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湧德11月營收重回月增;明年續看好高速傳輸需求
工作天數恢復正常,法人預估,連接器廠商湧德11月營收可望回升到5億元以上,本季因為傳統淡季,營收將季減兩位數,毛利率先看持穩,今年每股稅後盈餘將拚創七年高峰,股利配發率可望維持常態,隱含殖利率穩定;明年營收持穩至小增,毛利率與獲利能力有持續改善空間。湧德主力產品是網路連接器,掛牌之初是獲利績優生,近年營運調整主要是傳統RJ45產品遭遇殺價衝擊,公司將新投入資源轉進2.5G以上的高階產品,在5G趨勢帶動高速傳輸需求下,加上供應較歐美對手穩定,今年獲利大爆發,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從去年同期的1.80元,跳高到2.99元。法人預期,少了十一長假的工作天數影響,湧德11月營收將重回5億元以上,12月接單也有類似水準;本季營收還是會有季節性下滑,季減10-15%,但因毛利率較差的PC與消費電子進入傳統淡季,產品結構相對較第三季有利,只要台幣不要持續飆升,毛利率有機會先看持穩前季。法人認為,湧德今年每股盈餘可望超過3.6元,拚創七年新高,對照目前股價,隱含現金殖利率近5%。明年公司主要的成長動能仍看2.5G以上的Multi G產品,該部分需求與5G的高速傳輸與機房佈建速度連動,也是公司與其他亞洲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關鍵。整體而言,法人認為,湧德明年營收先看年對年持穩至小增,毛利率與獲利率持續改善,獲利應有再成長機會。
 
車用需求佳 貿聯11月營收27億元單月最佳 健和興登同期高
連接器及線束廠 11 月營收相繼出爐,在電動車需求暢旺下,貿聯以 27 億元寫下單月新高,健和興也來到繳出同期新高、單月第三高的成績。連接線束廠貿聯 11 月營收 27.01 億元,月增 8.5%、年增 26.6%;累計前 11 月營收 258.04 億元,年增 25.4%,均為歷史新高;貿聯表示,11 月受惠季節性需求來臨,加上與客戶共同尋求缺料的替代方案效益顯現,帶動出貨表現。以各產品線來看,貿聯表示,電動車線束續強,工業用、半導體設備以及醫療用線也都有拉升的趨勢;電器線束迎接旺季,出貨保持強勁;資訊相關的數據中心用線、商用擴充基座產品也都有不錯的表現。端子、連接器廠健和興11 月營收 4.23 億元,雖然因為年度盤點影響月減 1%,但年增逾 30%;累計前 11 月營收 43.15 億元,年增約 43%,均寫同期新高。連接器廠詮欣也在今日公告 11 月營收,在工業電腦 (IPC) 相關應用帶動下,營收 1.46 億元,月增 21%、年增 44%;累計前 11 月營收 14.52 億元,年增 18%。詮欣表示,12 月在伺服器、高階手機相關應用帶動下,營收展望樂觀;明年則受惠交給美系電動車客戶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零組件數量增加,可望帶動營收及獲利表現向上。
 
詮欣11月營收1.46億元、年增44% 四大產品推動2022成長
詮欣12月6日公告 2021 年十一月自結合併營收為1.46億元,月增21%、年增44%;累計2021年前十一月自結合併營收為14.5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營收貢獻主要是來自IPC工業產品持續成長。該公司對十二月營收充滿樂觀,持續看好IPC工業產品與高階消費性市場銷售,例如:遠端伺服器、高階手機等應用面之需求值得期待。詮欣董事長吳連溪表示,經過近兩年體質調整,蓄積能量,預計2022年營收將大幅成長。吳連溪指出,時序來到2021年尾聲,該公司此刻積極努力擘劃未來三年產品佈局戰略,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引擎:車用電子及ADAS相關、USB4.0、5G/WiFi6、元宇宙,預期將帶動公司未來業績持續成長。在車用部分,詮欣指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研調指出:ADAS 系統在 2026 年將達到 1,891 億美元的規模,已成為各大廠商覬覦搶占的新商機。另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報告推估,2025年台灣自動駕駛技術所衍生的產值將達到2,887億元。詮欣在ADAS產品受惠於美系電動車廠(是國內率先打入美系電動車廠ADAS供應鏈之供應商),2022年預計交貨從1顆零組件增加為4顆零組件,有助於提升詮欣明年整體營收與獲利。此新產品,在明後年有望刷新詮欣公司歷史紀錄。公司目前已順利通過七家車廠相關之VDA6.3稽核,因此推估公司在搭上ADAS帶動汽車電子化以及電動車系列產品線出貨量增加之下,2022年車用佔比將呈現倍數成長。有鑑於車用產品進入門檻高,認證時間長,一旦獲得認證,由於產品壽命長,將可帶來持續性營收貢獻。另外,隨著ADAS等級提升下,預計相關需求量將會大幅提升,詮欣在美國電動車大廠與Tier1等一線車廠連接器的出貨將呈現突破性成長。吳連溪指出,上述新產品將為公司啟動未來營收成長之動能,未來幾年將可實質大幅貢獻公司獲利能力。詮欣對2022年展望樂觀,並已做好準備,視2022年為改造衝刺再起元年。
 
優群11月營收估跳升;明年DDR5轉換潮受惠大
美系筆電客戶長短料改善,法人預估,連接器廠商優群11月營收將明顯月增,重回第三季旺季平均水準以上,年增兩位數,12月第一周出貨也不看淡,本季營收季減幅度低於預期,全年每股稅後盈餘也力追去年水準,明年在DDR5轉換潮啟動下,營收將兩位數成長,獲利再創新高有望。優群產品最大的應用還是以筆電DDR系列連接器為大宗,其中美系品牌廠是主力客戶,據供應鏈傳言,因長短料問題改善,11月相關公司提貨都有明顯增長。法人預期,優群11月營收將重回第三季平均的高峰以上,有機會至少是歷史次高成績,年增兩位數,且該拉貨潮也延續到本月初。法人認為,優群本季營收還是有機會衝刺至8億元左右水準,季減5%左右,表現優於預期,毛利率靠公司製程持續優化,可望持穩前季,今年全年營收年增15%以上,稅後淨利追平去年高峰,雖因股本略放大,但每股稅後盈餘應該還是有機會逼近7元,以往年現金股利配發率計算,隱含現金殖利率超過4%。展望明年,法人對優群營收獲利同步重回成長,轉趨樂觀,最主要是DDR5的轉換潮將隨英特爾新平台導入,更趨積極,而DDR5連接器因傳輸量的要求,轉用高階SMT製程的比例會更高,優群是該製程成本與良率領先者之一,受惠程度最大,明年營收增長應不亞於今年,第二季後毛利率改善空間放大,獲利增幅更大,全年每股稅後盈餘將重新創高。
 
《電子零件》信邦獲利威武 外資喊買看335元
電子零組件廠信邦前11月合併營收為235.2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儘管第1季為傳統淡季,信邦表示,明年第1季將力拚比今年同期好;歐系外資看好信邦強勁獲利成長趨勢,給予信邦目標價335元,信邦今天股價逆勢收紅。受惠於醫療、綠能及工業應用需求強勁,信邦11月合併營收為22.51億元,月增6.11%,年增成長7.18%,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235.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29%,為歷年同期新高。信邦表示,明年第1季將力拚比今年同期好。歐系外資最新報告指出,信邦從2012年起從NB線材廠轉型為汽車、工業應用、綠色能源、醫療健康和通訊5個主要行業連接線及連接器解決方案廠,雖然綠能產品銷售在2021年下半年趨緩,但2022年/2023年,隨著全球離岸風電市場加速增長,且信邦從連接線束供應擴展到組裝,我們預計風電銷售將恢復增長,搭配太陽能、汽車和工業應用長期上升趨勢,將有助於進一步增長,我們對信邦2022年/2023年獲利增長前景看法比普遍預期更為樂觀,我們認為信邦身為領先合格供應商優勢,可望幫助信邦擴大在利基市場產品/服務供應市場,給予信邦「買進」評等及目標價335元。
 
宏致捐贈台東大武鄉書車 實現東部孩童閱讀心願
今年剛獲得國家品質玉山獎全國首獎的宏致電子,近年陸續以優良員工名義,捐贈多台行動書車給轄內有偏鄉的縣市政府,致力於縮短台灣城鄉閱讀資源落差,日前於12月3日方才捐贈2台「會跑的圖書館」—行動書車給雲林縣政府後,12月4日又馬不停蹄的在「臺灣閱讀節」活動現場,繼去年的台東縣長濱鄉後,今年更再捐贈給台東縣大武鄉1輛行動書車。12月4日當天,包含台東縣文化處副處長劉俊毅及大武鄉鄉長黃建賓均親自到場,宏致電子董事長袁万丁也率領該公司主管全程參與此盛會,現場氣氛熱烈又溫馨感人,在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及眾多嘉賓觀禮下,由宏致電子的年度優良員工郭榮勳處長,代表宏致電子將書車親自贈予大武鄉。文化界年度重要活動「臺灣閱讀節」,今年於12月4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盛大舉辦,今年活動主題名為「歡樂閱讀嘉年華」,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今年活動融入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5大領域,更結合雙語教育及多元文化進行閱讀活動的設計,希望突破傳統閱讀推廣思維,持續點燃民眾閱讀熱情。每年的「臺灣閱讀節」均由教育部指導,並由國家圖書館承辦,今年透過擺攤玩遊戲、說故事等活動,強調閱讀與生活的連結,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閱讀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終身教育的利器,希望閱讀能在全國各個角落發生。今年活動當天陽光普照,暖暖冬陽下,廣場上滿滿書香,活動廣場吸引許多民眾前來熱烈參與。宏致電子專精於各式精密連接器設計開發,致力成為連接產業的國際領導品牌。秉持於對產品研發創新的堅持,同樣不斷思考如何將社會公益做到更好。歷年來累積已捐贈各縣市數十台救護車豐富各地醫療資源外,近年來則有鑑於偏鄉國中小學的圖書資源,相較都市仍顯較為匱乏,因此致力於行動書車的公益捐贈活動,這些一輛輛載滿書本跟愛心的行動圖書車,能大幅拉近偏鄉孩子與書本間的距離,每台書車都像是座會跑的圖書館,跑到愛讀冊孩子的身邊,讓孩童都能更親近書本,做到古人所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閱讀帶來的喜悅,進而讓知識更淵博、視野更開闊,走上世界舞台競爭,盼有所成就後都能不忘回饋家鄉。除了捐贈書車,宏致集團也在台東縣豐樂工業區成立宏育精密,已創造許多東部最優質就業機會,讓東部的年輕學子不需在謀職與家人中做出艱難選擇,便能在最美的家鄉找到理想的工作。此舉也代表宏致電子將版圖跨足到東部,並深耕東台灣的決心,並以歐洲瑞士為榜樣,打造絕佳美景與國際級精密工業並存的樂土,宏致相信在追求營運成長的同時,公司願景是找回土地與人文的相互依存,以及達到工作與生活的最佳平衡,此為宏致電子投身公益的具體實踐。
 
汽車電氣化全球調查揭示加速的創新步伐
莫仕(Molex)公佈了一項針對全球汽車利益相關者的最新調查結果,以確定影響電動車(EV)創新的主要趨勢和障礙。作為改變整個汽車架構(包括充電站)的主要促進因素,成功的電氣化需要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和供應商之間加強合作,增加研發和資本投資,以及設計、開發和交付在動力控制和電池管理方面的突破性技術。Molex動力及訊號業務部(PSBU)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Kevin Alberts表示:「汽車電氣化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遠不止於從內燃機過渡到電動引擎。高度複雜的工程技術和充分整合的製造流程利用超音波焊接、永續生產和自動化加快了新一代的電氣化解決方案,進而提高電氣化各方面的創新步伐。」Molex委託Dimensional Research於2021年10月對204名參與者進行了汽車電氣化創新調查,包括來自北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汽車公司、Tier 1或Tier 2供應商,以及充電站供應商,職位從研發、工程、產品、創新、策略、製造到供應鏈不等。受訪者回答了關於電動汽車和車內電力系統(如動力電子設備、接線、感測器、電池管理系統等),以及車外電動化解決方案(如充電站)的問題。

主要的調查結果包括:

94%的受訪者認為,電氣化遠不止於改用電動機而已;93%的受訪者認為電氣化即將迎來重大突破;受訪者認為前三大成長因素包括政府對電動化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電池技術的改進,以及電動/混合動力汽車的更廣泛選擇;在過去兩年中,汽車製造商及供應商對電氣化的關注在客戶體驗(55%)、經營業績(51%)、執行注意力(50%)和市場交付預期速度(48%)方面大幅增加;
儘管電氣化勢頭強勁,但9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設計團隊在電氣化方面遇到困難;而91%的受訪者表示在獲取急需的專業知識方面面臨挑戰。

頂級功能創新蓄勢待發

受訪者一致認為,電氣化的創新將帶來車輛功能的廣泛改進,包括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53%)、安全性(43%)、總體擁有成本(41%)、汽車充電時間(39%)和汽車可行駛里程(37%)。儘管如此,在改進汽車充電時間(31%)、汽車可行駛里程(29%),以及自動駕駛和駕駛輔助(29%)方面仍有挑戰。受訪者也報告了蓄電池、模組或電池組(51%)、電動馬達(47%)和動力系統電子設備(45%)方面取得的進展。然而,他們在創新控制器(37%)、接線、連接器和母線(34%)、攝影機和感測器(33%),以及動力系統電子設備(26%)方面遇到困難。

區域架構將成為標準

84%的受訪者表示,隨著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對電氣/電子(E/E)架構的大力支持,區域架構將在未來五年或更長時間內成為標準。區域佈線不僅減少了與傳統車輛架構相關的佈線網路,這種創新技術還將大幅減少車輛中的電子控制器(ECU)數量,同時降低電線長度、重量和成本。

合作是電氣化成功的關鍵

調查參與者在獲取急需的專業知識以推動創新實踐方面面臨了一系列問題。傳統Tier 1或Tier 2供應商往往缺乏電氣化專業知識,而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發現來自科技巨頭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使他們的內部招聘目標形勢更趨嚴峻。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將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視為最大的創新驅動力;供應商則認為增加對研發和資本(如工具、機械、工廠)的投資最有可能推動進展。

總體經濟

新台幣今年升值2.83% 超越人民幣
美國聯準會啟動購債縮減計畫,市場預期明年上半年將啟動升息,即使美國貨幣政策轉向,新台幣匯率身價仍居高不下。中央銀行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3日為止,新台幣匯率累計升值2.83%,超前人民幣的2.68%,重返「最強亞幣」寶座。外資持續匯入,新台幣匯率上周五升值4.3分,以27.723元作收,創下逾兩個月新高,總成交量13.925億美元。央行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美元轉強,美元指數累計上漲7.01%,主要非美貨幣裡,僅新台幣、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其餘包括歐元、日圓、韓元、星元均為貶值。相較於新台幣強勢升值2.83%,人民幣今年累計上漲2.68%、緊追新台幣身後。反觀日圓與歐元,分別重貶9.06%與8.16%。至於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韓元,今年重挫7.95%,星元也下挫3.6%。新台幣匯率過度強勢,讓壽險海外投資面臨匯損危機,即使到了今年最後一個月,新台幣匯率仍高居「27.7」字頭,維持相對強勢地位。資深匯銀主管認為,新台幣匯率落於27.6、27.7字頭時,其實是分批進場加碼美元的好時機,特別是明年聯準會升息後,美元有機會轉強,進而促使新台幣匯率由高點回落。

電子資訊

伺服器、電動車 鴻海明年主引擎
鴻海今年伺服器業務受制零組件缺貨,惟業界普遍認為,明年缺料將緩解,鴻海伺服器營收表現將優於今年,此外,法人看好鴻海明年將新增電動汽車製造的收入,成為營收新動能。
伺服器業務為鴻海近年營運發展重點,藉著積極搶攻CSP(雲端服務供應商)資料中心訂單,帶動鴻海近幾年該業務穩定成長,惟今年受制新冠疫情影響,缺料影響整體伺服器廠商出貨,鴻海也無法置身事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在法說會上指出,在雲端網路產品類,隨著客戶產品升級,今年第4季營收相較於第3季會有顯著的成長。但也是受到去年基期較高,而且目前仍持續缺料影響下,對比去年則表現持平。其中CSP的需求持續增加,第4季不論在季對季及年對年上,皆會有強勁的成長。研調機構目前普遍預料,伺服器缺貨將在明年下半年緩解,加上2022年雲端線上服務等需求不墜,且有部分前一年未被滿足的訂單遞延,加上新CPU平台機種吸引些許買氣,明年全球伺服器出貨可望年增6%。電動車方面,法人指出,鴻海明年將新增電動汽車製造的收入,為明年上半年的E-bus項目和下半年Endurance車種,儘管初期對營收貢獻仍小,但預期該業務未來幾年將迅速成長。
 
電動車零組件 題材熱炒

汽車零組件產業熱度再度升高,除了進入第4季傳統旺季,電動車續夯也是重要關鍵;近期,市場上國際大廠入股、合作、併購車燈鏈台廠的傳言不斷,特定廠家討論熱度日增,也顯示電動車零組件市場有帶頭作用。車用元宇宙話題被炒熱後,次世代車用組件應用備受關注,其中,智慧、互聯、自駕等領域被視為「殺手級」應用領域,車燈則成為整合這些應用的關鍵模組。汽車零組件去年以來受到疫情干擾、海運運量與運費影響出貨,今年更因車用晶片荒,造成車廠出貨受到影響,零組件廠也受到牽連,普遍業績不如以往。不過,業界看好晶片荒問題可望在明年過後逐漸緩解,車廠對零組件的需求可望回升,汽車零組件並可望因為電動車發展,汽車取代手機成為電子產品的新載具,車內與車外的溝通更多元,也創造更多新的產品與應用介面。業界指出,未來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將大量應用在汽車的操控系統,大量使用晶片是不可逆的趨勢,晶片需求較以往更大,短時間要緩解晶片短缺的問題並不容易。但也因為電動車發展的大趨勢,汽車零組件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業內專家說,愈能做到智慧、互聯、自駕並整合各機構的大廠,則愈能在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工研院布局氫能技術 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

工研院今天舉辦國際氫應用技術交流會,集結台灣、日本與澳洲代表針對氫能技術與策略發展進行交流,期促進台灣與日本、澳洲國際交流合作,在新興科技中掌握先機。工研院今天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舉辦國際氫應用技術交流會,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中鋼副處長劉世賢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星野光明出席參加,澳洲辦事處副代表兼商務處長莫博仁則透過視訊方式與會。會議並未開放媒體採訪,工研院下午透過新聞稿表示,與會的代表從各國氫能政策、氫能在儲能、發電應用發展等面向,為台灣氫能政策提供建言,並希望藉由加強與日本跟澳洲的國際合作,以新興科技在變局中掌握先機,共創淨零碳排、永續共生的未來。彭裕民說,為協助政府擘劃氫能發展策略、協助產業布局,並考量氫能發展涉及整體能源產業面向,工研院整合院內跨領域單位進行2050我國氫能發展策略規劃。工研院並邀集國營企業、國內氫能產業專家等13個單位組成國內氫能專家諮詢小組,討論相關策略規劃包含國際經濟評估、氫氣來源、基礎設施、氫氣應用以及法規標準等方向,希望盡早部署氫能發展策略,帶領台灣迎接2050淨零碳排挑戰。彭裕民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會議與國際交流氫應用技術發展,特別是加強與日本跟澳洲的國際合作,以利未來工研院和產業界攜手合作將相關技術導入國內場域,協助台灣由2025年的「能源轉型」,逐步邁向2050年的「淨零轉型」。星野光明指出,日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承諾日本將在2050兌現淨零碳排的目標,並宣告「亞洲能源轉型倡議」。其中氫氣便被視為重大新能源來源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致力於氫氣供應鏈上的技術突破,包含興建如國際氫氣運輸儲能系統、氫能熱電廠等,也已開始與澳洲合作綠氫原料的供應。星野光明表示,在交通上除了目前已建設166個加氫站供應氫能動力汽車與巴士使用外,日本更投入研發氫能動力火車等大型運輸載具。他說,在能源轉型與零碳排已成為各國能源政策核心,紛紛研擬氫能相關政策的今日,台灣也應該加入國際行列,共同實現零碳排的未來。莫博仁指出,在發電、運輸與工業生產中,擴大來自再生能源的綠氫使用已經被世界各大經濟體視為減少碳排的主要機會。莫博仁說,澳洲因擁有超越自身國內需求2000倍的風力與太陽能源,更能在全球綠氫的供應上貢獻心力。估計到2050年,全球氫氣出口將達到每年3000億美元的規模。莫博仁表示,目前澳洲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澳洲的主要區域,建立綠氫工業中心,促進氫能研發及應用相關技術,以期透過氫能的大規模應用,進一步降低氫能成本至目標價每公斤2元澳幣,增加氫能應用的競爭力。莫博仁說,台灣與澳洲因有著長期而值得信賴的能源貿易關係,在運輸上更具有地緣距離的優勢,相信在未來也是在能源轉型上的絕佳夥伴。工研院表示,未來將持續與日本及澳洲交流,包括與日本氫能技術研發單位就氫能技術、應用、基礎設施與法規設計等議題共同研討,以及與澳洲駐台辦事處研議氫氣進口、綠氫生產及應用的示範合作等方向。工研院強調,將尋求國際氫能合作夥伴,架構氫能策略藍圖,協助國內產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布局,開創產業新商機,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

我製造業附加價值率 締新猷

主計總處最新統計,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自2016年後,首度突破30%大關,更衝上32.28%,創下歷史新高。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分析,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帶動供應鏈調整,促成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加速回流台灣,產業附加價值率隨之提升,台灣的經濟風貌已經轉變。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也是自2016年後,首度突破30%大關。「附加價值」指的是企業生產總額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原物料及半成品等成本後的價值;「附加價值率」則是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比重,代表每生產1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蔡鴻坤強調,2020年不只製造業附加價值率32.28%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的資通訊(ICT)產業附加價值率攀升至42.97%,同樣寫下新高紀錄。蔡鴻坤指出,近幾年高附加價值廠商回流台灣,且持續在台進行投資,附加價值率提高不只帶動經濟成長,廠商賺得錢多、課稅也多,政府稅收增加,進而形成經濟、財政的良性循環。蔡鴻坤分析,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帶動供應鏈調整,均導致台商加速回流、擴大投資,讓台灣經濟體質更強勁、具有韌性;2019年至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均可達3%以上,顯見台灣的經濟風貌已經轉變。另外,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台灣生產面附加價值率為48.45%,為2002年以來新高紀錄;各行業中,以教育業附加價值率81.8%最高,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76.69%居次,批發及零售業72.93%排名第三。相較之下,附加價值率倒數三名分別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42.24%、製造業32.28%及營建工程業31.19%。不過主計總處提醒,附加價值率的高低,必須在性質相近的產業之間進行比較才有意義。主計總處說,服務業的中間投入以租金、水電及通訊等營業費用為主,工業則須投入大量的原材物料,中間消費比重遠高於服務業;因此服務業附加價值率遠比工業還高,關鍵是產業特性不同,不宜相互比較。

iPhone供應鏈傳雜音 明年出貨遭爆大反轉

蘋果今年以來受到供應鏈瓶頸、成熟製程晶片短缺之苦,導致今年發表的iPhone 13系列面臨交期延長壓力,上周外國財經媒體爆料,蘋果通知零件供應商iPhone 13需求轉弱,2022年產量可能不會回升。但最新消息指出,蘋果將明年上半年出貨目標提高30%,挑戰上半年出貨量1.7億部。據Digitimes報導,引述蘋果南韓供應鏈消息指出,蘋果決定將2022年上半年出貨目標提高30%、達到1.7億部,挑戰年出貨量達3億部目標。先前消息指出,蘋果在今年推出iPhone 13系列後,面臨疫情衝擊供應鏈影響出貨,因此下修生產1,000萬部、總目標降至8,000萬部,但由於需求減弱,情況還可能延續至2022年,不過,還是有不少分析師看好蘋果銷售狀況,Wedbush證券分析師樂觀認為,年底消費旺季iPhone銷量仍可以上看4,000萬部。此外,還有美系外資向供應鏈確認這份消息,指出11月和12月iPhone持續擴產,產能已經在11月恢復,預計第4季iPhone出貨量可達8,000-8,500萬部,iPhone 13系列總出貨量有望達8,700萬部,2022年第1季可能隨季節性變化下滑,但與總體目標的9,000萬部不會差太遠,也就是說這個消息可能並非真實。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