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美疫情解封,歐美的經濟復甦會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動能,在歐美客戶非中供應鏈的要求下,台灣ICT廠商佈建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勢必要加快進行。越南北部隨著ICT大廠如鴻海、仁寶、和碩、緯創等企業投資及擴產,相關配套供應鏈的需求將逐漸提升,並將帶動當地的需求,我廠商掌握佈局先機。
越南政府重視終端製造,希望在2025年和2030年達到45%及70%越南製造,對ICT產業佈局相當歡迎,並且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本會取得越南整體環境、越南北部的清化省,義安省,河南省代表介紹其投資環境及優惠措施,越南勞工法規須知,如有需要之會員歡迎來信索取。
索取窗口: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 林小姐 03-5910002、kate@teca.itri.org.tw
會員動態
中國探針電動車應用看佳 法人估明年業績增逾2成
中國探針對第4季營運審慎樂觀,明年看好電動車、電動機車和電動自行車等新能源應用連接器業績表現,不僅切入美系電動車大廠充電槍,也與韓系電動車廠合作。法人估中探針明年業績目標成長超過2成。中探針今天下午受邀參加券商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展望明年,中探針對電動車、電動機車以及電動自行車三大領域新能源連接器產品前景展望樂觀。在電動車領域,中探針表示連接器產品已切入電動車充電槍和車削件,不僅與美系電動車大廠合作,也和韓系電動車品牌商合作。法人預估中探針最快今年底可開始供貨給美系電動車大廠充電槍應用。在電動機車領域,中探針連接器也持續切入台系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站應用,隨著電動機車品牌客戶有意布局中國和印度市場,中探針也規劃隨著客戶前進越南、中國和印度的電動機車市場。在電動自行車領域,中探針表示從去年逐步切入,與國內大廠合作,預估明年相關連接器產品業績貢獻可期。在真無線藍牙耳機(TWS)連接器應用,中探針指出市占率相對高,今年也接獲日系客戶訂單。展望9月及第4季營運表現,中探針態度審慎樂觀,不過指出仍需觀察COVID-19疫情變數,對明年包括新能源、半導體測試、連接器等產品業績態度正向,法人預估中探針明年業績目標年成長幅度超過15%至20%以上。從產品營收比重來看,今年上半年大電流產品占比約11.2%,法人分析這與電動車等新能源領域用大電流連接器產品相關;其他連接器產品占比約64%,測試產品占比約21.8%,工控產品占比約2.9%。法人指出,在半導體測試方案,記憶體測試應用占比約40%,邏輯晶片測試占比約60%,其中測試治具占比約30%。中探針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新台幣13.26億元,年增27%,上半年合併毛利率31.76%,較去年同期31.19%微增,上半年稅後獲利5480.7萬元,較去年同期1987.6萬元大增175%,每股基本純益0.85元,優於去年同期EPS 0.31元。中探針主要布局半導體精密測試針以及3C產品連接器,產品包括測試微間距方案的測試治具、IC測試探針、PCB測試探針、5G高頻測試方案,切入半導體測試和晶圓級封裝(WLP)測試。連接器包括Pogo Pin彈簧針、防水連接器、磁吸連接器、高頻傳輸連接器等;大電流連接器包括電動車充電槍、電池連接器、冠簧連接器等。中探針產品切入電動車等新能源應用、資料中心伺服器和通訊設備高速纜線應用、醫療用連接器、以及航天交通等工控應用。根據官網資料,中探針客戶包括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等;中探針測試客戶包括鴻海集團、英特爾(Intel)、Skyworks和日月光投控旗下矽品等。佳穎公佈8月營收,年增率連續6個月成長,月營收連續3個月成長
佳穎8月營收年增率連續6月增長,月營運成績正向緩增。佳穎沖壓零件供應商,主要連接器客戶TYCO。國內專業模組、金屬沖壓零組件製造商,沖壓核心元件穩定出貨給BOSCH等汽車大廠,並跨足中國車用端子市場,位於昆山合資廠已通過系統認證。第一季營收為3.10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1.13%,後市持續觀察。近5日以來股價跌1.54%,落後同期大盤(跌0.28%)股價波動與大盤相距不遠,而近半年月營收成長漲跌互見,股價是否進一步向上推升有待觀察。所屬沖壓件產業(16家)近5日股價平均跌3.21%,平均月營收年增率19.09%,佳穎(3310)為39.85%,截至目前營收年增率優於同產業平均。佳穎公佈8月營收1.10億元,年增39.85%,且月營收連續6個月成長,今年以來股價跌1.30%,落後同期大盤(漲17.23%),輔以第2季毛利率20.17%、稅後純益率5.42%、營業利益年增率14.99%,成長動能穩定。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聯想新品連發 台鏈受惠
全球PC龍頭聯想近日發表一系列新品,涵蓋新平板、筆電及Chromebook等終端裝置。市場看好,隨著下半年聯想新品上市,可望帶動仁寶、緯創、奇鋐等供應鏈營運。聯想此次發表三款新筆電,主打號稱全球最輕的14吋OLED筆電的「Yoga Slim 7 Carbon」,以及16 吋的「Yoga Slim 7 Pro」,同時推出「IdeaPad Duet 5」Chromebook。聯想亦更新平板產品線,發表「Lenovo Tab P12 Pro」及「Lenovo Tab P11 5G」,前者主打採用旗艦級的高通 驍龍870處理器,擁有高更新率的AMOLED螢幕,後者則聚焦5G全時連網。隨著聯想新品於下半年在全球發售,市場看好,可望帶動仁寶、緯創、奇鋐等供應鏈出貨,為營運挹注動能。四連接元件廠新一波籌資潮,看好哪樁?
看好營運規模擴張,連接元件廠商第三季啟動新一波募資潮,股王嘉澤發動掛牌以來首度的大規模籌資,宏致、瀚荃與線材廠萬泰科,也各有3-12億元的資金到位計畫。該等公司除充實營運資金外,也期望擴大全球生產基地的分散,不少將用於加碼台灣或東南亞產能的擴充,為中期成長預作準備。業界人士分析,通常廠商會啟動資本市場籌資,考量不脫為二,一個是籌資效率,若股價相對強勢,對股本的稀釋率與提高股東參與意願,都是正面;二是看好後續成長動能,需要更充沛的營運資金。此次點出的四檔個股,包括嘉澤、宏致、瀚荃與萬泰科,都有類似特色,經營團隊對公司所在的應用領域、產品布局與全球生產碎鏈化的趨勢,都掌握一定優勢,也成為外界看好後續籌資效益的主因。以嘉澤來說,此次透過可轉換公司債(CB)與現增,將分別募得10億元與10.8億元,這也是公司掛牌以來最大的籌資,其中CB已募集完成,現增款本月中也會到位。對向來保守的經營團隊來說,會如此積極的募資,主要也是看好CPU Socket的世代交替潮,將啟動新一波營運的向上風潮,未來營收規模增長可以期待。而公司台灣營運中心將擴編,另越南廠的擴產資金也需透過台灣支應,成為募資的兩大理由。宏致也是過去兩年積極擴張的連接器廠,且公司除有機成長外,外部併購動作更為積極,今年第二季才開始併表的美國連接器廠Genesis,是公司用來串聯美國研發與亞洲生產管理的重要布局。此次公司將透過CB與現增各募資約6億元,籌資後將用於台灣精工中心二期的擴建,預計第四季動工,精工中心完工有助於高精密與高頻高速連接器的產品線研發,更趨完整,也將爭取伺服器、雲端連接器等更大的市占分額。瀚荃先前也公告將發行5億元的CB,近日完成送件,市場估計本月下旬可望定價,Q4初完成籌資;公司今年營運成長也很亮眼,主要來自在車用、工業與雲端網通的利基布局,而先前已於寮國設廠,只是近兩年礙於疫情,實際開出的良率及效益還不穩定,但因寮國廠具備鄰近泰國、越南的地理優勢,又有相對低價人工,成為此波全球生產重新分配下的策略活棋,公司長期也期望持續擴建該廠規模,以滿足面板、車用、網通及家電客戶所需。萬泰科也是全球佈局最完整的網路線材廠之一,除兩岸三地外,還有越南、泰國廠,過去兩年也靠東南亞與台灣產能,爭取到不少美國中高階新客戶轉單。此次公司也發行3億元CB與1萬張現增,募資可望超過5億元,也是中期衝刺轉單商機與卡位5G網路線材升級商機的銀彈。華碩PC訂單滿到年底
儘管PC市場今年下半年面臨Chromebook教育領域需求減弱,但宏碁、華碩均強調訂單持續滿到年底無虞,加上微軟最新Windows 11作業系統將於10月問世,品牌廠普遍看好將催動PC換機潮,為下半年旺季市況再添柴火。微軟宣布,10月5日起符合條件的PC可免費升級Win 11。微軟將依據使用中的設備數據和其他因素來確定哪些設備將首先獲得升級,官方預計,所有滿足Win 11條件的設備將在2022年年中獲得免費升級。宏碁、華碩、戴爾、惠普、聯想、三星等品牌廠,以及微軟自家Surface,均將推出搭載Win 11的PC相關新品。由於部分硬體產品將無法升級至Win 11,業界看好,將為PC供應鏈掀起一波換機潮。廣達仁寶8月營收淡
代工大廠廣達、仁寶9月9日公布8月營收同步較7月衰退,廣達下探847.1億元,為今年來單月營收最低,主要受制於缺料與物流不順衝擊;仁寶月減5.2%,降至1,023.8億元,仍站穩千億元大關。廣達8月合併營月減近10.6%,也比去年同期衰退約20.1%;前八月營收7,087.05億元,年增 4.9%。出貨量方面,廣達8月筆電出貨550萬台,月減逾6.7%,連續兩個月下滑,也比去年同期減少12.7%,為今年單月首度筆電出貨量較去年同期衰退;累計前八月筆電出貨已達4,940 萬台。廣達表示,8月出貨下滑,主要受限於供應鏈缺料及貨運物流不順影響。展望第3季,由於供應鏈缺料,加上貨運物流影響仍嚴峻,維持第3季出貨將季減個位數的看法,約持平去年同期的1,830萬台。儘管下半年仍有商用等主流機種接棒,在手訂單穩健,但因為去年比較基期較高,對下半年業績年增幅度保守看待。廣達不諱言,第3季進入傳統消費性電子產品旺季,包含手機、車用電子等都推出新品,造成整體零組件排擠效應顯著,供給更加吃緊。仁寶8月也受筆電出貨小幅衰退影響,單月營收月減近5.2%,但仍連兩個月站穩千億元大關、達1,023.8億元,年增 21.9%;前八月營收7,413.5 億元,年增逾19.6%。仁寶表示,8月筆電出貨470萬台,月減約4%,年增近34.3%;前八月筆電出貨量為3,570萬台,年增28.4%。展望第3季,仁寶指出,訂單需求仍強,估筆電出貨可望季增逾一成,但仍需關注中央處理器(CPU)、面板、電源IC等零組件供應狀況,非筆電產品也估將季增一成內。2021全年則維持筆電年增10%至15%,非個人電腦產品逐季成長的預估。貿協攜手Google發表跨境關鍵報告 助廠商數位轉型
貿協今天攜手Google發表最新「台灣企業跨境關鍵報告」,將企業分為「傳統型」、「成長型」、「成熟型」「混合型」4大類,並針對台灣廠商數位貿易痛點提出建議。外貿協會下午舉辦「數位商模大爆發 B2B數位跨境新藍圖」台灣企業跨境關鍵報告發表會,和Google共同發表最新「台灣企業跨境關鍵報告」,針對外銷占營業額50%以上企業進行調查,將企業分為「傳統型」、「成長型」、「成熟型」「混合型」4大類,並針對各自痛點提出解決方案。貿協董事長黃志芳致詞時表示,全球疫情挑戰持續,遠距教學、線上工作、數位貿易已成新常態;加上近年全球暖化,掀起企業社會責任投資浪潮,讓人們在追求企業利潤極大化的同時,一併考慮節能減碳及社會責任,貿協將持續與多方數位貿易夥伴,一同協助企業數位轉型。Google指出,4類台灣B2B跨境企業,在跨境數位工具的使用、資料處理及資料分析工具的整合上呈現不同的成熟度,建議出口業者利用數位工具的高觸及性與效率達成各階段目標並有效的擴大營收規模。例如「傳統型」應加強數位流量及數位內容的投資以穩定營運需求,反觀「成熟型」則應著力於整合業務端與數位端的客戶資料,優化營運效率與產品,進一步達到永續經營。黃志芳表示,這次活動貿協與Google同步發表「企業數位跨境診斷網頁」,企業廠商可運用此網頁檢測公司所屬類型及所處數位階段並獲建議,並將此作為下一階段雙方共同提供廠商服務的基礎,規劃依不同類型廠商提供數位課程、諮詢及客製化數位行銷服務。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長江文若指出,貿易局將積極推動「協助業者數位轉型」,數位轉型並非一蹴可及,為協助國內業者在全球疫情蔓延之際仍能出口接單,已將實體拓銷轉成線上辦理,包括建立VR虛擬展間及線上洽談平台,全力協助業者運用數位方式拓銷。
和大8月營收創33月高 廣華-KY年增8.41%
汽車零組件廠和大受到上半年度延遲出貨及微幅漲價調整等因素,8月合併營收為6.25億元,為33月以來單月新高,月增18.75%,年增48.56%,前8月合併營收為44億元,年增47.96%,營運確立回升趨勢,公司對未來營運保持樂觀。此外,廣華8月合併營收為5.54億元,月減5.12%,年增8.41%;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44.82億元,年增29.97%。和大指出,上半年受到現場人力缺口影響,公司仍持續增補人力,但缺口仍難在短期補足,為因應客戶往後新訂單挹注,下半年嘉義大埔美三廠將機台預計先啟動4條自動化AI智能產線,可為未來營運注入成長動能,為了超前部署擴增產能,預定啟動第五廠之規劃,期能在年底到明年初動工,另標購嘉義大埔美園區土地約5,500坪做為第六廠建廠土地。各國政府為落實減排目標,使得全球各品牌車廠及國際電商宅配車隊、手機大廠在2023年加快電動車發展並在2030年停止生產燃油車,公司也持續與主要客戶及潛在客戶保持新能源車傳動減速機構的開發,以期在全球政府節能減碳及ESG永續經營政策下,客戶對於新能源車關鍵零組件的拉貨動能強勁,公司在新能源車傳動減速機構的研發已具競爭優勢,有望推進整體營運成長。廣華-KY8月在主要客戶保持良好的拉貨力道下,單月營收仍保持年增率正成長,惟品牌車廠暑休傳統淡季,加上疫情加劇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問題無法解決,導致大陸各品牌車廠整車生產節奏的問題逐步顯現,使得廣華-KY部份新車訂單有遞延出貨情形。從8月大陸各車廠乘用車生產分析,由於自主品牌供應鏈自主性比較高,產量仍較去年同期成長10%,合資品牌則受限於晶片短缺壓力產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4%,大部分車廠陷於新車交收速度緩慢甚至無車可交的困境,因此,公司仍謹慎面對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並做適當的因應對策,藉以降低對公司營運的影響。疫情下台灣若沒大陸市場,早陷入經濟衰退
「在大陸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台商台企更有底氣,更有信心在大陸這片沃土開展我們的事業,發展我們的未來。」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8日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做上述表示。李政宏說,去年以來,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形勢複雜,然而廣大台商看到,大陸在疫情的衝擊和威脅下,展現另一番強韌及高度團結一致景象;大陸政府採取有力措施,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在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熱潮中,大灣區、新基建、『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海南自貿港等經濟戰略不斷推進,惠台『31條』、『26條』、『11條』、『農林22條』等政策逐步落實。這些都為台商台企抓住大陸發展機遇,融入發展新格局,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舞台。」他說,「正是大陸方面持續不斷對台胞釋放善意,令台商感受到了在大陸發展的誠意和信心,在陸台商亦不斷增資擴產」。李政宏亦指出,蔡政府意識形態掛帥,有意忽視兩岸經貿發展。「這兩年因為疫情,台灣如若沒有大陸強勁市場,早已陷入經濟衰退。」李政宏說,兩岸經貿交流越來越密切,每年貿易額都以兩位數的速度成長,這足以證明兩岸經貿交流不僅有非常大的潛力,也能夠創造兩岸美好的未來,兩岸融合勢不可擋。李政宏呼籲台灣蔡政府當局應該重視兩岸經貿交流,加強兩岸融合,增進互信合作,而不是一味對抗。蘋果重啟電動車生產計畫 傳向汽車零件商詢價
南韓媒體9日報導,蘋果已向全球汽車零件製造商詢價(RFQ),暗示該公司很快就會為其電動汽車計畫,挑選汽車零件的合作夥伴,而且蘋果正在重啟汽車研發實驗的運作,正恢復獨自生產電動車的「泰坦計畫 」(Titan Project)。南韓每日經濟新聞、以及其英文網站Pulse News報導,蘋果在與汽車製造商談判未獲進展後,正在重啟位於加州古柏迪諾(Cupertino)汽車研發實驗室運作,以直接開發Apple Car,並已向全球汽車零件製造商詢價(RFQ)。消息人士說,恢復汽車實驗室的運作,可能代表蘋果已轉向開發整輛車,而非僅是專注於軟體。不過,就算蘋果直接開發汽車,也可能將生產外包出去。產業人士認為,蘋果可能自行開發電動車,但可能會像生產iPhone一樣,找外部組裝廠商合作。蘋果今年6月延攬督導寶馬汽車(BMW)iEV部門的前副總裁克朗茲(Ulrich Kranz),使泰坦計畫重獲關注。彭博資訊表示,這項人事案清楚顯示蘋果決心要打造一款自駕電動車,與特斯拉等其他廠商競爭。四大創新模式推動醫療產業轉型
新冠疫情帶來龐大醫療需求,卻也加速跨域創新,啟發全新科技抗疫模式,AI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疫後大步走入全球醫療照護產業,在數位健康和遠距醫療扮演重要角色。在疫後邁入新常態的關鍵時刻,醫療產業該如何透過科技轉型,逆勢突圍開創藍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醫療產業也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有別於疫情當下著重防疫減災,後疫時代更關注的,是如何運用數位策略為醫療照護產業加值,以自動化、無人化、低接觸的新服務模式,提升營運韌性更能兼顧病患福祉。從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全球新興大規模傳染病的發生頻率縮短,預估下一波發生傳染病的時間會更短。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出警訊,全球正進入新的階段,類似伊波拉病毒等致命疾病的大規模爆發,將是「新常態」,全球必須採取對應的防疫措施,才能因應下次未知的病毒來襲。後疫時代,醫療產業該如何開創新局?工研院IEK Consulting指出,產業需從疫情時的「零接觸經濟」,走向疫情後的「零距離創新」,透過雲與端的科技整合,提供遠距使用者「遠在雲邊,盡在眼前」的新興應用服務和商業模式,同時具備零距離的貼心服務和溫馨感受。
四大創新模式 找出醫療數位轉型切入點
在此架構下,IEK Consulting提出四大創新模式,協助產業以主題式創新,快速找到醫療產業數位轉型的切入點。首先是「流程革新」,降低接觸及勞動成本,改革原有流程及作業,比如改變場域原先的移動方式,以無人車或機器人代替人力服務。例如疫情期間,為降低人員在病房與醫院進出的感染,以服務機器人執行送餐、送藥、與清消工作。國內電信公司結合5G與防疫機器人,協助隔離病房消毒,節省超過50%的時間。第二是「時空煥新」,強調透過轉換地點及節省時間,拓展線上場域,讓服務不中斷,比如遠距診療服務。今年5月疫情升溫,為避免民眾跨縣市移動、減少出入醫院,衛福部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各大參與遠距診療的醫療院所,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遠距看診大增。遠距醫療做得好還需搭配非接觸式醫材,臺灣本土醫材廠商打造「AI隔空聽診器」,透過微型貼片連續收集呼吸音,再結合AI抗噪技術做判別與監控,整合硬體(聽診器)與監測數據雲端系統(資料庫),輔助醫師做即時連續性的遠端監控,縮短醫病距離,降低染疫風險。第三是「服務圖新」,以創新服務或商業模式,開拓新市場商機,比如虛實融合的「數位分身」。因應病患病程快速變化,英國新創公司Iotics在病床、維生系統、病人生理訊號等設置大量感測器,收集關鍵醫療資訊,打造肺部數位分身,模擬病人肺部氣流,並以數據訓練AI,預測患者何時最需要呼吸器,以便正確判斷醫療資源分配,對症下藥。第四是「生態翻新」,協助醫療延伸到健康福祉產業,創造新生態和價值,比如更數位化、互動化的居家復健治療模組與服務。像是國內電腦大廠開發的輔助復健解決方案,便以動態感測器穿戴於患者身上,偵測各部位關節提舉的角度,將原本抽象的復健姿勢量化,完成訓練後,將數據上傳雲端,追蹤成效之外,還能幫助治療師進一步設計專屬療程,解決復健人力不足或無法頻繁到院的問題。
AI是醫療健康產業數位轉型關鍵
四大創新模式下,AI均扮演重要角色。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未來10年,AI將從3個方向帶動全球醫療保健產業:首先是以AI為基礎,預測個人健康照護方向(AI-powered Predictive Care),透過健康資料庫的彙整分析發掘疾病發生並建立常模,助益病患照護治療;二是以AI串聯醫院到社區/居家健康照護網絡,預測疾病風險並提出預防措施,引導至最適合病患的醫療保健場域;三是以AI提供更好的病患與醫護體驗,由於AI可以從每項診斷與程序中學習,將提升醫院與照護系統的效率、增強醫護手術與診斷的技能,進而減輕醫護負擔。後疫情時代,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各國健康醫療機構的共同目標,國際醫材大廠飛利浦(Philips),在今年5月發表的《未來健康指數2021》中提到,健康醫療產業數位轉型分為3個階段,先是發展遠距醫療照護,接著是投資AI應用,最後才是驅動跨業合作轉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健康醫療業領導人認為,要實踐數位轉型,必須跟科技業者攜手合作。不過,IEK Consulting也提醒,在AI帶動醫療產業轉型之際,也需關注個資保護意識提升的問題,找出病患隱私與AI創新應用間的平衡點;此外,提升AI分析的透明度,增強患者與醫師對AI的信心,讓醫病雙方都樂於採用AI健康照護解決方案,才能使AI真正成為醫療產業的翅膀,帶領產業飛向璀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