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外銷訂單旺 9月拚連19紅
經濟部10月20日將公布9月外銷訂單統計。隨著各國加速疫苗施打及陸續推動振興方案,有利全球景氣穩健復甦,預估9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80億~595億美元,年增15.9%~18.9%,動能可望延續,出現連續19個月正成長。8月外銷訂單來到535億美元,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7.6%,為連續18個月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表示,隨全球經濟穩定復甦,終端消費動能穩健,帶動科技應用產品及傳產貨品需求熱絡,加上國際原材物料行情維持高檔,致各大貨品接單續強。統計處表示,展望未來,COVID-19變種病毒持續在全球蔓延,中美貿易與科技紛爭未解,加上時序進入秋冬,外界對疫情有再升高的疑慮,恐增添全球經貿的不確定性,但隨著各國加速疫苗施打以及陸續推動振興方案,預料有利全球景氣穩健復甦;另外,新興科技應用及車用電子需求仍殷切,加上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上市,以及國際油價及鋼價續居高檔,均可望維繫外銷接單動能。統計處預估,9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80億~595億美元,年增15.9%~18.9%,這也讓整體第三季外銷訂單金額來到1,668億~1,683億美元,季年增18.2%至19.3%。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9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8月份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9.4%,持平者占59.3%,而減少者占21.3%,按家數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9.1;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53.9,預期9月份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8月份增加,其中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52.4、54.2及49.5。時序進入第四季,外銷訂單的增幅是否會受到2020年高基期影響?統計處認為,2020年12月外銷訂單金額創史上最高紀錄,再加上宅經濟、遠距商機逐漸趨緩,確實有機會使第四季年增率出現逐漸收歛的情況,但整體表現仍需觀察國際景氣後續狀況才能判斷。
對岸政策轉向…三目的
能耗雙控背後代表大陸官方政策路線的轉向,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認為,大陸可能有意達到三大目標,除了達成「十四五規劃」能耗目標,另希望透過此舉讓產業汰弱留強;更重要的是取得產品的定價權。大陸在市場旺季時候嚴厲執行能耗雙控、擴大限電,大動作引發各界關注,洪福源認為,能耗雙控的影響將更加巨大且深遠,他觀察,比起恒大事件,能耗雙控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累積很多能量才爆發。直接的導火線當然是能源短缺、價格高漲,導致缺電,限電。因為疫情過後,煤價持續墊高,9月動力煤CoalFax平均每噸價格176.71美元,是今年元月的兩倍、去年同期的3.5倍。而大陸國家政策上限制電價,這使得發電業者等於是發電愈多、虧愈多,已經招架不住。更重要的是,能耗雙控背後代表大陸官方政策路線的轉向,洪福源認為,大陸可能希望趁著這次能耗雙控達到「一魚多吃」的效果,首先是藉此激勵達成「十四五規劃」能耗目標;其次希望產業因此汰弱留強;更重要的是取得產品的定價權。大陸長期以來過剩的產能導致競爭激烈,需求端客戶對價格予取予求,減產後可以取回訂價權。能耗雙控影響仍難料,洪福源以台化為例,主力產品包括PC、PS、ABS的市場產能有受到限電影響,供給減少理應產品價格要上漲;但這還要看上下游關係。
電子資訊
NB終端庫存仍低,雜音持續聚焦供給
NB需求反轉雜音存在已久,不過因為供應鏈面臨疫情、中國限電、船運運能壅塞等問題遲遲未解,加上半導體產業排擠、長短料情況不見緩解,使得NB品牌終端庫存水位始終偏低,需求仍大於零組件供給,同時也考驗ODM組裝廠出貨,目前普遍看第4季出貨在持平上下水準,由於長短料情況恐至今年底前都無法改善,NB未被滿足需求可能讓訂單再遞延至明年上半年。
儘管今年下半年NB需求出現雜音,像是Chromebook需求放緩,不過商用機種需求反倒回溫,加上上半年部分因缺料而無法出貨的訂單遞延至下半年,多數廠商下半年NB出貨仍具支撐。
以NB品牌廠通路庫存水位來看,由於供應鏈面臨疫情未真正解除、中國限電、船運運能壅塞等問題,加上半導體產業排擠效應,像是車用電子IC對NB需求的排擠,使得長短料問題不見緩解,需求仍大於零組件供給,NB品牌終端庫存水位始終偏低。品牌廠宏碁目前NB未被滿足需求大於一個季度,且每個季度新增訂單都要比出貨要來得多,並坦言可預期的未來NB的問題都不會來自需求,而是供給面的問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華碩先前也指出,零組件缺口仍有20%以上,手機、車用電子都對NB產生排擠效應,而半導體供應鏈產能增加幅度跟不上需求,預期至今年底都會處於緊缺情況,在長短料影響下,預估今年NB市場將有4000-5000萬台的需求遞延至明年。在供給端無法有效紓解之下,第4季ODM廠出貨雖有分歧,但與第3季相較,NB出貨大都不脫離持平、略增、略減的微幅震盪範圍。仁寶第3季NB出貨季增約19%、基期墊高,不過預估第4季NB出貨仍有向上空間;緯創估第4季出貨季持平;廣達(2382)第3季出貨季減約8%,坦言長短料使得第3季出貨低於預期、將遞延至第4季出貨,但運輸、零組件供給情況仍是影響出貨的最大變數;英業達第3季出貨季增約18%,預估第4季出貨較上一季略降。供應鏈認為,IC長短料情況恐至今年底前都無法改善,NB未被滿足需求可能讓訂單再遞延至明年上半年。明年在作業系統Windows 11刺激的換機需求,加上商用、電競需求未被滿足,以及今年遞延訂單挹注,市場預期,明年NB市場雖不易較今年再成長,但仍具支撐,預估NB出貨較今年個位數修正。
儘管今年下半年NB需求出現雜音,像是Chromebook需求放緩,不過商用機種需求反倒回溫,加上上半年部分因缺料而無法出貨的訂單遞延至下半年,多數廠商下半年NB出貨仍具支撐。
以NB品牌廠通路庫存水位來看,由於供應鏈面臨疫情未真正解除、中國限電、船運運能壅塞等問題,加上半導體產業排擠效應,像是車用電子IC對NB需求的排擠,使得長短料問題不見緩解,需求仍大於零組件供給,NB品牌終端庫存水位始終偏低。品牌廠宏碁目前NB未被滿足需求大於一個季度,且每個季度新增訂單都要比出貨要來得多,並坦言可預期的未來NB的問題都不會來自需求,而是供給面的問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華碩先前也指出,零組件缺口仍有20%以上,手機、車用電子都對NB產生排擠效應,而半導體供應鏈產能增加幅度跟不上需求,預期至今年底都會處於緊缺情況,在長短料影響下,預估今年NB市場將有4000-5000萬台的需求遞延至明年。在供給端無法有效紓解之下,第4季ODM廠出貨雖有分歧,但與第3季相較,NB出貨大都不脫離持平、略增、略減的微幅震盪範圍。仁寶第3季NB出貨季增約19%、基期墊高,不過預估第4季NB出貨仍有向上空間;緯創估第4季出貨季持平;廣達(2382)第3季出貨季減約8%,坦言長短料使得第3季出貨低於預期、將遞延至第4季出貨,但運輸、零組件供給情況仍是影響出貨的最大變數;英業達第3季出貨季增約18%,預估第4季出貨較上一季略降。供應鏈認為,IC長短料情況恐至今年底前都無法改善,NB未被滿足需求可能讓訂單再遞延至明年上半年。明年在作業系統Windows 11刺激的換機需求,加上商用、電競需求未被滿足,以及今年遞延訂單挹注,市場預期,明年NB市場雖不易較今年再成長,但仍具支撐,預估NB出貨較今年個位數修正。
陸品牌廠明年上半年新機齊發 聯發科吞5G大補丸
市場研調機構IDC預期,2022年5G手機市場規模將全面超越4G需求,其中又以中國市場需求成長最為強勁。法人指出,OPPO、Vivo等品牌大廠已規畫在2022年上半年推出新機,聯發科屆時將以5G新品打入供應鏈,且聯發科明年下半年計劃再推新品,因此2022年全年業績有機會再度衝出雙位數成長,全年合併營收朝5,000億大關邁進,並同步改寫新高水準。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在當地電信運營商力推帶動下,5G智慧手機出貨動能不斷飆升,OPPO、Vivo及小米等業者都不斷推出新機,且供應鏈透露,品牌端已經預訂聯發科2022年新款5G智慧手機晶片天璣2000,預期聯發科2022年上半年出貨表現開始由新產品領軍,有望使毛利率維持高檔水準。法人指出,聯發科在5G智慧手機市場表現亮眼,2021年5G手機晶片出貨量在衝上新高後,進入2022年將持續由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啟動拉貨動能,有望帶動出貨量繳出雙位數成長,使得2022年全年合併營收達到雙位數成長的歷史新高表現。根據聯發科先前在法說會中釋出的訊息,預期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可望成長45%,以聯發科2020年全年合併營收3,221.46億元計算,代表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可望超越4,500億元,2022年再度在成長效應帶動下,全年合併營收朝5,000億大關邁進,成長動能可觀。聯發科將於10月26日召開第三季財報暨營運線上說明會,將公布2021年第三季財務報告及2021年第四季業績展望,法人預估公司將延續先前對5G手機高度成長的樂觀看法。根據IDC預期,2022年5G手機市場規模將超越4G市場,且5G占整體智慧手機出貨量估上看54.1%,其中又以中國占5G市場規模接近五成水準,顯示中國在政策力推下,5G手機出貨動能相當強勁。觀察競爭對手高通表現,供應鏈指出,高通在下半年成功爭取得台積電7奈米及6奈米產能,且2022年拿下5奈米及4奈米產能,使得高通產能危機暫時解除。不過法人認為,由於目前IC基板、晶圓代工及封測產能等價格都相較以往高出不少,且後續不乏再度漲價可能性,因此預期高通短期內仍不會啟動價格戰,5G智慧手機晶片維持良性競爭,代表聯發科後續營收及獲利仍有望呈現明顯成長空間。
Mini LED廠打蘋果光
蘋果預計台灣時間10月19日再度舉辦新品發表會,市場預計新款Macbook將正式亮相,並將首度導入Mini LED技術,富采(3714)、惠特、台表科、GIS-KY等國內供應鏈都將吃補。富采董座李秉傑更高喊,Mini LED將面臨產能不足問題。供應鏈消息指出,今年蘋果新款Macbook將跟上先前12.9吋iPad Pro使用演色性更佳的Mini LED技術,並且早於9月就開始向供應鏈催料,由於先前大陸官方祭出限電政策,蘋果一直到近期都還在積極拉貨催料,藉此確保新品順利上市。據了解,Mini LED的尺寸介於LED與 Micro LED之間,因此在顯示器內可以放入更多LED,增加演色性及色彩對比度,有助提升顯示器用戶體驗,加上因為尺寸更小,可讓裝置更加輕薄,成為品牌廠競相布局的新技術。供應鏈透露,此次新款Macbook首度導入Mini LED技術,由富采負責供應Mini LED晶粒,惠特則是晶粒分選與設備供應,台表科負責打件,GIS-KY提供最終Mini LED背光組裝服務,四大科技廠均在Mini LED供應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受惠於蘋果等大客戶擴大導入Mini LED,身處Mini LED供應鏈最上游的富采受惠最大。富采今年3月以來營收逐月走高,8月合併營收來到35.38億元,創下整併以來新高,9月雖小幅下滑至34.55億元,但仍維持在高檔水準,前三季總計營收265.72億元。富采今年第2季Mini LED營收比重超過20%,預計今年底前整體Mini LED前段與後段產能將再擴增20%至30%,以因應客戶強勁需求。李秉傑透露,今年在大客戶率先導入下,Mini LED出貨量已大幅提升,而明年Mini LED市場需求數量跟今年相比,應會有倍數成長,「產能不足的問題會比產能過剩的想像嚴重許多」。李秉傑認為,Mini LED具有技術難度與門檻,明年品質合格的Mini LED產能供給量應該仍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若以此推估,明年Mini LED的毛利空間看起來應仍正面且穩定。
Q3全球PC出貨僅增5%
市調機構Canalys表示,第3季全球個人電腦(PC)包括桌機、筆電與工作站的出貨達8,410萬台,年增5%,是連續五季兩位數成長之後,首度進入個位數增長,主要是受到供應鏈與運輸惡化的影響,預期包括宏碁、華碩、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等品牌與代工業者,均將受到影響。Canalys預期,教育與消費性PC需求將衰退,主要是受到各國陸續解封,商用PC將成為支撐市場需求主力,主要是各大中小企業隨著城市陸續解封,商業活動恢復正常,中小企業對於PC需求孔急,帶動商用PC的成長。Canalys表示,從供應端來看,儘管需求旺盛,但材料短缺與運輸問題,PC供應變得極其困難。廣達表示,總體供應鏈缺料嚴峻,隨著疫情逐步趨緩,貨運物流影響可望緩解,出貨狀況將回穩,在手訂單穩健,但去年基期較高,對下半年年增幅度保守看待。仁寶指出,筆電訂單需求仍強,預期第4季筆電將有個位數季增,非筆電產品持續成長,全年筆電仍維持年增10-15%目標,且可望達高標水準,非筆電方面,隨著客戶新品陸續推出,今年逐季成長、全年雙位數成長目標不變。晶片荒席捲 Q3手機出貨年減6%
市調機構Canalys表示,受到缺料影響,第三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比去年同期下滑6%。以去年第三季手機出貨量為3.48億支來推算,相當於今年出貨量下滑至3.28億支左右。而缺料也讓大者恆大優勢更明顯,前五大手機品牌市占率不是持平、就是小增,其中蘋果更因新品發表週期回歸常軌,出貨量與市占率均逆勢上揚,以15%市占率擠下小米、拿回亞軍。今年上半年智慧型手機產業受到缺料影響並不明顯,然而根據Canalys公布第三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初步資料顯示,第三季手機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大減6%,代表「晶片饑荒」真的襲擊手機產業了,Canalys預估晶片缺貨將延續至明年,而晶片、運費高漲,已讓手機品牌不得不提高零售價來因應。Canalys初步資料沒有提供第三季出貨量數據,不過根據Canalys統計去年第三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3.48億支來推算,相當於今年第三季出貨量為3.28億支上下,這也是連續第二年出貨量呈現年減。雖然半導體零組件缺料衝擊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然而就Canalys統計前五大手機品牌市占率來看,大者恆大在缺料期間受到的影響相對小,冠軍三星、季軍小米受到缺料衝擊在前五大中相對嚴重,三星第三季市占率維持在23%、與去年同期相同,出貨量則由去年的8,000萬支下滑至7,500萬支左右。相較之下,蘋果則因為新品上市回歸常軌,加上強大的採購能力,帶動第三季市占率年增3個百分點、至15%,相當於第三季出貨量逆勢比去年同期成長700~800萬支之譜、年增率可望高達17~18%間,並因此成功擊退小米,奪回手機出貨量亞軍。智慧裝置成長帶動 2025年顯示面板需求量逾45億片
隨著5G通訊技術的普及以及AI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時代我們生活在由各種智慧裝置環境中,顯示器被廣泛應用於各項智慧裝置當中。根據CINNO Research預測,全球各類顯示器的需求量在2025年將成長至45億片以上。CINNO Research表示,在物聯網時代,所有智慧裝置通過感測器搜集數據,通過網絡連接向雲端發送數據,並在各個伺服器或者終端上進行數據處理,使得數據被有效利用。而最重要的最後一步,也就是訊息均需要傳遞給終端用戶,向用戶傳遞訊息,需要透過人機介面完成,而人機介面最主要的呈現方式則是各類顯示器。在5G/AIoT時代下,顯示器的應用將不再局限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商用顯示、車載等傳統非消費電子領域,顯示器將無處不在,各種創新應用大量出現。在智慧家庭場景中,如冰箱、洗衣機、空調、微波爐、電磁爐、掃地機器人等等都帶有或大或小的顯示螢幕。智慧電表將家庭電力管理智慧化,智慧門鎖可以清楚的顯示訪客訊息,智慧開關可以呈現更多訊息,使得我們對家庭各類燈光環境等的控制更人性化。同時,疫情使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家用醫療產品等市場也在不斷成長,而新型的金融電子則使支付更便捷安全。根據CINNO Research預測,全球各類顯示器的需求量在2025年將成長至45億片以上。目前各類顯示器所使用的顯示面板技術主要為TFT-LCD、AMOLED、PMOLED、PMLCD等等,未來還有被寄予厚望的MicroLED。每一種顯示技術都有其主要適用的產品類型,除了目前普遍使用在電視、筆電、監視器、手機上的TFT-LCD與AMOLED技術,其他技術也都各擁利基。例如在穿戴式裝置與智慧家庭等市場中,PMOLED顯示面板出貨也持續成長,CINNO Research預測PMOLED面板出貨量在2025年將提升至2.1億片,2020年至202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12.5%。
電動車引擎蠢動 11檔電池材料股受注目
全球碳排放未來歸零趨勢大一統,使未來電動車的發展格局愈趨看俏,而電動車的核心動力,又以電池材料趨勢最受矚目,市場評估,鋰電池有機會成為電動車關鍵材料的主流,使台廠聚焦鋰電池商機者,備受注目。據券商評估報告顯示,目前發展鋰電池的台廠,包括台達電、大同、中電、美琪瑪、元晶、康普、中碳、立凱、鑫禾、金居及長園科等,後續營運進度,值密切追蹤。業者指出,目前大陸、歐洲、日本與美國等地車廠巨擘,多積極拓展電動車領域,使電動車電池商機想像空間不可以道里計,雖然下游模組廠、系統廠地位也不宜漠視,但上游原材料的掌握度,仍是未來孰能在電動車市勝出的關鍵,因此,無論廠商聚焦電池的正、負極材料為何,投資人聚焦相關廠商未來產出的良率與量產數字,才是盤算的核心。大陸缺限電危機給台灣上的一堂課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出席廣交會開幕式,他除了預告,今年第3季大陸經濟恐因「多種原因」,有所回落;針對大陸連月來能源電力供應吃緊,他也說,要保證今冬明春的供電安全。大陸供電不足,勢必影響生產,進而打擊經濟,這是顯而易見的經濟理路,但問題也就在於,執政者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一旦錯失解決問題的黃金時機,結果往往比預期的還要嚴重,要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人們經常以「灰犀牛事件」,來形容那些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最終釀成重大危機的事件,大陸缺限電問題就是一例。從去年底,大陸就頻傳停限電事件,讓廣東、上海、浙江等地企業抱怨連連,今年供電情況更加惡化,8月下旬以來,已有浙江、江蘇及河南等20省實施限電限產,就連台商大本營昆山及蘇州,也難倖免。這波的大陸缺限電,實則已持續發生了一段時間,但直到最近,它已升高為不只影響中國大陸,也可能助長全球通膨、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大事。先來談,大陸這波的缺限電,是怎麼發生的,它也是三個長短期問題,在同一時間彼此擠兌的結果。首先是,做為全球少數不畏疫情衝擊,最早復產、復工的世界生產基地,大陸今年前八月出口,已較去年同期成長33.7%,加上大陸向來又有「金九銀十」出口旺季的說法,生產多,用電量自然水漲船高。
其次是,今年是大陸執行「雙碳」目標的「開局之年」。在大陸實施「能源雙控」(意指政府管控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多年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進一步宣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陸中央下達指令,地方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帽,必然要信受奉行。偏偏根據大陸國家發改委在8月12日發出今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卻發現雙紅的一級預警區,從第1季的四省,增加到了七省,包括江蘇、廣東、福建等,合占大陸工業增加值近四成。因此不少人認為,大陸各省近期急踩剎車,相繼推出有序用電與限產政策,是為了回應上層考核壓力所做的倉促行政決定。其三也在於,當全大陸一面厲行節能省碳,卻也一面趕製出口訂單時,偏偏碰到煤價居高不下,這對以火力發電仍占電力供應近七成的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大陸實際上也存在,煤價基本上是市場決定,電價卻仍由政府管控,當煤價居高不下,發電愈多虧愈多,自然影響電廠供電意願。換句話說,大陸這次的缺限電危機,實際上是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及過去應付諸實行的電價改革並未落實,以及眼下出現短期的疫後生產大爆發等三大問題,在同一時間點相互擠兌的結果。正如俗諺所說,所有的問題,都曾經是大到可以被看見,小到可以被解決,一旦貽誤改革的黃金時機,代價勢必是龐大且慘烈的。這一點,值得台灣警惕,尤其是台灣此刻正朝向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前行,卻也碰上中長期電力開發、供應存在缺口的疑慮,電價改革迄今也付之闕如,三大長短問題彼此擠兌,雖然「爆點」未到,但隱然成形的三隻灰犀牛,已在眼前徘徊。環顧國際,歐盟已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2026年起還將開徵碳關稅,目前已有美日韓表態跟進。國際趨勢如此,也讓台灣的長期減碳問題,更形迫切,政府有責任盡速釐清並排程解決這三大問題,才是上策。
其次是,今年是大陸執行「雙碳」目標的「開局之年」。在大陸實施「能源雙控」(意指政府管控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多年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進一步宣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陸中央下達指令,地方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帽,必然要信受奉行。偏偏根據大陸國家發改委在8月12日發出今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卻發現雙紅的一級預警區,從第1季的四省,增加到了七省,包括江蘇、廣東、福建等,合占大陸工業增加值近四成。因此不少人認為,大陸各省近期急踩剎車,相繼推出有序用電與限產政策,是為了回應上層考核壓力所做的倉促行政決定。其三也在於,當全大陸一面厲行節能省碳,卻也一面趕製出口訂單時,偏偏碰到煤價居高不下,這對以火力發電仍占電力供應近七成的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大陸實際上也存在,煤價基本上是市場決定,電價卻仍由政府管控,當煤價居高不下,發電愈多虧愈多,自然影響電廠供電意願。換句話說,大陸這次的缺限電危機,實際上是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及過去應付諸實行的電價改革並未落實,以及眼下出現短期的疫後生產大爆發等三大問題,在同一時間點相互擠兌的結果。正如俗諺所說,所有的問題,都曾經是大到可以被看見,小到可以被解決,一旦貽誤改革的黃金時機,代價勢必是龐大且慘烈的。這一點,值得台灣警惕,尤其是台灣此刻正朝向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前行,卻也碰上中長期電力開發、供應存在缺口的疑慮,電價改革迄今也付之闕如,三大長短問題彼此擠兌,雖然「爆點」未到,但隱然成形的三隻灰犀牛,已在眼前徘徊。環顧國際,歐盟已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2026年起還將開徵碳關稅,目前已有美日韓表態跟進。國際趨勢如此,也讓台灣的長期減碳問題,更形迫切,政府有責任盡速釐清並排程解決這三大問題,才是上策。
陸汽車產銷 連五月下滑
全球晶片供應持續緊張,嚴重影響大陸汽車產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15日表示,2021年5月~9月,大陸汽車產銷已經連續五個月下降。按此推測,晶片荒有可能導致2021年全年大陸汽車減產約200萬輛,這凸顯出大陸在確保供應鏈安全穩定上仍需要下更深的功夫。智通財經報導,「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15日在重慶登場,陳斌在致詞時表示,2021年以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供應鏈危機等問題給經濟復甦帶來新阻礙。其中,過去在汽車供應鏈上並未引起大陸業界重視的晶片,如今卻對汽車產銷造成巨大影響。2021年5~9月,大陸汽車產銷連續五個月年增率下降,推測全年有可能減產約200萬輛汽車。陳斌指出,晶片短缺還影響到大陸手機、機床、家電、筆電等製造業諸多領域,一些高端晶片短缺甚至波及測量、控制、試驗、檢測等儀器儀表行業,成為限制大陸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絆腳石。他表示,過去總說大陸是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一個晶片就可以影響一年幾百萬輛汽車的產銷,反映出大陸汽車供應鏈生態的脆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9月大陸汽車產量207.7萬輛,銷量206.7萬輛,分別年減17.9%、19.6%。2021年1~9月,大陸汽車產量為1,824.3萬輛,年增7.5%,但增速較1~8月的11.9%放緩。2020年大陸汽車產量為2,522.5萬輛,按陳斌的說法,在晶片荒效應持續,加上大陸「能耗雙控」限電限產的壓力,2021年大陸汽車產量要突破2020年的成績,仍有相當挑戰。國際投行瑞銀近日表示,大陸為全球汽車製造重地,其生產受到干擾將拖累全球產量。預料大陸汽車業的晶片荒將在2021年第四季加劇,因此將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預測從8,470萬輛調降為7,680萬輛,這較第二季預測大減約790萬輛。此外,2021年銷量暴增的大陸「造車新勢力」也坦言,晶片荒已成為生產上的風險。理想汽車聯合創辦人兼總裁沈亞楠表示,受到全球晶片供應持續短缺的影響,理想2021年9月交付量有所下降。蔚來汽車也表示,因新冠疫情在東南亞升溫,顯示全球供應鏈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5G手機需求 推升成長動能
智慧手機是台積電長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儘管近期手機市場雜音頻傳,台積電仍樂觀看待今年5G智慧手機成長普及速度高於往年4G帶來的趨勢。法人推估,5G智慧手機因處理器功能與效能升級,相較4G處理器銷售均價提升約雙位數,不僅為台積電帶來穩定的成長動能,也為聯發科等相關台廠帶來豐沛的能量。Icinsights最新報告預期,2021年全球手機應用處理器出貨量將年增 11%,且由於融合5G通訊、更多64位元CPU與提升影音與圖像性能並結合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等功能,估計平均售價將年增20%,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及聯發科等晶片廠而言,都是一大利多。業界觀察,中高階5G智慧手機款式穩定增加,對應的中高階製程需求也快速成長,就算單一品牌因美國出口管制限縮,其餘品牌則因爭取擴大海外市占而採更積極策略。同時,旗艦品牌又逢五年一度的汰舊換新,台積電持續在技術領先與客戶多元下,穩健搭上產業需求成長的趨勢。台積電維持今年5G智慧手機全球銷售有望超過5億支,整體5G智慧機的逐步普及率仍高於往年4G發展的看法。
搶電動巴士商機 大廠忙擴產
電動巴士(簡稱電巴)市場夯,包括華德動能、唐榮車輛、凱勝綠能、創奕能源及成運汽車等多家電巴大廠,今、明年以後都忙擴產或擴大營運,試圖搶攻國內外市場商機。其中,車王電斥資25億元興建中港廠,旗下華德規畫電巴整車年產能1,700輛,最快於明年第一季量產;此外,成運汽車擬投資20億元,將進駐中科二林園區籌設電巴廠,規畫電巴整車年產能2,000輛以上。至於凱勝旗下嘉義馬稠後工業園區新廠,將持續擴增電巴產能,短期年產能350輛以上,長期高峰期年產能650輛;另唐榮車輛、創奕能源也跟進擴大營運規模,可望帶動國內電巴產業營運規模。尤其,鴻華先進科技介入「電動大客車」,未來將是台灣電巴業界的旗艦大廠,業者已提前嗅出電巴卡位戰的煙硝味。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斥資25億元興建中港廠,旗下華德規畫電巴整車年產能1,700輛,及集團底盤三電年產能7,000套,10月開始安裝設備,今年底可安裝完成,預定明年1月試產,明年第一季量產電巴等產品。成運透露,旗下屏東廠電巴年產能750輛,計畫新增的中科二林廠,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未來完工後,電巴整車年產能2,000輛以上,及底盤三電外銷出口的年產能1萬套,目前新廠設廠計畫正在規畫中。唐榮車輛董事長何義純指出,該廠電巴整車最大年產能600輛,目前先以年產60輛為目標。據官方統計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止,已掛牌行駛中的電巴共有743輛,其中,凱勝163輛、總盈146輛及華德133輛,分居前三名。華德今年底前還會交給大都會客運20輛,及三重客運10輛電動巴士;同樣地,凱勝交給新營客運7輛,及府城客運15輛的電巴,也還未納入上述統計數字。為扶植國內電巴產業,交通部去年11月推出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分成先導期2020至2022年、推廣期2023年至2026年,普及期2027至2030年。其中,業者今年5月31日及7月31日共申請示範型計畫的電巴數量378輛,其中,成運計畫與彰化客運合作、共有29輛,其餘數量都是華德,但實際通過數,還需由政府審核通過。華德提出與首都、欣欣集團、台中客運、南台灣客運,及「台灣愛巴士交通聯盟(IBUS)的中鹿客運、漢程客運」、巨業、大南客運、台北客運,及三重客運等多家電巴示範型計畫申請案,一旦政府通過後,雙方才能簽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