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胡連10月營收月、年雙增 後市法人按讚
汽車電子大廠胡連公布10月營收為4.67億元,月增11.86%、年增22.25%,由於接單狀況良好,且疫情影響淡化,10月營收動能回升;分析師並表示,胡連並在第3季稅後純益(EPS)1.73元,符合預期下,投資建議維持買進。胡連在第3季財報方面,雖仍處於產業淡季且疫情拖累東南亞市場表現,但因中國自主品牌客戶較不受晶片缺料影響且當地疫情影響淡化,全季營收11.55億元,季減1.47%。獲利能力方面,因受到銅價、塑料價格上漲,且不易轉嫁予客戶,毛利率由2Q21的35.59%續降至33.54%,營業費用提升,營業利益1.96億元,季減17.54%,考量業外淨收入回升且稅率相對下降,稅後純益1.72億元,季增6.78%,EPS為1.73元。2021年方面,市場預估全年營收47.1億元,年增29.1%,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中國、台灣、印尼、美國等市場,而保險絲盒、高頻高速、高壓連接器產品後續表現看旺;獲利能力方面,雖營收規模拉升,但因銅價明顯上漲,壓縮毛利率表現空間,預估2021年毛利率36.14%,較2020年略為下滑,但考量業外表現平穩、稅率相對上升,預估稅後純益7.5億元,年增35.9%,EPS為7.6元。分析師並表示,胡連10月營收及第3季財報,表現皆符合預期,且受惠於全球車市需求回升,中國國產替代進口品趨勢及新產品、新客戶帶動,馬年營收、獲利明顯提升,預估此動能將可延續至2022年,且在銅價表現相對穩定情況下,預估2022年獲利持續增長。

總體經濟

前10月對五大市場出口 同創新高
財政部8日公布10月進出口統計,受惠於國際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需求暢旺,還有歐美各國基礎建設需求提升,我對美、日、歐出口值依序為62.3億美元、26.5億美元、37.5億美元,皆創歷年單月新高水準。另我10月對中國大陸、東協出口值分別為162.2億美元、60.3億美元。以今年累計1~10月出口規模而言,我對大陸與香港(1,547億美元)、東協(575億美元)、美國(533億美元)、歐洲(313億美元)、日本(239億美元)等五大市場出口規模,皆創下歷年同期新高水準。另今年1~10月我對陸、美分別出超863億美元、209億美元,估計我全年對陸、美兩大經濟體出超金額將創新高。我對歐、美、陸、日、東協等五大市場出口持續成長態勢,已連續七個月全面開紅盤。以出口增速而言,我對歐洲、美國、東協、日本10月出口年增率分別為44.8%、29.4%、24.7%、23.1%,為高速擴張;而我對大陸因高基期及大陸手機銷量因素,10月對其出口年增率僅14.3%。以出口占比而言,近五年我對美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從2017年11.7%逐步提高到今年前十月14.6%態勢,對陸出口占比從2017年41.2%略提高到今年前十月的42.5%,我對日出口占比近年皆為6.6%持平,對歐出口則從9.1%小幅下降到8.6%,對東協出口則為18.5%降至15.8%,顯見我國出口重心仍在陸美兩大經濟體。展望年底,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隨第四季迎來歐、美、陸年底採購旺季,估計11、12月我對主要出口市場應該可維持擴張態勢。在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與疫情趨勢下,因原物料價格維持高檔、終端需求強勁、半導體供應鏈火熱,促使我對五大市場出口維持正成長。蔡美娜認為,雖然中國大陸近期因斷鏈、高基期等因素,因此拉貨有所減少,但估計為短期因素,隨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國家積極推動基礎建設與消費升溫,國際對傳產貨品、電子產品等需求穩健提升,近期歐洲、美國採購經理人PMI數據皆為58以上,顯見採購樂觀程度。
 
電子零件出口大陸 成長趨緩
電子零組件出口成長趨緩,對中國大陸出口尤其顯著。財政部11月8日分析,主要有供應鏈斷鏈影響、大陸手機銷量不如預期等兩大因素,至於大陸限電是否為原因之一,財政部認為,可能有影響但無從證實。不過若從產業界訊息來看,包括台積電、聯電等指標業者,對於未來需求都不看淡,因此財政部認為暫時不用過度悲觀解讀,可再持續觀察。電子零組件主要包括積體電路、印刷電路等重要出口貨品,從去年底開始,和資通與視聽產品共同撐起我國出口半邊天,不過觀察10月表現,成長情形略顯疲態,10月出口規模145.8億美元,年增12.4%。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的電子零組件的金額,從今年1月年增率超過五成,一路下滑到三成、兩成不等,直到10月只剩8.6%,成長明顯趨緩。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不只是陸港的電子零組件年增率縮小,對南韓、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類似狀況,可能是產業供應鏈受到斷鏈因素干擾,影響拉貨,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近期也證實供應鏈問題干擾產出。其次,也有業界分析師觀察到大陸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可能是原因之一。蔡美娜表示,目前電子零組件成長幅度收斂,較屬於單月現象,可持續觀察,不過舉足輕重的廠商台積電近期在法說會上打了強心針,5G、高效能運算等大趨勢不變,晶圓代工吃緊仍延續到明年,另外聯電也是維持相同論調,從產業訊息來看,可不必太悲觀解讀。

電子資訊

台汽車零配件預估今年產值成長5.8%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今天預估,今年台灣汽車零配件產值估新台幣2233.56億元,較去年成長5.8%,今年對美出口占比提升至53.1%,售後維修的產品特性,受惠美國汽車保有量仍持續增加,以及中古車銷售熱絡。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今天上午舉行「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智慧車輛場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資深研究員蕭瑞聖預估,今年全球汽車零配件產業銷售值可到1兆5536億美元,較去年成長6.3%,今年台灣汽車零配件產業產值估新台幣2233.56億元,較去年2110.61億元成長5.8%。蕭瑞聖分析,今年台灣汽車零配件出口至美國、歐洲、東協、日本、中國等市場顯著增加,其中電動車零配件比例呈現成長,從市場來看,他預估今年台灣汽車零配件對美國出口占比將從去年的52.2%提升至53.1%,不過去年新南向主要國家占台灣汽車零配件出口值比重僅6%,還有很大成長空間。觀察台灣汽車零配件生產品項,蕭瑞聖指出,機械加工汽車零配件占比高,品項也繁雜,主要是台灣在模具製作、塑膠射出成型、機械加工精度有技術實力,以去年為例,其他汽車零配件占比41.6%,汽車車燈和零配件占比約18.7%,汽車傳動與懸吊系統及相關零配件占比約10%,汽車電氣設備和零配件占比約9.4%。蕭瑞聖表示,台灣汽車零配件產品多屬於售後維修(AM)特性,產能約9成集中在台灣,儘管今年全球車是因晶片缺貨造成新車生產量減少,不過美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中古車銷售熱絡,台廠受美中貿易戰和COVID-19疫情影響小。蕭瑞聖指出,展望台灣未來汽車零配件產業將朝向電動化和智慧化發展,項目包括功率轉換控制器、線傳技術、材料輕量化和模組化、智慧製造等,他也建議可透過電動巴士國產化,結合廠商力量打群架搏商機。
 
微軟、蘋果市值邁向3兆美元
美國科技巨擘市值不斷膨脹,微軟的市值在10月底超越蘋果,重新坐上市值龍頭寶座,兩大科技巨頭市值約在2.5兆美元上下,持續朝著3兆美元大關邁進。微軟上季業績亮眼,帶動股價狂飆,市值一舉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企業。微軟目前市值達2.52兆美元,蘋果為2.48兆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目前市值達1.98兆美元,距離2兆美元關卡僅有一步之遙。電商巨擘亞馬遜市值達1.78兆美元,兆美元俱樂部的新成員特斯拉,市值為1.21兆美元。上述五大巨頭市值合計近10兆美元,占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總市值41.8兆美元的25%。 美國科技巨擘業績不斷成長,帶動股價與市值攀高。改名為Meta的臉書市值為9,495.53億美元,若是Meta股價持續上漲,標普500指數可能有第六名市值兆美元企業。科技股氣勢如虹,上述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企業,不久後便可能跨越2兆美元門檻,微軟與蘋果繼續朝著3兆美元的目標前進。其他值得關注的科技巨頭還包括市值7,438億美元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輝達市值在11月初超越「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控股公司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成為美國市值第七大企業。柏克夏市值現為6,523.48億美元。投資人渴求兆美元企業,也讓部分分析師回想起1900年代與2000年初期的股市。JonesTrading首席市場策略師歐洛克(Michael O’Rourke)表示,特斯拉股價狂飆令人想起2000年思科(Cisco)的漲勢。思科股價在2000年頭三個月勁揚50%,瑞士信貸分析師預測思科可望成為全球首家市值兆美元企業,不過預測並未成真。思科在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時市值約5,500億美元,目前約在2,400億美元。
 
受缺料衝擊 英業達、緯創 10月營收月減近6%
受惠商用需求增溫,兩大代工廠英業達及緯創進入下半年後,筆電及伺服器出貨動能都維持高檔表現,雖因9月逢季底拉貨高峰,加上可套料出貨量提升而拉高基期,使得10月兩台廠筆電出貨皆月減20萬台、營收亦月減逾5.9%,不過都還有逾一成的年增幅、站上歷年同期前三高,全年累計營收年減幅也進一步收斂。英業達10月合併營收478.5億元,月減5.95%、但較去年同期增長13.64%。累計今年前十個月合併營收4,195.8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26%,年減幅持續收斂,單月及累計營收雙雙同站歷年同期次高。緯創10月合併營收802.38億元,月減5.92%、年增11.14%,來到歷年同期第三高。累計今年至10月合併營收達6,788.68億元,年減幅縮小至0.85%。英業達筆電出貨月減一成、降至180萬台,預期第四季因遇到英特爾新一代平台推出前的新舊機種轉換期間,出貨將較第三季的全年高峰回檔,但可與去年同期持平。至於伺服器估將與第三季持平、下半年表現可優於上半年,惟缺料及新台幣匯率影響下,訂單需求有雙位數年增的伺服器,全年實際業績成長空間大幅受到壓縮、預估將較去年小幅增長。同樣受缺料影響的緯創,10月筆電及桌機皆月減20萬台,出貨降至230萬台及70萬台,顯示器產品月減10萬台、為140萬台,但皆仍有與近年旺季相當的表現。在評估料況影響後,緯創預期上述三大產品線第四季出貨動能將與第三季持平,若料況有所改善,筆電及顯示器則可望進一步揚升。另全年看增的伺服器業務,預估今年可維穩逐季走升的態勢成長。不過,緯創旗下緯穎受下半年缺料轉趨嚴峻影響浮現,10月營收下滑至147.02億元,月減12.24%、年減25.85%,為近四年同期低點。累計今年前十個月營收1,504.4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46%,為歷年同期次高。另一方面,緯創日前董事會決議通過擬出脫4,523張的緯穎持股,8日亦已完成處分交易,以平均每股成交價格863元,交易總額達近39.04億元,處分利益約達33億元。依股本290.3億元估算,將可挹注每股盈餘約1.1元。
 
車用MLCC需求 今年看增20%
根據市調單位TrendForce表示,儘管消費性產品需求轉弱,自第三季起至今,汽車市場維持強勁的需求,成為供應商在新產品規劃與產能擴增的重點方向,預估2021、2022年車用MLCC需求將上看4,490億顆、5,620億顆,年增率將達20%、25%。TrendForce進一步表示,隨著電動車市場增長以及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規格提升,MLCC用量倍增,其電氣特性與安全高規格的要求使跨入門檻不易,相對也提升MLCC產品單價與利潤,故整體車電產業對MLCC需求量是呈現每年雙位數成長。其中,以傳統燃油車MLCC用量為比較基準,電動車是燃油車的2.2倍、電動智能為2.7倍、電動自駕車則高達3.3倍。廠商方面,日廠村田、TDK、太陽誘電持續主導車用MLCC市場,2022年相繼在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外廠區進行車用產能擴增計畫。其中,動力傳動(Powertrain)、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連接系統(Connected system)是主要拓展項目;韓廠三星則往小型化、高容值、高耐壓等技術規格來跨入動力系統應用;台廠國巨、華新科等積極投入車用規格與射頻專用規格(High-Q)的產品研發,以擴大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 system)與車用充電樁市場。展望2022年,TrendForce預估車用市場MLCC需求將攀升至5,620億顆,年成長率25%。主要受到汽車電子化程度持續攀升。在全球對於碳中和政策的要求以及特斯拉熱銷下,掀起一股電動車熱潮,各國也陸續訂定燃油車停售時間表。在電動車逐步成為汽車市場主流的趨勢下,也將成為推升MLCC產業未來成長的主要動能。
 
布局美國 鎖定三大商機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11月8日表示,全球經貿發展將朝四個方向改變,包括理念相近夥伴的新結盟架構、供應鏈重組下的區域多元布局、氣候變遷下的ESG倡議,以及科技創新下的產業鏈結與平台整合。未來十年美國將透過貿易、金融、能源與農產品、高值消費、科技與創新這五種方式影響全球經濟。黃志芳指出,未來全球供應鏈要長什麼樣子,將由美國來塑造。美國以龐大的消費與服務市場形成拉力,以採購來源導向對供應商形成推力,進而以創新實力掌握關鍵技術、以政策影響全球供應鏈移轉方向,以ESG引領全球企業轉型。他也建議,布局美國市場可以從供應鏈重組、基礎建設計畫、疫後經濟復甦三大議題著手。尤其美國會眾議院11月5日通過有史以來最大、高達1.2兆美元的基建法案,商機涵蓋:一,交通建設如鋼材、扣件;二,電動車、電動巴士;三,充電及儲能設備;四,符合資安之寬頻網路設備;五,潔淨能源。這些對台商而言,都是很好的商業機會,未來伴隨產業聚落形成,將創造更大商機。
 
瞄準美國新政商機 經部:台有望切入美5G、電動車市場
工業局副局長陳佩利11月8日於經濟日報舉辦「2021產業戰略高峰論壇─台美鏈結新展望」報告台美產業合作策略。她認為,美國政府隨著各項新政發布,台灣廠商有相當契機可望切入電動車及5G市場。而各國都將半導體視為戰略物資,但台灣政府及產業將持續保持優勢,不會讓他國「彎道超車」。陳佩利說,因為美中貿易戰、疫情等國際局勢催化,加速了國際供應鏈的分散及重組,也提升關鍵供應鏈韌性。而在台美量體比較,美國的GDP是台灣的31倍,人口也是台灣的14倍,但是貿易值只有台灣的六倍,凸顯台灣是以貿易立國。陳佩利說,台美在ICT產業有超過30年的合作關係,合作項目涵蓋全球最先端的半導體晶片及主導全球資訊科技發展的電腦系統和5G手機。她也提到很多長期合作的外商也說,美中貿易戰後也是透過與台廠調調動才完成,甚至說「台灣是全世界的PC中心」,顯示台灣的實力已經獲得全球肯定。陳佩利接下來分析台美合作潛力產業。首先,半導體已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戰略物資,包括美國的CHIPS for America Act 、歐盟規劃在未來二至三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研究半導體技術、南韓給出設備6%及投資抵減達30%的高額租稅優惠等。陳佩利認為,要有好的半導體產業須滿足人才、基礎建設、市場及供應鏈。她強調,美中貿易戰形成雙方陣營各自塑造供應鏈的趨勢,分別為中國大陸自主可控的供應鏈,以及聚焦本土高階邏輯晶片製造產能、塑造韌性安全供應鏈的區域供應鏈合作兩大局勢。而台灣半導體地位在全球領先,在晶圓製造、IC封測是世界第一,IC設計則是世界占比第二。細部分析,台灣在10奈米以下的晶圓製造更是占比92%以上;而在MCU、 DSP等,包括車用晶片,台灣也占據多數。台美合作方面,美國先進設備廠、先進材料、資訊大廠研發中心等都在台灣本土有所布局。而像在美光DRAM月產能22萬片,占美光全球DRAM產能63%。陳佩利談到,台積電(2330)赴美投資,預估2024量產可月產2萬片5奈米晶圓製程,而台積電赴美設廠更帶動上下游的材料廠及設備廠,如僑力化工、勝一化工、盟立都一起過去。她也相信,AI、5G通訊及雙方合作將會更加密切。而在5G方面,美中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將花18.95億美元替換陸系設備,避免資安與國安危機。另外,美國有35%的地區無寬頻網路,因此在今年8月宣布斥資650億美元加強寬頻網利基礎。另外,美國也有意推動Open RAN發展,這些都會是台灣廠商可以切入的市場。陳佩利指出,台灣業者已在Open RAN有所布局,如交換器/路由器有鴻海、鈺登(智邦)、核心網路也有廣達、和碩、緯穎等。她舉例,經濟部與多家美商合作,建立多核心網路的5G開放網路驗測環境,協助台廠,已協助台廠進行互通測試與效能驗證。另外,台灣也有全球第二座的TIP認證實驗室,「不用飛到美國去測,在台灣就可以測了」,加速廠商切入美國市場。最後,《彭博社》預估2040年電動車佔年銷量58%,而在2035至2040年間將與傳統油車黃金交叉,工研院預估2040年產值達2.508兆美金。陳佩利說,過去油車就是引擎跟變速箱,但未來電車就講求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都是台灣資通訊產業產業可以切入的點。除了電動車供應鏈外,陳佩利提到,拜登政府美國百日供應鏈報告也表示,將在全美設置50萬個充電站,而在美國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案也預估提供150億美元建設電動車充電站。面對將近75億美元的充電設備潛在商機,主攻充電樁的台達電、東元都已經摩拳擦掌。陳佩利最後認為,對於產業保護其實不利於產業發展,如現在台灣強項的ICT產業早在1995年就已全面自由化,反倒是台灣汽車業還在保護關稅,反而是沒保護的產業想辦法衝出去;認為產業變遷之際,進入供應鏈合作,台廠在硬體製造擁有不可取代的關鍵地位,甚至有能力投資其他國家,同時也會保持半導體的領先地位,不容許有「彎道超車」。
 
寧德時代前景亮 電動車ETF搶電池儲能先機
隨著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加,也帶動電池及相關原材料需求的大增,根據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測,2022年至2023年全球恐怕會面臨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現象,2020至2030年間更以32%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成長,顯示電動車電池儲能產業長線投資深具潛力。今年1至8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62GWh,其中又以寧德時代市佔率最大,達30.3%,展現其龍頭地位。今年第3季寧德時代更是繳出亮眼成績單,營收與淨利年增皆超過130%,且前3季業績衝刺快速,不管是營收還是淨利,其年成長也都翻倍,並帶動寧德時代股價走高,近1個月累計漲幅近20%,盤中市值一度超越工商銀行,僅次於貴州茅台。近期市場傳出,寧德時代不僅接獲特斯拉45GWh的磷酸鐵鋰電池訂單,將用於明年銷售的Model 3、Model Y車款,更接獲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Fisker的大單,雙方簽署電池供應協議,2023年至2025年間,將為Fisker旗下的Ocean SUV車款每年提供超過5GWh的電池。據招商銀行指出,寧德時代今年底產能預計超過150GWh,特斯拉與Fisker此2筆訂單便拿下約1/3的產能。此外,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也公布10月汽車銷售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達8.1萬輛,年成長249%,同一時間燃油汽車銷量為8895輛,卻下跌63.72%,從新舊能源車的銷量消長,即可看出電動車是未來的大趨勢。在電動車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許多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加快佈局電池板塊,如寧德時代在終端需求源源不絕下,入股澳洲鋰礦探勘公司—Global Lithium,同時積極洽談收購加拿大鋰礦商Millennial Lithium,以穩定電池上游的原物料資源。另億緯鋰能宣布將在成都新建50GWh電池項目,今年更是多次大手筆投資,在鋰礦、鋰鹽、銅箔、隔膜等鋰電材料領域形成完整布局,據財報顯示,其前3季營收、淨利潤年成長也都翻倍。
 
手機、HPC、電動車 3大應用點火 載板供不應求
2020年全球PCB產值規模約為697億美元(含PCB廠後段打件產值),其中載板產值規模約為110.8億美元,占全球PCB產品比中15.9%,較2019年成長了26.8%,成長速度居主要PCB產品之冠,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分析,載板迅速崛起後,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以應用市場來看包含了三個主軸,即智慧型手機(最大的應用市場)、HPC(高速成長應用市場)及電動車(未來潛力市場)。智慧型手機中所應用的載板主要為BT載板,近年因5G手機增加SiP、AiP、RF射頻模組,持續帶動BT載板的使用量,隨著5G商用化持續加速,5G智慧型手機預估是未來推動智慧型手機成長的新動能。HPC平台包括個人電腦、平板、遊戲機、伺服器、基地台等,在HPC產品中主要會使用ABF載板作為晶片封裝。未來包括5G基地台的持續部署、數據中心、AI伺服器需求的增長,以及新一代遊戲機的銷量上升等多項因素,將推動HPC市場需求。長期以來,汽車一直是晶片的重要應用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延燒的車用晶片短缺問題,至今仍未見緩解,已迫使國際車廠紛紛減產甚至停產,可見晶片對汽車產業的重要性。隨著國際碳中和持續推動下,各國政府紛紛訂定淘汰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勢必將促使車廠加速電動車發展。TPCA分析,載板2020年迅速崛起後,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再加上新冠疫情催化,數位轉型速度加劇,除了宅經濟需求強勁,AI及高速運算的需求也大增,導致CPU及GPU需求大幅增加,致使與半導體有高度連動性的ABF載板嚴重缺貨,也成為多家晶圓代工及晶片廠能否順利出貨的生產瓶頸。
 
緯創與成運 合攻全球電動巴士市場
緯創資通與成運汽車11月5日共同宣布將攜手投入發展「新世代電動巴士產業」,未來結合兩家公司的技術與研發能量,搭配緯創在智慧工廠與數位轉型的經驗,以台灣為基地,打造首座智慧製造電動巴士燈塔工廠,前進全球電動巴士市場。11月5日緯創公告,「因應策略規劃與事業發展所需,董事會通過擬於不超過新臺幣18億元之額度內與成運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成運汽車)簽訂股份認購意向書,參與成運汽車之現金增資。」相關投資細節,將依規定另行辦理公告申報。緯創智能總經理沈慶堯表示:「成運汽車深耕巴士研發與製造多年,已經蓄積許多專業技術能量,緯創的加入,將可進一步導入我們在國際製造與運籌營運的能力,並期望一同打造出台灣首座電動巴士燈塔工廠。同時緯創也將提供軟體與AI研發團隊,與成運共同發展電動巴士與移動服務平台(eMobility Service)。」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強調,成運在電動巴士製造與緯創的軟體、AI專業上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緯創投資成運,將可達到雙方專業相乘的綜效。雙方合作可立即全面展開,有助於加速台灣電動巴士進入全球巿場。吳定發說,台灣電動巴士進入全球巿場,成運公司及緯創公司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也邀請各界在業務上一起合作,共同參與成運電動巴士團隊,攜手邁向淨零轉型。
 
小鵬汽車CEO看好陸市場 5年新能源車市占或逾35%
大陸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首席執行官何小鵬近期在路透汽車峰會活動上表示,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將占到大陸新車銷量的35%以上。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之前曾公佈資料,今年1至9月新能源汽車銷售占大陸整體市場的11.6%,並研判今年大陸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會從去年的140萬輛增至300萬輛。據路透近日報導指出,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為治理污染並發展本國汽車技術,正在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其中包括電池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氫燃料電池車。何小鵬說,「今0年新能源汽車的整體銷量略微超過我們的預期」,並表示混合動力車和微型電動車銷量激增,令他感到意外,鑒於目前的銷售情況,對2025年該行業新能源汽車普及率的提高更有信心。另外被問到影響全球汽車行業的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時,何小鵬表示,未來12個月的晶片供應仍將頗具挑戰,但情況會「逐步好轉」。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