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信音Q3毛利率可望季增;明年車用佔比續揚
消費電子旺季貢獻,連接器廠信音第三季營收季增近5%,法人估計,單季毛利率可望較上半年小增,第四季營運也將維持前季水準,而公司也持續看好車用布局的發酵機會,今年上半年營收佔比已達14%,預期在客戶車種滲透率持續增加下,明年營收佔比會持續走揚。信音表示,第三季筆電需求持平,沒有傳統旺季效應,第四季看來也相當。不過消費電子客戶因進入傳統旺季,貢獻有較上半年好轉,是上季營收還小幅季增的關鍵。法人預期,因經濟規模增加,成本持穩,第三季毛利率可望較上半年走揚,拉高到27%以上,達今年高峰,第四季預期則與前季持平。而信音這幾年在車用上也陸續收成,出貨產品包括電動二輪電池模組週邊連接器與四輪電動車影音設備連接器,去年營收佔比11%,今年上半年佔比拉高到14%;市場預期,明年營收佔比會持續走揚。法人預期,信音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年增兩位數,下半年毛利率有機會優於上半年,全年獲利仍期望趨近去年水準,維持相對高峰。
Q4營收看升、全年戰高 胡連亮燈漲停
受惠於新客戶新產品開始出貨,端子廠胡連9月合併營收回升到4.17億元,為今年2月以來新高,近期大陸地區供電不穩定,為汽車傳統第4季旺季增添變數,目前胡連大陸廠區營運正常,且東南亞疫情趨緩,若無重大意外,今年第4季仍有機會優於第3季,全年營收可望創下歷年新高,今天盤中股價強勢漲停。胡連主要產品為車用端子連接器/護套/保險絲盒,公司現有台北、大陸南京/東莞及越南四個廠區,其中南京廠為主力廠區,客戶則以大陸自主品牌車居多,公司近幾年亦積極佈局東南亞、歐洲等地區車廠,在印尼成立印尼子公司,搶攻汽機車連接器市場。儘管今年以來IC缺料及東南亞疫情衝擊全球汽車產銷,不過胡連因市佔率持續提升,業績無畏大環境不利因素逆勢成長,雖然近來大陸地區缺電問題嚴重,各地方政府陸續調漲工業用電價,且重點區域常見供電不穩定,但胡連南京廠區及東莞廠區運作正常,原本受疫情影響的越南廠區狀況也不錯,應可避免外在環境對第4季生產的影響。第3季為傳統淡季,胡連因新客戶產品出貨逐步放量,第3季合併營收11.57億元,僅季減1.28%,累計前9月合併營收為34.85億元,年成長46.39%。展望第4季,胡連表示,雖然供應鏈變數不少,但公司接單狀況良好,若無重大意外,第4季仍有機會優於第3季,不排除挑戰比去年同期好,全年營收可望創下歷年新高。
宏致Q4營收維持高檔,全年營收可望突破百億元大關
宏致9月雖受限電影響,但第三季營收仍刷新單季歷史新高紀錄,展望第四季,宏致表示,第四季營收可望維持高檔表現,預估將持平或小幅低於上季水準,仍為單季次高紀錄,全年營收將順利突破百億元大關。 宏致提到,下半年雖有NB拉貨動能減緩,再加上客戶長短料問題影響拉貨速度,但預估第四季營收將控制在持平或是季減3%以內,優於過去水準,而在限電方面,已採取產能調配方式因應,對目前產出沒有影響,惟下半年原物料高漲,成本反應時間有所遞延,因此也將影響下半年毛利率表現。在車用方面,為配合客戶訂單需求,宏致今年擴產因應,然受到車用晶片缺貨、疫情等影響,客戶今年拉貨動能低於原先目標,因此公司也將今年在車用成長目標由原先的五成下修為三成,但由於遞延訂單把握度高,因此看好明年車用仍將維持雙位數成長。然在網通方面,宏致提到,網通產業受疫情及長短料影響最大,原先要在越南擴充產能,但也因疫情影響而遞延,目前觀察8-9月開始有逐步恢復出貨動能,預估第三季網通落底,第四季將重返成長軌道。展望明年,宏致認為,明年主要成長動能來自網通及車用,NB雖在Chromebook需求下滑,但在消費性、商務性還是有一定需求量,預估明年營運將呈雙位數成長,除第一季有農曆年影響外,在多元產業分散風險下,看好明年營運將持續成長。宏致9月營收9.07億元,年增17.24%;累計第三季營收28.05億元,年增23%;累計前三季營收78.83億元,年增32.86%。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小米造車進展遠超預期,預計2024年量產
中國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10月19日於《2021年集團年度投資者日》宣布,小米造車及團隊各項工作的進展都遠超出其預期,預計小米汽車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雷軍還向小米投資者強調小米造車的三大優勢:小米模式、品牌和用戶、全智慧生態。小米集團股價今日走揚,午盤暫收22.35港元、漲4.68%。雷軍指出,做汽車業務並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現時電動車已從機械產業轉變為資訊產業,加上同行都已經在做,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而小米從智慧手機到智慧家居及智慧辦公,屬全智慧生態,若與電動汽車好好整合,將有極強的擴張性。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註冊資金100億人民幣,由雷軍擔任法定代表人。在註冊成立當天,小米在其官方微博表示,宣布造車至9月,小米汽車團隊進行了大量用戶研調和產業鏈考察,研調訪談2,000多次,拜訪並深度溝通交流了10多家業內同行和幾十家產業合作夥伴,在緊鑼密鼓推進產品定義的同時,從2萬多份簡歷中精挑細選,搭建起近300人的團隊。
Google擴產新手機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在Google推出新產品之際,該公司已要求供應商生產逾700萬支的新款智慧手機Pixel 6,幾乎是去年整體手機出貨量的兩倍。日經說, Google定下這個目標,是要把握承接華為手機市場的機會,也看好新冠疫情後的需求復甦。Google預定在台灣時間20日凌晨1點,於線上發表新一代旗艦智慧手機Pixel 6。消息人士對日經說,Google意圖將自己定位成為唯一生產安卓系統(Android)手機的美國廠商。據了解,它也要求供應商將今年春季發表的平價款Pixel 5A手機產量,提高到500多萬支;如此積極擴產可說是前所未見。據IDC統計,去年Google整體手機出貨量僅370萬支。過去幾年Google積極展現出對硬體市場的雄心,2018年收購台灣HTC智慧手機的一部分,並接收當時約2,000位智慧手機研發人員,日經說,現在Google的台灣硬體團隊已擴充到4,000人,是美國本土以外最大硬體研發基地。Google對即將亮相的Pixel 6寄予厚望,主要是這款新機首次採用自家開發的行動處理器Tensor,力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消息人士透露,Tensor是三星電子利用5奈米製程生產。兩個消息來源另透露,除了智慧手機,Google也正在全力設計新一代的筆電Pixelbook,採用ChromeOS作業系統。Google也正在開發電腦晶片,期望最終能驅動其Chromebook系列筆電。Pixel 6原計劃改到越南北部生產,但因越南爆發疫情,現在仍會在中國大陸生產,Pixel 5A則已在越南生產。調研公司IDC科技分析師嚴蘭欣認為,Google在歐美等西方市場應該能有不錯的機會,因為這些地區對資料隱私比較敏感,較在意電子裝置涉及的國家安全問題。
四面淺談5G 發展智慧生活不是夢
近期看見中國網絡上的幾篇有關5G報導,非常有趣也想再次分享讀者。其實5G的應用就在身邊,對於我們踏入AI智慧生活並非遙不可及,可以由餐飲、居家、醫療及教育等這四個面向來分享我的看法,也希望投資人對於AI議題持續保持樂觀與相關類股投資興趣。
5G應用讓生活起居方便,食安問題更輕鬆解決
5G讓手機可串聯越來越多的硬體設備,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輕鬆搞定家居設備的啟動、設置、模式切換等操控,讓家庭生活充滿智慧,增添更多的舒適和便捷。5G的大規模商用將為智能家居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性能強勁的5G網絡結合物聯網技術,將深化語音控制、遠程控制、應用感應等系統的技術躍遷,大大提升智能門鎖、冰箱、空調、電視、音響等智能家電的運算能力、智能化程度以及節能效果。據中國人民網絡報導,今年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浙江移動打造“浙江外賣在線”平台,匯集監管、執法、維權等七大應用場景,對後場廚房畫面進行線上直播,消費者在家中就可以通過外賣平台對商家廚房實景以及食品清洗、加工、制作等過程一目了然,這也縮短了食安問題,增加了網路促銷的功能提升,我認為是5G互聯網應用功不可沒。
醫療與教育也精進,實現過去的不可能
從醫療面看來,互聯網醫院、遠程問診、無接觸診療技術日漸成熟。5G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專家遠程會診、遠距重症病房和移動ICU,大大提升遠距醫療、應急救護等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並催生出5G移動診療台、家屬遠程探視等應用場景。教育方面,從5G發展憑借高可靠性、低延遲性、覆蓋範圍廣等特點,實現5G教育與AI、VR、AR等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即時影像傳輸,打造全境互動課堂,優化教學體驗,並通過遠距課程支撐部分學校組織推線上學習,還可全面監控學生上課的互動狀況即時分析。我認為可預見的未來,除上述四個面向全面應用5G與物聯網外,5G發展並結合生活應用範疇將更廣,無遠弗屆。AI新科技進步速度極快,故我建議投資人應掌握5G和AI的發展趨勢,並趁早積極參科技類股的投資機會,進一步掌握未來家用與商業的新創投資機會。
5G應用讓生活起居方便,食安問題更輕鬆解決
5G讓手機可串聯越來越多的硬體設備,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輕鬆搞定家居設備的啟動、設置、模式切換等操控,讓家庭生活充滿智慧,增添更多的舒適和便捷。5G的大規模商用將為智能家居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性能強勁的5G網絡結合物聯網技術,將深化語音控制、遠程控制、應用感應等系統的技術躍遷,大大提升智能門鎖、冰箱、空調、電視、音響等智能家電的運算能力、智能化程度以及節能效果。據中國人民網絡報導,今年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浙江移動打造“浙江外賣在線”平台,匯集監管、執法、維權等七大應用場景,對後場廚房畫面進行線上直播,消費者在家中就可以通過外賣平台對商家廚房實景以及食品清洗、加工、制作等過程一目了然,這也縮短了食安問題,增加了網路促銷的功能提升,我認為是5G互聯網應用功不可沒。
醫療與教育也精進,實現過去的不可能
從醫療面看來,互聯網醫院、遠程問診、無接觸診療技術日漸成熟。5G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專家遠程會診、遠距重症病房和移動ICU,大大提升遠距醫療、應急救護等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並催生出5G移動診療台、家屬遠程探視等應用場景。教育方面,從5G發展憑借高可靠性、低延遲性、覆蓋範圍廣等特點,實現5G教育與AI、VR、AR等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即時影像傳輸,打造全境互動課堂,優化教學體驗,並通過遠距課程支撐部分學校組織推線上學習,還可全面監控學生上課的互動狀況即時分析。我認為可預見的未來,除上述四個面向全面應用5G與物聯網外,5G發展並結合生活應用範疇將更廣,無遠弗屆。AI新科技進步速度極快,故我建議投資人應掌握5G和AI的發展趨勢,並趁早積極參科技類股的投資機會,進一步掌握未來家用與商業的新創投資機會。
汽車業除拚電動化 還得努力利用回收材料顧環保
汽車產業面臨降低龐大碳足跡的壓力,正加緊努力回收工作,從老化電動車電池、舊引擎到後照鏡都不放過。法新社報導,全球車廠除了正在投資能夠將舊零件重新利用的設備,業界也尋求回收未來車輛使用的數以百萬計電池。儘管電動車已比前代化石燃料車更潔淨,但電動車電池所需的原物料開採自非洲的礦場,而這些礦場往往被指責破壞環境及利用童工。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永續未來研究所(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Futures)指出:「由於這類材料需求增加,導致這些(經濟上邊緣化)地區承受的壓力恐怕更大,進而使得要達成社會上和生態上永續的再生能源系統目標受到威脅。」汽車產業將如何轉型到電動車時代,很可能是31日登場、為期2週由英國主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熱門話題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說法,汽車行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整個歐洲聯盟(EU)還多,其中20%來自製造生產。而電動車電池價格雖可占全車售價高達一半,但預期壽命介於8至15年。若能加以回收,可能產生巨大影響。根據永續未來研究所4月發布的報告,回收這類電池,將使鋰需求到了2040年減少25%、鈷需求減少35%、鎳和銅需求各減少55%。但永續未來研究所指出,目前仍有新的開礦計畫正在進行,「可能會為地方環境和社區帶來負面衝擊,包括土地、空氣和水的汙染、侵犯人權及工作環境不安全」。報告還說,儘管技術上有可能將電動車電池使用的金屬回收90%以上,但缺乏強大經濟動力或能夠鼓勵使用回收材料的政策,導致這類努力成果有限。歐盟目前希望,從2030年起要求電動車電池使用的鈷、鋰和鎳,分別有12%、4%和4%來自回收的材料。
美祭補貼 Chromebook現急單
美國首波兩階段共逾24億美元的ECF(Emergency Connectivity Fund)補助效益發酵,Chromebook急單再起,品牌廠喊搶料、搶面板,第四季筆電供需缺口恐再擴大。由於此回Chromebook轉以中學以上的大尺寸機款為主,與下半年筆電市場的主力商用/商務型及電競等高毛利機款需求重疊,加上整體料況供應仍有兩位數幅度的缺口,恐讓筆電缺料情況在第四季加速惡化、2022年第一季仍嚴峻。美國FCC於7月宣布將提撥總額達71.7億美元、為期一年的ECF,分批補助包括美國境內50州、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關島及維京群島等地的學生、教職人員和圖書館等有教育需求的電腦、網路設備。甫於10月中旬結束申請的兩階段申請,已投入逾24億元、補助近800萬名學生,這也連帶使得符合補助門檻的400美元以下Chromebook、筆電及平板電腦等遠距學習設備,近期再湧現急單。下半年在商用PC市場急起直追的美系品牌戴爾,在持續積極針對商用/商務及電競等筆電產品拉貨之際,近日已要求供應鏈夥伴加速補足部分料件的供貨缺口,以因應正急速增加的Chromebook需求,尤其就目前被列為缺料之冠的電源類相關元件,單品項喊要進的料量都以單月百萬顆為單位。供應鏈業者指出,PMIC(電源控制IC)和DDIC(面板驅動IC)相關元件供需缺口直到10月底為止,都還有高達兩位數幅度以上的差距,年底前不預期會有所改善,現在Chromebook又有急單來搶,肯定讓缺料的情況更加惡化。另一方面,直喊Chromebook需求未退的宏碁也指出,繼前一波以小學為主力的11.6吋機款需求被滿足後,現在需求已轉向中學以上學生、尺寸擴大至15吋的機款為主,這也使得目前以商用/商務及電競等機款銷售為主的筆電市場,原本就緊缺的14吋以上面板供貨更嚴峻。至於先前屢傳被砍單的美系大廠惠普,近期法說會中重申,對Chromebook的後市看好,但也因前一季其Chromebook出貨動能驟減,目前尚未擴大對供應鏈夥伴拉貨、優先去化庫存。大部分研調機構在考量前一季的Chromebook市場雜音後,多已下修2021年度的全球Chrombook及筆電出貨總量,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亦認為,Chromebook本年度年增幅將收斂至10%~20%、總量低於4,000萬台,但後續仍將維持有3,000萬台以上的出貨水準,為整體筆電市場帶來相當的支撐力道。
大陸5G網 助力實體經濟升級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韓夏18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中國5G基站(基地台)超過100萬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工業和信息化部系統推進5G、工業互聯網發展各項工作,有力支撐實體經濟智能化轉型升級。中新社報導,韓夏說,工業和信息化部系統推進5G、工業互聯網發展各項工作,有力支撐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5G+工業互聯網」在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強化發展頂層設計,加快構築完善支撐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二是加快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底座。5G基站超過100萬個,端到端網絡切片等新型關鍵網絡技術加快落地,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國家-省-企業」三級協同聯動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體系初步構建。三是拓展融合應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陸全國「建設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800個,智能化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向40個國民經濟大類延伸。31個省份均已出台5G、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態勢加速形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深化拓展工業5G應用為著力點,以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統籌做好「堅持產業為基,推進應用深度創新,增強網絡、技術、產品供給」等工作。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將於11月19日至21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韓夏表示,2021年是「5G+工業互聯網」新征程的開局之年,在此關鍵時間點上召開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必將為產業創新注入新動力,為經濟轉型打造新引擎。
衝刺車輛電動化!豐田砸3,800億、在美國生產車用電池
衝刺車輛電動化腳步,日本汽車業龍頭豐田汽車(Toyota)將在美國興建首座車用電池工廠,計劃在今後10年內在美國投資3,800億日圓。豐田汽車18日發布新聞稿宣布,為了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指實現淨碳足跡為零)」目標、進一步推動車輛電動化,計畫在美國當地生產包含電動車(EV)電池在內的車用電池、將在今後約10年間(2030年之前)於美國投資3,800億日圓(約34億美元)。豐田曾在9月宣布將砸1.5兆日圓(不含土地、廠房興建費用)投資車用電池,而上述美國3,800億日圓投資計畫包含在該1.5兆日圓計畫內。豐田指出,為了在美國當地生產車用電池,其第一步就是將攜手豐田通商在美國設立新公司、興建車用電池新工廠,目標在2025年啟用生產,初期將生產油電混合車(HV)用鋰離子電池、之後也計畫生產EV電池。此將為豐田首度在美國興建車用電池工廠。在上述建廠計畫中,豐田和豐田通商將在2031年之前投資約12.9億美元(約1,430億日圓、包含土地、廠房興建費用),預估可在當地創造1,750個就業機會。豐田指出,目前該公司電動化車款(包含EV電動車、HV油電混合車、P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FCV燃料電池車)於全球市場的累計銷售量達1,870萬台、其中美國為450萬台。目前電動化車款佔豐田美國銷售量比重約25%、預估2030年將提高至約70%。為了因應需求攀高,豐田計畫在2025年之前將全球電動化車款數量自現行的55款擴增至約70款、其中(約70款中)15款將為EV車款。2030年豐田全球電動化車款銷售量目標為800萬台,其中EV/FCV銷售量目標為200萬台、將佔整體電動化車款銷售量比重25%。豐田目前和Panasonic設有車用電池合資公司「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 Inc.(PPESI)」以及「Primearth EV Energy(PEVE)」,且向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弗迪電池(比亞迪子公司)以及日本的GS Yuasa、東芝(Toshiba)採購電池。豐田9月7日宣布,計畫在2030年之前對使用於EV、HV等電動化車款的車用電池合計投資1.5兆日圓,其中1兆日圓將用來擴增電池產能、5,000億日圓用於電池的研發。豐田指出,計畫在2030年將電池年產能擴增至200GWh以上、將達現行的33倍水準,將較原先的產能目標(180GWh)提高約1成,且藉由量產效果及研發新材料,目標將每台電動車的電池成本砍半(縮減50%)。
蘋果最貴筆電 帶旺台鏈
蘋果10月19日舉行新品發表會,最大亮點是兩款全新自家M系列「M1 Pro」與「M1 Max」中央處理器(CPU)問世,並可選配在新推出的MacBook Pro高階筆電,新款MacBook Pro頂規版售價逾新台幣10萬元,堪稱蘋果史上最貴筆電。這是蘋果首度新Macbook全數搭載自家M系列晶片,主打「效能與速度史上最快」,由台積電以5奈米製程獨拿所有代工訂單,完全取代英特爾CPU。由於蘋果Macbook晶片效能與速度大升級,市場看好將掀起一波換機潮,台積電與組裝廠廣達將成為兩大贏家。蘋果昨天舉行今年第二次秋季新品發表會,名為「Unleashed」。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發表會一開始,便直接說明這場發表會有兩大重點-音樂和Mac,亮點當屬MacBook Pro和新晶片。蘋果自家設計的M1 Pro與M1 Max晶片都採用5奈米製程,為蘋果迄今打造過的最強效能晶片,顯然意在超越英特爾的的高效能產品。新款MacBook Pro有14吋和16吋兩種版本,都有銀色和太空灰等兩種顏色可供選擇,也有512GB和1TB等兩種固態硬碟(SSD)儲存容量版本,並可選配要搭載M1 Pro、還是M1 Max晶片,是蘋果首度發表搭載自家設計處理器的高階Mac電腦,也象徵進一步擺脫英特爾,為MacBook Pro產品線2016年來的最重大升級。新MacBook Pro也變更不少設計,除了導入「瀏海」,使頂部邊框縮窄60%,側邊邊框也縮窄24%,並移除備受爭議的Touch Bar,改以指紋辨識掃描器和更大的實體功能鍵盤取代,同時採用Mini LED面板,預料也將為買氣加分,同步帶旺雙鴻、GIS、富采、瑞儀等供應鏈。蘋果昨天新品發表會同時發表一款新的Apple Music訂閱方案,以及第三代AirPods。
百萬工人逃離 越南製造業陷入「用工荒」?
集微網報導,越南工人逃離工廠的事件正日益發酵,近期據外媒報導,解除封城後的胡志明市,非但沒有迎來複工高潮,反而慘遭用工荒,大批工人選擇逃離疫情嚴重的南部工業區,據統計,已有超200萬人離開,實際的用工缺口衹會更多。疫情的持續蔓延不僅加劇了越南製造業危機,如今勞動力的短缺也令全球供應鏈承壓。iPhone 13交貨可能會因零部件供應商關閉而導致中斷或延長的說法也甚囂塵上,不過産業鏈人士認爲,此次越南工人返鄕潮主要在越南南部工業園,當地基本都是傳統産業,而蘋果供應鏈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工業園,目前對iPhone13生産影響有限。
百萬越南工人逃離
10月12日,據彭博社等媒體報導,由於越南政府於近期解除了胡志明市與周圍地區的封城防疫措施,大量工人開始逃離疫情嚴重的南部工業區,返鄕回家。當地政府估計,離開人數可能超過200萬人。此前,越南政府爲管控疫情維持生産,限制工人出行長達數月之久。隨著疫情走勢莫測,7月9日起,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實施第16號指令,也就是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限制市民出行、暫停非必要服務和大部分公共交通等;8月23日更實行疫情暴發以來最爲嚴格的「就地不動」防控隔離措施,除規定允許的31個特殊群體外,全體市民將不得外出,近1000萬民衆的食物發放將全部由軍隊、警察和政府疫情防控隊伍接手負責。據越南媒體報導,8月份以來,胡志明市周邊等南部工業區的絕大多數企業都處於停工停産狀態,稍晚發佈的「禁足令」更令部分企業處境艱難,中資及多國外資中小企業影響尤甚。首當其衝被波及的産業包括電子、手機零部件、電腦等在內的電子製造業及紡織業,這些也是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疫情前,憑借政策、人口和地理等優勢,越南製造業得以快速崛起,且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下,大量加工製造業的産能和訂單也都流向越南。作爲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産品出口國之一,在越南當地設廠的半導體等電子廠商頗多,包括Intel、微軟、諾基亞、三星、LG、佳能、奧林巴斯、鴻海、台積電和富士康等。而手機産業鏈企業則以蘋果産業鏈、台企消費電子代工/組裝廠、韓國電子工業巨頭爲主,廠房多集中在更靠近中國的越南北部。然而,長期持續的疫情不僅令部分工廠陷入停擺,工人、訂單迺至外資的流失,無不爲當地製造業發展蒙上隂影。據報導,疫情已造成數萬家位於越南的工廠停工,越南統計總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該國GDP大幅下滑6.17%,創下20餘年來錄得的最大跌幅。其中,工業和建築業下降5.02%,服務業下降9.28%。同時,前三季度,越南GDP增幅也僅有1.42%,甚至低於上年同期2.12%的增幅。此番工人「逃離」,無異於讓越南萎靡不振的經濟表現更雪上加霜。
對iPhone 13生産影響有限
一時間,iPhone 13交貨可能會因零部件供應商關閉而導致中斷或延長的說法隨之而來。知情人透露,受此影響導致供貨中斷的機型主要是iPhone 13的相機模塊,當中大部分零部件都在越南當地組裝。不過産業鏈人士認爲,此次越南工人逃離工廠對iPhone 13的影響程度有限,「這次越南工人返鄕潮主要在越南南部工業園,當地基本都是傳統産業,而蘋果供應鏈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工業園,目前對蘋果iPhone 13生産影響有限。」儘管如此,疫情導致的越南工廠停工,仍致使當地部分零部件供應商關廠停産,iphone 13以及部分電子産品還是可能受供應鏈缺貨的影響,中斷或拉長交貨期限。針對是否影響iPhone産能問題,天風證券認爲,蘋果短期內産品受越南疫情停工導致零部件短缺的影響,有望在10月中旬得到緩解,四季度産量也有望恢復至傳統旺季水平。通過查閲蘋果內地官網得知,早在9月便上市的iPhone 13系列機型,購買時依然顯示有短則一周,長則一月的送達期限。事實上,當地政府、工廠都通過各種措施以挽留工人,但似乎事與願違。「越南政府方面,提出提供返程交通,工廠也適當增加了薪資待遇,但返工的人仍寥寥無幾。所以目前南部地區缺工嚴重,主要是對傳統産業影響較大。」知情人指出。不過其認爲「用工荒」也衹是短期現象,在龐大的用工需求面前,待疫情緩解,仍會有大量工人返回工作崗位,畢竟相較家鄕,廠房林立崗位衆多的工業區仍有著較大吸引力。最新消息顯示,外媒報導稱,英特爾和三星都計劃11月底前全面恢復越南胡志明市工廠的生産。
百萬越南工人逃離
10月12日,據彭博社等媒體報導,由於越南政府於近期解除了胡志明市與周圍地區的封城防疫措施,大量工人開始逃離疫情嚴重的南部工業區,返鄕回家。當地政府估計,離開人數可能超過200萬人。此前,越南政府爲管控疫情維持生産,限制工人出行長達數月之久。隨著疫情走勢莫測,7月9日起,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實施第16號指令,也就是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限制市民出行、暫停非必要服務和大部分公共交通等;8月23日更實行疫情暴發以來最爲嚴格的「就地不動」防控隔離措施,除規定允許的31個特殊群體外,全體市民將不得外出,近1000萬民衆的食物發放將全部由軍隊、警察和政府疫情防控隊伍接手負責。據越南媒體報導,8月份以來,胡志明市周邊等南部工業區的絕大多數企業都處於停工停産狀態,稍晚發佈的「禁足令」更令部分企業處境艱難,中資及多國外資中小企業影響尤甚。首當其衝被波及的産業包括電子、手機零部件、電腦等在內的電子製造業及紡織業,這些也是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疫情前,憑借政策、人口和地理等優勢,越南製造業得以快速崛起,且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下,大量加工製造業的産能和訂單也都流向越南。作爲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産品出口國之一,在越南當地設廠的半導體等電子廠商頗多,包括Intel、微軟、諾基亞、三星、LG、佳能、奧林巴斯、鴻海、台積電和富士康等。而手機産業鏈企業則以蘋果産業鏈、台企消費電子代工/組裝廠、韓國電子工業巨頭爲主,廠房多集中在更靠近中國的越南北部。然而,長期持續的疫情不僅令部分工廠陷入停擺,工人、訂單迺至外資的流失,無不爲當地製造業發展蒙上隂影。據報導,疫情已造成數萬家位於越南的工廠停工,越南統計總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該國GDP大幅下滑6.17%,創下20餘年來錄得的最大跌幅。其中,工業和建築業下降5.02%,服務業下降9.28%。同時,前三季度,越南GDP增幅也僅有1.42%,甚至低於上年同期2.12%的增幅。此番工人「逃離」,無異於讓越南萎靡不振的經濟表現更雪上加霜。
對iPhone 13生産影響有限
一時間,iPhone 13交貨可能會因零部件供應商關閉而導致中斷或延長的說法隨之而來。知情人透露,受此影響導致供貨中斷的機型主要是iPhone 13的相機模塊,當中大部分零部件都在越南當地組裝。不過産業鏈人士認爲,此次越南工人逃離工廠對iPhone 13的影響程度有限,「這次越南工人返鄕潮主要在越南南部工業園,當地基本都是傳統産業,而蘋果供應鏈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工業園,目前對蘋果iPhone 13生産影響有限。」儘管如此,疫情導致的越南工廠停工,仍致使當地部分零部件供應商關廠停産,iphone 13以及部分電子産品還是可能受供應鏈缺貨的影響,中斷或拉長交貨期限。針對是否影響iPhone産能問題,天風證券認爲,蘋果短期內産品受越南疫情停工導致零部件短缺的影響,有望在10月中旬得到緩解,四季度産量也有望恢復至傳統旺季水平。通過查閲蘋果內地官網得知,早在9月便上市的iPhone 13系列機型,購買時依然顯示有短則一周,長則一月的送達期限。事實上,當地政府、工廠都通過各種措施以挽留工人,但似乎事與願違。「越南政府方面,提出提供返程交通,工廠也適當增加了薪資待遇,但返工的人仍寥寥無幾。所以目前南部地區缺工嚴重,主要是對傳統産業影響較大。」知情人指出。不過其認爲「用工荒」也衹是短期現象,在龐大的用工需求面前,待疫情緩解,仍會有大量工人返回工作崗位,畢竟相較家鄕,廠房林立崗位衆多的工業區仍有著較大吸引力。最新消息顯示,外媒報導稱,英特爾和三星都計劃11月底前全面恢復越南胡志明市工廠的生産。
較勁特斯拉!鴻海不只展示一年內打造3輛電動車的硬實力,更要成立千人規模的軟體研發中心加速實現軟體定義汽車
全球電動車市場向來是由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獨占鰲頭,去年才剛搶進電動車產業的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未來有機會打破這個局面,雖然以前完全沒有造車經驗,鴻海靠著與裕隆緊密合作,再加上擁有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成軍不到短短一年,就公開展示3輛國產電動車原型,而且都是基於這家公司力推的MIH電動車開放平臺所開發設計。儘管鴻海電動車兩年後才會量產推出,但已經跨出一大步,甚至鴻海不只要做電動車,還要成立千人規模的軟體研發中心,實現軟體定義電動車。去年鴻海宣布電動車發展策略,經過一年的醞釀,在18日舉行的鴻海科技日上,鴻海電動車終於公開亮相,而且不只一輛,這家公司一連展示3輛電動車原型,分別瞄準不同級距,有電動休旅車、旗艦轎車以及電動巴士。3輛車皆採用MIH開發平臺打造完成,其中性能最高的車款,不只擁有750匹最大馬力,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僅需2.8秒,續航力更可達750公里,來與特斯拉電動車互別瞄頭,就連車款也以Model C、Model E和Model T型號命名,頗有和特斯拉較勁的意味。車上也整合不少智慧汽車功能,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體驗等。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在活動中表示,這次展示的環保節能電動車,足以展現臺灣整體工業實力,從產品構思,外型設計到電池設計、機構工程、內裝系統、操控系統整合工程,研發團隊僅僅花了一年時間就開發完成。鴻海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打造出3輛電動車原型?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直言,鴻海有一套清晰的全球戰略布局,把ICT產業的思維和執行力帶進電動車,但背後更大關鍵是,多達2千家軟硬體廠商組成的MIH聯盟,將各自多年專業知識及經驗,投入MIH電動車開放平臺,通過建立一個開放、模組化的標準平臺,能夠涵蓋從入門款到高級車款的硬體模組設計,包括車用乙太網路、網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 )、OTA 、V2X、電池管理、ADAS,以及5G連網和資安等,他表示,透過這個開放架構,不論是傳統車廠或汽車新創,都能很快切進電動車市場,來縮短開發時間和研發成本,「這正是我們能這麼快速開發的原因 。」儘管,整場活動仍以電動車硬體為主,如同傳統汽車發布會,鮮少提到軟體,但鴻海自己也很清楚,電動車技術決勝關鍵是軟體,才能持續帶來電動車新型態的創新,甚至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也預告,接下來重頭戲,還有電動車軟體和相關半導體成果將對外展示。除了展示電動車硬體,鴻海也找來國內外合作夥伴,來展示如何透過包含AI、車聯網在內等軟體技術,來實現電動車應用創新,像是在電動車智能網關、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體驗等。甚至早在活動幾天前,鴻海就曾公開展示一輛具備自駕能力的電動車,具有類似特斯拉電動車的ADAS自駕功能,能夠以無人駕駛完成固定路線繞行、避障和自動煞停等功能。為了加快提升鴻海電動車的軟體實力,鴻海科技集團數位轉型長龔培元更宣布,將成立一個擁有上千人規模的軟體研發中心,除了將集結鴻海內部1,500位軟體人才,3年內還要額外增加一千名高級軟體研發工程師加入,專注於電動車相關軟體應用開發,未來更要建置富士康App軟硬體生態平臺。龔培元強調,未來5年,電動車將是鴻海下一個兆元產業,所以鴻海將針對電動車車載所需的軟體,推動軟體3+3目標,包括人才、平臺、數據、演算、應用以及軟體產業的形成。他指出,因為特斯拉電動車的出現,讓電動車開始朝向軟體定義汽車發展,像是通過OTA方式,特斯拉不僅僅能更新車載軟體,還能升級座艙體驗,甚至連傳統硬體,如電動馬達到煞車性能都能提升。但傳統車廠想要實現軟體定義汽車,他表示,得先讓自己成為一家汽車軟體公司,具備有軟體公司文化與創新思維,才能維持電動車創新,甚至要讓自己變成一家軟體定義企業(Software Defined Enterprise),從製造本質DNA變成軟體本質的DNA。這也是鴻海正在努力朝向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