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湧德11月營收重回月增;明年續看好高速傳輸需求
車用需求佳 貿聯11月營收27億元單月最佳 健和興登同期高
詮欣11月營收1.46億元、年增44% 四大產品推動2022成長
優群11月營收估跳升;明年DDR5轉換潮受惠大
《電子零件》信邦獲利威武 外資喊買看335元
宏致捐贈台東大武鄉書車 實現東部孩童閱讀心願
汽車電氣化全球調查揭示加速的創新步伐
主要的調查結果包括:
94%的受訪者認為,電氣化遠不止於改用電動機而已;93%的受訪者認為電氣化即將迎來重大突破;受訪者認為前三大成長因素包括政府對電動化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電池技術的改進,以及電動/混合動力汽車的更廣泛選擇;在過去兩年中,汽車製造商及供應商對電氣化的關注在客戶體驗(55%)、經營業績(51%)、執行注意力(50%)和市場交付預期速度(48%)方面大幅增加;
儘管電氣化勢頭強勁,但9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設計團隊在電氣化方面遇到困難;而91%的受訪者表示在獲取急需的專業知識方面面臨挑戰。
頂級功能創新蓄勢待發
受訪者一致認為,電氣化的創新將帶來車輛功能的廣泛改進,包括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53%)、安全性(43%)、總體擁有成本(41%)、汽車充電時間(39%)和汽車可行駛里程(37%)。儘管如此,在改進汽車充電時間(31%)、汽車可行駛里程(29%),以及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29%)方面仍有挑戰。受訪者也報告了蓄電池、模組或電池組(51%)、電動馬達(47%)和動力系統電子設備(45%)方面取得的進展。然而,他們在創新控制器(37%)、接線、連接器和母線(34%)、攝影機和感測器(33%),以及動力系統電子設備(26%)方面遇到困難。
區域架構將成為標準
84%的受訪者表示,隨著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對電氣/電子(E/E)架構的大力支持,區域架構將在未來五年或更長時間內成為標準。區域佈線不僅減少了與傳統車輛架構相關的佈線網路,這種創新技術還將大幅減少車輛中的電子控制器(ECU)數量,同時降低電線長度、重量和成本。
合作是電氣化成功的關鍵
調查參與者在獲取急需的專業知識以推動創新實踐方面面臨了一系列問題。傳統Tier 1或Tier 2供應商往往缺乏電氣化專業知識,而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發現來自科技巨頭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使他們的內部招聘目標形勢更趨嚴峻。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將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視為最大的創新驅動力;供應商則認為增加對研發和資本(如工具、機械、工廠)的投資最有可能推動進展。
總體經濟
新台幣今年升值2.83% 超越人民幣
美國聯準會啟動購債縮減計畫,市場預期明年上半年將啟動升息,即使美國貨幣政策轉向,新台幣匯率身價仍居高不下。中央銀行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3日為止,新台幣匯率累計升值2.83%,超前人民幣的2.68%,重返「最強亞幣」寶座。外資持續匯入,新台幣匯率上周五升值4.3分,以27.723元作收,創下逾兩個月新高,總成交量13.925億美元。央行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美元轉強,美元指數累計上漲7.01%,主要非美貨幣裡,僅新台幣、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其餘包括歐元、日圓、韓元、星元均為貶值。相較於新台幣強勢升值2.83%,人民幣今年累計上漲2.68%、緊追新台幣身後。反觀日圓與歐元,分別重貶9.06%與8.16%。至於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韓元,今年重挫7.95%,星元也下挫3.6%。新台幣匯率過度強勢,讓壽險海外投資面臨匯損危機,即使到了今年最後一個月,新台幣匯率仍高居「27.7」字頭,維持相對強勢地位。資深匯銀主管認為,新台幣匯率落於27.6、27.7字頭時,其實是分批進場加碼美元的好時機,特別是明年聯準會升息後,美元有機會轉強,進而促使新台幣匯率由高點回落。電子資訊
伺服器、電動車 鴻海明年主引擎
伺服器業務為鴻海近年營運發展重點,藉著積極搶攻CSP(雲端服務供應商)資料中心訂單,帶動鴻海近幾年該業務穩定成長,惟今年受制新冠疫情影響,缺料影響整體伺服器廠商出貨,鴻海也無法置身事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在法說會上指出,在雲端網路產品類,隨著客戶產品升級,今年第4季營收相較於第3季會有顯著的成長。但也是受到去年基期較高,而且目前仍持續缺料影響下,對比去年則表現持平。其中CSP的需求持續增加,第4季不論在季對季及年對年上,皆會有強勁的成長。研調機構目前普遍預料,伺服器缺貨將在明年下半年緩解,加上2022年雲端線上服務等需求不墜,且有部分前一年未被滿足的訂單遞延,加上新CPU平台機種吸引些許買氣,明年全球伺服器出貨可望年增6%。電動車方面,法人指出,鴻海明年將新增電動汽車製造的收入,為明年上半年的E-bus項目和下半年Endurance車種,儘管初期對營收貢獻仍小,但預期該業務未來幾年將迅速成長。
電動車零組件 題材熱炒
汽車零組件產業熱度再度升高,除了進入第4季傳統旺季,電動車續夯也是重要關鍵;近期,市場上國際大廠入股、合作、併購車燈鏈台廠的傳言不斷,特定廠家討論熱度日增,也顯示電動車零組件市場有帶頭作用。車用元宇宙話題被炒熱後,次世代車用組件應用備受關注,其中,智慧、互聯、自駕等領域被視為「殺手級」應用領域,車燈則成為整合這些應用的關鍵模組。汽車零組件去年以來受到疫情干擾、海運運量與運費影響出貨,今年更因車用晶片荒,造成車廠出貨受到影響,零組件廠也受到牽連,普遍業績不如以往。不過,業界看好晶片荒問題可望在明年過後逐漸緩解,車廠對零組件的需求可望回升,汽車零組件並可望因為電動車發展,汽車取代手機成為電子產品的新載具,車內與車外的溝通更多元,也創造更多新的產品與應用介面。業界指出,未來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將大量應用在汽車的操控系統,大量使用晶片是不可逆的趨勢,晶片需求較以往更大,短時間要緩解晶片短缺的問題並不容易。但也因為電動車發展的大趨勢,汽車零組件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業內專家說,愈能做到智慧、互聯、自駕並整合各機構的大廠,則愈能在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工研院布局氫能技術 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
工研院今天舉辦國際氫應用技術交流會,集結台灣、日本與澳洲代表針對氫能技術與策略發展進行交流,期促進台灣與日本、澳洲國際交流合作,在新興科技中掌握先機。工研院今天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舉辦國際氫應用技術交流會,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中鋼副處長劉世賢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星野光明出席參加,澳洲辦事處副代表兼商務處長莫博仁則透過視訊方式與會。會議並未開放媒體採訪,工研院下午透過新聞稿表示,與會的代表從各國氫能政策、氫能在儲能、發電應用發展等面向,為台灣氫能政策提供建言,並希望藉由加強與日本跟澳洲的國際合作,以新興科技在變局中掌握先機,共創淨零碳排、永續共生的未來。彭裕民說,為協助政府擘劃氫能發展策略、協助產業布局,並考量氫能發展涉及整體能源產業面向,工研院整合院內跨領域單位進行2050我國氫能發展策略規劃。工研院並邀集國營企業、國內氫能產業專家等13個單位組成國內氫能專家諮詢小組,討論相關策略規劃包含國際經濟評估、氫氣來源、基礎設施、氫氣應用以及法規標準等方向,希望盡早部署氫能發展策略,帶領台灣迎接2050淨零碳排挑戰。彭裕民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會議與國際交流氫應用技術發展,特別是加強與日本跟澳洲的國際合作,以利未來工研院和產業界攜手合作將相關技術導入國內場域,協助台灣由2025年的「能源轉型」,逐步邁向2050年的「淨零轉型」。星野光明指出,日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承諾日本將在2050兌現淨零碳排的目標,並宣告「亞洲能源轉型倡議」。其中氫氣便被視為重大新能源來源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致力於氫氣供應鏈上的技術突破,包含興建如國際氫氣運輸儲能系統、氫能熱電廠等,也已開始與澳洲合作綠氫原料的供應。星野光明表示,在交通上除了目前已建設166個加氫站供應氫能動力汽車與巴士使用外,日本更投入研發氫能動力火車等大型運輸載具。他說,在能源轉型與零碳排已成為各國能源政策核心,紛紛研擬氫能相關政策的今日,台灣也應該加入國際行列,共同實現零碳排的未來。莫博仁指出,在發電、運輸與工業生產中,擴大來自再生能源的綠氫使用已經被世界各大經濟體視為減少碳排的主要機會。莫博仁說,澳洲因擁有超越自身國內需求2000倍的風力與太陽能源,更能在全球綠氫的供應上貢獻心力。估計到2050年,全球氫氣出口將達到每年3000億美元的規模。莫博仁表示,目前澳洲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澳洲的主要區域,建立綠氫工業中心,促進氫能研發及應用相關技術,以期透過氫能的大規模應用,進一步降低氫能成本至目標價每公斤2元澳幣,增加氫能應用的競爭力。莫博仁說,台灣與澳洲因有著長期而值得信賴的能源貿易關係,在運輸上更具有地緣距離的優勢,相信在未來也是在能源轉型上的絕佳夥伴。工研院表示,未來將持續與日本及澳洲交流,包括與日本氫能技術研發單位就氫能技術、應用、基礎設施與法規設計等議題共同研討,以及與澳洲駐台辦事處研議氫氣進口、綠氫生產及應用的示範合作等方向。工研院強調,將尋求國際氫能合作夥伴,架構氫能策略藍圖,協助國內產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布局,開創產業新商機,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
我製造業附加價值率 締新猷
主計總處最新統計,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自2016年後,首度突破30%大關,更衝上32.28%,創下歷史新高。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分析,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帶動供應鏈調整,促成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加速回流台灣,產業附加價值率隨之提升,台灣的經濟風貌已經轉變。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也是自2016年後,首度突破30%大關。「附加價值」指的是企業生產總額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原物料及半成品等成本後的價值;「附加價值率」則是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比重,代表每生產1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蔡鴻坤強調,2020年不只製造業附加價值率32.28%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的資通訊(ICT)產業附加價值率攀升至42.97%,同樣寫下新高紀錄。蔡鴻坤指出,近幾年高附加價值廠商回流台灣,且持續在台進行投資,附加價值率提高不只帶動經濟成長,廠商賺得錢多、課稅也多,政府稅收增加,進而形成經濟、財政的良性循環。蔡鴻坤分析,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帶動供應鏈調整,均導致台商加速回流、擴大投資,讓台灣經濟體質更強勁、具有韌性;2019年至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均可達3%以上,顯見台灣的經濟風貌已經轉變。另外,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台灣生產面附加價值率為48.45%,為2002年以來新高紀錄;各行業中,以教育業附加價值率81.8%最高,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76.69%居次,批發及零售業72.93%排名第三。相較之下,附加價值率倒數三名分別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42.24%、製造業32.28%及營建工程業31.19%。不過主計總處提醒,附加價值率的高低,必須在性質相近的產業之間進行比較才有意義。主計總處說,服務業的中間投入以租金、水電及通訊等營業費用為主,工業則須投入大量的原材物料,中間消費比重遠高於服務業;因此服務業附加價值率遠比工業還高,關鍵是產業特性不同,不宜相互比較。
iPhone供應鏈傳雜音 明年出貨遭爆大反轉
蘋果今年以來受到供應鏈瓶頸、成熟製程晶片短缺之苦,導致今年發表的iPhone 13系列面臨交期延長壓力,上周外國財經媒體爆料,蘋果通知零件供應商iPhone 13需求轉弱,2022年產量可能不會回升。但最新消息指出,蘋果將明年上半年出貨目標提高30%,挑戰上半年出貨量1.7億部。據Digitimes報導,引述蘋果南韓供應鏈消息指出,蘋果決定將2022年上半年出貨目標提高30%、達到1.7億部,挑戰年出貨量達3億部目標。先前消息指出,蘋果在今年推出iPhone 13系列後,面臨疫情衝擊供應鏈影響出貨,因此下修生產1,000萬部、總目標降至8,000萬部,但由於需求減弱,情況還可能延續至2022年,不過,還是有不少分析師看好蘋果銷售狀況,Wedbush證券分析師樂觀認為,年底消費旺季iPhone銷量仍可以上看4,000萬部。此外,還有美系外資向供應鏈確認這份消息,指出11月和12月iPhone持續擴產,產能已經在11月恢復,預計第4季iPhone出貨量可達8,000-8,500萬部,iPhone 13系列總出貨量有望達8,700萬部,2022年第1季可能隨季節性變化下滑,但與總體目標的9,000萬部不會差太遠,也就是說這個消息可能並非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