主要是因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有額外關稅,對華碩業務影響很大。此外,有些伺服器、AIoT產品有少量多樣需求,以及部分訂單必須是在台灣生產,如工規、醫療、軍用或軌道交通。許先越指出,華碩藉由成立自有智慧工廠,預期效益可滿足少量多樣產品訂單需求,加上還有場域可展現集團自身在智慧製造的實力。
 
和大第2季獲利季增6成 仍寫近年同期次低
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上半年累計稅後淨利新台幣1.43億元,每股稅後純益0.52元;第2季獲利8877萬元,季增6成,雖較去年同期轉盈,仍是2014年以來同期次低。法人指出,原物料價格上揚、運費漲價、匯損等是主要因素。和大今天董事會通過第2季合併財務報告,上半年累計合併營收32.89億元,較去年同期21.88億元增加48.5%,上半年合併毛利率23.14%,較去年同期22.96%微增;上半年合併營業利益2.44億元,營益率7.53%,較去年同期7%微增。累計上半年和大稅後淨利1.43億元,較去年同期1.2億元成長19.1%,上半年每股基本稅後純益0.52元,略高於去年同期EPS 0.47元。其中第2季合併營收16.76億元,較第1季15.72億元成長6.58%,是2019年第1季以來單季次高,單季合併毛利率23.27%,較第1季23%微增,是2012年以來同期次低;單季合併營業利益1.56億元,營益率9.3%,較第1季5.64%增加3.6個百分點。和大第2季稅後淨利8877萬元,較第1季5484萬元成長62%,單季每股稅後純益0.32元,優於第1季EPS 0.2元。儘管和大第2季獲利季增62%,也較去年同期轉盈,不過從絕對數字來看,仍是2014年以來同期次低。法人指出,和大第2季毛利率和獲利,受到原物料價格上揚、運費漲價、新台幣匯率升值造成匯損等因素影響。目前由和大負擔運費的客戶比重已降到50%以下,第3季持續減少以空運運輸的費用,預期下半年毛利率回到27%左右水準。和大日前指出,已與80%客戶達成協議調整貿易條件及產品價格,分別在6月和7月漲價,預期下半年毛利率可望反映。全球布局方面,法人指出儘管特斯拉上海工廠因供應鏈在地化影響,和大當地廠區預估供應至今年底,不過隨著特斯拉德州廠區和歐洲德國柏林廠區逐步進入生產階段,和大可望受惠相關訂單。
 
和碩Q2大進補 持股立訊賺翻
大陸的立訊股價回溫,和碩第二季業外收入達54.11億元、比本業獲利整整多出一倍,帶動和碩第二季稅後獲利來到53.44億元,比上季成長14.4%,但比起有iPhone SE助陣的去年第二季獲利,則是年減24.5%,上半年稅後獲利為100.16億元、年增16.2%,EPS為3.76元。和碩表示,看增第三季筆電出貨量,也認為第三季非PC業務營收將季增。和碩向蘋果爭取i12代工訂單,帶動第二季通訊產品營收季增56%,但是經濟規模未能有效顯現,即使景碩、晶碩等重要轉投資公司獲利都繳出亮眼成績單,和碩第二季毛利率3.6%,仍低於去年同期的4.4%,也不如第一季的4.3%,好在第二季費用控制得宜,代表本業獲利的營業利益為26.94億元,季增21.6%,營益率則維持在1%,與首季相同,遠不及去年同期的營益率2%。和碩第二季本業表現一般般,業外收益才是財報的亮點。和碩經過首季立訊持股帳面虧損33.89億元後,持股維持在約3,984多萬股,平均每股持股成本從去年底54.6元人民幣、降到第二季約33.44元人民幣。立訊在今年成為新款iPhone Pro代工廠之一,帶動立訊股價第二季底回升至45.8元人民幣,光是立訊持股,就貢獻和碩第二季約21.22億元的金融資產評價損益,加上第二季和碩匯兌收益也高達10.14億元後,第二季業外收入總計為54.11億元,不僅比首季激增231.6%,也比去年同期成長25.1%,第二季業外收入更比本業收入高出整整一倍。在業外收益助陣下,和碩第二季稅後獲利為53.44億元,比上季增長14.4%,但比去年第二季少了24.5%,EPS為2.01元,累積上半年稅後獲利為100.16億元,年增率為16.2%,EPS為3.76元。面對第三季,和碩預期非PC產品營收將季增,不過和碩拒絕回答非PC產品營收是否能年增,筆電出貨量則預期將季增15~20%,桌上型電腦/主機板出貨量季減25~30%。另外,和碩也公布7月營收為885.33億元,跟上個月持平,但仍比去年同期少了14.73%。累積前七月營收為5,773.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8.7%,和碩下半年營收能不能追上去年同期,新款iPhone mini銷量是關鍵。
 
特斯拉在陸7月銷量暴跌69% 出口增近4倍
過中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7月在大陸國內銷量驟降至8,621輛、較上月暴跌69%,但出口卻猛增近4倍。對比6、7月批發銷量同為3萬多台,內銷、出口占比呈巨大反轉情形,據《北京日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由於歐洲車基本需要每季初以海運方式出口,因此每季首月出口將佔據大宗,而受制於產能有限, 因而導致大陸國內銷量退居次席。據特斯拉中國方面日前向《時代財經》介紹,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除向大陸本土供應產品,還需輻射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市場。僅今年第2季就出口總計3.1萬輛。另外,由於美國市場需求較大,被特斯拉重視的柏林工廠建設進度有所遲緩,歐洲市場的需求供應面臨阻礙,特斯拉已經將上海工廠定義為其主要的汽車出口中心,需要同時向歐洲市場供貨。不過,為了下半年繼續鞏固在大陸市場,特斯拉近來也接連放大招。先是推出新版本Model Y,將價格下探至27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不久後Model 3再次降價1.5萬元至23多萬元。因此業內人士分析,儘管7月銷量看起來大跌,但並不意味著特斯拉正失去大陸國內市場。反而由於新版本的Model Y將在8月交付,預計特斯拉8月在大陸銷量將迎來強勁反彈。
 
鴻騰上半年獲利年減6成 下半年受惠電動車應用
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上半年累計獲利788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獲利2014.5萬美元減少60.8%。下半年鴻騰預期手機產業重返成長,持續受惠電動車應用,鴻騰繼續開發車載電子系統及自動駕駛相關零配件。鴻騰今天召開董事會並公布上半年自結財報,上半年自結營收19.8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9.16億美元成長3.41%,上半年毛利率13.5%,較去年同期13.6%微減;上半年歸屬公司業主淨利788萬美元,較去年同期2014.5萬美元減少60.8%,上半年每股基本純益0.14美分,低於去年同期0.33美分。鴻騰指出,儘管越南COVID-19肺炎疫情在5月中旬嚴峻,越南生產工廠近期已全面復工,中國、歐洲及美國疫情好轉,鴻騰業績略有成長。從終端市場來看,鴻騰表示行動設備是最大營收來源,今年上半年品牌公司新智慧型手機取消有線耳機配置,牽動鴻騰有線耳機出貨量減少,不過Lightning連接線產品彌補部分缺口,今年上半年行動設備終端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28.4%。在通訊基礎設施,鴻騰受惠疫情期間在家辦公、在家上課應用,帶動中央處理器CPU插槽、網路連接埠產品業務增加,今年上半年通訊基礎設施終端營收年成長7.4%。在電腦及消費性電子,同樣受惠疫情期間在家辦公和學習應用,帶動筆電、平板電腦產品營收增加,鴻騰今年上半年相關營收年成長22.3%。此外鴻騰在汽車產品相關營收也有成長,今年上半年包括汽車、工業及醫療終端營收年成長30.6%。展望下半年,鴻騰預期手機將重回成長軌道,也將帶來5G相關零組件商機,下半年居家辦公和學習將會延續,帶動電腦及消費性電子需求成長,並受惠電動車需求增加以及車載資訊娛樂產品滲透率逐步提高。鴻騰預期行動設備仍是主要營收來源,持續擴大投資開發車載電子系統及自動駕駛相關零配件,與鴻海集團的合作夥伴關係,有助鴻騰把握未來汽車電子市場新商機。
 
富智康上半年小虧2818萬美元 估下半年供應鏈續吃緊
鴻海旗下富智康自結上半年累計虧損2818萬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億美元大幅收斂;富智康預期下半年仍有供應鏈吃緊和零組件短缺狀況,漲價且交貨遞延至明年,持續關注越南和印度疫情變化。富智康今天召開董事會,公布上半年自結財報,累計上半年營收39.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36.68億美元成長7.34%,上半年累計虧損2818.4萬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億美元大幅收斂,上半年每股虧0.3美分,較去年同期每股虧1.2美分明顯收窄。富智康指出,上半年受限部分零組件缺乏,必須降低部分產能,導致出貨量下降;加上印度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提出安全協議,使人手短缺,第2季也降低部分產能。展望今年營運,富智康指出第2季COVID-19第二波疫情爆發,對越南和印度當地智慧型手機產量、出貨、銷售以及對訂單的估計能力產生影響,客戶消費信心及需求不確定性上升,可能導致越南和印度今年智慧型手機成長放緩。越南部分,富智康指出位於北寧工業區的工廠第2季受到疫情波及,不過遏止疫情在廠區爆發,7月開始正常運作。印度在5月宣布第二波封鎖後,富智康當地廠區業務仍能無縫持續運作,主要是向當地政府尋求特別許可,在封鎖情況下允許運作。富智康指出,今年營運需觀察全球整體經濟、疫情及疫苗接種率、手機市場、全球供應鏈、零組件短缺、地緣經濟風險等因素,其中供應鏈吃緊阻礙電子市場成長,從消費電子到汽車均受影響,導致零組件價格飆升,預估下半年仍有供應鏈吃緊和零組件短缺狀況。其中銅及生產所需其他金屬漲價,刺激電機設備及被動元件定價上揚;部分常用電子零組件包括晶片、濾波器、液晶顯示器、感測元件等供應非常吃緊,價格上漲外,交貨時間也延遲到明年。富智康積極布局車用領域,今年5月與Stellantis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資訊娛樂、遠端資訊處理及雲服務平台解決方案,切入車用智慧駕駛艙應用。富智康指出,持續與亞洲及歐洲設備製造商、第一階或第二階車用供應商合作,並已接獲部分報價,預期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智慧駕駛艙及多功能IV(In-Vehicle Infotainment)系統成為業務發展動力。從客戶來看,日本夏普(Sharp)占富智康整體業績比重約12.8%,Ensky Technology占比約16.8%,今年上半年前5大客戶占業績比重約96.3%。法人分析前5大客戶包括華為、小米、Oppo、Ensky和夏普。今年上半年來自鴻海集團營收占富智康整體營收比重約31.2%。
 
陸新能源車產銷 逆勢創高
車載晶片短缺、原材料持續上漲,大陸汽車產銷7月雙降,不過,新能源汽車卻逆勢再創單月銷量新高,且累計今年1-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增近兩倍,超越歷來全年銷量。此外,7月汽車出口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單月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8月11日發布最新統計,7月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86.3萬輛和186.4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15.5%和11.9%;比上月下降4.1%和7.5% 。累計1-7 月汽車產銷分別達1,444萬輛和1,475萬輛,年增17.2%和19.3%,增速比1-6月繼續回落。中汽協指出,從市場情況分析汽車產銷下降的影響因素,除了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主要是受商用車排放法規切換的影響,產銷明顯下降;另外,因車用晶片短缺影響產銷,但降幅收窄。此外,受洪澇災害等極端天氣以及新冠疫情復發,也使生產和需求受到抑制。儘管汽車整體銷量下滑,不過,新能源汽車銷售依舊走挺。中汽協指出,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繼續刷新歷史新高,前7個月累計產銷則已經超過歷年全年的數量。此外,1-7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即在整體汽車中占比)也提升至10%。據統計,7月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淡季不淡的特點,產銷雙雙創單月歷史新高,分別達到28.4萬輛和27.1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1.7倍和1.6倍;比上月增長14.3%和5.8%。銷量27.1萬輛,再創單月銷量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長164.4%,比上月則增長5.8%。累計1-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147.8萬輛,年增197.1%,已超越歷來全年銷量。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達23.2萬輛和22萬輛,年增1.8倍和1.7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達5.2萬輛和5萬輛,年增1.5倍和1.6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為32輛和196輛,年增3.6倍和48倍。從車型來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產銷也均刷新記錄。累計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50.4萬輛和147.8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均為2倍。且今年前七個月銷售已超越歷來全年銷量。此外,7月汽車出口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單月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據大陸商務部外貿司表示,新能源汽車帶動汽車出口增長,今年1-7月汽車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102.5%,增速創歷史同期新高,拉高整體出口增速0.6個百分點。
 
台灣新機會!童子賢:電動車產值是半導體的8倍
電動車已確定成為下一世代關鍵產業,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更說,電動車產值是半導體的八倍,將是台灣的新機會,除了國家、企業的直接投資外,在面對高成長性的產業表現上,投資界怎麼看個人適不適合投資?分析師指出,電動車產業屬於高速成長行業,多數公司仍在各自努力的路上,獲利表現波動相當大,選擇標的有一定難度,擔心押寶錯失機會的投資人,可以透過ETF方式進行間接布局,跟上電動車發展的腳步。投資人如果想要布局電動車相關標的,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方向,第一個是屬於以整台車輛為商品的新創車廠,這些廠商多半於國外掛牌,像是特斯拉、蔚來汽車、拜騰、小鵬等新創企業,在新車款推出後具有成長爆發力。另外則是投資高科技龍頭企業,這些公司的專業技術在電動車未來發展上,絕對不會缺席,像是蘋果、輝達、AMD等指標股,握有龐大資金與高技術門檻,且產品線不只電動車,是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標的,但麻煩之處在於國人需要透過複委託或海外開戶的方式投資。此外,因為電動車內電子零組件的占比明顯較傳統汽車高出許多,像是充電系統、自駕系統、馬達、車載鏡頭、線束等,都是新增加的市場需求,而這些產品正是原本布局資通訊領域已久的台廠所專精市場,只是過去台灣廠商將這些應用層面投放在電子產業上,現在將透過電動車大成長的這次機會,避開繁瑣的車規認證打入供應鏈,更有機會挑過傳統供應鏈,直接成為Tier One的一級供應商。分析師認為,這些廠商多半都在台灣股票市場中掛牌,在資訊揭露與買賣交易的條件上,最適合投資人切入布局,但也因為台股屬於一個淺盤市場,個股波動度本來就相當高,而電動車又是一個高度成長的新興產業,以目前狀況來看,許多企業宣示跨足電動車領域的投資,其實都還沒有回本,加上市場變化速度很快,未來是否能順利拿到市占率或者是得配合客戶繼續擴大投資,都還是未定之數。因此,分析師強調,台股電子族群過去練兵練了那麼久,電動車一定會成為台灣產業的出路,但就投資角度來看,盡量不要選擇以重押個股的方式投資,可以用分散投資的方式,對於不同產業位階與應用層面的台灣廠商做配置,除了截長補短的預期外,若將來接單表現暢旺,也可望有雨露均霑的機會。而在國際龍頭的選擇上,除了直接投資單一個股外,則可以參考基金公司所發行的電動車或人工智慧一籃子基金,像是Global X Funds推出的電動車ETF(DRIV)與人工智慧ETF(AIQ)、安聯AI人工智慧基金等,國泰投信更推出全球智能電動ETF,這些都是提供投資人能以較低資本布局相關龍頭股的機會,但也提醒投資人觀察,這些基金的持股多為賺取價差的成長性股票,並不是以穩定配息為訴求,特別需要留意波動表現與所收取的經理費用。
 
劉文雄/人才是「創新」的生產要素
經濟學上的四大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與企業才能,過去都曾在經濟發展歷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時至今日,進入知識力決勝的時代,人才,無疑是創新最關鍵的要素。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曾說,「新社會中真正有支配性的資源,是知識…屆時,社會主導階級是知識工作者,」可以說準確預測了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實況。在多元領域與專業智識複雜化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得到關鍵人才,更要號召各路人才,一起打團體戰,激發跨領域的創新力,才有機會躋身優勢領先群。討論企業的人才策略,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培育人才」,另一個則是「延攬人才」。跨領域是未來人才培育的趨勢,由於產業環境快速變動,單一領域專才已不足以解決人類的問題,尤其在創新密度極高的研究機構或產業研發部門,跨領域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以近年熱門的綠能產業為例,在可預見的未來,供應鏈將發展出眾多創新商業模式,需要跨領域人才厚植產業競爭力;面對二○五○淨零碳排目標,需從能源供給、使用,到製造、環境面多管齊下,提出跨領域整合技術的解方;再如智慧醫療,需結合生醫知識與電腦運算,透過大數據分析,達到精準個人醫療的目的,數位科技與醫療的整合,必將推進人類生命與健康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如工研院規劃的「二○三○技術策略與藍圖」中,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智慧化致能技術,都是跨領域思維,也先後成立電網管理與現代化、淨零永續、人工智慧應用與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應對新興科技發揮跨領域整合優勢。疫後數位新常態下,人才延攬也應排除地理限制,以全球格局來思考。Google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在今年五月給員工的信中提到,「工作的未來是彈性,」將提供員工更多工作時間與地點上的彈性,並允諾約二成的員工永久在家工作。透過科技,虛擬辦公室、虛擬團隊得以實現,也因為開放遠距辦公,讓企業突破地理限制,招募到最適合的人才。延攬人才,能快速建立企業優勢;文化建立,才能留住人才,使基業長青。近年我積極在工研院導入創新思維、敏捷式管理與開放式溝通的企業文化DNA,就是希望突破框架,重視結果更勝於過程,進而激盪出更多創意思維。新冠疫後,讓人們重新衡量工作的價值,調整工作與生活的比重,這個影響還在持續發酵,很可能造成人才市場重新洗牌。例如工研院內部就有一套創新創業機制,熱愛研發的人才,不一定要擔任管理職,透過設置「資深正級工程師」職級,提供雙軌職涯發展,無論是研發或創業,職涯增添更多彈性。外在環境變動不居,組織也需敏捷應變,才能掌握稍縱即逝的商機。工研院正在改變中,我們給年輕人願景,提供發光發熱的舞台,只有這樣台灣才能在知識社會中,建立以人才為優勢的基地,持續引領科技創新。
 
創新平台/國產雷射3D量測 助攻車用
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近期舉行的東京奧運射箭項目,箭射中靶心後的細微距離差異,透過量測技術把關,才能確保奮力拚戰選手們以最公允的成績爭取榮耀;遠離東京奧運賽場,在國內,也有這麼一群研發人員,嘔心瀝血研發出國產化的雷射3D量測技術,幫助MIT產品在全球市場一展身手。工研院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組長陳易呈帶領的研發團隊,過去長期鑽研智慧感測機電整合技術,接觸過的傳統產業委託合作案不計其數,去年卻突然接獲一件從沒遇過的量測技術委託案「車載3D曲面玻璃」。面對陌生的新產品,陳易呈與研發團隊必須先爬梳資料,與廠商積極溝通,這才認識到車載3D曲面玻璃,這個車用面板上的那層玻璃蓋,是國內廠商競相投入的前瞻性產品,卻還得透過人工噴粉、視覺檢測再清潔玻璃的繁複品檢流程,幾乎是土法煉鋼,也使得每一片曲面玻璃檢測耗時高達一小時。「這樣的檢測速度,一台檢測機器日以繼夜最多也只能出貨24片,真的太慢!」陳易呈說,廠商要配合產能出貨,若用傳統檢測方法,勢必只能抽檢,出貨產品的良率就無法達到100%,所以需要一個非接觸式、快速又精準的量測工具-工研院的國產化雷射3D量測技術。讓工研院團隊喜出望外的是,經濟部技術處長期支持開發的雷射3D量測技術應用在車載3D曲面玻璃製程上,一拍即合,即便一度在疫情影響下被迫隔空遠端測試,也僅花了約半年時間,就與廠商合作開發完成「車載3D曲面儀表玻璃量測設備」,大幅將檢測速度從每小時一片,提升至每小時20片,讓廠商可以匹配產能進行全檢,確保100%的出貨良率。陳易呈指出,半年的合作成果看似順利,其實有賴團隊過去四年期間的努力,經過一次又一次與不同廠商合作,增設溫控技術、客製化適應不同檢測物件的運動平台,四年磨一劍,積攢出工研院國產自主雷射3D量測技術百鍊成鋼的堅韌適用性。工研院微系統中心執行長朱俊勳表示,經濟部技術處2017年透過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研發國產化的雷射3D感測器,即是為了協助國內業者掌握關鍵技術,在國際市場增加競爭力。如今全球車用顯示器市場前景可期,研發團隊此次透過科專成果協助廠商布局車載3D曲面玻璃量測獨家技術,解決產業痛點,相信定能成為廠商進軍全球車用市場的一大助力。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