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宏致今年EPS創十年高;明年網通/車用成長亮
合併挹注,連接器廠商宏致前三季獲利年增逾倍,每股稅後盈餘3.77元,法人預期,全年每股盈餘將挑戰4.5元,創十年新高,明年來自網通、車用增長態勢明確,獲利再創高值得期待,公司也計畫持續擴建非陸產能,台灣將朝精工中心、連接器、連接線材的整合生產基地邁進。宏致第三季毛利率雖因原料成本走升,較前季走降,但前三季稅後淨利仍有年增逾倍的成績,每股稅後盈餘3.77元,法人預期,第四季雖會有季節性下滑,營收預估季減個位數,但毛利率季對季將持平,今年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將挑戰4.5元,創十年新高。展望明年,法人認為,因擁合併Genesis完整年度的營收貢獻,約400-450萬美元,毛利率與稅後淨利率都會高於宏致既有水準,明年完整認列對集團的每股稅後盈餘應有1元挹注。扣除併購貢獻外,法人點名既有事業群的網通與車用的成長態勢明確。其中在網通方面,宏致靠收購Genesis加速打入美國市場,今年網通、雲端等應用營業額年增六成,利用該通路明年會擴大宏致集團的連接器與線材整合銷售,營收預估還會有三成以上增長。至於車用部分,宏致今年成長不如預期,主要是客戶缺料等影響,導致中美新車種導入時程跟進度較預期延後,但隨缺料逐步好轉,明年新車種的效益會擴大發生,營收成長會重回近五成的高動能軌跡上。另外筆電部分,法人認為,雖市場對庫存調整的疑慮較大,但明年可望由常規與商用筆電取代疫情期間熱賣的Chromebook,重回銷售主流,對連接器的產值有利。因應客戶對非陸產能的需求增溫,宏致也計畫持續擴建台灣產能,籌資到位後,預計將再擴編精工中心、伺服器/工業等高階應用連接器與線材等產線,讓台灣也成為可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重要生產基地。
 
建舜電Q3營益率創海嘯後高,今年轉盈有望
宅經濟與美系客戶選配線材放量,零組件廠商建舜電第三季營業利益創下金融海嘯後新高,法人預期,第四季雖會有季節性下滑,但若匯率不過度波動,維持單季獲利格局可期,今年有望轉虧為盈,達三年高峰,明年延續成長有望。雖受原料價格漲勢影響,建舜電前三季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但因營收規模放大,費用控制得宜,營益率呈現年增,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從去年的淨損0.36元,轉為獲利0.44元。法人認為,建舜電今年營收高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疫後延續的宅經濟影音視訊等周邊線材需求,另外則是美系客戶線材訂單,成為兩大成長主力,第四季雖出貨會隨季節性下滑,但單季營收還有機會維持在第二季基礎以上,營益率有機會維持正數,今年全年營收可望有三成以上成長,全年轉盈,三年來首見。法人也認為,明年公司來自消費電子、高速傳輸介面轉換等應用,仍會是成長主力,若新產品讓成本轉嫁更為順利,毛利率有改善空間,維持連二年獲利有望。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健和興前10月每股稅前盈餘5.77元 Q4拚持平Q3
健和興自結前10月每股稅前盈餘為5.77元,受惠於車用及電工產品需求暢旺,健和興表示,第4季會比去年同期好,公司將努力與第3季業績相近,受到漲多獲利了結賣壓出籠影響,今天早盤股價開高後走低翻黑。健和興近幾年將產品重心放在車用、5G通訊、綠能/儲能等領域,受惠於電動車興起,且美國總統拜登力推涵蓋再生能源、交通、先進製造等領域基礎建設方案,加上全球力推節能減碳,綠能/儲能商機湧現,讓健和興今年營運從年初旺到年底。健和興10月合併營收達4.27億元,年增41.15%,再創單月歷史新高,公司自結10月營業淨利為1億226萬元,較去年同月躍升78.52%,稅前盈餘為1億443萬元,較去年同月爆發性成長404.16%,以目前實收資本額15.57億元計算,10月每股稅前盈餘為0.67元,累積前10月合併營收達38.9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4.58%,為歷年同期新高,每股稅前盈餘為5.77元。健和興表示,公司除是美系電動車大廠及部分兩輪電動車供應商,公司充電樁之充電槍產品亦符合歐洲、美國及大陸三地區規格,受惠於歐美及大陸積極建置充電樁,目前車用相關訂單強勁,在智能電網及儲能部分,公司現有應用於輸電系統及變壓系統(合稱配電系統),機械設備控制系統連接用電智能電網、4G/5G基地台等綠能/電工連接器,近期大陸相關儲能及綠能的訂單也很好,兩大產品線可望成為未來營運成長主要動能。
 
2021~2026年AR/VR頭戴裝置出貨CAGR估58%
報導根據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郭宜玲觀察,在新冠肺炎疫情使民眾居家時間增多帶動下,2021年全球AR/VR頭戴裝置出貨量估增加27.8%,預期2022年重要廠商如蘋果(Apple)、Sony等廠商發布新品,將進一步刺激全球AR/VR頭戴裝置出貨挑戰2,000萬台。郭宜玲指出,在消費性市場中,預期其他手機廠商將跟進蘋果推出AR/VR頭戴裝置,而商用市場也將在微軟(Microsoft)助攻下,提高廠商導入AR/VR頭戴裝置的意願,預估2021~2026年全球AR/VR頭戴裝置出貨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將達58%。隨著重要廠商新品推出將影響AR/VR頭戴裝置出貨佔比變化,預期2022年VR領導品牌Oculus出貨佔比將由63%降至55%,2023年在其他手機廠商亦推出AR/VR頭戴裝置的影響下,Oculus出貨佔比恐跌破5成。事實上,引導蘋果或非蘋廠商積極推出AR/VR頭戴裝置最大的原因,莫過於5G環境逐漸成熟。2021年起5G手機出貨量大幅成長,2022年5G手機滲透率將突破5成,AR/VR頭戴裝置將因5G通訊搭配Wi-Fi 6,有機會捨棄連接線的束縛,將能帶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DIGITIMES Research認為,消費性電子廠商普遍認同AR/VR頭戴裝置將是下一世代通訊裝置主角之一,廠商試圖擘劃市場應用與自身角色定位,隨著供需兩端對AR/VR頭戴裝置的定義逐漸拉近,預期廠商將會提出更多擴大AR/VR市場的策略與應用,進而拉升AR/VR頭戴裝置整體出貨規模。
電子連接產業20211117新聞
特斯拉衝刺充電樁 台鏈來電
特斯拉中國大陸充電團隊宣布,大陸超級充電樁突破8,000個,未來兩年特斯拉充電網路還會擴大兩倍,隨著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特斯拉供應鏈廠商均可望受惠。特斯拉供應鏈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2382)、中控台的和碩、自駕車晶片的台積電、電池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的和大、LED車燈的聯嘉、面板的群創、觸控面板的TPK宸鴻、電源轉換器的台達電、傳動系統零件的智伸科、充電槍的健和興、電池結構件的乙盛等。大陸媒體報導,截至目前,特斯拉在大陸已建設開放超過1,000座超級充電站,超過8,000個超級充電樁,配合超過700座目的地充電站,超過1,750個目的地充電樁,覆蓋全大陸超過360個城市。特斯拉10月在大陸上線49座超級充電站,329個超級充電樁,已於大陸31個城市上線。特斯拉高層表示,過去一年半在大陸的充電網路擴大一倍,未來兩年會擴大兩倍。 針對個別網點擁堵的情況,特斯拉加速本地輔助計劃,安排移動充電樁,也嘗試引入離峰充電的定價策略,以減少等待時間。特斯拉第3季的產量及交車數分別達23.78萬及24.13萬輛,其中,上海超級工廠是產能最有力的後盾,依照大陸乘用車協會的資料,特斯拉第3季總計銷售13.3萬輛大陸製造的電動車,占整體交車數55%,是目前特斯拉最主要的製造工廠。上海超級工廠2020年正式交車,因大陸市場的驚人潛力,已連續推動特斯拉五個季度營收突破紀錄。特斯拉指出,第3季大陸是主要市場,工廠增產順利,並還在持續改良提升產能。2021年迄今,特斯拉交車數總計為62.7萬輛,外資券商預估,今年交車數上看90萬輛,並看好2022年交車數成長至130萬輛。特斯拉業績上揚,相關供應鏈廠商跟著擴大資本支出,和碩宣布在墨西哥廠區擴產,新建廠房及生產設備費用約1.64億美元(約新台幣45.6億元)。不過,特斯拉的產能也面臨多項難題,每家車廠都在哀號晶片短缺、貨船塞港、大陸「能耗雙控」政策導致的輪流限電,都衝擊特斯拉生產能力。
 
萬泰科Q3獲利 略低於Q2
萬泰科第三季的營收為19.19億元,毛利率約14.96,獲利優於Q1但略低於第二季。該公司表示第三季營收/獲利略低於Q2主要原因如下:(1)泰國及越南受疫情影響,泰國廠內銷受到部分影響;而越南廠部分中、南越的客戶受到封城影響,工廠停工一段時間,因而遞延出貨。東莞廠9月下旬受到大陸臨時限電影響,因而影響9月出貨金額。(2)第三季稅後淨利較Q2略低,主要係因第二季有單季所得稅抵減優惠,而第三季已無此優惠,加上第三季船運費用續漲,因而影響部分獲利。對第四季的展望,萬泰科表示,東南亞地區隨著疫情逐漸趨緩,需求逐漸回溫,其中越南廠汽機車線需求強勁,受惠於貨運缺櫃產生的短鏈效應,不少日系客戶從海外進口改為當地採購;而泰國廠因各國環保意識強化,不少大廠也開始要求供應鏈使用綠電或乾淨能源,預期在此趨勢下,太陽能線出貨未來持續看好。
 
華為繞過美禁令 經第三方廠商獲關鍵零組件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報導,華為正計劃將手機設計授權給第三方廠商,以繞過美國禁令,獲取關鍵零組件。報導指出,華為考慮將手機設計授權給國營的中國郵電器材集團旗下部門,該部門已經在其電商平台上銷售華為的Nova手機,一旦雙方確定合作,未來可望販售基於華為設計的自有品牌手機。另一位知情人士也透露,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鼎橋通信技術公司也將販售一些採用華為設計的自有品牌手機,但目前雙方仍在談判中。華為自從受到美前總統川普政府制裁以來,業務不斷萎縮,銷售額已經連4季下跌,今年前9月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衰退32%。一年前,華為將子品牌榮耀(Honor)出售給由深圳一家財團,使榮耀擺脫美國制裁,可以從高通等供應商購買零組件,這次成功經驗鼓勵華為透過尋找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以擴展業績。今年10月27日,榮耀官方平台宣佈,旗下智慧手機產品50系列於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多個國家同步發布,並於11月初在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白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拉克等國家陸續開賣。
 
仁寶否認觀音廠年底熄燈 聲明因應淡季彈性調整
媒體報導代工廠仁寶桃園觀音廠將於今年底熄燈,仁寶今天發布重大訊息澄清,外租觀音工廠並無關廠情事,主要為因應淡季,與平鎮工廠間進行產能彈性調整及人員調度。仁寶2019年為因應美中貿易衝突,需彈性調配產能,向東元承租桃園觀音廠,除了組裝電視之外,也製造個人電腦(PC)相關產品。仁寶表示,觀音廠規模約350人,租約到明年,目前還在討論產線運用,並無媒體報導的關廠情事。今年第3季仁寶在電腦及非電腦產品同步帶動下,合併營收達新台幣3368.61億元,季增29%,年增25%;因業外認列出售仁寶視訊電子(崑山)的不動產處分利益19.61億元,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43.52億元,季增76%,年增99%;每股盈餘1元。今年前3季每股盈餘2.17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的2.15元。
 
全球1-9月EV銷量突破300萬輛,南韓位居第七大市場
韓聯社報導,韓國汽車技術研究院(KATECH)週一(11月15日)公布,2021年1-9月南韓電動車(EV)銷售量累計達71,006輛、較去年同期成長96%;EV占比報5.5%、高於美國的2.3%,但低於中國的9.4%。2021年1-9月全球EV銷售量報301萬輛,當中有625,624輛出自特斯拉(Tesla)。南韓名列全球第七大EV市場,排在中國(176萬輛)、美國(272,554輛)、德國(243,892輛)、英國(131,832輛)、法國(114,836輛)以及挪威(84,428輛)之後。11月13日發布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新聞稿顯示,COP首度回應民間社會和最容易受氣候影響國家的呼籲、就「逐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達成共識。Yahoo Finance週一報導,包括澳洲在內等42個國家在COP26達成共識,力拼2030年讓零排放車在所有地區成為買得起的永續選項。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10月22日公布,2021年第3季歐盟註冊電池動力車(BEV)年增56.7%至212,582輛,2021年第1-3季合計年增95.6%至568,816輛。2021年第1-3季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BEV註冊量分別年增140.4%、51.5%、168.6%、51.6%。2021年第1-3季挪威BEV註冊量年增67.2%至80,558輛,英國年增87.9%至125,141輛。ACEA 11月3日指出,歐盟目前大約有225,000座EV充電樁,當中僅有25,000座具備快充功能。瑞士電力技術集團ABB Ltd.將於今年底在歐洲推出功能最為強大、一體型EV充電樁「Terra 360」,能在15分鐘或更短時間內為任何EV充滿電。
 
工研院開發碳纖維複材回收技術 助產業搶攻綠金商機
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研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術」,相較傳統電熱爐加熱回收法,可減少2至4成能耗,且回收過程中無有害氣體產生外,回收碳纖維的成本可降低60%以上,將可協助國內複合材料業者解決每年3000噸廢棄物處理難題,創造循環經濟新商機。工研院材化所所長李宗銘表示,碳纖維複合材料具質輕高強度等特性,已廣泛應用在3C、自行車及高爾夫球桿等產品,其中熱固性樹脂為纖維複合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使用後有硬化不易分解及回收的情形,因此,全球每年累積待處理的廢棄材料高達1200萬噸,其中又以玻璃纖維和碳纖維為大宗。而傳統碳纖維複合材料回收後,纖維強度會下降,再生性價比低,國內目前主要以掩埋、堆置及焚燒等3種方式處理。李宗銘說,工研院透過新技術導入,以特殊樹脂降解液及2.45GHz微波熱分解處理方式,使碳纖維快速升溫至裂解溫度,進而在極短的數分鐘內,將碳纖維附近的塑料快速裂解碳化,有效率地將複合材料及樹脂材料分離並回收使用。更重要的是,回收後的碳纖維的機械強度,可以維持原本的80%以上,材料特性近似新料狀態,使廢棄物變黃金,讓材料在循環系統中發揮最高的價值與應用性。李宗銘強調,工研院建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回收技術流程快且能耗低,使回收成本大幅降低,已吸引廠商導入意願,目前將回收的纖維及樹脂材料,成功製成手機零組件。未來,更可開發複合纖維及樹脂材料回收技術與產品高值化再利用技術,建構碳纖維複合材料回收產業鏈,協助國內廠商突破技術門檻,轉型到綠色生產製造,擴大應用於3C、運輸、航太、建築等產業,透過材料處理及產品設計技術,協助產業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和碩Q4營收看增四成
和碩第3季表現不如預期,展望本季,和碩預期業績將優於上季,法人指出,隨著零組件供應改善,加上消費性、通訊產品出貨看增,預估和碩本季營收季增四成,攀全年高峰。展望明年,和碩掌握元宇宙及電動車兩大長期趨勢,隨著相關業務貢獻放大,也將同步拉抬和碩獲利表現。展望第4季,和碩總經理暨執行長廖賜政表示,筆電雖仍有零組件缺料影響,但預估本季出貨較上季持平或小幅增長,全年來看,筆電亦將呈現持平或小幅增長;主機板及桌機方面,受到傳統第4季淡季影響,本季預期季減20%~25%,全年可望持平或較去年小幅成長。至於NPC業務方面(涵蓋iPhone組裝),廖賜政指出,在季節旺季效應下,預期消費性、通訊產品都將呈現季增趨勢,從全年來看,由於上半年通訊產品需求減弱,導致目前年營收有衰退趨勢,和碩將在11、12月旺季努力追趕業績。和碩今年10月營收1,379.87億元,月減7.4%、年減0.1%,為今年單月次高;累計今年前十個月營收9,496.89億元,年減12.1%;對於10月營收下滑,和碩表示,主要是9月基期較高,三大產品線出貨略微下滑。法人指出,和碩第3季表現低於預期,第4季在零組件供應改善下,營收將重回增長動能,由於10月營收部分是受到中國大陸限電影響,僅短期現象,未來幾個月將恢復增長,預估和碩第4季營收將季增四成,且獲利率將同步增長。法人預期,和碩今年全年營收仍將年衰退,但由於和碩卡位電動車及元宇宙長期商機,雖然目前車用占營收比重不到5%,但每年皆有雙位數年增長。和碩目前有兩、三個VR、AR裝置客戶,在市場看好元宇宙商機將帶動相關裝置未來三、五年成長下,業務將持續擴大貢獻。
 
特斯拉台鏈 加碼資本支出一波波
因應特斯拉的快速擴張,包括和碩、和大與貿聯等供應商,近期都有增加資本支出,來因應主要客戶的擴產。例如和碩宣布北美電動車設廠計畫,預估相關建設整改工程、新建廠房及生產設備之費用約1.64億美元(約新台幣45.6億元),主要是在既有墨西哥廠區擴產。此外,和碩也預告,未來北美地區還有第二階段擴廠計畫,因此投資還會加碼。在資本支出方面,和碩2021年資本支出介於3.5-4億美元,隨著2022年和碩持續擴充越南、印度及美國產能,和碩預計資本支出將維持此水準或年增。和碩預計,北美地區工廠今年內就有營收貢獻,公司是將全新自動化線移植到北美去,因此營收很快可以上來。整體來看,隨著整體電動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和碩客戶需求增加,和碩看好車用業務未來幾年都將繳出雙位數增長。
針對併購與產能擴張,貿聯近期也表示,將發行1,000萬股至1,400萬股現增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以近期價格259.5元計算,將籌資25.95億元至36.33億元。同時,將發行總額不超過1.25億美元(約新台幣34.64億元)海外無擔保轉換公司債。因此,合計籌資金額預估為70億元左右。和大方面,據了解,由於特斯拉大陸市場,對零組件的價格不符合和大的期待,部分零件甚至低於成本,因此,和大對特斯拉大陸市場的訂單,是採取支援方式,未來特斯拉找到合適供應商之後,和大將不再供應。
 
不只電動車;豐田追逐氫能車夢想 雙軌制達無碳
報導減排壓力罩頂,全球車廠砸錢研發電動車。通用汽車(GM)、福特汽車(Ford)、Volvo、戴姆勒(Daimler)旗下的賓士等車業巨擘,在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簽署聲明,要在2040年讓化石燃料車逐步退場。豐田汽車(Toyota)做法不同,研發電動車之際,也全力推動氫能車。路透社報導,上週末COP26舉行時,豐田執行長豐田章男(Akio Toyoda)在日本駕駛實驗性的氫能車參與賽車。倘若氫能車能走向商用,可以讓傳統汽車的內燃機引擎,繼續在無碳世界存活,並保住數百萬份車業工作。豐田章男表示:「敵人是碳,不是內燃機引擎,我們不應鎖定一種科技,而要運用已擁有的技術。碳中和不是只有單一選擇,應對各種選項保持開放」。全球加強監管碳排放,豐田加入電動車熱潮,但是仍持續推動氫能車。企業要在日本大規模裁員,有極高的政治難度,氫能車的優點在於衝擊小於全面轉型為電動車廠。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p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估計,車業聘僱了550萬人。目前雖有多家車廠投入資源打造氫能車,但是豐田對氫能引擎技術的興趣,其他業者望塵莫及。然而,氫能車有許多技術挑戰。此種技術並非完全無碳,不能算是零排放車種。氫能透過氫氧結合產生動力,副產品是水,但是過程中小部份的引擎金屬也會燃燒,導致汽油引擎出現2%的廢氣排放、內含微量的氮氧化物。電動車不一樣,儘管打造電動車電池會產生碳,但是電動車本身不會造成汙染。另外,氫能車需要笨重的壓力槽儲存燃料,豐田氫能車的燃料槽,幾乎佔據了車廂和後座的大半部份。小摩:氫能車將起飛、2050年橫掃陸1/3商用卡車市場不過也有外資樂觀看待氫能車市場。CNBC 8月24日報導,摩根大通(小摩)的日本除外亞洲ESG暨公用事業研究主管Elaine Wu受訪表示,目前燃料電池車在中國商用卡車的市佔不到5%,2050年有望稱霸1/3市場。燃料電池車以氫能為動力發電,氫是清淨能源,此種車輛行駛時不會製造廢氣,只會產生水。Wu指出,燃料電池車是商用卡車的絕佳選擇,理由包括加氫時間只需10~15分鐘,而且燃料電池車的續航力高達800公里,比鋰電池電動車高出50%~100%。汽車巨擘如豐田(Toyota)、本田(Honda)、BMW都跨入燃料電池車市場。小摩表示,北京當局正在宣導燃料電池車,十年前中國力推電動車,如今成效斐然,他們因而對燃料電池車深具信心。與此同時,中國承諾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氫能將是重工業主要使用的綠能。她說,重工業需要高熱,許多再生能源不適合,但是氫能除外。中國是當今氫能的生產龍頭,佔全球產量的1/3。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