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董座王紹新:營運脫離景氣波動 明年目標雙位數成長
連接線束廠信邦董事長王紹新11月6日表示,明年景氣怎樣很難說,但信邦已經脫離景氣波動的影響,目前給內部的目標,明年還是要有雙位數的成長;至於缺料、零組件漲價的狀況,也會跟客戶協調漲價,共同分攤成本。王紹新表示,信邦很早就走入工業型用途,無論是半導體、綠能、醫療以及電動車等應用市場,跟筆電等消費性電子相比,受到景氣變化影響較低,加上跟客戶長期深化合作,每年營運穩健往上。不過,王紹新坦言,缺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沒人說得準,不過因為工業產品生命週期較長、需求穩定,客戶給的訂單能見度也普遍較長,因此除了漲價外,也會靠多備一些庫存減輕供應鏈的問題。除了缺料外,王紹新認為另一大問題是缺工,目前不論中國或是台灣,都有看到此現象,苗栗工控新產線在 11 月下旬投產同樣面臨缺工壓力,只能靠投資提升自動化比重因應。
 
車市復甦!胡連前三季EPS 5.6元 優於去年同期
車用連結器廠胡連11月5日公布2021年第3季稅後純益1.72億元,季增6.8%,年增6.8%,每股純益(EPS)1.73元,第2季與去年同期的EPS均為1.62元。隨著全球汽車市場持續回溫,胡連今年與明年業績展望看好。胡連2021年前三季稅後純益5.57億元,年增115.8%,2021前三季每股純益5.60元,去年同期EPS為2.60元。胡連受惠中國大陸車市回溫,台灣印尼美國市場出貨成長,加上高頻高速高壓連接器等新產品擴大出貨,推升營運上揚,法人預估,胡連2021年營收將達到47.19億元,年增29%,稅後純益7.61億元,年增36%,每股純益(EPS)7.63元。胡連主要產品包括車用連接器/護套/保險絲盒等,該公司產能包括台北、大陸南京/東莞,以及越南四個廠區,其中南京廠為主力廠區,客戶則以大陸自主品牌車居多,近幾年積極布局東南亞、歐洲等地,並在印尼成立子公司,搶攻汽機車連接器市場。展望2021第4季,胡連表示,供應鏈變數不少,但接單狀況良好,若無重大意外,第4季有機會優於第3季,全年營收有機會創下歷年新高。法人表示,大陸車市回溫,且持續有國產替代進口品趨勢。台灣、印尼、美國市場出貨高速增長。加上高頻高速、高壓連接器產品,主要應用於 ADAS、電動車,2021 年占胡連營收比重有機會做到 1%。由於 ADAS、電動車市場趨勢向上,且相關產品單價高,後續營收占比有機會拉升。另外,胡連之前宣布與全球汽車座椅和電子電氣技術領導廠商美商李爾公司(LEAR Co.)簽署合資協定,合資公司將成立於中國大陸揚州,胡連可望擴大進入國際汽車製造商供應鏈,同時迅速擴大李爾的垂直整合能力,為全球汽車製造商設計和生產一系列,用於當前和未來車輛架構的連接器系統產品。 這也將增添胡連2022年的成長力道。

總體經濟

對台貿易逆差擴大
儘管兩岸關係緊張,但大陸對台貿易規模、逆差仍持續擴大。據大陸海關總署7日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前十月,大陸對台灣進出口總值達2,662.9億美元,年增27.8%。其中,今年累計對台貿易逆差達1,39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8兆元),較去年同期的1,131億美元成長23%。大陸海關總署數據,10月大陸對台灣進出口總值267.8億美元。其中出口63.9億美元,進口203.8億美元。另累計今年前十月,大陸對台灣進出口總值2,662.9億美元,年增27.8%。其中,出口634.4億美元,年增31.7%,進口2,028.4億美元,年增26.6%,今年對台貿易逆差1,394億美元。其他對外數據方面,今年前十月,大陸對美國進出口總值6,099.3億美元,年增33.4%,出口4,653億美元,年增31.7%、進口1,446.3億美元,年增39%,順差達3,206億美元,為第三大貿易夥伴。東協和歐盟方面,今年前十月,大陸對東協進出口總值7,033.3億美元規模最大,年增30%,對歐盟進出口總值6,703.7億美元,規模排名第二,年增率同樣為30%。

電子資訊

疫後新常態 65%企業朝跨境電商邁進
疫情過後,零售產業與外貿出現變革,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與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共同發布2021年跨境電商焦點報告指出,2020年台灣有38%的企業營收呈現衰退,而面對電商快速發展,65%的內外貿企業認同應加速推動跨境電商,但仍有高達45%尚未布局電商,數位模式程度仍然偏低,另外有39%的企業僅從事國內電商、24%加入出口跨境電商平台,顯示台灣產業數位化反應仍然不足。台灣電商專家、同時也是台科大特聘教授盧希鵬則表示,新冠疫情過後,台灣產業需面臨轉型升級的課題,30年前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的概念,鼓勵企業朝向品牌、研發去發展,以提高市場價值,但30年過去,台灣廠商依舊著重在製造、組裝及研發與供應鏈服務,對品牌端的投入仍然偏低,微笑曲線也因此無法起飛。
而根據報告,台灣2020年對外貿易總額達到6,317億、成長率達2.8%,但獲益多偏重在科技型的IC及資訊通訊產業。而在疫情影像之下,全球展會停擺,連帶影響台灣高度仰賴展會拓銷到外帽企業。而在接受調查的廠商中,49%的企業已布局跨境電商,超過傳統的參展模式(46%),顯見台灣貿易受到數位化發展影響,已產生質變。而若以外銷訂單來看,目前仍以OEM(代工生產)比例最高(63%),OBM(自有品牌生產)比例僅28%。此外,65%的內外貿企業認同應加速推動跨境電商,顯見新外貿模式對企業來說仍具備高度吸引力。不過在推動的過程中,不少企業仍面臨環境資源缺乏的挑戰,有54%欠缺電商人才、52%欠缺品牌人才、40%則是沒有品牌發展藍圖,導致知行無法落實合一,成為現在台灣企業心中的「集體焦慮」。盧希鵬認為,疫情過後全球迎來新常態,而網路世界的銷售,不再以傳統的「市場區隔」來定義,如網物銷售站點、意見領袖或是採購人員的社群帳號,都是獲取流量、進入市場的重要媒介。他表示,台灣的企業要掌握這些結構洞,獲取網絡最多人的肯定,就能形塑成為品牌,這就是數位時代的品牌網絡思維,也是微笑曲線得以起飛的關鍵。對此,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黃文榮也指出,過去電商剛發展時,對企業來說是「nice-to-have」,但時至今日,電商已經變成「must-have」,而過去企業投資品牌必須面對大眾,要花大錢在傳統通路與媒體上,但近年來跨境電商模式竄起,利用平台的大流量、精準化的社群媒體操作、行銷科技的投放,對特定目標客群的行銷門檻大幅被降低,現在利用跨境電商來做外貿、做品牌,才是台灣品牌向海外發展的關鍵。

 
鴻海10月營收成績單交雙減 零組件缺料影響資通訊終端出貨
鴻海10月受到零組件缺貨影響,導致資通訊(ICT)終端產品出貨放緩衝擊營收貢獻,今公告營收僅端出5508.91億元,月減 5.95%,年減 10.07%,營收交了雙減的成績單。累計前10 個月營收為4.66兆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7.53%。相較於9月營收在蘋果(Apple)iPhone的加持下,營收達到5857.31億元,月增46.41%,年增25.6%,10月營收縮小至5508.91億元,法人估計主要受蘋果供應鏈缺料的影響,未來在疫情降溫、缺料狀況緩解後即可以恢復,而隨著iPhone及其他ICT產品提高出貨量後,預估在第四季可以挹注回營收表現。從鴻海10月的4大產品線成長表現來看,雲端網路產品動能最佳、其次為消費智能產品、接下來為元件及其他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居末。若以全年度成長來看,元件及其他產品最佳,依次是消費智能產品、雲端網路產品及電腦終端產品。法人分析,電腦終端產品受到今年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等宅經濟應用拉高了基期,也是讓此類產品在月成長及年成長動能上,相較之下略顯較弱的原因。先前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今年大概是這10年來整體獲利最好的一年,營收也會是最好的一年,鴻海有受到影響,但整體表現還是不錯。
 
疫情影響下半年手機能見度低,長短料牽動筆電成長
第 3 季以往是消費電子終端產品關鍵零組件拉貨旺季,不過今年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加上半導體供應鏈吃緊、長短料問題以及原材料缺貨成本上揚,下半年手機市場能見度降低,筆記型電腦出貨能否維持成長態勢產生變數。業者指出,半導體供應商已將訂單交付時間拉長到超過 30 週,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和筆電等消費電子市況趨於保守。產業人士表示,部分晶片或電子零組件供料多、部分供料少,進而影響消費電子終端產品出貨的狀況,就是長短料。若供不應求、終端廠商會積極下單搶料、讓半導體上游產能吃緊,若部分電子產品料況出現缺口,這讓終端產品品牌廠商備料難度提高,出現備料不齊的長短料狀況,影響終端出貨,若加上 COVID-19 疫情嚴峻,可能讓終端市場需求遞延,造成電子供應鏈「上肥下瘦」的趨勢。觀察下半年手機市場需求,本土法人指出,全球手機市場能見度低,Delta 病毒疫情和缺料是不確定因素。觀察資訊產業,外資法人評估資訊產業消費支出復甦有趨緩的跡象。蘋果(Apple)在 7 月 28 日季度公布財報時就示警,供應鏈限制對 iPhone 和 iPad 出貨仍有部分影響,預估供應鏈短缺對截至 9 月底的單季影響程度將較高,暗示影響程度將高於 30 億美元,是否會延續到 12 月底仍待觀察。鴻海轉投資系統模組封裝廠訊芯董事長徐文一指出,Delta 病毒變數可能影響下半年全球手機銷售。組裝非蘋手機的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也示警,銅以及生產所需其他金屬原物料漲價,刺激電機設備及被動元件定價上揚,此外包括 IC 晶片、濾波器、液晶顯示器、感測元件等供應非常吃緊,不僅價格上漲,交貨時間也延到明年。富智康表示,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缺貨狀況影響下半年消費電子旺季、問題也會擴大,許多半導體供應商已將訂單交付時間拉長到超過 30 週之後;此外海運受限和通膨也成為下半年整體市況的不確定因素。蘋果 iPhone 主要組裝代工合作夥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下半年料況沒有緩解,晶片和零組件缺料狀況可能會再延長到明年第 2 季之後,要看 Delta 病毒疫情變數,不過半導體缺料和原物料價格上漲,對鴻海集團影響不大。筆電產品也受到供應鏈吃緊和長短料問題影響,研究機構 IDC 日前下修全球個人電腦(PC)今年成長幅度至 14.2%,較先前預估成長 18%下修 3.8 個百分點,主要是供應鏈吃緊以及物流受到挑戰。筆電和電腦品牌大廠戴爾(Dell)就點出,半導體晶圓和載板持續吃緊,且晶片封裝用打線封裝(Wire bonding)和導線架(lead frame)供貨也有挑戰,因應零組件價格上揚,不排除第 3 季到第 4 季逐步調整定價策略,預期第 4 季部分終端產品漲價將較明顯。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在 8 月初點出,面板、顯示卡、板端 IC 及載板供應較預期惡化,部分業者因零組件供給長短料問題導致更大缺口,第 2 季全球筆電出貨季增幅度不如先前預期,供給面 IC 缺口未解,今年全球筆電出貨預估僅季增 2%以內。外資法人分析,第 2 季全球筆電出貨量約 6,195 萬台,較第 1 季季減 2.1%,較去年同期僅成長 12.3%,主因正是半導體供應短缺影響出貨,預估第 3 季半導體缺貨因素仍持續牽動全球筆電出貨表現。不過劉揚偉仍正向預估今年全年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仍有不錯表現,他分析,市場需求仍存在,資金也充足,因為有貨幣量化寬鬆和紓困的挹注,買氣可能比想像的要好,但是供應鏈「不是說有就有」,尤其是半導體,需要幾年時間增加產能。戴爾預期,包括資訊、消費電子、車用和工控等領域對電子和半導體持續強勁,商用電腦、工作站產品以及商用筆電等產品市場需求續強,第3季需求環境仍相對健康。IDC 分析,大部分電腦產品的市場需求仍存在,儘管短期包括面板和相關晶片等供應短缺,筆電仍將是未來電腦成長的主要動能。外資法人評估,儘管疫情在部分地區轉為嚴峻,不過市場需求持續存在,但是供應鏈吃緊的狀況不僅將持續到今年底,半導體產能吃緊也會延續到 2022 年,產能稼動率維持高檔。
 
英業達Q3全年營運高峰 2022全年營收重返正成長
英業達今年來受到零組件缺貨及匯率升值雙重影響,導致營收表現不如預期,惟第3季開始進入全年營運高峰,在三大業務將同步增長下,預估單季營收將雙位數季增,且隨著微軟Win 11推出及全球商用市場展開換機潮,將帶動英業達2022年筆電業務維持今年高檔水準,刺激全年營收重回成長軌道。展望第3季,英業達看好進入傳統出貨旺季,加上遞延訂單加持,預估本季將為全年營運高峰,三大業務將同步增長,單季營收相較上季將有雙位數成長,但零組件缺貨仍為營運主要風險。英業達7月營收455.1億元,月增10.3%、年減6.5%,為10個月新高;累計今年前七個月營收2,722億元,年減4.9%,為4年新低。英業達指出,伺服器業務因新平台轉換及大型資料中心客戶成長力道挹注,今年營運展望可期,惟受到缺料影響下半年仍需觀察料況隨時調整出貨動能。筆電受惠於宅經濟與平台轉換今年仍延續出貨熱潮,供應鏈缺料雖限制了部分出貨規格,但期待下半年出貨可以較有彈性滿足客戶需求。智慧裝置因產品推陳出新,下半年市場需求回溫,營運較前一年度看好,惟缺料影響是整個電子業的綜合反應,出貨仍需視料況滾動式調整。展望2021年全年,法人預估,儘管英業達三大業務筆電、伺服器及智慧裝置訂單、展望皆佳,但受零組件缺料及匯率升值雙重影響,預期今年全年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將個位數下滑。不過,由於英業達筆電以商用市場為主,預期在今年下半年微軟Win 11推出,將刺激一波換機潮,以及隨著全球疫情降溫,企業將開始替換IT設備下,可望帶動英業達筆電需求。此外,英業達2021年儘管伺服器業務需求佳,但因IC元件缺貨影響,導致出貨可能低於預期,但隨著2022年零組件供貨好轉,加上白牌伺服器業務需求持續增長,法人看好2022年有將有兩位數成長,加上智慧裝置業務看增下,預估2022年英業達全年營收將重返成長軌道。
 
伺服器缺料 恐延燒到明年 3檔受關注
電子供應鏈缺料風暴今年開始延燒至伺服器廠,全球伺服器出貨總量也於第二季出現年減走勢,台伺服器廠包括一哥英業達、ODM Direct白牌伺服器廠緯穎及華擎等,接續喊出下半年出貨動能得看料況,並直言缺料將一路延燒到明年。 美系伺服器品牌大廠HPE慧與科技更為強化其策略採購競爭力,首度將採購決策重要單位落腳台灣,以固樁在台的供應鏈。不同於筆電及其它消費性電子產品,去年下半年供應鏈料況短缺逐步擴大之際,位居優先供貨的伺服器產業還未受到影響,直至今年第一季,各伺服器廠在手上備料尚可因應下,也仍未遭缺料明顯拖累出貨動能。不過自第二季後,伺服器缺料情況轉趨嚴峻,除了不時會輪著短缺的小型IC,部分特殊元件缺料的情況也始終不見好轉。台伺服器ODM一哥英業達,及以美系資料中心為客戶主力的緯穎,即陸續受到缺料壓抑伺服器出貨動能,進入下半年以來,隨著料件缺口從10%再擴大,即便滿手單,成長動能也因出貨受限、無法反映在業績上。緯穎並預期,部分特殊元件將一路缺到明年年中,明年下半年能否有所改善則待觀察。作為全球企業存儲伺服器市場龍頭的HPE,同樣預估缺料恐至明年下半年才可能改善。HPE全球營運群策略採購處副總裁許俊強指出,短時間內,市場需求依然強勁、IC元件廠新擴的產能也還跟不上,預期明年上半年整體伺服器供應仍相當吃緊。後續則得評估伺服器產品逐步反映成本上漲、而提升價格後,會否影響市場需求收斂,觀察期將落在明年下半年。許俊強表示,台灣在產業供應生態系具關鍵地位,重要上游廠如台積電、國巨等零組件供應廠龍頭皆在台灣,HPE也早於去年前即規畫將扛起全球供應鏈決策重責的採購處落腳台灣。今年初,身為全球策略採購處高管的他正式派駐台灣後,除將持續擴展其在台規模外,也更積極、密集地拜訪台既有供應商與ODM合作夥伴,並增加接觸新供應商的機會。HPE主要ODM廠含括英業達、鴻海及緯創,為強化對供應鏈夥伴的保障及信心,許俊強表示,HPE也藉由簽訂長約、提供訂單能見度至12個月,並協助其透過HPE的品牌優勢,縮短供貨時程或取得優先供應順位,以提升ODM出貨量。許俊強直言,台灣對HPE在全球供應鏈採購策略上的功能性將大幅提升,未來在台的主管也將可直接進行更多採購決策,有助於HPE可更即時的與台供應商夥伴溝通,另一方面也為HPE在台延伸業務及研發後的第三隻腳。
 
迎電動車浪潮 首座汽車充電站 年底登場
繼建置電動機車充換電站後,中油也將展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依經濟部指示,規劃於2021~2025年合計設置59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第一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將於年底登場,預計於台北市福林加油站旁停車場完成10槍電動車充電設施建置。此外,中油電池材料布局已開發出多款因應不同使用之軟碳產品,陸續送廠商驗證獲正面評價。中油已投資興建電池負極材料軟碳及鈦酸鋰生產工廠,預估2025年、2023年商轉,盼能切入電池芯、電池模組及儲能等利基市場。中油代理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中油2018至2020年完成建置558座充換電站(含502座換電站及56座充電站),今年預計完成216座充換電站(含194座換電站及22座充電站),合計共774座充換電站(含696座換電站及78座充電站)。各國積極推動禁售燃油車政策,並給予電動汽車補助。在綠能政策推動下,中油規劃於2021~2025年設置59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包括2021年10槍、2022年8槍、2023年14槍、2024年11槍及2025年16槍,並依市場需求做滾動式調整。因應電動車趨勢,中油擬利用輕裂工場副產的重質油料,轉化為精碳材料及鋰電池負極材料,應用於電池儲能材料、複合材料及環保材料等領域,期藉由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跨足能源、電子及半導體產業所需原材料。另,開發雙環戊二稀(DCPD)應用,攜手石化業者往高端材料(如風力發電葉片等)轉型升級。李順欽指出,減碳議題發酵,中油也提出創新減碳方案,研議從輕裂工場煙道氣捕捉二氧化碳(CO2),向下製造化學品如甲醇,用於製造其他化學品及燃料電池。捕捉的CO2還可與石化業者合作,建置碳再利用工場,如生產碳酸乙烯酯,用於電池電解液,預計每年減少3.4萬噸碳排放。此外,中油將與價值鏈中利害關係人合作,供應天然氣碳中和產品,協助國內業者面對歐美訂定之減碳要求;目前已與台積電簽署「天然氣碳中和計畫合作意向書(MOU)」。另與中鋼合作規劃鋼化聯產策略、研發減碳技術,盼以CO2為碳源生產綠色產品。
 
電動車概念股2.0 強勢上攻
2021堪稱電動車「戰國時代」,一番較勁下來特斯拉(Tesla)穩坐產業龍頭,10月市值正式破兆美元、股價以1,024.86美元創歷史新高。由於其車款全面使用磷酸鋰鐵電池(LFP),讓電池材料、功率元件等嶄露頭角,美琪瑪、德微等電動車概念股2.0領風騷,股價從下半年至今漲幅高達27.61%~158.54%。電池正極材料廠美琪瑪、康普,與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連接線束大廠貿聯-KY,是公認的「特斯拉概念股」,但下半年股價表現卻是兩樣情。美琪瑪7月來股價翻1.27倍增加,康普上漲逾五成,同期間貿聯-KY僅漲4.63%、和大反跌9.21%。除了美琪瑪、康普仍穩居電動車指標股外,車用零組件相關由功率元件的二極體,以及材料類的碳化矽(SiC)取而代之。如二極體的德微,下半年股價飆漲1.58倍,而碳化矽指標的漢磊,同期間漲幅也高達88%。這兩大族群上周股價漲多回檔,但專家多認為,電動車才剛開始,看好這題材會長長久久。資深分析師許博傑表示,電動車相關半導體絕對是2025年以前關注焦點。他指出,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差異,在於引擎轉換成電動馬達、油箱換成電池,並多了電子控制裝置變流器,帶動半導體使用種類及用量大增,以電子控制的功率元件為尤。電子控制的功率元件中,以二極體最為基礎、但卻最重要,而碳化矽則是挾耐高溫、高壓、高頻率、大功率等特性,更適合電動車之用。因此,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直指,電動車題材的漏網之魚,就是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與碳化矽,相關個股代表有漢磊、光磊等。針對二極體,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認為,國內整流二極體大廠潛力大,個股仍有補漲機會,可尋找營收比重來自車用較高的個股切入,如發電機供應鏈等,對於切入電動車領域具先天優勢。
 
斷鏈衝擊蘋概股 鴻海10月營收減
秋季向來是蘋果新品出貨旺季,但晶片短缺效應卻衝擊蘋果供應鏈,下游組裝廠鴻海昨公布十月營收五五○九億元,月減五點九五%,但若以前十月營收表現來看,鴻海以四點六五兆元成績創歷年同期新高。上游鏡頭大廠大立光十月營收為四十二點○三億元、月增○點七四%,為九個月來新高,但累計前十月營收為三八一點一四億元,年減十七%蘋果執行長庫克上周指出,晶片短缺問題未見緩解,供應限制衝擊將所有產品,特別是iPhone、iPad和Mac,預估斷鏈問題可能會讓蘋果單季營收折損六十億美元,而供應鏈斷鏈的影響還會延續至本季。至於鴻海十月營收為五五○九億元,月減五點九五%,也較去年同期減少十點〇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透露,今年集團獲利將是過去十年最好的一年,他也將在十二日線上法說會,對外說明鴻海第四季營運展望。
 
手機、HPC、電動車 3大應用點火 載板供不應求
2020年全球PCB產值規模約為697億美元(含PCB廠後段打件產值),其中載板產值規模約為110.8億美元,占全球PCB產品比中15.9%,較2019年成長了26.8%,成長速度居主要PCB產品之冠,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分析,載板迅速崛起後,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以應用市場來看包含了三個主軸,即智慧型手機(最大的應用市場)、HPC(高速成長應用市場)及電動車(未來潛力市場)。智慧型手機中所應用的載板主要為BT載板,近年因5G手機增加SiP、AiP、RF射頻模組,持續帶動BT載板的使用量,隨著5G商用化持續加速,5G智慧型手機預估是未來推動智慧型手機成長的新動能。HPC平台包括個人電腦、平板、遊戲機、伺服器、基地台等,在HPC產品中主要會使用ABF載板作為晶片封裝。未來包括5G基地台的持續部署、數據中心、AI伺服器需求的增長,以及新一代遊戲機的銷量上升等多項因素,將推動HPC市場需求。長期以來,汽車一直是晶片的重要應用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延燒的車用晶片短缺問題,至今仍未見緩解,已迫使國際車廠紛紛減產甚至停產,可見晶片對汽車產業的重要性。隨著國際碳中和持續推動下,各國政府紛紛訂定淘汰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勢必將促使車廠加速電動車發展。TPCA分析,載板2020年迅速崛起後,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再加上新冠疫情催化,數位轉型速度加劇,除了宅經濟需求強勁,AI及高速運算的需求也大增,導致CPU及GPU需求大幅增加,致使與半導體有高度連動性的ABF載板嚴重缺貨,也成為多家晶圓代工及晶片廠能否順利出貨的生產瓶頸。
 
台達電Q4營收估增;明年看好電動車/儲能
台達電在手訂單持續增溫,看好Q4營收還可較Q3成長,不過,由於成本轉嫁還需1~2季的時間,毛利率方面仍持續承壓。後續產品動能方面,筆電、伺服器需留意後續供需反轉點,IA(自動化)近期在大陸限電影響下,客戶需求轉弱;不過,長期公司持續看好電動車、充電樁,明年仍可望高速成長,且虧損可大幅減少,至於儲能仍是長期趨勢,將穩定成長。在手訂單持續增溫下,台達電看好Q4營收可望較Q3續成長,法人分析,Q4營收可望季增低個位數,但需留意材料成本高漲和零組件缺料將持續影響毛利率表現。公司強調,目前持續與客戶協商成本轉嫁,不過還需要1~2季度調整,認為近期毛利率應該差不多都維持Q3水準。主要產品線動能方面,筆電、伺服器市場客戶需求還未轉弱,但終端消費者採購已差不多,目前是通路商在建立庫存,隨時留意供需反轉;IA方面,近期受到中國大陸限電,影響客戶資本支出下降,短期動能將受影響,但公司認為,長期仍是產業趨勢,對未來發展持續有信心。電動車則營收持續成長,今年在缺料、停工等問題下導致庫存大量堆積,使虧損擴大,但明年整體虧損可望大幅減少,此外,車外的充電樁長期都看好會持續成長。儲能方面,公司分析,產業前景很看好,台灣也還有很多機會,但主要還是牽涉到各國政府基礎建設的政策問題,加上電池供應的問題很大,後續要整個生態系建立好,成長趨勢會比較清楚;目前跟客戶漢翔(2634)已做了第一個儲能設備,目前在談第二個案子,整體來說,成長的趨勢還很不錯。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