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胡連Q4營收衝今年高峰;明年擬擴建印尼廠
旺季報到,車用連接器廠商胡連(6279)9月營收重回4億元以上,第三季營收趨近前季,表現不淡,法人預期,雖因原料成本持續上揚,毛利率與營益率可能會較第二季略降,但前三季獲利還是會有一定年增,第四季則將會是今年高峰,明年資本支出將偏重印尼新廠的擴建,未來兩岸與東南亞的產能也更能配合客戶,靈活配置。胡連9月營收4.18億元,年增兩成,也是今年以來次高,第三季營收11.57億元,僅比前季下滑1.3%,淡季不淡,不過法人認為,因原料成本上漲,毛利率與營益率可能還是會略不如前季。展望第四季,胡連表示,客戶需求仍在高檔,但相較於去年訂單集中於下半年,今年各季的需求都算穩定,第四季仍會是全年高峰,不過法人認為,考量供應鏈料源仍吃緊,加上停工限電仍對大環境存在不確定性,本季營收要突破去年同期再創新高的難度增加,但今年全年仍會有25-30%的高度增長,獲利增幅更勝營收。胡連也說,目前大陸廠區配合錯峰與調配班表,產出受限電影響不大,而在台北新廠建置已告段落後,明年資本支出可望低於今年,主要會用在印尼新廠的擴建,擴大東南亞生產基地。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疫情流感化後 智慧手機每年出貨估成長4~7%
根據調查機構指出,零組件短缺及成本上揚問題,自2022年起可逐步解決,且更多5G及4G手機低價方案推出,再加上疫情流感化後,手機市場將回復穩健增長,預估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每年成長估4~7%。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綜合供應鏈訊息、各區域市場狀況及觀察疫情走勢分析,202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預估出貨量成長4.7%,達13億支。展望未來5年,可望流感化的疫情影響將逐漸減小,在5G換機潮及新興市場功能手機用戶換購低價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帶動下,市場將回復穩健成長,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俊吉預估,每年出貨成長率將落在4~7%,每年增量約7000萬至9000萬支。2021年雖全球仍遭受幾波因變種病毒肆虐帶來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且部分零組件呈現供應吃緊、價格上揚情形,但因2020年基期已低,且隨5G款的市場量能持續提升,智慧型手機市場終擺脫過去連續3年衰退的窘境,預估2022年智慧型手機出貨前6大品牌排名將維持不變,依序將為三星(Samsung)、蘋果(Apple)、小米、Oppo、Vivo及傳音,合計出貨將達11.4億支,囊括全球82%以上市佔。就5G智慧型手機方面,在中國、西歐、美國、南韓及日本等市場5G網路蓋擴大下,DIGITIMES Research預估,2021年出貨將達4.9億支,較2020年增加近2億支;預估2022至2026年5G手機出貨年增趨緩,每年增量介於1.2億至1.7億支,至2026年5G機款出貨佔比可望達75%。
 
今年台ODM廠占全球伺服器生產比重估近九成
報導根據TrendForce調查,受到2018年美中貿易摩擦逐步升溫,加上地緣政治問題漸趨明顯,為調節關稅與因應去(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的不確定性,伺服器ODM廠為更貼近客戶與降低風險,轉移生產地成為台系ODM廠商主要方針,加速擴大在中國境外的產線佈局,預估今(2021)年全球伺服器ODM廠在中國境內的生產比重,將較去年下滑約7%,轉往以台灣為主的生產地區,而今年台灣ODM廠佔全球伺服器生產比重將達九成。除此之外,與主機板生產基地配合的組裝廠,則維持彈性預留L6產能,包含以新墨西哥州與捷克等地為主的伺服器組裝基地,均也開始陸續增添伺服器主機板生產線,其中包含英業達、緯創;包含緯穎)與鴻海等均具備相對應的產能可供調配。上述這些產線移轉尤以美系業者為首要重點,整體伺服器供應鏈的後續變遷仍值得關注,如北美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業者已逐年要求其合作ODM轉移L6產線至台灣、東南亞等基地,以因應未來更多潛在的地緣政治因素;但出貨至非美地域則維持既有生產規劃,維持中國生產基地運作;目前除已在台灣建置產線的Google與Facebook外,其餘如AWS與Microsoft,皆已轉移至台灣的生產線。從各大伺服器ODM廠已執行的進度來看,目前都已在台灣新增產線,其中又以英業達、緯創、廣達(2382)與鴻海最為積極。以英業達為例,去(2020)年底已在桃園龜山擴增3條產線,目前已達8條規模;而緯創除在南科廠已新增數條產線備用外,也預計今(2021)年底在東南亞增加生產基地以供調度;廣達目標則是在台灣、泰國陸續調配伺服器主板的產能,以覆蓋未來5G相關應用與資料中心成長的需求;鴻海則是擴大桃園廠的容積率,避免北美CSP客戶的L6受到關稅影響。
 
鴻海電動車 美國製造
鴻海集團衝刺電動車「美國製造」再傳捷報。鴻海電動車合作夥伴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證實,旗下一款電動車將委由鴻海,最快2024年在鴻海剛簽約買下的俄亥俄州廠生產,目標年銷量與產量最高達25萬輛。市場看好,鴻海電動車「美國製造」催油門,有利未來爭取Apple Car大單。外電報導,Fisker董事長暨執行長菲斯克(Henrik Fisker)向俄亥俄州當地報紙「晨報」(The Morning Journal )透露相關消息。菲斯克指出,基於今年5月與鴻海的結盟協議,公司代號「Pear專案」、開發售價低於3萬美元(約新台幣84萬元)電動車的案子,屆時生產作業將交給鴻海。同時,「Pear專案」也計劃運用鴻海電動車平台的修改版本研發。鴻海10月1日宣布,以2.3億美元(約新台幣64.4億元)買下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Lordstown Motors位於俄亥俄州Lordstown的汽車工廠;這座工廠先前為通用汽車(GM)所有,Lordstown Motors兩年前買下,現在又再轉售給鴻海。菲斯克說,如果專案進度順利,Pear可望在2024年於鴻海俄亥俄州廠生產,目標全球年銷量與產量最高達25萬輛。Fisker的出道作品Ocean則是排定明年底量產,委製廠是奧地利的Magna Steyr。業界解讀,鴻海取得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廠,快馬加鞭為Fisker量產新車,意味鴻海成就電動車「美國製造」目標。考量美國現在力推製造業在當地生產,未來蘋果Apple Car勢必也會優先找境內工廠製造,鴻海電動車美國製造能量大加分,有利未來承接Apple Car等訂單。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可達6,000億美元,滲透率達20%,鴻海將取得5%市占率。鴻海集團將布局三電和智慧系統關鍵零組件。
 
WiFi 6萬物連網版圖 兵家必爭
國內包括晶片廠聯發科、瑞昱,以及射頻IC廠立積等都積極搶占WiFi 6相關晶片商機,業者也進一步布局WiFi 6E領域,還有多家網通廠也不放過相關機會,希望盡可能及早爭取先進技術的版圖。無線網路技術持續進步,進入到第六代技術WiFi 6,傳輸速度更快,高達9.6Gbps,網路延遲更低,且可處理多人、多工需求,功耗也更低,並且更加省電,可望將無線網路相關應用拓展至影音、工業及企業等領域,進一步推動萬物互連趨勢。但是過去無線網路頻譜僅使用2.4GHz及5GHz頻段,已面臨頻譜短缺且互相干擾問題,WiFi 6E則是架構在WiFi 6技術上,除使用2.4GHz及5GHz頻段,更可支援6GHz頻段。瑞昱先前在法說會上提到,WiFi 6相關產品成長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支援WiFi 6的PC及路由器產品,估計在今年將達到約30%滲透率。該公司的WiFi 6產品是從去年底開始出貨,今年下半年的相關出貨預期會優於上半年,至於WiFi 6E產品,量產時間估計要等到明年。聯發科指出,WiFi 6E與前幾代相比,具有許多優勢,包括具備更低的延遲、更大的頻寬容量,以及可提供更快的傳送速率。支援6GHz頻段的無線網路設備主要運用160MHz寬通道與6GHz的未擁塞頻寬,以提供千兆級傳輸與低延遲WiFi連接。
 
iPhone缺料減產?蘋鏈:訂單沒有太大改變
I外電報導,受限上游IC缺料,iPhone 13今年將減產千萬支,總產能低於預期。對於相關傳言,iPhone 13系列兩大組裝廠鴻海)、和碩皆不予評論。不具名的iPhone供應鏈則透露,「從蘋果目前給的出貨預測來看,目前訂單沒有太大改變,組裝廠商生產也如計畫進行。」供應鏈私下透露,相比晶片缺貨,業界目前較擔心中國大陸限電、停工造成的後續影響,主要是因為大陸官方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先前便指出,「10月要給我們一點時間,確認產業上下游供需狀況才會清楚。」大立光與玉晶光均為iPhone 13系列鏡頭主力供應商,雖然兩家公司均不評論單一客戶訂單動態,不過,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保守看本季營運展望,估計11月與10月拉貨動能差不多,部分高階手機鏡頭導入因供應鏈出了問題,缺少AP(應用處理器)而遞延至明年,但並非因為IC缺料。玉晶光則強調,「目前訂單沒有接受到客戶異動通知,未來視客戶實際需求而定」。相較於大立光營收溫吞,受惠iPhone 13拉貨點火,玉晶光9月合併營收22.23億元,月增8.94%,連兩個月創新高。第3季營收以59.12億元同步改寫新猷。砷化鎵廠穩懋與機殼廠鴻準均為iPhone 13供應鏈成員,二家業者均不回應單一客戶狀況。不過,業界人士指出,無論是砷化鎵或機殼均無缺料問題,若蘋果因上游IC缺料,造成暫時性減產,最終也會補齊應有的數量,不必過於憂心。台灣PCB軟硬板製造廠也是蘋果新款手機主要供應商,如軟性銅箔基板廠台虹,軟板廠台郡、臻鼎-KY等。廠商表示,目前仍有固定交貨,但是若客戶因為缺乏其他零組件,恐怕也對減弱對本身的拉貨力道。
 
伺服器ODM廠擴產 4廠腳步加快
延續美中貿易磨擦升溫、地緣政治日漸明顯,加上COVID-19疫情後對產業帶來不確定性,全球伺服器產業規模雖持續擴大,但同時ODM廠為貼近客戶需求並降低風險,加速擴大非中國的生產布局,研調機構TrendForce調查,台伺服器ODM廠多已在台加擴產線,其中又以英業達、緯創暨緯穎、廣達及鴻海等最為積極。TrendForce指出,目前伺服器出貨位居台廠之冠的英業達,繼去年底再於桃園擴增在台線達8條的規模,近期亦將斥資逾20億元、加速於墨西哥擴產。同樣選擇加碼墨廠的鴻海,則預計以約50億元擴廠增產,並在此同時持續擴增其桃園廠之容積率。至於緯創暨旗下緯穎,更全面在台從新竹到南科,一路擴產至墨西哥、並於馬來西亞購地建新廠,另廣達亦在台灣、泰國陸續調配伺服器主板產能。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觀察,除前一波受到美中貿易戰的懲罰性關稅影響,促使台廠因應客戶需求、調升於中南美洲、歐洲、中東、大洋洲等地區的組裝生產比重,在疫情蔓延後,各國採用遠距辦公模式、使得資安防護備受重視,美系伺服器品牌商亦因持續考量資安及地綠政治局勢、關稅成本等因素,要求ODM廠加速降低中國生產製造比重。TrendForce表示,目前北美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業者已要求其合作ODM須逐年轉移L6產線至台灣及東南亞等地,如已在台建置產線的Google和Facebook外,AWS與Microsoft也皆有相當比重的產線已轉移到台灣生產。但針對出貨到非美地區的部分,則仍可維持既有在中國生產的運作。DIGITIMES Research預估,今年全球伺服器因受限供應鏈缺料影響,出貨總量將達近1,710萬台,年增幅收斂至5%,後續在雲端資料中心拉貨力道持續增溫、IC元件與零組件供貨情況亦逐步恢復正常,加上英特爾及超微新一代CPU平台的推出、帶動部分換機需求,皆有利帶動整體伺服器市場出貨規模穩健成長。依DIGITIMES Research最新全球伺服器出貨預測,明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將增長至上看1,820萬台,2024年並可望突破2,000萬台、至2026年成長至近2,400萬台。
 
鋁電容搶手 台鏈按讚
國際鋁價飆上近13年新高,被動元件鋁電容本季報價看漲一成之際,全球鋁電容二哥日商尼吉康(Nichicon)高喊鋁電容需求持續旺,尤其車用市場更是催動需求的主要動能。法人指出,近期鋁電容報價揚升,尼吉康又領頭看多市況,顯示市場呈現價量俱揚的蓬勃態勢,凱美、立隆電、金山電等台灣鋁電容廠也將搭上熱潮,營運跟著水漲船高。業界人士指出,尼吉康是全球第二大鋁電廠,市占率近二成,僅次於同為日商的佳美工(Nippon Chemicon)。尼吉康對市場的看法,頗具代表性。尼吉康社長吉田茂雄接受日媒專訪時強調,「今後以鋁電容為中心的產品、需求將持續旺盛」。報導指出,隨著「CASE(Connected聯網、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ed&Services共享&服務和Electric電動化)」普及、每輛汽車搭載的電容數增加,推升尼吉康訂單持續旺盛。台灣鋁電容相關廠商包括凱美、金山電、立隆等,通路商則有代理日商產品的日電貿,也將受惠此波市場熱潮。業界分析,隨著車子電子化程度愈來愈高,以音響系統為例,隨著規格愈來愈大,有的音響系統甚至做成雙屏規格,液晶用量與畫質要求也愈高,帶動鋁電容用量跟著大增,尤其現階段汽車幾乎已100%液晶化,以前儀表的部分不會使用鋁電容,換成液晶面板後,也開始改用鋁電容,推升每輛車搭載的鋁電容用量向上。另外,汽車主動安全與被動安全系統,包括距離偵測、環測乃至雷達等,也都是鋁電容從無到有的新舞台,加上過去一輛汽車做下去都起碼要花五年時間,高度電子化後,往往六個月、一年就開始改朝換代,也大幅推升市場對鋁電容的用量。日媒報導指出,因應電動化車款需求擴大,尼吉康今年度(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設備投資額將較原先公布的數值提高約四成、達100億日圓,目標在2022年度結束前,將以車用為中心的電容產能較現行提高20%。
法人預期在全球鋁電容二哥尼吉康領頭看旺產業前景下,凱美、立隆電、金山電等台廠也將搭上電動車成長趨勢,成為支撐公司營運中長期的動能之一。
 
鴻海永續行動獲肯定,勇奪TSAA三項金獎
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2317)致力永續經營的行動成果再次獲外界肯定,今(13)日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Taiwan Sustainability Action Award, TSAA)三項金獎榮譽,表揚公司在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上,結合本業核心能力同時亦接軌國際,建立可複製的成功模式。台灣企業永續學院為表彰各界於實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上,在過去這一年來所達到的卓越成果及貢獻,特別設立「台灣永續行動獎」,而在涵蓋環境永續、社會共融、經濟發展三個類別中,鴻海透過分享「氣候行動100+淨零排放」、「科技教育」、「燈塔工廠(Global Lighthouse)」的方案成果,分別在各類別脫穎而出,並一口氣勇奪三項金獎,獲得評委團隊的正面肯定。鴻海亦表示,公司在2020年11月對外宣布響應「氣候行動100+淨零排放」,為的就是環扣SDG7可負擔能源、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的兩大核心。根據《巴黎氣候協定》提出於2050年之前,實現價值鏈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2020年全集團清潔能源使用總量已達104,856萬kWh,相當於62座101的全年用電量,且單位營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4.44%,實際節能率為5.18%,節能效益高達近13.39億元,同時在今年1月宣布導入UL2799廢棄物零填埋標準及Turbo Waste廢棄物管理系統,對不同製程訂定相應的「零廢目標」。在呼應SDG1消除貧窮、SDG4教育品質目標方面,集團透過攜手鴻海教育基金會完成台灣首本高中AI教科書《人工智慧導論》,並著手編寫台灣第一本量子高中教材;同時與台北市政府、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合作,分別舉辦AI、量子科技的高中生師培營、學生營、量子黑客松競賽、AIGO系列等活動,持續扎根基礎科技人才,提升台灣下世代科技競爭力,並藉由對全球科技發展的前瞻研判,引領台灣產業掌握趨勢先機邁向國際。鴻海指出,自宣布推動F2.0數位轉型以來,即持續不斷精進集團運營及製造領域,以期為全球製造業提供數位化典範,並朝著F2.0數位轉型目標踏實大步向前的同時,也呼應SDG9工業與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的兩項目標,以「智慧」為核心,透過創新式整合設計製造(Integration Innovation Design Manufacture, IIDM)服務,致力打造軟硬整合的智慧製造與智能供應鏈。在智慧製造的數位轉型成果方面,鴻海繼2019年深圳園區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 WEF)燈塔工廠後,今年3月成都園區透過採用了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術,提高勞動效率200%,提升整體設備效率17%,也入選燈塔工廠。今年9月再一口氣新增鄭州以及武漢兩個廠區入選,目前是少數擁有四座WEF燈塔工廠認證的企業。
 
加速海外布局 今年台伺服器ODM廠生產比重逼近全球9成
根據TrendForce調查,受到2018年美中貿易摩擦逐步升溫,加上地緣政治問題漸趨明顯,為調節關稅與因應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的不確定性,伺服器ODM廠為更貼近客戶與降低風險,轉移生產地成為台系ODM廠商主要的方針,加速擴大在中國境外的產線佈局,預估2021年全球伺服器ODM廠在中國境內的生產比重,將較2020年下滑約7%,轉往以台灣為主的生產地區,而今年台灣ODM廠佔全球伺服器生產比重將達九成。除此之外,與主機板生產基地配合的組裝廠,則維持彈性預留L6產能,包含以新墨西哥州與捷克等地為主的伺服器組裝基地,均也開始陸續增添伺服器主機板生產線,其中包含英業達(Inventec)、緯創(Wistron;包含緯穎)與鴻海(Foxconn)等均具備相對應的產能可供調配。上述這些產線移轉尤以美系業者為首要重點,整體伺服器供應鏈的後續變遷仍值得關注,如北美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業者已逐年要求其合作ODM轉移L6產線至台灣、東南亞等基地,以因應未來更多潛在的地緣政治因素;但出貨至非美地域則維持既有生產規劃,維持中國生產基地運作;目前除已在台灣建置產線的Google與Facebook外,其餘如AWS與Microsoft,皆已轉移至台灣的生產線。從各大伺服器ODM廠已執行的進度來看,目前都已在台灣新增產線,其中又以英業達、緯創、廣達與鴻海最為積極。以英業達為例,2020年底已在桃園龜山擴增3條產線,目前已達8條規模;而緯創除在南科廠已新增數條產線備用外,也預計2021年底在東南亞增加生產基地以供調度;廣達目標則是在台灣、泰國陸續調配伺服器主板的產能,以覆蓋未來5G相關應用與資料中心成長的需求;鴻海則是擴大桃園廠的容積率,避免北美CSP客戶的L6受到關稅影響。
 
傳統車廠也搶攻電動車 未來車掌握關鍵商機
疫情雖然影響全球車市復甦腳步,卻也加速了轉型新能源車的趨勢,尤其傳統車廠搶攻電動車的力道更是不容小覷,今年以來多數傳統車廠股價表現超越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也帶動MSCI ACWI IMI 精選未來車30指數優於同類型指數表現。根據EV Volumes電動車資料庫網站資料,2021年上半年的電動車銷售量較2020年同期成長幅度驚人,達168%,預計2021全年將達640萬輛,較2020年成長98%。MSCI ACWI IMI 精選未來車30指數第一大成分股特斯拉仍穩守電動車龍頭地位,市占率達15%,今年第3季交車量為24.1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72%。今年第1季至第3季交車量累積已達62.7萬台,可望輕鬆達成全年交車量成長50%以上的目標,其中第3季電動汽車交付量創下新高達到24.13萬輛汽車,年增73%,表現亮眼。不過,傳統車廠搶攻力道也不容小覷,蔡宗勲表示,豐田汽車插電式電動車在美國銷售量,今年第3季較去年同期成長179%;今年以來,銷售量已較去年成長將近三倍;福特汽車為9月美國汽車銷售第一名的經銷商,其中,電動車款吸引更多新客戶加入該品牌,並且電動車銷售量較去年成長91.6%;通用汽車(GM)上周三(6日)宣布新的營收目標,計畫讓年營收在2030年翻倍為2,800億美元,並訂下12~14%的營業利益率目標,全力朝全電動車轉型,力拚超車特斯拉,更期待到2025年,通用汽車將在電動與自駕汽車領域投資350 億美元,屆時全球電動車年銷量將達到100 萬輛,終極目標是在2035 年成功轉型成純電汽車製造商,並且超越特斯拉成為美國電動車市場霸主。觀察今年以來傳統車場的股價表現,截至第3季,福特汽車上漲61%、通用汽車上漲26.59%、豐田汽車也上漲25.68%,皆大幅超越特斯拉的9.89%,顯示傳統車廠力拼電動車的力道,未來實在不容小覷。值得一提的是,MSCI ACWI IMI 精選未來車30指數跟其他電動車指數最大差別在於,該指數涵蓋共享經濟這塊未來趨勢大餅,以最具知名度的Uber來說,該公司第3季財報報佳音,第4季將轉虧為盈,其股價自9月低點反彈至今,上漲逾20%,為近期該指數表現提供相當貢獻。
 
下個兆元產業「智造車」 台廠機會在未來三年 誰準備好了?
未來移動產業,十年達兆元,台灣目前還有哪些缺口?「台灣艾科卡」林信義指出,未來造車只靠硬體是不夠的,台灣隊要轉骨,「未來車的戰場,就在半導體與軟體。」司機不見了。
同一輛車,早上6點送小孩上學,8點回來送媽媽上班,再送爸爸去買菜,閒置時還可以當計程車載客。頭燈不見了、後照鏡也不見了,因為車子依賴電腦來駕駛。這個未來,對一般人可能還很遠,但對台灣2500家車輛相關企業來說,未來已經來了。桃園大溪、55歲的信昌集團,已走在轉型路上。這是全台前5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之一,生產座椅、安全帶、天窗等零件,客戶涵蓋日產、豐田、本田、福特、國瑞、中華,年營收200多億,全球30多個生產據點。

只造車沒賺頭,「新移動」商機崛起

「車門未來都會變成自動門,」剛從美國拜訪完電動車潛在客戶,信昌研發長奚仲強說。身為集團第三代,未來車樣態是他的研究興趣,原本需要手動移位的座椅,也將會根據乘客身形自動調整。

科技來自人性,是因電動車已站穩全球趨勢。

「在今年法蘭克福車展現場,看不到一輛燃油車,」德國博世(Bosch)集團交通策略轉型暨產品管理部門負責人顏恆文(Jan Hollmann)說,這是他十多年來首見。博世年營收千億美元,是車廠百年合作的一階供應商。這樣的趨勢讓顏恆文很緊張,因為「光是動力系統部門,就有9萬名員工,」他直言他們絕大多數研究燃油引擎出身,電動化後,人力需求縮減九成。要讓員工有信心轉型改變,是最大挑戰。顧問公司AlixPartners預估,目前電動車在全球市佔率僅2%,但到2030年,每4輛新掛牌車當中就會有1輛電動車。在美國,更是每2輛新車就有1輛電動車。

搶攻下個兆元產業,須軟硬整合

電動車帶來龐大的車用軟體與電子商機。一份麥肯錫報告指出,由於「新移動」不只牽涉硬體,還有軟硬整合及周邊龐大生態系。未來10年,車用電子產值年成長率達7%,是整車的2倍,產值將從去年的2400億美元,翻倍至4700億美元。「台灣的機會,就看未來三年,」總統府資政林信義,人稱「台灣艾科卡」,縱橫車界50年,從台灣造出第一輛飛羚101,沒人比他更了解台灣汽車產業的實力。從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到貿協董事長黃志芳,台灣所有想造車的人,見到他都得喊一聲「老師」,他在擘劃台灣未來車的產業政策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車輛產業將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無庸置疑,」林信義說。

攤開過去10年台灣車輛產值分析,整車與零組件都在2000億元左右,近年微幅下滑。但汽車電子產值一路成長,10年暴增1.5倍。
 
這樣的數字,顯示汽車這個百年工業,正在典範移轉。林信義秀出一張投影片,一邊的金字塔頂端是傳統車廠,底下是一、二、三階供應商,底層的台灣供應鏈仰人鼻息,不容易打進封閉體系。另一邊,則是海闊天空的未來車生態圈:在開放平台上,車廠掌握軟體核心,同時建立自有硬體供應體系,跳脫傳統一階供應商的宰制。

台灣做二階太久,轉型迫在眉睫

目前,電動車正處於新舊群雄並起,標準未定,生態系大亂、局勢大好的關鍵時期。「引擎不見了、台灣的瓶頸沒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受《天下》專訪時說,「三電系統最重要的半導體跟軟體,台灣都累積了全球最豐富經驗。」5兆營收的鴻海,將電動車視為新成長曲線,劉揚偉登高一呼組成MIH聯盟,要定義全球開放平台造車的標準。不僅平台,台灣零組件廠也藉機升級。默默耕耘15年的台達電,從賣零件到賣模組,如今已經能與歐美車廠共同開發,直接出貨次系統。「1980年代,台灣抓到個人電腦爆發;2000年左右,跟著智慧手機起飛;未來20年,未來移動就是台灣的新機會,」黃志芳也不甘貿協只是辦會展,他積極打造國家平台,幫台灣車輛供應鏈找出海口。貿協將於10月底展開電動車產業CEO專班,幫業者橋接打入歐美車廠供應鏈,「因為台灣業者做二階太久,很多不一定了解車廠在想什麼,」黃志芳說。除了電子業攻入車廠,傳統汽車零件廠商也努力轉型升級。近期讓林信義印象深刻的,是美國售後市場車燈大廠帝寶。帝寶因為希望多做原廠生意,努力跟車輛中心研發出裝了感測器(ADB)的新款頭燈,會根據環境自動調整,讓對向來車可自動避光。林信義認為,這是傳統零件廠智慧化的絕佳案例。局勢給了台灣好機會,但台灣要快速卡位電動車生態系,有不少缺口要補。
 
技術缺口:當軟體包圍車子,人才在哪?「軟體正在吃掉車子,」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直言,在電動車的時代,光做硬體不夠,硬體必須能跟軟體協作。他舉例,未來,車內座椅若偵測到乘客腰痠背痛,要自動調整軟硬度、自動傾斜。不論是偵測或自動調整,都得靠軟體協作。這正是台灣汽車零件供應商的弱項。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車輛中心)董事長黃隆洲也說,過往,台灣廠商主要是做代工與售後維修市場,共同痛點是沒有軟體能力。所幸,這並非台灣獨有的危機。福斯集團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直白地說,福斯進入電動車市場,但「沒有一行程式碼是我們員工寫出來的。」因此,車輛中心希望比照半導體學院,籌辦「未來車學院」。貿協日前辦的未來車新創團隊徵選,入圍團隊也是軟體專長。「未來車的戰場,就在半導體與軟體,」林信義提醒。他解釋,又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的化合物半導體,是電動車省能源、提高效率的關鍵。研發缺口:第三代半導體,良率跟得上?因不同需求及新應用開發,半導體材料從第一代的矽、第二代的砷化鎵與磷化銦,發展到第三代氮化鎵及碳化矽,多種材料並存。碳化矽之所以對電動車發展很關鍵,在於它能做到轉換1000伏特以上的高電壓,同時散熱快、耗損少,續航力可增加,已被特斯拉廣泛採用。但目前研發的最大挑戰是材質太硬,如果將矽基半導體比喻為木頭門,第三代半導體猶如鐵門,加工難度特別高,因此業者仍在積極研發。「我們要選擇會贏的項目,」林信義說,目前工研院旗下各研究單位已啟動南方雨林計劃,結合業者投入研究,提升製程與良率。他肯定這方向,也提醒資源配置要更集中。雖然台灣還有許多缺口要補,但國際電動車創投團隊Mosaic Venture Lab共同創始人海仁福(Volker Heistermann)認為,台灣上下游完整,又有優秀硬體工程師人才,是全球唯一能迅速提供軟硬體創新整合的生態系統。因此,他正在與汽車半導體公司洽談,在台灣展開半導體風險投資。驗證缺口:車輛測試能力,何時接軌國際?去年,剛踏入造車行業的劉揚偉與林信義一同去參觀車輛中心,花了3.5小時,還走不到一半,因為園區有120公頃大。這是台灣造車產業沉痛經驗後,換來的投資。

30年前,裕隆自行研發的飛羚,還得送到英國測試,「就好像吳寶春把麵團揉好,還得跑去國外借烤箱,要等3個月,」黃隆洲比喻。這讓林信義認識到驗證能力的重要,1997年接車輛中心董事長時,拍板將中心從新竹遷到彰濱,就是看中彰濱的大片土地。台灣要踏入電動車市場,驗證中心必須加速建立。目前,車輛中心已有電磁相容實驗室,實驗室電波最遠能打到新疆,是全球唯一同時取得通用與福特電動車高電壓零組件認可的實驗室。「這就像座大型微波爐,」車輛中心總經理王正健形容。車輛中心目前也正在擴建智慧座艙實驗室,協助面板大廠將面板結合抬頭顯示、語音、人臉辨識等多種功能。但下階段,黃隆洲解釋,台南沙崙自駕車場域僅是簡易版,而車輛中心要建的試車場是沙崙的50倍大。有經過國際認證的完整測試場域,報告才能被認可,接軌國際供應鏈。如同智慧車座椅,能自動調整軟硬度與位置,還能營造靜坐空間,重點就在看見需求、迅速調整。車輛產業被動等待的時代過去了,「製造」不夠,更要學會「智造」,才能不掉隊。
電子連接產業20211014新聞電子連接產業20211014新聞

 
碳費擬2023年徵收 首波鎖定排碳大戶
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環保署本月將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最快明年中送至立法院審查。環保署長張子敬昨在立法院透露,將在子法訂定「碳費」徵收機制,預計2023年訂出費率並開始實施。由於時間迫近,工商團體盼政府分階段實施,協助業產業節能減碳。環保署初步規畫,將針對每年排碳逾2.5萬噸的大戶徵收,首波徵收的對象包括鋼鐵、水泥、電廠、石油煉製、半導體等產業。消息傳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為,政府的碳中和路徑、法規都尚未出爐,企業無所適從,建議政府重新檢討能源政策,採用國際認可、可抵扣的碳定價工具,制定長期的減碳規畫。立法院經委會昨邀請張子敬及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進行專案報告,但立委的質詢焦點在碳費。民進黨立委林岱樺說,歐盟2023年將試行碳關稅,2026年全面實施,我國鋼鐵等產品輸歐將被課稅,呼籲環保署、經濟部提早因應。政府將如何訂定碳費?張子敬、王美花皆三緘其口;根據行政部門先前討論,碳費訂價每噸從100元至300元,都有評估,但考量各國訂價差異大,如歐盟每噸收60歐元(約1948台幣)以上,也有國家僅收2、3美元,因此沒有定案。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提議,碳費每噸300元起跳,每年並調漲10%,張子敬表示,將與產業會商,了解接受範圍,循序漸進,走完流程,再訂出金額。王美花表示,台灣的碳排量非常集中,80%都來自大戶,先從大戶做起會很有幫助,經濟部也會協助中小企業減碳,不過,碳費實施對中小企業影響不大。工總祕書長蔡練生表示,希望政府能夠考慮產業競爭力、碳中和路徑等,分階段實施碳費機制。另工商團體也希望徵收的碳費,能用於協助企業節能減碳。石化公會總幹事何麗君指出,業者有3大希望,首先政府收取碳費不應限於工業,服務業的碳排放,建議住商部門也應負擔碳排成本,政府重新思考能源結構,最後,碳費收取應循序漸進,如初期每公噸100元,讓業者有適應空間。賴清德副總統昨出席台灣永續發展目標論壇致詞時表示,國際都在處理氣候變遷,如果台灣還膠著在國內問題,沒注意到國際發展,恐無法躋身國際,蔡總統提出台灣碳中和目標,「這是一條不悔的道路,也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碳費小百科:

碳費被國際間視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法,透過對溫室氣體進行價格定價,強迫經濟行為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以遏制排碳對氣候造成傷害。以美國為例,美國正研議碳調整費或配額,日本則研議徵收國境碳稅等。我國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排放源應每年進行排放量盤查,《溫管法》修法後擬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納入碳定價制度。環保署指出,因應歐盟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6年將對進口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我國碳定價制度將採碳費先行,透過專款專用輔導企業減碳,預計10月會對母法進行預告,預計最快2023年訂出碳費徵收的費率及對象等。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