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9月營收26.63億元 再創歷史新高
貿聯10月5日公布2021年9月營收為26.63億元,再創單月歷史新高,月增7.47%,年增30.35%。今年前九個月營收為206.13億元,年增26.60%。貿聯表示,2021年9月業績表現亮眼,包括工業用線束、車用線束、電器線束等產品線,全體出貨攀升。至於資訊科技產品方面,數據中心的線束出貨也相當強勁。貿聯上周宣布以4.5億歐元(約新台幣145億元)收購德商LEONI AG工業應用事業群,預計於2022年初併入,法人預估,在併入新事業後,貿聯2022年營收將增加45-50%,並推升工業、車用、半導體等非IT產品佔比超越55%。法人表示,LEONI工業用事業群終端市場涵蓋數據通訊、醫療保健、機器人解決方案、工業自動化、電動車、軌道運輸等國際知名客戶群,與貿聯客戶重疊性低,且生產據點橫跨歐洲、北美及亞洲。由於LEONI工業用事業群2020年營收約4.3億歐元,在2022年初併入貿聯後,將一舉推升貿聯營收成長約五成,此外,美系、日系等外資法人,均看好此次併購效益,認為在併購完成後,有助貿聯拓展歐美市場,並加速擴大經濟規模,而先前收購LEONI電器部門的併購經驗,有助於此次的交易順利執行。
 
嘉澤Q3營收將創高;明年Q2後毛利率再衝
限電停工衝擊受控,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嘉澤9月營收可望維持高峰,第三季營收創高無虞,只是毛利率仍有原物料高漲衝擊,不過只要供應鏈停工、缺料問題不擴大,11月下旬後仍有農曆年前備貨潮可期,明年在主力產品都有世代交替動能下,營收將維持雙位數成長,即便銅價回檔有限,第二季後也將逐步擺脫高成本衝擊。嘉澤8月營收創高,法人認為,如果以需求面,9月母公司嘉澤與子公司嘉基狀況都不差,且缺料問題也未如預期嚴重,只是最後幾天停工限電,雖對嘉澤本身影響不大,庫存即可支應短期的停工,且後續也用備用電源接上,不過變數在終端客戶最後幾天在Hub倉的提貨力道,但整體而言,維持7、8月平均的高檔營收可期,第三季營收將如期創高,季增10-15%。展望第四季,嘉澤坦言,10月通常會是下半年營收的低點,主要是十一長假還有前月已有提前備貨潮,不過,只要供應鏈限電與缺料問題不擴大,11月下旬將有農曆年前的補貨潮逐步發酵,亦即第四季的展望也不致太差。不過,嘉澤說,對所屬產業來說,舊品反映成本難度很高,但因公司主力產品,包括CPU Socket、DDR、PCIe等,都陸續有新平台或新產品問世,整體的滲透率會從明年第二季開始加溫,新品將會以新的成本報價為基礎,即便銅價或塑料維持高峰,新品也能開始反映合理利潤率,將是明年下半年毛利率年對年反轉的關鍵。法人預期,嘉澤明年營運仍會維持兩位數成長,且相對於今年毛利率的先上後下,明年會是逐季加溫,獲利續創高可期。
 
信邦明年營收估續兩位數成長;風電需求受矚
生產正常,零組件大廠信邦(3023)9月與第三季營收如期創高,法人預期,第四季營收將呈現季節性下跌,但全年營收年增率逾15%可期,獲利會創高,明年原看法相對保守的風電應用,若在此波中國能源轉型趨勢下,不排除有優於預期可能。信邦公布9月營收22.38億元,再創新高,第三季營收66.57億元,亦再創單季新高,今年前三季來自汽車、醫療、工業應用、通訊及電子週邊成長強勁,僅有今年補貼退場的風電因庫存去化,營收挹注低於去年同期。法人認為,第三季因消費電子的佔比提高,毛利率可能會低於上半年平均,但因營收續創高,營益率仍可期待,營益率隨營收同步創高機會大,第四季營收先看季減10-18%,今年營收年增率15%以上,並挑戰首度賺進一個資本額。展望明年,市場對於信邦所處的新能源車、工業應用、醫療等利基產品成長動能,沒有疑慮,近兩年比較大的變動在於綠能,特別是風電;法人分析,中國風電補貼退場,加上風電採購電價偏低,營運商多數是賠錢的,影響投入意願,但中國佔比大宗的火力發電,在煤炭價格漲一倍下,成本也高漲,不排除中國會藉此加速推動能源轉型。信邦認為,若中國政府願意讓利,讓風電營運商可有獲利,會增加投入意願,此波中國9月底的限電停工,確實讓嗅覺敏銳的風電營運商,開始有所動作,假設中國後續出台政策對產業發展有利,不排除今年就是風電需求谷底,明年會優於預期。另外在電動自行車部分,公司主力的荷蘭商客戶,今年出貨將達成7萬台目標,法人預期,明年至少會有10萬台水準,因該廠商已成功募資,並對拓展全球市佔率設定積極目標,加上是從零組件設計整套革新,未來與信邦的合作將逐年深化。法人預期,信邦明年營收仍會維持10-15%增長,獲利持續創高無虞。
 
百容遷廠安徽效益顯 Q3營收5.9億元改寫新高
百容受惠電子零組件銷售挹注,9 月營收延續 8 月強勢續旺,10月5日公布達 1.92 億元,月減 6.07%,年增 20.9%,第三季營收以 5.93 億元改寫歷史新高,季增 13.82%,年增 31.04%,累計前 9 月營收 15.87 億元,年增 21.2%。百容零組件生產線完成遷廠安徽滁州,生產動線流暢,加上出貨客戶端順暢,推升第三季營收走強,未來還有進一步擴產規劃。百容增購半導體導線架沖壓機台,台灣廠新增 2 台生產設備產能在 9 月量產,產能增加 10%,加上逐步解決導線架銅原材料短缺問題,挹注 9 月營收。至於中國江蘇蘇州相城導線架廠的新增產能計畫,受設備進駐時程影響,新增 4 部設備最快明年第一季後進駐。百容半導體導線架產品去年營收比重 37%,今年以來成長到 43%,目前生產仍供不應求,百容主管指出,未來幾年半導體應用產品將成營運主軸,江蘇蘇州相城廠成為重要生產據點。百容上半年稅後純益 1.19 億元,年增 28.81%,每股純益 1.09 元。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鴻海第3季營收1.4兆創同期新高 第4季毛利率看增
鴻海自結9月合併營收新台幣5857.31億元,是今年來單月高點,也創歷史同期次高,第3季營收1.4兆元,也創同期新高。 法人預估受惠伺服器和零組件業績成長,鴻海第4季毛利率可提升至7%,較今年上半年合併毛利率5.92%增加。 鴻海自結9月合併營收5857.31億元,較8月4000.49億元大增46.41%,比去年同期4663.63億元增加25.6%,是今年來單月高點,也是歷史同期次高,鴻海指出9月營收優於預期。 從4大產品線來看,鴻海表示,9月與8月相比消費智能產品表現最佳,其次是元件及其他產品,再者是電腦終端產品,最後是雲端網路產品;9月相較去年同期,消費智能產品表現最佳、其次是元件及其他產品,再者是電腦終端產品,最後是雲端網路產品。 鴻海第3季自結合併營收1兆4038億元,較第2季1兆3514.66億元季增3.44%,比去年同期1兆2915.41億元增加8.8%,第3季營收創歷年同期新高,略優於市場預估,鴻海表示也優於公司預期。 若從四大產品線來看,鴻海第3季相較第2季,元件及其他產品表現最佳,電腦終端產品次之,再者是雲端網路產品,最後是消費智能產品;若與去年同期相比,消費智能產品表現最佳,再者是元件及其他產品,其次是電腦終端產品,最後是雲端網路產品。 累計今年前9月鴻海自結合併營收4兆1042.65億元,較去年同期3兆3483.51億元增加22.58%,也創同期新高。 鴻海將於18日舉行科技日Hon Hai Tech Day,將對外展出集團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E級距電動車、C級距電動車與電動巴士產品。 鴻海主要客戶蘋果(Apple)在9月中旬推出iPhone 13系列新品,並於9月24日開賣,法人指出,鴻海不僅是iPhone 13系列組裝代工最大比重夥伴和金屬機殼供應商,切入後鏡頭模組外,也打進前鏡頭模組,預期鴻海在iPhone 13系列整體供貨比重約65%至70%。 展望第4季,法人指出鴻海可受惠高階iPhone 13 Pro和13 Pro Max組裝拉貨力道,此外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伺服器和相關零組件在內較高毛利項目業績看增。 法人預估鴻海包括CSP伺服器和相關零組件在內較高毛利的業務項目,下半年毛利率可提升至12%到13%,較今年上半年平均約8%至9%明顯成長。 受較高毛利伺服器和零組件業績成長,法人預估鴻海集團第4季合併毛利率可提升至7%,較今年上半年合併毛利率5.92%增加。 觀察鴻海主要產品毛利率,法人分析消費電子產品毛利率約3%至4%、電腦終端產品毛利率約3%至4%、網通產品約6%至8%、CSP產品毛利率約8%至12%;元件包括連接器、半導體、鏡頭模組等平均毛利率在雙位數百分點。
 
蘋果四大新品 都由鴻海組裝
蘋果近期新產品齊發,除了iPhone 13系列新機之外,新款智慧手表Apple Watch 7將在10月8日開始預訂,搭載自行研發M1X晶片的最新MacBook,也可望在近期亮相,加上之前發表的iPad 9,這四大新品都由鴻海組裝,讓鴻海第4季營運更有戲。目前包含台灣、澳洲、加拿大、中國大陸、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俄羅斯、南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以及其他50多個國家地區,都將從10月8日開放預訂Apple Watch Series 7,並且從10月15日供貨。由於智慧手表的鋪貨數量龐大,對鴻海業績的增長,將有直接幫助。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第2季智慧手表全球出貨量年成長達27%,Apple Watch出貨不僅穩居第一,拿下28%的市占率,更創下用戶超過1億的紀錄。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Sujeong Lim表示,蘋果的生態系創造高附加率,到今年6月時,Apple Watch用戶數首次突破1億大關,也成為智慧手表市場中,市占最高的產品,而美國是最多用戶的市場。分析指出,Apple Watch的成功,吸引愈來愈多業者投入智慧手表市場,可以看到這些產品的健身和健康相關功能,加上設計時尚,價格實惠,又有全球數億智慧手機是潛在用戶,也是推升智慧手表持續成長的主因。尤其,血氧(SPO 2)和心率監測等功能,已在智慧手表的機種看到蹤影,更是對消費者有正面吸引力。
 
全球Chromebook市況度小月
受到Chromebook主力市場美國K-12補助預算一度卡卡、部分教育機構砍單影響,全球Chromebook在第二季底、第三季後,出貨動能明顯下滑,呈現度小月的市況。首當其衝的,位居市占第一的惠普(HP),繼7、8月逐步走跌後,9月Chromebook出貨降至僅剩六位數,也連帶拖累主要ODM廠廣達(2382)第三季的筆電出貨量大幅走跌。美國FCC雖已宣布將提撥高達71.7億美元的ECF(Emergency Connectivity Fund),自今年下半年到明年6月為止,分批補助含括美國境內及關島、哥倫比亞等地區的學校及圖書館等相關人員,購置400美元以下的Chromebook、筆電及平板電腦等遠距學習所需工具,不過第一波12億美元的補助申請,於8月後才會啟動,第二波則甫於9月底開放申請,10月中就將截止。然新啟動的補助還未在Chromebook市場中反映出拉貨動能,惠普Chromebook也從上半年單月出貨量皆破百萬台的高峰,在第三季驟減,至9月時出貨量僅剩不到40萬台。雖惠普於日前法說會時釋出對Chromebook後市不看淡,並預期在美國啟動ECF補助基金後,第四季到明年上半年需求就將回溫。不過供應鏈業者指出,目前惠普尚未恢復對Chromebook的拉貨動能,主要訂單仍係針對商用的商務機及高階消費型機款為主。另一方面,日本Chromebook市場雖在教育標案告一段落後,整體出貨動能走緩,但在遠距學習帶動下,今年以來在消費通路市場則持續以倍增幅度成長。日本消費電子產品市調機構BCN公布的最新線上線下零售通路銷售調查指出,華碩在日本Chromebook消費市場仍穩居市場之冠,截至8月為止,市占率高達43.8%,宏碁則以33.7%的市占位居第二,總計雙A品牌廠在日本Chromebook消費通路上就占了近八成。至於在Chromebook銷售前十大的機款中,華碩及宏碁各有三款機型列入排行榜中,華碩ASUS Chromebook C223NA機型更以22.9%的市占高居銷售之冠。另惠普及聯想也都各有兩款產品擠進前十名,兩業者今年以來在日本Chromebook市場之市占率則各占11.2%。
 
台灣加入CPTPP 汽車業是衝擊更是機會
9月22日我國政府正式宣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目前CPTPP協定共有8國已完成批准成為正式會員國。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統計,2019年台灣對CPTPP會員國出口比重佔整體出口額的21.6%,同期自CPTPP會員國進口占台灣總進口額比重達29.1%,加入CPTPP對台灣產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加入CPTPP對國內各產業皆有影響,筆者先就台灣加入CPTPP後對國內汽車及零組件產業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並提出策略建議。

一、台灣整車市場所受衝擊最大,但整車出口存在機會
台灣汽車產業在歷經多年的保護政策之下,於2002年加入WTO之後終於打開國際貿易大門,進口車關稅由加入WTO前的30%降低至17.5%,並且同步解除配額貿易壁壘,伴隨而來的結果,則是進口車在台灣汽車市場佔有率逐年提昇,2002年台灣進口車市場佔有率僅有13.5%,2020年進口車市場比重則來到48.4%。台灣歷年汽車關稅與進口車銷售比重變化如圖一所示。由於母廠對台灣整車廠的控制力道大,母廠基於全球各工廠產能、生產品質、市場預估、各國稅率及終端定價等因素分配各工廠生產車型及產量,對國內車廠而言,除了難以達到經濟規模外,如何開拓外銷市場,車廠亦無太大的話語權。根據車輛工業同業公會的統計, 2020年台灣新車外銷數量僅有19,133輛,僅佔台灣車廠整體產量的7.8%,整車外銷之艱辛由此可見一斑。台灣歷年新車出口數量與成長率彙整如圖二所示。加入CPTPP後,受到台灣進口關稅降低的影響,將進一步促使母廠導入更多進口車款使得台灣整車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國產汽車市場進一步萎縮的局面恐將在所難免;然而,CPTPP會員國也必須降低當地汽車進口關稅,母廠可能考量台灣生產車輛具有品質及價格優勢,在海外關稅降低及貿易壁壘撤除後,反而有機會讓台灣車廠撬開各會員國汽車市場大門。

二、以外銷為主的零組件廠商可望直接受惠,然產品升級轉型方為重中之重
由於汽車生產講究即時生產(Just in Time, JIT),因此汽車大型零組件生產廠商,將因運輸成本考量在整車廠周邊進行設廠,此類型廠商受CPTPP影響較小;台灣基於良好的電子產業發展基礎,在汽車電子領域較具優勢,而此類產品由於體積小、重量較輕,可以擁有較遠的配套距離,因此,早期台灣汽車零組件廠商為求降低生產成本,多於中國大陸設有工廠再行銷全球市場。根據車輛工業同業公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汽車零組件廠商出口金額合計1,927.2億元新台幣, CPTPP會員國合計出口比重則佔13.7%,主要貿易會員國依次為日本、墨西哥、澳洲、加拿大、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國。因此,加入CPTPP後,將使得以上述國家為主要出口國的汽車零組件廠商直接受惠。再由進口的角度觀察,2020年台灣汽車零組件進口金額合計995.4億元新台幣,自CPTPP會員國進口比重則為27.6%,且單就日本佔進口比重便高達25.3%,其主因為國內車廠多與日系車廠技術合作,自日本進口大量關鍵零組件來台進行整車組裝,這也是長期以來國內汽車產品價格高於其他國家,以及出口不具競爭力的主因之一。然而在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為了控制疫情蔓延各國採取封鎖、停工等措施造成全球運輸體系緊張,傳統汽車零組件供應鏈體系即將瓦解,取而代之將是區域布局、在地生產及就近供應的生產體系,關稅重要性不若以往。再者,由於汽車環保化、電動化、舒適化、智慧化等因素影響之下,汽車電子產品世代交替速度加快,例如智慧座艙系統使用大尺寸平面顯示技術;電動馬達取代引擎,並搭載大電量的電池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協助駕駛跟車、維持車道、停車輔助等功能;車聯網技術能更有效的降低塞車問題,並提高道路行駛的安全性;以及為了達到上述功能需要更強大的車用晶片。對於汽車零組件廠商而言,朝高值化產品發展布局才是唯一的發展路徑。

三、政府因應之道與策略建議
對台灣汽車製造業而言,加入CPTPP後可能面臨調降或免徵進口車關稅之衝擊,但以目前台灣國產車一年約二十萬輛左右的市場,要是可以爭取外國母廠將特定車型以台灣為製造基地出口至海外,反而可能化危機為轉機。此外也可思考調降貨物稅稅率之可能。台灣依車型不同課徵15-30%不等的貨物稅,110年底前購買電動車並完成登記者則可免徵貨物稅。調降貨物稅有助降低消費者購車門檻,進一步擴大國內整車市場規模。另外,展延電動小客車之免徵貨物稅期限,可協助台灣廠商發展節能交通工具,以符合世界潮流。再者,現階段台灣依汽車零組件種類不同課予5-17.5%不等的關稅,若能取消進口關稅,將有助降低國內整車廠自海外取得零組件的成本,使國產車在價格方面更具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也因成本降低進而提高整車出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對於國內整車進口關稅則應採取逐年遞減的方式,給予國內整車廠更多因應及調整的時間,降低進入CPTPP後整車廠因關稅減免所帶來的衝擊。
 
陸缺電風暴 恐加劇全球通膨
當前中國正遭逢缺電危機,外媒5日指出,限電限產將打擊大陸的經濟復甦,並進而掀起連鎖反應,包括干擾全球供應鏈穩定,加劇全球通膨壓力。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的限電問題已成為全球市場與業界關注的焦點。正如總部位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生產保溫瓶和背包等產品的Simple Modern,其浙江衢州的供應商上周接到地方政府通知,每周只能開工四天,而非平常的六天,同時還必須遵守用電上限。Simple Modern執行長Mike Beckham表示,官方新規將會使其工廠產能減少約三分之一。Beckham預計,在市場需求保持旺盛的情況下,2022年春季,美國許多產品的零售價漲幅可能會高達15%。Cre8tive Brand Ideas則是一家從事品牌包、服裝、配件等商品的英國經銷商,其董事總經理Steve Cooke表示,公司供應商有80%的產品採購來自中國,2021年不斷上漲的運費及供應鏈問題已經推高公司成本,並推遲向客戶交貨的時間。隨著中國電荒拖累生產,預計這些壓力還將加劇。報導稱,過去一周以來,多家機構聲稱缺電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另一個威脅,紛紛調降中國2021年的經濟預測,大致從稍早的8.5%左右下調至8%,甚至更低。最新加入此一隊伍的則是牛津經濟研究院。牛津經濟研究院5日公布最新報告,將中國2021年第四季經濟年增率預測,從5%調降至3.6%,這意味著將2021全年成長預測從8.4%下調至8%。牛津經濟研究院還將中國2022年經濟增速預測從5.8%,調降至5.4%。
 
廣宇車用布局爆發 客戶大單湧入明年大擴產5成
鴻海旗下連接線束廠廣宇車用布局大爆發,其中線束新增 2-3 個新客戶,大單急速湧入,加上鴻海 MIH 平台持續做大,廣宇背負重要零組件供應大任,廣宇決議,專門生產車用線束的安徽廠明年將大擴產 5 成因應。廣宇看好車用市場,近年積極布局相關產能,其中最引矚目當屬今年下半年斥資人民幣 3000 萬元、約新台幣 1.5 億元,併入安徽蕪湖瑞昌電氣系統公司,取得新增車用線數產能,年產 35 萬條。不過,由於需求持續強勁,且因應 MIH 平台,廣宇積極啟動車用線束產能擴充,依照規劃,安徽廠明年產能將一舉擴充超過 50 萬條,主要針對電動車電池到馬達端的電控線束,投入金額將從 3 億元起跳。除車用線束外,廣宇 PCB 產品也從過往遊戲機等消費性電子領域,延伸至車用端,公司透露,已與 2-3 個陸系車廠客戶合作認證,應用在智慧駕駛艙、中控台等,明年也可望開始小量出貨。至於中國大規模限電,廣宇表示,廣宇中國廠區分別在江西、安徽、山東以及廣東,其中前三者不在此次管制省分,至於廣東虎門廠也未受影響,目前廠區全面維持正常生產、稼動率高檔。廣宇指出,今年下半年車用營收占比約 5%,明年需求爆發以及車用 PCB 出貨,車用營收將顯著成長,占比向上同步推升毛利率及獲利表現;目前廣宇產品營收占比,連接線等零組件 47%、PCB 24%、電腦周邊 29%。廣宇第三季進入傳統旺季,加上客戶端缺料狀況不大、代工組裝業務也持續迎來轉單,9 月營收可望再向上,第三季毛利率將優於第二季,獲利也將同步成長,以下半年來看,獲利跟上半年相比估約成長 3 成。
 
PC市場降溫換高階電競、商用筆電接棒!「這3家」台廠優勢擴大
2020年由疫情帶起的PC出貨成長,已經面臨放緩的局面,未來PC產品出貨將轉向以高階產品為主,也成為台廠經營的重點。PC廠必須調整商品結構的原因有二:第1,PC市場已開始降溫。惠普、戴爾以及聯想等全球前三大PC業者中,僅有聯想預估其下半年PC出貨仍能維持微幅成長;其中,惠普財報預估,下半年整體出貨會下修1成以上,庫存水位也已經達到82億美元,是一年多以來的新高。根據IDC最新的研究數字顯示,雖然20221年的PC出貨量可望超越2020年再創新高,達到3.47億台,成長幅度達14.2%,但這個數字相較起年初預測的18%,已經有相當幅度的下調。第2,IDC分析師 Ryan Reith認為,零組件供應的短缺,以及持續的物流失衡狀態,是未來PC產業的最大挑戰。業者表示:「長短料問題在今年特別明顯,尤其是時序控制晶片、電源管理晶片以及音效編解碼晶片等小料件的缺貨問題最大。」PC業者認為,供應鏈的狀態可以說從下塞到上,最終端的設備業者為了確保足夠的零組件庫存而重複下單,已造成整體供應鏈混亂。更何況,讓PC業者苦惱的小料晶片屬成熟製程,其漲價幅度最高就可達20%;由於漲幅驚人,小晶片的供應商轉嫁給下游客戶的難度也會增加,迫使PC業者必須走向更高階、獲利也更高的產品。

下半年PC市場 質重於量

從前五大業者在第2季的出貨數字來看,主打商務電腦以及Chromebook等中低價區間產品的惠普,出貨成長幾乎已經停滯,其出貨年增僅達2.7%;而台廠在高階電競筆電已占有一席之地,未來有更好的機會。舉例來說,單純以高階電競筆電市場來看,前五大中有3家都是台廠,包括以ROG筆電系列高居銷售第一的華碩,全球市占超過3成,在電競市場有深厚實力的微星以兩成左右居次,其餘才是惠普、戴爾,以及宏碁等業者。

解封與新平台 推動市場

華碩方面表示,近期市場雜音不斷,也觀察到教育Chromebook需求降溫、庫存也開始回升;但隨著解封後,預期筆電需求將由高階電競、商用接棒,低價產品出貨將會往下調整,下半年訂單需求仍維持高檔,全年營運將優於去年。微星科技主管表示,由於WFH商機降溫,Chromebook或其他低價PC產品的銷售已經看到極限,但高階PC的需求仍屬穩定成長,今年底明年初在產品布局方面就會更著重包括高階遊戲PC、筆電以及針對創作者設計的高性能PC系統產品。除了PC廠自己積極轉型,外部也有兩大助力,有助高階筆電銷售,第1,第4季英特爾與超微都將推出新平台,由於首波銷售都將針對高階電競市場推動,台廠電競產品市占預計也會再度提升。第2,由於GPU晶片供應短缺,消費者根本買不到獨立顯示卡,連帶影響桌上型電腦產品銷售;反觀筆電用獨立GPU晶片的供應則相對充足,消費者在買不到獨立顯卡,或者是配備獨立顯卡的桌上型電腦產品後,也有愈來愈多人轉而購買內建高階GPU的高階筆電,也有利於高階電競筆電產品的銷售。
 
蘋果新機成本增 台積大贏家
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的拆解報告指出,蘋果新款iPhone 13 Pro 128 GB硬體成本,比去年iPhone 12 Pro 128 GB高約21.5美元(約新台幣600元),主要拉升價格的零組件為A15處理器、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與螢幕。法人指出,上述三項零組件提升新機成本,意味其產品單價(ASP)同步提高,其中,A15處理器由台積電獨家操刀,與台廠最為相關,這代表台積電出貨A15處理器價格優於去年的A14處理器,由於蘋果已躍居台積電最大客戶,今年新處理器單價揚升,伴隨新機熱賣,台積電成為贏家之一。業界傳出,此次A15處理器以台積電5奈米增強版製造,並且較前一代處理器有五大效能提升,包含電晶體數量可高達150億個,相較A14處理器的118億個電晶體增加27.1%;第二,AI operations效能在相同核心下,運算能力提升至每秒15.8兆次,增幅43.6%,另外三方面包含CPU、GPU升級外,系統快取能力同步兩倍升級。至於另外兩項提升新機成本的零組件,NAND Flash主要由鎧俠、三星等日、韓業者提供;螢幕則由三星為主要供應商,均與台廠無關。TechInsights指出,一如預期,iPhone 13 Pro新採用的元件和系統,占了大部分增加的成本,包括A15處理器、後鏡頭感測器、TrueDepth的重新包裝和改款,還有ProMotion 120Hz 的自適應螢幕更新率技術。ProMotion螢幕據估計成本較高。報告指出,iPhone 13 Pro持續採用蘋果自行開發的晶片,包括A15晶片、音訊編解碼晶片以及音訊放大晶片,其他晶片供應商可能包括高通、鎧俠、恩智浦、意法半導體、USI、Qorvo及博通等。iPhone 13基本款搭載的是四GPU核心的A15晶片,Pro則搭載五GPU核心,但Techinsights發現, iPhone 13和 iPhone 13 Pro所用的A15晶片外觀相同,都同樣用「TMMU71」的型號。iPhone 13 Pro成本相較於iPhone 12 Pro的成本增幅,比iPhone 12相較於iPhone 11要小得多。Counterpoint研究公司今年1月所做的拆解分析估計,iPhone 12的物料成本為415美元,較前一代高出21%,主要是多項硬體升級所致,包括5G元件、並由LCD螢幕轉換為OLED螢幕。值得注意的是,Techinsights這樣的分析純以硬體市價估算,未計入蘋果供應鏈、元件供應合約或製造訂單的因素,且未揭露個別零組件單價。蘋果執行長庫克經常批評這類分析大都不正確。蘋果上月發表 iPhone 13 Pro,售價跟去年iPhone 12 Pro同樣是999美元,今年推出1TB的容量選項,售價高達1,499美元。
 
314家上市櫃公司 明年股東會年報需提前14天公告
為提升股東會年報揭露效率,讓公司治理透明度接軌國際標準,繼2015年首度提前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年報揭露為召開日前7日後,金管會10月5日再度預告擬修法要求314家上市上櫃公司實收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或外資及陸資持股比率達30%以上公司,應於股東會14日前申報股東會年報。此一新規定實施後,未來投資人在出席股東會之前,將有更充裕時間可以詳閱年報揭露的內容。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說,金管會此次決定修法提前股東會年報揭露時程,主要是因應公司治理協會建議,儘量提前開印年報,由現行規定七天,漸進式提前至14天。不過蔡麗玲也說,從今年股東會實際股東會年報揭露時程來看,上市櫃公司中符合實收資本額100億元或外資持股逾30%共計有314家,其中287家都已經在14天前就已揭露,占比約91%。亦即實際明年開始需強制提前的上市櫃公司只剩27家公司。金管會表示,為配合推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提高上市櫃公司資訊透明度,參酌「2020年亞洲公司治理報告(CG Watch 2020)」建議事項,以及接軌國際規範,強化公司推動永續發展執行情形及資通安全風險管理等資訊揭露透明度,因此預告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除了股東會年報提前14天公布外,在強化公司治理之資訊揭露方面,擬明定公司應具體敘明董事會之多元化政策、具體管理目標及落實達成情形,以及個別董事及監察人之專業資格與經驗。為強化審計委員會運作情形之揭露,增加明定公司應於其他應記載事項,揭露獨立董事建議或反對事項內容之資訊。為強化薪資報酬委員會成員之資訊揭露,將明定公司應敘明薪資報酬委員會成員之專業資格及符合獨立性情形。另公司如有設置提名委員會,應揭露其組成及運作情形等,此修法草案將預告30天收集外界意見後擇期公告。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