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貿聯8月營收24.78億元 創歷史新高
貿聯9月6日公布2021年8月營收24.78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主要是受到電動車與資料中心產品拉貨強勁,並月增7.94%,年增23.57%,今年前八個月營收179.49億元,年增26.07%。貿聯表示,2021年8月各產品線的出貨概況如下, 工業用線束:半導體設備、醫療線束出貨持平。 資訊科技:擴充基座等出貨持平,惟數據中心線束出貨持續增加。 車用線束:電動車與運動車(ATV)線束拉貨增加。 電器線束:出貨約略持平。貿聯2021第2季財報表現亮眼,受惠資訊、車用、工業用、醫療等四大產品線同步成長,帶動營收衝上 70 億元新高,加上漲價反映成本,毛利率走勢也自首季低點回升,帶動獲利表現重返正軌。展望2021下半年,貿聯看好動能將來自資料中心、電動車、儲能、再生能源與半導體等產品;其中在車用方面,電動車隨著主要美系客戶擴大中國大陸產能,新車型即將量產,另一美系新創車廠也將開始量產,貿聯對下半年車用需求保持樂觀。至於資料中心線束,貿聯受惠商用客戶增加資本支出,而將帶動需求持續成長;半導體設備線束則在智能運算、通訊科技提升等多重需求,以及 IC 缺貨的推力下持續受惠;電器則隨著長期產品組合優化,獲利逐步提升。貿聯四大產品線上半年營收占比,資訊 35%、電器 28%、工業 18%、車用 17%,其他 2%。
華立五力全開 8月營收站穩60億元續創新高
電子材料供應大廠華立五大產品線齊發威,7月營收突破60億大關,9月6日公布8月營收維持高檔,站穩60.6億元,比去年同期勁揚18.6%;累計今年前8月合併營收來到453.4億元,年增20.9%。市場傳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對客戶發出漲價通知,顯見半導體整體市況仍相當熱絡。華立身為半導體前段製程耗材的領導供應商,今年以來在5G、HPC、電動車等新科技推波助瀾下,光阻液、電子級化學品及特殊氣體、CMP研磨液的銷量及營收齊揚;內部超前佈署跟隨客戶腳步,規劃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營業據點,成為客戶5奈米生產基地最堅實的材料供應後盾。華立引進的耐高溫尼龍材料因特性優異,搭上伺服器及PC等終端銷售熱潮,攻入DDR5記憶體連接器;而手機、 TV、NB、PC與伺服器近年都已全面採用主流規格USB Type-C連接埠,受惠此充電線更換潮的大商機,高機能工程塑膠營收成長達三成;車載連接器的新開發案陸續進入量產階段,目前受制於車用晶片的供應,待未來獲得疏解,業績動能將全面啟動。第2季季底遇塩田塞港事件,波及外銷歐美的電子產品,時序來到第3季在客戶強力補貨下,華立次世代電子產品銷量較去年同期噴出倍數成長的佳績;至今8吋晶圓廠的產能仍十分緊俏,供不應求依舊是IC的銷售實況,並在連續多波漲價潮驅動下,華立在時序控制、驅動、電源管理及記憶體IC營收成長近7成。外資報告指出,ABF載板進入超級循環後,BT載板也將接棒展開價格上調的趨勢,各載板廠正加快步伐進行擴廠增產。華立切入IC載板製程用材料,與原廠共同推出製程用Stepper及DI高解析電鍍乾膜,已成功接獲多座新廠的供應訂單,至8月底營收拉出高雙位數的成長氣勢。台灣政府定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蘋果公司也承諾在2030年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百分百的碳中和,華立為呼應政府及跨國企業節能減碳目標與要求,將ESG永續基因融入在企業文化及營運活動中。近年大力投入綠電產業,跨足太陽能電站的設立、儲能設備的經營及離岸風電漿葉材料的推廣,致力形塑對地球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百容8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年增率連續12個月成長
百容8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年增率連續12個月成長,單月營業收益動能穩定增溫中。百容程式開關及磁簧繼電器,屬於電子產品中的輔助性零組件,應用於電腦及其週邊業、通訊產業、 家電產業、精密儀器業、安全及防盜系統產等。國內沖壓件及電子端子廠,除了有沖壓件及電子端子台產品,積極布局工控及車用產品,產品出貨穩定成長。並在台中工業區既有廠區加開2條以上全自動化繼電器生產線。今年首季合併營收維持兩成以上的成長,後勢看多。近5日以來股價跌6.43%,落後同期大盤(漲0.03%)個股表現遜於大盤,拭目以待營收支持後的表現。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鴻海8月營收4000.49億元 歷年同期次高
鴻海自結8月合併營收新台幣4000.49億元,創歷史同期次高。法人預期鴻海下半年受惠較高毛利伺服器和零組件業績成長,第4季合併毛利率可提升至7%。鴻海自結8月合併營收4000.49億元,較7月4180.15億元減少4.3%,比去年同期4205.45億元減少4.87%,創歷年同期次高。從四大產品線來看,鴻海表示,8月與7月相比雲端網路產品表現最佳,其次是消費智能產品,再者是電腦終端產品類別,最後是元件及其他產品;8月與去年同期相比,消費智能產品表現最佳,其次是元件及其他產品,再者是雲端網路產品,最後是電腦終端產品。法人指出,高階伺服器和筆記型電腦拉貨強勁,5G小型基地台需求持續向上,帶動較高毛利雲端網路伺服器和元件業績成長,是鴻海集團8月業績穩健的主因。累計今年前8月鴻海自結合併營收3兆5185.34億元,較去年同期2兆8819.89億元成長22.09%。展望9月之後營運,外資法人指出,鴻海包括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伺服器和相關零組件在內較高毛利的業務項目,下半年毛利率可提升至12%到13%,較今年上半年平均約8%至9%明顯成長;預估今年第3季鴻海在CSP業績可望季增雙位數百分點。受較高毛利伺服器和零組件業績成長,法人預估鴻海集團第4季合併毛利率可提升至7%,較今年上半年合併毛利率5.92%增加。觀察鴻海主要產品毛利率,法人分析消費電子產品毛利率約3%至4%、電腦終端產品毛利率約3%至4%、網通產品約6%至8%、CSP產品毛利率約8%至12%;元件包括連接器、半導體、鏡頭模組等平均毛利率在雙位數百分點。鴻海先前在法人說明會中預期第3季整體業績較第2季持平,較去年同期成長約3%至15%,主要是第2季營收基期較高,今年持續以獲利和每股純益極大化為目標。從產品營收比重來看,鴻海第2季消費暨智能產品占比約53%,雲端網路產品占比約22%,電腦終端產品占比約19%,元件和其他產品占比約6%。
蘋果難啃 立訊上半年財報「增收不增利」
蘋果供應商立訊精密日前公布上半年財報,儘管營收和淨利潤均較去年同期成長20%以上,卻未反映在股價上。中國媒體分析,這與立訊主業務毛利率跌至15.78%有關,營收雖然增加,實際賺的不多,立訊打入蘋果供應鏈10年,高成長的時代已經終結。立訊2011年透過PC連接器、手機充電線等零組件打入蘋果供應鏈,2017年切入蘋果AirPods組裝業務,2020年又切入Apple Watch代工業務;今年8月業界消息指出,該公司將首度代工iPhone 13,可能撼動富士康的地位。10年前立訊剛打入蘋果供應鏈時,營收不到30億元,但2017年至2020年,營收成長了5、6倍,年增率多次超過60%。不過,根據立訊上半財報,營收成長32.08%、達481.47億元人民幣(以下同),淨利潤成長21.73%、達30.89億元,營收增幅已放緩。此外,立訊上半年財報中,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也從2018、2019年的64.16%、87%跌至7.87%,遠低於營收成長32.08%,即「增收不增利」,看起來收入多,實際上卻賺的不多。另外,以立訊的主要業務消費性電子為例,上半年毛利率僅15.78%;相較之下,即將打入蘋果供應鏈,為iPhone 13提供鏡頭的舜宇光學,整體毛利率達24.9%。中國媒體認為,立訊走過第一個黃金十年後,很難期待該公司會再有同樣高速的成長。
USB 4主控晶片設計定案 祥碩明年營運大補
高速傳輸晶片廠祥碩USB 4主控端晶片9月完成設計定案,進度領先競爭同業,可望搶在年底前率先導入英特爾Alder Lake、超微Warhol及Rembrandt、蘋果M1X及M2等新處理器平台。再者,祥碩與超微合作的新一代AM5平台600系列晶片組進度符合預期,將在明年搭配出貨。法人看好祥碩明年營運將再締新猷。英特爾及超微上半年受到IC載板缺貨影響,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出貨低於預期,祥碩USB 3.2控制晶片銷售成長動能放緩,搭配超微出貨的晶片組出貨低於預期,但祥碩上半年合併營收仍年增5.4%達30.51億元,稅後淨利年增12.3%達14.77億元,每股淨利21.38元優於預期。隨著IC載板供貨在下半年明顯回升,英特爾及超微CPU出貨轉強,祥碩高速傳輸晶片組出貨量回升,7月合併營收月增24.8%達6.6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1%,累計前7個月合併營收37.1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2%。祥碩下半年到明年持續面臨晶圓代工產能吃緊及價格調漲壓力,除了提前預訂產能,也確定可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客戶。法人預期祥碩下半年出貨量增加及調漲價格,營收將逐月走高到第四季,全年營收續創歷史新高,獲利表現將優於去年。明年受惠於USB 4等新晶片進入出貨成長循環,營收及獲利可望再創新高。雖然ODM/OEM廠面臨晶片長短料問題,預期晶片供給吃緊會延續到明年,並開始下修筆電及桌電下半年出貨預估,但英特爾及超微仍維持既定計畫,將在年底開始推出新一代CPU平台,包括英特爾Alder Lake處理器平台會在年底放量交貨,超微Warhol及Rembrandt處理器平台可望登場。再者,蘋果M1X及M2處理器平台電腦也會在年底推出。由於英特爾、超微、蘋果等新CPU並未內建USB 4主控,而是採用獨立USB 4主控端晶片,祥碩可望直接受惠。祥碩USB 4主控端晶片9月完成設計定案,與USB 3.2及英特爾Thunderbolt規格相控,進度領先競爭同業,第四季就可開始出貨並挹注營收,而明年將配合客戶新CPU平台而逐季放量。另外,超微採用台積電5奈米的Zen 4架構Raphael處理器將會在明年推出,採用全新AM5平台,及支援PCIe Gen 4與DDR5,搭配的600系列晶片組訂單已由祥碩拿下,預期明年下半年量產出貨,營運再添強勁成長動能。
Delta擴散 空運價一周漲三成
Delta病毒來勢洶洶,新一波疫情打亂全球航空貨運市場供應鏈,9月6日上海、台灣出口到北美的價格每公斤已經逼近新台幣400元,短短一周內漲幅已達三成。長榮航空近期因機師染疫問題,即日起暫停飛芝加哥客、貨運航線,推升芝加哥的貨運急單價格狂飆,由於長榮航之前還提供客運的機腹載貨,一夕之間無法服務,導致芝加哥航空貨運每公斤價格已飆到450-460元。航空雙雄配合政府檢疫規定,雖華航、長榮航已經全力調度,但因人力與運能減少,未來運價波動恐不小,台北到美國西岸的每公斤價格約380-390元,台北-美國東岸每公斤的價格來到390-400元,而且業界都認為,航空貨運的市場供給缺口才剛開始,價格還會再漲。業界認為,9月開始進入旺季,這波漲勢恐怕比去年5月疫情剛爆發時還猛,最近都不斷提醒客戶要提早安排出貨。另一方面,因為國內疫情突發Delta變數,也為航空運輸埋下隱憂。中秋節連假將至,許多廠商趕出貨,最近國內的航空貨運市場滿載,全球航空貨運市場近期又受到旺季、疫情兩大因素影響,供需再度失衡,本周價格已開始飆漲。首先上海浦東機場疫情擴大,境外貨機作業人染疫後,工作人員數量大減,造成許多航空公司的貨運航班無法作業,許多貨急著轉往其他城市再轉出口,但上海是主要航空貨運出口機場,因市場混亂,價格連續飆漲。台北到上海今年平均運價每公斤約新台幣80-100元,上周急貨喊出每公斤價格須加價120-133元,本周長榮航空因疫情影響而減班效應下,推升運價來到每公斤160-170元。國內因應Delta變異株擴散,強化機組員返台後防檢疫規定,台北到北美的航班大受影響,華航、長榮航的航班再下降,華航運能衝擊比長榮航空小,長榮航空長程線的供給量較大,航班將減少約四成。
虛實整合不間斷 緊抓數位商機
疫情讓台商新南向的發展,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簡言之,電子商務、遠距商機已順勢而起,零接觸、E接觸經濟成為新主流,從經濟部的立場而言,此時推動數位商務的發展,非常重要也是大勢所趨,這已成為目前致力的政策重點。先談談台灣的強勢項目表現。的確,很多國際上的大型電子商務業者,包括Amazon等表現亮眼,是市場的領導者,台灣在此領域的最大優勢是,我的B2B相當強,因此推動的重點就放在B2B,透過外貿協會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大推動力度,已有不錯的成績。以數位展覽而言,傳統上,台灣拓銷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組團參展、或者辦展覽,將台灣的產品向國外買主推薦,並爭取商機。但目前很多展覽根本無法採傳統的方式辦理,甚至取消了,參訪團體也無法到既定的目的地。此時數位展覽就變得相當重要,國貿局投入巨額資金設計公版數位展覽館,希望透過各個公協會協助推動,讓廠商可直接使用,以數位的方式辦理展覽。至於國內,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會持續將既有的展覽辦下去,只要疫情控制的還可以,雖然很多大型展覽的國外買主,沒辦法來台灣參加,但透過虛實整合做法,國內業者、代理商仍可以辦理實際的展出,再透過數位方式跟國外介接,持續向他們推介產品。疫情下的商機開拓我們做了很多事。例如外貿協會針對防疫物資,設有防疫國家館,複製這樣的做法,持續的把產品集體共同建構產品展覽館,更希望藉此跨出第一步後,企業可以按部就班的進行數位轉型,包括輔導他們攝影、寫產品介紹乃至於找代言人,尤其希望中小企業主要改變觀念,在跨境領域的商機上,有所發揮。我更想強調的是,前瞻計畫準備投入22億,要幫助業者數位轉型,工業局透過雲端方式幫助業者升級,很多軟體租用一年要花上幾百萬元,透過政府協助,價格大幅的降低,使用雲端產品進行產品升級,數位化的傳承生產技術,是目前業者應該思考並盡快推動的事。中小企業處方面,持續輔導中小企業跟資訊服務業者合作,建立數位平台,讓年輕的、有數位經驗的業者到工廠實習,將來可協助業者推動數位化轉型。除了疫情,貿易戰是企業要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觀察台灣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可發現,雖受疫情影響,對東南亞的貿易數字略往下掉,但進口加出口合計數卻是成長的。做為一個跨國企業的CEO,面對貿易戰時會想要分散市場,台商做為國際供應鏈的參與者,也得配合多國籍企業的布局進行移轉準備。疫情終究還是會過去的,後疫時期的展應該如何部署呢?疫情期間透過視訊方式,我們持續與各國合作進行產業搭橋,就是要彼此認識對方的產業及技術層級,讓業者與業者對話,智庫也一起參與,掌握未來兩年可能的發展方向。由於目前台商相對集中在印尼、越南,業者希望有一個工業區或群聚效果,彼此可以支援照應。因此,我們在印度等部分國家,設置了「Taiwan Desk」,協助企業在當地投資時處理問題,或做為和當地政府對話的窗口。與當地台商會結合則是另一重要做法,許多台商曾搶先到南向國家發展,台商是我們非常大的資產,大企業去那邊有自己的一套,中小企業就很需要跟台商會聯繫,協助他們在當地立足發展。我還要強調的是,新南向的「新」不只是時點的新,還包括產業的更新、技術的更新,新南向政策希望高階留在國內,中低階在外面,質在內、量在外。不只看出口,看的是台商的整體布局,台商的確在供應鏈方面有前往新南向國家,配合與國際供應鏈的整體布局計畫。
美國國會力拼年底前通過稅改 台商宜及早因應
美國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於2021年8月24日通過2022年3.5兆美元的財政預算案(budget resolution),內容包括大量撥款以改善美國教育及醫療體系、擴大基礎建設、促進綠色能源等。如何為此次龐大支出籌集足夠的財源,民主黨擬提高企業及高收入、高資產人士的稅負、強化防制跨國企業將利潤移至美國境外的政策,並投入資金以增加美國聯邦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稽徵量能(包括電子化、數位化等)來縮短應收及實收稅款之間的差距。2020年美國選舉後,民主黨獲得眾議院和參議院的相對掌控權,不論共和黨支持與否,只要得到兩院民主黨議員的支持,就能以預算協議程序(budget reconciliation)通過稅改法案。因此,眾議院歲入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和參議院財政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Finance)正積極討論新政策的內容,望能在9 月 15日前起草在十年內至少能籌集 10 億美元的稅收措施,以便兩院採取進一步行動,務求法案能趕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通過並在2022年元旦生效。參議院財務委員會主席懷登(Ron Wyden)曾於8月25日公布一份討論稿(discussion draft),提出其對此次稅改的願景及展望,主要對2017年稅改所引進的GILTI(global intangible low-taxed income,即美國版的全球最低稅負制,要求美國母公司就海外子公司「超額利潤」申報納稅)提出了幾項修正,包括廢除10%的利潤底線(deemed tangible income return),以及改為按個別國家單獨計算相關收入、費用及所繳納稅額,讓美國企業不能再利用在高稅負國家所繳納的稅款,以扣抵來自低稅負地區的所得。除GILTI外,懷登也建議修正BEAT(base erosion anti-abuse tax,企業最低稅負制的一種)以更加防止跨國企業將利潤移至美國境外,並提議在保留FDII(foreign derived intangible income,針對符合資格的外銷貨物及勞務收入以較低稅率課稅)制度的同時,將計算方式改為以企業在美國境內的研發和員工訓練訓費用為基礎,進而鼓勵企業投資在美國境內研發活動及提升員工技能。然而,懷登所提出之討論稿在許多方面仍有待確認,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蘇宥人指出,除未明確指出GILTI未來稅率(曾由拜登提議自10.5%調升為21%)外,該討論稿幾乎未提及對外國企業(包含台灣企業在內)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SHIELD提案(在拜登計畫下,美國子公司所屬集團各成員的有效稅率均不能低於特定標準,否則恐導致美國子公司部分費用被剔除不能認列),且未就美國企業所得稅率的調升幅度(是否調升至28%,還是將調升幅度侷限在曾所討論的25%)提供任何具體說明。蘇宥人提出,雖然民主黨維持眾議院多數優勢且又掌控參議院,更已達成通過預算案之主要里程碑,進度相當快,但民主黨如何將其願景與白宮、財政部先前提出之建議接軌及相互協調,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G20針對全球最低稅負制談判之結果可能產生之影響,皆有待觀察。再者,民主黨新稅務政策是否能如期在2021年12月31日前成功立法通過,若未能如期通過是否考慮追溯適用,亦值得觀察,蘇宥人建議在美國有營運之台灣企業,應密切關注相關發展,並與專業人士討論,以及時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如何應變拜登政府內憂外患
在今年1月上任的拜登政府,在民主黨全面執政下,順利推動多項振興方案,並有效控制疫情;美國經濟也開始回溫,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0.2%,第2季則為12.2%。就業市場也持續改善,今年7月新增約百萬工作機會,為近一年以來單月新高;失業率也降至去年疫情爆發後最低的5.4%。在全球七大工業國家中,美國是第一個經濟規模回復到疫情前水準的國家。但是自7月上旬由於變種病毒Delta肆虐,拜登政府過於輕忽,未能在第一時間防範,致使疫情迅速擴散。單日確診人數由7月初零星的數千人,快速上升至最近單日已超過20萬人,甚至已超越拜登上任時的人數,美國疫情再度延燒。疫情的惡化使得美國經濟大受影響,目前許多州又增加對經濟活動限制,對於以內需支撐經濟的美國相當不利。再加上今年第2季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高達4.9%,遠高於第1季的1.9%,各種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明顯下降,美國國內對第3季經濟成長普遍不樂觀。對以「控制疫情,提振經濟」內政優先做為施政主軸的拜登政府衝擊很大。由於疫情蔓延導致經濟成長趨緩,美國國內普遍質疑拜登的執政能力,使得拜登的支持率開始下滑。而拜登宣布自阿富汗撤軍,以致阿富汗迅速變天,更使其支持度暴跌。拜登雖然極力為撤軍行動之合理性辯解,但日前阿富汗首都機場恐攻造成美軍嚴重傷亡,阿富汗新政權與恐怖組織鏗然一氣,凸顯撤軍決定之錯誤。而美國國內輿論並不認同撤軍決定,更使拜登支持度重挫,目前其不支持度已超過支持度,拜登正面臨上任以來的最大危機。美國經濟下滑,也連帶影響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內需成長減緩會降低進口需求。台灣對美國出口在今年前兩季分別大幅成長24%及32%,未來很難繼續維持高檔。而在美國經濟開始疲軟,預計拜登會加速國內振興經濟措施及基礎建設的推動,針對其中重點項目,例如電動車、再生能源,以及寬頻網路所衍生的商機,政府應有系統盤點,藉由台美產業合作的平台,協助企業切入市場,以彌補出口減緩的缺口。阿富汗變天影響美國國際戰略布局。拜登延續川普時期方針,聯合盟邦以抑制中國勢力擴張,但由於阿富汗局勢劇變,新政權與美國處於對立,甚至敵對立場,與中國較為親近的基本態勢已底定,此會使美國印太戰略出現缺口。特別是阿富汗新政權接收了美國的大量軍備,形成另一股武裝勢力及不安定因素,也是美國未來面臨的棘手問題。美國在經濟上是以斬斷中國紅色供應鏈,確保美國競爭力為原則。阿富汗變天雖然對經濟影響微乎其微,然而拜登政府未來必須優先處理國內疫情,以及因應阿富汗新情勢,可能無法更加關注與各國雙邊的經貿關係。其於此,台灣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強化供應鏈國際連結;並落實今年6月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的項目。今年是911恐怖攻擊20周年,美國之前千辛萬苦才消滅策劃恐攻的蓋達組織,但如今阿富汗變天,另一個與美國敵對,當初也曾包庇蓋達組織,勢力更大的神學士政權興起,拜登政府是難辭其咎。即使美國先前經濟的強勁復甦,也很難彌補民眾再度被喚起對恐怖組織的痛苦記憶,再加上目前通貨膨脹已經侵蝕到經濟成長,疫情仍未有效控制,未來經濟下行幾乎已成定局,對拜登政府更是雪上加霜。有媒體形容今年8月是拜登歷經最壞的一月,但9月拜登面對的環境可能更為嚴峻,拜登政府的挑戰才剛開始。
共享車位平台USPACE宣布 完成Pre-A輪募資300萬美元
本土新創、共享車位平台業者USPACE今天宣布完成Pre-A輪募資300萬美元(約新台幣8,359.5萬元),進軍日本市場打造停車體驗。USPACE是提供車位共享服務的新創公司,透過物聯網平台,顛覆傳統商業模式、打造車主多元服務。USPACE剛創立時,獲得由中華電信與網路家庭合組的基石創投領投,行政院國發基金跟投的種子輪募資,超過新台幣千萬元,用在產品與系統升級研發,拓展國際市場,三大關鍵技術包括「車位媒合平台」、「物聯網智慧地鎖」之外,看好商辦大樓車位商機,也加入「商用車牌辨識系統」。最近除了開發本市場,並在App上開發實名制停車,以及跨業合作,可在車位上預約移動式停車到位蒸汽洗車服務。USPACE本輪由成就投創、炙星投創、國發基金加碼認購與策略投資人完成本次募資。目前完成日本公司設立,並且在東京、大阪已有兩座共享車位停車場正式展開服務,開始產生營收,將台灣經營模式複製到日本落地,近期更與日本最大電信公司NTT docomo在東京重點鬧區秋葉原合作預約停車。疫情嚴峻,USPACE仍拓展全台市場,目前平台累積合作超過300場停車場域,2萬格車位,預計今年突破3萬格,在單月已實現獲利。 USPACE執行長宋捷仁看好車位共享是未來的主流停車商業模式,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業務拓展依舊不減,也是少數成功落地日本市場並與大型企業合作的台灣新創公司,未來將全力主攻日本與亞太地區市場。USPACE指出,配合目前防疫實名制,也將此機制結合客製化停車管理方案運用在停車場域,提供給商辦大樓、住宅社區甚至是校園,推出「App實名會員制停車」、「企業訪客預約系統」,滿足各式的停車情境和需求,同時符合便利性與安全性。USPACE經由物聯網雲端停車管理系統與App會員平台,成為USPACE會員並綁定支付,可持續在USPACE合作場站全程享受無感快速進出的停車體驗,不用擔心票卡遺失、現金零錢不夠的問題,離場直接取車,不再浪費時間排隊繳費,手機可收取雲端發票兼報帳等便利功能,降低停車場投入成本與攤提時間,並協助地主進行節稅,把最大利益回饋給合作業主創造雙贏。
健和興Q3營運不淡/Q4衝鋒;明年續增長
基礎建設與車用需求持續提升,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商健和興(3003)第三季營收將淡季不淡,季減幅度僅個位數,第四季營收獲利都會達全年高峰,市場也樂觀預期,因未來三到五年將進入公司布局應用,包括車用、5G、綠能等的大佈建期,公司會跟著客戶需求水漲船高,將是中期營運維持年年兩位數成長的關鍵。健和興前7月營收年增46%,公司自結到7月的稅前盈餘6.09億元,每股稅前盈餘3.91元。其中7月自結營益率約24.25%,仍維持第二季高峰。法人預期,因產品調整報價陸續生效,加上下半年在車用、綠能、5G基礎建設等等需求,未見減弱,第三季營收預期仍可維持11億元以上的高峰水準,季減僅個位數,第四季將達全年高峰。法人圈目前對該公司中期的成長,看法正面,主要是深蹲已久的利基布局,今年起只進入收成的第一年,未來三年成長都可樂觀期待。包括受惠新能源車車體連接器與充電設備的零件與模組需求、中國通訊基地台的建置成長等,公司卡位的客戶都是產業具備關鍵地位者,且電力相關的能耗升級,也讓健和興過去在電源週邊控制的技術強項,更被客戶重視;今年車用營收佔比已有15-20%,成長超過預期,未來延續動能可期。法人預估,健和興今年營收年增會超過35%,每股稅後盈餘超過5元,創下新高,明年營收還將維持兩位數成長,營益率有續改善可能。
新能源車銷量續增,陸企估鋰電銅箔缺貨將持續至明年
中國諾德股份常務副總裁陳郁弼於本(9)月初舉辦的《2021第十四屆高工鋰電產業峰會》表示,預計今(2021)年下半年鋰電銅箔缺貨的現象將日趨明顯。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正處於高景氣度區間,下游需求增速明顯高於銅箔產能的釋放增速。 陳郁弼指出,由於銅箔產能調試和爬坡時間較長,約為6個月,預計鋰電銅箔供不應求的情形將持續至明(2022)年,尤其是高端4.5微米至6微米動力電池箔。據瞭解,在經歷了上半年的供應緊張後,目前中國鋰電銅箔龍頭企業仍基本處於滿載生產狀態,市場需求暢旺,龍頭企業訂單基本飽滿。 而以8微米電池級銅箔為例,萬得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該種電池級銅箔市場均價為107元(人民幣,下同)/公斤,相較今年初累計上漲約29%。中國國內銅箔產品的定價通常採用「銅價+加工費」的模式,而加工費則是銅箔企業盈利的核心因素;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8微米電池級銅箔加工費為37.55元/公斤,年增逾50%。上海有色網研究團隊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2016年至2017年,受新能源汽車第一輪快速發展的推動,鋰電銅箔加工費持續上漲,8微米電池級銅箔加工費一度達到5萬元/噸。但隨著2019年鋰電池下游增速放緩以及鋰電銅箔產能擴張,8微米電池級銅箔的加工費下跌到3萬元/噸的水準。陳郁弼表示,目前6微米、8微米鋰電銅箔加工費略有上漲,主要是加工物料上漲,但仍未抵達歷史高點,與2017年的高點相比仍有差距。 展望後市,上海有色網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市場需求正在向6微米及以下的電池級銅箔延伸,而鋰電銅箔8微米向6微米切換具有技術門檻,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週期;預計具有極薄鋰電銅箔的廠商,產能利用率將處於高檔,頭部廠商將滿載運行。首創證券認為,隨著下游新能源車銷量爆發,鋰電銅箔需求暢旺,但上游設備供給及環評因素限制了銅箔產能擴張速度,未來兩年供需緊張程度有望進一步加劇,銅箔廠獲利可望持續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