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電動車需求夯 連接器廠沾光
電動車趨勢不變,帶動車用電子快速升溫,充電槍、充電樁、或是智慧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都有明顯的成長。受惠於EV出貨走強,連接器/線廠商業績沾光,貿聯11月創下新高,詮欣擺脫低迷期,11月營收年增逾四成。貿聯11月營收27.01億元、月增8.48%、年增26.6%,累計前11月營收達258億元、年增25.4%,為歷年同期新高。貿聯表示,營收維持成長主要是考量季節性需求來臨,公司與客戶緊密合作、積極尋求缺料的替代方案,因此順利達成出貨。從產品來看,工業用線束動能來自半導體設備線束出貨拉升,醫療用線出貨亦增強;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受惠數據中心用線以及商用擴充基座出貨同步成長;車用線束跟隨電動車趨勢,相關線束出貨續強;電器線束則迎來季節性需求,出貨保持強勁。展望後續法人表示,看好貿聯長期動能產品比重成長,包括半導體、能源及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及充電等,產品組合有利業績表現,以及2022上半年完成併購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其所帶來的綜效和業績貢獻值得期待。詮欣11月營收1.47億元、月增21%、年增44%,累計前11月營收達14.52億元、年增18%。公司表示,營收成長動能來自IPC工業產品持續成長,展望後續,看好IPC和高階消費性市場銷售,如伺服器、高階手機等,對於12月營運樂觀看待。詮欣表示,歷經兩年調整體質,明年營運有望迎來大幅成長,於2021年尾聲規劃未來三年戰略布局,大致可分為四大引擎,車用電子及ADAS相關、USB 4.0、5G/WiFi6、元宇宙,預期將帶動公司未來業績持續成長。
 
車用收割 詮欣明年吃補
詮欣布局車用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自駕車系統開始進入收割期,美系電動車大廠出貨產品從原本1顆影音娛樂系統連接器,再增加3顆車用攝影鏡頭模組連接器,公司亦切入新創電動車大廠供應鏈,隨著新產品出貨放量,詮欣董事長吳連溪表示,明年車用產品營收占比可望較今年倍增達15%,進而推升公司明年獲利大躍進。詮欣從2006年啟動轉型布局車用市場,鎖定DMS(Driver Monitor Systems/汽車電腦主板/抬頭顯示器/駕駛疲勞監視)、ADAS車用攝影模組、EDGE Computing(具儲存功能)、V2X系統(車聯網)及ADAS系統連接器(I/O連接器)開發產品,詮欣先於2006年到2018年進入Tier 2汽車市場,在消費性影音娛樂系統取得第1家VDA 6.3稽核,並於2018年到2021年開始進入Tier 1,正式切入ADAS系統及高頻高速產品的供應鏈,取得6家VDA6.3稽核,公司亦切入車用天線領域,長達14年的耕耘努力,成果已開始顯現。原本詮欣僅提供美國電動車大廠一顆影音娛樂系統連接器,隨著技術能力提升,近期再拿下該車廠的3顆車載鏡頭連接器,預估明年第2季出貨可望放量,公司亦切入新創電動車大廠供應鏈,提供車載鏡頭模組連接器,隨著兩大車廠出貨逐年攀升,可望成為詮欣業績成長新動能。根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研調指出,ADAS系統在2026年將達到1891億美元的規模,已成為各大廠商覬覦搶占的新商機;再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報告推估,2025年台灣自動駕駛技術所衍生的產值將達到2887億元。受惠於汽車電子化及電動車系列產品線出貨量增加,詮欣預估,明年車用占比將呈現倍數成長;有鑑於車用產品進入門檻高,認證時間長,一旦獲得認證,由於產品壽命長,將可帶來持續性營收貢獻。在IPC工業產品挹注下,詮欣11月合併營收為1.46億元,月增21%,年增44%,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14.52億元,年成長18%,公司持續看好IPC工業產品與高階消費性市場銷售,如:遠端伺服器、高階手機等應用面之需求,對12月合併營收樂觀期待。吳連溪表示,公司經過近兩年體質調整,產品布局已經成型,未來營運成長大致分為車用電子及ADAS相關、USB4.0、5G/WiFi6、元宇宙四大主軸,預期將帶動公司未來業績持續成長,未來兩年獲利可望較今年大躍進。
 
無人商機二年暖身,信邦董座:明年步起飛期
信邦今日舉行苗栗中華新廠開幕儀式,是集團在台灣的第四座生產基地,董事長王紹新(附圖)指出,該廠是為工業控制應用專用,其中半導體設備與美商電商無人設備線束將是未來成長潛力,其中美商電商無人機、智慧倉儲、無人搬運機等創新應用,公司已站穩主力供應商地位,歷經新產品二年暖身,明年將步入起飛期,整體營運將維持兩位數成長。王紹新說,苗栗是自己的起家厝,目前第四座生產基地,主力產品以半導體設備與工業控制為主,雖要配合客戶快速生產,先採租用廠房,但設備投資已超過2億元,因應半導體設備客戶的生產規格,無塵室已有1萬與10萬等級;現階段集團也已在大陸、台灣、美國與匈牙利設有基地,並不選在成本見長的東南亞地區,就是為了給客戶更高的附加價值,內部也估計,台灣佔集團生產比重將朝15-20%邁進。王紹新說,廠區內部將導入自動化生產設備、智慧搬運機器人(AMR)、工業機器手臂等設施進行人機協作,除了降低人力成本,更能提升工廠內部物料運輸的效率與準確性,而信邦不只侷限於中華新廠,未來也將持續導入自動化生產在海內外每個廠區,打造全面的智慧工廠。王紹新透露,半導體設備的投資已是近年成長的重點,公司也已是美系大廠的供應鏈;另外在美商電商客戶供應鏈,他說,會是未來成長最大動能,包括無人機、無人搬運機、無人商店、智慧倉儲等的主要傳輸線束都由信邦供應,也順勢帶著台灣連接器等零組件廠一起進去,歷經過去兩年暖身階段,明年將進入起飛期,目前該客戶營收佔比僅3-5%,明年有機會挑戰雙位數,不排除明、後年變成最大客戶。信邦也表示,明年各大事業群都有機會維持兩位數成長,其中今年衰退的綠電產業,在火力發電成本上漲可望帶動其他綠電需求下,明年可望恢復兩位數成長,幅度會高於整體的平均成長。而車用市場,電動車車體與充電樁都有佈局,隨中國與美國帶頭佈建車用,法人預期,明年成長會更勝其他事業群,年增率挑戰兩成。電動自行車則搭配歐洲新創公司,今年出貨量估計會有6萬台,明年雖還有缺料問題,但因該客戶全球銷售逐年成長,明年預期還是會有五成的高成長。另在醫療與消費電子領域,信邦也說,明年成長性目標也是兩位數起跳。
 
貿聯11月營收年增26.55% 創歷史新高
連接器供應商貿聯公告11月營收為27億128.5萬元,月增8.5%、年增 26.55%;今年1月至11月累計營收258.04億元,年增達25.37%,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貿聯主要從事資訊、車用、醫療、太陽能、工業用、半導體設備、光電通訊設備等線束、連接器等高技術連接產品的研發、設計開發(NPI)、系統組裝與生產;貿聯指出,11月與客戶緊密合作積極尋求缺料的替代方案,順利達成出貨。貿聯提到,工業用線束在半導體設備線束強勁需求下,出貨有所拉升,醫療用線出貨同樣增強;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方面,由於數據中心用線以及商用擴充基座出貨增溫,也帶動出貨量;受到電動車產業發展,電動車線束出貨續強,而電器線束則因季節性需求來臨,出貨保持強勁。
 
華立11月營收創歷史次高,年增2成
華立企業自結11月營收達65.2億元,創史上次高,較去年同期勁揚19.9%;今年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來到64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7%。華立累計前11月業績已超過去年全年業績總和,今年營收也將改寫新猷。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擬定3年共1,000億美元的大投資計畫,其中八成用於先進製程技術研發及產能建置。華立表示,今年在客戶5奈米投片量倍增的帶動下,公司供應的光阻液、電子級化學品及特殊氣體、CMP研磨液營收衝出雙位數的成長力道,後續也將積極備料,跟進客戶在海內外的擴廠計畫,並全力爭取研發中新製程的基準品,把握住台灣矽盾產業的中長期成長契機。華立進一步指出,公司在手機鏡頭深耕多年,自日本引進知名大廠的光學材料,攻入對岸世界級的光學廠,客戶在戰鬥機種手機的鏡頭模組站穩領先地位後,今年也打入美系手機、平板品牌的鏡頭供應鏈;在5G基站佈建日趨完善,5G網速拉高後,AR與VR眼鏡出貨量將大幅攀升,全力協同原廠及客戶開發元宇宙的領域,已順利導入終端客戶高階機種的VR鏡頭,明後年營收將快速增長。業界預期載板供不應求市況延續到2023年,台灣載板三雄持續購地擴廠,客戶端的產能已被CPU、GPU及ASIC等強大需求預訂。而華立與原廠共同推出製程用Stepper及DI高解析電鍍乾膜,已成功接獲多座新廠的供應訂單,與載板相關的曝光機器設備,新接訂單排程已到23年3月。華立預期,未來在物聯網、車聯網及AI需求持續放大下,高解析度乾膜與曝光設備的營收貢獻可期。

總體經濟

出口五大市場 創高

出口暢旺,財政部12月7日表示,前11月我國對五大市場累計出口值,都已提前超越歷年全年紀錄,今年皆篤定創新高;觀察11月單月表現,對美國、東協出口皆創單月新高,主因都來自於全球景氣回暖,供應鏈恢復運作。財政部表示,11月對五大市場出口年增率皆較10月放大,其中對美國出口66.4億美元,創單月新高,年增近四成。官員分析主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帶動許多新興商機,尤其對半導體晶片需求大增,加上推動基礎建設,包括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機械等貨類,需求相當強勁。11月對東協出口63.3億美元也創單月新高,年增逾三成,官員分析共三大因素所致,首先是去年基期較低;其次,東南亞疫情改善,供應鏈逐漸回神,帶動庫存回補、拉貨效應;第三,東協在電子業供應鏈與我國是密切夥伴,對東協出口的成長中,電子零組件的貢獻度就將近一半。此外,11月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171.4億美元、對歐洲出口36.9億美元,對兩市場出口都是歷年單月次高。官員表示,對陸港電子零組件出口擺脫10月頹勢,11月回歸穩定,使整體對陸港出口年增率接近兩成。

電子資訊

車用推一把 廣宇明年營收拚增兩位數
廣宇持續擴大車用及醫療產品佈局,預估明年車用產品佔營收比重可望達10%以上,廣宇經理郭世華表示,公司明年營運目標與今年一樣,以提升毛利及獲利為目標,預估明年營收可望較今年成長近兩位數,毛利率及獲利則可望有兩位數以上成長。廣宇今天應券商邀請舉行線上法說會,廣宇產品為PCB、連接器及線材等,鴻海集團積極佈局電動車等車用領域,廣宇亦配合集團發展,目前廣宇車用產品包括:電動汽車高壓線束、電池包線束、重型機車智能系統組線、車用感測器連接線束及智能駕駛模組PCB等。郭世華表示,集團往車用市場衝刺,廣宇被定位為車用相關專用線束供應商,其中電動巴士的電動汽車高壓線束是明年發展重點,公司配合集團研發電池包線束、智能駕駛模組PCB可望於明年開始出貨,車用感測線束亦有不同產品合作,今年車用產品佔比約5%到10%,希望明年佔比能達到2位數以上。隨著車用新產品陸續進入量產出貨,廣宇大陸廠已無法因應訂單需求,公司規劃在安徽蕪湖廠進行擴增,並於明年上半年完成佈局,今年車用營收約3億元人民幣到3.5億元人民幣,廣宇預估,明年車用產品佔比將達10%以上,期望擴產後營收能較現在成長1倍以上;大陸東莞廠區亦針對電動車高壓線束線材部分做機台增產,山東煙台廠亦有PCB車用板相關投入計畫。在醫療方面,廣宇現有等離子手術刀醫療線、高頻電燒手術刀醫療線、乳腺癌腫瘤切除設備用線等產品,預計明年新產品陸續開發完成出貨,今年醫療產品佔比約1%到2%,由於醫療屬客製化產品,對獲利有較好的貢獻。廣宇今年前3季稅後盈餘為6.9億元,年成長47.37%,每股盈餘為1.33元,累計前10月合併營收為191.23億元,年增13.31%。就產品別來看,今年前3季PCB佔比約24%,零組件約47%,電腦及消費性產品佔比約29%。展望第4季及明年,郭世華表示,第4季因東南亞銷美國海運緩解,且新客戶開始出貨,11月會較去年同月大幅成長,第4季營運審慎樂觀,營收及獲利都會年增;明年公司營運目標與今年一樣,以提升毛利率及獲利為主,預估明年營收會較今年成長接近兩位數,毛利率及獲利則是兩位數以上成長率。廣宇今年資本支出約4.65億元到5億元,配合大陸廠區擴產車用產品線,廣宇預估,明年資本支出將達5億元到6億元。
 
台達電 搭電動車高速成長潮

台達電子電動車事業群總經理唐修平7日表示,台達電進行中的電動車案子,預計於二~三年新車上市銷售後,在驅動馬達與馬達控制市占率保守估計可達「雙位數」。而隨著電動車市場高速成長,他也指出,車載產品在當地市場生產勢在必行,現在台達電考量點不是「要不要去歐美設廠」,而是「要設幾個廠」,現有的斯洛伐克廠是電動車前進歐洲設廠的第一個據點,北美則正在規劃中。在12月7日一場電動車論壇中,唐修平表示,台達電耕耘電動車已經10多年,從第一階段的電源轉換器開始做起、主打Delta inside,現在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電力電子產品,也就是電動車的馬達控制與驅動馬達、Powered by Delta,全球車廠、Tier 1前20大中,台達電最少跟其中15大有直接生意往來,所以電動車市場起飛台達電的感受最直接。他表示,台達電電動車事業在全球十個地方設有研發中心、工程師總人數約1,000人左右,每個工程師都忙得要死,因為台達電現在手上有100個電動車案子,以車廠開發新車共用平台是大趨勢來說,打入的車款數量將超過100多個,這些新車未來二~三年都會上市銷售,保守估計,屆時台達電在馬達控制與驅動馬達市場占有率將能達到雙位數。面對未來,唐修平表示,驅動馬達、馬達控制與減速器三合一是電動車驅動系統設計的大方向,台達電電動車發展的第三階段就是推出三合一馬達、打造Driven by Delta,目前正與減速器策略合作夥伴共同合作,他預估,台達電大約會在2026年進入第三階段。另外,車載馬達、充電器體積大,運送不便,前進市場所在地生產勢在必行,以電動車市場持續高速成長,對台達電電動車事業來說,考量重點已經不是「要不要去歐美設廠」,而是「要設幾個廠」,現有的斯洛伐克廠將成為台達電電動車前進歐洲設廠的第一個據點,北美設廠也在規劃中。而在車用零組件缺料方面,唐修平指出,馬來西亞因為疫情而使封測廠產能大受影響,連帶讓缺料嚴重的汽車產業長短料更為嚴重,隨著東南亞疫情趨緩,瓶頸已經慢慢打開,可是供需還是極度不平衡,車用微控制器、MOSFET、碳化矽供不應求,導致車廠長短料短期內無解。

萬泰科出貨旺 11月營收年增53%

萬泰科受惠於後疫情時代、各市場需求復甦,網路線、汽機車線、灌溉用線、太陽能用線等產品出貨持續成長,帶動第四季營運淡季不淡,7日公布11月營收7.17億元,創下單月新高。萬泰科11月營收7.17億元、月增8.37%、年增53.62%,累計前11月營收達69.81億元、年增59.36%,為歷年同期新高。萬泰科表示,11月再度創下新高,主要動能來自銷往美國的CMP線材數量成長,以及泰國疫情逐漸舒緩,該市場的家用電子線需求有升溫。展望2022年公司表示,衛星通訊、元宇宙、電動車、綠能等題材持續發酵,高階網路線、汽機車線、太陽能用線等出貨預期將隨之成長,另外,公司持續在新材料、新產品開發,如用於極端氣候或礦區等嚴苛環境的特殊用線,也是後續營運成長的重要動能。預期在高階產品放量、產品組合更好的帶動下,明年會有不錯的表現。法人表示,12月除了年底盤點,美國有耶誕假期,泰國有新年假期,整體需求會略微下降,因此預估萬泰科12月營收會較11月微幅下滑,不過仍會維持在高檔,並較去年同期有顯著的成長,整體四季營運再創新高亦值得期待。低軌衛星題材夯,也是萬泰科明年亮點之一,市場預期2022年萬泰科出貨星鏈計畫線材有望倍增。萬泰科表示,衛星產業大致可分為四個次產業,衛星地面設備、衛星應用服務、衛星發射、衛星製造,其中,商機最大的是衛星地面設備,也是台灣廠商最關鍵的機會點。若以星鏈計畫的網路路徑來看,「地面站」不可或缺,是核心網路訊號向衛星發射的單位,也是衛星和衛星間資料傳輸的中繼站,再來是「地面接受器」也至關重要,用戶透過它來接收、發送衛星訊號,再連接網路線讓訊號送到家中路由器,目前萬泰已開始針對此部分線材進行出貨,未來隨著客戶邁入商用,此部分需求可望逐年提高。

2022低軌衛星商用元年 台廠7檔受注目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天表示,明年是低軌衛星商用服務發展元年,包括Starlink與OneWeb等低軌衛星營運商,將提供全球服務涵蓋,台灣已有多家廠商切入主要低軌衛星業者供應鏈。MIC今天上午舉行2022資通訊產業趨勢前瞻記者會,展望明年網通產業趨勢,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指出,「大頻寬」是明年網通產業發展主軸,牽動低軌衛星商用、5G新標準制定影響、手機影像規格突破、行動核心網路上雲端、OTT大廠推自有電視機5大趨勢。在低軌衛星(LEO)商用化方面,徐子明預期,明年Starlink與OneWeb等國際主要低軌衛星營運商,將提供全球服務涵蓋,除持續部署「星系」外,隨用戶規模成長,將帶動聯網終端需求。MIC預估,明年Starlink預計在45個國家推出衛星寬頻服務,現在全球已有14萬用戶,預計明年用戶成長至50萬戶;OneWeb在軌衛星已有358顆,預計明年初推動低軌衛星商用,明年中完成全球覆蓋。觀察低軌衛星台廠供應鏈,徐子明表示,台灣已有多家廠商切入主要低軌衛星業者供應鏈,針對地面設備,以用戶終端的天線、Wi-Fi路由器等原廠委託製造(OEM)組裝,以及印刷電路板(PCB)、射頻元件等製造為主;衛星部分已切入部分零組件製造供應。法人指出,構裝廠同欣電高頻無線通訊模組切入SpaceX低軌衛星產品,半導體封測材料商利機基板也應用在低軌道衛星領域,製程精密加工廠公準精密布局低軌道衛星零件,產品切入Space X低軌道衛星零件。MIC先前指出,台揚切入Starlink小型衛星地面站(VSAT)組裝,金寶切入Starlink的VSAT與發射端內部主機板代工。研調機構TrendForce日前表示,穩懋、群電、台光電、華通等也打進Starlink供應鏈。

晶片荒 陸全年恐減產215萬輛車 占全球19%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的最新資料,截至12月5日,由於晶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為1,012.2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已達198.2萬輛,占總減產量的19.6%。中國經濟網報導,AFS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會攀升至1,132.4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預計為214.8萬輛,占總減產量的19%。上周,全球汽車製造商的減產量為9.2萬輛。其中,歐洲地區損失了5.6萬輛汽車的產量。其次是日韓等亞洲其他地區,削減了3萬輛汽車的生產。北美地區、中國、南美洲、中東和非洲損失的汽車產量大約為0.6萬輛。

全球穿戴式裝置Q3出貨年增近1成 耳戴設備扮要角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全球穿戴式裝置追蹤報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2021年第三季全球穿戴式裝置出貨量成長9.9%,達1.384億台。耳戴式設備引領成長,該類別與去年相比成長26.5%,佔穿戴式裝置出貨量的64.7%。繼耳戴式設備之後是腕戴式穿戴裝置,這類別最常與健康和健身追蹤相關,佔34.7%的市佔率。 儘管疫情激發了人們對健康和健身追蹤的興趣,但手錶和腕帶等腕戴式穿戴裝置在本季面臨挑戰,因為這些設備無法倖免於疫情帶來的供應限制和需求變化。雖然該類別最近由小米的低成本手環領銜,但小米在2021年第三季被蘋果和華為取代,因為它們在腕戴領域並列第一。IDC Mobility和Consumer Device Trackers研究經理Jitesh Ubrani表示,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想要功能更強大的設備以及價格差距的縮小,需求已經慢慢從手環轉向手錶;售價低於100美元的手錶數量現在與手環相當,手環在過去一直主導著該價格區間。印度和中國品牌的成長一直引領著低階手錶領域,而蘋果、華為和三星則在高階保持領先地位。IDC穿戴式裝置團隊的研究主管Ramon T. Llamas指出,雖然整個腕戴式穿戴裝置市場已逐年下降,但手錶市場實際上成長了4.3%;儘管智能手錶(能夠運行第三方應用程式的設備)非常受歡迎,但推動市場發展的是其他手錶—包括兒童手錶、運動手錶、混合手錶等。這並不是說智慧手錶正在失去動力;相反的,Apple較晚發布的Watch Series 7和WearOS在眾多硬體供應商中重新推出,很快就會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儘管本季Apple Watch的出貨量下降了35.3%,但蘋果在2021年第三季佔據榜首位置。IDC指出,AirPods和Beats的耳戴式設備幫助公司鞏固了其在穿戴式裝置市場的領導地位,儘管這些產品在最近幾季也面臨挑戰,因為耳戴式設備領域的競爭依然激烈。蘋果的地位仍然令人稱羨,因為該品牌在整體市場營收佔有率達53%。三星最近推出的Galaxy Watch 4系列廣受好評,由於從Tizen轉向Wear OS,這對手錶製造商和Google來說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IDC分析,三星不僅專注於透過將其穿戴式裝置、手錶和手環與智慧型手機綁在一起來發展其穿戴式裝置業務,且該品牌還試圖通過推出訂製版手錶來從時尚支出中搶下市佔。小米本季的出貨量下降了23.8%,原因是該品牌對手環的依賴和消費者對手錶的偏好對其產生了不利影響。IDC分析,該品牌已開始從手環過渡到手錶,並堅持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擴張,儘管這些努力也高度依賴於其智慧型手機業務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在耳戴式設備方面,小米忠於其品牌精神,繼續提供極低價但高價值的選擇。由於手環和手錶在本季下降了5%,華為的成長來自於其耳戴式設備業績。耳戴式設備在多個品牌之間普遍相容,這種開放性幫助華為在面臨政治逆風的環境中成長。此外,品牌BoAt背後的印度品牌Imagine Marketing 再次躋身全球前5名。努力不懈的行銷和低成本產品幫助推動了銷量。最近幾季該品牌還推出了手錶,目前佔其出貨量的10%。

春節備庫啟動,NB零組件動能回春

系統廠拉貨動能回升,電池模組大廠順達11月營收改寫6年高,NB鍵盤MTS(薄膜觸控開關)大廠科嘉觀察,到過年前需求與出貨順暢度都會大幅提升,NB軸承廠新日興、兆利對Q4出貨看法也轉正向;NB零組件廠目前對明年出貨大多看持平或小增,看法仍相對正面,主要係來自品牌廠強勁展望支撐,業者指出,擔憂明年農曆年後缺工潮,有品牌廠已提前釋出到明年3月的訂單,而從客戶端訊息反饋,預期明年Q1後長短料狀況將進一步舒緩。

長短料改善+春節提前備貨,NB零組件Q4轉正向

經歷了震盪的Q3, NB零組件廠Q4出貨看法轉趨正向,業者指出,除了長短料狀況改善帶動系統廠拉貨動能回升,擔憂明年農曆年後的缺工問題,NB已浮現農曆年前的提前拉貨需求。
NB零組件業者說明,有鑑於明年過年較早,加上今年鼓勵就地過年,大多員工都未返鄉過年,預期明年返鄉潮將相當龐大,據了解,目前已有員工提早返鄉的狀況,有NB供應鏈12月已經開始有缺工的狀況,而且因大陸防疫採14+14天隔離,許多NB大廠評估,年後返工恐要到3月中以後才會回到一定水準,也讓品牌廠、系統廠對近期備貨嚴陣以待,NB零組件業者透露,華碩(2357)已經要求供應鏈將明年2、3月的需求往前挪。長短料狀況改善,加上年前備貨需求,順達11月合併營收改寫6年高,公司認為,Q4整體出貨有望持穩Q3,NB鍵盤MTS大廠科嘉-KY 11、12月出貨也可望回升,而NB軸承大廠新日興在NB、耳機出貨雙雙回升下,也看好11、12月出貨漸入佳境;兆利則有NB、摺疊機與健身器材螢幕軸承等訂單支撐,Q4營運也可望脫離谷底。

品牌廠明年出貨目標積極,零組件廠不悲觀

展望明年,雖然明年研調機構大多預估明年NB出貨持平或小衰,不過從HP、華碩等品牌廠訊息來看,多數NB零組件廠對於明年出貨看法偏正向,順達認為,明年IT相關產品出貨可望持平或小增;電池模組龍頭廠新普(6121)則認為,明年隨著長短料狀況改善,IT業務仍可正向看待。觀看品牌廠明年動能,大多看好中高階、商用與電競等需求,而NB鍵盤MTS廠科嘉-KY因產品主要應用在商用比重,加上在電競市佔率較高,對於明年看法也不悲觀。至於Chrombook下半年雖嚴重下修,也導致部分NB零組件廠Q3認列庫存損失,不過零組件業者認為,疫情後混合式教學將成為趨勢,明年Chrombook整體出貨雖估較今年放緩,但將有一定需求量。IMR(模內射出)膜廠森田(8410)產品主要用在消費、電競機種,電競佔整體NB比重1~2成,Q4營收動能也可望較Q3改善,不過仍面臨原材料與運費上揚等壓力,預期明年隨著新機種比重提升,將有助於改善獲利結構。森田認為,明年NB廠大多看好商用、電競機種成長空間,不過若明年Q1以後長短料狀況能進一步舒緩,預期較有量的消費機種動能也可望回升。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