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嘉澤今年EPS估31.7元
嘉澤2022年持續受惠伺服器產品出貨單價,以及市占率提升,加上新產能陸續開出,法人預估,嘉澤今年全年每股純益將達31.7元,2022年營收將成長15%,毛利率增長1.5個百分點,每股純益上看41元。嘉澤第3季營收57億元,季增18%,優於預期,主要是受到桌機新產品與伺服器動能轉強。不過,由於銅價、塑膠料成本上漲,導致毛利率季減2.4個百分點至38.3%。加上營業費用11億元,以及新產品研發費用,第3季稀釋後每股純益8.7元,低於法人預期。展望第4季,法人表示,由於銅價成本已大致穩定,新產品可將成本上漲反映給客戶,且新品滲透率優於預期,嘉澤第4季毛利率將開始反彈。法人預估,嘉澤第4季營收將達56億元、季減約2%,毛利率39.5%、季增1.2個百分點,單季每股純益8.4元,今年全年每股純益31.7元。展望2022年,法人指出,嘉澤營收持續受惠伺服器ASP提升、市占率以及產業有機增長,伺服器營收預估將年增30%,仍是主要成長動能。至於桌電新產品ASP高出既有產品雙位數以上,且桌電產業基期低,預估明年桌電營收亦有中雙位數成長。

總體經濟

美零售旺 供應鏈迎消費旺季
美國10月零售銷售數據優於市場預期,激勵費半表現。即將進入耶誕節消費旺季,市場看好,強勁的消費將帶動整體供應鏈需求提升。泰國、越南受疫情影響,在10月底無法順利出貨,同時美西航運塞港問題未能有效解決,有時效壓力的廠商改以航空方式運送,帶動航空股大漲。台灣以華航、長榮航為受惠股,第三季獲利弭平2021年以來的虧損,華航甚至由虧轉盈。市場認為,航運報價高檔將持續到2022年第二季,航空運輸需求才要進入需求加溫階段。再觀察台灣出口數據。我國10月出口首度突破400億美元,連續16個月成長。台灣以半導體為主要出口商品,11項主要出口貨類中,電子零組件出口為最大宗,2021年前十月電子零組件出口占38.4%,其中,積體電路就占34.7%。電子零組件體積小,不像原油、礦產等需船運運輸,也沒有食品有效期限等問題,利潤高,最適合用以航空運輸,隨末端零售銷售表現優異,對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持續樂觀看待。至於族群面,除了熱門股航空族群、IC設計、第三代半導體外,可留意塑化族群在近期油價飆漲,拉回可逢低布局。高價股方面,投資人若欲在高檔部分獲利了結,不妨留意小型合約規格的個股期貨,如小大立光期、小台積電期等,作為避險工具之用。
憂景氣反轉 業者籲降庫存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產業面臨晶片缺貨、長短料問題,許多企業為了搶料不斷重複下單,造就科技產業鏈上下游訂單滿滿盛況,但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昨再度示警,在通膨持續升溫、萬物齊漲下,明年第一、二季可能就會看到景氣反轉,甚至還可能提前到今年十二月底,他呼籲供應鏈應加快出貨速度,把庫存衝擊降到最低。佳世達昨舉行法說會,會中公布獲利大豐收,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三點七二元,超過去年全年獲利水準,但陳其宏卻提出示警,認為在通貨膨脹嚴重、銀行升息下,未來將造成消費者延後購買3C消費品。他呼籲台灣產業供應鏈必須團結合作,從上游到下游都要加速出貨,一起減低庫存風險,才能先一步降低通膨升溫帶來的影響。儘管目前半導體缺貨還看不到盡頭,但下游部分製造業第三季陸續感受旺季不旺的隱憂。例如面板報價下挫,甚至組裝廠之一的仁寶基於疫情宅經濟紅利消退,預計年底關閉位於觀音的電視組裝生產線;另一方面日本汽車業國內生產線預計十二月恢復正常,凸顯零組件缺料問題改善,但許多企業陸續開始轉而擔憂庫存消化問題。業者透露,今年以來因部分晶片缺料,往往三、四◯◯個零件都已到齊,卻只差那最後的三、四個零件,無法組成一個成套的產品出貨,反而使得長短料庫存問題日益嚴重。陳其宏則說,現在訂單不缺,但很多都是重複下單,才造成市場錯覺。「現在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特別是第四季,產生的衝擊可能比第三季還要明顯」,陳其宏認為,第四季是非常關鍵的一季,接下來輸贏看誰在年底把庫存降到最低,「如何趕快把料件變成套,出貨到最後終端通路,趕在聖誕季賣出去,明年有好的開始就阿彌陀佛了。」除了陳其宏,PC大廠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是今年最早提起長短料問題的企業經理人,他說,先進製程出來的CPU(處理器)、Graphic(繪圖晶片)宏碁手上都有貨,「我一、兩百美元的晶片都已經準備好了,卻在等一顆五毛錢、八毛錢的晶片。」就等著這些周邊IC晶片到貨後,才能夠出貨。然而全球通貨膨脹升溫的速度愈來愈快,就連美國最新的CPI指數都已經來到六點二%,若消費者因生活物價快速漲價,而決定縮手不買3C產品,景氣就會立刻反轉向下,屆時企業恐將認列高額的庫存跌價損失,因此陳其宏說,「台灣產業供應鏈必須要大家一起來加快速度」。

台幣兌歐元20年高

20年來最強的新台幣就是現在。國際美元指數衝破96到逾一年新高,非美貨幣都應聲走跌,但累計今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仍升值2.49%,也因而讓新台幣對日圓及歐元交叉匯率各創下逾23年及逾19年半新高。17日1日圓跌至新台幣0.2421元,1歐元更跌破32元價位、降至僅新台幣31.4365元的低點。其中日圓前低是1998年8月26日的1日圓兌新台幣0.2405元,歐元則是2002年5月14日的31.2147元。銀行外匯主管指出,美元指數走高,新台幣17日也對美元貶值2.5分至27.815,單日貶幅0.09%,僅略高於人民幣0.07%的跌幅,但相較日圓單日對美元重挫0.54%,星元也大跌0.34%,馬元及韓元各貶值0.25%及0.22%、印尼盾和泰銖各下滑0.15%和0.11%,新台幣仍算相對強勢。如果拉長時間至今年以來,國際美元指數雖狂飆6.74%,但根據央行我國與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匯率統計顯示,新台幣對美元仍升值2.49%,其他非美貨幣除人民幣上漲2.48%,其餘貨幣全面重摔,觀察國內交易量前六大外幣中,又以日圓及歐元各狂洩10.25%及8.09%,跌幅最重。匯銀主管指出,美元今年來強勢走高,但新台幣受惠出口表現長紅,出口商滿手美元等著拋匯,對新台幣提供強有力支撐,這對未來解封後計畫出國的民眾,和資產多幣別配置的理財規畫者,可說「此時不買、更待何時」,尤其是日圓及歐元,近日再度出現搶匯潮。銀行主管指出,其實以今年新台幣強勢的程度,現在買美元也是不錯的時點,其他如英鎊今年來對美元貶值1.53%、澳幣今年來對美元貶值5.36%,等於新台幣對這些貨幣都是強勢升值,唯一的例外僅人民幣。匯銀主管表示,中美元首16日視訊會議後,市場各自解讀,國際美元指數衝高,非美貨幣則是全部應聲跌趴,新台幣17日雖貶破27.8元,但受到台股隨美股續攻帶動,外資也僅小幅賣超台股2億元,尤其出口商見到相對有利價格,積極進場拋匯,提供新台幣支撐,讓新台幣跌幅相對較輕微,反而是對其他跌幅更重的非美貨幣還反向升值。

電子資訊

iPhone出貨看升 台鏈沾光

科技市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11月17日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明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生產量將年增3.8%、達13.86億支,蘋果市占將年增5.4%,維持市占二哥地位。法人看好,隨著整體市場向上且蘋果出貨同步成長,有助鴻海、和碩、大立光、台積電等供應鏈出貨。值得一提的是,集邦估計,在大陸官方大立推動5G商轉下,兩年的時間讓2021年全球5G手機市占率衝上37.4%,全年生產總數為5億支,伴隨大陸5G手機市占已突破八成,市場發展重心將轉為其它區域,但由於各國5G建設進度不一,加上通訊資費亦較4G通訊高等干擾,在市占增速將趨緩的前提下,預估2022年全球5G手機出貨增速會稍緩,但市占仍將衝上47.5%,創新高,生產總數也是歷來最多的6.6億支。個別品牌方面,集邦認為,三星仍將是明年產業龍頭,生產總量預估約2.76億支,年增率1.1%,但隨著智慧手機工藝精進,未來在已開發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而待開發市場則因需求多為入門款機型,未來三星在市占保衛上的難度將隨之升高。蘋果明年推iPhone SE 3進軍中階5G市場,將衝高全球市占率至18%,維持二哥地位,但蘋果將以漲價因應零組件價格上揚,壓抑全年增速至5.4%,低於小米及Vivo等大陸品牌。

明年5G手機出貨增速放緩 蘋果市占升 看淡三星
市調機構TrendForce表示,明年可望在換機需求、智慧型手機在新興市場滲透率成長帶動下,帶動手機出貨量小幅成長、回到疫情前水準,明年全球產量將挑戰13.86億、年增3.8%,值得一提的是,新款平價iPhone SE雖將成為刺激蘋果明年出貨量增長的利器,但蘋果明年可能漲價、限制出貨量成長,5G手機增速也會在明年放緩。比起韓媒樂觀預估明年三星出貨量可望挑戰3.34億支、睽違四年首度重回3億支之上,TrendForce則預估三星明年產量還是不到3億支、停留在2.76億支,比今年小增1.1%,雖然三星依然是全球手機冠軍,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熟,未來高階產品在已開發市場的競爭只會更激烈,待開發市場則因需求多為入門款、並非三星強項,三星市占率提高的難度將越來越高。相較之下,TrendForce認為蘋果明年第一季底將推出新款平價機種iPhone SE,是蘋果進軍中階5G市場的利器,下半年蘋果仍將發表四款新機,在明年比今年多一款新品下,有利於蘋果市場占有率比今年爬升,但零組件價格上揚卻可能迫使蘋果調漲售價來保護獲利,銷售量成長性也因此受限,預估蘋果2022年生產量為2.43億支、比今年成長5.4%。而目前在中國品牌OPPO、小米以及Vivo方面,TrendForce認為,明年中國手機市場需求恐怕只會與今年持平,榮耀在中國手機市場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勢力,壓迫上述三大品牌在中國的成長空間,海外市場成為維繫成長的關鍵,而中國三大品牌中最早「出國比賽」的小米,將受惠於全球疫情獲得控制,海外市場銷量將推升明年產量至2.2億支,比今年大增15.8%,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另外,TrendForce預估,明年中國市場成長性不佳、5G滲透率已經超過8成,中國以外的主要市場5G建設進度不一、資費也偏高,都會影響明年5G手機出貨量。
 
富智康轉投資跨語音智慧平台 擴大AI佈局
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今日宣布入資語音人工智慧平台公司SoundHound,通過與Archimedes Tech SPAC Partners Co.合併,交易預計於2022年第一季度結束,合併後的公司命名為SoundHound AI公司,新公司規畫於納斯達克掛牌上市。SoundHound在美國時間16日發布,獲得最高2.44億美元的注資,包括Archimedes信託現金 1.33億美元和每股10美元定價的完全承諾普通股PIPE的1.11億美元。PIPE係由甲骨文、卡達第一銀行(Qatar First Bank)、科赫工業公司(Koch Industries)和MKaNN風險投資公司以及科塔資本(Cota Capital)、VIZIO、宏達電、富智康、結構資本(Structural Capital)、普羅夫科集團(Provco Group)、松浦(Sompo)、佩曼諾扎德(Pejman Nozad)等公司投資。SoundHound指出,SoundHound的獨立語音 AI 平臺採用的是專有的自然語言技術,讓企業可以經由22種語言,為客戶提供一流的對話體驗。著眼於語音 AI市場商機達1600億美元,SoundHound積極打造品牌的差異化,以提高客戶體驗,包括現代汽車、賓士汽車、潘朵拉( Pandora)、萬事達卡、德國電信 Deutsche Telekom、Snap、VIZIO、KIA汽車和Stellantis斯泰蘭蒂斯等全球領先品牌均為其客戶。SoundHound開發的語音人工智慧平台,具備語音處理技術,可讓產業界整合智慧對話語音助理功能至產品中。SoundHound語音處理技術研發時程已經16年,包括227項已獲核准及正在申請的專利,現已擁有22種語言版本,未來還規畫其他語言版本。
 
台灣產業AI化面臨的四項挑戰
工研院所屬的人工智慧共創平台AIdea,自2017年起致力媒合學界/新創的能量讓產學研合作更便利,最終建立本地的應用解決方案。AIdea平台執行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實作收穫,也對本地企業在AI導入進行多方面觀察,故對現階段台灣產業AI化的推動,歸納出正面臨的四項挑戰。

挑戰一:資料是否以數位方式儲存,以及其儲存的「質」與「量」是否充足
本地企業在產業AI化上遇到的第一項挑戰,就是資料是否以「數位方式」儲存,以及其儲存的「質」與「量」是否充足。許多傳統產業過去可能仰賴經營者的經驗或老師傅的手藝,未曾在生產/銷售過程中佈下足夠的感測器或數據蒐集系統;或者有部分數據,但未包含重要因子,又或者有數據但數位化程度不足,都是需即刻改進的。有企業即使建立了數位資料倉儲,然蒐集時間長度不足,或更新間隔過長,或多樣性不足,後續應用也常無以為繼。最後資料若是仰賴人工判斷後輸入,往往輸入的歸因或文字敘述將因人而異,資料本身的價值會減損甚至無法使用,都是在規劃資料蒐集時要考慮的。

挑戰二:如何讓管理階層對AI技術所解決的問題,能有正確預期
第二項產業AI化挑戰,就是如何讓管理階層對AI技術所解決的問題,能有正確預期:管理階層的支持對執行AI專案很重要,但同時也必須讓管理階層了解到AI並非萬靈丹,有適用的特定情境。若某些企業本身曾長期累積結構化資料,過去藉統計分析也能找到不錯的解決方案,此時引入AI不一定有加分,且投資回收是個現實問題。引入AI後最明顯的改進,應該是在於消化更多與議題相關的非結構化資料,增加資料特徵豐富性,找到更多的Insights。而AI解題也往往會發生一段時間做不出成果的現象,但這並非代表該技術無用,有時僅是資料量不足或尚未找到正確的切入面向;即使能做出明顯結果,有時攤開來看也可能看不出其因果邏輯,造成管理階層不願意冒風險實行;這些可能發生的現象,最好在事前即與管理階層有充分溝通,或者協助管理階層對解題效果不預期過高或過低。

挑戰三:組織文化衍生的問題
本地企業遇到的第三項挑戰,來自於組織文化衍生的問題。本地企業考量資源運用的效率性,往往將AI應用部門設於中央,以個別專案與各業務需求單位合作;執行上一方面AI應用部門存在短期間要證明本身價值的壓力,易讓業務單位產生「跨過界」的感覺,難以開誠布公合作;步驟上基於時間壓力,希望一次性可產出解決方案,但往往不切實際。關於AI應用,建議先聚焦解決單一「痛點」,找出單一特定專用演算法,因為從分析/洞察/演算法到最終解決方案,通常另需資訊部門或系統整合商的協助,有漫長道路要走。

挑戰四:技術推陳出新太快
最後一項挑戰來自於此領域技術推陳出新太快,但又必須跟企業實際功能流程緊密結合,兩者間講究如何取得適當平衡。技術變化快造成演算法研發人員要一手唸論文一手做開發,此領域雖然已有自動機器學習工具出現,但若要達商業應用等級,仍必須靠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高度客製化模型調整,也須結合最新在地累積資料持續進行優化,有如另一型態的「手工業」。而諸如系統第一階段要做到多好,之後多久須升級,甚麼狀況下須加入新功能,以及每次改版如何搭配實際功能流程的改進,都必然做好先期規劃,否則系統落地時可能影響實際功能流程。
 
2022年手機產量 將恢復疫情前水準
根據TrendForce調查,在2022年全球經濟活動回歸正軌的預期下,智慧型手機貼近民生需求的屬性,將有助於該產業小幅成長。整體而言,明年智慧型手機市場主要仍仰賴週期性的換機需求以及新興國家的新增需求帶動,預估全年生產量將達13.86億支,年增長率3.8%。TrendForce指出,三星明年生產總量預估約2.76億支,年增長率1.1%,由於三星持續透過產品系列的重整與開拓,包含Galaxy Note系列與Foldable系列整合、延續S-Pen的應用等,以維繫高階市占;同時也提高外包占比以優化中低階產品的競爭優勢。然隨著智慧型手機工藝精進,未來在已開發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而待開發市場則因需求多為入門款機型,與其產品策略不盡相同故難以擴大市占,意即未來三星在市占保衛上的難度將隨之升高。蘋果明年第一季底將推出新款iPhone SE(SE第三代),4.7吋LCD螢幕,搭載A15處理器並支援5G通訊,其餘硬體規格與第二代SE相仿,可視為Apple進軍中階5G市場的一大利器;下半年維持四款新機發表,分別為兩款6.1吋螢幕及兩款6.7吋螢幕。明年五款手機雖可望帶動其市占爬升,但面對零組件價格上揚,蘋果亦將調漲終端定價以確保其獲利,全年增長率幅度將因此受限,預估2022年生產量為2.43億支,年增長率5.4%,維持全球第二名。中國品牌OPPO、小米以及Vivo在明年中國市場需求未能明顯放大的預期下,此三大品牌在成長將主要仰賴擴大海外市場以貢獻市占。小米包含小米(Mi)、紅米(Redmi)、POCO、黑鯊(Black Shark)等四個品牌。其優勢在於海外市場開拓較早,因此隨著全球疫情逐漸獲得控制,來自於海外的銷售成長預估將推升其2022年生產量至2.2億支,年增長率達15.8%,成為全球第三大的手機品牌廠。位居第四名的OPPO透過OPPO、Realme、OnePlus等三品牌行銷全球,預估全年生產表現將微幅成長2.5%至2.08億支。產品規劃方面與小米相似,以子品牌區分市場及客群,近年來也積極拓展周邊生態鏈業務,透過軟體服務以及增加消費品項,補足手機業務獲利衰退的缺口。Vivo明年生產量則有機會接近1.5億支,年增長率6.4%,位居第五名。展望2022年,由於主要銷售市場-中國已達飽和,其銷售動能主要仰賴週期性換機,因此成長空間也相對有限,加上榮耀(HONOR)亦積極搶攻市占,預期兩者2022年生產表現將因此受到侷限。 
 
ESG獲重視 推升投資動能
調查顯示,ESG投資動能增加,六成投資者認為企業不僅是對股東負責,也要對ESG負責。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解決氣候變遷和社會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67%的人更傾向於投資碳足跡表現較好的基金,這是減緩氣候變化一項關鍵因素。法盛投資管理(Natixis Investment Managers)對24個國家的8,550多名個人投資者所做的調查指出,投資人期望企業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負責,希望看到決策者和民間部門,包括基金經理能採取更多行動。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以上台灣投資人(56%)表示對ESG投資有興趣。近七成的台灣投資人(69%)認為他們有責任透過投資去解決社會問題,比例高於全球平均的58%。調查發現,對ESG的興趣並不限於千禧世代投資者。傳統觀點認為,ESG是由具有社會意識的千禧世代所推動。調查則顯示,約四分之一(27%)的千禧世代說他們投資ESG,但20%X世代和18%的嬰兒潮世代也是如此。此外,所有年齡層的人對ESG的興趣都很高,包括52%千禧世代、52%X世代和44%的嬰兒潮世代。ESG的績效具有說服力,也吸引愈來愈多投資人。最新數據證明,ESG投資可望超越大盤績效。
 
特斯拉在陸超級充電站 突破千座
特斯拉中國11月16日表示,公司在大陸境內已建設開放超過1,000座超級充電站,而超級充電樁數量更已突破8,000個。特斯拉中國充電團隊在微博發文,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公司在大陸配合超過700座目的地充電站,且有超過1,750個目的地充電樁,覆蓋大陸約360多個城市。中國乘聯會上周發布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2.1萬輛,增長141.1%,較9月下降3.9%。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廠商中,特斯拉中國以54,391輛僅次於比亞迪的80,373輛,位居批發銷量第二名。乘聯會並表示,2021年第四季大陸汽車行業利潤增速轉正的壓力很大,汽車行業面臨全年利潤負增長壓力,也導致2021年第四季各家車企促消費、拉增量難度較高。
 
科技自立 陸建關鍵企業白名單
中美科技戰爆發以來,美國對中國制裁頻頻,嚴重衝擊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海外發展以及內部研發。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正加快實施取代美國技術的計畫,低調授權專責機構,建立網路雲端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中國企業「白名單」,以支持中國科技自立。外媒報導,2016創立的中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信創工委會),過去負責為官方提供顧問服務,如今在中美貿易戰中實施「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計畫,負責為中國制定行業標準,建立「白名單」為銀行、數據中心等敏感領域的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計畫目標將是讓中國企業在敏感技術領域,取代外國科技公司,並加快協助本土巨頭達成科技自立,同時克服美國政府針對網路和晶片相關中企祭出的嚴厲制裁。分析認為,這將使中美科技競爭進一步升溫。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已有1,800家供應商加入委員會,領域擴及個人電腦、晶片、網路和軟體等,機構在年內已認證數百家中企會員,預計至2025年,相關市場規模將達1,250億美元。報導指出,外資持股超過25%的企業會被排除在名單之外,由外資投資的中國科技初創公司也面臨更高的入會門檻,據傳阿里巴巴及騰訊皆採取配套措施,藉由在中國註冊的子公司,成功申請委員會成員資格。中國科技企業磊科集團(Netcore)旗下Netis表示,公司透過複雜的審查程序成功加入信創工委會。截至2020年7月,信創工委會已擁有1,160名成員,包括北京知名CPU製造商龍芯(Loongsoon)以及伺服器製造商浪潮(Inspur)等。研究機構Gavekal Dragonomics技術分析師Dan Wang認為,中國正在努力開發本土技術,且已有愈來愈多的中國公司認同這項政治目標。艾瑞諮詢7月報告指出,美國將中企納入「實體清單」等一系列對中政策,成為中國推行「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計畫的催化劑,凸顯出大力投入科技創新,並擁有關鍵技術國產能力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電動車企崛起 E3正式成軍
受惠於電動車趨勢崛起,投資人大舉押注相關新創公司,令Rivian與Lucid市值迅速攀升,超越福特在內的傳統車廠,躍居全球第三與第六大。再加上穩坐全球最大車商寶座、市值持續創高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三雄(E3)正式成軍。Rivian周二股價大漲15.16%,每股報172.01美元,令公司市值攀逾1,460億美元,上市僅一周就陸續超車福特(790億美元)、通用(910億美元)與德國福斯(1,390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三大車廠。Lucid同日股價勁揚23.71%,每股報55.52美元,創下2月22日以來最高,這也讓該公司市值升至898億美元,高於福特並逼近通用。特斯拉16日股價上漲4.08%,每股報1,054.73美元,市值高達1.04兆美元。Rivian 10日風光掛牌交易,上市短短幾天股價勢如破竹,迄今累漲逾61%。Lucid自7月借殼上市以來,股價已累漲逾80%。這顯示出投資人看好電動車前景,並急切地尋覓「下一個特斯拉」,深怕錯過投資電動車新創公司的賺錢機會,重演十年前未能押注特斯拉的錯誤。分析師表示,電動車熱潮已非新鮮事,甚至連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 都承認自家公司市值遭到高估。但即便如此,特斯拉股價仍持續狂飆,理由在於華爾街看好電動車勢必成為常態。Rivian今年9月推出旗下首部電動皮卡車R1T,迄今僅交車150台,且買家大多是自家員工。但該公司卻獲得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青睞,後者持有其約20%股份,而福特早在2019年也投資5億美元。Rivian除了能吸引討厭特斯拉品牌的消費者,令車主擁有更多選擇外,該公司主打生產電動皮卡車,更可望在皮卡車需求強勁的美國市場打下一片江山。Lucid周一公布上市後首次財報,旗下首款電動車Lucid Air預購訂單暴增三成,同時重申明年生產目標維持不變。知名汽車雜誌《MotorTrend》也將Lucid Air評選為「年度汽車」,令Lucid成為第一家發表首款車即贏得此殊榮的車廠。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