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特斯拉訂單、財報好消息頻傳,台廠供應鏈貿聯、鴻碩、健和興股價同慶
汽車租賃公司Hertz傳出向特斯拉下訂10萬輛電動車訂單,法人估約佔特斯拉2022年產量的1/10,激勵特斯拉25日股價再寫新高,而在接獲大單消息加持下,也帶動台灣供應鏈包含貿聯、鴻碩、健和興等今日股價同步上揚。特斯拉近來好消息頻傳,除第三季交車量、財報亮眼外,並預估今年交車量將比去年成長五成以上,再加上接獲Hertz大單消息,激勵特斯拉25日股價大漲近13%,推升市值突破1兆美元。隨特斯拉交車數量穩定攀升,貿聯-KY第三季在車用線束產品持續成長,而步入第四季,隨特斯拉交車目標持續上升,再加上擴廠效益帶動,法人預估,第四季在電動車產品出貨仍可望持續成長,而除車用事業外,LEONI AG工業應用事業群預計於2022年初併入,可望帶動工業、車用、半導體等非IT佔比超越55%。除車用線束外,鴻碩、健和興則為特斯拉充電槍線束供應商,其中,健和興今年在車用成長帶動下,前三季營收、獲利表現亮眼,EPS達3.54元,賺贏歷年全年獲利表現,而第四季在新增產能開出下,法人預估,單季營收可望維持高檔水準。而鴻碩近年則通過特斯拉中規及美規的充電槍線纜認證,除先前已交貨的中規版本外,美規版本也於7月開始交貨。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南方雨林計畫」將為電動車產業最佳整合場域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10月26日表示,臺灣電動車產業的機會不只是零組件,更包含了智慧型零組件、軟硬整合。工研院正推動的「南方雨林計畫」,也會結合臺灣零組件廠商,成為打入電動車產業最佳整合場域。玉山科技協會今天舉辦20周年慶大會暨論壇,邀請總統府資政林信義、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車輛中心總經理王正健等領域專家,對國內廠商發展電動車提出贏的策略。總統府資政林信義指出,化合物半導體對汽車電子的發展相當關鍵,政府應加快投資腳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指出,所有車廠面臨最大的挑戰是軟體與IC半導體,這些都是臺灣的強項。總統府資政林信義指出,化合物半導體對汽車電子的發展相當關鍵,工研院已以南方雨林年推動其發展,政府應該要加快對化合物半導體的研發投資,現在政府從4年投入10億元,應縮短為2年投資10億元,有前景的產業就要加速投資,全力支持。劉文雄表示,臺灣很有多汽車零組件廠商,擁有車廠的第一手消息、是臺灣與全球產業連接的第一線,可以善用傳統廠商與車廠的經驗,將新技術與傳統零組件廠商連結起來,將可找到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工研院推動的南方雨林計畫,也會結合臺灣零組件廠商,成為打入電動車產業很好的機會。劉文雄指出,過去幾個月來,工研院、車輛中心等法人單位對臺灣電動車產業進行了全盤的分析盤點,可以看出未來的機會不僅是零組件,更包含了智慧型零組件、軟硬整合,這些都是臺灣已經有的技術,最重要的關鍵是資源不要分散,也不要重複,建議要做到產業整合,善用彼此強項;學研整合,研發資源最大化,以及發展產業聚落,讓電動車產業茁壯。另外,劉文雄也建議,充電樁基礎設施對推動電動車發展非常重要,需要政府協助全盤規畫,將交通、電網一併考慮,甚至將充電樁、電網結合,以國土規劃讓充電樁有規劃地散布各地,帶動電動車產業。
 
鴻海攻自駕車 入股陸廠
鴻海10月26日代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公告,取得奧特酷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股權,投資金額為人民幣1億元(約新台幣4.35億元),持股比重為15.08%。奧特酷是自駕車技術的軟體新創公司,鴻海集團經由參與投資,取得相關軟體技術。另外,鴻海旗下富智康與全球汽車業巨擘Stellantis設立合資公司Mobile Drive,打造智能座艙,投資金額8,000萬美元,雙方各持50%股權。鴻海昨天也公告,在正式成立前,對集團公司做出一些組織調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台灣進入電動車產業,若是要做傳統的底盤與車身,這不是我們的機會,這是所有傳統車廠都在做的事情。台灣要做的一是軟體;二是IC/半導體,這些都是台灣ICT產業的強項,若可充分發揮,把台灣IC與軟體應用到汽車上,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機會就發揮出來了。奧特酷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經營範圍是車聯網技術、智能車載平台、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自主無人駕駛平台的開發;提供基於多種車規晶片、搭載最新人工智能算法的自動駕駛系統平台。目前客戶主要在海外,成立了自動駕駛開源組織AutoWare、全球晶片平台開源組織96Boards。2018年4月至今,奧特酷已和北美、歐洲、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等涵蓋晶片、Tier1、OEM各個領域的領導廠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和圍繞著核心產品的多個項目交付。值得一提的是,奧特酷已在2020年10月成為MIH開放平台首批加盟會員。
 
96%CEO看好國家景氣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10月26日發表《2021台灣CEO前瞻大調查》,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我國企業領袖們對未來景氣頗為看好,高達96%台灣CEO受訪者,對於未來三年「國家景氣發展」具有信心;相較之下,若是統計全球CEO對景氣的看法,看好比率僅約82%。根據調查結果,96%台灣CEO對於未來三年「國家景氣發展」具有信心;對於自身所屬產業的前景,也同樣有高達96%台灣CEO認為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二項指標的信心皆高於全球或亞太區統計。安侯建業執行長曾國禓指出,這顯示經歷一年半的疫情影響後,CEO在面對疫情的起伏更能泰然視之,高階管理者已開始調適策略與營運方向,順勢因應疫情而衍生出的新需求,進而開發新商機;面對疫情的轉機,有八成台灣CEO期望,將透過非本業成長,達到企業營收增長目標。然而在風險方面,報告指出,今年「供應鏈風險」躍上全台CEO最重視的風險議題,資安風險排名第二,擠下去年名列前茅的美中貿易戰、新興科技等風險議題。安侯建業主席于紀隆表示,「短鏈化」趨勢從美中貿易戰時就漸漸浮現,在疫情爆發後,各國產業更面臨斷料、停工丶國際運輸阻塞、邊境封鎖等影響,全球供應鏈遇到重大挑戰;資安風險則在過去五年間一直在前五大風險排行內,經歷疫情爆發後的影響,許多日常工作與活動皆轉至線上進行,資安更成為許多企業隱憂。曾國禓表示,高達84%台灣CEO表示,面對疫後供應鏈的變動與重組,承受極大壓力,為緩解供應鏈瞬息萬變的局勢。
 
新平價iPhone進化 台鏈利多
外電報導,蘋果最新平價版iPhone SE Plus將在明年亮相,雖然螢幕尺寸並未變大,但包括處理器、記憶體等硬體將全面升級,以搶攻中階智慧手機市占。外界看好,蘋果再推新機,有助台積電、和碩、穩懋、玉晶光等供應鏈業績吃補。外電引述顯示器供應鏈顧問公司(DSCC)創辦人Ross Young的談話指出,新款採用LCD面板的iPhone SE Plus將在明年亮相,除搭配4.7吋LCD面板螢幕外,也將搭載5G通訊聯網功能,並使用台積電生產的A15處理器。法人指出,由於iPhone SE上一次更新機種已是去年上半年,今年都沒有更新,明年上市可能性相當高,而中階機種在智慧手機市場布局仍占有關鍵地位,也是蘋果衝刺全球市占的重要關鍵。Ross Young指出,新一代iPhone SE將被稱為「iPhone SE Plus」,而非「iPhone SE 3」,但過往蘋果將手機型號加上「Plus」,通常是代表有更大尺寸,如iPhone 6 Plus、iPhone 8 Plus等,不過,iPhone SE Plus並不會有更大尺寸的螢幕。至於大尺寸的iPhone SE 3預計2024年上市,iPhone SE 3將配備5.7吋及6.1吋LCD螢幕。而明年上市的iPhone SE Plus主要著重在硬體升級,而非尺寸,最主要用意在於該尺寸符合歐美市場需求,同時先透過升級硬體測試市場水溫。針對iPhone SE Plus消息,國內供應鏈均不予評論。據悉,iPhone SE Plus處理器由台積電負責代工,而組裝廠為和碩,穩懋提供功率放大器,玉晶光供應光學鏡頭。業界人士表示,無論下一代iPhone SE名稱是什麼,蘋果都會視市場需求推出,例如選在iPhone新舊產品交替期的上半年,合理推測新機最快將在明年第1季上市,供應鏈必須在年底前積極備貨、搶料。不過,由於近期上游IC缺料,連近日已發表的iPhone 13都受到影響,未來新款iPhone SE是否也受缺料干擾,值得後續關注。法人認為,若缺料狀況在明年上半年無法改善,很可能影響新款iPhone SE出貨量,目前供應鏈也處於確認上下游供需階段,尚未明朗化。
 
5G智慧杆來了 概念股樂
搶攻全球5G智慧杆龐大商機,「5G智慧杆標準推動聯盟」10月26日宣布已制訂完成第一版技術規範,預計12月底啟動概念驗證(POC),並在台北市政府周邊規劃試驗場域。隨著產品逐步邁向商用化,代工大廠和碩、仁寶、中華電等聯盟成員可望受惠。聯盟也將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持續討論有關5G智慧杆相關技術規範與產品的檢測認證機制,希冀先接軌國際標準,優先扶持產業擴展國際市場,未來有機會成為國家標準。5G智慧杆第一版技術規範包含智慧杆結構系統、產品電力安全系統、5G暨無線通訊模組、資訊互通性暨管理系統、資安、應用發展(智慧交通、照明、安防、環境監測)等項目。聯盟並著手在台北市政府周邊規劃試煉場域,將設置5G智慧杆主杆和副杆,透過固網、5G電信公網,進行5G連網、智慧照明、影像交通偵測、充電樁、環境偵測、數位看板等應用驗證。目前全球約建置3.6億盞路燈,而有聯網的智慧杆約720萬盞,占整體2%。美國研究機構Navigant預估,至2028年全球有超過9,000萬盞智慧燈杆,產值逾7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28.5%,5G智慧燈杆將成為政府部門的新服務與新收入平台主要基礎設施。「5G智慧杆標準推動聯盟」是標檢局與經濟部技術處、資策會、工研院等單位催生,由台北市電腦公會邀集和碩、鴻齡、中華電信、耀登、華電聯網、仁寶等43家會員廠商共同籌組。依照我國現有的標準相關法規,聯盟完成的第一版技術規範屬於團體(產業)標準的技術規範草案。
 
政策撐腰 陸新經濟產業崛起
大陸近年經濟發展主要隨「十四五規劃」走,市場法人看好政策支撐產業將成為未來陸股的投資主流,建議投資人宜多留意大陸政策發展方向的轉變,目前建議聚焦在政策支持的新經濟領域等產業,較能有效掌握陸股漲升契機。台新投信表示,2021年大陸出台的「十四五規劃」,是大陸反制國際、「逆襲突破」的關鍵五年,肩負國內起飛與海外突破,尤其關鍵。「十四五」也是連接兩個百年目標的第一個五年,開局決定未來20年發展,因此「十四五」會是政策動能最強的五年,政策支撐產業將成為投資主流。「十四五」以「消費、科技、綠色」升級為主軸,只要跟著政策、選對產業和趨勢,在大陸股市的投資將大有可為。且就基本面表現來看,大陸政策所支持的三大新經濟領域「碳中和、科技自主與消費升級」之產業今年獲利成長率高達四成至二倍以上不等,明顯優於舊產業,相關概念股後市漲勢可期。台新中國政策趨勢基金經理人高依暄表示,大陸「十四五規劃」主軸在「消費、科技、綠色」三領域的升級。在消費升級方面,醫美、高端白酒等偏向消費升級的產業,其發展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大陸倡導的「共同富裕」並不矛盾,未來成長性仍值得期待。科技升級方面,大陸智能車領先全球,2019年全球L3級別的滲透率為1%,預計2030年將達到21%,但大陸的目標則是2030年智能汽車L2、L3級別預計滲透率可達70%,L4將達20%。在綠色升級方面,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爆發,大陸、歐洲補貼政策基本延續,新車型加速上市;美國拜登政策持續加碼新能源車補貼,帶動全球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激增。大陸已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為10,262美元,連續兩年超1萬美元。在外貿實力上,2020年中國更首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國,吸引約1,63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超越美國當年度流入的1,340億美元;此外,大陸更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因此,投資大陸是掌握財富的重要關鍵,尤其是政策扶植的產業獲利想像空間大。群益華夏盛世基金經理人謝天翎指出,雖有限電、能耗雙控政策加強執行,不過外資仍然持續淨流入大陸,顯示上述政策衝擊對於長線外資配置中國的影響相對有限。展望後市,外圍市場不確定性仍多,如Fed美聯儲購債速度將影響美債殖利率波動,進而影響市場風險偏好,預估在正式宣布啟動後,市場不確定性將消除。
 
陸拚碳達峰 整治四大產業
為達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的目標,大陸國務院26日公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減至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並制定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四行業整治方案。行動方案點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四個重點工業產業,強調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嚴禁新增產能,推進存量優化、淘汰落後產能。如石化化工業,2025年,大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要控制在10億噸內,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其中,為化解電解鋁過剩產能,將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嚴控新增產能。並重點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應用比重。值得一提的是,將加快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分選和加工網路,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產量。並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餘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方案提出,推動重點用煤行業減煤限煤。大力推動煤炭清潔利用,合理劃定禁止散燒區域,多措並舉、積極有序推進散煤替代,逐步減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燒。統籌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方案還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特別是創新「光伏+」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堅持陸海並重,推動風電協調快速發展,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積極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推動建立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風電互補調節的風光熱綜合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清潔供暖和生物天然氣。探索深化地熱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等海洋新能源開發利用。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目標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方案指,2025年,大陸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減至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3.5%、18%;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減至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碎鏈塞港又缺工 供應鏈風險成為CEO最大擔憂
當塞港缺工成為疫情之後,被美國認為比雷曼危機更糟糕的事情,這也成為全球CEO心中最大的陰影,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6日發表「2021台灣CEO前瞻大調查」,調查結果發現,CEO們認為影響台灣企業最大風險就是「供應鏈風險 」。調查結果發現影響台灣企業的五大風險,供應鏈風險(28%)、數位網路安全(24%)、新興/顛覆性科技風險(14%)、環境氣候變遷(10%)、企業營運風險 (10%)。供應鏈風險和數位網路安全,也並列全球CEO認為的最大風險。KPMG安侯建業主席于紀隆認為,疫情爆發前因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影響所驅動的短鍊化趨勢,在疫情爆發後,各國重視要產業面臨斷料的問題,再加上生產線因為疫情停工丶國際運輸塞港甚至邊境封鎖等影響,全球供應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策略布局也需因應此不確定性因素而持續調整,因此台灣CEO視供應鏈風險為其第一大風險。另外,調查也顯示,96%台灣CEO對於未來三年「國家景氣發展」具有信心,較全球(82%)與亞太(86%)CEO的信心程度高;而在調查其對於「所屬產業前景」的信心,同樣有高達96%台灣CEO認為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相較於全球(77%)與亞太(86%)CEO較具信心。KPMG台灣CEO前瞻大調查訪問對象為台灣具影響力的50位企業CEO,所有受訪者皆於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的公司任職。調查於2021年7至至8月之間舉行,受訪者分別來11個主要產業,包括汽車、銀行、消費與零售、能源、保險和製造業等 。
 
台電攜Gogoro 打造「虛擬電廠」
台電10月26日與國內電動機車龍頭Gogoro 舉辦記者會,宣布打造「世界首座」電動機車V2G(Vehicle-to-Grid)電池交換站。台電表示,未來電池交換站不僅滿足電動機車使用,更可變身為分散在全國的儲能設施,落實「藏電於民」,變身虛擬電廠。台電表示,據交通部統計,台灣電動汽機車至9月底已接近53萬輛,未來燃油車全面轉為電動車後,用電量相當於台灣核電廠目前一年的發電量;若結合V2G技術,可以讓電動車成為儲能電力;Gogoro 的V2G電池交換站具電能回輸電網功能,可儲存60度電能,等同一般家庭約四至五天用電量。目前電動車使用方式是由電網供電至電動車電池,此流程稱作「G2V( Grid to Vehicle)」;當電力流向反過來,從車輛輸電至電網時就稱為「V2G」,電動車電池能成為電網的調度幫手。Gogoro創辦人執行長陸學森表示,目前Gogoro Network管理的智慧電池,預計至年底前總容量將可達130萬度。該電量相當於台北市運行43分鐘的城市用電需求。此次雙方共同開發出「分散式儲能系統回輸電網」技術,未來當電網有需求時,Gogoro Network電池交換站可隨時接受調度,將站中智慧電池儲存的電能回饋至台電電網,成為電池交換平台。義電智慧能源 (Enel X) 也與Gogoro 合作,除扮演電力資源聚合角色,整合智慧電池交換設備,更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輔助服務。透過三方技術合作,更有效管理能源,加速電網智慧化。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經過兩年研究,證實交換站可跟台電電網互通,也發現民間很多業者可以穩定供電到台電電網,打造台灣虛擬電廠,隨著未來更多綠能,就更需要「藏電於民」。
 
全球百大科研 工研院大贏家
工研院今年以突破性的創新醫材、潔淨造水與智慧製造的創新科技,榮獲三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今年經濟部所轄科研單位有六項成果取得七項大獎 ,工研院拿下三個,是最大贏家,與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東京大學、康寧等機構並列科技研發殿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 獲獎的「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技術,均已技術移轉產業界,要進一步讓台灣與產研共創的科技研發實力在國際發光發熱。劉文雄表示,今年競爭對手比往年更多,共有130件技術入圍,只有20項獲獎技術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台灣研發團隊表現亮眼,居亞洲第一,工研院包辦三項,歷年來已獲47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這些創新科技九成技轉產業應用,為產業在國際開創新價值。劉文雄指出,工研院在市場需求出現前,先行研發產業需要的技術,十年前開發的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現在因淨零碳排、碳捕獲技術廣獲各國重視,在產業需要的時候,工研院已備妥技術,助產業銜接市場求,不但在2014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並已與台泥合作建置試驗廠,成為台泥達到零碳排的重要助力。工研院研發的「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整合個人化3D模型重建、客製化醫材設計影像工程和3D列印技術,打造高強度、高孔隙、骨細胞易進入的多元應用骨材,已技轉可成生技,未來將建立符合國際認證的創新植入式醫材系統,為全球高齡骨科醫材注入生力軍近年極端氣候肆虐,缺水成為新常態,水資源危機迫切。工研院研發的「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是全球首個能藉由空氣製造潔淨水源的獨特技術,採用創新薄膜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直接從空氣萃取不含氮、氧的水,已技轉奇鼎科技,盼能藉產業力量解半導體產業缺水燃眉之急。工研院獨家專利研發的「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相比同級機器人具備業界最高的扭力體積比,自體重量較業界類似機器人減輕40%,透過積木式堆疊設計,能快速建構客製化、符合產線需求的多關節模組機器人,讓協作型機器人的關節模組更輕、能舉起更重的物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已技轉盟英科技。
 
小鵬:2023年推出全場景駕駛輔助系統XPILOT 4.0
中國電動車(EV)廠商小鵬汽車(XPeng Inc.) 10月24日發布新聞稿宣布,2023年上半年將推出全場景先進點對點駕駛輔助系統軟體「XPILOT 4.0」。小鵬汽車指出,XPILOT 4.0將架構在硬體全面升級的基礎之上,兩顆Orin-X(254 TOPS)自動駕駛SoC(系統單晶片)將創造出508 TOPS ECU運算能力。小鵬汽車於2021年初推出XPILOT 3.0核心功能「高速公路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迄今已協助客戶行駛1,198萬公里,2021年第3季高速公路行駛里程中、NGP滲透率達到60%。小鵬汽車將於2022年上半年推出「XPILOT 3.5」,以支持中國城市主要道路的複雜駕駛場景。小鵬汽車自動駕駛部門副總裁吳新宙週日在科技日上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機協同駕駛仍然至關重要,小鵬汽車的使命是、逐步從先進駕駛輔助過渡到完全自動駕駛,並透過清晰的路線圖連接所有駕駛場景。吳新宙指出,小鵬汽車全面自行開發的快速軟體迭代和量產能力、讓自家公司在顯著提高安全性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並解決中國業界的長尾問題。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MIIT)的資料、預估到2025年智慧汽車將能讓交通事故減少3成。全球首款配備車用等級光達(LiDAR)技術的量產版智慧電動轎車小鵬P5(註:9月15日正式發表)9月交車244輛,配備輝達(NVIDIA)DRIVE Xavier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處理器。JD Power 8月5日公布,2021中國科技體驗指數(TXI)研究顯示,就量產新能源車創新指數而言,小鵬以615分(總分1千分)擊敗特斯拉(Tesla Inc.)的597分、拿下冠軍頭銜。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9月17日對《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發表視訊演講時提到,中國汽車製造商非常具有競爭力,特別是一些廠商在軟體部分做得非常好。小鵬汽車ADS(XPEV.US)10月22日下跌0.83%、收43.14美元,週線上漲0.82%、連續第4週收高。輝達(NVDA.US)10月22日上漲0.15%、收227.26美元,創歷史收盤次高紀錄,今年迄今上揚74.08%。特斯拉(TSLA.US)10月22日上漲1.75%、收909.68美元,創歷史收盤新高紀錄,今年迄今上揚28.91%。
 
數位轉型有四級,你是哪一級?
電子連接產業20211027新聞
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數位科技在現代經濟扮演著可帶來重大影響的角色。大多數公司尚未採取迎接行動,是因為面臨一項挑戰:設想要如何完全取得數位科技所提供不同類型的價值。制定數位轉型策略,以充分善用這種價值,也不容易。如果企業沒有先全面評估數位科技能提供什麼,往往會以為只要運用現代的數位科技,就能進行數位轉型。許多企業只是針對個別情況,分別做出要如何使用數位科技的商業決策,結果雖然投入大筆資金,卻成效不彰,甚至難以維持與對手相同的競爭力。若想知道數位科技能提供的各種類型的價值,請參見以下四個例子,每個例子都點出某個不同層級數位轉型,所能帶來的策略優勢。

層級一:營運效率。福特汽車(Ford)工廠裡的噴漆作業,現在採用新的自動化視覺檢測,透過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來進行,結果改善了對汙點的偵測,減少汽車的瑕疵。在這個例子裡,是由工廠資產裡所用的新科技來產生數據資料,而AI運用這些數據,即時檢測並避免製造上的瑕疵。

層級二:進階營運效率。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本身的建築設備產品上安裝感測器,追蹤每個產品在建築工地的使用情形。結果該公司發現的一個情況是,顧客比較常用平路機(motor grader)來推平較輕的礫石,而不是較重的泥土。卡特彼勒利用這項見解,推出一款具有成本效益的平路機,主要設計用於推平礫石,而非泥土。

正如前面所提例子裡的福特汽車,卡特彼勒也是靠著改善產品開發工作的生產力,來提高營運效率而受益。但差異在於,卡特彼勒的感測器數據來自使用公司產品的顧客,而不是來自自家工廠裡的資產。「顧客」層面,當然會帶來額外的挑戰。在這個層級的效率改善,也能超越資產運用的範圍。

層級三:企業價值鏈當中由數據驅動的服務。奇異(GE)追蹤其噴射引擎的產品感測器數據,用AI來分析這些數據,並提供即時指引給機師,讓機師用燃油效率最高的方式來飛行。接著,奇異從顧客節省的成本當中取得一部分金額,因為可以從顧客「以結果為基礎」的營收當中,取得額外的金額。換句話說,顧客除了向奇異付錢買引擎產品,還會把自己因燃油效率提升所省下的費用當中,支付一部分給奇異。

這套方案改變了常見的商業模式,不再只是生產並銷售產品,改為提供由數據驅動的服務給數位顧客。奇異的研發、產品開發、銷售、售後服務部門,全都以數位方式連結,以便即時接收、分析、產生、分享,並回應傳送自感測器和物聯網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產品。這能夠推動新的營收流(revenue stream),因此不僅能強化營運效率,還有其他效益。

層級四:數位平台上的數據驅動服務。派樂騰(Peloton)使用來自本身運動健身設備的產品感測器數據,建立了一個使用者社群,並為個別使用者安排合適的教練。那些產品會產出使用者互動數據,派樂騰就使用這些數據,促進數位顧客,與它價值鏈以外各個不同第三方之間的交流。AI演算法分析那些互動數據,以便把特定使用者與適合的教練配對,很類似優步(Uber)使用自家應用程式產生的數據,來為乘客與司機配對的做法。

就像是前一個例子的奇異,派樂騰也從數據驅動的服務獲得新的營收,但方式是延伸產品進入數位平台。這種層級四的數位轉型,對於以下兩種企業的挑戰最大:一種是工業時代的傳統企業,以及採取價值鏈驅動的商業模式、缺少運用數位平台經驗的企業。

數位價值的驅動因素

若要正確思考這四個層級的數位轉型,第一步是要明白,現代數位科技有兩個重大的價值驅動因素:數據所扮演的很廣泛的新角色,以及新興的數位生態系統。讓我們一一簡要探討。
數據在過去是「片斷式」的(episodic,由個別事件所產生,像是供應商運送零件就是一個事件),但數據愈來愈成為「互動式」的(interactive,由感測器和物聯網持續產生,以追蹤資訊)。持續追蹤資產與資產的運作指標數據,就能提升生產力。在加熱鋼液的時候,如果運用感測器去追蹤並維持溫度,就能改善品質與產量。如果把感測器裝在某些產品裡,就能徹底改變使用者體驗。例如,智慧型床墊能夠追蹤使用者的心率、呼吸模式與身體移動情形,然後即時調整床墊的形狀,以改善使用者的睡眠品質。車輛裝上感測器之後,能夠提供各種回饋資訊,讓人開車更小心。更基本的是,這種互動性讓產品與數據的角色反轉了。過去是用數據來支援產品,但現在愈來愈多是由產品來支援數據。產品不再只是提供一些功能、協助打造品牌或創造營收,現在也成了提供互動式數據的管道,以及提供新的顧客體驗的泉源。若要善用互動式數據廣泛的新角色,企業還需要一個由數據產生器與接收器連結成的網路。這種網路可以由感測器與物聯網的連結性來建立,最後形成數位生態系統。

目前已出現兩種主要類型的數位生態系統,這兩者在數據和數位連結性的現代發展之前並不存在。其中一種是生產生態系統(production ecosystem),涵蓋價值鏈中的各個數位連結。舉例來說,汽車公司把來自汽車的感測器與物聯網數據,連結到零件供應商、倉庫和服務代理商,如此就能提供預測性的維修服務。另一種是消費生態系統(consumption ecosystem),包含公司價值鏈以外的網路。舉例來說,街燈改用智慧型燈泡,就能夠偵測到槍擊事件:這方面的消費生態系統,包含一個由監視器影像、報案中心工作人員、救護車所組成的網路,他們全都一起協助改善了街道安全。生產與消費生態系統,都是由互動式數據推動,可以創造新的價值。下圖顯示,上述四個層級的數位轉型都是如此。其中前三個層級仰賴生產生態系統,第四層級則仰賴消費生態系統。

你的公司適合哪些層級?

想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數位轉型策略,請先評估自己對於上圖各個層級的需求,然後聚焦在能夠從互動式數據與數位生態系統獲得效益的投資案。

層級一:這個層級是必備的,因為大多數公司都能因營運效率而受益。絕大多數的數位轉型方案都發生在這個層級,而如果營運效率是公司策略的重點,就更是如此。以石油及天然氣公司為例,油井、輸送管線與煉油廠,都需要投資數十億美元。如果這些企業決定使用物聯網裝置與AI,來尋找油氣田,並維護管線和煉油廠資產,就能省下高達60%的營運成本。這個層級的主要挑戰,包括要廣泛取得互動式數據,以了解資產的運用情形,以及打破各自為政的單位,以達成數據共享。

層級二:如果企業銷售的產品,有可能從使用者取得互動式數據,就必須具備層級二,企業可以善用這個層級,取得層級一所無法取得的策略優勢。如果產品與使用者的互動數據,無法用來推出可創造營收的服務,轉型就到層級二為止。許多消費性包裝商品的企業,就屬於這種類型。互動式數據對這類企業的主要用途,就是改善廣告或產品開發的效率。

層級三:企業如果能從產品與價值鏈開發出數據驅動的服務,就適合進行第三層級的數位轉型。這類企業必須讓本身的生產生態系統更豐富,以便把策略優勢從營運效率,擴大到新的數據驅動型服務。

在層級三,企業跨越了一項重大障礙:運用數據不只是為了提高營運效率,而是要用來創造營收。如果你的企業無法進入消費生態系統,轉型就到層級三為止。舉例來說,裝上感測器與AI的洗碗機,可以預測零件何時會故障,以便預先安排維修,但很難以數位方式與其他搭配物件連結,並延伸進入數位平台。雖然如此,許多公司其實錯失了這個層級裡的商機。有些公司忽略了自家產品的消費生態系統,另外有些公司以為,讓產品延伸進入數位平台的風險太高。派樂騰與諾迪克(Nordic Track)的許多對手,都落入了這個陷阱。

層級四:企業的產品如果有新興的消費生態系統,層級四就具有策略重要性。在這類情境下,只待在自身生產生態系統裡的企業,會有遭到大眾商品化的風險。將產品延伸進入數位平台,是他們的主要挑戰。

當然,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想要,或有能力完成本文所討論的四個層級的轉型。有些公司也許會選擇只進行一個或少數幾個層級,但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明白,新的可能性不斷擴大。機會非常多,而企業如果能夠根據本文提出的架構,深思熟慮制定數位轉型策略,有助於在現代世界繼續占有一席之地。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