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優群旺季及新品加持 下半年營運估略優去年同期
連接器廠優群進入傳統出貨旺季,商用型筆電及美系手機備貨帶動需求向上,加上第四季新品相繼量產出貨,成為營運新動能,法人估,下半年營運可望較去年同期略為成長,全年每股純益可站穩 7 元之上。優群第三季二大產品 SO-DIMM 和 M.2 受惠下半年旺季,需求穩定成長;美系智慧型手機大廠更開始備貨,metal bar 將明顯季增,有利優化產品組合、提升毛利率。新產品方面,法人指出,優群應用在電競桌機的 DDR5 Long DIMM 也將在第四季量產,DDR5 SO-DIMM 也將開始供貨;而伺服器應用的 DDR5 Long DIMM,則預計明年上半年量產,預計相關新品將成為公司明年成長的主要動能。優群上半年每股純益 3.01 元,較去年同期略減,主要是受到匯損影響,但就本業獲利來看,略持平去年同期水準,法人預估,優群下半年仍可望繳出每股 4 元的成績,全年每股純益將站穩 7 元。
 
看好東協與內需商機 胡連印尼新廠3年內有望啟動
看好東協市場長期人口紅利需求,汽車連接器廠商胡連已於印尼購入土地,市場預期,未來三年內增蓋新廠可期,另台灣汐止廠預估旺季產能也將吃緊,內部已規劃增購新機,預估年底到位,產能預估增加5-10%。法人預期,公司第三季營收將小幅季減,但第四季營收與獲利有再戰新高機會。 胡連目前中國大陸、台灣、越南與印尼等地,都設有生產基地,其中台灣汐止廠近年新廠也落成啟用,原先規劃,將把舊設備先行移入新廠生產,但以目前訂單來看,第四季旺季的產能利用率將吃緊,公司規畫新購設備,預計年底投產,整體產能應可增加5-10%。另外,在東協市場,胡連印尼廠產出成長也很明顯,加上該地區有龐大內需的人口紅利,銷往鄰近東協國家又有稅務優惠,公司已購得土地,預估未來兩、三年內應可再蓋新廠。法人也認為,胡連上半年中國自主品牌客戶之一的吉利汽車,晶片供應吃緊略有影響保險絲盒等零件出貨,但下半年應可逐步緩解;而歐美如Tier 1廠商及鏟雪車客戶需求強勁,成長仍優於中國市場,整體第三季雖為傳統淡季,但營收先看僅較第二季小幅衰退個位數,維持在11億元以上,只是銅價採購成本仍高,毛利率可能會較第二季微降。至於第四季,法人認為,營收應可維持在年增持平以上,不排除有成長、再創新高機會,毛利率也會因經濟規模逐步改善。

總體經濟

明年基本工資 估月薪調漲5%起跳
儘管今年國內爆發本土疫情,衝擊住宿餐飲等內需產業,但今年經濟成長率創高,物價走升,勞動部將在9月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明年基本工資,預期基本工資月薪調幅5%以上、時薪調幅3%以上。考量當前產業景氣差異大,包括住宿餐飲、支援服務業等受疫情衝擊,現還在復原中,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則呈大幅成長,因採時薪多為服務業,因此有多位基本工資審議委員建議採時薪月薪脫鉤調整方式,亦即月薪調幅大、時薪調幅較小,以減緩對服務業之衝擊。政院及勞動部已表態將調升明年基本工資。勞動部長許銘春日前表示,「去年勞工已共體時艱」,今年基本工資將朝照顧勞工、好的方向走。外界解讀,今年基本工資調幅不低。目前基本工資月薪24,000元,時薪160元。若月薪調升5%、1,200元,基本工資月薪來到25,200元。時薪若調3%,約調升5元,基本工資時薪將來到165元。經濟成長率和消費者物價指數兩大指標,是基本工資調升最主要依據。依主計總處發布最新統計及預測,去年經濟成長率為3.12%,為工業國家中最佳;主計總處並上修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高達 5.88%,為近11年最佳。此外,今年因為全球需求回溫,帶動國際原物料上漲,國內更有通膨疑慮,主計總處預測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74%,創九年來最大增幅。若以政院關心的17項重大民生物資物價,因豬肉及進口原物料上揚,7月年增3.01%,今年前七月年增1.97%。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表示,以今年經濟成長率表現及CPI走升來看,勞工有期待下,今年很難不調升基本工資。但又考量產業差異大,可以採時薪和月薪分開調,時薪調幅少一點。另一位審議委員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教授李健鴻認為,以今年經濟表現,基本工資的確有調升空間,但也要考量疫情對部分產業衝擊,是否調幅太高會令這些受創產業受不了,月薪調多、時薪調少或許是折衷選項。學者也贊成持續調升基本工資。銘傳大學法律學院長、前勞動部政務次長劉士豪表示,基本工資是最低工資的概念,雖然有疫情衝擊,長期來看基本工資還是要朝持續調升方向前進。
 
製造業研發經費 電子零組件業占54.1%最多
經濟部統計處8月27日公布製造業研發經費報告,2019年我國製造業為5,652億元,近9年平均年增5.1%,且製造業研發密度亦呈穩定上升態勢,2019年達3.4%,較2010年上升1.2個百分點。製造業研發經費集中在電子零組件業占54.1%為最高,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24.3%次之,二者合占製造業研發近八成。與相較2010年,以電力設備及配備業平均年增7.8%,成長最為快速,致占比亦提高0.9個百分點最多。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研發密度11.4%為最高,其次依序為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業11.2%、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8.6%、電子零組件業7.9%。另外,我國技術交易收支比逐年成長,我國製造業技術購買金額自2017年起因支付權利金減少致大幅下降,惟技術銷售穩定成長,技術購買近9年平均年減8.9%。歷年技術交易收支比皆小於1,為淨技術輸入國,近年呈逐年提高趨勢,至2019年為0.8,顯示我國廠商技術能力提升,對外國技術依賴程度逐年減輕。技術購買方面,仍以電子零組件業最多,2019年購買金額267億元(占42.2%),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105億元(占16.6%)次之,兩者合占整體58.8%。美、日為我國技術主要來源國。2019年技術購買來源國以美國238億元(占37.6%)最多,日本162億元、占25.5%次之。以四大行業觀察,近年技術購自美國以資訊電子工業最多,2019年占58.3%,另購自日本以資訊電子工業和金屬機電工業為主,各占45.5%、36.4%。技術銷售主要集中在電子零組件業,2019年達192億元,占36.9%,電力設備及配備業122億元(占23.5%)居第2,兩者合占整體60.4%。新加坡、中國大陸為我國技術主要銷售國,2018年以前技術銷售對象以中國大陸為大宗,惟隨電力設備及配備業技術銷售至新加坡增多,致2019年新加坡躍升為最大銷售對象國家(占27.4%),中國大陸位居第2(占26.9%)。我國研發經費近9年平均年成長7.9%,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中國大陸11.1%、韓國8.6%,高於美國6.4%、日本2.7%,主要國家研發支出皆呈正向成長,顯示各國不斷強化自身研發創新能量。我國企業部門研發經費占GDP比率自2010年起突破2.0%,並呈穩定成長,2019年達2.8%,我國產業持續投入創新研發,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與主要國家相比,我國研發經費占GDP比率2017年後追上日本,僅次於韓國。我國與南韓多集中於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製造業(含電子零組件業),2018年分別占80.4%、58.1%,日本以汽車業居首(占30.1%),其次為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製造業(占22.5%),美國以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製造業(占30.5%)、化學及醫藥製造業 (占29.1%)為前2位,中國大陸則相對分散於各業別。近年主要國家不斷強化自身研發創新能量,研發支出皆呈正成長,而我國製造業研發高度集中於電腦電子業,為引導企業提升技術量能,近年政府推動企業創新研發專案政策(如: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透過政府經費補助,降低企業技術研發的風險與提高投入意願,並引導企業投入前瞻產業技術開發,累積我國產業未來的創新動力與國際市場競爭力。

電子資訊

鴻海Q3具支撐、Q4明顯升溫
鴻海今年第3季為手機新舊產品空窗期,出貨動能較弱,所幸鴻海近年積極布局CSP業者(雲端服務供應商)有成,使得伺服器出貨優於產業增長幅度,加上零組件產品出貨持續增溫下,預期第3季營收仍有季持平表現,法人預期,第4季步入iPhone新品拉貨旺季,市場預估今年iPhone新機銷售有機會優於上一代表現,加上伺服器需求至第4季也不看弱,鴻海第4季營運有機會明顯升溫。鴻海第2季營收達1兆3515億元,毛利率6.03%,優於上一季以及去年同期,營業利益325億元、年增45%,稅後淨利298億元、年增30%、創歷年同期新高,EPS為2.15元。累計上半年EPS為4.18元。鴻海7月營收4180.15億元,月增4.08%、年增3.64%,營收較上月增強主要是零組件以及PC產品出貨增溫所驅動,整體而言,鴻海第3季步入手機新舊產品空窗期,出貨動能較弱,所幸鴻海近年積極布局CSP業者有成,使得伺服器出貨優於產業增長幅度,加上零組件產品出貨持續增溫下,預期第3季營收仍有季持平表現。法人預期,第4季步入iPhone新品拉貨旺季,市場預估今年iPhone新機銷售有機會優於上一代表現,加上伺服器需求至第4季也不看弱,鴻海第4季營運有機會明顯升溫。市場預期,鴻海拿下今年iphone新機最大組裝份額,包括iPhone 13 PRO MAX主要組裝份額,iPhone 13以及iPhone 13 Pro也有一半以上份額,中國競爭同業立訊短期還難以大幅撼動鴻海供應份額。法人認為,鴻海下半年因為經濟規模擴大,且毛利率較佳的零組件、伺服器出貨持續升溫,有利於產品組合,加上集團持續進行數位轉型效益持續顯現,預期下半年毛利率會優於上半年,明年、後年則受惠電動車陸續開始貢獻營收,以及車用、半導體零組件出貨規模持續擴大,毛利率表現有機會持續提升。
 
疫情影響下半年手機能見度低,長短料牽動筆電成長
第 3 季以往是消費電子終端產品關鍵零組件拉貨旺季,不過今年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加上半導體供應鏈吃緊、長短料問題以及原材料缺貨成本上揚,下半年手機市場能見度降低,筆記型電腦出貨能否維持成長態勢產生變數。業者指出,半導體供應商已將訂單交付時間拉長到超過 30 週,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和筆電等消費電子市況趨於保守。產業人士表示,部分晶片或電子零組件供料多、部分供料少,進而影響消費電子終端產品出貨的狀況,就是長短料。若供不應求、終端廠商會積極下單搶料、讓半導體上游產能吃緊,若部分電子產品料況出現缺口,這讓終端產品品牌廠商備料難度提高,出現備料不齊的長短料狀況,影響終端出貨,若加上 COVID-19 疫情嚴峻,可能讓終端市場需求遞延,造成電子供應鏈「上肥下瘦」的趨勢。觀察下半年手機市場需求,本土法人指出,全球手機市場能見度低,Delta 病毒疫情和缺料是不確定因素。觀察資訊產業,外資法人評估資訊產業消費支出復甦有趨緩的跡象。蘋果(Apple)在 7 月 28 日季度公布財報時就示警,供應鏈限制對 iPhone 和 iPad 出貨仍有部分影響,預估供應鏈短缺對截至 9 月底的單季影響程度將較高,暗示影響程度將高於 30 億美元,是否會延續到 12 月底仍待觀察。鴻海轉投資系統模組封裝廠訊芯董事長徐文一指出,Delta 病毒變數可能影響下半年全球手機銷售。組裝非蘋手機的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也示警,銅以及生產所需其他金屬原物料漲價,刺激電機設備及被動元件定價上揚,此外包括 IC 晶片、濾波器、液晶顯示器、感測元件等供應非常吃緊,不僅價格上漲,交貨時間也延到明年。富智康表示,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缺貨狀況影響下半年消費電子旺季、問題也會擴大,許多半導體供應商已將訂單交付時間拉長到超過 30 週之後;此外海運受限和通膨也成為下半年整體市況的不確定因素。蘋果 iPhone 主要組裝代工合作夥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下半年料況沒有緩解,晶片和零組件缺料狀況可能會再延長到明年第 2 季之後,要看 Delta 病毒疫情變數,不過半導體缺料和原物料價格上漲,對鴻海集團影響不大。筆電產品也受到供應鏈吃緊和長短料問題影響,研究機構 IDC 日前下修全球個人電腦(PC)今年成長幅度至 14.2%,較先前預估成長 18%下修 3.8 個百分點,主要是供應鏈吃緊以及物流受到挑戰。筆電和電腦品牌大廠戴爾(Dell)就點出,半導體晶圓和載板持續吃緊,且晶片封裝用打線封裝(Wire bonding)和導線架(lead frame)供貨也有挑戰,因應零組件價格上揚,不排除第 3 季到第 4 季逐步調整定價策略,預期第 4 季部分終端產品漲價將較明顯。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在 8 月初點出,面板、顯示卡、板端 IC 及載板供應較預期惡化,部分業者因零組件供給長短料問題導致更大缺口,第 2 季全球筆電出貨季增幅度不如先前預期,供給面 IC 缺口未解,今年全球筆電出貨預估僅季增 2%以內。外資法人分析,第 2 季全球筆電出貨量約 6,195 萬台,較第 1 季季減 2.1%,較去年同期僅成長 12.3%,主因正是半導體供應短缺影響出貨,預估第 3 季半導體缺貨因素仍持續牽動全球筆電出貨表現。不過劉揚偉仍正向預估今年全年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仍有不錯表現,他分析,市場需求仍存在,資金也充足,因為有貨幣量化寬鬆和紓困的挹注,買氣可能比想像的要好,但是供應鏈「不是說有就有」,尤其是半導體,需要幾年時間增加產能。戴爾預期,包括資訊、消費電子、車用和工控等領域對電子和半導體持續強勁,商用電腦、工作站產品以及商用筆電等產品市場需求續強,第3季需求環境仍相對健康。IDC 分析,大部分電腦產品的市場需求仍存在,儘管短期包括面板和相關晶片等供應短缺,筆電仍將是未來電腦成長的主要動能。外資法人評估,儘管疫情在部分地區轉為嚴峻,不過市場需求持續存在,但是供應鏈吃緊的狀況不僅將持續到今年底,半導體產能吃緊也會延續到 2022 年,產能稼動率維持高檔。
 
英業達Q3全年營運高峰 2022全年營收重返正成長
英業達今年來受到零組件缺貨及匯率升值雙重影響,導致營收表現不如預期,惟第3季開始進入全年營運高峰,在三大業務將同步增長下,預估單季營收將雙位數季增,且隨著微軟Win 11推出及全球商用市場展開換機潮,將帶動英業達2022年筆電業務維持今年高檔水準,刺激全年營收重回成長軌道。展望第3季,英業達看好進入傳統出貨旺季,加上遞延訂單加持,預估本季將為全年營運高峰,三大業務將同步增長,單季營收相較上季將有雙位數成長,但零組件缺貨仍為營運主要風險。英業達7月營收455.1億元,月增10.3%、年減6.5%,為10個月新高;累計今年前七個月營收2,722億元,年減4.9%,為4年新低。英業達指出,伺服器業務因新平台轉換及大型資料中心客戶成長力道挹注,今年營運展望可期,惟受到缺料影響下半年仍需觀察料況隨時調整出貨動能。筆電受惠於宅經濟與平台轉換今年仍延續出貨熱潮,供應鏈缺料雖限制了部分出貨規格,但期待下半年出貨可以較有彈性滿足客戶需求。智慧裝置因產品推陳出新,下半年市場需求回溫,營運較前一年度看好,惟缺料影響是整個電子業的綜合反應,出貨仍需視料況滾動式調整。展望2021年全年,法人預估,儘管英業達三大業務筆電、伺服器及智慧裝置訂單、展望皆佳,但受零組件缺料及匯率升值雙重影響,預期今年全年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將個位數下滑。不過,由於英業達筆電以商用市場為主,預期在今年下半年微軟Win 11推出,將刺激一波換機潮,以及隨著全球疫情降溫,企業將開始替換IT設備下,可望帶動英業達筆電需求。此外,英業達2021年儘管伺服器業務需求佳,但因IC元件缺貨影響,導致出貨可能低於預期,但隨著2022年零組件供貨好轉,加上白牌伺服器業務需求持續增長,法人看好2022年有將有兩位數成長,加上智慧裝置業務看增下,預估2022年英業達全年營收將重返成長軌道。
 
借鏡日本政策 掌握合作契機
今年6月在英國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上,七國領袖發表宣言,訂出將於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碳中和目標,期許2030年能有初步成果。根據此決議,各國也提出相對應之策略。日本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電力結構轉變,原設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為2030年較2013年減少26%,日本政府在2020年編列2兆日圓推動「綠色創新基金」事業;經濟產業省也提出「2050年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並以碳排放大宗的電力系統脫碳化為首要目標,最大限度活用再生能源。日本首相菅義偉並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展現追求2030年減至46%、挑戰50%的決心。日本碳中和政策規劃從太陽光電、地熱、傳統能源變革、活用氫能、核電及非燃油車輛相關政策與零耗能屋(ZEH)等多面向推動。再生能源方面包括將太陽光電年設置量以鼓勵與法規修正等措施,使其從一年1.5GW(10億瓦)逐漸提升回復到6GW;風力發電推動離岸風電,訂下2040年達30至45GW目標,也檢視地熱發電法規,調整溫泉法、國家公園法及森林法。日本有近40%的CO2排放來自火力發電,其中約一半是燃煤火力,雖然政府考慮淘汰低效火力,但為兼顧能源穩定,日本政府推動碳捕捉(CCUS)用於化石火力的技術開發研究,讓火力發電本身達到脫碳化,也研究讓所捕捉的CO2成為資源,製造化學品或燃料。目前日本已進入商用化的實證階段,積極提升國際競爭力。氫能也是日本能源轉型的重點,已研究出氫或氨與天然氣、煤等進行混燒或專燒的發電系統。有鑑於國際間推動能源轉換及減碳,氫能相關市場將快速成長,日本也擴大導入氫能應用,預計將氫氣成本降至燃氣發電以下,以提升氫能競爭力。政府還訂下目標,希望在2030年導入300萬噸、2050年導入2,000萬噸氫用於發電燃料。目前日本氫能相關技術上已領先全球,且逐漸創造出經濟規模。預估在2050年氫能源市場規模可達5.5兆日元、氫氣發電渦輪機累積容量可達300GW、水電解裝置可達23兆日元產值、氫還原煉鋼預估在2050年達5億噸,產值上看40兆日元。民生議題上,日本已宣布在2035年達成新售汽車皆為非燃油車的目標,除落實擴大導入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如加氫站、充電站等,也發展製造產業相關技術,強化供應鏈的完善。為進一步改善家庭耗能情況,在居住上推動「零耗能屋」(ZEH)相關政策,預期將在2030年前提高成屋、透天、集合住宅等ZEH的占比,並搭配住宅建築相關政策,為能源管理系統、零耗能建築或高性能建材等制定規範。全球零碳排趨勢急速推展,台灣要把握機會,建議可先深耕台日綠能合作領域,為產業結構與經濟社會帶來變革。台灣目前在太陽光電有領先技術,離岸風電國產化也逐漸成形,電動車發展有電子業的整合優勢。日本則在氫能或能源相關的材料產業、重工業具深厚基礎,兩國可透過新經濟產業型態與商業模式,使台日科技產業研發能量產生互補,再因應國際發展趨勢,逐步創新技術,以促進實現未來脫碳生活的科技應用與技術開發。
 
惠普、戴爾示警 產能嚴重不足
全球兩大個人電腦(PC)製造商惠普(HP)和戴爾(Dell)上季分別交出優於預期的獲利成績單,但同時警告說,目前滿足客戶訂單的產能大幅落後市場需求,供貨吃緊和供應鏈問題將拖累銷售成長。惠普、戴爾主力組裝代工廠在台灣為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等,仁寶總經理翁宗斌8月27日表示,第3季筆電出貨季增逾一成目標可望達標,非筆電產品出貨量也將季增一成內,2021全年筆電維持年增 10-15%目標,目前正持續追料。展望第3季,業者也看好是傳統旺季,訂單動能無虞,但零組件缺料問題將一路缺到年底,恐左右旺季出貨表現。
惠普在美股26日盤後表示,上季營收增加約7%至153億美元,不如分析師預期,筆電銷售增加2%。上季獲利則增至11.1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惠普調高調整後的全年每股盈餘(EPS)展望,從3.4至3.5美元區間調高至3.69和3.75美元區間。但惠普的主管說,他們無法滿足7月這季的所有PC訂單,預期生產將受到某些類型晶片短缺、運輸中斷和亞洲部分工廠關閉的影響。惠普執行長羅爾斯(Enrique Lores)說,「積壓訂單正持續增加」,已收到、但尚未完成的訂單數量相當於一整季的業績。他表示若非零組件短缺,業績成長還不僅於此。 他預計,需求將繼續保持強勁,但惠普未來幾季仍受到零部件短缺的限制,吃緊情況可能延續至2022年初。戴爾也有類似的憂慮,正在利用生產規模確保供應,但預計短缺將持續下去。包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晶片和顯示驅動程式,都是很難取得的零件。財務長史威特(Tom Sweet)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戴爾上季PC銷售比去年同期躍增27%至143億美元;對消費者的銷售年增17%,較前一季42%增幅明顯趨緩。戴爾對企業和政府機構的PC銷售,年增32%至106億美元。PC市場去年寫下十年內最強勁的出貨成長,但供應鏈挑戰正擾亂許多產業,也衝擊電腦銷售。
 
遊戲機旺季 供應鏈添柴火
今年上半年遊戲機市場由任天堂Switch一枝獨秀,索尼PS 5、微軟Xbox系列受制零組件缺貨,銷量相對失色。隨著缺料問題逐步舒緩,加上PS 5下半年推出小改款機種,微軟也將在年底將雲端串流遊戲服務 「Xbox Cloud Gaming」導入 Xbox Series系列,遊戲機將點燃電子業新一波高潮,為台積電、鴻海、和碩等供應鏈旺季營運增添柴火。索尼PS 5下半年展開大反攻,7月開始推出小改款PS 5數位板、光碟版,型號為「 CFI-1102A」,與上代相比,外型、功能基本維持,但重量減輕300公克。據了解,小改款的PS 5數位板暑假在日本上市,而支援光碟的機型近日已現身於澳洲實體門市,新品改變螺絲丁設計,改為採用讓玩家可自行手動旋轉的款式。有別於索尼推出小改款新品搶市,微軟擬藉由雲端串流服務「Xbox Cloud Gaming」優勢扳回一城,已確定將於今年底登上家用主機遊戲平台,包含去年推出的 X、Series S及上一代One主機。微軟Xbox系列長期與索尼PS系列競爭處於下風,因此想藉由PC、家用遊戲主機的遊戲互通,拉抬自家Xbox Series系列。同時,隨著下半年包含《最後一戰:無限》、《世紀帝國 4》、《極限競速:地平線 5》等重量級遊戲大作上市,也將進一步帶動主機銷售。隨著PS 5 推出小改款新品,加上微軟雲端串流服務登陸自家Xbox Series系列,法人看好將挹注相關供應鏈下半年出貨動能,包含代工廠鴻海、和碩,以及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鈺太、茂達、安力-KY、尼得科超眾、台達、光寶、今國光等協力廠營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近期指出,下半年市場需求比想像中大,買氣也比想像中好,但變種病毒肆虐,恐使半導體缺料、漲價等問題較預期更晚才會獲得舒緩。
 
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塞爆 七大電子元件缺料
半導體晶圓成熟製程產能塞爆,整體觀察,微控制器、濾波器、面板驅動晶片、功率元件和電源管理晶片、時脈控制器、感測元件,加上被動元件七大元件缺料,半導體原材料和關鍵零組件缺貨也產生長短料問題。這讓上游晶圓代工廠笑開懷,但是中游模組廠商壓力沉重,下游包括筆記型電腦、手機等消費電子以及汽車和電動車廠商出貨產生隱憂,形成電子資通訊產業「上肥下瘦」的特殊情景。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產業研究總監曾瑞榆指出,目前晶圓廠成熟製程製先進製程產能均短缺,包括車用、網通及Wi-Fi、繪圖處理器、微控制器(MCU)、電源和分離式元件、面板驅動晶片等,都持續供不應求。他預期晶圓廠產能吃緊狀況將會延續,尤其是8吋晶圓廠,車用晶片供應限制狀況將延續到明年。產業人士表示,汽車電子化和電動車滲透率提高,帶動車用電子需求量大幅成長,而關鍵車用電子包括微控制器、CMOS影像感測元件(CIS)、電源管理IC、觸控IC等元件,多採用8吋晶圓廠成熟製程,此外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大量採用的面板驅動IC和CIS感測元件,也多以8吋成熟製程製造,8吋晶圓廠產能早已供不應求。加上時脈控制器(TCON)、面板驅動暨觸控整合單晶片(TDDI)、中高階微控制器等元件,高度採用12吋晶圓廠包括65奈米、40奈米、28奈米等成熟製程;而5G手機和基地台、伺服器和資料中心所需高效能運算(HPC)、人工智慧物聯網和(AIoT)等應用帶動高階處理器和系統單晶片(SoC)需求,也塞爆晶圓代工廠12吋先進製程產能。筆電和電腦品牌大廠戴爾(Dell)點出,包括時脈控制器、微控制器、電源晶片和面板驅動IC等供應仍有挑戰,戴爾不諱言指出仍受限部分關鍵元件短缺,預期第3季和第4季零組件價格仍將呈現通貨膨脹傾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指出,全球晶片和零組件缺料,主要是半導體成熟製程元件供應吃緊;此外亞洲COVID-19疫情擴大,對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影響待觀察。仁寶董事長許勝雄表示,缺料問題確實困擾企業界,若到今年底零組件供應狀況能紓緩,仍要注意如何避免長短料問題可能導致報廢增加。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 Foundries)執行長柯斐德(Tom Caulfield)指出,目前半導體晶片短缺,全球產業深受影響,半導體製造業產能必須加速擴充,因應市場需求。戴爾也不諱言點名,半導體產業需要更多產能,不過產能持續受限,尤其是中階製程(trailing node)、大部分來自8吋晶圓製造的關鍵元件持續吃緊,而8吋晶圓廠的投資也相對有限,預期中階製程的關鍵元件吃緊狀況將延續到明年;儘管如此,戴爾仍沒有跨足半導體領域的規劃。結構性因素是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的主因之一,產業人士表示,因為12吋先進製程售價可支撐初期新建廠成本,但8吋及成熟12吋晶圓製程蓋新廠就虧損,影響廠商建新廠意願,因此市場產能增加有限,也加重半導體供應鏈缺料情況。
半導體缺料和長短料問題,已經影響中游模組廠出貨表現,鴻海集團轉投資系統模組封裝廠訊芯董事長徐文一表示,模組出貨已受到全球半導體晶片和被動元件缺料影響。下半年一般是消費電子產品旺季,不過訊芯-KY指出,由於疫情影響,半導體晶片和被動元件缺料狀況相當嚴重,預估今年缺料狀況看不到緩解。半導體構裝廠同欣電總經理呂紹萍指出,馬來西亞和越南疫情仍有變數,例如馬來西亞疫情對8月部分陶瓷基板和混合積體電路模組客戶有部分影響;呂紹萍表示,由於疫情干擾運輸,缺料的確是頭痛的問題,同欣電透過分散原物料供應商因應。台灣封測供應鏈廠商也感受到缺料嚴峻,測試介面廠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指出,半導體缺料的確受到疫情影響,加上Delta病毒疫情變數再起,他預估缺料狀況到明年仍無法解決。面板驅動晶片和記憶體封測廠南茂董事長鄭世杰表示,面板驅動IC晶圓來料不順,短期晶圓供貨吃緊看不到紓解,記憶體材料交期也拉長。曾瑞榆指出,半導體後段封裝測試的打線封裝、IC載板、導線架、環氧樹脂成型材料等,供應也非常吃緊。半導體晶片缺料也帶動半導體製程設備供不應求,根據韓國媒體The Elec研究報導,截止7月艾司摩爾(ASML)的ArF光阻設備交期拉長至24個月、I-line掃描儀和極紫外曝光設備交期延長至18個月,8吋晶圓設備交期拉長至13個月至14個月。曾瑞榆指出,半導體原材料和關鍵零組件短缺,也可能影響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態勢,設備交期拉長可能影響資本支出規劃,例如晶圓廠所需材料包括矽晶圓、光阻劑、濕式化學法所需材料等,供給相當吃緊,預估未來幾季晶圓供應將持續短缺。
 
電動車狂潮背後 一顆電池藏商機 讓特斯拉創辦人「轉行做回收」
很少有人像斯特勞博(JB Straubel)這樣,一路看著電動車崛起。工程師斯特勞博公認是特斯拉公司背後的頭腦—2003年的一頓午餐上,他說服了馬斯克:電動車有前途。其後,他出任特斯拉技術長達15年,設計出特斯拉的第一組電池,並負責開發內華達州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2019年,當他離開時,馬斯克的傳記作者萬斯(Ashlee Vance)說,特斯拉失去的不僅是一名創建人,而且「靈魂一角」也失去了。斯特勞博大可在矽谷繼續發展,但他卻住到了內華達州卡森市,一個被馬克吐溫描述為「被貧瘠雪山包圍的沙漠小鎮」,視線內沒有一棵綠樹。2017年,他在這裡成立紅木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擔負起艱鉅的任務—回收再利用廢棄電池。他的目標是解決電動車最明顯的大問題,雖然電池驅動號稱「零排放」,但電池的開採、製造和處置過程都為環境帶來災難。

特斯拉創建人 轉行做回收

每個工作天,兩三輛重型卡車會把大約60噸淘汰的智慧型手機、電動工具中的舊電池送到這裡;130名員工將金屬(包括鎳、鈷和鋰)分離出來,粉碎後以化學物處理,讓它們重新進入供應鏈,作為新型鋰電池的材料。電池使用的金屬通常來自剛果、澳洲和智利的露天礦坑,但斯特勞博認為,還有另一個大規模開採的來源—車庫。他估計,美國人的車庫中約有10億顆舊電池,舊筆記電腦和手機裡頭也都含貴金屬。分解這些電池、重新利用,被稱為「城市採礦」,而每收集300支智慧型手機,就有足夠的鈷供電動車電池使用。作為北美最大的電池回收公司,紅木也與包括亞馬遜、電動巴士製造商Proterra和電動自行車製造商Specialized合作,接收它們的廢品。它也從特斯拉50英里外的松下收電子廢料。斯特勞博把個人財富部分押在「循環經濟」上,看好紅木會在催生循環經濟上扮演重要角色。循環經濟是1960年代孕育出的宏願,包括蘋果在內的一些大公司陸續接受這個理念,蘋果執行長庫克就設定了「不必消耗地球來製造新iPhone」,作為蘋果2030年碳中和承諾的一環。目前鈷最大來源地是非洲剛果,開採後運往位於芬蘭的歐洲最大鈷精煉廠,然後運往中國—全球陰極和電池主要產地,再由此運到美國或歐洲包裝,繼而運到汽車生產線。為讓買家在汽車保險桿上貼上「零排放」貼紙,從礦廠到車廠,鈷被運送的路程超過兩萬英里。根據研究指出,電動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比內燃機小,但裡頭其實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斯特勞博說電動車電池不斷回收利用,汙染排放可減少一半以上。今年7月,紅木籌集到7億多美元,雇用500多人擴大業務,預計年內可處理兩萬噸廢料,且已回收了足夠的材料,用來製造45000組電動車電池。

城市採礦 未來產業新主流 

支持者說,循環經濟可以減少浪費,締造出更為永續的地球。世界經濟論壇曾估計,要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循環電池價值鏈」可減少減排量的30%,並在2030年為全球「創造1000萬個可持續的就業機會」。礦商嘉能可銅與電子產品回收部門主管辛哈(Kunal Sinha)表示:「全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無法只靠提高資源效率、發展電動車和清潔能源,要加上推動循環經濟、改變消費方式,才能縮小落差。」他認為:「回收不僅可提供額外的供應,還可封住排放落差的缺口。」儘管今天還是一個小的利基市場,但由於電動車有政策支援,「城市採礦」產業將成為未來10年的主流。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已呼籲「建立國內鋰電池供應鏈」。這是拜登政府目標的一環—2035年百分百清潔電力、2050年淨零排放,格蘭霍姆表示,本世紀末,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市場的商機將達到23兆美元。然而,這種支持可能牽動意想不到的後果。今年半導體缺貨,顯示「及時」汽車供應鏈的脆弱性,全球損失估計超過1100億美元;部分專家也擔心,未來鎳、鈷、鋰等電池的關鍵材料供應,也可能出現瓶頸,從而阻撓了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去年的電動車銷量僅占全球總銷量的4%,但彭博社預計2030年這項比率將擴大至2034%,10年後增至70%。伯明翰大學教授安德森(Paul Anderson)說:「未來這些材料會出現大搶購,人人都在為技術上市著急,但對回收利用思考不夠。」

資源枯竭 禁運夢魘恐重現

G2風險投資公司清潔技術投資人瓦爾曼(Monica Varman)估計,未來2、3年電池金屬材料供不應求,電池材料市場會出現5年的「緊縮期」。回收材料可能有助於緩解供應不足,但分析師認為,未來10年回收材料最多只能滿足20%的需求。除了紅木公司外,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初創公司能夠應付再生廢棄材料的生產挑戰。其中,多倫多的Li-Cycle已與14家汽車和電池公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包括通用汽車與LG化學合資的Ultium。 Li-Cycle董事長強斯頓(Tim Johnston)表示,該集團計畫在北美各地建立大量廢舊電池回收站,將其轉化為「黑色物質」—粉狀的鎳、鈷、石墨等鋰電池材料,然後集中在大廠區重新加工成電池級材料。強斯頓擔心,缺乏具規模的「城市採礦」產業,石油禁運危機可能重演在電池產業上。他說:「重新開發油井的時間不會太長,但新開發鋰、鈷或鎳資源至少要5年的時程;石油禁運衝擊不僅可能再現,影響也會更久。」「城市採礦」成本相對低廉。2018年中國一項關於廢棄電視機回收黃金和銅的研究發現,回收再利用的經濟效益是初礦開採的13倍。斯特勞博也指出,與開採的材料相比,現有電池中貴重材料的濃度高很多;當前礦井中發現的氧化鋰含量只有2~2.5%的頂級鋰,但「城市採礦」的含量是它的4~5倍。然而,從廢棄產品中提取貴重材料的工序依然複雜。戴爾電腦設計組負責人博伊德(Ed Boyd)說:「當代的設計參數是快速組裝,但有些產品拆解需要20、30分鐘—這太費時費力,不切實際。」他的團隊正在研究如何減少使用材料的數量,並在分秒之內就能將產品拆開。他說:「這其實並不難做到,只是以前沒有為拆解設定參數。」對循環經濟不屑一顧的人不多,但許多人懷疑流程能否滿足未來10年清潔能源技術的爆炸性需求。英美資源集團執行長崔格(Julian Treger)表示:「回收很動聽,但它到底就像冶煉提煉,這種加值產業通常沒有可觀的利潤。」回收價值 還是有人提質疑美國政府投資的TechMet創辦人梅內爾(Brian Menell)表示,「10年後,完全優化的鋰離子回收電池產業,可能會為電動車產業提供25%的電池金屬需求;它會有貢獻,但不是全面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產業循環使用更多的電動車電池時,量就會出來。但是它們平均要15年,因此要回收利用時,第一波電池還未到壽命盡頭。這一拖長的時程,表示技術有發展空間,但同時也有風險存在。G2風險投資公司的瓦爾曼說,現在開發的先進電池回收技術,在化學產業突飛猛進之下,到頭來有可能會是多餘的。循環儲能諮詢公司創始人梅林(Hans Eric Melin)表示,即使持續取得廢棄的汽車電池不是問題,也會是一項挑戰,因為舊車往往會被運到開發中國家重複使用。梅林發現,日產汽車2018年底之前生產的40萬輛Leaf電動車中,有近1/5輸往烏克蘭、俄羅斯、約旦、紐西蘭和斯里蘭卡,而要在這些地方回收報廢電池十分困難。
電池材料初創公司Sila Nano的執行長貝迪契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強調,他的目標是製造可持續使用30年的電動車電池;能做到這一點,回收利用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吃重,成本也可下降,有助於使電動車更經濟實惠。他說:「將來消費者換車但不換電池,對此我非常有信心;有關如何因應電池壽命與回收利用,我們甚至只是剛起步。」
 
成長動能強 聚焦電動車與雲端兩大亮點
全球股市因美國貨幣政策不確定性進入震盪,關注焦點都放在等待美國聯準會(Fed)宣布縮減購債(Tapering)的時程。美國貨幣政策將走向正常化,對美股是短空長多,在經濟復甦及企業獲利成長支撐下,美股只要回檔就有強勁買盤承接,仍能持續創新高。投資人宜把握股市調整期,聚焦成長動能最強勁的兩大亮點:電動車與雲端產業。

美規劃縮減購債規模 市場存量仍在高檔

美國26日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率6.6%,個人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表現佳。為了在經濟成長、控制通膨間取得均衡,美國聯準會計畫暫停大量注資到金融市場,也就是縮減購債,逐步退出QE,時程規劃估計在8月底至9月就會明朗。聯準會縮減購債、並非縮減資產負債表,目前美聯儲資產總額在8.33兆美元歷史高位,市場上資金存量不變,只是不再擴張。按聯準會設定的充份就業目標,估計要到明年中才會達成,在此之前,不會冒然從市場抽回資金。美股第二季財報公布後,八成以上企業獲利優於預期。隨著企業營運向上、擴張資本支出,以及美國總統拜登推動大投資計畫,可望帶動貨幣乘數增加,在現有基數上持續創造貨幣寬鬆環境。由於廠商庫存在相對低檔,消費持續緩步增加,現階段股市震盪只是針對貨幣政策不確定的情緒反應,市場游資仍多,正伺機尋找高成長標的。

電動車受惠政策支持 全球龍頭獲利飛躍成長

從近期企業財報獲利表現與營運展望,可看到兩個值得著墨的亮點產業,首先是電動車。全球持續推動綠能政策,拜登近期喊出計劃2030年目標電動車出貨量要占新車總銷量50%,大幅推升電動車未來成長。電動車產業是未來十年最被看好的新興產業,被視為「可載人的大型行動智慧裝置」,產業發展初期最直接受惠是電池與零組件供應鏈,而整車廠領導者具有先發優勢,其價值在可快速達到經濟規模,較競爭者蒐集更多的使用者大數據。起飛期的高速成長是吸引資本市場青睞的主因,更令人期待的是隨之而來的軟體服務,如自駕系統、線上影音娛樂,提供了訂閱收益的長尾效應。

疫後辦公新型態 雲端高速成長

另一個亮點產業 - 雲端運算服務,遠距居家工作(WFH)趨勢延續,去年雲端市場年成長率三成以上,今年營收成長持續加速。企業重新規劃辦公型態,從集中式辦公變成分散式辦公,預估將持續推動未來二至三年的雲端支出需求。目前全球三大雲端平台之王,市占率最高是亞馬遜(AWS)32%,穩居龍頭,其次是微軟(Azure)19%、谷歌(GCP)7%,最近一季的營收年增率表現,亞馬遜成長37%、微軟成長51%,谷歌成長54%。其中谷歌增速最快,有後來居上的潛力。這些創新科技、高速成長的科技巨頭,獲利能力強勁,是美股領頭羊,被統稱為尖牙股。依彭博預估,FANG+ 尖牙指數今年獲利成長率超過70%,且未來三年(2021~2023)依舊能保持2位數強勁成長,年均複合成長率上看34%,為主要美股指數最佳。
若看好資全球電動車、雲端運算產業,最方便的管道是透過在台股掛牌的海外ETF,目前已有多檔相關主題的科技產業ETF,投資人可以查看追蹤指數的主要成份股內涵及權重分配,找到適合標的。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