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胡連本季營運值得期待,股價量增突破前高
端子廠胡連主要產品為汽車端子連接器/護套/保險絲盒,客戶則以中國大陸自主品牌車居多,今年第三季隨客戶產品出貨放量,營運淡季不淡,目前累計前9月營收年增46.39%。展望後市,大陸廠區營運正常,加上東南亞疫情趨緩,整體Q4營運將優於Q3,全年營收可望挑創下歷史新高。中探針Q4業績攀峰可期,明年續拚雙位數成長
中探針2021年1-9月營收21.38億元,年增23.59%,創歷年同期新高。展望後市,法人看好,受惠美系大廠MagSafe磁吸式充電技術在其終端產品滲透率提升,加上真無線藍牙耳機(TWS)充電針、半導體測試產品需求暢旺,第四季業績有望續攀高;明(2022)年在新能源產品貢獻加溫下,全年營收料將維持雙位數成長力道。成立於1983年的中探針,為台灣第一家探針及探針式連接器製造廠,主要經營探針及探針製品研發製造,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手機、筆電、電動汽機車、半導體封測等,客戶包含美系及陸系一線客戶;在產品組合上,以探針式連接器(pogo pin)貢獻最多,約7成多,其次為半導體封裝探針約1成5~2成,新能源相關則占約個位數。公司2019年9月營收2.79億元,月增4.3%,年增17.4%,連三個月創下歷年單月新高紀錄。第三季營收來到8.11億元,季增24.6%,年增18.6%,持續改寫歷史新高。法人則估,第三季毛利率有望來到約32~33%水準,帶動獲利繳出優於前季成績。展望後市,以主力業務pogo pin來看,法人表示,中探針2019年新增TWS新品,陸續爭取到美系、陸系一線客戶訂單,更打入日系大廠供應鏈,後續成長性看好;而主要客戶之一的美系大廠MagSafe獲得消費者青睞,且在新款智慧手機、筆電…等等產品線滲透率提高,也將支撐Pogo Pin需求維持高檔。此外,半導體產業強勁成長,中探針半導體測試相關產品可應用在5G、AI、ADAS、PMIC領域,獲得客戶擴大採用,今年成長幅度上看50%,明年也有向上空間;至於新能源布局上,公司切入台灣電動機車多年,主要提供電池系統的充電針,並享有高市占,另外,也進一步拓展電動車充電槍、電動滑板車(e-Scooter)充電針等業務,最快明年第一季可看到顯著成效。整體來看,法人預期,受惠於TWS、MagSafe、半導體測試等多元需求增溫,中探針第四季業績有望持續向上成長,推升全年營收創新高,EPS可達2元以上;明年隨新能源業務貢獻放大,有望續拚雙位數成長。信邦Q3/前三季獲利齊創高,前三季EPS 8.09元
信邦公布今(2021)年前三季財報,累計合併營收190.61億元,年成長21.64%;合併毛利率25.77%,較去年同期減少0.18個百分點;合併營業淨利23.1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60%;稅後淨利18.8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79%,每股稅後淨利8.09元,稅後淨利及每股淨利同為公司成立以來之歷史高點。信邦表示,公司第三季及前三季整體營運表現,在匯率、運輸費用大幅上漲、原物料成本上漲等不利經營環境下,仍繳出公司成立以來歷史高點之佳績。 就信邦季度營運表現來看,第三季合併營收66.79億元,季成長4.53%,較去年同期成長13.24%;合併毛利率25.50%,較第二季減少0.29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減少0.33個百分點;合併營業淨利7.78億元,較第二季成長0.49%,較去年同期減少3.65%;稅後淨利6.61億元,季成長3.78%,較去年同期成長6.53%;每股稅後淨利2.83元,單季稅後淨利及每股淨利同創公司成立以來之歷史高點。信邦指出,第三季合併營收季成長4.53%,合併營業淨利僅成長0.43%,原因分別為消費性產業之毛利率較第二季減少1.12個百分點,致使合併毛利率較第二季減少0.29個百分點;6月進行調薪作業及運輸費用增加,導致合併營業費用較第二季成長5.86%。第三季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3.24%,合併稅後淨利僅較去年同期成長6.53%,原因分別為風電產業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1.90個百分點及台幣、人民幣的升值,致使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0.33個百分點;運輸費用大幅上漲、業務開發費用增加、人員擴增,造成營業費用率增加1.71個百分點。至於信邦前三季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21.64%,稅後淨利僅較去年同期成長13.79%,公司表示,其原因為風電產業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0.75個百分點,台幣、人民幣升值及原物料成本上漲等不利影響,致使合併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少0.18個百分點;以及合併營業費用因人員擴編及薪資調整,運輸及業務開發費用的增加,營業費用率較去年同期增加0.68個百分點。
總體經濟
連20紅 9月工業生產指數創新高
經濟部10月25日公布9月工業生產指數138.97,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2.24 %,連續第20個月正成長,其中製造業指數為141.01,同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2.78 %,也是連續20個月正成長。經濟部預測,消費電子新品接續亮相、歐美進入年終消費旺季,10月會繼續走高。統計處調查並發現,製造業者認為10月生產量將較9月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1.5%,持平者占73.5%,減少者占15.0%,以家數計算之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為48.3,按產值計算的動向指數為52.8,預期10月生產指數將較9月增加。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雖然全球仍籠罩新冠變種病毒風險、中國大陸實施能耗雙控干擾供應鏈產能調配,增添全球經濟成長不確定性,但隨疫苗接種率提升,主要國家積極推動振興經濟政策,全球經貿可望持續穩步成長,再加上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歐美年終消費旺季備貨需求挹注,均可望增添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預估10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15.6%至17.4%。黃偉傑指出,全球經濟穩定復甦、終端需求續溫,加上消費電子新品接續推出、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推展,讓各主要中行業生產動能續強,帶動9月工業與製造業生產指數雙創歷年新高,而第3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7.96,連續兩季創下歷年單季新高紀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17%,為連續9季正成長。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黃偉傑說,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接續推出,加上5G、高效能運算、物聯網需求強勁,及部分廠商擴增產能,帶動晶圓代工、IC封測、大尺寸面板持續增產,9月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創單月新高,年增19.41%,為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主要貢獻,而固態硬碟、電視機、虛擬實境裝置、自動測試設備生產續揚,但行動裝置鏡頭因高階鏡頭訂單縮減而減產,抵銷部分增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2.04%。傳統產業中,黃偉傑指出,塑化、鋼鐵等需求暢旺,再加上去年同期部分產線進行歲修影響生產量能,比較基期偏低,讓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分別年增9.99%、8.90%。機械設備業則因半導體、5G 相關產業、自動化設備需求仍熱,年增24.55%;汽車及其零件業因湧現疫情遞延的購車潮,以及大型貨車六期環保新車購車補助效益,加上歐美市場對汽車零件的需求升溫,年增12.38%。
電子資訊
疫情衝擊 SSD全球去年出貨重傷
根據集邦科技研究顯示,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生產供應及物流延遲,尤其在2020年第二季起,全球普遍採取封閉管理措施加以因應,導致訂單量急速衰退。因此,2020年全球通路固態硬碟(SSD)出貨量較2019年衰退15%,達1億1,150萬台。以出貨市占排名來看,前三大品牌仍是金士頓、威剛、金泰克。全球SSD模組廠排名,依據過往以各模組廠「自有品牌」在通路市場的出貨量為計算基礎,NAND Flash原廠並沒有包含在內。以三星為首的NAND Flash原廠SSD出貨占整體通路市場約35%,而模組廠出貨約占65%,而在該65%當中,前十大模組廠出貨量約占整體通路市場71%,顯示大者恆大的趨勢仍持續。金士頓在疫情下更顯示其全球布局的優勢,2020年市占率逆勢上漲1%,穩居全球第一。同時,為了避免晶圓產能吃緊而導致SSD生產受限,維持多元化的SSD主控方案選擇,在SSD主控IC商供應無虞之下,金士頓市占率未來仍有機會再提升。威剛主要產品研發與生產重心早已轉向SSD,尤其在高階產品推出時程幾乎是業界領先,同時受惠疫情推升高階遊戲產品需求,市占率也同步上揚並位居全球第二。排名第三的金泰克其策略轉向獲利較優的中、高階產品,加上海外通路及電商順利擴展,市占率持續攀升,穩居中國大陸第一的位置。在中國國產化政策指引下,加上持續深耕三、四線城市需求,市占率仍有機會持續成長。集邦也觀察到高階市場有更多品牌的加入經營,其中技嘉便是近幾年的佼佼者,該公司在主機板與顯示卡皆具高度品牌知名度下,SSD產品2020出貨成長成超過三成,雖然目前尚未進前十名,但在全球布局完整、SSD產品知名度逐步提升,有望在未來幾年進入前十排行榜。2021年因疫情使SSD平均容量大幅增長,在平均容量將以512GB為主流容量產品的影響之下,QLC的成本優勢將日益突出,模組廠也加入QLC SSD產品供應之列。此外,零售市場SATA介面逐年衰退,各家模組廠新產品也將轉向PCIe產品。根據集邦調查,2020年PCIe介面產品占零售市場出貨接近三成,隨著未來PCIe Gen 4介面SSD產品出貨大幅提升,模組廠新產品也以該介面為主。而隨著中國更多廠商投入SSD主控IC研發,PCIe Gen 4介面產品也陸續量產,如何在中國國產化風潮下,選擇適當方案維持中國成長動能,考驗各家的經營方針。
電動車商機夯 供應鏈營運起飛
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第三季財報報佳音,新車交付量、毛利率均改寫新高紀錄;裕隆與鴻海合資的鴻華先進,加速電動車模組平台開發,成立短短一年推出三款電動車,積極尋求ODM代工商機,為台灣電動車產業力拓出海口,讓電動車族群成為近期台股「嬌」點。電動車產業前景可期,業者紛紛加速擴廠、擴產,搶賺電動車商機。已布局卡位電動車供應鏈的零件廠,包括江申、和大、世德、英利、精確、麗清、同致、聯嘉等業者,及加入MIH聯盟的的台灣業者,未來營運可望隨電動車普及而起飛和大為特斯拉生產供應減速齒輪箱、差速器等關鍵零件多年,上半年陸續克服缺工、缺料、缺櫃、船運等不利因素,第三季中以來,隨遞延訂單陸續出貨,單月營收重返六億元以上水準,更因為9月起成功漲價一成,解決運費、原物料成本高漲,及新台幣升值造成的匯損壓力,獲利水漲船高。為因應往後客戶綠能車款新訂單挹注,和大新建的嘉義三廠機台陸續到位,下半年先啟動四條自動化AI智能產線,預計可為第四季營運注入成長動能。和大指出,各國政府為落實節能減排目標,使得全球各品牌車廠及國際電商宅配車隊、手機大廠在2023年加快電動車發展。為超前部署2023年各家電動車廠訂單需求,和大將同步啟動嘉義五廠營建工程與設備規畫,期能在明年內動工。精確實業拿下敏實集團全數電動車鋁電池盒供應訂單,明年起放量出貨,法人看好業績將三級跳。輕量化是電動車重要的發展趨勢,精確的核心技術就是鋁鑄壓,而敏實是福斯(Volkswagen)汽車集團全新電動車模組化平台MEB組件主要供應商,讓精確未來業務來源無虞。
意法半導體聯手Rosenberger 推高速非接觸式連接器
意法半導體和世界生產阻抗控制和光纖連網解決方案商Rosenberger合作開發非接觸式連接器,用於工業和醫療設備的超可靠近距離點對點全雙工數據交換。Rosenberger創新的非接觸式連接器 RoProxCon利用意法半導體的60GHz射頻收發器ST60A2高速傳輸數據,不受連接器的移動、震動、旋轉和污物(濕氣和灰塵)之影響,若為傳統的插銷與插座可能導致連線故障。ST60A2兼具藍牙低功耗和高數據傳輸速率,打造出不再受線纜羈絆的新型醫療和工業應用。Rosenberger醫療與工業執行副總裁Folke Michelmann表示,「結合ST的非接觸式連線技術與我們的互連和天線設計知識,我們研發出首創高達6 Gbps傳輸速率的全雙工通訊並可以完全自由旋轉的模組。RoProxCon相較光纖連接器替代品便宜許多,功耗亦較其他射頻技術低,讓開發者可以不受限地研發創新應用。在與ST合作過程中,受益於低功耗、高可靠性與高吞吐量等優勢,讓我們的連接器有無限的應用機會。」意法半導體射頻與通訊部總經理Laurent Malier則補充,「我們的ST60A2非接觸式收發器讓客戶能夠創造出可靠之高數據速率、高效能的無線連線。Rosenberger在此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我們的射頻晶片組合,是證明這項技術價值的一個非常好的範例。整個電子應用的相關客戶都顯示對這款收發器的興趣,亦有幾個客戶表示其對模組包含天線的需求。ST與Rosenberger合作專案正滿足了此一需求。」
中國電價調漲再次點燃風電投資意願 零組件業者有感
中國在去年風電補貼到期後,今年建置量顯著縮減,也衝擊供應鏈出貨表現,不過近期在中國限電以及煤價大漲,政府放寬電價漲跌幅,對綠電營運及供應商的價格壓力隨之減輕,風電零組件業者也逐漸感受到供應鏈重新熱絡起來。中國近年積極布建風電,但在去年度補貼期限到期,掀起一波風電搶裝潮,但今年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部分風電標案以及售電價格不符合建置營運成本,也導致中國風電業的投資放緩。以相關台廠供應鏈表現來看,信邦今年前三季風電連接線組銷售,較去年同期減少 26.40%;風機葉片及樹酯材料供應商上緯投控 6 月起營收也連月年減。不過,在中國近期限電、能源緊缺下,再次燃起綠電建置的需求,且煤炭價格的持續上漲,中國政府也放寬電價漲跌幅的彈性,對於綠電供應鏈的價格壓力也有機會減緩,業者再次迎來商機。信邦就直言,跟前半年相比,近期的確感受到下游風電供應商「動起來」,討論度、詢問度都有明顯升溫的跡象,雖然尚無法貢獻實質營收,但確實是個好的開始,且在未來碳中和趨勢以及能源緊缺下,綠電建置需求勢在必行,仍是中長期看好的一大動能。電動車台灣隊4大天王
過去台灣一直沒有在汽車產業的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這回進入電動車新世代,以鴻海為領頭羊,搭配材料的康普、第三代半導體的漢磊,以及金屬加工的鴻準等四大天王的黃金陣容,電動車台灣隊正式成軍。「在發展電動車上,鴻海已經準備好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自信地說。十月十八日,在盛大舉辦的「鴻海科技日Hon Hai Tech Day」(HHTD21)上,鴻海自產的三款電動車Model C、Model E及Model T終於正式亮相。Model C為鴻華先進開放平台打造的第一款車型,是一台五加二座椅配置的休旅車(SUV);ModelE定位為旗艦版豪華商務轎車,是由鴻海與義大利設計公司賓尼法利納(Pininfarina)共同開發,並配有「智能識別」功能,可以將個人行動裝置與座車無縫接軌串聯,提供臉部識別車門開啟、智能車窗以及車輛與環境互動等功能;至於ModelT則是第一款以MIH商用車平台為基礎,所生產出來電動巴士。
鴻海電動車效能超乎預期
在電動車關鍵的性能與續航力上,鴻海繳出驚人數據,像是Model C零到一○○公里加速僅需三.八秒,並擁有七○○公里的續航力;更高階的ModelE性能最大可達七五○匹馬力,零到一○○公里加速更只要二.八秒,續航力最高可達七五○公里,表現超越市面上多數同級車款,甚至特斯拉。市場對鴻海造車看法雖兩極,但不可否認其速度確實是「神進展」。因為自去年鴻海科技日(HHTD20)宣布電動車發展策略及推出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至今,僅短短一年時間就端出成果,不只顯現鴻海強大的硬體製造實力,更凸顯鴻海企圖成為造車新巨星的決心,同時也是從電子代工巨人跨入電動車領域的歷史性時刻,劉揚偉更表示,「鴻海不再是Newkid in town(初來乍到)。」鴻海加速插旗電動車領域原因其來有自,一來畢竟隨著蘋果光環不再,甚至變成營運包袱後,若不另覓出路,未來就只能淪為配角。而除了轉型勢在必行之外,更多在於全球趨勢使然。由於全球主要國家零碳排政策幾乎都已排上日程,且其中交通運具電動化的轉型措施更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點項目。為了加速交通運具零排放進程,歐盟執委會今年七月提案二○三五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車、柴油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
電動車商機爆發在即
也就是說,屆時所有登記的新車都將會是零排放,等於宣告內燃機時代的終結。研究機構IHS Markit指稱,假設提案通過,車廠將更早加大力道發展電動車,且越早進場越有利,因此不用等到二○三五年,或許至二○三○年燃油車就會提早歸零。電動車商機爆發在即,加上重中之重的電池、物聯網、自駕系統等關鍵技術大大顛覆過往的汽車供應鏈,使過去無法跨入汽車市場的廠商,有了新的立足點,也因而開啟了新舊玩家同場競逐的新局面。而鴻海就是所謂的新玩家。
MIH成形 效益發酵
雖屬後進角色,但鴻海來勢洶洶。MIH平台自去年十月發布以來,至今已累積二○○○家企業加入,專家指出,由於電動車是個高度模組化的產品,為降低研發成本,相互結盟已成為產業主流模式,而隨著產業需求提升,從車用鋰電池銅箔、電池正極材料、散熱風扇、LED車燈、車載鏡頭、觸控面板、充電搶、主控電腦等已逐漸有越來越多台廠打入電動車市場,此時,MIH就可望整合並帶領科技及零組件業者攜手搶攻商機。鴻海組台灣隊打國際電動車盃的效益正在快速的發酵中,短短兩年鴻海已陸續與裕隆、飛雅特、拜騰、法拉第未來、Fisker、泰國PTT集團等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將分別從設計、關鍵零組件、次系統、整車製造等不同領域切入,提供完整服務並創造電動車新出海口,預期台廠供應鏈在MIH搶進百兆電動車商機絕對可期。
鴻海電動車效能超乎預期
在電動車關鍵的性能與續航力上,鴻海繳出驚人數據,像是Model C零到一○○公里加速僅需三.八秒,並擁有七○○公里的續航力;更高階的ModelE性能最大可達七五○匹馬力,零到一○○公里加速更只要二.八秒,續航力最高可達七五○公里,表現超越市面上多數同級車款,甚至特斯拉。市場對鴻海造車看法雖兩極,但不可否認其速度確實是「神進展」。因為自去年鴻海科技日(HHTD20)宣布電動車發展策略及推出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至今,僅短短一年時間就端出成果,不只顯現鴻海強大的硬體製造實力,更凸顯鴻海企圖成為造車新巨星的決心,同時也是從電子代工巨人跨入電動車領域的歷史性時刻,劉揚偉更表示,「鴻海不再是Newkid in town(初來乍到)。」鴻海加速插旗電動車領域原因其來有自,一來畢竟隨著蘋果光環不再,甚至變成營運包袱後,若不另覓出路,未來就只能淪為配角。而除了轉型勢在必行之外,更多在於全球趨勢使然。由於全球主要國家零碳排政策幾乎都已排上日程,且其中交通運具電動化的轉型措施更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點項目。為了加速交通運具零排放進程,歐盟執委會今年七月提案二○三五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車、柴油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
電動車商機爆發在即
也就是說,屆時所有登記的新車都將會是零排放,等於宣告內燃機時代的終結。研究機構IHS Markit指稱,假設提案通過,車廠將更早加大力道發展電動車,且越早進場越有利,因此不用等到二○三五年,或許至二○三○年燃油車就會提早歸零。電動車商機爆發在即,加上重中之重的電池、物聯網、自駕系統等關鍵技術大大顛覆過往的汽車供應鏈,使過去無法跨入汽車市場的廠商,有了新的立足點,也因而開啟了新舊玩家同場競逐的新局面。而鴻海就是所謂的新玩家。
MIH成形 效益發酵
雖屬後進角色,但鴻海來勢洶洶。MIH平台自去年十月發布以來,至今已累積二○○○家企業加入,專家指出,由於電動車是個高度模組化的產品,為降低研發成本,相互結盟已成為產業主流模式,而隨著產業需求提升,從車用鋰電池銅箔、電池正極材料、散熱風扇、LED車燈、車載鏡頭、觸控面板、充電搶、主控電腦等已逐漸有越來越多台廠打入電動車市場,此時,MIH就可望整合並帶領科技及零組件業者攜手搶攻商機。鴻海組台灣隊打國際電動車盃的效益正在快速的發酵中,短短兩年鴻海已陸續與裕隆、飛雅特、拜騰、法拉第未來、Fisker、泰國PTT集團等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將分別從設計、關鍵零組件、次系統、整車製造等不同領域切入,提供完整服務並創造電動車新出海口,預期台廠供應鏈在MIH搶進百兆電動車商機絕對可期。
台達電進軍電動車 未來10年將跳躍式成長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在節能減碳趨勢下電動車市場快速增長,台達電電動車事業未來10年可望出現跳躍式成長。台達電昨日舉行成立50週年慶祝影響音樂會,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伉儷、董事長海英俊伉儷、執行長鄭平、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伉儷,以及不少供應鏈夥伴與客戶如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宏碁董事長陳俊聖等,都親自參加。海英俊表示,節能減碳趨勢帶動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加上台達電在技術與研發上的領先,10年內台達電電動車事業可望出現跳躍式成長,為了迎接成長,台達電電動車事業除了原有在台灣的研發與生產據點外,中壢五廠已投入電動車相關產品,中壢六廠未來也會加入,並且已經在美國汽車重鎮底特律也已成立研發設計中心。台達電今年成立5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之一的「台達50影像音樂會」於本周末登場,播映英國BBC製作的自然生態紀錄片《藍色星球II》精彩選集,搭配80人編制的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及合唱團,在音樂會現場演出電影配樂大師Hans Zimmer特別替該片譜寫的樂曲,這也是《藍色星球II》在亞洲的首次演出。台達電表示,在這場藍色星球II音樂會中,以台達電亮度達37,000流明的8K DLP雷射投影機搭配800吋超大銀幕,讓觀影者身歷其境探索水下世界,並特別邀請生態學者李家維教授全場解說,希望藉此喚醒大眾對海洋生態的重視。台達電強調,本場音樂會透過採取再生紙、回收宣傳物、統計碳排、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等實際措施,打造「零碳音樂會」。台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表示,台達電創立50年,今年以「影響50 迎向50」為主題開展系列慶祝活動,感謝一路上支持台達電的夥伴與員工,並傳遞台達電「節用厚生」的理念,台達電已在今年宣佈全球各廠區將於十年內達成碳中和,本場音樂會也將採取相關節能措施並使用綠能憑證。海英俊也強指出,幾年前創辦人鄭崇華的高聲疾呼,還被大家視為杞人憂天,但現在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地球與環境已經在臨界點,不救地球的話地球會毀滅,人類生活不做改變的話,氣候帶來的災難會越來越多。台達品牌長暨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藍色星球II》是史上最受歡迎的自然紀錄片之一,引發多國政府、企業、個人對海洋保育實際行動,與台達長年以來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理念契合,台達基金會今年積極投入海洋復育,在東北角認養了珊瑚池復育基地,台達50影像音樂會透過台達超高畫質的8K投影機,以更細膩的畫面、更鮮豔的色彩喚起大眾對海洋環境的珍愛,讓更多人重視迫在眉睫的海洋生態議題。
特斯拉中國業績大爆發 前3季營收年增123%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SLA)向美國證券交易所(SEC)遞交的資料顯示,今年第3季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收入達31.13億美元,年增78.5%;今年前3季,特斯拉在中國營收90.15億美元,年增122.92%。澎派新聞報導,今年第3季,特斯拉全球總營收為137.57億美元,年增57%;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6.18億美元,年增389%。今年前3季,特斯拉全球總營收為361.04億美元,年增73.64%;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31.98億美元,年增609.09%。美國仍是特斯拉最大的市場。今年前3季,美國市場營收達160.43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90.15億美元,其他市場總計營收為110.46億美元。中國市場對特斯拉總營收的貢獻正在明顯增加。今年前3季,中國市場營收在全球占比24.97%,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則為19.45%。
台捷擴大合作 簽五項MO
我國赴中東歐三國經貿考察團,於25日訪問捷克,鑑於去年雙方所簽署智慧城市、新創、智慧機械三項MOU,一年來已有進展,本次擴大合作到網路安全、太空合作、觸媒技術、綠色能源、智慧機械等五項,雙方於25日簽署這五項MOU。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所率領的產官學研66人訪問團,25日參加「台捷投資論壇開幕式暨MOU簽署儀式」,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於致詞時指出,去年率團到訪台灣,即為雙邊合作奠定良好基礎,並強調台灣與捷克兩個民主國家,應擴大交流並互相協助。龔明鑫於致詞時向捷方強調,總統感謝韋德齊議長開啟台捷間的「良善的循環」,而現在他要將這樣善的循環延伸到產業及經貿合作。在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時刻,預計未來台捷雙方的合作將會有更多成果。國發會指出,台捷雙方本次合作範圍,擴大至5G、半導體、醫療器材、資安等面向。在龔明鑫、科技部長吳政忠,及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共同見證下,台捷雙方簽署網路安全、太空合作、觸媒技術、綠色能源、智慧機械等五項產研合作MOU。其中,我國資策會就捷克重大基礎建設進行台捷資安合作;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與捷克太空產業聯盟簽署MOU,將致力促進台捷在太空產業的資訊交流;我方工研院將在觸媒技術及綠色能源領域,進一步與捷克科學院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及應用;智慧機械領域由我方精機中心與捷克整合及應用相關智慧化監控技術。
和陸廠協商不順、蘋果EV電池傳考慮找Panasonic合作
蘋果(Apple)盛傳正在研發電動車(EV)「Apple Car」,而關於EV電池供應商,傳出因蘋果和陸廠之間的協商不順、陷入僵局,因此蘋果考慮找日廠合作、Panasonic已成為可能的潛在供應商之一。路透社10月22日報導,據多位關係人士指出,關於蘋果的電動車(EV)電池採購對象,因蘋果和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及比亞迪(BYD)的協商陷入僵局,因此蘋果考慮找日廠合作、Panasonic已成為新的潛在供應商之一。蘋果EV研發計畫負責人在前月辭職、重返老東家福特,因此若無法如預期確保車用電池供應來源的話、恐讓蘋果EV計畫進一步推延。關係人士指出,CATL和比亞迪已在最近2個月內告知蘋果,無法滿足蘋果所提出的「組建專門團隊」、「在美國興建工廠」的要求。不過蘋果尚未放棄和上述兩家陸廠重啟協商的希望。關係人士表示,CATL因美中政治關係緊張、成本問題等因素,一直以來皆對赴美設廠一事興致缺缺,且基於難於確保充足人才為由、研判無法專為蘋果組建產品研發團隊。而比亞迪雖已在加州擁有電池工廠,但拒絕蓋新廠、組建專門團隊的要求。車廠無意代工、蘋果電動車傳自己來南韓媒體每日經濟日報(MK NEWS)9月9日報導,據熟知蘋果計畫的消息人士透露,關於蘋果計畫推出的電動車(EV)「Apple Car」,蘋果已放棄尋找車廠合作、決定改為自家單獨研發,且蘋果目前正在挑選最終的零件供應商。報導指出,蘋果之前一直和汽車製造商接觸,陸續找上BMW、現代/起亞、日產、豐田等車廠,尋求電動車研發及生產的合作,只不過因車廠無意成為像生產iPhone的鴻海(2317)那樣的代工廠,導致協商陷入僵局,因此為了避免電動車研發進程再度延遲,蘋果決定改由自家單獨進行研發、不再尋求車廠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