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專家估 陸2022全年GDP年增4.7%
大陸第三季GDP年增率在經歷限電、疫情等因素衝擊,意外掉到5%以下後,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第四季起大陸的經濟會逐漸好轉,到2022下半年季度年增率可以穩定在5.5%以上,對全年的預測則是年增4.7%。大陸2021年前兩季GDP年增率分別為18.3%、7.9%,第三季受7月底爆發的本土疫情、9月底開始的限電措施,及國際原物料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較第二季明顯下跌至4.9%。大陸政府將全年目標訂在6%以上。新浪財經報導,朱海斌27日出席「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線上論壇時,分析大陸經濟情勢。他認為,2021年大陸有「兩個意料之中,一個意料之外」。第一個意料之中是大陸在主要的經濟體中,率先退出疫情的刺激政策,這是因為2020年大陸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佳的國家。第二個意料之中是,2021年大陸在經濟政策裡有更多的經濟結構轉型與調整。朱海斌指出,意料之外則是2021年大陸經濟在政策退出和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從政策退出的力度和強度,涉及到產業政策對市場的衝擊,都遠遠超出年初市場的預期。朱海斌認為,從第四季開始,大陸經濟會逐漸轉好,到2022年第二季可以回到潛在的經濟增長率之上,下半年季度年增率可以穩定在5.5%以上。對全年的預測則是4.7%。朱海斌建議,若2022年經濟增長水平要維持5%以上的話,在政策的執行裡需要注意更多政策的協調。例如企業家之間的激勵機制問題,這是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朱海斌還說,不能忽視房地產進一步下行的壓力,可能對宏觀金融體系造成衝擊,在接下來一兩季,需要政策重點關注。出席同一論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也預測,2022年大陸經濟走勢「前低後高」,因為大陸政府的彈藥比其他國家更充足,在實體經濟政策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彈性、韌性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形勢。他還說,從11月起,各種宏觀政策開始轉型,預計2022年宏觀政策會比較積極,會相對寬鬆,使大陸經濟行穩至遠。
 

電子資訊

汽車零組件業 拚修法搏生機
年產值高達二二○○億元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全球市佔率高達八成,堪稱台灣的「隱形冠軍」;然而去年開始,這個產業為「專利法」修法奔走,不僅成立「台灣汽車零組件暨維修權益協會」,還找政治公關穿梭立院。業者坦言,「如被法案綁住,很多供應商都活不下去了」。

年產值2200億 全球市佔八成

業者解釋,汽車零組件廠大致可分為OEM(原廠委託製造代工)及AM(售後維修零件,也就是非原廠零件),台灣業者以副廠為主力,產業集中在桃園、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若無「維修免責條款」,台廠遭外國大廠提告,恐衝擊三四○○家公司、五十二家上市櫃公司核心業務,關係十五萬就業人口。車門把手大廠虎山實業總經理陳映志指出,保險桿、引擎蓋、車燈等汽車零件屬於碰撞零件的售後市場,包含東陽、帝寶、堤維西在內,台灣相關汽車零件市場佔全世界八成以上,對產業十分重要。

若出事 恐衝擊三四○○家公司

陳映志認為,有時廠商提告是商業手段,就算台灣有「維修免責條款」,也不代表一定不會被告,但既然德國已有維修免責,希望政府跟進,修改專利法規定,至少有跡可循,就不會發生濫告。然而推動修法,業者的阻力,不僅是汽車原廠,智財局也持反對態度,且智財局三月召開會議聽取修法意見時,德國在台協會、日台交流協會、美國商會、日本工商會、歐洲商會也出席表達異議,讓汽車零組件業者四面楚歌。

德國已有維修免責 盼政府跟進

而後在立法院八月公聽會,帝寶、堤維西、東陽等零件龍頭供應商等十家業者代表出席,還派出「接班人」層級,包括帝寶總裁特助許智博、東陽副總經理吳介中、堤維西執行董事吳國禎,連代表業者發言的陳映志也是虎山實業二代,顯見影響產業未來的修法,各家業者相當重視。不過,業者透露,雖然企業二代親自到場關心,卻異常低調,因為部分業者本身也做OEM,怕被原廠盯上。事實上,帝寶官司不只賓士這起,兩年前也被法國燈具大廠告過,在美國、德國也有侵權官司,也曾被韓國現代汽車提起專利訴訟;至於堤維西今年五月也被南韓現代與起亞在美國提告。據指出,「台灣汽車零組件暨維修權益協會」就是帝寶去年為推動修法而號召成立,還找了公關公司負責政治遊說,帶著業者逐一拜會立院經濟委員會的立委,並多次遞交陳情書與說帖,但在修法停滯後,協會也正在改組中,帝寶等多數業者低調不願受訪,他們整裝再出發,等待另個修法時機。
 
特斯拉邀台鏈赴墨設廠
市場傳出,特斯拉看好旗下電動車未來年銷售量將達150萬輛以上,已與上下游供應鏈接洽,希望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中控台的和碩能率先在墨西哥設廠、擴產,並帶動下游零組件一起到墨西哥就近供貨,台灣特斯拉供應鏈未來二、三年將迎來一波墨國設廠潮。特斯拉不斷擴張美國、中國大陸與德國產能,最新消息傳出,特斯拉有意願擴增墨西哥的產能,做為未來生產新重鎮之一。廣達目前尚未公布墨西哥投資計畫,據了解,廣達已經尋覓好墨西哥設廠據點,一旦拍板定案,從建廠到正式投產的時間點落在2023年。對相關傳聞,廣達表示,各生產基地的擴充,均是因應業務成長需要與客戶需求而規劃,目前均依既定計畫與時程進行。和碩也積極配合特斯拉,前往北美擴充產能。和碩表示,北美廠商區今年已經開始擴廠,旗下華瑋投資董事會決議通過以1,189.8萬美元(約新台幣3.32 億元)投資墨西哥廠PEGATRON Mexico S.A. de C.V.。和碩因業務需求的長期投資,藉此擴大墨西哥3C銷售、維修中心,未來也不排除配合客戶生產3C或電動車零組件等產品。和碩執行長廖賜政在本月法說會上表示,董事會已通過北美擴廠案,第一階段投資1.64億美元(約新台幣45.64億元),就近供應車用電子客戶,採用自動化產線,預計今年內開始貢獻營收,未來還有第二階段擴廠計畫。據悉,特斯拉因和碩在墨西哥有據點,可快速擴廠因應客戶需求,在和碩墨西哥廠投資速度最快之下,有望擴大特斯拉的供貨占比。
 
SpaceX出貨卡關 牽動台廠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創辦的SpaceX旗下衛星網路服務「星鏈計畫」(Starlink)近日向支付訂金的顧客道歉,並表示礙於晶片短缺,恐需延遲一年甚至更久才能交貨。部分客戶抱怨「感覺好像詐騙」,憤而要求退款,牽動台灣星鏈計畫相關供應鏈後市。SpaceX供應鏈包含台揚(2314)、啟碁、金寶、事欣科、昇達科、同欣電、公準、穩懋、群電、康舒、台光電、華通、昇貿、維熹、萬泰科等,隨著此次事件發生,是否影響到供應商延後出貨,值得關注。外電報導,星鏈計畫向客戶寄發電子郵件表示,過去六個月來,晶片短缺問題拖慢了生產速度,衝擊該公司2021年履行訂單的能力,對於延遲深感抱歉,工程部、供應鏈以及生產團隊,都在努力改善產品及工廠,期能增加生產效率。該公司表示,客戶可登入官網帳號,評估交貨時間。一旦訂單能出貨,將向客戶寄發電子郵件通知。客戶隨時都能取消訂單、全額退款。社群網站上,許多網友對於交貨延遲到憤怒,部分甚至要求退款。一位Reddit網友抱怨,「這感覺好像詐騙,預購訂金讓每個人都上鉤,一開始是2021年中、然後變2021年底,現在也許得等到2022年底。」
 
蘋果AR頭盔明年推、十年取代愛瘋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爆料,蘋果(Apple Inc.)謠傳已久的擴增實境(AR)頭盔計畫,有機會在明(2022)年第四季發表成果,屆時將推出第一款內建雙處理器的裝置,支援高階功能。Mac Rumors 25日報導,郭明錤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蘋果AR頭盔內部的高階處理器,據傳運算效能跟第一款「Apple silicon Mac」麥金塔電腦的M1處理器類似,而低階處理器則會負責感測器相關的運算任務。郭明錤說,蘋果的AR頭盔一開始可獨立運作,不需要跟Mac或iPhone綁定,蘋果希望這款頭盔支援「廣泛的應用」,目標是在10年內取代iPhone。郭明錤表示,高階處理器的電源管理單晶片(power management unit, PMU)設計跟M1類似,因為其運算功能跟M1一樣強大。不只如此,這款頭盔還可支援虛擬實境(VR)體驗,主要是拜Sony提供的兩片4K Micro OLED面板之賜,其需要的運算馬力跟M1相當。報告指出,蘋果AR頭盔需要獨立一顆處理器,因其感測器的運算能力遠高於iPhone。舉例來說,這款AR頭盔需要至少6~8個光學模組,為使用者同步提供持續性的AR透視影像。相較之下,iPhone只需要最多3個光學模組同時執行,且不需要持續性的運算。台積電1年後量產!傳蘋果完成AR頭盔專用5奈米晶片市場先前就曾傳出,蘋果專為旗下首款AR/VR頭盔設計的5奈米晶片最近終於開發完成,預計委託台積電代工。MacRumors、9to5Mac 9月2日引述The Information報導,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的AR/VR頭盔將內建一款系統單晶片(SoC)及兩顆額外晶片,三款晶片都來到設計定稿(tape-out)階段,這代表實體設計工作已完成,將著手準備試產。根據報導,頭盔內建的晶片將委託台積電代工,據傳至少還要一年才能量產。這款AR/VR頭盔最快有望明(2022)年問世,但若前置作業無法及時完成,蘋果也可能推遲發布時間。The Information消息顯示,上述頭盔的影像感測器、面板驅動IC也都已經開發完成,台積電仍在設法解決影像感測器體積較大的問題。報導稱,台積電正在嘗試拉高試產時的良率。
 
Switch熱銷 台系鏈進補
日本遊戲大廠任天堂遊戲主機Switch銷售亮眼,在新開賣的重量級遊戲「寶可夢晶燦鑽石/明亮珍珠」大賣下,順勢帶動Switch銷量,激勵Switch全機種11月15至21日當周日本市場銷售量飆增近一倍,市場看好相關供應鏈展碁、鴻準、旺宏等可望受惠。根據日本遊戲總合情報媒體Famitsu最新統計數據,任天堂11月19日開賣的新遊戲軟體「寶可夢晶燦鑽石/明亮珍珠」大熱賣,僅11月19至21日三天在日本市場銷量高達139萬5,642套,穩居所有遊戲軟體銷售龍頭寶座,刺激Switch全機種銷量。據統計,11月15至21日Switch系列機種日本市場銷售量達16萬7,778台,較前一周成長92%。相形之下,Sony PS 5系列機種、微軟新Xbox系列在日本當周銷量相形見拙。其中,一般版Switch當周銷量增長三成,Switch Lite暴增126%,至於10月上市的OLED版Switch銷售量更飆增近二倍、達6萬8,796台,周銷售量創開賣來第二高,僅次於開賣首周紀錄。市場看好,隨著Switch熱賣,相關供應鏈可望受惠,目前鴻準包辦Switch組裝業務,其他還有旺宏、瑞昱、原相、立積及宏碁集團旗下展碁國際等。展碁為任天堂Switch在台代理商,下半年隨著Switch OLED款主機在國內上市,同時第4季將推出許多大作軟體如《分享同樂!瓦利歐製造》,《Mario Party Superstars(瑪利歐派對超級巨星)》等,除了帶動展碁軟體收入外,也將一併提升硬體銷量。展碁樂觀第4季及明年營運,預估本季營收相較第3季持平或小幅增長,明年業績目標雙位數成長,隨著產品組合優化,獲利也將提升。鴻準中國大陸煙台廠是Switch生產據點,去年以來全球在疫情影響下,「宅經濟」發燒,帶動Switch大賣,也讓主要組裝廠鴻準受惠。
 
NB代工廠 營運添柴火
英特爾(Intel)新一代Alder Lake筆電處理器已經開始出貨給代工廠,預期市售新一代筆電將在明年第1季亮相,可望為廣達、仁寶、英業達與緯創等筆電代工廠,增添明年上半年的成長力道。新的變種病毒出現,導致11月26日大盤重挫284點,包括廣達、仁寶、英業達與緯創等代工廠的股價也全面收黑。今年10月下旬英特爾宣布推出代號「Alder Lake」的第12代Core系列桌機版處理器,英特爾客戶端事業群總經理Gregory Bryant就透露,將在11月接續推出筆電版處理器。英特爾也透過Twitter公布消息,由團隊成員手持處理器,宣布對應高效能的筆電版處理器,已經開始向代工廠供貨。若順利的話,預期首波採用對應高效能「Alder Lake」筆電版處理器的市售機種,將會在明年恢復實體形式舉辦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2022期間亮相,預期英特爾會在CES 2022期間公布筆電版處理器具體細節。英業達預估,2022年筆電出貨可望小幅年增,目前該公司筆電以商用占 65%為主,電競 20%、消費筆電約 15%。今年第4季筆電出貨量將季減,但電競出貨比重提高,帶動產品均價上揚,使得營收約將季持平。 2022 年持續看好回到辦公室帶動商用筆電的需求,因此有小幅年增。廣達則指出,Chromebook 需求走緩,但一般型筆電可抵銷此缺口。由於需求暢旺,加上供應鏈仍緊繃的狀態下,筆電 積壓的訂單量持續堆高中。由於材料供應稍微舒緩,預估第4季筆電出貨季增 10%以上。對於2022年的展望也審慎樂觀,因為民眾生活對筆電依賴性增加,仍將保持強勁,廣達明年的成長,將優於產業的平均值。緯創也表示,客戶訂單能見度都已給到52周,預見未來一年的需求都不是問題,儘管教育筆電需求趨緩,但商用筆電升溫,整體前景仍然看好。
 
Q3碳排降 陸疫後復甦首見
做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2020年9月大陸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其減碳進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機構最新調查顯示,在房地產開發受限和煤炭短缺下,大陸2021年第三季的碳排放量出現下滑,這也是大陸從新冠疫情經濟活動復甦以來的首次下降。專家認為,這可能會是大陸碳排放的轉捩點,但也指出,由於大陸經濟放緩的威脅,官方可能很快會提出刺激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從而導致碳排放量再次提高。綜合外媒報導,總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最新研究指出,在房地產開發受限與大規模的煤炭短缺下,大陸第三季碳排放量下降。CREA首席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表示,2021年7~9月,大陸的碳排放量較2020年同期下降約0.5個百分點,而上一次大陸季度碳排放量出現年增率下滑是在2020年1~3月,當時正是疫情剛在大陸爆發的時候。這種情況與2021年上半年相比也有所轉變,當時大陸經濟正加緊復甦,加上海外訂單回流,各項製造業、建築和重工業活動增加。2021年上半年,大陸的碳排放量年增高達近9%。但也由於碳排成長衝高,衝擊到大陸高層設定的「雙碳」目標,8、9月間官方加強「能耗雙控」政策下,各地隨後傳出限電消息,衝擊經濟成長,碳排也隨之急降。2021年第三季大陸GDP成長率驟降至4.9%,較第二季大幅放緩3個百分點,為2020年第三季以來低點。Myllyvirta認為,碳排放量的下降可能象徵著轉捩點,以及大陸總排放量提前達峰,這比其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提前了數年。但他也提出警告,「如果大陸政府進一步推出建築業刺激措施以提振經濟,碳排放很可能會再次反彈,碳達峰時間將延後」。此外,大陸為確保今冬明春能源供應,也可能提升碳排放量。如11月初,大陸為緩解能源短缺而將煤炭日產量提高100多萬噸之後,部分北方城市隨即出現嚴重的空氣污染。而為了彌補煤炭供應的缺口,大陸稍早還為一批滯留港口的澳洲煤炭辦理清關,這也是自2020年底以來大陸再度進口澳洲煤炭。
 
上市櫃前三季營收、獲利雙創高
上市櫃公司2021年前三季營收、獲利雙創十年新高。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郭佳君指出,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累計營收達25兆1,905億元、稅前淨利達3兆923億元;上櫃公司營收達1兆8,718億元、稅前淨利達2,265億元,上市櫃公司營收與獲利皆寫下十年新高。郭佳君分析,今年前三季獲利成長主要來自航運業(年增4,083億元)、半導體(年增2,788億元)、塑膠工業(年增1,644億元)。其中「航運業」因疫情後復甦帶動消費需求回籠,加上塞港持續惡化造成運能供給吃緊,供需失衡使運價維持高檔,致獲利大幅成長;「半導體業」受疫情影響加速數位轉型,5G應用、高階運算及車用電子等需求持續成長而推升獲利;「塑膠工業」因終端需求熱絡,及相關產品價格上漲,致獲利成長。上櫃公司部分,前三季獲利成長則主要來自半導體(年增229億元)、電子零組件業(年增83億元)、鋼鐵工業(年增68億元)。其中半導體業主要受惠市場需求增加,帶動半導體產業鏈成長,產品價量俱增,致營收獲利增加;電子零組件業則因下游印刷電路板產業及被動元件等訂單需求回升,加上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期較低所致;鋼鐵工業則係因國際市場對基礎工業產品需求上升及金屬原物料價格上漲,致獲利成長。
 
中國生產成本再增 電子零組件掀新一波產能調整
中國政府推動限電政策、調漲電價,部分用電量較大的電子零組件業者因此受到影響,加上缺工及工資上漲等因素,中國跟東南亞生產成本差距逐漸拉大,也讓業者再度思考產能配置的議題。從 2018 年底開始的美中貿易戰,到去年上半年中國疫情爆發,台廠展開數波產能移轉潮,不論是台灣或是東南亞,業者都積極擴大投資;但隨著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再度升溫,台灣也一度面臨疫情爆發、缺水缺電以及土地價格飆漲、缺工等議題,回台或赴東南亞投資的氛圍再度觀望。不過,隨著中國在 9 月起祭出限電政策,並調高電價,也衝擊電子零組件業者營運;端子廠建通 (2460-TW) 就分析,中國能源政策一來對生產排程是巨大考驗,二來中國放寬燃煤電價上漲,將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就公司而言,中國廠用電成本原先較越南廠高出 40%,現在則擴大到 50%。另一方面,中國煉銅業也因電價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售價提升,而建通除了在蘇州廠區增加綠能供電,降低限電影響外,也規劃提高越南廠生產比重,利用當地煉銅電價優勢,藉此提高競爭力。被動元件廠凱美 (2375-TW) 也分析,隨著中國限電、缺工,導致成本上漲,加上環保法規等因素考量,因此未來會將湖南廠的產能逐步集中至馬來西亞廠,也能提升規模經濟效益。
 
大陸5G用戶4.5億 占全球8成
全球積極推動5G發展,大陸工信部最新數據指出,已建成5G基地站超過115萬個,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同時5G終端使用者達到4.5億戶,占全球80%以上。以地域來看,目前大陸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7%的縣城城區和40%的鄉鎮鎮區都已經實現5G網路覆蓋。工信部日前印發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畫》提出,2025年要力爭每萬人擁有5G基地站數達26個,實現城市與鄉鎮全面覆蓋與行政村5G通達率預計達80%等目標,基本建成新型數位基礎設施體系。要如何進一步擴大5G基地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表示,今年先後印發《「雙千兆」網路協同發展行動計畫(2021-2023年)》、《5G應用「揚帆」行動計畫(2021-2023年)》等文件,內容包含各地政府應從站址規畫、資源開放、用電優惠等方面給予5G大力支持。除5G基礎建設外,大陸5G應用持續取得成效。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目前5G應用創新案例超過1萬個,覆蓋22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包含工業製造、採礦、港口等垂直行業應用場景的加速落地。以「5G+工業互聯網」為例,在建項目就超過1800個。其他擴及產業還包含5G空中課堂、5G虛擬實驗室、5G智慧校園等;超過600家三甲醫院也展開5G+急診急救、遠端診斷、健康管理等應用;增強現實導遊、4K/8K直播等5G應用在資訊消費領域快速發展。
 
後疫情時代 ESG更受重視
近年來,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投資成為全球投資市場重要趨勢,目前許多機構投資人都將ESG永續投資納入公司經營策略中。而到了後疫情時代,ESG投資更受青睞,根據MSCI 2021年《全球機構投資人調查》報告顯示,有77%的投資人表示會「大幅」或「適度」增加ESG投資。預期到2036年,全球ESG相關基金規模將大幅成長至150兆美元。ESG投資蔚為風潮,除了希望能藉由ESG投資協助改善整體社會環境,促進永續社會的發展,從投資績效表現來看,ESG相關投資工具表現也相當亮眼。例如,2020年ESG股票指數表現優於傳統股票,也發現ESG評分較好的企業在股價表現上往往可優於大盤。此外,ESG債券指數表現也優於傳統債券,ESG評等較高的發債企業,能為投資人創造更佳的報酬率,波動率也較低,特別是綠色債券指數之績效更勝投資等級債,這些都使得在疫情肆虐之際,具有競爭力的ESG相關投資商品或基金更受市場青睞。在台灣,2020年金管會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和「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引導國內金融業與企業重視ESG,希望能將市場資金導引到相關的產業和公司,未來ESG在台灣應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由於ESG投資能帶來長期穩定投資績效,美國、挪威、新加坡及韓國等國家的政府退休基金也將ESG基金納入其投資標的。而台灣政府自2018年就開始引領相關政策,例如勞動基金辦理委外投資時,台股主要投資標的就是「台灣永續指數成分股」,也常將ESG投資納入委外投資策略。此外,年輕投資人進入投資市場也有助於ESG投資之發展,因為年輕人普遍重視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也傾向在獲利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或社會責任,因此對ESG相關ETF的認同度高,這不僅有助於投資市場年輕化,也讓年輕世代享受ESG帶來的長期投資益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仍劇烈震盪中,也讓國際投資趨勢愈來愈看重企業永續經營。ESG投資具高穩定度及永續的特性,且報酬率也較禁得起金融市場波動,非常適合成為長期投資的退休理財標的。建議民眾在退休理財時,可將ESG基金或相關商品納入考量,不僅提升退休投資長期報酬,也能為改善地球及社會環境盡一份心力。
 
西北台慶擬斥資31億增產線 以台灣為營運核心
經濟部今天通過4家企業擴大投資台灣,由於美中貿易戰導致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因素升高,為降低營運風險,電感元件製造商西北台慶科技將以台灣為全球營運核心,擬斥資新台幣31億元增設產線。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今天通過西北台慶科技、鉅橡企業、閎康科技及某科技廠擴大投資台灣。截至目前為止,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071家企業超過1兆4900億元投資,預估創造12萬178個本國就業機會,後續仍有68家企業待審。西北台慶科技為台灣前三大電感元件製造商,專產線圈、晶片、網路變壓器等品項,銷售遍及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歐洲與北美,自從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因素升高,西北台慶為降低營運風險,並兼顧未來發展策略,將以台灣為全球營運核心,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根據規劃,西北台慶科技將斥資31億元在桃園幼獅工業區既有廠房增設共模濾波器元件、網路濾波器元件產線及車用電子使用之各項電感元件,並計畫招募294名員工。閎康科技為半導體檢測大廠,主要提供積體電路、平面顯示器業、光電產業、測試封裝業、奈米元件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的上、中、下游材料,以及電子元件廠商所需的產品研發、製造、品質管理分析服務與智慧財產權服務。閎康去年1月申請投資,考量台灣半導體產業在AI、巨量資料及物聯網應用有很大的成長動能,今年再加碼8億元,在竹科、竹北、南科等7個實驗室導入高階儀器設備,提供業者下世代先進製程專業分析服務。鉅橡企業專營PCB鑽孔製程的關鍵保護材料,將投入逾11億元建新廠,投入智能化製造與研發。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