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優群9月營收將優8月;客戶提貨/顧料轉積極
受限電停工影響有限,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優群9月營收將優8月,至少應是歷史次高水準,第三季營收季增15-20%,創下新高,前三季毛利率也將維持逐季上揚格局。公司也透露,雖無法確認限電影響多大,但客戶搶料氣氛似乎轉趨積極,也看好明年第二季後新產品帶動的新一波成長動能。優群昆山廠雖9月最後幾個日也遭限電停工,幸而透過加班與庫存因應,未對營運造成太大影響。法人預期,9月營收表現會優8月,至少是單月次高成績,第三季營收突破8.25億元,季增15-20%,也是新高成績,毛利率則維持先前逐季回溫格局,只是還未達去年同期高峰。展望第四季,優群坦言,因限電造成較多不確定性,不過也客戶擔憂限電造成缺料,近期反倒搶料提貨轉趨積極,法人認為,優群有部分品項如DDR系列、SMT Long Dimm或微型沖壓件等產品,在供應鏈的供應地位較特殊,較難被同業取代,可能也是下游客戶優先顧料的原因,而若接下來中國限電與供應鏈其他短料缺料問題不擴大,不排除第四季不淡,營收能維持在今年單季次高附近,毛利率也可能因產品組合持續優化與淡季砍價壓力稍緩,持穩在一定水準。法人認為,優群今年雖上半年飽受原料上漲壓力,毛利率侵蝕,但透過積極調整與營收規模放大,上、下半年營收與獲利的差距會較往年為大,今年全年營收年增雙位數,獲利趨近去年,但因股本擴大,每股盈餘略降至6.5元以上,不過以往年配息動能來看,明年隱含殖利率仍值得期待。法人也看好,明年主力高速傳輸介面或新平台,將帶動DDR5、PCIE Gen5的轉換潮自第二季起逐步發酵,下半年達頂峰,明年營運會重回成長。產品世代交替,嘉澤明年營運估雙位數成長,股價開高上漲
嘉澤為連接器廠,近期中國限電停工衝擊受控,且缺料問題也未如預期嚴重,法人預期9月營收可望維持高檔,第三季營收將如期創高,季增10-15%,且明年在主力產品CPU Socket、DDR、PCIe等世代交替下,營收將維持雙位數成長,整體的滲透率會從明年Q2開始加溫,拉升毛利率表現,獲利續創高可期。 近期股價受限電利空影響,修正至年線位置有守,今日股價開高上漲,站回5日線之上,挑戰月、季線反壓。近期投信多呈買超,且融資持續維持低檔,股價短線上有望隨限電影響逐漸緩和回穩。拉貨強勁,華立9月及Q3營收雙雙寫下歷史新高,Q4可望淡季不淡
半導體材料供應商華立公布9月合併營收65.6億元,第三季合併營收187.6億元,季增11.2%、年增16.1%,單月及單季雙雙改寫歷史新猷;累計前9月合併營收519.1億元,年增19.7%。華立表示,第三季受惠NB及手機電源供應需求強勁,熱固性工程塑膠營收成長逾四成,而IC載板製程用高解析度電鍍乾膜,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新機種發表展開一波拉貨潮,第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二成。 華立表示,在5G、HPC、電動車等新科技推波助瀾下,華立供應半導體前段製程耗材光阻液、電子級化學品及特殊氣體、CMP研磨液的營收呈雙位數成長;顯示器用的IC供貨狀況至明年第一季仍顯緊俏,在價量齊揚帶動下,第三季的驅動、電源管理及時序控制IC營收大進補較去年同期翻倍成長。前三季受惠遠距辦公及在家教育商機,帶動應用於NB及手機電源供應的熱固性工程塑膠營收成長逾四成,因材料具有絕緣性、高強度及可靠性的優異特性,於電動車用的充電樁推動上頗有斬獲,同步切入新世代遊戲機、5G基地台及小型基地站之電源供應,以及低軌道衛星家用接受器的電源,持績開拓多元化的產業應用。台灣載板三雄在5G、AI兩大科技引領下,產能早被終端客戶包下,華立指出,從日本引進應用於IC載板製程用高解析度電鍍乾膜,適逢諸多消費性電子產品新機種發表展開一波拉貨潮,第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二成,在客戶端陸續接獲CPU及mini LED的載板訂單,第四季營收將呈現淡季不淡的走勢。總體經濟
基本工資調幅 勞方喊10%
勞動部將在10月8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勞資角力戰登場。勞方主張明年基本工資應升8%至10%,資方則力爭內需產業仍受疫情衝擊,尚未完全恢復營業,受創產業延後調升基本工資。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日前表示,政府將提供相關配套後,明年基本工資調漲應採高幅度調升。外界預期,明年基本工資調幅有望上看6%,政府則提供三成至五成薪資補貼,為期六個月。全國產業總工會代表莊爵安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88%,國發會認為有機會突破6%,近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突破2%,全年預測CPI年增率1.74%,亦接近2%;加上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3.12%,為工業國家表現最佳,但去年基本工資只調升0.84%,應該於明年補漲。因此,他表示,全產總主張明年基本工資調幅應達8%至10%。以此換算,基本工資月薪應調升至25,920元至26,400元,基本工資時薪則173元至176元。電子資訊
搶華為退場空缺!日經:傳和碩砸重金 拚5G網路商機
智慧機成長觸頂,全球第二大iPhone組裝廠和碩尋求後蘋果時代商機,據傳悄悄砸下新台幣逾10億元研發5G電信科技,藉此開發新的營收動能。日經新聞10月6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和碩投資新台幣10億元以上,並聘僱200多名專精網路的員工,發展新5G業務。該公司從2019年底起押寶此一科技,近來努力開花結果,上週和微軟共同宣布推出5G私人網路。這是和碩第一個私人網路佈建案,要打造救援用的行動5G基地台,在極端情境下,如地震中斷正常通訊時,可以使用此種私人網路。公用網路開放給所有用戶,需要鉅額投資打造實體基礎設施;私人5G網路則是用於特定場所,如工廠、醫院、農田的小型專用網路。5G年代到來,電信商和政府力推RAN設備的開放接取標準,讓小廠得以跨足此一市場。和碩等新進業者認為,許多國家仍在建造5G基礎設施的初期階段,現在正是搶攻5G市場的好時機。而且越來越多公司為了保護數據安全,想裝設私人5G網路,台積電是其中之一。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智慧機暨網路分析師Chiu Shih-fang指出,open RAN佈建彈性高、成本相對低廉,對想打造5G網路的電信商來說極具吸引力。而且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施壓當地小型電信商,在一年內移除陸廠華為和中興的電信設備,也帶來商機。另外,英國也要在2027年前,讓華為5G設備逐步退場,提高了open RAN的市場動能。Chiu指出,Vodafone等歐美電信業者,今年開始在農田等範圍較小的地區,試用open RAN的私人5G網路。整體市場強力擁抱open RAN,此一趨勢相當確定,風潮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和之後。這對華碩等新進者而言是好事,可望在供應鏈搶下一席之地。瑞典惹惱北京 愛立信丟陸5G設備市佔!諾基亞得利華為退出歐美,繼續稱霸中國。瑞典電信巨擘愛立信(Ericsson)捲入禁用華為的政治紛爭,痛失中國市佔;對手諾基亞(Nokia)則漁翁得利,首次搶下中國的5G設備訂單。路透社、南華早報7月19日報導,中國移動將打造700MHz的5G基地台,該項目依照地區分成三張訂單發包,依據慣例,中國電信設備廠吃下絕大部份訂單。陸廠華為報價最高,卻是本次標案的最大贏家,分別抱走三張訂單的61%、59%、58%份額。另一陸廠中興次之,分別獲得33.5%、30%、29%份額。中國5G網路的佈建速度領先全球,是世界最大的電信基礎設施市場之一。外國業者想打入當地市場不容易,芬蘭電信大廠諾基亞只取得其中一張訂單的10%份額。儘管如此,表現仍優於去年,2020年諾基亞未在中國奪下任何5G訂單。與此同時,愛立信拿下另一張訂單的9.6%份額。工業4.0 搶賺智慧財
「台灣的工具機不能再只賺勞力財,而是要賺智慧財!」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認為,這是台灣廠商面對全球工業4.0智慧製造趨勢,必須要有的體認與覺悟。全球最大工具機廠DMG MORI最近訂出未來十年發展目標,包括要降低工具機單機占整體營收比重,由2020年的85%,到2030年降至45%,遠距、工程等軟體服務,則要從2020年的15%,到2030年拉升至55%。「這與工具機產業白皮書要發展高值化的方向不謀而合!」許文憲不諱言,現在是台灣工具機產業面對全球競爭及挑戰,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不容稍有鬆懈與遲疑。他也為自己訂下五個使命必達的目標,首先要讓台灣的工具機多方面曝光,提高能見度;其次是工具機要走向智慧化,以提升價值;第三是產業不能再單打獨鬥,要讓政府知道產業的重要性,並且做產業的後盾。第四是推動產業聚落垂直整合,訂定產業規範,讓商品化的產品有統一規格;第五則是台中國際展覽館應儘速興建,讓廠商有一個向國際展示實力與爭取商機的平台。在許文憲的主導下,公會成立智庫委員會,由副理事長、靄崴科技董事長陳金柏擔任召集人,著手進行產業白皮書的編寫。另一方面,公會也成立技術委員會,由常務理事、永進機械總經理陳伯佳擔任召集人,進行產業規範及品質規範的建立,全力朝數位轉型邁進。Apple Watch夯 台鏈利多
外電報導,蘋果打敗勞力士,成為美國高收入青少年最受歡迎的手表品牌,2021年秋季,美國青少年擁有蘋果Apple Watch的比率,年增5個百分點。Apple Watch熱銷,預期將挹注鴻海與仁寶等Apple Watch供應鏈廠商業績。根據MacRumors報導,Piper Sandler的一項新調查顯示,蘋果成為美國高收入青少年中,最受歡迎的手表品牌。青少年智慧手表的擁有率,從2020年秋季的30%,提升到2021年秋季的35%。目前已有30%的青少年擁有Apple Watch,比去年同期增長5個百分點。 蘋果目前在青少年智慧手表使用者中,取得86%的市場份額。報導指出,之前勞力士是最受高收入青少年歡迎的手表品牌。 今年春天,只有13%的青少年打算購買Apple Watch,但現在這一比率略有上升,達到15%。調查還顯示,30%的青少年在健身鍛鍊時使用健身應用,其中50%的使用者使用Apple Watch的應用。 此外,67%的青少年擁有AirPods。這一人群中,87%的青少年擁有iPhone,88%的青少年預計下一部智能手機也是iPhone。這幾乎是歷史最高水準。目前,20%的青少年擁有 iPhone 12,但預計 iPhone 13系列將推動升級,今年預計將有22%以上的青少年升級到 iPhone 13。外資分析師預估,今年Apple Watch 7出貨量為1,400萬到1,600萬隻,整體2021年Apple Watch出貨量將達到4,000萬至4,500萬隻。Apple Watch 7預定在10月8日開始預購,10月15日開始發貨。
中國限電波及蘋果供應鏈 恐引發電子業產線轉移
中國限電波及蘋果、摩托羅拉等電子通訊巨頭的供應鏈,有業者表示,已經延遲交貨給海外廠商,且限電對生產製造的衝擊不會隨著當地「十一」假期結束而恢復,未來恐引發電子業生產線轉移。陸媒第一財經今天報導,此次限電對中國晶片產業鏈的影響很大。能源供應短缺不僅將影響包括蘋果、特斯拉、微軟、惠普和戴爾等眾多科技公司,還會波及高通、英代爾等全球領先晶片封裝和測試供應商的生產,對已經出現供應危機的汽車和電子行業造成更大的負擔。在受到矚目的蘋果供應鏈方面,最新款蘋果手錶Series 7將於10月15日正式發售,報導指出,這已經距離蘋果新品發布會有一個月之久,供貨延遲暗示蘋果供應鏈的限制。截至發稿,蘋果公司沒有就供應鏈方面的限制回覆第一財經。報導說,蘋果在中國除了最大的供應商富士康位於河南之外,其他供應商分布在江蘇昆山、浙江嘉善以及廣東東莞等地區。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蘋果供應商日月光科技稱,將採取措施以減輕對限電的影響;京元電子也表示正在以更低的功耗運行,因此在提供服務方面可能會出現延遲;位於江蘇的蘋果iPhone的組裝商和碩已削減非必要用電量,將其整體用電量至少減少10%。儘管有些蘋果的供應商稱限電對生產影響有限,iPhone 13在中國嚴重缺貨,已經創下最長交期紀錄。天風國際證券上個月發布報告稱,iPhone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零件供應短缺。此外,報導引述上海一家為摩托羅拉(Motorola)供應智慧型手錶的電子科技公司CEO王華(化名)說,限電已經影響其公司大約30%的產能,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影響50%甚至更多產能。王華的公司上游供應鏈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也是近期主要的限電地區。他說,「現在東莞的生產工廠已經開始做二休五,相當於完全停擺。江蘇的工廠10月份也準備無限期停工放假了,預計至少要持續到明年」。公司正準備把供應鏈切換到其他未採取限電措施的地區。王華說,目前公司還有一些產能庫存,但原本計劃9月份就要給摩托羅拉的交貨將至少拖延至10月份,具體交期還要視產線轉移情況而定。他認為這波限電之後,電子業產能將會重新分配,過去沿海地區集中了過多的電子業生產廠商,也許明年之後沿海的製造業產能將會出現一輪調整。另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智慧可穿戴設備供應商也說,其位於江蘇省昆山的供應鏈受限電影響較為嚴重,「幾乎影響了一半的出貨,9月下半個月的產能基本都停了,10月份也還在等」。這家公司也在尋找備份供應商。
AI毫米波耳機上市 法人看好2檔搶攻大單
IC設計廠智微旗下開酷科技與音訊晶片廠驊訊10月6日聯手召開人工智慧(AI)毫米波手勢控制智能耳機發表會,目前解決方案已經準備就緒,法人看好後續有望搶攻耳機品牌大單。智微暨開酷科技董事長劉立國表示,毫米波具備高度精準度,公司目前首波應用聚焦在行動及穿戴裝置,後續有望推廣到室外、筆電等各式的應用。劉立國表示,公司在手勢控制智慧解決方案當中導入了人工智慧演算法、機器學習加速器,且具備輕薄短小、辨識速度快等特點,因此適合應用在行動裝置、穿戴等,這也是目前開酷科技首波主打的終端應用。驊訊電子董事長鄭期成表示,公司多年來累積的聲學技術已被各界所採用,但不管是在元宇宙的VR虛擬世界或是現實世界的遠距生活,使用者忙著找按鍵跟切換模式皆帶來不佳的用戶體驗,這次的方案與開酷科技的毫米波手勢控制技術完美結合,利用人類更快速、更直覺的手勢進行功能切換,期望為使用者帶來更美好的用戶體驗。開酷科技與驊訊本次推出AI毫米波手勢控制智能耳機,可讓使用者透過手勢在耳機旁揮動,以調整音量、切換耳機降噪模式與否等各式應用。劉立國指出,本次推出的毫米波手勢控制晶片採用台積電28奈米CMOS製程打造,且由於採用60 Ghz頻段,因此精準度高、偵測距離最遠可達15公分。法人看好,目前正進入送樣階段,後續將有機會打入全球知名品牌廠供應鏈。劉立國強調,毫米波技術代表的是毫米等級的無線電波應用,天線尺寸也相對一般無線電波較小,且電波容易被空氣吸收,以降低對周遭環境的干擾,利用毫米波的反射能量及移動速度,加上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演算法即可達到手勢辨識應用。
鋰價一年來猛飆一倍 加速轉型綠能導致供不應求
電池關鍵原物料鋰的價格一年來持續攀高,根據調研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BMI)的碳酸鋰與氫氧化鋰指數,過去一年鋰價漲幅已經超過一倍。應用於電動車與再生能源儲存的原物料需求大增,儘管礦商致力提高供給,仍無法滿足需求駐墨爾本BMI分析師Cameron Perk說:「針對鋰礦投入的資金還是太少、太慢,市場供不應求已經發生。」鋰價前一波高點是在2018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價格疲弱,這意味鋰礦的投資跟著減緩,接著碰上新冠疫情,供應更形吃緊。在需求面,全球向綠能轉型的速度加快推動電動車普及腳步,彭博新能源估計,2029年年底以前,全球的鋰消費量將成長四倍。Perk表示,價格一直在漲,很確定會有一些還沒宣布的開採案或是擴大產出案能協助增加供給,但究竟會有多少案子,並不清楚,但結果仍可能是開採量不夠,這會影響電動車推廣。Pilbara礦物公司最近舉行的第二次鋰輝石(鋰的半成品)拍賣會,最高投標金額一車8,000噸出價2,240美元,遠高於7月時的1,250美元。根據Asian Metal公司的資料,中國大陸的碳酸鋰兩個月內價格倍翻,氫氧化鋰兩個月內漲了70%。電池業者除了需要鋰,也需要鈷和銅。這兩種原料的價格也都走揚。彭博新能源分析師James Frith表示,電動車電池的價格是電動車製造成本能否降至與傳統車相同或更低的衡量指標,一旦這些原物料成本居高不下,電動車的價格可能會有一陣時日降不下來,因為這些原料占了電池成本的40%左右。
中國限電帶動新一波台商回流? 經長:年底較明朗
部分台商因中國限電停工或停產,外界預期可能有下一波鮭魚返鄉;經濟部長王美花今天說,需要長一點時間評估,年底會較明朗;就產業來看,半導體業在水電供應上需提早2、3年準備,其他產業較容易解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上午邀請經濟部長王美花列席,並進行業務報告與備質詢,民進黨立委鄭運鵬關切中國限電對台商的影響,以及有無台商表態要回台。
王美花答詢時表示,第一時間有進行了解,但因事發至今時間很短,廠商都持觀望態度,「產能如果能轉的會先轉,不是馬上回來的問題,這種發酵時間要長一點」。她也表示,廠商如果在台灣生產,多少會有轉單效果;如果在中國生產,確實也會受到衝擊,因為一定要減產,訂單去化速度就會減慢。民進黨立委邱議瑩關切台商若因中國限電回台投資,經濟部能否力保供電供水穩定。王美花答詢時表示,在中國啟動限電措施時,有確保台灣的存量與購買價格不會受到中國跟全世界搶貨的影響,「不管是天然氣或煤,主要都是長約,這些長約價格也比較穩定」,她說,天然氣有70%以上、煤有75%以上是長約。王美花也說,根據電業法,燃煤、天然氣都有安全存量規定,目前台灣煤存量超過30天,較中國、印度的10幾天相比,「看來我們在這部分是有超前部署」。對於中國限電情形,她表示,現在時序為10月初,會持續觀察到年底,比較能了解廠商如何因應,並強調經濟部會積極掌握。王美花在休息時間接受媒體訪問時補充,先前政府推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獲得台商迴響,「可以回來的部分,確實已回來台灣」,有沒有台商因中國限電而選擇回台或轉單,需要長一點時間評估,年底會比較明朗。至於水電供應,王美花說,就產業別來看,半導體要提早2、3年因應,其他產業則視規模、用電模式等有不同規劃,較容易解決。不過,王美花也說,若有廠商要落腳在產業園區或科學園區,規劃時就會同步評估水電供應。另外,目前綠電發電占比僅5.5%,未達12%的目標,王美花說,受到2因素影響,第一、水情不佳,導致水力發電減少;第二、疫情導致風場建置延宕,有2個風場要到明年才能完工,光電部分,還在趕去年進度。
王美花答詢時表示,第一時間有進行了解,但因事發至今時間很短,廠商都持觀望態度,「產能如果能轉的會先轉,不是馬上回來的問題,這種發酵時間要長一點」。她也表示,廠商如果在台灣生產,多少會有轉單效果;如果在中國生產,確實也會受到衝擊,因為一定要減產,訂單去化速度就會減慢。民進黨立委邱議瑩關切台商若因中國限電回台投資,經濟部能否力保供電供水穩定。王美花答詢時表示,在中國啟動限電措施時,有確保台灣的存量與購買價格不會受到中國跟全世界搶貨的影響,「不管是天然氣或煤,主要都是長約,這些長約價格也比較穩定」,她說,天然氣有70%以上、煤有75%以上是長約。王美花也說,根據電業法,燃煤、天然氣都有安全存量規定,目前台灣煤存量超過30天,較中國、印度的10幾天相比,「看來我們在這部分是有超前部署」。對於中國限電情形,她表示,現在時序為10月初,會持續觀察到年底,比較能了解廠商如何因應,並強調經濟部會積極掌握。王美花在休息時間接受媒體訪問時補充,先前政府推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獲得台商迴響,「可以回來的部分,確實已回來台灣」,有沒有台商因中國限電而選擇回台或轉單,需要長一點時間評估,年底會比較明朗。至於水電供應,王美花說,就產業別來看,半導體要提早2、3年因應,其他產業則視規模、用電模式等有不同規劃,較容易解決。不過,王美花也說,若有廠商要落腳在產業園區或科學園區,規劃時就會同步評估水電供應。另外,目前綠電發電占比僅5.5%,未達12%的目標,王美花說,受到2因素影響,第一、水情不佳,導致水力發電減少;第二、疫情導致風場建置延宕,有2個風場要到明年才能完工,光電部分,還在趕去年進度。
通用汽車全速衝刺電動車 力拼2030年營收翻倍成長 追趕特斯拉
通用汽車 10月6日宣布新的營收目標,計畫讓年營收在 2030 年翻倍為 2,800 億美元,並訂下 12% 至 14% 的營業利益率目標,全力朝全電動車轉型,力拚超車特斯拉 (TSLA-US)。
並實現業務多元化,不只是銷售汽車與卡車
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2,800 億美元的年營收目標是基於公司近年來約 1,400 億美元的滾動平均值得出。通用汽車去年營收接近 1,225 億美元,較 2019 年下降 10.8%,主因是疫情之初關閉工廠,去年營益率為 7.9%。通用汽車執行長巴拉 (Mary Barra) 表示,過去五年的投資換來目前的收穫,對公司未來營收成長有信心,她預計未來大部分的營收成長將來自新業務與服務型業務,而傳統汽車業務將「適度成長」。巴拉說:「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電動車銷量在增加,因此我們看到在電動車方面,接著是訂閱以及服務等不斷成長的巨大商機。」通用汽車為期兩天的投資人會議包括周四(7 日)的產品測試,預計提供一個「明確的戰略」,好說服投資人以看待特斯拉這般新創科技公司的角度,評估通用汽車未來的成長。目前特斯拉市值超過 7,500 億美元,通用汽車則為 790 億美元。
2030 年北美、中國 5 成工廠可生產電動車
通用汽車在投資人會議上表示,將迅速擴大電動車製造規模,讓北美與中國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工廠能生產電動車,但目前通用在北美的車廠僅有兩家有能力生產電動車,不過該公司表示,計畫在 2023 年至少會讓三家傳統車廠轉型。通用汽車總裁 Mark Reuss 表示,公司很快會宣布第二座電動卡車裝配廠的好消息,而第一批電動皮卡,包括不久後上市的 GMC 純電悍馬電動皮卡,將在底特律車廠生產。通用汽車說,到 2025 年,公司將在電動與自駕汽車領域投資 350 億美元,屆時全球電動車年銷量將達到 100 萬輛,終極目標是在 2035 年成功轉型成純電汽車製造商,並且超越特斯拉成為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霸主,但兩位高層並未透露具體日期。通用汽車同日宣布,新款電動車 Silverado 將在明年一月的消費電子展(CES)上亮相,並透露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售價約 3 萬美元的雪佛蘭 SUV,不過尚未確切說明銷售日期細節。Reuss 受訪時對記者說:「通用汽車在電動卡車領域已無人能出其右,你會看到我們已經達成目標。」
並實現業務多元化,不只是銷售汽車與卡車
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2,800 億美元的年營收目標是基於公司近年來約 1,400 億美元的滾動平均值得出。通用汽車去年營收接近 1,225 億美元,較 2019 年下降 10.8%,主因是疫情之初關閉工廠,去年營益率為 7.9%。通用汽車執行長巴拉 (Mary Barra) 表示,過去五年的投資換來目前的收穫,對公司未來營收成長有信心,她預計未來大部分的營收成長將來自新業務與服務型業務,而傳統汽車業務將「適度成長」。巴拉說:「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電動車銷量在增加,因此我們看到在電動車方面,接著是訂閱以及服務等不斷成長的巨大商機。」通用汽車為期兩天的投資人會議包括周四(7 日)的產品測試,預計提供一個「明確的戰略」,好說服投資人以看待特斯拉這般新創科技公司的角度,評估通用汽車未來的成長。目前特斯拉市值超過 7,500 億美元,通用汽車則為 790 億美元。
2030 年北美、中國 5 成工廠可生產電動車
通用汽車在投資人會議上表示,將迅速擴大電動車製造規模,讓北美與中國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工廠能生產電動車,但目前通用在北美的車廠僅有兩家有能力生產電動車,不過該公司表示,計畫在 2023 年至少會讓三家傳統車廠轉型。通用汽車總裁 Mark Reuss 表示,公司很快會宣布第二座電動卡車裝配廠的好消息,而第一批電動皮卡,包括不久後上市的 GMC 純電悍馬電動皮卡,將在底特律車廠生產。通用汽車說,到 2025 年,公司將在電動與自駕汽車領域投資 350 億美元,屆時全球電動車年銷量將達到 100 萬輛,終極目標是在 2035 年成功轉型成純電汽車製造商,並且超越特斯拉成為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霸主,但兩位高層並未透露具體日期。通用汽車同日宣布,新款電動車 Silverado 將在明年一月的消費電子展(CES)上亮相,並透露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售價約 3 萬美元的雪佛蘭 SUV,不過尚未確切說明銷售日期細節。Reuss 受訪時對記者說:「通用汽車在電動卡車領域已無人能出其右,你會看到我們已經達成目標。」
電動車來臨的時代 我們的機會與方向
2016年全世界171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期望全球碳排放目標,從2015年到2025年減少40%,能有效遏阻全球暖化;美國碳排放,目前超過50%來自移動污染源,歐洲已設定2030年車輛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59公克以下,燃油移動車已很難達到此目標,但純電動車可以達標。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汽車銷量約7,264萬輛,相較2019年的8,670萬輛,年減16%;但全球電動車市場於2020年不受疫情影響突破525萬輛,預估2021年更有望突破995萬輛,且電動車銷量前三國(中國大陸、奧地利、美國)年成長率均超過100%;根據瑞銀集團(UBS)報告,2040年電動車將完全主宰汽車市場,電動車與燃油車製造成本在2025年左右就會趨於相似,屆時電動車的獲利將與燃油車相近;目前挪威、英國及法國,已分別預計2025年、2030年及2040年,將完全淘汰燃油車。2020年4月《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英國《金融時報》專欄,談疫情過後人類將面對兩個重要的選擇:一是極權主義監視與公民賦權之間選擇,二是民族主義孤立和全球團結之間選擇;他指出疫後的世界已回不去,至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似乎還很難預測;但我們深信全球合作團結面對疫情、面對全球暖化,迎接電動車時代來臨是正確的選擇。電動車銷售具有地域主義色彩,本地市場主要由本地車廠供應,如美國Tesla賣最好,中國大陸上汽通用五菱(SGMW)賣最佳,歐洲雷諾銷量最多;如以全球市場而言,這些區域市場的領導企業,銷量通常也位於前列,如Tesla Model 3銷量排名全球第一,SGMW的宏光Mini EV排名第二,雷諾Zoe則是排名第三;因為電動車的組裝生產,比燃油車容易,若考慮減免車輛高進口關稅,未來電動車可能遍地開花組裝生產,世界各國將如電腦一樣進口電動車系統、次系統產品在本地組裝。「現有電動車領導廠商」主要是Tesla,他自行設計(整車平台、電子電機、自駕車、電池管理等系統)、製造電池、充電樁與充電環境,不經過傳統Tier1或Tier2供應商,直接對應廠商,台灣廠商如:和碩、和大、台達電等都已是其直接對應供應商。「傳統車廠」如:賓士、福斯、BMW、GM、現代汽車等國際大廠,這些車廠與供應鏈間,早已研發電動車、充電樁與充電環境,有緊密研發、驗證、供應鏈管理機制,銷售通路,但在電動車電子電機整合架構、自駕功能及智慧座艙系統等功能遠不如Tesla。「科技大廠」如:Apple、Google、Amazon、阿里、小米、騰訊、華為等均屬之,此類廠商擁有世界領先資通訊產品經驗及軟硬整合系統技術,但缺乏車輛產業相關的設計及製造經驗,目前這些公司都關注電動車技術研發,但確實動向均尚未明朗,有待觀察。「鏈結電動車平台的新創廠商」:電動車平台是整合資通訊、電機、電控、車輛零組件等產業,提供軟硬整合模組,協助新創廠商快速開發,廠商在此平台上僅需發揮創意、專注差異化即可;新創廠商藉由平台整合效益,除了節省產品開發時間,並能找到可靠的合作供應鏈合作,美國新創廠商Fisker就是與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台灣鴻海集團)合作,共用鴻海供應鏈。綜上所述,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系統是電動車技術重心,使電子業有機會成為電動車產業領航者,而台灣正具備此技術優勢;電動車與燃油車製造成本在2025年左右就會趨於相似,2030年許多國家將停產內燃機車,2040年電動車將完全主宰汽車市場;新創車廠Tesla改變汽車生產生態系,創造電動車四種供應來源,這是台灣難得的機會;台灣應以現有與電動車合作能量、實績為基礎,發展電動車關鍵系統、次系統產品,培育建構電動車設計、研發及製造供應鏈平台廠商;協助世界科技大廠、新創廠商,設計與定義新世代電動車規格,提供設計、打樣、小型量產能力的整車代工服務解決方案,這應是我們的機會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