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電動車需求點火 2檔連接器廠業績沾光
電動車趨勢不變,帶動車用電子快速升溫,充電槍、充電樁、或是智慧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都有明顯的成長。受惠於EV出貨走強,連接器/線廠商業績沾光,貿聯11月創下新高,詮欣擺脫低迷期,11月營收年增逾四成。貿聯11月營收27.01億元、月增8.48%、年增26.6%,累計前11月營收達258億元、年增25.4%,為歷年同期新高。貿聯表示,營收維持成長主要是考量季節性需求來臨,公司與客戶緊密合作、積極尋求缺料的替代方案,因此順利達成出貨。從產品來看,工業用線束動能來自半導體設備線束出貨拉升,醫療用線出貨亦增強;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受惠數據中心用線以及商用擴充基座出貨同步成長;車用線束跟隨電動車趨勢,相關線束出貨續強;電器線束則迎來季節性需求,出貨保持強勁。展望後續法人表示,看好貿聯長期動能產品比重成長,包括半導體、能源及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及充電等,產品組合有利業績表現,以及2022上半年完成併購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其所帶來的綜效和業績貢獻值得期待。詮欣11月營收1.47億元、月增21%、年增44%,累計前11月營收達14.52億元、年增18%。公司表示,營收成長動能來自IPC工業產品持續成長,展望後續,看好IPC和高階消費性市場銷售,如伺服器、高階手機等,對於12月營運樂觀看待。詮欣表示,歷經兩年調整體質,明年營運有望迎來大幅成長,於2021年尾聲規劃未來三年戰略布局,大致可分為四大引擎,車用電子及ADAS相關、USB 4.0、5G/WiFi6、元宇宙,預期將帶動公司未來業績持續成長。
 
瀚荃11月營收估重回月增;明年工控/車用/伺服器續看佳
工作天數恢復正常,法人預期,連接器廠瀚荃11月營收重回3.8億元以上,年增率維持三成高峰,本季營收季減5-10%,但年增三成以上,今年獲利也將會是七年高峰,明年在工業應用、車用、雲端伺服器等重點領域,成長幅度不看淡。瀚荃前10月營收年增三成以上,年中以前還仰賴宅經濟相關需求的超標,下半年則有工業應用、伺服器網通等解封概念股接棒,以年對年角度,每月營收都維持高成長趨勢。根據法人的預期,在工作天數恢復正常下,瀚荃11月營收會重回月增,有機會達3.8億元以上,達近三個月高點,主力動能應該還是不外乎工業、網通伺服器與筆電客戶長短料改善等挹注。法人也預估,公司本季營收將較前季新高季減個位數,但全年會維持三成左右的高成長,每股稅後盈餘超過4元,創下七年新高,現金股利有機會同步達近年高峰。展望明年,法人點名瀚荃在利基轉型的成效會更趨明顯,工業控制除風電、儲能等大客戶外,自動化、無人商機等也是公司近年著墨重點;另車用已確定透過大陸Tier 1廠打入美系電動車大廠,明年2月開始交貨,且也列入鴻海(2317)MIH陣營電動巴士供應鏈;另雲端伺服器也與國內電源大廠搭配,中期成長態勢明確,將成為明年優於整體營收成長的關鍵領域。
 
連接元件11月營收不淡,工控/IT/基建報捷
客戶長短料改善,車用、工業控制與高速傳輸需求成長,連接元件廠商11月營收不淡,已公布的信邦、貿聯、萬泰科都已創高,法人預期,胡連也可望跟進,嘉澤、優群也都會重回第三季旺季平均水準,整體產業第四季的表現會較季初預期為佳,表現不淡。綜括11月連接元件廠商營收亮眼的因素,不少來自客戶長短料傳出改善,業者分析,筆電市場在宅經濟相關的Chromebook需求銳減後,上游空出的IC產能轉支應其他如商用、常規筆電,甚至車用市場,晶片供應都較最吃緊的時候略放緩,雖不敢預期會一路轉順,但至少不惡化,對供應鏈就不是壞事。其他創高的動能多數是延續趨勢發展,包括疫情已讓大廠更重視如自動化、無人商機、工廠監控等工業控制;而如美國基建、綠能等,也都是相關族群11月營收的亮點領域。目前公布營收已創高者,包括信邦、貿聯-KY、萬泰科等,其中,信邦從3月起已連九個月創高,12月雖預估會季節性下滑,但明年農曆年後的3月又會再起一波創高之旅,且公司已證實明年起美系電商訂單將起飛,兩年內有望晉升最大客戶,加上外資點名的綠能需求止跌回升,將是明年可以期待的方向。貿聯除車用客戶訂單逐月增加外,商用擴充基座、半導體設備線材訂單都有同步成長,法人認為,雖12月有歐美客戶休假因素,營收可能月減,但第四季營收仍有機會突破前季、再創新高。萬泰科創高主要來自銷美網路線營收成長,特別是高階的防燃線材,另低軌道衛星網路線則每月穩定交貨。根據法人的預期,公司本季營收也有機會優於第三季,重新挑戰第二季創下的高峰。其餘尚未公布11月營收的連接元件族群中,被點名也有創高實力的,還有車用連接器廠的胡連,先前法人已上修本季營收目標,預計會超越去年同期的新高成績,年增兩位數,11月營收將續優10月,創下高峰,12月至少有不亞於11月成績。另外IT連接器的優群,11月營收也有機會報佳音,法人預期表現至少會超越第三季旺季的平均月營收,至少是單月次高;嘉澤營收也將恢復月增,幅度應有兩位數,都是市場相對點名本季營收不淡的代表公司。
 
信邦苗栗新廠攻半導體高階設備 明年上半年產能滿載
信邦電子今天舉辦「苗栗中華新廠」開幕儀式,新廠配有10萬級與1萬級無塵室,符合客戶高規格、高精密半導體設備需求,為集團在台灣第4座生產基地,預計明年上半年產能全數滿載,未來將持續加碼投資台灣。連接線束大廠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表示,信邦近年來不只在海外地區擴廠,更思考如何在台灣拓展生產能量,以保有自身彈性,應對國際局勢快速變化。他表示,未來苗栗中華新廠區將滿足半導體高階設備及工業控制相關客戶的生產需求。集團在中國大陸有4個廠,台灣也有4個廠,未來將持續加碼投資,擴充台灣生產能量。王紹新表示,廠區內部將導入自動化生產設備、智慧搬運機器人(AMR)、工業機器手臂等設施進行人機協作,除了降低人力成本,更能提升工廠內部物料運輸的效率與準確性;未來也將持續導入自動化生產在海內外每個廠區,打造全面的智慧工廠。此外,苗栗中華新廠搭載的無塵室更是一大亮點,廠區配有10萬級與1萬級無塵室,不僅符合半導體設備客戶的生產要求,更能夠承接高規格、高精密半導體設備中的相關產品訂單。法人指出,無塵車間通常以「每立方公尺空氣中直徑大於等於0.5um的灰塵粒的數量」來作為衡量其潔淨度的標準。根據其等級劃分標準,它可分為百級無塵車間、千級無塵車間、萬級無塵車間、十萬級無塵車間。「十萬級無塵車間」表示「每立方公尺空氣中直徑大於等於0.5um的灰塵粒的數量少於10萬個」。信邦表示,美系電商龍頭近年積極拓展自動化、智慧倉儲、無人物流等相關應用,信邦已成最大線束供應商,隨著各品項產品需求擴大,將挹注明、後年出貨顯著成長;另外,包括太陽能、工控、電動車等領域也有不錯的動能,明年營運持續雙位數成長可期。
 
華立旗下國軒 獲經濟部太陽光電系統光鐸獎
華立12月8日表示,旗下從事太陽能模組生產銷售及電站經營-國軒科技建置的「嘉南水利會塭內工作站」屋頂太陽能電站工程,榮獲國家級PV最高榮譽「第八屆太陽光電系統光鐸獎-優良系統獎」殊榮肯定。同一時間國軒三個太陽能電站也榮獲高雄市光電智慧建築標章認證,漢翔航空、大社掩埋場、燁昌鋼鐵太陽能電廠分獲1銀2銅的認證肯定。經濟部能源局為擴大推動太陽光電政策,提供太陽光電應用優良案例示範,帶動國內系統設置使用意願,特舉辦「優良太陽光電系統光鐸獎」,藉此優化國內太陽光電設置環境,強化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於2021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舉辦「第八屆優良太陽光電系統光鐸獎」頒獎典禮,總統特別蒞臨現場致詞,展現政府對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及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政策目標的高度重視。今日頒獎活動由總統蔡英文親自頒獎表揚,由華立集團執行長張尊賢代表受獎,國軒科技堅守工程品質配備監控系統,掌控即時、累計發電量及設備運作概況,進而提升太陽能電站的發電效益,已發電4年PR值高達92%以上,遠高於平均值80%,實為太陽能屋頂電站的標竿,且因案場為公家部門,可對洽公民眾宣導太陽能效益及政府綠能政策。國軒科技成立至今11年,於2014年跨入屋頂型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建置,在2018年也順勢切入地面型電站,太陽能案廠容量每年皆穩定成長。國軒太陽能電站遍布全台各地,上市櫃公司及公家機關如立法院、苗栗監理站等皆有相關實績。案場施工從模組及逆變器的選用,即高規格採用獲金能獎肯定的台灣製高效模組,與首家獲國家標準自願性標章(VPC)認證的逆變器,在EPC統包工程的施工法及安全措施也優於業界的作法,完工後的維運計畫及監控系統服務亦以高品質著稱。華立集團為打造更有效率的電廠,建置合作平台,對金融基金公司及跨國集團投資者,華立提供既有完成的電廠,也可共同建置太陽能電廠與銷售電廠的服務,以及後續的維運服務;對用電客戶,華立更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開發案場、設計、得標、建廠、供電、維運、轉售電廠及取得綠電憑證,具上下游整合優勢。歡迎投資者、用電大戶及開發商運用此合作平台共創雙贏,一起壯大台灣在綠電的建置規模,建立綠色環保家園。零碳排、碳中和已成工業大國極力推動的產業政策,政府也明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華立集團呼應國際減碳浪潮及接軌全球ESG,積極投入綠電產業,跨足太陽能電站及儲能的建置。到今年底併聯發電容量累積將達53.8MW,相當於92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量,約可提供1.9萬戶的年家戶用電量,明年在彰濱工業區等案場加入後,將新增逾110MW,致力形塑對地球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總體經濟

超車新台幣 人民幣成最強亞幣
隨著大陸出口續強、以及國際美元回檔,及市場對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憂慮下降的利多消息下,人民幣匯價近日強勢走升。8日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離岸價雙雙升破6.35元價位,創下逾三年半新高。市場認為,年底外匯結算需求將增加,預料人民幣短線還有一波升值行情。12月8日人民幣領漲主要亞幣,新台幣升勢相對溫和,收在27.742元兌1美元,小升2.9分,累計至8日止,對美元各升值2.89%和2.76%,因此最強亞幣兼地表最強貨幣寶座,新台幣也交棒給人民幣。匯銀主管表示,新台幣及人民幣2021年以來一直是唯二對美元升值的主要亞幣,但就全年的走勢來看,新台幣略強於人民幣,人民幣則是不時超車新台幣。

電子資訊

想超越鴻海?立訊陰溝翻船
近年來,立訊精密來勢洶洶,甚至被認為將衝擊鴻海富士康在代工界的龍頭地位。然而2021年8月卻傳出立訊竟因代工產品出包,客戶要求退款賠償,甚至面臨大量裁員。雖然立訊出面澄清傳言,但相關討論仍不斷浮現。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立訊已經告別高成長了嗎?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被外界稱為「女版郭台銘」,由於她曾任鴻海、正崴產線作業員,打工仔搖身一變成女總裁的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2020年在美中貿易戰、蘋果刻意扶植中國本土供應商的背景下,立訊異軍突起,迅速成為蘋果供應鏈要角,股價飆漲下,市值甚至一度超越鴻海。除立訊外,歌爾聲學及藍思科技也在蘋果供應鏈中,佔據重要位置。

2011年切入蘋果鍊 代工Airpods翻身

立訊是如何打下江山的?成立於2004年,立訊最早做連接器、連接線起家,而後逐步將業務拓展到聲學、馬達、無線充電等零組件。後來更積極佈局智慧穿戴、智慧家居及智慧顯示等系統組裝業務。立訊自2011年首次進入蘋果供應鏈,接下來便平步青雲,但光環加身的同時也面臨不小的壓力。2017年是立訊關鍵的1年,當年立訊押寶無線真藍牙耳機市場,正式切入蘋 Airpods的組裝業務。到了2019年立訊已拿下Airpods的7成市佔。2020年立訊開始切入Apple Watch代工業務。

2021年股價崩跌 傳Apple Watch S7沒通過蘋果驗證

然而,原本如日中天的立訊,2021年初股價卻突然大崩。從1月高點63.26人民幣,最低曾跌到31.9人民幣,最近則在40人民幣左右震盪。股價下修的原因有很多,市場分析,包括立訊大股東持股減少,以及全球科技股受到美債殖利率等都有影響。除此之外,2021年3月中,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布報告,看衰蘋果AirPods出貨將年減35%,因立訊有逾6成營收來自AirPods,股價遭受重挫。屋漏偏逢連夜雨,負面消息不斷在網路上流竄。早在7月下旬,業界就傳出立訊Apple Watch S7沒通過蘋果驗證,後續又有消息指,浙江嘉善立訊讓員工放假、變相裁員。立訊隨即出面否認,只是針對量產過程中個別廠區因上下游供應商供料問題所做的臨時性調整。直到8月初,才終於迎來好消息。產業鏈消息指出,立訊將首次為蘋果代工iPhone 13手機,衝擊富士康地位的說法又再起。翻開立訊半年報,2021年上半年,立訊營收481.47億人民幣、年增32.08%;淨利30.89億人民幣、年增21.73%,在2021全球疫情肆虐之下,立訊的主要市場在海外,但仍然能保持穩步成長。目前立訊最賺錢的業務爲消費電子業務,主要產品包括AirPods、Apple Watch、無線充電 、LCP天線,年營收達403.95億人民幣,佔總營收84% 。客戶包括蘋果、華為、Sony、小米等一線廠。至於電腦、汽車、通訊相關零組件業務等則分別佔3-6%營收不等。電腦連網產品及精密組件營收達27.79億人民幣,佔總營收近6%;在通信連網這塊,產品主要包括高速電纜組件、基地台天線、濾波器、光模組等,打入華為、中興供應鏈;汽車連網則是立訊近年新佈局的領域,已為福特等車廠提供連接器、電子模組等產品,上半年營收達17.74億人民幣、年增39%。

立訊營收增 毛利卻跌

2021年上半,立訊其實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然而2017年迄今,立訊營收成長了5-6倍,增幅也多次超60%。因此市場認為,立訊主業務毛利率跌至15.78%、增利不增收、賺到名聲卻沒賺到錢等,看壞的聲音此起彼落。因此,儘管財報符合預期,卻未反映到股價,公布財報當日,立訊收盤跌3.83% 。搶進蘋果供應鏈的立訊、歌爾聲學和藍思科技,近來皆因增收不增利,股價跳水。圖為藍思科技瀏陽廠一景。(法新社)

立訊營收過度集中蘋果

市場看壞的理由,主要著眼於立訊的潛在風險。首先,獲利成長空間已經很有限。供應鏈人士分析,手機行業已進入高原期,中國廠在進場時,依靠補貼或低價優勢搶單,但技術、管理能力和議價能力不如台廠,拿到的也是耳機、手錶等毛利率不高的訂單,導致財報「增收不增利」。其次,立訊客戶過度集中。蘋果雖然帶給立訊光環,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的問題。根據立訊財報,相較於最大客戶蘋果,立訊第2大客戶2020年銷售額爲42.34億人民幣,僅佔總銷售的4.68%,還不到對蘋果銷售額的1/10。財報中未明確客戶名稱,但立訊的第2大客戶可能是華為、OPPO、vivo或小米的其中1間。紅色供應鏈搶進過去以台廠為主的蘋果訂單,近來皆因增收不增利,股價跳水,包括立訊在內,歌爾聲學、藍思科技,3間公司也被戲稱是「果鏈三傻」。為避免過度依賴蘋果,這些公司開始加碼在太陽能領域的布局,但真的要跳出舒適圈,恐怕還會面臨很大考驗。

大股東賣股 衝擊市場信心

加上立訊還曾出現大股東賣股風波,這些對投資人來說,都不是好消息。立訊憑藉著蘋果,搖身一變成為消費電子巨頭,但在經歷黃金10年之後,恐怕很難再期待會出現60%以上的超高速成長。那麼,立訊是否可能超越富士康?此前,立訊市值一度衝破4000億元,且營收動輒成長超70% ,「超越鴻海」的呼聲早已不絕於耳。不過,人們認為立訊會衝擊富士康,比較多是基於對立訊美好期待,看好未來的潛在價值。從實際收入來看,富士康2020年營收1913億美元,同一期間立訊營收925.01億人民幣(145.27億美元),富士康是立訊的13倍。富士康員工規模超過百萬,也是立訊的6倍以上。而從業務來看,iPhone手機7成產量由富士康代工,即使立訊代工iPhone 13,傳出頂多佔3%產量 ,目前看來兩者差距仍大。
 
英業達、緯創11月筆電出貨 登高
受惠可套料出貨量的提升,代工廠英業達及緯創11月筆電出貨雙雙再登高,同步拉升11月營收表現較10月回溫。預期12月仍有機會維穩高檔出貨水位,第四季年成長走勢可期、全年營運拚增目標亦可望達標。英業達11月筆電出貨再彈升至200萬台高點,單月合併營收微幅月增至達479.8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53%。累計今年前11個月合併營收為4,675.7億元、年增0.54%,順利回復年成長走勢。受惠商用筆電需求增溫,英業達雖持續受到缺料影響出貨動能,但第三季筆電出貨量仍衝上590萬台高峰,預期第四季不僅是筆電,伺服器出貨動能也將與第三季高檔持平。同樣受惠客戶在商用筆電及桌機拉貨力道持續強勁,加上料件庫存管控得宜、可套料出貨量增加,緯創11月筆電及桌機出貨分別有一成到兩成的增幅,其中筆電更再度站上250萬台高峰,拉抬單月合併營收862.04億元,雖仍較去年同期微幅下滑0.71%,但亦站上近1年來單月營收高點。在手上訂單仍難以滿足之際,緯創預期12月各產品出貨動能仍將於11月高檔水位相當,加上客戶訂單能見度明朗,緯創預估直至明年第一季的筆電出貨動能仍將強勁。法人認為,今年下半年兩大代工廠在持續受到缺料拖累下,筆電及伺服器兩大產品線的出貨動能明顯受壓,目前訂單需求與可出貨量的缺口仍估達有雙位數幅度。預期明年上半年除了來自品牌客戶對商用PC拉貨需求依然強勁,今年部分未滿足的訂單亦有遞延效益,可望挹注兩業者明年上半年的出貨動能維穩年成長走勢。
 
VR應用市場規模 2025年上看83億美元
隨著元宇宙(Metaverse)的議題在2021年迅速增溫,以及使用者生成內容(UGC)概念受到關注,再加上AR/VR裝置的出貨量增長加速,將帶動市場創造更多虛擬實境的應用內容。根據TrendForce預估,2021年全球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規模將達21.6億美元,至2025將達83.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0%。TrendForce表示,其中最主要的應用內容仍以遊戲娛樂、影視、社群互動為主,而由於虛擬世界的建設和應用內容的發展難以單就少數廠商獨立建構完成,因而會更加注重使用者生成內容的概念,主導廠商透過平台環境的建設、開發工具與介面的提供,來降低使用者的創作門檻,並提高參與度,以此推動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由於目前虛擬世界內容的建構需投入長時間與高成本,若以營利角度為考量,多數廠商仍處於觀望階段。然使用者生成內容多數並非以營利作為出發點,故TrendForce認為,此會成為有意投入虛擬市場業者較好的切入點。因此,可預期未來將使得元宇宙相關廠商更關注在架構平台、建設完善的生態模型,並且透過適合的開發工具和介面來降低創作門檻。整體而言,影響全球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發展的因素除了平台和內容的提供外,還包含硬體設備和環境基礎建設,如高速運算晶片的採用、5G、Wi-Fi 6的鋪設等,而由於講求即時、逼真且穩定的虛擬互動,處理訊號干擾問題也成為需要關注的議題。終端裝置方面,AR/VR裝置產品定價策略將是影響未來市場滲透率的主要因素。隨著虛擬實境應用內容的發展,也會促使廠商採用補貼策略來加速擴大用戶數,為了追求更好的沉浸感與互動效果,更多感測器的搭載和回饋設計也將成為AR/VR裝置發展的下個重點。
 
蘋果咬牙 重振iPhone產量
2021年蘋果公司生產狀況不斷,儘管9月份推出iPhone 13在市場扳回一城,但生產線上的制約仍令其頭疼不已。面對年底至春節的消費旺季,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稍早前已通知供應商,在11月、12月和2022年1月,重新提高iPhone產量。2021年以來,蘋果生產頻頻受到各種狀況干擾,從上半年的東南亞、南亞疫情,一直到近期中國的限電,無不考驗著蘋果供應鏈的應變與韌性。尤其是蘋果高層視為最麻煩的晶片荒問題,更令市場擔憂蘋果手機的正常供應與業績表現。日經亞洲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受到全球晶片荒與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影響,蘋果iPhone13在2021年9月和10月的產量,已比先前計畫減少20%。報導指出,10月份,由於供應鏈干擾和中國限電的影響,iPhone和iPad的組裝曾停工數天,這是蘋果供應鏈10多年來首見。另外,9月到10月間,由於蘋果優先把零組件分配給新款旗艦手機,嚴重影響到iPad和舊款iPhone生產,iPad產量比原定計畫減少約50%,舊款iPhone的產量也下滑約25%。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曾在10月的法說會上表示,iPhone、iPad與Mac供給受限,已讓蘋果遭受60億美元損失,且供應鏈瓶頸可能延續至12月。面對年末假期消費季,蘋果供應鏈所面對的挑戰將比第三季更為嚴峻。不過,經濟通通訊社8日報導,蘋果公司已通知供應商在11月、12月和2022年1月重新提高iPhone產量,藉以趕上期間的消費旺季。市場人士認為,等到2022年2月農曆春節過後,蘋果公司生產新iPhone的需求將減弱,進入傳統淡季。報導稱,隨著iPhone 13推出,2021年第三季蘋果得以超越小米等陸廠,全球市占率拿下15%位居亞軍。10月蘋果更以市占率22%重登大陸手機第一的寶座,為6年來首見。然而,儘管蘋果第三季營收躍增29%,iPhone營收大增47%,但金額都不如分析師原先預期。對於蘋果接下來的前景展望,市場仍有許多雜音。
 
蘋果攻元宇宙 傳紅鏈搶單
紅色供應鏈再傳搶食台廠蘋果訂單。市場傳出,蘋果搶進元宇宙商機,最快明年推出首款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由和碩組裝,即便首款MR裝置尚未問世,蘋果已在著手研發2024年發表的第二代MR產品,並將代工單轉至紅色供應鏈指標廠立訊。這意味和碩攜手蘋果攻元宇宙市場遭遇強勁對手。對此,和碩12月8日不評論市場傳言。業界人士分析,立訊不是沒有可能進入MR裝置代工供應鏈,但蘋果MR裝置連第一代都尚未量產,若第二代裝置要在2024年下半年出貨,以業界習慣研判,現階段蘋果還不會敲定最終代工廠商。紅色供應鏈步步進逼台廠,爭搶蘋果訂單,以立訊最受關注。立訊現已成為鴻海、和碩、緯創等三大台廠之外,第四家iPhone組裝廠,現已取得最新款iPhone訂單,並成為蘋果AirPods主力代工廠。此外,歌爾聲學、舜宇光學等陸企也積極與台廠爭奪蘋單。彭博之前報導,蘋果首款MR頭戴裝置最快明年推出,將是2022年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新品。有外資估計,蘋果會將此MR頭戴式裝置定位在高階,零售價可能超過1,500美元(約新台幣4.2萬元),看好第一年至1.5年的銷量達100萬台,隨著銷量成長,終端成本也可望逐漸下降,若該產品能打動消費者,將是元宇宙應用及硬體設計的里程碑。蘋果首款MR裝置預料將為消費者提供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功能。蘋果執行長庫克曾指出,AR可以用於增進對話,這項技術對蘋果的未來「至關重要」。業界傳出,蘋果首款MR裝置由和碩獨家操刀,扛起蘋果進軍元宇宙商機最重要的終端產品組裝任務。果粉引領企盼蘋果推出首款MR裝置之際,市場傳出,蘋果已開始著手研發第二代MR裝置,預計2024年下半年問世,並引進立訊成為第二代MR頭戴裝置的NPI(新產品介紹/導入)供應商,換言之,立訊將與和碩分食組裝訂單。市場傳出,蘋果第二代MR裝置較第一代在重量、外觀設計、電池系統及處理器皆有改善,預計2023年出貨可達250萬至350萬台,2024年出貨增加為800萬至1,000萬台。
 
鴻海挑供應商 ESG列入考核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2月7日表示,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ESG是市場健康、永續發展基礎。極端氣候下,所有企業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堅持推動ESG,鴻海員工將ESG評估納入KPI,也是對供應商的考核項目,把ESG融入到日常活動才可長可久。劉揚偉昨日參加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時表示,企業基本上是一群人在某個領域一起追求美好未來,不光是金錢,還有生活的環境與社會,永續經營就是「EPS加上ESG」。劉揚偉說,除了賺錢,他要求相關主管、獨董,各主管與員工都要參與ESG相關活動,讓他們有參與感、榮譽感,就是ESG結合日常活動,才可長可久。鴻海去年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劉揚偉說,身為企業公民一份子,要盡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是企業不可分割一部分。企業若做太多碳排放,不會因為看不見就沒有影響。鴻海積極參與ESG活動,不僅2050年要達成碳中和,大客戶目標更希望2030年能100%使用潔淨能源。鴻海積極參與各種倡議、國際組織與活動,進行碳揭露與財務揭露。明年訂出碳盤查與碳目標,集團內部一起朝著目標努力。對於協助供應商推動ESG,他說,首先要讓供應鏈知道鴻海是玩真的,除參與倡議,也公布鴻海作為,告訴供應商這件事的重要性。ESG也是挑選供應商的考核項目,讓大家一起參與ESG。他強調,ESG是市場健康發展的永續基礎,推動ESG不用花多少錢,例如大家可以減少用紙,碳排放也會減少。
 
缺料緩解 台達電11月營收次高
缺料狀況略有緩解,台達電11月營收立刻以273.36億元創單月歷史次高,月增3.6%、年增7%。法人表示,雖然12月初起歐美客戶陸續進入半休假狀態,但缺料讓旺季遞延的效應帶動下,12月營收仍有機會維持相對高點。3C產業使用的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問題從8、9月開始看見曙光,然而台達電卻是8月才開始面臨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困擾,致使第三季營收成長性不如預期,獲利能力也受到影響,不過台達電先前在法說會中表示,客戶訂單持續暢旺,只要料況能夠配合,第四季營收有機會比第三季成長。而在10月營收持穩在263.78億元的相對高點後,隨著緊俏的料況稍有緩解,台達電11月營收來到273.36億元、創下單月營收歷史次高,只比9月創下的歷史新高紀錄少了800萬元,累積前11月營收為2846.16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1%。法人表示,對台達電來說,半導體零組件缺料還是如影隨形,即使如此,供應鏈整體來看已經不再處於缺料的頂點,對於客戶拉貨動能頗有助益,比如說,大客戶蘋果iPhone所需半導體零組件到位、組裝廠全力趕工並重新啟動拉貨,被動元件11月營收比10月明顯成長不少,而飽受車廠缺料、拉貨動能薄弱,致使營收連續停滯好幾個月的電動車部門,營收也比10月稍為好轉一些。往年11月已經是旺季尾聲,不過今年受到缺料影響,不僅台達電樂觀預期第四季營收有機會優於第三季,法人也表示,只要料況能夠配合,12月營收應該不會太淡,可望維持在相對高點。
行事曆