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收購德企 拓展工業應用
貿聯10月1日宣布與德商LEONI AG達成最終協議,將以4.5億歐元,收購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業務,此交易已通過董事會決議,將以現有資金和融資進行。貿聯表示,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足跡遍及全球,於10個國家/地區、擁有20個據點、3,000名員工,據點橫跨歐洲、北美、亞洲,自動化程度很高,產品領域涵蓋醫療保健、機器人、數據通訊、工廠自動化、電動車、軌道運輸等,客戶也是全球前五名內,2020年營業額約4.3億歐元。貿聯提到,雖然此次投資金額大,但公司也有經過長時間的評估、分析,認為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的加入,有助於工業用比例放大,同時,車用、醫療、IT等領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對貿聯來說,將帶來全面性的增長動能,目前預計最快2022年1月完成併購。貿聯董事長梁華哲表示,此收購案將一舉擴大貿聯在先進工業應用及歐洲市場的能見度,推升貿聯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強化全球規模、拉近與客戶的距離,並獲得新的工業用客戶。此次收購也將進一步實現產品多元化的長期策略,為多個長期動能帶來立即性的增長。LEONI AG執行長Aldo Kamper表示,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至今在全球的營運仍相當出色,未來仍深具潛力,但由於公司產品和服務策略轉變,聚焦至汽車業,因而促成此次與貿聯的交易。貿聯8月營收24.8億元、月增7.93%、年增23.6%,創單月歷史新高,累計前八月營收達179.5億元、年增26.1%。貿聯近年完成多次跨國收購的成功案例,包括2017年收購LEONI電器事業、2020年收購新加坡商Speedy Industrial。法人表示,鑑於過去貿聯取得LEONI電器事業有不錯的成果,明年新事業群加入後,有助於貿聯營收規模明顯放大。
 
散熱廠漲價 開電子業第一槍
隨著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擴大,加上大陸多個省份電費大漲、國際銅價居高不下等因素介入,國內散熱雙雄雙鴻、尼得科超眾為反映成本上揚,已陸續對客戶發出漲價通知,新訂單漲幅約5%至10%。散熱業成為大陸此波能耗雙控效應下,開漲價第一槍的台灣電子業族群。據悉,包括尼得科超眾、雙鴻、泰碩、建準等國內散熱業者,均在這波大陸「能耗雙控」政策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尤其先前蘇州先有限電停工令,之後廣東也宣布10月起調升高峰電價25%,台灣散熱廠生產重鎮剛好普遍落在蘇州、廣東兩地,難逃衝擊。散熱廠私下透露,大陸限電與電費高漲勢必會影響產能運作狀況,但市場終端需求正處於傳統旺季,沉重的生產成本正壓得業者喘不過氣,漲價勢在必行。散熱業者表示,雖然原本因限電而停工的廠區10月起已陸續恢復產能,但何時會再次限電,沒人可以說得準;此外,廣東省電費突然漲價25%,對成本也是一大負擔,產能在未達經濟規模的情況下,只能透過調整價格因應。另一方面,國際銅價自從今年初站上每公噸9,000美元後,雖然近期已從高點每公噸1萬美元以上回跌,但最新報價仍接近每公噸9,200美元,仍處於相對高檔,對成本改善並不顯著。散熱業者認為,目前大多數散熱廠都已積極與客戶協商、溝通,相信客戶均能理解價格調整實屬不得已,也期盼限電與電費高漲的問題能盡快獲得解決,讓產業供需與價格恢復正常水準。法人表示,為因應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與電費高漲,目前許多零組件廠都以庫存因應,但下半年本來就是品牌廠新品齊發的季節,加上供應鏈產能受限,致使「舊案庫存不足、新案產能不夠」,而零組件漲價只是反映生產成本,對供需失衡的情況幫助並不大。

總體經濟

缺料衝擊 8月製造業景氣略降
全球供應鏈物流緊繃,長短料、零組件產能持續錯置,加上嚴重缺櫃影響了需求面指標,1日公布的8月台經院製造業景氣信號值月減0.51分至16.19分,製造業景氣燈號停留在代表揚升的黃紅燈,且是2021年以來黃紅燈區間的最低值。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分析,8月份製造業仍受惠全球經濟穩健復甦,出口、生產及外銷訂單等指標續強,推升原物料投入面指標,台經院製造業景氣燈號出現2021年來第六個代表揚升的黃紅燈,但從信號分數來看,此次黃紅燈的分數低於前幾個月的表現,除了受到去年比較基期逐月墊高,加上部分國家因疫情,強化了管制措施,使得部分產業供應鏈出現缺料、缺櫃問題,所以生產、外銷訂單等指標漲幅不若以往。針對製造業不同燈號的消長觀察,台經院分析,8月份呈現衰退的藍燈比重由7月的2.94%增加至8月的7.11%,低迷的黃藍燈由5.46%增加至6.29%,這兩項占比的上升透露了景氣原本較差的產業出現疲態;至於持平的綠燈由23.62%增加至27.77%,而揚升的黃紅燈由47.13%減少至40.62%,繁榮的紅燈由20.85%減少至18.21%,反映出2021年來景氣熱絡的產業在高處盤旋,無力持續再上攻。就細部產業來看,台灣製造業比重最高的電子零組件業方面,8月產業景氣燈號續維持7月代表景氣揚升的黃紅燈,源自出口、外銷訂單及生產指數持續熱絡,但是受到疫情反覆加深全球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國際物流緊繃及部分零組件產能吃緊狀況持續,原物料投入面指標維持高檔。台股電子類股亦出現漲多拉回等影響呈現震盪。
 

電子資訊

深耕AR 廣達砸5.5億加碼投資Lumus
隨著美商蘋果在AR(擴增實境)應用裝置布局轉趨明朗,加上臉書日前端出的智慧眼鏡產品掀起漣漪,讓深耕AR及光學領域數年的代工大廠廣達也加快腳步,並於1日宣布以5.55億元加碼投資以色列光學元件廠Lumus。業界認為,廣達此舉不僅為了爭取蘋果AR裝置代工機會,更著眼於強化自身AR光學投影相關解決方案、擴大掌握在AR領域的技術價值。廣達於2016年11月間首度參與Lumus融資案,當時投資4,500萬美元以助其持續投入結合SMI軟體在AR頭戴式顯示器,並創建眼球追蹤功能及其相關的光導光學元件(LOE)專利開發技術。此回加碼,廣達以每股63美元再取得逾31.7萬股的Lumus持股,預計將分次投資、總交易達2,000萬美元(合新台幣共5.55億元)。廣達迄今累計共取得Lumus股數達57.88萬股,持股比10%。透過投資及合作,廣達亦取得Lumus在AR光學領域的多項專利授權,雙方並就AR智慧眼鏡的頭戴式顯示裝置開發進行合作,由Lumus負責光學投影顯示螢幕研發,廣達則負責眼鏡裝置機件,朝向平價式的消費型AR智慧眼鏡/頭戴式裝置產品發展。廣達先前也與歐洲整合元件廠意法半導體宣布合作,將共同開發AR眼鏡的參考設計,同時透過結合意法半導體在MEMS微致動器,與LBS系統的技術經驗,加上廣達在系統產品的設計能力,可望加速開發進程、打造出可全天候配戴的AR智慧眼鏡裝置。廣達自2015年底就開始投入AR智慧眼鏡及頭戴式相關裝置產品的研發,並由副董事梁次震領軍,開發團隊傳達百人規模,不過迄未有正式產品發布。先前傳出蘋果預計最快可望於2022年推出AR/VR頭戴式裝置產品,廣達也積極爭取代工機會,不過市場傳出首波產品將由另一代工廠和碩組裝。業界認為,在臉書攜手太陽眼鏡品牌雷朋(Ray-Ban)推出智慧眼鏡Ray-Ban Stories後,對未能扮演組裝代工的台廠形成警訊,也使得廣達因此加速AR及光學套疊技術領域上的腳步,期能強化其在該領域之解決方案實力,也擴大其在供應鏈技術價值,為未來爭取相關訂單布局先機。
電子連接產業20211004新聞
蘋果傳下周推新品 台廠利多
蘋果強攻第4季耶誕旺季,傳將在10月12日再度舉辦新品發表會,推出AirPods 3與全新MacBook Pro產品。法人看好,蘋果再推新品,有助台積電、廣達、雙鴻、欣興、GIS-KY等供應鏈出貨增溫。遭點名供應鏈向來不評論客戶與訂單動態。外媒披露,蘋果正在籌備新產品發表會,可能在10月12日推出第三代AirPods 3真無線藍牙無線耳機、新款MacBook Pro筆電等,不過,蘋果尚未發出邀請函,法人則具焦新品的新功能,以及最重要的售價部分。市場傳出,AirPods 3將結合Apple Fitness Plus健康服務,還可能增加健身追蹤、類似於AirPods Pro的降噪功能,且擁有空間音訊及更長的電池續航,外型會類似AirPods Pro的設計,但不會有可替換式耳塞。筆電部分,市場猜測,蘋果自行研發的第二代晶片M1X將搭載在新款Macbook Pro產品,這次傳出將推出14吋、16吋機型MaBook Pro。市場傳出,新款Macbook Pro外觀會有所不同,並配備更好的視訊鏡頭、取消Touch Bar觸控列,甚至還傳出此位置會變成放Apple Pencil的收納槽。另外,市場也傳出蘋果將推出強化擴充埠接孔並採全新設計的Mac mini,將搭載M1X晶片,機身將更輕薄。不過,iPhone 13系列新機供貨交期拉長,蘋果若再推新品,是否會面臨相同問題,備受關注。至於iPhone 13系列新機銷售方面,美系外資最新報告表示,新機銷售熱,消費者買新機的交貨期拉長到近一個月的時間,在大陸及美國市場甚至要超過一個月。隨著新機獲得果粉熱烈迴響,法人看好有助鴻海、和碩、鴻準等供應商出貨。外資指出,iPhone 13系列新機交貨時間拉長有兩大原因,第一,新機在大陸市場入門價比前一代機種便宜人民幣300至800元,成功吸引買氣。第二,物流不順、缺料等干擾延續,新機同樣面臨的狀況而影響出貨。
 
大陸限電 衝擊電子供應鏈
美國債務與中國大陸限電限排等問題持續牽動本周台股走勢,歷來九、十月是大廠對明年產業展望定調的空窗、等待期,市場相對易受到雜音和信心不足問題干擾,一有風吹草動將出現較大波動,尤其限電政策讓外界措手不及,過去也沒有類似經驗,市場擔憂程度明顯升溫。在美債殖利率彈升、美國債務協商問題,以及大陸雙限政策等衝擊下,台股上周大跌六八九點,收在一六五七○點。不過,上周外資賣超八六二億元,但投信卻逆勢買超七十五億。疫情對東南亞生產供應鏈的影響,以及歐美解封邁向復甦之路是否如預期,仍是牽動未來市場表現的關鍵因素。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觀察,意識形態、人口及與西方脫勾是中國大陸近來作為的三大驅動力,政府正啟動新一輪結構性改革,想解決所得不均與環境汙染等問題,但若無經濟支撐難延續,也引起國際市場對中國政策風險的不安。大陸在供應鏈的角色仍十分重要,若用力過猛,與大陸貿易關係密切、很多原料都來自大陸的台灣無法置身事外。群益投信指出,大陸限電措施勢必對電子供應鏈,以及全球消費電子旺季造成重大衝擊,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能庫存調整,建議避開高存貨下游電子股。安聯投信指出,明年具利基的三大成長趨勢包括車用電子、速度規格提升及晶圓代工等大方向仍未改變,伺機布局仍是較佳應對策略。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王耀龍指出,HPC、伺服器等高附加價值產品需求仍強勁,大陸限電政策限制高耗能產業產能,可留意碳中和受惠概念股。第三代半導體在電動車需求暢旺下,長期趨勢仍看好。王耀龍表示,台灣推出五倍劵來刺激經濟,而大陸即將進入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內需消費及紙箱等需求可以期待。在美國基建、中國碳中和以及歐美重啟經濟帶動之下,傳產類股的實質利多將有機會讓股價延續上半年的強勢表現。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也認為,美歐市場陸續擺脫疫情影響,消費動能增溫,第四季向來又是消費旺季,傳產的紡織、製鞋、運動休閒等供應鏈有望持續受惠,加上部分中國非ESG企業受全球抵制,所帶動的轉單效應對台股具有正面幫助。
 
掌握下世代車用零組件商機
全球疫情趨緩,車市逐漸回溫,其中自駕車和電動車的成長幅度最為驚人,2020年,電動車在車市一片低迷中異軍突起,出貨逆勢成長4成。在智慧科技的加持下,汽車電子化程度大幅提升,也帶動更多零組件的新需求,臺廠該如何布局,提前掌握下世代汽車商機?還記得2020年,在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展CES中,對汽車未來發展的結論是:「汽車將有如會移動的智慧型手機」,這句話至今仍然貼切。首先兩者對資通訊的技術應用相似,如AI運算、電路板、顯示器等,未來汽車的發展焦點將轉移至資通訊領域;加上兩者的產業鏈重疊,未來汽車也將成為資通訊大廠的產品線之一。這波汽車電子化的兩大推手,分別是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統計,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全球自動駕駛Level 3以上的車輛銷售仍逆勢成長7.0%,預計2021年成長幅度更高達44.8%。突飛猛進的自駕車,帶動許多電子零組件成長,最明顯的就是感測元件,包含光達、雷達、攝影機、超音波等。汽車電子化也帶動電路板商機。未來各類型電路板產品的比重將更加均衡,需求將會與智慧型手機愈來愈雷同。IEK Consulting指出,臺灣本就是全球電路板龍頭,加上臺系車廠供應鏈搶進電動車市場的態度,較過去傳統油車積極,電路板廠或許可善用地利之便,以團體戰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智慧座艙帶動大尺寸車用面板

在車內座艙的發展上,過去從電子座艙、智慧助理到人機共駕,未來則是融合辦公、娛樂、休閒等體驗的智慧座艙,「終極目標是打造車內的第三生活空間,」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陳昆彥說。想要打造智慧座艙,顯示器是關鍵。陳昆彥舉例,像是以大型中控台觸控顯示器,取代傳統旋鈕,以及大尺寸儀表板、智能車窗、娛樂系統顯示器、電子後照鏡等,未來車用顯示器也將加入更多感測功能,如生物識別、疲勞偵測等。這也將帶動車用面板的成長態勢。去年在疫情影響下,全球汽車銷量衰退,但自第三季起,各國車用市場逐漸回溫,車用面板呈現V型反轉。2021上半年需求不減,預期2021年車用面板出貨量將成長16.2%。臺灣面板雙虎友達和群創,近年也開始發展車載資訊系統整合,積極耕耘車用面板市場。隨著車內娛樂影音需求提升,高對比、高解析度的下世代顯示面板,如OLED、Mini LED也將逐漸普及。預期2025年Micro LED便會進入市場,「未來車用人機介面將朝大尺寸、多面板、自由造型顯示來發展,」陳昆彥說。

兩大趨勢優化電動車動力系統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智慧車輛組副組長李承和則從動力系統層面分析電動車的技術發展,未來將有兩大值得關注的趨勢:首先是讓電動車運轉的「驅控器」,未來將朝向高效率、小型化發展,應用「碳化矽」(SiC)功率模組是其一趨勢。碳化矽是目前全球大力投入的新一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擁有耐高溫、耐高壓與低損失的特性,採用高電壓,在同樣功率下,可降低通過導線的電流,減少熱損,進而提升系統效率,減少發熱,利於驅控器體積的小型化設計,也可降低導線成本。另一個趨勢則是多合一的動力系統。李承和指出,過去像驅控器、馬達、齒輪箱等組件,通常為獨立組件並分散安裝車子不同位置,未來將朝向多合一的動力系統整合設計,好處是可簡化車輛系統匹配整合工程,提供車廠完整的動力解決方案,既能提升功率密度,也能有效降低成本與系統體積,提高空間利用率。

電動車整合平台打破封閉生態圈

呼應全球各國日趨嚴格的減碳目標,電動車成了車市中另一個明確趨勢。202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約占整體汽車市場5%,成長率高達46%。預估2037年前後,全球電動車銷量將超越燃油車,至2040年達5,000萬輛,產值2.1兆美元。IEK Consulting認為,電動車的出現將以新的設計思維顛覆市場。過去要打入封閉的汽車生態系並不容易,但隨著汽車供應鏈和消費型電子產品有更多重疊,未來電子品牌大廠與汽車廠商可望跨業合作,臺廠打入汽車供應鏈也有更多的機會。從品牌或系統整合角度來看,此時正是跨入汽車產業的好時機。像是鴻海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整合超過1,500家跨業合作夥伴,讓原本的封閉的生態圈,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而新進廠商也因為相對沒有傳統包袱,在彈性與靈活度上更具優勢。在自駕車和電動車的蓬勃發展下,臺廠不乏大顯身手的機會。以目前全球車用電路板來說,臺灣市占率達35%~40%,在全球車用顯示面板的市占率也達31.2%。站在資通訊優勢制高點,臺灣在下世代車輛市場的發展值得期待。
 
中國電動車 搶攻歐洲市場
因歐洲在脫碳化方面領先全球,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增加,讓中國汽車廠商正爭取把歐洲作為擴大全球銷量的重點市場。除了「造車新勢力」之外,吉利、長城、上汽等車企均不落人後。
日經中文網報導,在9月份落幕的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上,中國車企們意外成為會場最受人矚目的車商。長城汽車擁有面積與地主車商大眾汽車相同的大型展區,旗下高檔品牌「魏牌(WEY)」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摩卡(Coffee 01)」的展出,吸引大量媒體和相關人士駐足觀賞。長城力爭到2025年在歐洲銷售10多個車款,低價車型也可能亮相。報導稱,鑒於歐洲電動車市場未來將有大幅增長,中國車企正提前布局搶商機。除了長城,吉利控股旗下的高檔車企業極星(Polestar)本次也參展。而上汽集團在中國生產的「名爵(MG)」,在英國2021年1~8月各品牌銷量排行榜上已超過本田和馬自達。目前挪威的新車銷量中超過5成是純電動汽車,名爵和極星均處於排行榜的前列,蔚來和小鵬也開始向挪威供貨。另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大受歡迎,被稱為「國民神車」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的低價純電動汽車「宏光MINI EV」,已經進入立陶宛。報導指出,目前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呈現多點進略,僅在這次慕尼黑國際車展上,中國車企相較日本、美國、韓國,存在感大幅提高。尤其中國車企不再像過去僅以低價為訴求,還能以性能為賣點來打動客戶。例如,資通訊大廠華為最新推出的自動駕駛和純電動汽車系統,得到歐洲客戶好評,展現中國業者在自駕電動車方面的實力與企圖心。
 
台達電碩天 受青睞
(UPS)需求轉強,台灣UPS出貨龍頭旭準上周股價一度飆至1,715元新高,搶搭不斷電熱潮,台灣UPS廠包括旭準、台達電、碩天等受惠大。旭隼上半年稅後純益10.39億元,年減12.8%,每股純益11.96元。受惠UPS國際大廠委外代工訂單釋出,加上雲端運算推升On-line UPS趨勢,訂單能見度拉長到60至90天,大陸限電令下,市場看好全年營運將創佳績。隨著大陸限電令持續擴大,供電將更顯吃緊,近期東北有多個城市突發停電,電力公司甚至直接示警電網隨時有崩潰危險,未來入冬後,供暖系統需耗費更大電力,供電狀況勢必更嚴峻,而UPS有助備援生產線不會立即停擺,已成電子科技廠必備項目。UPS自有品牌大廠碩天今年前八月營收60.25億元,年增6.4%,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1.07億元,年減13%,每股純益1.32元,受到半導體缺料影響下,碩天對下半年營運持平看待。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看好美國新基礎建設計畫,包括充電樁、5G、半導體投資及替代能源等,預計將廣設50萬個充電樁,台達電也有不少半導體的UPS業務,對台達電是很好的機會。UPS也廣泛運用於ICT資通訊及資料中心應用,近年台達電不斷提高產品節能效率,協助客戶建立綠色機房,結合設計面和綠建築,針對資料中心最耗電的散熱、電源及不斷電系統三大面向,台達電採用能效最高的設備。
 
開放網路商機熱 台鏈利多
Open RAN(或稱O-RAN)商機來了,市調機構預估,2025年全球產值達100億美元,甚至看好2030年O-RAN顛覆傳統電信網路,占比將達75%。法人表示,和碩、廣達(雲達)、緯穎、啟碁、台揚、中磊、明泰、智邦等來自5G Open RAN出貨將開始明顯提升,2022年倍數成長。開放網路趨勢從雲端資料中心走向電信網路,各國電信業者倡議開放式無線接取網路(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日本樂天開出第一槍,以Open RAN建設4G、5G網路,美國三大電信業者AT&T、Verizon、T-Mobile,歐洲的德國電信、法國Orange、英國Vodafone及西班牙Telefonica等均積極投入推推動Open RAN。相較於傳統電信設備商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一條龍服務方式,Open RAN以解構產業鏈分工方式,提高電信採購彈性,降低成本,但也增加整合難度,因此近年O-Ran聯盟、電信基礎架構方案組織(TIP)除積極推動相關標準,也積極在歐美亞舉行Open RAN插拔大會,要積極提升Open RAN穩定互通及效能。近年隨著Open RAN產業鏈合作,也提升電信及企業專網等客戶端開始採用,多家市調機構認為,Open RAN產業鏈將在未來快速攀升。DellOro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Open RAN銷售收入可望達100億美元。法人表示,拆解Open RAN產業鏈,晶片、虛擬網路軟體及資安平台目前仍為國際業者天下,但台灣廠商多年在運算、伺服器、交換器及無線接取設備耕耘,和碩、緯穎、雲達、仁寶、智邦、台揚、啟碁、中磊、智易、明泰、正文等也積極搶占CU(中央單元)、DU(分散單元)、RU(無線發射接收單元)商機。台揚過去主打RRH代工產品,現在獨立打造RU產品,走出代工模式,搶進白牌市場,法人表示,台揚已拿下美國Dish Network的Open RAN訂單,更積極攜手NEC策略合作,加速Open RAN全球化布局,第4季放量出貨,營運利多。
 
台伺服器廠 急拓非中產能
台伺服器廠加速擴大非中產能,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今年台伺服器廠在中國大陸的總產量比重,將首見低於五成,轉往如墨西哥、捷克、台灣甚至東南亞等地區。近年包括緯創及旗下白牌伺服器大廠緯穎積極擴增在台灣、墨西哥之產能外,緯穎亦加快於馬來西亞建廠腳步,另英業達(2356)於台、墨、捷克等地的伺服器產能也陸續擴大占比。MIC資訊電子產研中心資深產業顧問暨主任楊中傑指出,近年伺服器產業在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白熱化之際,受美系品牌業者要求,加上考量資安議題,台伺服器主要代工業者加速降低在中國大陸生產比重,預估今年將從2016年時的近六成、降至43%,同時在台生產比重自1%提升至7%,其它產地則達五成。為更貼近客戶、並考量降低關稅成本,墨西哥及捷克成為台灣以外的重要的伺服器生產基地,包括英業達、緯創與緯穎,和鴻海等台廠在該兩處皆有相當規模的廠區及產能。其中,近兩年在非中地區大幅加碼擴產的緯創集團,針對伺服器相關業務分別於墨西哥、捷克及台灣等地擴大產能,緯穎日前更砸下約4.48億元、在馬來西亞柔佛洲買下兩筆工業用地,作為建置首座自有廠房所用,預計明年底前完工、2023年第一季正式啟用。另一方面,緯穎在台灣南科的廠區也可望在關係企業啟碁完成搬遷新廠後,能取得更多產線的擴增空間。此外,英業達先前亦已於董事會中通過將斥資7,590萬美元、於墨西哥進行擴產,至於鴻海隨後也透過新加坡子公司增資墨西哥廠,預計將以1.8億美元擴充該處產能。MIC預估,台伺服器廠今年總出貨量將以5.2%年增率、達1,035.6萬台,2022年再增長至達1,097.9萬台,年增6%。其中,來自ODM Direct的白牌伺服器在整體台廠伺服器出貨量比重,亦將在今年首度突破35%,明年進一步增至35.5%,顯示雲端資料中心將成為台伺服器產業後市的出貨重要動能,台業者也將持續擴大布局、爭取雲端服務業者的訂單。
電子連接產業20211004新聞
 
小IC、特殊元件續缺貨 MOSFET漲聲再起
今年以來伺服器需求一直暢旺,但近來MOSFET不僅缺貨還漲聲再起,中國限電也對許多零組件供應狀況投入新的變數,但緯穎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洪麗甯表示,在缺料影響下,訂單100%出貨現在看不到,「每天生活很辛苦,(零組件)有這個沒那個」,連銅箔基板都要幫忙買,她更預期,小IC、特殊元件缺貨潮會一路延續至明年中。業內評估, MOSFET 概念股如尼克森、富鼎、杰力與大中等,值持續追蹤。緯穎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洪麗甯29日出席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與ERP大廠SAP共同舉辦的首屆數位轉型鼎革獎,洪麗甯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今年以來需求都很好、不是問題,可是各種零組件持續缺料,一塊伺服器板子上有4,000多顆零組件,每一顆都有可能缺貨,「每天生活很辛苦」,為求能夠出貨,緯穎更換設計、跟別人換材料等,緯穎能做的都做了,客戶也都很配合,但她現在還是看不到訂單能100%出貨。她進一步指出,雖然大家都說缺料舒緩,在比較貴的零組件如博通的網路IC可能有改善,可是MOSFET這類小IC、特殊元件她一直沒看到供應改善,而且新的晶圓產能多要等到明年底、後年才會開出來,新產能還得支援車用,也因此,她預估小IC、特殊元件會一直缺料到明年中。另外,中國限電措施讓許多PCB大廠都停工以對,為PCB供應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洪麗甯表示,現在先用庫存頂過去,接下來PCB的供應狀況要看10月1日之後會不會復電,而這波限電許多銅箔基板廠商比PCB業者還要更早受影響,緯穎甚至得自己花錢幫PCB供應商訂銅箔基板,以協助PCB供應順利。
 
特斯拉Q3交車逾24萬輛 破紀錄
在半導體缺貨衝擊汽車業之際,特斯拉上季(7到9月)交車量依舊突破24萬台,創下新高紀錄,預計全年交車量將達成目標,較去年成長50%以上。特斯拉9月2日宣布上季交車量24.1萬台,高於去年同期的14萬台,也高於分析師預期的22.7萬台。今年1到9月特斯拉交車量已累積62.7萬台,可望輕鬆達成全年交車量成長50%以上的目標。去年特斯拉交車量接近50萬台。特斯拉表示,Model 3及Model Y在上季合計交車23.2萬台,高於去年同期的12.4萬台。Model S及Model X上季合計交車量9,275台,低於去年同期的1.5萬台。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缺貨已讓汽車業苦不堪言,近期東南亞疫情惡化再度衝擊上游零件供應鏈,使各大車廠紛紛減產並下修財測。研究機構Wards Intelligence估計,今年9月美國汽車銷售年率跌至1,240萬台,創下去年3月以來新低。顧問公司AlixPartner LLP也警告,半導體缺貨將使今年全球汽車業營收損失2.1億美元。但特斯拉卻在危機時刻異軍突起,更加奠定全球市值最高汽車製造商的地位。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日前在內部信件中向員工表示,特斯拉調整生產線讓新車在零件缺貨的情況下順利出廠,待日後顧客回廠保養再補上零件。眼前華爾街預期特斯拉上季營收突破130億美元,獲利約在11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88億美元營收及3.3億美元獲利。瑞士信貸分析師李維(Dan Levy)表示:「特斯拉股價能否延續漲勢,要看特斯拉在汽車銷售以外的成就,尤其是駕駛自動化的進展。」特斯拉近日努力強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並打算開放更多車主使用新功能,但這項做法也引來主管機關關切,因為特斯拉電動車事故頻傳,令政府及權利團體質疑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安全性。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