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電子連接產業20211103新聞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今年NB面板出貨估年增23% 明年看微增
根據TrendForce研究指出,由於筆電面板需求持續暢旺,加上上游材料如IC、Tcon供給增加,今(2021)年第三季筆電面板出貨再度創下歷史新高,達7,227萬片,季增7.1%。TrendForce表示,受惠於宅經濟效應帶動,今年自第一季至第三季筆電面板出貨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然面板需求已開始出現部分轉弱跡象,目前商用機種需求仍強,消費機種與Chromebook需求皆已開始下滑,而隨著Chromebook需求下修,其主流尺寸11.6吋面板出貨數量也隨之下降,第三季僅達1,088萬片、季減28.3%,預估第四季將再進一步減少。此外,由於商用機種需求仍強勁,故面板廠迅速轉往14吋及15.6吋面板,兩款尺寸第三季合計出貨量達4,645萬片、季增20.2%,也成為推升第三季整體筆電面板出貨創新高的關鍵原因。TrendForce認為,由於面板廠的靈活應變,使今年下半年筆電面板出貨不至於受到Chromebook與消費機種需求轉弱而有太大影響,目前預估第四季筆電面板出貨量可達7,115萬片,今年全年出貨量則有望達到2.78億片、年增23.2%。展望明(2022)年,從供給端來看,受到2020-2021年筆電面板出貨大幅成長的激勵,使各家面板廠對於明年筆電面板出貨計畫均相當積極,各家面板廠的出貨計畫總和將達3.3億片;然須注意若明年沒有相應的筆電需求,筆電面板將有供過於求可能,並對其價格產生壓力。從需求端來看,儘管明年Chromebook與消費需求會持續放緩,但在商用機種需求可能隨著經濟持續成長而有所延續,再加上數位轉型帶動下,TrendForce預估,明年整體筆電面板出貨量為2.79億片,小幅成長0.3%。
電子連接產業20211103新聞

 
iPhone 13衝出貨 台鏈受惠
外媒報導,蘋果將9、10月的iPad產量大減50%,挪出更多零組件供應iPhone 13。法人認為,iPhone是鴻海與和碩最大營收來源,占整體營收比重超過五成,若能擴大iPhone出貨量,對鴻海與和碩的業績,將有正面幫助。iPad兩大代工廠為鴻海與仁寶,鴻海是以高階機種為主,仁寶是平價機種,高階機種本來出貨量就比較少,加上營收占比低,法人評估,減產對鴻海影響不大,iPad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受到的影響較大。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就表示,缺料影響主要是在越南組裝產品,但正在逐漸恢復。先前評估缺料對鴻海整年出貨量影響大約10%,但是現在來看,今年的營收與獲利,應該是近十年來最好的一年。顯示缺料有解,讓鴻海整體的表現仍保持優勢。根據市調機構Canalys公布第3季全球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年減15%,達3,770.5萬台,除亞太地區逆勢增長23%以外,全球其餘地區(包括歐洲非洲中東、大中華、北美、拉美)銷量都在下降。其中,iPad系列在第3季依舊保持領先地位,從去年同期34.4%市占率增長到40%,不過今年第3季銷售量與去年第3季相同,均為1,523萬台。
 
陸互聯網企總市值季減近3成
大陸官方展開一連串嚴厲的監管措施以來,互聯網行業首當其衝,許多投資人紛紛拋售其互聯網企業持股。大陸信通院最新數據顯示,上市互聯網企業第三季總市值,較第二季大幅縮水人民幣(下同)5.2兆元至13.6兆元,季減27.8%。中新經緯報導,大陸信通院2日公布「2021年第三季大陸互聯網上市企業運行情況」報告指出,受到大陸官方政策的強力監管,再加上疫情零散爆發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大陸上市互聯網企業市值在第三季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9月底,大陸上市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為13.6兆元,較第二季下降27.8%。其中,赴美國上市網企市值占比達46%,較6月底時的數值下降3.3個百分點,港股上市市值佔比為44%,大陸A股上市企業市值則占10%。數據顯示,三地上市網企的第三季總市值,分別季減32.7%、9.7%和25.6%。從企業的表現來看,騰訊控股總市值季減20.9%,但仍以3.6兆元高居首位。早先歷經螞蟻IPO觸礁、反壟斷監管審查以及180億元天價罰款的阿里巴巴,市值持續下探,季內再蒸發35.3%,以2.5兆元市值位居第二。同樣遭處反壟斷罰款的美團市值為1.2兆元,位列第三,市值季減22.7%。其後市值排名依序為京東、拼多多和網易等巨頭。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第三季末,大陸上市互聯網企業共有176家,而前10名市值占比高達78.1%,且均擠進全球市值前30名企業中。營收方面,隨著大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娛樂、出行旅遊等各項需求穩步增長,帶動部分互聯網企業營收上揚。2021年第二季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攀升至9,592億元,年增20.4%,增速較2020年同期上升5.23個百分點。
細分服務領域,電子商務、社群平台以及遊戲等前三大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65%、11%和7%,合計高達82.5%,較第二季增加4.5個百分點。此外,醫療健康、互聯網金融和IT服務領域的增速較高。
 
Q3筆電面板出貨創新高
根據TrendForce研究指出,由於筆電面板需求持續暢旺,加上上游材料如IC、Tcon供給增加,2021年第3季筆電面板出貨再度創下歷史新高,達7,227萬片,季增7.1%。TrendForce表示,受惠於宅經濟效應帶動,2021年自第1季至第3季筆電面板出貨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然面板需求已經開始出現部分轉弱的跡象,目前商用機種需求仍強,消費機種與Chromebook需求皆已開始下滑。而隨著Chromebook需求下修,其主流尺寸11.6吋面板出貨數量也隨之下降,第3季僅達1,088萬片,季減28.3%,預估第4季將再進一步減少。此外,由於商用機種需求仍強勁,故面板廠迅速轉往14吋及15.6吋面板,兩款尺寸第3季合計出貨量達4,645萬片,季增20.2%此也成為推升第3季整體筆電面板出貨創新高的關鍵原因。由於面板廠的靈活應變,使得2021年下半年筆電面板出貨不至於受到Chromebook與消費機種需求轉弱而有太大影響,目前預估第4季筆電面板出貨量可達7,115萬片;2021全年出貨量則有望達到2.78億片,年增23.2%。展望2022年,從供給端來看,受到2020~2021年筆電面板出貨大幅成長的激勵,使各家面板廠對於明年筆電面板出貨計畫均相當積極,各家面板廠的出貨計畫總和將達3.3億片。然須注意若明年沒有相應的筆電需求,商用機種需求可能隨著經濟持續成長而有所延續,再加上數位轉型的帶動下,TrendForce預估,2022年整體筆電面板出貨量為2.79億片,小幅成長0.3%。
 
缺料衝擊加劇 蘋果iPad產量腰斬
日經新聞報導,為了讓手機順利出貨,蘋果公司(Apple)大幅調降iPad平板電腦產量,將更多零組件分配給新款智慧手機iPhone 13,顯示全球缺料問題對蘋果所造成的衝擊,比先前顯示的還要嚴重。報導引述消息人士指出,過去兩個月的iPad產量,比蘋果原定計畫減少了50%,原先被用於較舊款iPhone的零組件,也被挪往生產iPhone 13。蘋果對此並未回應。iPad和iPhone機款有一些零組件是相同的,包括核心與周邊晶片,讓蘋果能在特定情況下,在iPad和iPhone之間挪移零組件的供應。法人指出,近期因為iPhone新機供不應求,下游組裝廠苦於缺料必須減少出貨,若晶片到位有助鴻海、和碩出貨與營收。但相對受到影響的則是iPad組裝業者,法人指出,鴻海是以高階機種為主,仁寶是平價機種,高階機種出貨量比較少,營收占比低,對鴻海影響不大。反而是iPad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受到的影響較大消息人士說,蘋果優先著重生產iPhone 13,部分是因為在西方市場開始擺脫新冠疫情之際,預測市場對智慧手機的需求高於iPad。目前歐洲和美洲市場占蘋果營收的66%。新款iPhone的銷售高峰通常出現在上市後幾個月內,特別在第4季有雙11、黑五、耶誕節等購物旺季,蘋果目前最優先重視的,就是確保iPhone 13系列手機能順利生產,趕上年底銷售旺季。不過,蘋果是平板電腦市占率最大的業者,市場對iPad需求始終強勁,疫情期間因遠距工作和學習趨勢,平板需求大增。根據IDC統計,去年iPad全球出貨量增加6.7%至5,320萬台,全球市占率達32.5%,遠高於第二名三星電子的19.1%市占率。iPad今年1-9月的出貨量達4,030萬台,較去年同期增加17.83%。不過,蘋果並非首度將iPhone的生產順序置於iPad之前。蘋果去年就將部分iPad的零組件挪用於生產iPhone 12,確保iPhone 12的生產不受疫情期間供應鏈出貨影響。這也顯示消費者買新iPad面臨的等待時間拉長。根據蘋果官網,在美洲或歐洲,消費者若10月底訂購256 GB的iPad,要到12月15日才會出貨;訂購最新款iPad mini的消費者則得等到12月首周。在中國大陸,消費者需等待六周才能獲得新款iPad。分析師認為,在零組件供應受限之際,蘋果會選擇優先生產iPhone很正常,iPhone每年出貨量約2億支,遠高於iPad,蘋果生態系以iPhone為基礎,iPad的季節性影響也沒有iPhone那麼大。
 
ESG革命 中小企存活關鍵戰
E(Environment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治理)在過去是一個永續的目標,現在對企業來說,ESG是一個生存問題!不分產業、沒有大小規模,ESG已上升到企業議程的首要位置,企業在做出商業決策時,永續原則已是優先考慮因素。工商時報做為台灣首要財經媒體,肩負向資本市場訊息傳遞、發揮社會溝通的功能。為進一步瞭解以平台整合資源協助中小企業參與ESG行動的執行策略,本報以「企業投入資源推動ESG,中小企業如何順利跟進?」為主題,10/27舉行閉門論壇,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邀請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龍,滙豐(台灣)銀行工商金融處負責人蕭仲程擔任與談貴賓,了解國際企業推動供應鏈轉型的永續革命潮流下,台灣企業、在台外商的應有行動,以及中小企業參與ESG的可行與必要。陳國瑋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正在舉行,會議提醒全球各界追求永續,從環境永續、社會永續到企業永續,企業要重視公司治理、CSR、ESG,都是落實永續的過程。從近期發展,發現大企業積極在推動ESG,中小企業卻顯得難以介入,此外,2050年碳中和標準加上2023年歐盟要課碳邊境稅,台灣要推徵收碳費,「ESG原本只是一個永續的目標,現在對企業來說已是一個生存問題!」,企業如果無法做到ESG,連生存都無法掌握。國際金融機構擁有國際豐富資源,能支持在地積極推動。滙豐集團「2021年永續融資及投資調查」,顯示全球超過八成的企業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將業務模式或資本分配轉向促進ESG結果的活動,顯見企業逐漸認同ESG因子與成長潛力有緊密相關性。而且,ESG議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的管理階層所推動,有企業已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品牌聲譽和未來發展。會中與談貴賓也分享各自內部經驗,鼓勵中小企業「起步走」。其一,從小處著手,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包山包海,例如有家飯店疫情期間沒有客人,飯店總經理讓員工每天幫助當地里民打掃環境,促進鄰里關係。其二,設立學習標竿,有家中型公司想跟台積電看齊,做好公司治理,於是把自己的家族企業董事會聘任許多獨立董事,家庭成員大量退出董事會。其三,中小企業自己做不來ESG,要懂得尋求外援,善用外部資源解決內部的問題。陳國瑋指出,ESG整合平台對於ESG的推動非常有幫助,不過現在還是一個起步,相信在未來這個平台會有比較完整的輪廓,且由於ESG包含的範圍很多,不同的資料數據歸屬在不同的政府部會管轄,建議應該有跨部會的協調,針對ESG把碳排放、公司治理等等資料加以整合,慢慢讓企業能有效率地落實。
 
Q3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年減一成
IT之家報導,根據Strategy Analytic發布報告,今(2021)年第三季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4540萬台、年減10%,但市場需求仍遠高於疫情前。報告顯示,從市場排名前五大品牌來看,第三季蘋果iOS/iPad出貨量(批發)年增15%至1,730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全球市場份額上升8%達到38%,拉大領先差距;三星平板電腦出貨量年減21%至750萬台,市場份額下降2.1%至17%;聯想出貨量年增5%達430萬台,是所有安卓廠商中唯一年增長的,市場份額上升1.4個百分點至9%。此外,亞馬遜Fire平板電腦出貨量年減26%至370萬台,市場份額下降1.4%至8%,位居第四位;華為平板電腦出貨量為180萬台,年減64%,市場份額下降6個百分點至4%。
 
Q3全球Chromebook銷量大降 市占僅9%
IT之家報導,根據Canalys發布報告指出,今(2021)年第三季全球個人PC(包括平板電腦)出貨量年減2%,其中下滑最大的當屬谷歌的Chromebook,其銷量市場份額從第二季的18%降低到第三季的9%。Canalys指出,雖然第三季的市場總銷量仍高於疫情之前的水準,但因整體供應鏈的供貨問題,可能使全世界的PC製造商在未來幾個季度的出貨情況變得更加困難。現階段因疫情而導致的銷售熱潮逐漸開始消退,其所帶動的教育市場也趨於飽和,Chromebook的總體銷量年減37%,共售出530萬台,反映了市場的低迷。全球頂級Chromebook零售商受巨大打擊,排名第一的Chromebook製造商聯想(0992.HK)銷量年減超過20%,排名第二的惠普降幅高達66%,排名第三的宏碁(2353)下降也超過28%。Canalys分析師推測,Chromebook第三季銷售的低迷與現階段市場的飽和度有很大的關係,這並不是單純因為零組件短缺或其他供應鏈方面的問題,還包括美國和日本等主要教育市場的需求達到了飽和點,公共大眾對數位教育專案的需求正在逐漸趨緩。另外,Canalys此次的調查表示,第三季全球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年減15%,除亞太地區逆勢增長23%以外,全球其餘地區的銷量都在下降。其中,蘋果依舊保持了在平板電腦市場的領先地位,從去年同期的34.4%增長到40%的銷售占比,但表現也不及去年,因為現階段銷售總數與去年相同;三星和去年同期相比銷售占比從20.4%下降到了19.1%,銷售總量年減20%。Canalys研究分析師Brian Lynch表示,儘管現階段的市場表現並不好,但第四季銷售可望受惠年底全球用戶的購買需求而有所改善。
 
IBM全球雲端市場調查:混合雲/多雲已是主流
IBM近日發表了關於全球雲端運算市場的最新調查報告。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雲端運算架構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參與受訪的全球企業中,只有3%在2021年依然採用單一的私有雲或公有雲架構,比例從2019年的29%驟減。這個下降的趨勢顯然表明,混合雲/多雲已經成為企業IT架構的主要選擇。 這項全球調查由IBM商業價值研究院(IBV)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在2021年合作執行,對來自全球47個國家、28個產業、約7,200位高階主管進行訪問,其中包括143家台灣企業。調查結果顯示,混合雲/多雲架構已是企業採用雲端科技的主力;此外,談到企業上雲,避免被IT供應商鎖定、資訊安全、法令遵循風險與互通能力仍然是全球受訪者最關心的四大子議題。而從這次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台灣企業的上雲速度比全球多數企業更快,全數(100%)受訪的台灣CXO均表示自己的企業已經採用雲端科技,且建置的是多雲或混合雲架構;63%的受訪者表示自家企業正處於雲環境的建置中期,或已經進入成熟的雲營運環境。與全球其他企業的IT架構轉型相比,台灣受訪者對於企業上雲更重視四點,分別是雲端環境的營運與管理是否能橫跨企業傳統IT、私有雲、公有雲三種環境,並透過單一儀表板管理(85%);保障企業數據或資料安全的能力,是否已經嵌入在整體企業雲架構之中(83%);資訊安全工具是否能與企業的多雲環境相容、易於使用(82%);工作負載是否能按照業務需求,從私有雲快速轉移到公有雲環境處理(82%)。另外,今年IBM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調查有三大發現,第一,全球企業受到資安威脅的頻率與嚴重程度達歷史新高。企業IT基礎架構的複雜性,為網路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全球超過八成的受訪企業體認到,將資料安全嵌入整體雲端架構,是企業數位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然而,相當矛盾的是,三成以上的受訪企業並未將提升網路安全與降低資安風險,列為他們最重要的企業投資項目 第二,多數企業不希望被供應商鎖定。有近八成(79%)的受訪企業認為,工作負載必須具備完全的可遷移性,不應被某家供應商鎖定;同時,近七成(69%)的受訪企業表示,被IT供應商鎖定,是影響其全部或大多數雲資產績效與企業數位轉型成功的重大障礙。第三,為了遵循相關法令規範,企業逐漸朝向以「產業雲」的模式採用公有雲,約七成(70%)的受訪政府機構與金融服務業企業表示,是否能遵循特定產業的相關法規,是影響其雲資產績效表現的最大因素。從垂直產業的維度來分析,此報告還有以下兩個主要發現,85%的受監管產業和政府機構受訪者、以及80%的金融服務產業受訪者表示,企業治理與合規工具能夠在多雲環境中互通、使用,對於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成敗非常重要;僅有1%的電子、保險、製造、電信、運輸和旅遊行業受訪者表示,時至2021年,他們仍在使用單一的私有雲或公有雲。IBM雲平台全球負責人Howard Boville表示,許多企業在開啟上雲之旅時,就採用了幾個不同的雲,伴隨而來的複雜性和分散性,可能會造成企業面臨重大的資安威脅;這次IBM的調查結果再次表明,資訊安全、治理和合規工具必須在多雲環境下運行,從一開始就把它們嵌入企業整體混合雲架構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成功。IBM建議全球企業必須從採用、速度、遷移、成本效益等方面,來評估如何使用雲。其它的建議包括聚焦於資訊安全與隱私、確認哪些工作負載應該遷移至雲端、讓企業資料為您所用、制定巧妙的方法、組建合適的團隊。
 
NB前景好不好?台達電這樣說
身為PC電源供應器全球龍頭,台達電如何觀察PC產業後市?對此台達電在近期法說會上指出,目前通路庫存還沒建立起來,「看起來沒有減弱」。執行長鄭平、董事長海英俊分析指出,筆電看起來大家都買得差不多,但通路商庫存還沒建立起來,現在看起來還沒減弱,但當庫存建立起來,需求就會比較平穩。間接也認同日前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所說的,通路庫存水準還是偏低狀態。和碩也將於下週舉辦法說會,華碩、宏碁也即將公布財報,華碩、和碩屆時對於產業上的未來展望與看法備受關注。陳俊聖於上月月中表示,目前通路庫存水準還是偏低,除需求強勁外,貨運塞港也是主因,2019年時從亞洲到美國的船運時程約2周,但現在平均拉長到6-8周,雖然航程時間相同,但船隻需花數倍時間停留在港口周圍等待靠港,甚至增加貨櫃掉到海裡的風險。展望2022年,陳俊聖認為,供給端將是決定宏碁有多少生意可做的關鍵,現階段需求與供給至少還有一季的量未被滿足,在可預見的未來改善幅度仍有限。產品線方面,他也看好電競、Chromebook 需求,其中,Chromebook 需求從過往11.6吋轉往15吋,長期成長仍將優於產業平均。
 
一樣做代工,電動車更能發揮影響力?鴻海「打群架」有3大優勢
近期「電動車」是熱門議題,從美國到台灣,人人都在談電動車。最近特斯拉股價衝破1千美元,市值來到1兆美元。上週鴻海發表其研發的3款電動車(Model C、Model E和Model T),大出風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生日那天(10/18),駕著集團自行開發的Model E,在鴻海科技日活動上亮相,這是由鴻海和裕隆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所研發的。鴻海的專長是電子代工和手機製造,為何在短短1年中就可以把電動車做出來?主要是因為結合了裕隆集團資源,這是一個「跨產業」合作。裕隆過去投入近千億元開發納智捷,累積了龐大的know-how並培育出許多人才,該業務去年被鴻海收購,成立鴻華先進。值得一提的是鴻華的商業模式,它有一個響亮的英文名字「Foxtron」,而且是由義大利汽車設計大師所設計。這並非單純代工,也不是宣告鴻海要開發自己的電動車品牌。客戶可以採用這幾台車的平台,自行修改細節,貼上他們自己的品牌,然後賣給消費者,換句話說是「Honhai Inside」。這和25年前鴻海崛起的商業模式「barebone computer」(準系統電腦)很類似,barebone是已組裝一半的個人電腦,具有機殼、電源供應器、主機板等主要零件,客戶可根據自身需求及預算決定搭配所需的CPU及記憶體,快速打造自己品牌產品。對於像HP及Apple這樣的客戶來說,是極具彈性的方式,客戶可專注品牌和行銷,將設計及生產委託給鴻海。以往台灣廠商大多都只專精於一個零組件,鴻海當年也是靠其中一項連接器起家。但鴻海和其它廠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告訴客戶:我可以幫你組裝更多部分,20%、50%甚至全部都是由我包辦,雖然其它零組件並非由鴻海所生產,但他是「資源整合者」。這就是鴻海最厲害的商業模式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即「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只是今天的E已不再是電子,而是EV(電動車)。但這和過去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只是單純代工。台灣電子製造商包括鴻海過去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沒有創造很大的附加價值,90%的利潤被品牌(蘋果)及關鍵零組件(英特爾)廠商所拿走,台灣只分到3%、4%的微薄利潤。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台灣產業界不能只為別人代工,應該把能力發揮在系統解決方案上,創造出更多價值,並透過電動車平台聯盟,拓展影響力,他指出,「智慧化」是決勝關鍵,而台灣在硬體、半導體和軟體均有實力,將相關技術和電動車機構設計整合,台灣會極有競爭力。鴻海的競爭優勢基本上有以下3點:

第一是核心技術及資源整合能力

未來電動車有三大組成:電子零件、半導體及AI、還有機構件。以往汽車核心引擎已經被半導體及AI所取代,台灣至少掌握了2/3的專長,這是和燃油車製造所不同的。

第二是生態系

也就是鴻海打造的MIH電動車平台。雖然零組件由以往上千件降到現在數百件,但仍有許多相關業者,MIH已吸引近2千家全球廠商加入。在鴻海推動下,大家可快速協力合作,共同提出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要。

第三是全球布局及策略聯盟

以往是歐美市場加中國製造,但現在由於保護主義興起,因此在全球各地均需有生產據點。鴻海的策略是和當地龍頭合作,比如說在東南亞和泰國國家石油(PTT)合資,在中國和浙江吉利汽車合資。簡單的說,鴻海成功關鍵是「產業生態系」。過去台灣廠商只有零組件和產品,頂多整合成技術系統,但說穿了還是產品導向。但世界已經改變了,未來需要的是「合縱連橫」。未來,全球會形成不同國家系統競爭的趨勢。台灣從來沒有自己的生態系,永遠在別人的生態系中載浮載沈,或許這一次,台灣可以藉由電動車走出真正不一樣的路!
 
COP26「金磚四國」再成眾矢之的 印度淨零慢人20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正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本報記者現場觀察,氣候大會才開幕2天,「金磚四國」即成眾矢之的,首先中、俄、巴西領導人皆未出席,而出席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則在英國時間1日開出令人失望的減排目標,預計2070年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比其他國家的2050年目標,整整晚了20年。「金磚四國」(BRIC)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每次氣候大會都是外界聚焦對象,原因是這4個發展快速的新興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而成為世界主要排碳國,但同樣背負巨大經濟成長壓力,抗拒大規模的減碳行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巴西總統波索納羅(Jair Bolsonaro)都未出席本屆大會,習近平僅發表書面致詞。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每年碳排放量超過11500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幾乎是美國兩倍。另外兩塊金磚俄羅斯與巴西,碳排量也都排在全球前10。金磚領導人紛紛缺席,原因何在?本報在會場訪問巴西NGO團體「一滴海水」(Uma Gota no Oceano)的環境編輯莫妮卡,她指出總統波索納羅根本不想來參加,「不管是社會與環境議題,或是防疫不力,讓他的地位越來越孤立,所以他不會來。他所做一切都違背社會與環境正義,讓人難以為他辯護。」長期參加COP大會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也表示,氣候變遷大會一向有3個「搗蛋鬼」,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這幾個國家最討厭透明度,尤其是關於碳排放減量機制的計算方式」,且都尚未交出2030年減碳目標,所以這3國的動向,可能會影響COP成果。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碳排放經濟體,截至2017年數據,每年排放325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僅次於中國、美國與歐盟。印度總理莫迪在致詞時強調,印度不遺餘力對抗氣候變遷,並做出5項承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207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然而,印度做出的承諾,不僅比COP26目標的「2050全球淨零」要慢20年,更比中國的2060年目標更慢10年,讓外界大失所望。
 
劍麟Q3每股賺0.49元 繳出虧轉盈成績單
劍麟2021年第3季合併營收為9.11億元,年增7%,稅後淨利達3,686萬元,稅後每股盈餘(EPS)0.49元,同比去年同期繳出虧轉盈的成績單。累計劍麟2021年前三季合併營收為27.82億元,年增20.79%,稅後淨利達2.06億元,稅後每股盈餘(EPS)2.71元。劍麟表示,受惠三大主力汽車安全關鍵零組件產品應用之滲透率持續提升,公司持續積極與客戶共同開發新產品,並以高穩定度與高良率的量產技術、高產品品質等優勢深得安全零件供應商大廠的信賴,再加上歐美疫苗施打狀況穩定逐漸解封,帶動客戶拉貨力道增溫,創造第三季汽車事業群營收比重攀升至80%。劍麟進一步表示,雖適逢汽車產業傳統暑休淡季,加上車用晶片短缺影響,使得出貨表現在9月時未達預期水準,但整體而言,在成本與費用嚴控、產品結構優化等效益展現下,第3季營業毛利率依舊較去年同期增加3個百分點達21%。展望2021年第4季,雖全球汽車產業鏈仍受到車用晶片短缺之影響,但劍麟看好進入傳統汽車產業旺季,主要客戶回補庫存之備貨力道的增溫,加上受惠於品牌車廠針對新車款持續導入更多安全配備規格升級與數量持續增加的趨勢不變下,將有助保持良好的訂單能見度,且貢獻整體稼動率持續提升。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