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優群買下良澤廠租用不動產 節省營運成本
連接器廠優群 8月18日公告,子公司遂寧良澤科技斥人民幣 1640.7 萬元、約新台幣 7137 萬元,購買現在所租用的廠房及土地,優化營運成本。優群表示,目前良澤科技使用之廠房屬租用性質,為長期經營及成本考量,經向當地開發區申請並獲取購買許可,向遂寧廣利工業發展有限公司取得廠房建物、土地使用權資產。優群在中國一共有 2 個廠,包括四川遂寧良澤廠以及江蘇昆山宏澤廠,近年都積極推動優化,其中良澤廠主要是少樣多量生產,因此針對自動化產線、電鍍線提升效率;宏澤廠則持續推動產品模治具開發及自動組裝方面優化。而在台灣新竹廠,優群也配合在地化供應鏈政策,布局伺服器連接器,增設 Long DIMM 自動化生產線。優群第二季稅後純益 1.32 億元,年減 17.7%、年減 4.9%;上半年稅後純益 2.72 億元,年減 2.1%,每股純益 3.01 元;累計前 7 月營收 16.53 億元,年增 17.9%。
擴增台灣產能規模,宏致啟動CB+現增籌資
啟動台灣新廠興建,連接器廠宏致(3605)將啟動可轉換公司債(CB)與現增籌資,預計籌資規模超過12億元,8月底正式送件,順利的話本季底可望取得核准,第四季完成籌資;而新廠主要將在精工中心用地自建,市場預期,可望增加伺服器與其他高精密零件等布局。宏致上半年營運跳升,其中開始認列合併Genesis帶來挹注,該部分不僅對營收是正向貢獻,毛利率也高於集團既有平均;公司上半年毛利率拉高到24.26%,較去年同期增長2.67個百分點,營益率也從2.39%拉高到6.65%,稅後淨利同步躍進,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2.71元。而因看好全球供應鏈調整與產品精密化發展趨勢,宏致日前董事會也決議,將辦理上限6.6億元CB與1,200萬股現增籌資,以目前股價推算,籌資會超過12億元,公司預計8月底正式送出申請,順利的話,9月底前可望取得核准函,順利啟動籌資,全數資金應可在第四季到位。這也是宏致近年較大筆的籌資,主要會用於台灣新廠的籌建,地點會在目前精工中心用地興建台灣二廠,市場預期,主流應用將會以伺服器等台灣供應鏈相對掌握優勢的產業為主。法人也預期,宏致第三季營收將挑戰兩位數季增,再創新高,毛利率有持續走揚機會,今年全年營收將超越百億元,年增三成以上,前三季毛利率逐季走揚,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將逾5.5元,至少是十年新高。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鴻騰續切入特斯拉充電供應鏈 下半年推電動車新品
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積極布局電動車領域,下半年持續切入特斯拉(Tesla)充電纜線控制保護裝置(CPD)外,也將推出電動車用新款連接器和無線充電器產品。鴻騰積極布局電動車領域,鴻騰指出音訊、5G整合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以及電動車,是集團3+3策略的3大方向,其中在電動車,鴻騰持續深化與既有客戶的合作關係,建立技術量能,並透過鴻海推動的MIH平台聯盟,與參與廠商建立聯繫。市場預估今年全球電動車相關連接器模組和可服務市場範圍(SAM)規模約430億美元,預估到2025年相關市場規模可達138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26%。在電動車產品布局,鴻騰表示鎖定功率與電源管理、連接器以及智慧移動感測等三大項目,預估下半年持續受惠特斯拉在交流充電設備的充電線纜控制保護裝置拉貨,下半年也可望取得包括電動自行車、FAKRA車用連接器和無線充電器等新訂單,產品也將陸續推出。法人指出,鴻騰在電動車領域主要客戶包括博世(Bosch)、特斯拉、賓士(Mercedes-Benz)等。鴻騰先前已加入MIH電動車平台聯盟,看好今年電動車需求增加、以及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搭載率逐步提高,將帶動在汽車、工業與醫療產品的業績表現。鴻騰今年持續擴大投資車載電子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的主要零配件產品;鴻騰今年上半年包括汽車、工業及醫療終端營收約8552.7萬美元,占鴻騰上半年營收比重約4%,較去年同期6551萬美元成長30.6%。
全球智慧製造迎黃金5年 台廠切入「微型工廠」商機可期
報導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受惠於新冠疫情之下數位轉型加速,以及遠端作業、自動化等需求提升,並挾帶5G、深化AI技術等加值服務,推升今(2021)年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至3,050億美元,預期至2025年有望達4,5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0.5%,將迎來製造業黃金五年。其中,台廠有望在利基市場大展身手,微型工廠(micro-factory)將是台廠未來可探尋商機的關鍵切入點。展望明(2022)年,TrendForce認為,智慧製造的效益已從強化製造韌性等保守策略,逐步往提升產能與效率、節能減排再循環邁進,成為推升市場規模成長的重要關鍵。TrendForce指出,智慧製造的核心為數據與設備虛實整合後的即時反應,因此延遲性、安全性、運算能力將越發關鍵,故往後五年的發展將以邊緣運算及5G為主軸,如AR/VR、機器視覺、數位孿生、預測性維護等重要應用的背後,都有該技術的支持使整體應用升級。此外,由於全球暖化議題日趨受關注,現行已有137國針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訂出目標政策,此亦反應在工業4.0發展上,如漢高(Henkel)、嬌生(Johnson & Johnson)、西門子(Siemens)、塔塔鋼鐵(Tata Steel)等建有燈塔工廠的產業龍頭,透過數位模擬、智慧管理等達到能源優化、高效製程與減碳,運用綠色IoT(物聯網)技術將是未來智慧製造設備及工廠設計的關鍵要素。微型工廠崛起,台廠有望在利基市場大展身手。TrendForce進一步指出,台灣製造業具備高度客製化與供應鏈群聚等優勢,智慧製造價值鏈也相對完善。其中,智慧方案整合應用有諸多廠商投入,提供設備健檢、機器視覺等多元的一站式服務選擇,有效降低導入門檻。延續此發展趨勢及優勢,微型工廠(micro-factory)將是台廠未來可探尋商機的關鍵切入點。過往智慧製造價值鏈多重全球分工,然隨著近年製造業回流、產業動盪等因素,使短鏈、在地化生產抬頭,微型工廠因此崛起。TrendForce研究,微型工廠是憑藉高度自動化及精準分析,並以最少資源提高產能品質,效益來自彈性供應鏈、精簡人力,以及初始成本低,國際間已被汽車、電子等產業採用;而台灣如自行車鍊條、鋼鐵螺帽、行李箱等,皆是可利用此型態轉型升級、產品輸出的利基市場。
全球百大PCB廠台25家入榜,陸仍為全球最大生產聚落
全球PCB業界調研權威N.T.Information總裁中原捷雄(Hayao Nakahara)發布NTI-100 2020全球百大PCB排行與業界動態,根據Dr. Hayao Nakahara的調查報告,2020年共有128家製造商營收超過1億美元進入名單內,較2019年122家增加6家,產值從623.42億美元成長到687.89億美元,成長率10.3%。各區域入榜家數與去年家數相比,分別為中國56家(+4)、台灣25家(-2)、日本21家(+3)、南韓14家(+2)、美國4家(持平)、歐洲5家(持平)、東南亞區域3家(-1)。在今年的報告中,特別針對全球PCB製造商數與生產聚落進行調查,根據報告顯示,全球PCB廠商約有2,100家,工廠總數約為2,687間,其中有1,480間集中在中國,佔據全球工廠數55%。與工研院產科所資料數據交叉比對,2020年全球PCB產值約有53.2%在中國生產,近年各電子產業受到美中貿易、新冠疫情的影響,促使企業加速評估生產基地朝向多元化佈局,但是對PCB產業來說,中國PCB產業擁有來自全球供應鏈聚集與龐大市場,其特性不易在其他國家快速複製,短期內,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生產聚落。中原捷雄表示,從今年全球百大名單數據顯示,前25大企業佔據了百大名單總產值的59.3%,大者恆大的現象持續在PCB產業發生。對應到終端市場應用與PCB產品發展趨勢,近十年從過去標準化、大量生產的終端應用如家電、PC、行動裝置,隨著物聯網(IoT)的時代來臨,電子產品高效能與多樣化,促使PCB走向利基型、少量多樣的終端應用如電動車、穿戴式裝置等。PCB所需要的技術製程能力不斷向上提升,隨著產品高階技術不斷演化,正驅動著一波波新投資計劃與技術升級龐大需求。以現今市場最火熱的載板為例,目前全球載板製造商以台灣、日本及韓國為主,主要領導廠商分別為欣興(3037)、Ibiden、SEMCO、南電(8046)、景碩(3189)、Shinko、Simmtech,這些廠商均在前25大名單內,前段班的企業要維持領先優勢,靠的是對準新產品設計趨勢,以精準而持續的投入高階技術、發揮生產佈局優勢。去年Apple甫推出的iphone12於第三季傳統旺季創造一波拉貨潮,讓臻鼎、華通、台郡、東山精密、Nippon Mektron、Fujikura等供應商嚐甜頭。而疫情伴隨的遠距工作與教育,宅經濟商機順勢拉動了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遊戲機的需求,讓相關主機板製造商如瀚宇博德(5469)、金像電、健鼎在去年同樣表現亮眼。在汽車電子部分,雖然全球疫情與晶片短缺一度讓2020年全球車市一度黯淡,不過隨著電動車、自駕車的市場趨勢走向明確,相關應用廠商敬鵬、燿華、定穎電子、Meiko、CMK、依頓電子、Kyoden、Shirai Denshi等廠商已經明顯感受到車市的回溫,並期望全球車用晶片供需失衡問題盡早紓解。至於2020年斬獲最為豐碩的莫過於載板廠商,受惠全球市場晶片需求旺盛,載板廠商的擴建與投資動能也動作頻頻,如欣興、南電、景碩、臻鼎科技控股、Ibiden、大德電子、AT&S、Shinko Denki、東山精密等在近年都積極籌備載板相關投資,供給面預期將有新產能釋出,可紓解缺貨困境。中原捷雄指出,儘管新的競爭者加入戰局,載板領域具備高技術、高品質與高資本的進入門檻,預期在未來3-5年內,載板廠商仍大有可為。從今年的NTI-100 2020全球百大PCB排行與業界動態看,近年台、日、韓大型廠紛紛在載板加碼投資,以維持領先優勢,中國廠商在政策的支持下也開始在載板領域追趕著,高階技術能力與巨額投資規模所築起的高牆,促使全球百大PCB排行中,大型企業與中型廠間的差距將會持續擴大。然面對全球淨零碳排的壓力,大型廠將首當其衝,碳中和實力建構已是大廠下一個重要課題。PCB為電子產品無可取代的零組件,在穩定而龐大的市場需求下,家數眾多的中型PCB企業,可在電子產品往多樣化發展趨勢中,以善用核心優勢如品質、交期、成本控制、生產佈局等,並緊盯大廠的技術進展下,仍有許多獲利的舞台,預估此類型的廠商仍持續扮演全球百大中不可或缺的重角,也將是全球PCB產業永保活力來源之一。
疫情+工程師缺!蘋果、谷歌撤中轉越南計畫被迫停擺
新冠肺炎(COVID-19)持續於全球肆虐,各國政府為抑制疫情、紛紛加強邊境管制,打亂了蘋果(Apple Inc.)、谷歌(Google)及亞馬遜(Amazon.com)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越南的計畫。日經亞洲評論18日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谷歌即將推出的「Pixel 6」智慧型手機系列,去(2020)年初原本計畫轉移至越南生產,如今卻續留中國製造、在上海進行組裝,主要是受到越南工程人才不多、政府斷斷續續實施旅遊限制影響。與此同時,消息人士透露,蘋果也將在中國生產最新款AirPods藍芽耳機、而非原本規劃的越南,但該公司仍希望遲些能把20%的新款AirPods挪至越南製造。AirPods是蘋果最早規劃改至越南量產的商品,兩年前中美貿易趨於緊張之際,該公司就決定轉移生產地點。報導並引述消息人士稱,蘋果將部分MacBook、iPad生產移至越南的計畫,也因為工程人才稀缺、筆電供應鏈尚不完整、新冠疫情不斷變化而暫時停擺。另一方面,亞馬遜最近移至越南生產的智慧門鈴、安全監控攝影機、智慧音箱,5月起也因越南北部的組裝線遇上本土病例激增、防疫措施趨嚴等問題,而面臨生產延宕的窘境。蘋果6月初公布的供應商名單顯示,2020年蘋果前200家供應商當中,51家總部位於中國(包括香港),高於2018年的42家,台灣首度讓出冠軍位置。中國供應商協助蘋果快速擴充中國以外地區的產能。2020年越南的蘋果供應商數量從2018年的14家增至21家,其中7家是中國或香港企業所有,這包括AirPods組裝廠立訊精密(002475.SZ)及歌爾(002241.SZ)。CNBC報導,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Zhang Zhiwei 5月24日表示,疫情來襲前,三星電子、鴻海(2317)等巨擘都紛紛把工廠移出中國,轉至越南、印度設廠。然而,這兩個國家的染疫人數激增,已迫使鴻海關閉印度、越南的廠房。Zhang認為,這可能會讓轉移供應鏈的行動暫停一段時間,關鍵在於國際旅遊都遭封鎖,跨國企業無法將員工送往印度、越南成立新的工廠。Zhang相信,這種情況可望讓中國受惠,但受惠程度有多大,端賴印度、越南疫情會延續多久來決定。
工業富聯攻電動車,鎖定電驅電控/車聯網/工業互聯網領域
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繼8月10公布今(2021)年上半年財報之後,日前於深圳舉辦投資人說明會,說明上半年營運表現主要受惠於「5G+、雲服務及邊緣運算、燈塔工廠」等三大亮點,營收、利潤雙雙成長之外,亦提及燈塔工廠解決方案已應用於電子資訊、新能源車等領域上,亦將據其以進入半導體領域,企圖心強烈;未來則將鎖定兩大方面,一是新能源車的電驅電控、車聯網及工業互聯網三個領域;二是將燈塔工廠解決方案應用於半導體領域,改善產能爬坡問題。在5G業務領域發展上,工業富聯執行長鄭弘孟指出,公司的策略是活用「5G+」產品和配套方案,以硬體為基礎,以軟體應用為拓展,支持雲端協作,並推廣平臺,重點布局整廠輸出與增值服務;而全球5G網路的建設正在積極進行中,5G場景也有望更廣泛落實,整體巿場後勢可期。在工業互聯網業務方面,鄭弘孟說明其燈塔工廠解決方案已應用至電子資訊、新能源車等領域,未來還將進入半導體領域。今年上半年工業富聯已協助新能源車大咖企業如廣汽集團、中信戴卡、敏實集團導入工業互聯網平臺及燈塔工廠計畫。對於法人關心工業富聯自身在EV或是新能源車的發展計劃,鄭弘孟亦說明,工業富聯瞄準了新能源車的電驅電控、車聯網智能車載及工業互聯網三個領域發展,也定義了未來新能源車會朝向電動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方向升級。對於將燈塔工廠解決方案延伸至半導體領域,鄭弘孟說明,工業富聯每年都會採購大量的晶片,與供應鏈中的企業建立了深厚友誼,當這些企業急迫地想要提升產能、研發新製程時,工業富聯可運用於工業領域的經驗和技術,來幫助夥伴提升製造的效率和良率,從而改善生產效率、產能爬坡的問題。對於燈塔工廠解決方案的精進,鄭弘孟介紹工業富聯計劃了燈塔工廠推進三部曲,也就是三個階段性目標。首先是在各行業中樹立燈塔工廠標竿,提升行業客戶對智慧製造和燈塔工廠解決方案的認同感;接著推廣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特別是結合工業軟體、智慧裝置的應用;最後是透過雲平臺服務,提升用戶量,提供平臺增值服務,打造生態。對於有投資者提問工業富聯高層,晶片等材料的缺貨是否影響到工業富聯雲伺服器的出貨,對此,鄭弘孟表示,工業富聯的客戶大部分是頂尖的雲服務商跟品牌商,以他們對於供應鏈的掌握和管理,再搭配公司的供應鏈系統和供應能力,缺料方面影響較小。
數位轉型+遠端需求 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達3050億美元
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受惠於新冠疫情下數位轉型加速,以及遠端作業、自動化等需求提升,並挾帶5G、深化AI技術等加值服務,推升2021年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至3,050億美元,預期至2025年有望達4,5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0.5%,將迎來製造業黃金五年。
展望2022年,TrendForce認為,智慧製造的效益已從強化製造韌性等保守策略,逐步往提升產能與效率、節能減排再循環邁進,成為推升市場規模成長的重要關鍵。智慧製造的核心為數據與設備虛實整合後的即時反應,因此延遲性、安全性、運算能力將越發關鍵,因此,往後五年的發展將以邊緣運算及5G為主軸,如AR/VR、機器視覺、數位孿生、預測性維護等重要應用的背後,都有該技術的支持使整體應用升級。此外,由於全球暖化議題日趨受關注,現行已有137國針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訂出目標政策,此亦反應在工業4.0發展上,如漢高(Henkel)、嬌生(Johnson & Johnson)、西門子(Siemens)、塔塔鋼鐵(Tata Steel)等建有燈塔工廠的產業龍頭,透過數位模擬、智慧管理等達到能源優化、高效製程與減碳,運用綠色IoT技術將是未來智慧製造設備及工廠設計的關鍵要素。台灣製造業具備高度客製化與供應鏈群聚等優勢,智慧製造價值鏈也相對完善。其中,智慧方案整合應用有諸多廠商投入,提供設備健檢、機器視覺等多元的一站式服務選擇,有效降低導入門檻。延續此發展趨勢及優勢,微型工廠(micro-factory)將是台廠未來可探尋商機的關鍵切入點。過往智慧製造價值鏈多重全球分工,然隨著近年製造業回流、產業動盪等因素,使短鏈、在地化生產抬頭,微型工廠因此崛起。TrendForce研究,微型工廠是憑藉高度自動化及精準分析,並以最少資源提高產能品質,效益來自彈性供應鏈、精簡人力,以及初始成本低,國際間已被汽車、電子等產業採用;而台灣如自行車鍊條、鋼鐵螺帽、行李箱等,皆是可利用此型態轉型升級、產品輸出的利基市場。
展望2022年,TrendForce認為,智慧製造的效益已從強化製造韌性等保守策略,逐步往提升產能與效率、節能減排再循環邁進,成為推升市場規模成長的重要關鍵。智慧製造的核心為數據與設備虛實整合後的即時反應,因此延遲性、安全性、運算能力將越發關鍵,因此,往後五年的發展將以邊緣運算及5G為主軸,如AR/VR、機器視覺、數位孿生、預測性維護等重要應用的背後,都有該技術的支持使整體應用升級。此外,由於全球暖化議題日趨受關注,現行已有137國針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訂出目標政策,此亦反應在工業4.0發展上,如漢高(Henkel)、嬌生(Johnson & Johnson)、西門子(Siemens)、塔塔鋼鐵(Tata Steel)等建有燈塔工廠的產業龍頭,透過數位模擬、智慧管理等達到能源優化、高效製程與減碳,運用綠色IoT技術將是未來智慧製造設備及工廠設計的關鍵要素。台灣製造業具備高度客製化與供應鏈群聚等優勢,智慧製造價值鏈也相對完善。其中,智慧方案整合應用有諸多廠商投入,提供設備健檢、機器視覺等多元的一站式服務選擇,有效降低導入門檻。延續此發展趨勢及優勢,微型工廠(micro-factory)將是台廠未來可探尋商機的關鍵切入點。過往智慧製造價值鏈多重全球分工,然隨著近年製造業回流、產業動盪等因素,使短鏈、在地化生產抬頭,微型工廠因此崛起。TrendForce研究,微型工廠是憑藉高度自動化及精準分析,並以最少資源提高產能品質,效益來自彈性供應鏈、精簡人力,以及初始成本低,國際間已被汽車、電子等產業採用;而台灣如自行車鍊條、鋼鐵螺帽、行李箱等,皆是可利用此型態轉型升級、產品輸出的利基市場。
轉骨效應加持毛利率,國巨今年拚賺5個股本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第二季毛利率約41%、營益率28.6%、每股稅後盈餘12.82元創史上第三高,展望未來成長動能,國巨看短期為NB、資料中心及5G,長期則看電動車等車用市場將帶來強勁需求。由於標準品毛利率小於30%、高階市場毛利率則高於35%,一線客戶更介於35~38%,國巨在持續轉骨下,長期毛利率目標為維持在40%區間。法人表示,第二季財報超預期,今(2021)年就有機會挑戰賺5個股本。至於接單能見度,標準品約3個月、高階產品達8~10個月。國巨看好三大產品線在未來2~3年都將持續成長,MLCC未來2年估有8~10%的年複合成長率最高、鉭電高於5%、電阻與電感均在3~5%區間。國巨自評在MLCC的成長會高於產業平均,目前BB值1.5,交期已達8~10個月。聚合物鉭電年複合成長3~5%,基美(KEMET)市佔逾60%,應用主要為電動車與高階NB。電阻成長則約與整體產業接近。目前國巨與日廠在車用產品的差距約1~2年。但待高雄新廠2023年完工後,將為車用挹注龐大動能,而資本支出歷經2021~2022年的成長高峰,在重要擴產都已完成後,2023年預估將往下降。對於太陽誘電等MLCC同業在大馬產能受管制令影響,雖非主要因素,但仍為已呈緊張狀態的產能供應帶來推波助瀾效果。國巨第二季產品組合為MLCC佔營收29%、鉭電21%、電阻19%、無線元件與電源14%、其他17%;地區別美國29%、歐洲21%、日本與亞洲20%、大中華30%;通路別經銷商53%、EMS 19%、直接銷售28%;應用別為車用19%、工業31%、電信15%、電腦24%、消費性電子5%、醫療與國防6%。展望第三季,國巨表示,整體營運穩健並維持高產能利用率,雖然消費性電子市場庫存趨增,但利基型市場客戶需求持續強勁,營收及獲利將保持穩定成長動能,估第三季營收可望季增、毛利率與營益率則將維持第二季水準。過去國巨70%生意來自標準品,現在已調整至75%都為高階產品。國巨指出,高端市場交期長達8~10個月且價格較為穩定,車用與消費性電子市場非常不同,需要長時間取得客戶信任,一旦建立合作關係就不容易替換,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國巨車用約19%,預估2~3年後可達22%。國巨持續併購調整體質,先前已併購基美與普思(Pulse)並大幅拉升高階產品與高端市場比重,而合併奇力新(2456)後,先前只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奇力新可透過國巨全球化通路打進歐美;國巨則能補上電感業務成為一次購足的被動元件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國巨與奇力新將在9月7日召開臨時股東會決議同意換股案,合併案預計在今年底前,經由相關主管機關及程序核准後完成。
全台第一支「雙向充電樁」 電動車時代來臨的用電「超前部署」
電動車浪潮來襲,成為全球投資人新顯學,布局電動車領域「充電樁」絕對是第一步,台電不落人後打造台灣第一支「雙向充電樁」,就隱身在台電大樓,對此台電秘書處組長李建平指出:「台電特別為了電動車的充電樁,裝置了一個雙向的一個充電裝置,以往的充電樁只有單向而已,把電源充給汽車,但是這個機器,它就是變成說可以充電給汽車,但是如果遇到有問題的時候,它可以回充到我們的電網上去。」電動車浪潮來襲,成為全球投資人新顯學,布局電動車領域「充電樁」絕對是第一步,台電不落人後打造台灣第一支「雙向充電樁」,就隱身在台電大樓,對此台電秘書處組長李建平指出:「台電特別為了電動車的充電樁,裝置了一個雙向的一個充電裝置,以往的充電樁只有單向而已,把電源充給汽車,但是這個機器,它就是變成說可以充電給汽車,但是如果遇到有問題的時候,它可以回充到我們的電網上去。」雙向充電樁與電網相連結合智慧化排程,將電力供應給汽車,也可將電動車用電回充給電網,使用者透過APP隨時都能掌握電力狀態;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夯,雙向充電樁發展背後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台電綜研所」,在這裡雙向充電樁整合能源管理系統,使用太陽能充電更加節能減碳,台電綜研所副研究員吳成有博士表示:「像我們這棟試驗大樓的樓上,就建置了屋頂型的太陽能,它的功率是6kW,6kW就是一個小時可以產生6度電。那這樣的電能接下來之後,電動車最大的電能使用也是6kW,且電力主要來自於綠電,我們使用也時不用特別用到我們電力公司的電,那對電力公司的電力負擔,減少不少。」以台灣現有的汽車700萬輛、機車1400萬輛來看,當多輛電動車一起充電,供電不足就成隱憂,迎接電動車時代,基礎設施的建置與避免危及電網安全是全民最重要的課題,因此電動車與充電設備脣齒相依,但每一支充電樁都是負載台電超前部屬,讓充電樁雙向智慧化,「離峰儲電 尖峰供電」緊急時刻也能派上用場。從電力的使用者,搖身一變成為能源供應者,電動車加上雙向充電樁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儲能系統,未來「時間電價」上路還可以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台電綜研所副研究員吳成有博士說明:「配合公司的未來也會推動時間電價,那時間電價就可以選比較便宜的這個時間點來充電。如果電力有需求,它可能需要很高的價格去幫我把電買回來,就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比較高電價的時候,把電動車的電去做一個交易。」因應電動車普及可能增加的電力負載,台電研發智慧化的雙向充電技術,打造便利智慧生活的同時,也為未來電網負載增加開出一劑解方。
彭博:晶片荒出現緩解跡象 PC需求正在降溫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金泰(Tae Kim)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後,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導致晶片持續短缺,但近來一些跡象顯示,晶片荒可能終於開始緩解。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的主管上周說,個人電腦(PC)的需求正在放緩,一些客戶已有更多沒用到的晶片。摩根士丹利(大摩)也發布一份題為「寒冬來臨」的報告,調降好幾檔晶片股的投資評級,大摩分析師指出,PC庫存正在增加 ,智慧手機市場也可能經歷類似的市況轉壞情況。研究機構IDC指出,第2季全球PC出貨量成長13%,低於Evercore ISI預測的18%,也遠低於第1季時的成長55%。無線路由器製造商Netgear上個月公布的財測也令投資人失望,並表示消費者聯網事業的銷售不如預期但金泰說,現在要宣告晶片荒告終,仍言之過早,Delta新冠變種病毒以及新冠疫苗的長期效力,都提高了預測前景的難度。一些晶片分析師則認為,現在的需求疲軟主要是季節性因素使然,銷售將回升到明年。各領域的晶片短缺狀況也大不相同。筆電或許不再缺貨,卻很難買到新車或新的遊戲主機,一些領域的晶片出貨等待時間超過20周,至少是四年來最長。金泰說,他上月就指出新冠疫情促使消費者搶買電腦和印表機的情況不會重現,因為上班族或學生購買筆電後,會在好幾年才需要換一台。目前零售業者已對幾乎所有PC相關產品推出相當優惠的折扣,顯示卡除外。金泰認為,PC需求降溫可能會再持續至少好幾季。市場擔心晶片周期已經結束,正拖累記憶體晶片的價格急遽下跌,這對想買筆電、印表機、網路攝影機或路由器的消費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今年秋季應該能更輕鬆地在門市找到這些產品。
廣達 迎伺服器旺季
儘管下半年Chromebook需求放緩,但法人預估,廣達今年筆電出貨可達7,000萬台,主要是常規筆電接棒表現;而下半年進入伺服器出貨旺季,業績可望逐季成長,因此樂觀看待下半年旺季效應。法人表示,廣達第3季筆電出貨受限於IC缺料,將季減個位數,但因產品組合為高單價產品,因此營收將優於第2季,預估單季營業利益率維持3.4%高水準。至於第4季,Windows系統筆電需求優於預期、美系筆電出貨旺季到、Chromebook因需求趨緩而持平,整體筆電出貨將有季增表現。
百度攻無人車 蘿蔔快跑上陣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8月18日在百度世界大會上,正式發布無人駕駛計程車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預計三年內覆蓋30個城市。另外,百度也展現電動車的研發實力,開發出Apollo汽車機器人概念車,不僅「沒有方向盤、踏板」,並直接跨入業界最高的L5等級的全自動駕駛。李彥宏在會上播放一段親自體驗無人駕駛的視頻顯示,車上駕駛座沒有司機,李彥宏在北京海澱西二旗上使用無人駕駛功能上路。李彥宏不但親自高調宣傳百度無人駕駛,並宣稱百度將進一步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百度並發布全新升級的無人車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蘿蔔與robot音譯相似),將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推向市場。李彥宏表示,全民無人化出行時代已經到來,蘿蔔快跑目前在北京、廣州、長沙、滄州四城運營,開放載人服務,預計三年內要在30個城市布局,實現常態化運營、多地運用。李彥宏稱,蘿蔔快跑結合百度開發的Apollo過去兩年營運實踐,向大眾提供商業營運和多元化增值服務。今年上半年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累計接待乘客超過40萬人次,測試里程超過1,400萬公里,具有超過2,900件自動駕駛專利。百度正致力於降低無人車的成本,預估到2025年Robotaxi的營運成本將低於人工駕駛。另外, 百度正式發布Apollo汽車機器人,李彥宏也在會上展示「汽車機器人」概念車。在外觀上,汽車機器人配上自動鷗翼門、全玻璃車頂與外部傳感器,與現有汽車模樣大為不同,體積明顯較大。汽車機器人車內不設方向盤、踏板。擁有超大曲面螢幕、智能控制台、變光玻璃、零重力座椅等智能化配置。百度指出,汽車機器人具備L5級自動駕駛能力,不僅無需人類駕駛,而且比人類駕駛更安全;其次具備語音、人臉識別等多模交互能力,分析用戶潛在需求,主動提供服務;此外汽車機器人還具備自我學習和不斷升級能力,是服務各種場景的智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