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太陽能等需求未減,信邦Q4營收預期可望上修
太陽能需求未降溫,加上消費電子、E-bike出貨預期維持前季水準,信邦第四季營收可望超標,法人最新修正單季營收目標有機會落在63億元以上,季減個位數,較先前預估10%以上收斂,明年第一季也有機會持穩本季水準,全年營收維持兩位數成長,營運續創高。受到運費與組織擴編影響,信邦第三季費用率拉高,導致營益率逆勢季減,部分法人以本益比過高為由,出具相對保守報告,近期股價呈現橫盤;信邦坦言,今年各項成本飆漲,是所有廠商面臨的挑戰,公司營運會以先滿足客戶為目標,今年訂單至今順利出貨的達標率100%,讓客戶不會因為該公司的這段零件缺貨不能出貨,不過近期傳出運費已有鬆動,若趨勢成形,後續相對壓力也會減輕。而第四季市場多數預期,信邦營收季減將有兩位數,不過根據公司最新的業務回報,包括太陽能、消費電子、E-Bike需求優於預期,本來第四季都該有較明顯的季節性下滑,但跌幅不僅不大,甚至部分還優於前季,另E-bike則配合客戶料源吃緊的出貨排程,下半年每個月維持約7千台出貨,第四季也不淡。在該等應用需求不墜下,法人上修信邦第四季的營收目標,預期季減幅度有機會壓縮在個位數,甚至僅5%左右,淡季不淡,今年全年有機會賺進一個資本額;明年營運維持兩位數成長無虞,首季營收將持穩本季水準。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2022年全球過半數經濟將受數位化影響
IDC中國發布,預計到明(2022)年,全球一半以上的經濟將基於數位化或受數位化影響,因為大多數產品和服務都將採用數位化交付模式,或需要數位化增強才能保持競爭力;為了在數位化優先的世界中贏得競爭,組織需要優先投資於數位化工具,以增強物理空間和資產。因此,到2024年,一半以上的ICT投資將與數位化轉型掛鉤。 結合以上背景,IDC發布對明(2022)年全球IT行業十大預測,包括為客戶及營運提供數位化優先、雲的新基礎、治理將成為IT團隊的主要任務、「即服務」交付更為普及、系統性技術轉型即將到來、自動化和人員增強、數據管理帶來更多挑戰和機遇、重新思考數位化體驗、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數據控制將受到嚴格審查。具體來看,一、為客戶及營運提供數位化優先。IDC預測,到2024年,數位化優先企業將透過將所有技術和服務支出的70%轉移到「即服務」和以結果為中心的模式,實現富有同理心的客戶體驗和彈性的營運模式。二、雲的新基礎,到2023年,40%的G2000(全球前2000大企業)將重置雲選擇流程,以關注業務成果而非IT需求,評估從設備到邊緣以及從數據到生態系統的服務提供者的產品組合;管理、優化和保護各種雲資源和數據集將為IT組織帶來最關鍵的IT營運挑戰。三、治理將成為IT團隊的主要任務,到2023年,80%的企業將使用人工智慧輔助的、雲連接的治理服務來管理、優化和保護分散的資源和數據,但由於IT技能的不匹配,70%的企業無法實現其全部價值。四、「即服務」交付更為普及,到2022年,由於在安全、雲平臺、虛擬工作空間和連接領域採用集成的「即服務」捆綁包,40%的大型企業IT預算將重新得到分配。五、系統性技術轉型即將到來,到2026年,行業領導者將將面臨未來十年的系統性或強制性轉型,新環境的IT支出是現在的三倍,但難以實現所需的6倍IT營運效率的提升;建議行業的IT組織現在就開始考慮幾個系統性變化(即5G、電動汽車、區塊鏈等)將如何影響其組織的技術計畫和優先事項。六、自動化和人員增強,到2024年,就真正意義上的回報而言,與自動化單個流程的技術投資相比,70% G2000 將在增強員工和客戶活動的技術投資上獲得相當於現在兩倍的收益。七、數據管理帶來更多挑戰和機遇,預計到2025年,數據隱私、安全性和放置/使用/揭露要求方面的地區差異將迫使80%的企業在自主基礎上重組其數據治理流程。八、重新思考數位化體驗,到2023年,50%的G2000將轉移一半的新技術硬體/連接支出,以便為其所在地的客戶和員工實現面對面體驗的現代化和重新構想,為工作、娛樂和健康空間提供數位優化體驗的組織將在獲取和保持客戶忠誠度方面建立長期優勢。九、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到2025年,60%的G2000集團將擁有數位化可持續發展團隊,負責評估、認證和協調ICT提供商提供的業務和信息技術可持續發展數據及分析平臺的使用。十、數據控制將受到嚴格審查,到2025年,上市企業的估值將像在財務控制中一樣,基於對數據控制的信心,以正確/有效的使用數據,重點是增加以數據為中心的解決方案的支出。
蘋果加持,明年Mini LED筆電出貨量估增2倍
蘋果(Apple)日前於發表會推出新一代搭配Mini LED顯示器的14.2吋與16.2吋 MacBook Pro,持續搭載Mini LED背光源的新型顯示技術,由12.9吋iPad Pro延伸至MacBook Pro。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在蘋果新一代MacBook Pro搶攻高階市場的趨勢下,預估明(2022)年搭載Mini LED背光的筆電出貨量將達500萬台,年成長率達213%。值得注意的是,今(2021)年由於OLED供應商三星電子積極搶攻筆電市場,搭載OLED面板的筆電出貨有望達250萬-270萬台,市場滲透率約1.1%,在高階筆電市場直接與Mini LED競爭,導致非蘋陣營採用Mini LED一直受壓抑,再加上蘋果至第四季才推出MacBook Pro。TrendForce預估,今年搭載Mini LED背光的筆電出貨量,將由原先預估240萬台下修至165萬台。 TrendForce表示,此次蘋果MacBook Pro的產品規劃上,打破以往MacBook Pro僅13.3吋入門款與16.2吋高階的市場定位,增加14.2吋作為蘋果MacBook的中階定位布局。價格方面,以去年發表的13.3吋和本次新發表的的14.2吋及16.2吋在相同硬碟容量量512GB的配備售價上相比,14.2吋售價剛好與13.3吋和16.2吋各價差500美元。規格方面,除了CPU與GPU處理器效能的提升,顯示器的背光源也升級至Mini LED,在效能與顯示效果同步升級的情況下,可望弭平消費者對本次售價拉升的疑慮。本次新發表的MacBook Pro兩種尺寸皆搭載Mini LED背光,預估背光源將採用8,000至11000顆Mini LED,搭配背光分區介於2,000-2600區,將顯示對比度拉升至1,000,000:1;相比非蘋果陣營的Mini LED背光規格,主流規格約在240-512區,相形之下,蘋果在顯示的規格表現略勝一籌。另外,相較於舊型13.3吋MacBook Pro,14.2吋儘管顯示尺寸增加,整機的厚度與重量並未因為升級Mini LED直下式背光,需要增加混光距離與板材用量而更加厚重,反而仍保有與13.3吋背光的輕薄設計。展望明(2022)年,伴隨著蘋果在Mini LED背光顯示應用持續加持下,未來將增加新的供應商,擴大Mini LED供應鏈以提升成本競爭力,預料非蘋果陣營將一同受惠。受惠廠商包含Mini LED晶片廠商富采、歐司朗;檢測分選廠商惠特、梭特、久元;打件廠商台表科、元豐新;PCB背板廠商臻鼎、健鼎、泰鼎;驅動IC廠商有譜瑞、德儀、聯詠、聚積;光源模組廠商瑞儀、業成;OEM廠商廣達與富士康。
工研院與印度投資局簽MOU 合建新創交流平台
印度投資局(Invest India)首度與臺灣共同打造臺印新創交流平台。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印度台北協會(India-Taipei Association;ITA) 副執行長Rishikesh Swaminathan共同見證下,工研院與印度投資局於昨(2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推動雙方新創生態系交流合作,建構印度臺灣新創交流平台,臺灣新創企業可透過此平台進軍擁有13.5億客戶的印度市場,同時串接近年火速崛起之印度新創能量,帶動產業創新轉型,孵化更多潛力企業。根據國際財經媒體彭博引述調研公司Preqin之統計資料,今年7月份,印度獲得全球79億美元的創投資金挹注,不但是2013年來首次超越中國,金額更高出近2倍;同時,今年上半年印度亦成功誕生14家新創獨角獸,皆展現出印度豐沛的新創能量。印度投資局表示,此MOU將成為印臺新創產業合作的契機,也是印度和臺灣在所有產業領域成為夥伴關係的重要第一步,並強化「臺灣硬體和印度軟體」的夥伴關係與提升合作效益。印度是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積極推動新創產業的國家,目前已擁有超過80,000家新創企業,而臺灣則是在創新和競爭力方面的全球領導者,期待臺灣的新創企業來開發這個擁有13.5億客戶的市場;此外,供應鏈彈性是新常態下的流行語,印度擁有6,400萬個微型及中小型企業,確信這將為臺灣新創企業提供絕佳的供應鏈彈性,以面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市場。工研院表示,臺灣與印度兩國雙邊貿易近年成長迅速,近兩年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TAcc+國際培訓課程徵件,印度有超過65家新創公司報名,連續兩年都有印度團隊入選此國際培訓課程,獲得輔導與來臺的機會,藉由辦理國際培訓課程,臺灣新創團隊已提前與當地的印度理工學院、印度軟體協會、邦加羅爾的加速器與育成機構交流互動與合作,逐步建立臺灣與印度新創合作交流的默契。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劉佳明表示,工研院積極推動「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有系統的打造前瞻創新產業科技,且在此基礎上透過技術創新與研發成果,加值新創產品與服務,擴散產業效益;同時,亦持續匯聚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分析與業師輔導等全方位資源,極大化新創成功率,而透過本次與印度Invest India簽署MOU,將為雙方新創開啟一條快速的交流通道,讓臺灣新創團隊加速融合與拓展印度市場,同時也讓臺灣成為印度新創團隊前進亞洲市場的重要合作夥伴。工研院指出,未來透過本次MOU之簽訂,將加速臺印度新創團隊與臺灣產業及新創合作,打造臺灣成為國際新創團隊進入亞洲市場的關鍵樞紐,加速布局臺灣成為亞太地區首選的創業培訓基地,進一步驅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強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為臺灣經濟引爆新一波成長動能。
中國EV廠比亞迪股價衝、市值超越本田+Panasonic
中國電動車(EV)廠比亞迪(BYD)股價衝衝衝、創掛牌來新高紀錄,市值已超越日本本田汽車(Honda)和Panasonic的合計值。日經新聞10月27日報導,中國EV廠比亞迪股價衝衝衝、漲勢止不住,在中國深圳及香港掛牌的比亞迪股價皆在昨日(26日)創下掛牌來歷史收盤新高紀錄,其中在深圳市場的市值已超越中國銀行、躍居第10大。比亞迪股價在中國十一長假結束後就一路往上走,而帶動其股價揚升的原因之一,就是困惱汽車產業的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對中國EV廠所造成的影響似乎有限。中國9月包含EV在內的新能源車(NEV)銷售量達去年同月的2.5倍,其中比亞迪9月銷售量較去年同月暴增90%。除新車銷售之外,比亞迪的車用電池對外銷售動向也引發市場關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比亞迪等中國廠商力推磷酸鐵鋰(LFP)電池,據悉特斯拉(Tesla)正向CATL採購LFP電池,且市場普遍預期特斯拉可能將採購對象擴大至比亞迪。另外,特斯拉市值在10月25日首度衝破1兆美元大關,也加深市場對全球EV概念股股價將加速揚升的預期。以10月26日收盤價計算,比亞迪市值達8,462億元人民幣(約15兆日圓),市值比銷售量達比亞迪約10倍規模的本田汽車(市值6兆1,878億日圓)及車用電池大廠Panasonic(市值3兆7,470億日圓)的合計值還高。根據MoneyDJ 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截至台北時間27日13點20分為止,比亞迪小漲0.08%至319.25元。截至台北時間27日13點35分為止,Panasonic重挫2.03%、本田下挫1.14%。
明年全球經濟 面臨十大風險
經濟學人智庫10月27日發表「2022年風險展望」報告列出全球十大風險,可能影響世界經濟成長與令通膨惡化。中美兩國政經風險是牽動全球局勢的最重大因素來源,而兩岸爆發衝突也是一大可能風險。報告指全球後疫情期的經濟復甦可望持續至明年,因此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4.1%,但各種政經風險可能拖累復甦。最大風險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持續惡化,使兩國在全球經濟中完全脫鉤,影響的政經層面極廣,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兩國脫鉤,會演變成支撐美國與中國的兩大陣營對立,進而撕裂國際社會。例如歐盟與中國關係明顯惡化,國與國之間的網路戰,導致主要經濟體的基建被癱瘓,就成為明年全球要面對的兩大風險。雖然EIU認為兩岸應該不會發生直接衝突。但美台關係愈來愈緊密和中國軍機擾台,都增加軍事誤判風險。一旦擦槍走火,美國就會被迫介入。因為兩岸衝突會摧毀台灣經濟,尤其破壞供應鏈中最重要環節的台灣半導體業。除此之外,美國聯準會(Fed)緊縮貨幣政策速度可能意外加快,從而導致美股崩盤。另外,恒大集團問題令人擔心中國房市崩盤,波及其金融市場而導致經濟急速放緩。若是兩大經濟體都出了問題,只會令美國乃至全球金融環境變更緊張,新興市場的經濟復甦勢必被拖累。此外,新冠疫情將可能會延續至明年,並且可能會出現目前疫苗無法抵抗的新變種病毒,最終疫情升溫以及防疫限制等措施,只會令各地區的社會變更動盪而影響全球復甦。在政經與疫情之外,氣候異常也是重大風險之一。尤其是嚴重乾旱問題會打擊農糧生產而引發飢荒,所引發的是社會不安和糧食通膨等經濟問題。EIU提出的十大風險是環環相扣,當其中一個風險影響程度增強,可能導致另一個風險惡化。
車用比重持續提升 中國消費電子市況趨緩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預估第4季營收較第3季微降,主要是IC零組件短缺和中國限電因素影響,中國行動裝置和消費電子應用需求趨緩;不過國巨車用特殊品比重持續提升,毛利率可維持高檔。國巨今天下午受邀參加外資法人線上法人說明會,總經理暨執行長王淡如指出,第4季營收可能較第3季小幅下滑,主要是IC零組件短缺及中國限電等因素,預估第4季毛利率、營益率可較第1季略佳。王淡如指出,中國限電對於國巨集團整體業績影響程度相當小,集團有能力可管控因應出貨;不過,中國限電變數可能會影響部分客戶及其他零組件供應商,因此市場需求可能會受到些許影響。觀察被動元件終端產品市況,王淡如指出,中國大陸行動裝置和消費電子等應用需求有趨緩的跡象,不過國巨透過產品組合優化和提升生產效率,維持毛利率在40%左右;目前國巨集團在標準品業績比重約25%,特殊品比重約75%。在訂單出貨比(B/B ratio)方面,王淡如表示,國巨集團的訂單出貨比仍大於1,代表訂單需求大於產品出貨,車用、工控、5G基礎建設等被動元件拉貨持續強勁。法人問及國巨與鴻海在車用電子合作進展,王淡如指出,鴻海布局電動車和車用領域,有助國巨集團在特殊品業績表現,對雙方來說是互蒙其利。王淡如指出,第3季車用營收占比已從第2季的18%提升至19%,預估明年首季有機會提升到20%;今年和明年資本支出有相當程度比重布局車用被動元件產能,預估2023年車用占比可提升到22%。談到產品定價,王淡如表示,價格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目前來看全球原廠委託製造(OEM)和原廠委託設計代工(ODM)廠商的需求持續穩健,占比75%的特殊品毛利較高,價格也相對穩定。從國巨集團產品營收比重來看,第3季積層陶瓷電容(MLCC)占比約28%,鉭質電容占比約21%,晶片電阻占比約20%,無線通訊和電源占比約14%,其他零組件占比約17%;若從市場來看,美國占比30%,歐洲占比20%,日本和亞洲占比約20%,大中華區占比約30%。
蘋果拚碳中和 175家供應商將改用再生能源
蘋果公司今天宣布,過去一年內有雙倍以上的供應商承諾使用100%潔淨能源,加速邁向蘋果2030年前供應鏈與產品達成碳中和的目標;有175家供應商將轉換至使用再生能源,蘋果與供應商將把逾900萬瓩潔淨能源推廣至全世界。蘋果(Apple)官網顯示,參與潔淨能源方案的台灣供應商包括可成、仁寶、億光、鴻海、光寶科、南電、和碩、廣達、新普、台積電、緯創、國巨等。根據蘋果發布的新聞稿,潔淨能源行動每年將減除超過1,8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排放,相當於每年減少400萬輛汽車上路。蘋果也在Power for Impact計畫中新增10項專案,以將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推廣至全世界社群。這些專案將為資源匱乏的社區提供再生能源,同時支持經濟成長與社會影響力。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說,每間公司都該參與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蘋果攜手供應商和在地社群,一同展現綠色創新能帶來的一切機會與平等權益;但時間不是可再生資源,必須快速行動,投資一個更環保、更公平的未來。目前在全球企業營運方面,蘋果已經達成碳中和;在2030年以前,每部出售的蘋果裝置都將達成零氣候影響。自去年宣布這個目標後,蘋果不僅大幅增加轉換至再生能源的供應商,也擴大產品中再生原料的使用,並建立著重於環境正義的新專案。在過去5年期間,蘋果共減少40%的碳排放。
特斯拉市值破兆 展望樂觀推升國內供應鏈出貨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傳拿下赫茲大單,股價大漲帶動市值突破 1 兆美元,法人樂觀看,特斯拉產能利率用持續提升,且未來新廠效益將顯現,預料台灣主要供應鏈業者明後年仍將持續受惠特斯拉的拉貨需求,相關概念股包含智伸科、和大和貿聯等。智伸科指出,各國政府努力推動政策 2030 年前電動車成為車市的主流,目前手握多款電動車傳動系統的相關關鍵零組件產品,正密切開發中,預期未來相關關鍵零組件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為因應客戶長期成長需求,和大表示,大里廠將擴增產線增建大里新廠,以加速內部物料運籌調配與管理,並啟動嘉義五廠營建工程與設備規劃,預計明年動工興建。法人指出,特斯拉 Fremont 工廠過去 4 季生產了 43 萬台電動車,在新款 Model S 和 X 量產後,產能利用率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特斯拉兩座新廠將啟用,雖初期將有成本費用的提升,但參考上海廠過去經驗,物來新廠效益顯現可期,看好將進一步提升獲利率。由於特斯拉第三季毛利率和營益率優於市場預期,並超越同業平均水準,法人高度看好,特斯拉 4 大車款極限年銷量有望達 200 萬台左右,比起今年預估 90 萬台仍有很大成長空間,若加計租車市場,則潛在成長空間更大,而國內相關供應鏈明後年仍將可且持續受惠來自特斯拉的需求貢獻。
iPhone金屬機殼「它」做最多 鴻海「分身」為何大開斜槓跨生技業?
鴻海集團旗下鴻準精密在蘋果金屬機殼擁有高市占,也被認為是鴻海的「分身」,但日前一場股東臨時會之後,卻將觸角轉往生技醫療業發展,背後原因究竟為何?10月20日,距離鴻海土城總部1公里外、隸屬「鴻家軍」的金屬機殼廠鴻準,舉行了該公司31年來,最重要、也是最翻天覆地的一場股東會。未來的它,除了會在公司的營業項目裡,加入4項與生技相關的業務外,它更有兩位董事背景與生技相關,等於宣告這家iPhone金屬機殼的最大製造商,從今起將正式「斜槓」到生技業。過去,金屬機殼業,一直與高毛利畫上等號;相對組裝業的「毛3到4」,機殼廠的毛利率往往雙位數起跳。以可成為例,2018年前,不僅毛利率4成是司空見慣,更曾連續5年每年都賺至少兩個股本;鴻準則有超過10年,年年獲利60億元起跳、換算至少半個股本。然而,這個被視為含金量高的產業,卻在過去14個月,發生了令人咋舌的轉變。
去年8月13日,隸屬和碩集團的金屬機殼廠鎧勝,公告下市,後續更遭陸廠立訊併購;5天後,同屬台灣機殼3雄的可成,宣布把旗下的iPhone金屬機殼廠全數賣給陸廠藍思;而今再加上鴻準,為何過去幾乎被台廠壟斷、獲利人人稱羨的金屬機殼業,會淪落到賣廠的賣廠、「斜槓」的斜槓?答案,與3道逆風有關。
逆風:手機市場停滯5年
第1道逆風,是停滯的手機市場。過去,金屬機殼產業,幾乎是搭著智慧手機市場的翅膀,而成為當紅炸子雞;但,16年迄今,該市場不僅陷入停滯,連3雄仰賴的客戶蘋果,也沒有置外於這個窘境,研調機構IDC便統計,iPhone已連續5個年頭出貨量在兩億支上下。「可成、鴻準、鎧勝的問題都在他們的大客戶蘋果身上,或許他們都看到了蘋果硬體產品的成長性,已經到了極限。」一名觀察電子業多年的分析師說。第2道逆風,是成本的增加,這還關乎到兩方面,一方面,需求不再成長的蘋果,開始透過向供應商砍價,搾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中國製造的成本,近年也逐漸上揚,一名電子代工業者指出,中國政府對環保的要求逐年提高,屬於高汙染的機殼廠,更是被重點關注對象,導致相關業者環保設備的支出不斷增加。觀察鴻準、可成財報,在最近4年毛利率都出現快速下滑的趨勢。以鴻準為例,16年的毛利率還有18%,但到了去年,這個數字萎縮到6%、僅過去的3分之1;至於可成更劇烈,它從18年的毛利率40%,到1年後近乎腰斬到「2字頭」的24%。這幾年中國機殼廠的崛起,更加劇成本的比價效應。一名台灣電子業者就坦言,陸廠在對岸政府的扶持下,人工費用、繳稅成本都比台商低,「台商在稅金上面都跑不掉,這方面很難跟陸廠競爭。」第3道逆風,則是金屬機殼零組件,已從手機外觀件的主角,逐漸退位成「配角」。4年前,蘋果首度在iPhone 導入無線充電時,由於金屬會影響充電效率,因此蘋果順勢把手機背蓋的材質,從金屬換成了同時在外觀更有質感的玻璃;而這兩年,隨著手機進入5G時代,法人認為,考量金屬對於訊號的干擾,未來加劇金屬機殼在外觀件的邊緣化趨勢。那麼,未來鴻準是否也可能淡出機殼業?一般認為,應該不至於。一名分析師指出,雖然機殼業不會有爆發性成長,但對於手握iPhone最多金屬中框訂單的鴻準,這個事業仍是1年有400億元營收貢獻、可持續盈利的「金牛」(cash cow)生意,將成為該公司轉型發酵之前,穩定營運的中流砥柱。
轉型:入股台康布局生技業
鴻準這次新當選的5席董事,就專業背景,生技產業就強占兩席,考量該公司今年9月就曾投資台康,未來營業項目也將增加生技,不難看出,鴻準將往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所鍾情、亦是集團「3+3」轉型策略之一的生技業做布局。回顧鴻準近20年的投資地圖,多是扮演鴻海集團對外的「策應」角色,如當年它對群創、夏普的投資。然而,隨著鴻海法人代表已退出其董事會,郭台銘也在去年裁撤鴻海聚焦健康的M次集團,今年更用他所掌控的永齡資本,握有鴻準兩席法人董事,未來的鴻準,也有望從一個集團策略的配合者,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究竟何時能看到轉型成果?業界人士觀察,鴻準及可成由於都是現在才開始往生技領域轉型,粗估可能要兩到三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初步成效。幸好,鴻準也已經默默布局汽車產業機構件10年,躋身BMW、特斯拉供應鏈,已經有成功轉型至非3C領域的實績。機殼業巨變給業界的最大啟示,就是當所處產業不再成長,企業該如何轉型的兩難。曾是可成轉型顧問、併購律師黃日燦就直言,做慣龐大營業額生意的企業,通常對轉型較猶豫,這是因為相對於舊有事業,「(眼前)看到的東西都不夠大,這時做代工出身的業者就會猶豫、左思右想。」
研究企業轉型多年、東海大學EMBA暨財金系教授王凱立則提醒,企業切勿走到「絕處」,才想到要如何「逢生」,未雨綢繆,抱持著危機可能隨時降臨的警覺心,是企業轉型的第一要務。
去年8月13日,隸屬和碩集團的金屬機殼廠鎧勝,公告下市,後續更遭陸廠立訊併購;5天後,同屬台灣機殼3雄的可成,宣布把旗下的iPhone金屬機殼廠全數賣給陸廠藍思;而今再加上鴻準,為何過去幾乎被台廠壟斷、獲利人人稱羨的金屬機殼業,會淪落到賣廠的賣廠、「斜槓」的斜槓?答案,與3道逆風有關。
逆風:手機市場停滯5年
第1道逆風,是停滯的手機市場。過去,金屬機殼產業,幾乎是搭著智慧手機市場的翅膀,而成為當紅炸子雞;但,16年迄今,該市場不僅陷入停滯,連3雄仰賴的客戶蘋果,也沒有置外於這個窘境,研調機構IDC便統計,iPhone已連續5個年頭出貨量在兩億支上下。「可成、鴻準、鎧勝的問題都在他們的大客戶蘋果身上,或許他們都看到了蘋果硬體產品的成長性,已經到了極限。」一名觀察電子業多年的分析師說。第2道逆風,是成本的增加,這還關乎到兩方面,一方面,需求不再成長的蘋果,開始透過向供應商砍價,搾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中國製造的成本,近年也逐漸上揚,一名電子代工業者指出,中國政府對環保的要求逐年提高,屬於高汙染的機殼廠,更是被重點關注對象,導致相關業者環保設備的支出不斷增加。觀察鴻準、可成財報,在最近4年毛利率都出現快速下滑的趨勢。以鴻準為例,16年的毛利率還有18%,但到了去年,這個數字萎縮到6%、僅過去的3分之1;至於可成更劇烈,它從18年的毛利率40%,到1年後近乎腰斬到「2字頭」的24%。這幾年中國機殼廠的崛起,更加劇成本的比價效應。一名台灣電子業者就坦言,陸廠在對岸政府的扶持下,人工費用、繳稅成本都比台商低,「台商在稅金上面都跑不掉,這方面很難跟陸廠競爭。」第3道逆風,則是金屬機殼零組件,已從手機外觀件的主角,逐漸退位成「配角」。4年前,蘋果首度在iPhone 導入無線充電時,由於金屬會影響充電效率,因此蘋果順勢把手機背蓋的材質,從金屬換成了同時在外觀更有質感的玻璃;而這兩年,隨著手機進入5G時代,法人認為,考量金屬對於訊號的干擾,未來加劇金屬機殼在外觀件的邊緣化趨勢。那麼,未來鴻準是否也可能淡出機殼業?一般認為,應該不至於。一名分析師指出,雖然機殼業不會有爆發性成長,但對於手握iPhone最多金屬中框訂單的鴻準,這個事業仍是1年有400億元營收貢獻、可持續盈利的「金牛」(cash cow)生意,將成為該公司轉型發酵之前,穩定營運的中流砥柱。
轉型:入股台康布局生技業
鴻準這次新當選的5席董事,就專業背景,生技產業就強占兩席,考量該公司今年9月就曾投資台康,未來營業項目也將增加生技,不難看出,鴻準將往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所鍾情、亦是集團「3+3」轉型策略之一的生技業做布局。回顧鴻準近20年的投資地圖,多是扮演鴻海集團對外的「策應」角色,如當年它對群創、夏普的投資。然而,隨著鴻海法人代表已退出其董事會,郭台銘也在去年裁撤鴻海聚焦健康的M次集團,今年更用他所掌控的永齡資本,握有鴻準兩席法人董事,未來的鴻準,也有望從一個集團策略的配合者,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究竟何時能看到轉型成果?業界人士觀察,鴻準及可成由於都是現在才開始往生技領域轉型,粗估可能要兩到三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初步成效。幸好,鴻準也已經默默布局汽車產業機構件10年,躋身BMW、特斯拉供應鏈,已經有成功轉型至非3C領域的實績。機殼業巨變給業界的最大啟示,就是當所處產業不再成長,企業該如何轉型的兩難。曾是可成轉型顧問、併購律師黃日燦就直言,做慣龐大營業額生意的企業,通常對轉型較猶豫,這是因為相對於舊有事業,「(眼前)看到的東西都不夠大,這時做代工出身的業者就會猶豫、左思右想。」
研究企業轉型多年、東海大學EMBA暨財金系教授王凱立則提醒,企業切勿走到「絕處」,才想到要如何「逢生」,未雨綢繆,抱持著危機可能隨時降臨的警覺心,是企業轉型的第一要務。
微軟雲端獲利突破200億美元、補足硬體缺口!專家看好市值能超越蘋果
在雲端業務的強力加持下,微軟又一次突破眾人期待,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在這一季的財報中,獲利首度超越200億美元,《彭博社》專欄更看好,微軟有望從蘋果手中奪回全球最高市值企業的寶座。微軟本週公佈的2022財年第一季(2021年7至9月)財報中,營收為453.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高於外界預期的439.7億美元,獲利則達到2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8%,帶動股價在盤後交易上漲2%。這是微軟近三年來營收成長幅度最高的一個季度,超越上一季的21%漲幅,同時獲利也首度越過200億美元的大關。
雲端業務領軍,微軟季度獲利首破200億美元
而帶動微軟營收及獲利雙雙成長的最大功臣便是智慧雲端業務。以Azure為首,囊括SQL Server、資料中心管理、Windows Server等各種解決方案,在這一季營收成長31%至170億美元,成為營收最高的業務部門。若再細分的話,微軟提到伺服器產品及雲端服務營收成長了35%,而Azure及其他雲端服務則成長高達50%之多,但沒有公佈各自的營收貢獻。雖然資料中心的建置成本高昂,微軟財務長艾米.胡德(Amy Hood)表示,微軟透過不斷為資料中心業務增添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使得雲端業務的獲利率仍能持續攀升。Gartner資料指出,微軟是目前雲端市場上的第二把交椅,市占率約20%僅次於亞馬遜,但卻有著亞馬遜雲端業務多一倍以上的成長速度。其他業務同樣表現良好,生產力及業務過程部門營收為150.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Office 365等生產力工具依舊保持穩健的成長,也超越預期的146.7億美元。胡德表示,Office軟體服務的客戶持續增加購買的訂閱數量,並且願意為有更高安全性、具備語音控制技術的高級產品掏出腰包。微軟的個人運算業務營收則為1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微軟坦承,晶片短缺、物流等供應鏈危機,是這項業務的最大阻力。去年推出的最新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S依舊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不過微軟聲稱Xbox硬體營收已成長一倍。Xbox負責人菲爾.史賓賽(Phil Spencer)前陣子曾透露,他們預估供應鏈影響會持續到2022年,目前正在與供應商密切合作,加快出貨的速度。且不光Xbox受到影響,Surface也在本季營收下滑17%,甚至預估下一季仍會持續下跌。胡德指出,晶片短缺等危機導致Surface的高階產品供應受限,但強調商用電腦的銷售依舊熱烈。
供應鏈危機持續、雲端市場看漲,專家看好微軟重回全球最有價值企業
雖然硬體業務有些許難關,但這不影響微軟的持續壯大。微軟看好下一季營收可以達到501.5億美元至510.5億美元之間,同樣超越外界預期的489.2億美元《彭博社》專欄作家Tae Kim認為,微軟在雲端業務及生產力工具的強勁表現,很可能將帶領這間科技巨頭,重回全球最有價值企業的寶座。蘋果在2010年市值超越微軟,並在2018年成為首間市值破兆美元的企業。微軟雲端業務上的優勢在於,他所擁有的Windows作業系統及各種生產力工具,兩者可以有更密切的整合與連結,促使企業優先選擇微軟的雲端服務。摩根士丹利就估計,微軟將在未來3年內全球企業技術預算的最大去處,超越亞馬遜等公司。且雖然XboX、Surface受到供應鏈危機威脅,但相較於以硬體為主的蘋果,微軟受到的衝擊顯然輕微許多,蘋果最新推出的iPhone 13等產品在多國都遇上供貨延遲的問題,外界也估計iPhone 13可能將因晶片短缺減產多達1,000萬部。蘋果先前也曾在財報會議上透露,他們預估晶片問題將導致營收減少數十億美元。而微軟在雲端業務的最大敵手亞馬遜,其電商業務也受到物流、塞港的問題困擾,微軟的情況可說得天獨厚。微軟2021財年獲利為612億美元,目前繳出的205美元利潤,已為新的財年打下好的開始。目前微軟市值約為2.33兆美元,而蘋果市值則為2.47兆美元,在前景看好的情況下,微軟從蘋果手中奪回龍頭寶座,或許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雲端業務領軍,微軟季度獲利首破200億美元
而帶動微軟營收及獲利雙雙成長的最大功臣便是智慧雲端業務。以Azure為首,囊括SQL Server、資料中心管理、Windows Server等各種解決方案,在這一季營收成長31%至170億美元,成為營收最高的業務部門。若再細分的話,微軟提到伺服器產品及雲端服務營收成長了35%,而Azure及其他雲端服務則成長高達50%之多,但沒有公佈各自的營收貢獻。雖然資料中心的建置成本高昂,微軟財務長艾米.胡德(Amy Hood)表示,微軟透過不斷為資料中心業務增添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使得雲端業務的獲利率仍能持續攀升。Gartner資料指出,微軟是目前雲端市場上的第二把交椅,市占率約20%僅次於亞馬遜,但卻有著亞馬遜雲端業務多一倍以上的成長速度。其他業務同樣表現良好,生產力及業務過程部門營收為150.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Office 365等生產力工具依舊保持穩健的成長,也超越預期的146.7億美元。胡德表示,Office軟體服務的客戶持續增加購買的訂閱數量,並且願意為有更高安全性、具備語音控制技術的高級產品掏出腰包。微軟的個人運算業務營收則為1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微軟坦承,晶片短缺、物流等供應鏈危機,是這項業務的最大阻力。去年推出的最新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S依舊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不過微軟聲稱Xbox硬體營收已成長一倍。Xbox負責人菲爾.史賓賽(Phil Spencer)前陣子曾透露,他們預估供應鏈影響會持續到2022年,目前正在與供應商密切合作,加快出貨的速度。且不光Xbox受到影響,Surface也在本季營收下滑17%,甚至預估下一季仍會持續下跌。胡德指出,晶片短缺等危機導致Surface的高階產品供應受限,但強調商用電腦的銷售依舊熱烈。
供應鏈危機持續、雲端市場看漲,專家看好微軟重回全球最有價值企業
雖然硬體業務有些許難關,但這不影響微軟的持續壯大。微軟看好下一季營收可以達到501.5億美元至510.5億美元之間,同樣超越外界預期的489.2億美元《彭博社》專欄作家Tae Kim認為,微軟在雲端業務及生產力工具的強勁表現,很可能將帶領這間科技巨頭,重回全球最有價值企業的寶座。蘋果在2010年市值超越微軟,並在2018年成為首間市值破兆美元的企業。微軟雲端業務上的優勢在於,他所擁有的Windows作業系統及各種生產力工具,兩者可以有更密切的整合與連結,促使企業優先選擇微軟的雲端服務。摩根士丹利就估計,微軟將在未來3年內全球企業技術預算的最大去處,超越亞馬遜等公司。且雖然XboX、Surface受到供應鏈危機威脅,但相較於以硬體為主的蘋果,微軟受到的衝擊顯然輕微許多,蘋果最新推出的iPhone 13等產品在多國都遇上供貨延遲的問題,外界也估計iPhone 13可能將因晶片短缺減產多達1,000萬部。蘋果先前也曾在財報會議上透露,他們預估晶片問題將導致營收減少數十億美元。而微軟在雲端業務的最大敵手亞馬遜,其電商業務也受到物流、塞港的問題困擾,微軟的情況可說得天獨厚。微軟2021財年獲利為612億美元,目前繳出的205美元利潤,已為新的財年打下好的開始。目前微軟市值約為2.33兆美元,而蘋果市值則為2.47兆美元,在前景看好的情況下,微軟從蘋果手中奪回龍頭寶座,或許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印度力邀特斯拉設電池廠
消息人士透露,印度莫迪政府正以政策誘因,力邀特斯拉、三星及LG能源等國際電池製造商到當地設廠,盼能在國內打造一條綠能運輸供應鏈,並幫助印度朝乾淨能源轉型。路透報導,一名印度官員表示,新德里當局將在美國、德國、法國、南韓和日本等國家舉辦五場巡迴說明會,以說服各國電池製造商赴印度建廠。受邀重量級企業包括特斯拉、三星及LG能源解決方案,瑞典電池新創Northvolt、日本Panasonic和東芝等業者也獲邀參與,目前尚未確認出席名單。該名官員指出,此舉是印度規模24億美元電池製造激勵方案的一環,盼能增進政府邀約的吸引力。儘管信實工業集團、亞達尼集團(Adani)等國內業者對這項計畫表達出興趣,但國際電池製造商顯得意興闌珊。他補充說,雖然印度積極向外商招手,但有些外商因為缺乏當地合作夥伴而裹足不前,畢竟到印度設廠需要大量投資,而印度執行合約的能力並不理想。其他企業則選擇在美國及歐洲等地區建廠,這些市場對電池的需求更大。
台美強化智慧製造合作 完成MOU簽署/鏈結生態系
因應智慧科技及數位轉型趨勢,強化台美智慧製造合作,經濟部台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TUSA)、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與美國賓州匹茲堡機器人協會(PRN)於今(27)日簽署產業合作備忘錄(MOU),三個單位將攜手合作,共同搭建平台,鏈結台美智慧製造生態系,強化台美供應鏈韌性,奠立雙方智慧製造業厚實的基礎。備忘錄於「2021台美智慧製造論壇暨產業合作備忘錄簽署典禮」上,由TUSA執行長蘇孟宗、TAIROA理事長絲國一與PRN執行董事Joel Reed共同簽署,三方將策略結盟,加強台美在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產業的聚落鏈結,期望透過此台美產業交流及媒合平台,槓桿美國尖端技術,協助台灣製造業智慧轉型並往高值化發展,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研究報告,全球智慧製造技術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9.88%,預計在2025年可達到3,010億美元。相信台美產業攜手,將更有機會合作開發市場所需要的智慧解決方案,共逐全球市場商機。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致詞表示,工業局自2016年起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透過政策工具帶動智慧化升級轉型;由於廠商規模與能量不同,在推動上是以優先協助進行「數位化」,再逐步往「數位優化」、「數位轉型升級」,以期達成「智機產業化」及「產業智機化」的願景,並朝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的目標邁進。此外,政府為吸引台商回台投資、鼓勵業者投入智慧化轉型,也公布「產業創新條例」,企圖提高業者投資意願,加速智慧製造升級腳步。 美國賓州匹茲堡擁有著名的AI搖籃卡內基美隆大學(CMU),並在匹茲堡機器人協會(PRN)與百家機器人產研機構的推動下成為全球AI機器人產業重鎮。賓州商務廳副廳長David Briel在致詞時表示,憑藉台灣在機器人技術優異突出的實力以及匹茲堡世界一流大學和無與倫比的人才,雙方的合作將為台灣與包括匹茲堡的整個賓州帶來研發與商業化的共同利益;今天與美國賓州AI頂尖聯盟匹茲堡機器人協會簽署台美智慧製造產業合作備忘錄,將加強串聯台美重要產業的智慧鏈結,嶄新的產業價值鏈將為台美產業合作與商機開啟更璀璨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