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中探針8月營收創歷史新高,近12個月共5次歷史新高
中探針8月營收創歷史新高,近12個月共5次歷史新高,月營收連續4個月成長,單月營收暴衝。中探針以Pogo Pin連接器為主,佔比約7成,其餘為工業用產品及測試探針。封測探針應用於印刷電路板測試、晶圓測試、IC封裝測試、通訊產品、LCD 面板測試儀器設備等。主要產品為IC測試探針,今年第一季營收為6.81億元,年增45.96%。除了觸控筆及TWS等出針量持續成長外,電動車相關充電槍或充電樁等大電流探針需求也增加,再加上5G基地台連接探針亦開始貢獻營收,今年營運看升。
 
信邦上月營收創新高 連六月攀峰
電子零組件廠商信邦9月3日公布8月合併營收為22.18億元,月增0.78%,年增13.11%,預期9月營收與第3季營收均將再創新高,第4季進入傳統出貨淡季。信邦指出,8月合併營收22.18億元,再次超越7月,續創成立以來單月營收歷史高點,更是連六度創新高。累計前八個月合併營收169.10億元,年增23.20%,為歷年同期之高點。8月合併營收成長主要是汽車、通訊及電子周邊等產業之銷售,分別較7月成長6.70%及3.99%。信邦累計今年前八個月之銷售,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成長20.75%、汽車產業成長93.19%、綠能及節能產業減少1.48%、工業應用產業成長20.50%、通訊及電子周邊產業成長36.65%。綠能及節能產業減少,主要是去年度中國大陸風電補貼期限將屆,掀起風電搶裝潮,導致今年整體風電需求下滑,風電連接線組銷售,較去年同期減少22.18%;太陽能微逆變器直流電與交流電之連接線組,受惠於既有客戶需求持續增加,以及耕耘多年之新客戶於今年度開花結果,太陽能發電之連接線組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40.54%。信邦表示,以訊號及高電流整合為技術核心,產業多元發展,今年度雖受風電整體需求減少之不利影響,但在醫療及健康照護、汽車、太陽能、工業應用、通訊及電子周邊等產業銷售成長的帶動下,仍持續創造營收歷史高點。就產品別銷售比重,連接線組生產銷售占集團營收73.94%;連接器及零組件銷售占26.06%。在產業別的銷售上,通訊及電子周邊產業占合併營收27.66%;工業應用產業占27.12%;綠能及節能產業占24.17%;汽車產業占11.40%;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占9.65%。
 
貿聯布局併購 增進成長力
連接器廠貿聯-KY董事長梁華哲表示,下半年包括電動車、半導體、資料中心與家電產品等各事業單位的需求都不錯,目前就是努力跟供應商協調,盡量解決料源吃緊的問題,同時,也持續在評估一些併購案,來增添未來公司的成長力道。貿聯是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電源線束主力供應商,也是全球電動車線束龍頭廠,受惠電動車熱潮,加上產品組合策略佳,貿聯走出市場普遍認為連接器產業是「紅海」的宿命,自2017年以來,每年都賺超過一個股本,是台股績優生。貿聯2020年每股純益為14.01元,今年在各產品線需求都持續看好下,法人預估,貿聯業績有機會再度挑戰新高。梁華哲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展望下半年 缺料問題是挑戰

問:對下半年景氣與缺料的看法?

答:確實有些原物料受影響,有訂單怕出不去,這是第一個因素。另外一個影響就是用到晶片的產品線,可能有一些問題,現在也不知道晶片是不是超額下單?我們盡量跟供應商努力解決這方面的挑戰,目前各事業單位需求看起來都還不錯。下半年展望不錯,就怕出不了貨,有訂單也沒用。

問:貿聯最近為何在台南設立研發與製造中心?

答:很多客戶要求有些產品要在台灣生產,例如IT產品。另外,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應用,台灣是研發重鎮,很多客戶移轉生產基地回到台灣。

當然,我們也看到其他的應用,例如半導體儀器設備、車用、醫療,台灣這邊也有些機會,當初考慮在台設立生產基地,台灣製造成本較高,不可能與低製造成本的國家相比,因此,會選擇一些客戶需要的,例如有在台灣製造的,我們就近供應或者是作為研發基地。台灣我們本來就有一個研發團隊,最近幾年在台研發擴增很快,受限台北辦公室場地已經有點緊,加上製造基地需求,在台灣評估了一些地方,發覺台南比較適合,一是製造成本比北部低,二是台南擁有供應鏈,本來在台南只做研發,後來擴充為製造,因此在台南的科工區,買了一塊土地,除了做研發,還會做製造。研發就是承接現有的專案,也會專注在高速高頻的連接線,這方面人才難培養,這會是長期的一個研發團隊的建立。台南會發展附加價值比較高,研發含量比較重的產品。

設研發中心 攻含金量高產品

問:貿聯過去幾年都在併購,今年還有併購的想法嗎?若有,是什麼產業或領域?

答:一直在看,這不能講,有的在談,有的已經破局,當然還是有進行中的案子。我們選擇併購的標的,還是與公司產業相關的為優先,藉此補強貿聯製造、技術方面的能力,或者是滿足客戶端的需求。目前有幾個案子在進行,其中與我們產品相近的,例如連接線製造,也有應用在車用方面的,當然也在看其他應用。這種都是在談判評估中,有時候會有很多變數,有些案子可以談一、兩年,也有些案子很快就談不下去了。貿聯還有做一些比較小的投資,例如投資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公司,也透過創投基金,投資一些項目,我們觸角很廣,併購也在進行,也同時投資一些新創公司。

問:你怎麼看蘋果打造Apple Car?

答:不談個別公司、個別產品,不管什麼car,他們未正式宣布,我們都不知道。而且以我們公司來講,定位是零配件,會知道的,就是我們服務的那一小段,很多合作的客戶,也是在早期階段,他們也是做中學、做中改,經常會改組或換了一個領袖,又變了,所以,我們不針對某個客戶來談。

很多人是想進來沒錯,例如美國的公司,或是已經結束的戴森,中國大陸像華為很多人都要進來,他們一定看到裡面有可以發揮的地方,每個人切入角度不同。例如IT廠商,他們認為電動車就是裝上輪子的電腦,或是要發展生態系統,我們都不知道,叫我們做什麼,我們就配合做。

問:如何看今年電動車市場成長性?

答:應該可以,客戶成長我們就跟著成長,至少現在看起來都不錯,客戶當然有時會有一些起伏,一般來看,我覺得可以,是往好的方向走。

問:美國車市銷售狀況似乎相當不錯?

答:我們的客戶需求看起來不錯,美國在一開始因疫情而封城的時候,也很慘,跟台灣的狀況一樣,什麼地方都不能去,只能開車去玩,因此,需求不錯。現在美國解封了,大家一陣子沒消費,手上錢很多,又可以到處跑,有錢就買新車,沒錢就買二手車,現在的問題是晶片不夠,產能可能會受到影響。

問:貿聯與傳統車廠攜手進軍電動車市場的機會?

答:我們也在努力當中,傳統車廠本來就有自己供應鏈,要取代不是那樣容易,我們透過努力在其他市場或其他應用。例如透過一階供應商在充電樁、充電線,有打入一些傳統車廠,那是在比較特殊的市場,例如在某些市場特定機型來搭配,案件很多在進行中,傳統車廠還是要努力一陣子。

總體經濟

連14紅 8月出口估增兩成
財政部預計9月7日(周二)公布進出口統計,第三季受惠於5G新機行情,各手機大廠持續拉貨助攻出口,財政部估計8月出口規模有望達到370億~390億美元,出口年增率約20~25%,連14個月正成長。依照國內外機構預測,歐美陸各國逐步實施大規模基礎建設計畫以提振景氣,估計全球2021年經濟成長率將迎接反彈趨勢。國際經濟升溫情況下,我國出口也能受惠於終端需求出現成長。財政部官員指出,晶圓代工企業龍頭台積電在半導體先進製程上,具備優勢,是國際智慧手機供應鏈重要的一環。2020年受疫情衝擊,各國際手機大廠研發受干擾,多改在2021年中推出5G新款機種,2021年第二季以來,5G手機零件拉貨需求增加,台灣積體電路出口也受惠,另外,受國際原物料價格仍在高檔、推升傳產貨品外銷價量齊揚等因素影響,因此3月到7月出口表現皆十分亮眼。官員並表示,8月出口動能可從7月進口表現看出些跡象。7月進口值320.5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次高,年增率41%,主要為農工原料單月進口規模高達223.8億美元創下新高,占總進口值七成。農工原料中,7月進口電子零組件達76.6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主要為廠商進口半導體原料再加工出口。官員認為,台灣廠商持續進口晶片原料以利生產,可看出國際市場庫存回補與新機行情,估8、9月出口動能仍有看頭。展望下半年出口態勢,主計總處預估第三季出口規模約1,066億美元、年增率近兩成,第四季為1,057億美元、年增約一成。官員認為全年的出口、進口值可分別來到4,156億美元、3,502億美元,創歷年來的全年新高水準,且進出口成長率皆有望達兩成以上,預估可達到創下近11年來的最佳表現。 

電子資訊

製造業AI化 疫後新趨勢
自疫情以來,全世界的製造業者受到疫情帶來的斷鏈生產現況影響,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1年調查,76%受訪的管理者表示企業受到疫情影響,使不確定性成為市場新常規。國際市場波動除受到疫情影響,近年來客戶小量客製化的訂單需求、國際情勢的變動,都促使製造業者尋找更彈性的生產方案,追求在疫情之下仍能快速應變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製造業在數據收集方面,在機台設備上安裝收集數據的感應器的方式已相當普遍。而隨著AI在地端預先處理數據並運用的需求成長,結合AI與IoT概念的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應用也逐漸在製造業中傳播開來。除亞馬遜、微軟、Google等雲端大廠分別推出自己的AIoT產品,AI新創廠商如FogHorn也挾其數據處理的技術強項,縮減機器學習模型大小多達80%,讓過去需耗費大量儲存空間的複雜模型,得以在較小的記憶體儲存空間執行,協助數據筆數高達上萬的製造業者,大幅減少雲端儲存與運算的成本支出。除處理量化數據,AI新創業者也瞄準法規日趨嚴謹下所需管理的合約文本資料。如擅長AI文本分析技術的新創Proxem,針對招標、合約、技術等文件作文本分析,並將其中的重點訊息如條款、地點、單位、人員等資訊擷取而出,並凸顯涉及風險的相關段落,協助製造業者掌握相關法規。整體而言,不管是質化或量化的數據處理,新創業者在製造業數據處理方面,多半都是高度自動化的數據處理服務,讓原本就不具備專業數據科學家的企業,得以將重要但繁瑣的數據處理環節,交由自動化的AI軟體服務處理,企業內部只需使用簡單的操作介面,進入為企業獲取價值的數據分析應用階段。製造業者踏入AI領域,除希望能妥善運用自家的數據進行分析,也希望得以保存或借鏡業內的產業知識,讓AI在實證應用上,具備知識傳承與未來發展的探照燈功能。除建造相關製造業大型數據庫,於平台上累積各個子項產業所訓練完成的模型,也是國際製造業AI新創服務的趨勢。在跨多個產業的製造業AI模型方面,新創業者如Uptake藉由併購世界最大工業維修數據庫,利用大量且多業別的製造業維修數據,提供成多種訓練過的工業用AI模型,讓即便是剛開始應用AI的製造業者,也能參考類似企業的應用方向,再按照需求調整實證應用方向。除像Uptake直接借鏡其他製造業者的數據與模型,在特定的產業知識傳承上,擅長材料科學的新創企業Citrine,藉由累積材料配方等數據,讓企業能根據生產需求如成本、成功率等條件,調閱出過去訓練完成的模型,讓融入AI模型的產業知識得以傳承。整體而言,製造產業的實證借鏡,大量個別產業AI模型共享與細緻化的模型調閱服務,都是製造業AI新創的趨勢。製造業在瑕疵檢測上,除傳統的自動光學檢測(AOI),AI視覺辨識協助檢測的應用也逐漸普及。在改善品質的發展目標下,AI在生產流程的改善上的應用服務眾多,但實際上許多產線任務仍相當依賴人工執行為主,也因此國際AI新創業者開始將AI應用於人工作業流程的改善上。面對疫後時代的不確定性,AI新創瞄準製造業進入AI應用的關鍵痛點,並將相對應的服務做更全面與精深,如AI新創提供兼具質量的數據分析,包含質化數據文件法規、量化數據設備機台等數據處理服務,為製造業者奠定商業分析的基礎;而在產業實證的借鑑上,新創業者也細分製造業別,提供具備特定產業知識的AI模型管理服務,讓AI不只具備企業內知識傳承的能力,也能發揮借鏡其他產業AI應用的功能;此外,製造業的AI服務並不限於虛擬數據分析,藉由AI視覺分析人員動作、擺放位置與動作計時等服務,最終也會回饋到實體人員操作,進而協助製造業者提升整體生產效能。
 
降低曝險 三星布建晶片供應鏈
因應疫情衝擊與地緣政治紛爭,三星近來著手鞏固國內晶片供應鏈,引起關注。日經新聞報導,三星電子大舉投資一批中型公司,力圖在南韓境內布建一個由設備廠與原料供應廠組成的晶片供應鏈網絡,設法在日韓貿易衝突及美中貿易角力之際,降低海外曝險。根據韓國交易所的資料,三星及其轉投資公司自去年夏季以來,已在九家公司合計投資二七六二億韓元(二點三八億美元),全都是在特定領域各擅勝場的中型公司。三星投資的範圍遍及半導體化學原料、晶圓拋光系統開發、光罩保護材料、蝕刻材料等,主要鎖定日商取得龐大市占率的領域,以及研發尖端材料公司。日經報導指出,在二○二○年七月以前,三星對供應商的投資寥寥可數。二○一九年七月,日本對銷往南韓的部分晶片製造材料限制出口,讓南韓企業覺醒到依賴日本的風險。南韓總統文在寅於是致力推動晶片材料、零件和設備在地生產,已在上月公布的二○二二年度預算案編列一點六八兆韓元,促進半導體產業發展,比二○一一年度提高百分之九。美中角力是另一大顧慮。三星在中國大陸有晶片製造業務,可想見萬一北京與華府起衝突,美國切斷材料和設備供應的情況,不可不防。
 
電動車專利競爭力日企領先、豐田居冠;Gogoro贏三星
在電動車(EV)專利競爭力上,由日本企業位居領先優勢、其中豐田汽車居冠,而台灣Gogoro贏過南韓三星電子。日經新聞9月2日報導,在電動車(EV)專利競爭力上,日本企業位居領先優勢。日經新聞攜手專利調查公司Patent Result針對7月初旬時的美國電動車相關專利(包含馬達、電池等車輛零組件相關以及充電設備等基礎設施技術)進行分析、調查,並將相關數據指數化後得知,豐田汽車總分高達8,363分、高居首位,遠高於排名第2位的美國福特的6,564分,本田汽車以3,849分位居第3,日產汽車排第6、分數為1,950分,特斯拉為1,741分、排第8。在分析歐盟(EU)的專利之後,得到的結果也和美國一樣、由日企居領先位置。報導指出,電動車專利競爭力前50大(得分前50大)中,日本企業合計有21家入榜、最多,其次為美國的13家,德國和南韓各有5家入榜,中國企業中只有比亞迪(BYD、502分排第32)和上海蔚來汽車(NIO、357分排第47)2家入榜。台灣企業中僅有Gogoro一家入榜,以695分排在第26位,贏過三星電子的622分(排第27)。報導指出,日本企業雖在電動車專利競爭力上居優勢,不過在銷售量上,落後給特斯拉等對手,因此若無法將技術能力與銷售連結、藉此確保研發投資資金,形成良性循環的話,總有一天,日廠在技術面上的優勢可能將被逆轉。根據美國調查網站EV Sales指出,在2020年全球電動車及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市場上,特斯拉銷售量高居首位,中國企業中有7家擠進前20大,日本企業中,表現最好的為日產、但僅排在第14位,豐田排第17位。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 8月30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今年H1(1-6月)期間全球電動車(EV)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暴增160%至260萬台,增幅遠高於全球整體汽車市場的26%。就廠商別情況來看,H1期間特斯拉全球電動車銷售市佔率達15%、高居龍頭;福斯以13%的市佔率位居第2位,其次為上汽通用五菱(SGMW)的11%,BMW、Stellantis市佔率皆為6%。
華為5G新機 續倚賴美晶片
大陸手機大廠華為所需關鍵零件在2020年9月遭美國斷供後,有機構近期拆解華為於2021年3月推出的5G智慧手機發現,中國零組件的占比雖然增加,但同時美國晶片用量不減反增,顯示仍高度依賴美國製庫存品。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委託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拆解華為在中國推出的5G智慧型手機Mate 40E,發現使用的零件總額約為367美元,與舊款手機相同。調查還發現,該機使用中國零件比重高達56.6%,相比2019年9月上市的Mate 30的30%高出近一倍。其中,京東方的OLED面板取代三星,成本價約為95美元,占總體零件30%左右,使得總體金額與比重明顯拉升。其他零件方面,天線轉換開關和部分電源管理晶片採用海思產品,指紋感應器和電池也出現許多中國製產品。美國產品所占比重則從舊款機型的2.6%,提高至5.2%,主要晶片種類也從舊款的二種增加至六種。該調查並沒有在Mate 40E上發現遭美國封殺的美製5G晶片。重要晶片零件之一的數位訊號處理器,是來自高通,4G晶片則使用科沃(Qorvo)。Fomalhaut分析,華為在美國列出清單前,就開始提升零件自製率與國產化率。而在Mate 40E發現的美國晶片零件,應該都是在美國制裁前,華為大量採購的庫存品。此次調查還發現,日本製造的零件比重約15.9%,雖僅次於中國製造,但較過去24.5%的比重有所下滑。華為採用三星的記憶體晶片,取代鎧俠。CMOS則是由索尼集團所提供,訊號處理器相關零件多採用村田、TDK、太陽誘電與旭化成的產品。韓國零件方面,比重則從過去的37.4%大幅下滑至11.5%,排在第三名。
 
打造頭戴式裝置 傳台積電拿蘋果5奈米大單
有關蘋果正在積極打造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頭戴式裝置的消息不斷,市場傳出,蘋果專為旗下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設計的5奈米晶片,終於完成開發及設計定案,預計明年開始委託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量產。業者指出,蘋果明年推出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後,傳聞已久的蘋果眼鏡可望在2023年推出。根據外電報導,蘋果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將內建一顆由蘋果自行研發的5奈米系統單晶片,並搭配二顆額外補助晶片,三款晶片都已進入設計定案(tape-out)階段,這代表實體設計工作已完成,生產鏈將開始準備進入試產階段。而蘋果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5奈米晶片預期明年開始交由台積電生產。蘋果專為旗下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設計的5奈米晶片,運算效能並沒有像iPhone專用應用處理器或Arm架構Apple Silicon強大,也沒有支援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功能的神經網路引擎,設計目的只是將無線資料傳輸功能最佳化,同時支援影音訊號壓縮及解壓縮,以及提供最大的電池能源效率及續航力。蘋果的AR/VR頭戴式裝置需要跟iPhone或其他蘋果裝置綁定,才能將全部功能解鎖及運作,然而該款頭戴式裝置核心晶片仍包括中央處理器(CPU)及繪圖處理器(GPU),預期在未綁定情況下仍可允許獨立運作,只是功能可能受限。報導指出,AR/VR頭戴式裝置5奈米晶片將委由台積電代工生產,預期要等到明年之後才會進入量產,相關生產鏈已經進入試產認證階段,業界預期蘋果明年推出首款AR/VR頭戴式裝置後,傳聞已久的蘋果眼鏡可望在2023年推出。不過,蘋果頭戴式裝置的影像感測器及面板驅動IC雖然也同步開發完成,但蘋果與台積電仍在設法解決影像感測器晶片尺寸較大問題,同時正在嘗試拉高試產時的良率。台積電下半年5奈米產能全開,包括蘋果A15應用處理器及新款Arm架構M1X/M2電腦處理器已擴大投片,英特爾Xe-HPC架構Ponte Vecchio繪圖晶片當中的運算晶片塊將採用台積電5奈米生產。此外,聯發科及高通新款5G手機晶片、超微Zen 4架構伺服器處理器等亦將陸續導入量產。法人看好台積電5奈米晶圓下半年放量出貨,將帶動營收逐季續創新高,5奈米今年營收占比20%的目標可望順利達陣。
 
全球汽車估減產810萬輛;美恐陷停滯性通膨
1.晶片荒,全球汽車估減產810萬輛。全球車用晶片大缺貨,不僅未如業界預期在第三季獲得緩解,反而更加惡化,愈來愈多車廠受波及停產。行業權威機構近日修正今年全球汽車減產量,多達810萬輛,較半個月前的預估數字多出100萬輛。

2.美迎勞動節,新車漲不停。勞動節連假向來是美國全年最大汽車銷售旺日,但今年受到半導體缺貨影響,8月美國汽車庫存創新低,平均一台新車售價較去年同期上漲6,000美元,創下41,378美元新高紀錄。

3.PC出貨延宕,美企變採購戰略。受累於全球晶片荒、疫情持續、港口堵塞等因素,導致個人電腦(PC)出貨時間延宕,這使得美國企業等待新電腦的時間從數周拉長到數月。為了因應延後到貨的情況,企業科技主管們也紛紛調整PC採購策略,例如更頻繁地下單、提前規劃和維持庫存。

4.Delta攪局,美恐陷停滯性通膨。在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就業成長減弱之際,物價及勞工薪資卻持續飆高,令外界擔憂美國陷入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也讓聯準會購債計畫退場時機生變。

5.華爾街投資專家向散戶取經。以往是華爾街投資專家告訴散戶股票怎麼買,但今年散戶雄兵集體軋爆空頭大戶,讓華爾街震驚之餘也見識到鄉民投資客的力量,開始注意業餘散戶動向,作為預測市場走勢的參考。

6.美SEC盯上股票交易應用程式。美國證交會(SEC)為了防止投資機構或網路券商透過應用程式操縱投資人決策,近日針對投資交易「遊戲化」的議題展開為期30天的公眾評論期,未來不排除制定新規加強監管交易應用程式。

7.沃爾瑪開放自家配送平台。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正向其他企業開放自家配送平台Spark Drive,如此一來,與該公司合作的獨立承包商司機也能為其他商家送貨。這意味著沃爾瑪搶攻「最後一哩路配送」商機,與眾多競爭對手未來勢必有番激戰。
 
緯創 印度建置ICT設計製造中心
緯創資通持續強化印度布局版圖,在與當地合作夥伴Optiemus infracom旗下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不僅是智慧手機、IoT及其它智慧裝置產品外,未來「印度製造」的產品也將逐步擴及筆電、平板、網通設備等IT硬體產品,還有EV電動汽車電子類產品。緯創亦將藉由透過強化與在地合作夥伴的結盟,加速在印度建置一作為全球ICT的設計及製造的中心。緯創甫於今年四月間,出清與印度在地網通集團Optiemus infracom先前合資成立的子公司Optiemus Electronics近兩成股權,隨後於8月下旬,再與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強化與Optiemus集團的策略聯盟之際,也提供更多技術資源、聯手擴大「印度製造」版圖。緯創共同總經理暨緯創智能執行長沈慶堯表示,印度推動的PLI(生產連結激勵計畫)將在未來十年成為推動「印度製造」生態系發展的關鍵動能,緯創亦致力於在印度建置資通訊的全球設計暨製造中心,並攜手其印度夥伴合作、提供其支援。因應地緣政治的影響,緯創早在美中貿易戰前數年,就啟動「跟著客戶需求走」的海外布局策略,並在近幾年來加速擴展建置新產能的腳步。尤其在作為其國際化布局重要據點的印度,2015年首進該市場時,即與Optiemus集團策略聯盟、承接品牌廠的智慧手機製造。目前緯創在印度的手機製造產線主力,聚焦於去年底發生暴動事件的Narsapure印度二廠,於今年初正式量產後,預計第三季底前,新建置的印度三廠也即將完工。緯創共同總經理暨緯創科技執行長林建勳日前指出,緯創已通過印度PLI的手機及PC生產業項目,雖因疫情影響導致時程暫延,不過緯創手上的「入門票」,有利未來取得客戶穩定的下單量。至於目前在Noida擁有兩座生產廠的Optiemus,除手機製造業務,在IT硬體裝置部分亦有有PLI,預期此回與緯創擴大戰略合作後,雙方在「印度製造」的產品線還將擴至平板、筆電、智慧穿戴裝置、網通設備及IoT等產品,而緯創過去以中國為主要據點的EV電動車電子產品產線,也將擴向印度。
 
缺工危機 東莞開高薪找嘸人
大陸新一波缺工問題來勢洶洶,不僅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市正遭遇缺工荒,影響正崴精密、徐福記等兩岸知名企業。此外,湖南省、浙江省寧波市等地近日也推出新政,盼解決「招工難」問題。大陸發改委副秘書長高杲8月30日指出,當前大陸就業市場出現「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窘境,未來還可能強化。高杲說,近期東部沿海地區為進出口貿易服務的行業,其技術人才短缺尤其嚴重。經濟觀察報報導,位在東莞市東坑鎮的正崴精密科技園富港電子,旗下事業部招工組員工表示,該公司每天上班八小時,周一至周五可加班二小時,周六日算加班,加上伙食補助、技能補貼、年資服務費、旺季津貼,每個月能拿到人民幣(下同)5,000~6,000元工資,另外入職再獎勵1,200元,「但儘管如此,線下也招不到太多人」。
富港電子人力資源課長孟海江說:「富港的招工工作是每年頭等大事,主要的途徑是透過勞務公司派遣,儘管自動化已經取代相當一部分人工,但電子組裝產線依然在很多環節保留人工流水線的操作。」孟海江回憶,2011年11月,正崴精密在東莞的人員規模達到歷史之最,約5.5萬人。但隨著許多產線因應下游產業變化,目前整個正崴精密東莞產業園僅1.8萬人。
位在東莞的糖果大廠徐福記,近年以自動化應對招工難題,該公司營運總經理虞湛坦言,這些年,用工問題已逐漸「從一個成本控制壓力變成一個保障供應壓力」,如果不是提早幾年投資自動化和進行人力的優化,這家老牌食品廠無法支撐自身的營運。未來,招工會成為很多製造企業愈來愈現實的挑戰。缺工不單出現在東莞,目前已成為大陸各地頭痛的問題,在民企發達的浙江,有工廠開出月新15,000元,但仍招不到工的情況。在製造業發達的江蘇,缺工問題一樣嚴重。中國經濟日報報導,蘇州某外資製藥企業操作工稅前月薪僅有4,000元至4,500元,扣除「五險一金」後,員工到手月薪僅為3,000多元,很難負擔城市生活的日常開支和房租。報導指出,蘇州目前物價水準,稅後月收入不低於5,000元較為合適。
​​​​​​​
衝刺新能源車 大陸護金屬供應鏈
大陸正傾國家之力加速推動新能源車產業發展,數據顯示,大陸2021年1~8月新能源車產銷有望突破170萬輛,年增兩倍。但供應鏈安全問題也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大陸工信部4日表示,將加快新能源車發展政策,並點名要提高鋰、鈷、鎳等礦產的需求保障。上海證券報報導,202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開幕大會4日舉行,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出席致詞時表示,將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統籌並加快新能源車發展系列政策舉措,並提高鋰、鈷、鎳等礦產需求保障。他指出,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仍存在自主品牌大而不憂、資源投入分散、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道不夠暢通等問題。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面臨著鋰、鈷、鎳礦等上漲壓力,汽車晶片和零組件供應存在不足,後期汽車市場穩定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三是網路安全、資料安全問題凸顯,如果監管措施不能及時跟上,可能帶來重大的安全隱患。辛國斌並提到,2021年1~8月大陸汽車產銷有望突破1,600萬輛,年增率約為10%。1~7月整車出口量為100萬輛,年增124%。期內,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預計超過170萬輛,年增高達兩倍,市場滲透率超過10%,L2級智慧網聯市場占比達20%。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安鐵成指出,大陸汽車工業的供應鏈安全問題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大陸未來亟需打破出口限制和突破技術封鎖,包括半導體晶圓、高端基礎材料和工業軟體系統等「卡脖子」領域,還需打通產業鏈斷點,建構完整安全且高效的汽車供應鏈體系。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