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嘉澤今年EPS估31.7元
嘉澤2022年持續受惠伺服器產品出貨單價,以及市占率提升,加上新產能陸續開出,法人預估,嘉澤今年全年每股純益將達31.7元,2022年營收將成長15%,毛利率增長1.5個百分點,每股純益上看41元。嘉澤第3季營收57億元,季增18%,優於預期,主要是受到桌機新產品與伺服器動能轉強。不過,由於銅價、塑膠料成本上漲,導致毛利率季減2.4個百分點至38.3%。加上營業費用11億元,以及新產品研發費用,第3季稀釋後每股純益8.7元,低於法人預期。展望第4季,法人表示,由於銅價成本已大致穩定,新產品可將成本上漲反映給客戶,且新品滲透率優於預期,嘉澤第4季毛利率將開始反彈。法人預估,嘉澤第4季營收將達56億元、季減約2%,毛利率39.5%、季增1.2個百分點,單季每股純益8.4元,今年全年每股純益31.7元。展望2022年,法人指出,嘉澤營收持續受惠伺服器ASP提升、市占率以及產業有機增長,伺服器營收預估將年增30%,仍是主要成長動能。至於桌電新產品ASP高出既有產品雙位數以上,且桌電產業基期低,預估明年桌電營收亦有中雙位數成長。總體經濟
美零售旺 供應鏈迎消費旺季
憂景氣反轉 業者籲降庫存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產業面臨晶片缺貨、長短料問題,許多企業為了搶料不斷重複下單,造就科技產業鏈上下游訂單滿滿盛況,但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昨再度示警,在通膨持續升溫、萬物齊漲下,明年第一、二季可能就會看到景氣反轉,甚至還可能提前到今年十二月底,他呼籲供應鏈應加快出貨速度,把庫存衝擊降到最低。佳世達昨舉行法說會,會中公布獲利大豐收,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三點七二元,超過去年全年獲利水準,但陳其宏卻提出示警,認為在通貨膨脹嚴重、銀行升息下,未來將造成消費者延後購買3C消費品。他呼籲台灣產業供應鏈必須團結合作,從上游到下游都要加速出貨,一起減低庫存風險,才能先一步降低通膨升溫帶來的影響。儘管目前半導體缺貨還看不到盡頭,但下游部分製造業第三季陸續感受旺季不旺的隱憂。例如面板報價下挫,甚至組裝廠之一的仁寶基於疫情宅經濟紅利消退,預計年底關閉位於觀音的電視組裝生產線;另一方面日本汽車業國內生產線預計十二月恢復正常,凸顯零組件缺料問題改善,但許多企業陸續開始轉而擔憂庫存消化問題。業者透露,今年以來因部分晶片缺料,往往三、四◯◯個零件都已到齊,卻只差那最後的三、四個零件,無法組成一個成套的產品出貨,反而使得長短料庫存問題日益嚴重。陳其宏則說,現在訂單不缺,但很多都是重複下單,才造成市場錯覺。「現在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特別是第四季,產生的衝擊可能比第三季還要明顯」,陳其宏認為,第四季是非常關鍵的一季,接下來輸贏看誰在年底把庫存降到最低,「如何趕快把料件變成套,出貨到最後終端通路,趕在聖誕季賣出去,明年有好的開始就阿彌陀佛了。」除了陳其宏,PC大廠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是今年最早提起長短料問題的企業經理人,他說,先進製程出來的CPU(處理器)、Graphic(繪圖晶片)宏碁手上都有貨,「我一、兩百美元的晶片都已經準備好了,卻在等一顆五毛錢、八毛錢的晶片。」就等著這些周邊IC晶片到貨後,才能夠出貨。然而全球通貨膨脹升溫的速度愈來愈快,就連美國最新的CPI指數都已經來到六點二%,若消費者因生活物價快速漲價,而決定縮手不買3C產品,景氣就會立刻反轉向下,屆時企業恐將認列高額的庫存跌價損失,因此陳其宏說,「台灣產業供應鏈必須要大家一起來加快速度」。
台幣兌歐元20年高
20年來最強的新台幣就是現在。國際美元指數衝破96到逾一年新高,非美貨幣都應聲走跌,但累計今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仍升值2.49%,也因而讓新台幣對日圓及歐元交叉匯率各創下逾23年及逾19年半新高。17日1日圓跌至新台幣0.2421元,1歐元更跌破32元價位、降至僅新台幣31.4365元的低點。其中日圓前低是1998年8月26日的1日圓兌新台幣0.2405元,歐元則是2002年5月14日的31.2147元。銀行外匯主管指出,美元指數走高,新台幣17日也對美元貶值2.5分至27.815,單日貶幅0.09%,僅略高於人民幣0.07%的跌幅,但相較日圓單日對美元重挫0.54%,星元也大跌0.34%,馬元及韓元各貶值0.25%及0.22%、印尼盾和泰銖各下滑0.15%和0.11%,新台幣仍算相對強勢。如果拉長時間至今年以來,國際美元指數雖狂飆6.74%,但根據央行我國與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匯率統計顯示,新台幣對美元仍升值2.49%,其他非美貨幣除人民幣上漲2.48%,其餘貨幣全面重摔,觀察國內交易量前六大外幣中,又以日圓及歐元各狂洩10.25%及8.09%,跌幅最重。匯銀主管指出,美元今年來強勢走高,但新台幣受惠出口表現長紅,出口商滿手美元等著拋匯,對新台幣提供強有力支撐,這對未來解封後計畫出國的民眾,和資產多幣別配置的理財規畫者,可說「此時不買、更待何時」,尤其是日圓及歐元,近日再度出現搶匯潮。銀行主管指出,其實以今年新台幣強勢的程度,現在買美元也是不錯的時點,其他如英鎊今年來對美元貶值1.53%、澳幣今年來對美元貶值5.36%,等於新台幣對這些貨幣都是強勢升值,唯一的例外僅人民幣。匯銀主管表示,中美元首16日視訊會議後,市場各自解讀,國際美元指數衝高,非美貨幣則是全部應聲跌趴,新台幣17日雖貶破27.8元,但受到台股隨美股續攻帶動,外資也僅小幅賣超台股2億元,尤其出口商見到相對有利價格,積極進場拋匯,提供新台幣支撐,讓新台幣跌幅相對較輕微,反而是對其他跌幅更重的非美貨幣還反向升值。
電子資訊
iPhone出貨看升 台鏈沾光
科技市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11月17日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明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生產量將年增3.8%、達13.86億支,蘋果市占將年增5.4%,維持市占二哥地位。法人看好,隨著整體市場向上且蘋果出貨同步成長,有助鴻海、和碩、大立光、台積電等供應鏈出貨。值得一提的是,集邦估計,在大陸官方大立推動5G商轉下,兩年的時間讓2021年全球5G手機市占率衝上37.4%,全年生產總數為5億支,伴隨大陸5G手機市占已突破八成,市場發展重心將轉為其它區域,但由於各國5G建設進度不一,加上通訊資費亦較4G通訊高等干擾,在市占增速將趨緩的前提下,預估2022年全球5G手機出貨增速會稍緩,但市占仍將衝上47.5%,創新高,生產總數也是歷來最多的6.6億支。個別品牌方面,集邦認為,三星仍將是明年產業龍頭,生產總量預估約2.76億支,年增率1.1%,但隨著智慧手機工藝精進,未來在已開發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而待開發市場則因需求多為入門款機型,未來三星在市占保衛上的難度將隨之升高。蘋果明年推iPhone SE 3進軍中階5G市場,將衝高全球市占率至18%,維持二哥地位,但蘋果將以漲價因應零組件價格上揚,壓抑全年增速至5.4%,低於小米及Vivo等大陸品牌。
明年5G手機出貨增速放緩 蘋果市占升 看淡三星
富智康轉投資跨語音智慧平台 擴大AI佈局
台灣產業AI化面臨的四項挑戰
挑戰一:資料是否以數位方式儲存,以及其儲存的「質」與「量」是否充足
本地企業在產業AI化上遇到的第一項挑戰,就是資料是否以「數位方式」儲存,以及其儲存的「質」與「量」是否充足。許多傳統產業過去可能仰賴經營者的經驗或老師傅的手藝,未曾在生產/銷售過程中佈下足夠的感測器或數據蒐集系統;或者有部分數據,但未包含重要因子,又或者有數據但數位化程度不足,都是需即刻改進的。有企業即使建立了數位資料倉儲,然蒐集時間長度不足,或更新間隔過長,或多樣性不足,後續應用也常無以為繼。最後資料若是仰賴人工判斷後輸入,往往輸入的歸因或文字敘述將因人而異,資料本身的價值會減損甚至無法使用,都是在規劃資料蒐集時要考慮的。
挑戰二:如何讓管理階層對AI技術所解決的問題,能有正確預期
第二項產業AI化挑戰,就是如何讓管理階層對AI技術所解決的問題,能有正確預期:管理階層的支持對執行AI專案很重要,但同時也必須讓管理階層了解到AI並非萬靈丹,有適用的特定情境。若某些企業本身曾長期累積結構化資料,過去藉統計分析也能找到不錯的解決方案,此時引入AI不一定有加分,且投資回收是個現實問題。引入AI後最明顯的改進,應該是在於消化更多與議題相關的非結構化資料,增加資料特徵豐富性,找到更多的Insights。而AI解題也往往會發生一段時間做不出成果的現象,但這並非代表該技術無用,有時僅是資料量不足或尚未找到正確的切入面向;即使能做出明顯結果,有時攤開來看也可能看不出其因果邏輯,造成管理階層不願意冒風險實行;這些可能發生的現象,最好在事前即與管理階層有充分溝通,或者協助管理階層對解題效果不預期過高或過低。
挑戰三:組織文化衍生的問題
本地企業遇到的第三項挑戰,來自於組織文化衍生的問題。本地企業考量資源運用的效率性,往往將AI應用部門設於中央,以個別專案與各業務需求單位合作;執行上一方面AI應用部門存在短期間要證明本身價值的壓力,易讓業務單位產生「跨過界」的感覺,難以開誠布公合作;步驟上基於時間壓力,希望一次性可產出解決方案,但往往不切實際。關於AI應用,建議先聚焦解決單一「痛點」,找出單一特定專用演算法,因為從分析/洞察/演算法到最終解決方案,通常另需資訊部門或系統整合商的協助,有漫長道路要走。
挑戰四:技術推陳出新太快
最後一項挑戰來自於此領域技術推陳出新太快,但又必須跟企業實際功能流程緊密結合,兩者間講究如何取得適當平衡。技術變化快造成演算法研發人員要一手唸論文一手做開發,此領域雖然已有自動機器學習工具出現,但若要達商業應用等級,仍必須靠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高度客製化模型調整,也須結合最新在地累積資料持續進行優化,有如另一型態的「手工業」。而諸如系統第一階段要做到多好,之後多久須升級,甚麼狀況下須加入新功能,以及每次改版如何搭配實際功能流程的改進,都必然做好先期規劃,否則系統落地時可能影響實際功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